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研究-张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和丰厚滋养。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强化与内化相结合的原则,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于师范生的相关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中,既有利于促进师德养成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师范院校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社会对师德提出了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近年来,教育歧视、虐童案、性侵案等师德失范问题屡见报端,对教师群体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造成极坏的影响。师范生是人民教师的预备者;师范院校是人民教师的摇篮,是进行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是师范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师德教育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过程,而是在外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内化的养成过程[1]。很多师范院校积极探索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仍有很多不足,如师德养成意识不足;重灌输轻养成;课程设置不完善;师德养成环境薄弱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养成资源。结合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既有利于师范生的成长成才,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华,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即“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3]师范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养成教育,以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和塑造师范生的健全人格和职业道德,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一)可行性分析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养成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的师德养成资源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传统美德对人类和个人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传统美德涉及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三个方面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凝聚和整合,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其主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第三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绵延悠长的师德文化,例如古代教育提倡为天下育英才的人生理想抱负,重视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和专业化的知识教学力,崇尚养成育人的教育指导思想,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要求。这些都是地道的中国模式、中国气派,对当今的师德养成教育仍具有不衰的魅力。
其次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德养成教育具有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基础。文化与教育密切相关,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4]。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同时文化的传递与发展又必须依赖于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使客观文化发展成为人的一种主观文化并由此去追求文化理想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培养师范生师德养成素养的客观文化,是师范生成长成才的现实文化基础,把师范生培养成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预备者是我们追求的文化理想。社会学原理认为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变量,它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它可以造就人们的心理和人格,可以带给人们以经验、知识和技能。”[5]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宽广背景来审视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可以提高师德养成教育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师范院校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德养成教育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师范院校拥有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人才,尤其是具有较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教育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为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德养成教育储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科技的进步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养成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使得融合途径更加多样性。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7]这些文件为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师德养成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必要性分析
首先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解决现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问题的一剂良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交换关系和利益追求的影响,中小教师出现了一系列师德缺失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预备者,师范生的师德培养质量关系着未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养和整体素质。当今的师范生教育,重知识学习,重技术训练,职业信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的教育被淡化,师范生师德认知模糊。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个体精神的塑造与培养,将求学与做人处事合为一体,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尊师爱生等,是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深厚文化根基。面对师德失范的社会问题和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状,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养成教育,加强健全人格塑造,增强人文素养,促进师德内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需求。
其次可以拓展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新途径。师德是师范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师德的养成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师范生从进入师范院校开始就要接受师德养成教育,为毕业后较好较快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做好准备。目前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往往分散在思想政治和教师教育课程中。这些课程的教学活动加强了学生对师德概念、本质、特点的认知。但长期以来这些课程由于理论性强,实践性差,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很难发挥师德培养的应有作用。通过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不但可以弥补师德养成教育的短板,而且有利于培养师德情感,促使师范生在人生价值上认同教师职业,坚定教师职业理想,实现知行统一。
第三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宝贵资源。但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了这么多年,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缺少教育的系统性。师范生既是现在的大学生又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开展将优秀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