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二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二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二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伸长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2、掌握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杨氏弹性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

假设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丝,长度为 L,横截面积为 S,受到外力 F 作用时伸长了ΔL。

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应力(F/S)与应变(ΔL/L)成正比,比例系数即为杨氏弹性模量 E,其表达式为:\E =\frac{F \cdot L}{S \cdot \Delta L}\在本实验中,F 由砝码的重力提供,S 可通过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d计算得出(\(S =\frac{\pi d^2}{4}\)),ΔL 是微小长度变化量,难以直接测量,采用光杠杆法进行测量。

光杠杆是一个带有可旋转支脚的平面镜,其前足尖放在固定平台上,后足尖置于待测金属丝的测量端,平面镜与金属丝平行。

当金属丝伸长ΔL 时,光杠杆后足尖随之下降ΔL,带动平面镜转过一个小角度θ。

设从望远镜中看到的标尺刻度的变化为Δn,光杠杆常数(即光杠杆前后足尖的垂直距离)为 b,望远镜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D,则有:\(\tan\theta \approx \theta =\frac{\Delta L}{b}\)\(\tan 2\theta \approx 2\theta =\frac{\Delta n}{D}\)由上述两式可得:\(\Delta L =\frac{b \cdot \Delta n}{2D}\)将其代入杨氏弹性模量的表达式,可得:\E =\frac{8FLD}{\pi d^2 b \Delta n}\三、实验仪器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光杠杆、望远镜、标尺、砝码、千分尺、游标卡尺等。

四、实验步骤1、调整仪器调节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底座的水平调节螺丝,使立柱铅直。

将光杠杆放在平台上,使平面镜与平台面垂直,前、后足尖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进程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包括进程的创建、执行、同步和通信。

通过实际编程和实验操作,提高对操作系统原理的认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编程环境为 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进程创建实验1、首先,创建一个新的 C++项目。

2、在项目中,使用 Windows API 函数`CreateProcess`来创建一个新的进程。

3、为新进程指定可执行文件的路径、命令行参数、进程属性等。

4、编写代码来等待新进程的结束,并获取其退出代码。

(二)进程同步实验1、设计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模型。

2、使用信号量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之间的同步。

3、生产者进程不断生成数据并放入共享缓冲区,当缓冲区已满时等待。

4、消费者进程从共享缓冲区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当缓冲区为空时等待。

(三)进程通信实验1、选择使用管道来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

2、创建一个匿名管道,父进程和子进程分别读写管道的两端。

3、父进程向管道写入数据,子进程从管道读取数据并进行处理。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一)进程创建实验结果成功创建了新的进程,并能够获取到其退出代码。

通过观察进程的创建和执行过程,加深了对进程概念的理解。

(二)进程同步实验结果通过使用信号量,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能够正确地进行同步,避免了缓冲区的溢出和数据的丢失。

分析结果表明,信号量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进程之间的资源竞争和协调问题。

(三)进程通信实验结果通过管道实现了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

数据能够准确地在进程之间传递,验证了管道通信的有效性。

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在进程创建实验中,遇到了参数设置不正确导致进程创建失败的问题。

通过仔细查阅文档和调试,最终正确设置了参数,成功创建了进程。

(二)在进程同步实验中,出现了信号量使用不当导致死锁的情况。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实验二_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二_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二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一、实验目的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及其适用范围,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3.进一步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

它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在电路中,对任一结点,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ΣI=0。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在电路中,对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ΣU=0。

基尔霍夫定律表达式中的电流和电压都是代数量,运用时,必须预先任意假定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当电流和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时,取值为正;相反时,取值为负。

基尔霍夫定律与各支路元件的性质无关,无论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电路,还是含源的或无源的电路,它都是普遍适用的。

2.叠加原理在线性电路中,有多个电源同时作用时,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都是电路中每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某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其它独立源均需置零。

(电压源用短路代替,电流源用开路代替。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又称比例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1.直流稳压电源 1 台2.直流数字电压表 1 块3.直流数字毫安表 1 块4.万用表 1 块5.实验电路板 1 块四、实验内容1.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按图2-1接线。

图2-1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接线图(1)实验前,可任意假定三条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及三个闭合回路的绕行方向。

图2-1中的电流I1、I2、I3的方向已设定,三个闭合回路的绕行方向可设为ADEFA、BADCB和FBCEF。

(2)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令U1=6V,U2=12V。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参考模板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参考模板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参考模板一、实验目的计算机基础实验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二则侧重于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每台计算机均安装了 Windows 操作系统,并配备了常用的办公软件、编程工具和网络浏览器等。

实验室还提供了稳定的网络环境,以便进行网络相关的实验操作。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实验一1、计算机硬件的认识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观察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设备的外观和接口。

了解各硬件设备的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

2、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使用安装光盘或 U 盘启动盘,安装 Windows 操作系统。

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如用户名、密码、日期时间等。

安装驱动程序,确保硬件设备正常工作。

3、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打开 Word 软件,进行文档的创建、编辑、排版和保存。

使用 Excel 软件进行表格的制作、数据计算和图表绘制。

利用 PowerPoint 软件创建演示文稿,添加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

(二)实验二1、计算机网络基础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和拓扑结构。

学习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 DNS 的概念和设置方法。

通过命令提示符(CMD)窗口,使用 Ping 命令检测网络连通性。

2、网络服务与应用配置 Web 服务器和 FTP 服务器,实现网页的发布和文件的上传下载。

学会使用浏览器访问网页、搜索信息和下载文件。

了解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注册邮箱并进行邮件的收发。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一1、硬件认识方面,学生能够准确识别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并对其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一些较新的硬件技术和性能参数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2、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设置过程较为顺利,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但在驱动程序的安装过程中,少数学生遇到了兼容性问题,需要通过更新驱动或寻求技术支持解决。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二: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二: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二: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实验二:
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
透明的塑料盒。

(2)实验步骤:
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3)实验现象:
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內部岀现细小的水珠,放置时间越长水珠越大,当水珠增长到一定大小时会流下或落到地面上。

(4)实验结论:
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进入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变成水珠重新落回到地面上。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报告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报告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原理】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越大;弹力也就越大。

【实验目的】1、探索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2、学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数学分析(列表法和图像法),把握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之间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弹簧一根,相同质量的砝码若干,铁架台一个(用来悬挂弹簧)。

实验中除了上述器材外,需要的器材还有:。

【实验步骤】(1)将铁架台放在实验桌上,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

弹簧竖直静止时,测出弹簧的原长l0,并填入实验记录中。

(2)依次在弹簧下挂上一个砝码、两个砝码、三个砝码……。

每次,在砝码处于静止状态时,测出弹簧的总长或伸长,并填入实验记录中。

(3)根据测得的数据,以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为横坐标,根据表中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4)作弹簧的F-Δl图像。

按照坐标图中各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

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5)以弹簧的伸长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6)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实验纪录】弹簧原长l0=弹簧F -Δl 实验图像【实验结论】弹簧弹力大小跟弹簧伸长长度的函数表达式【问题与讨论】1、上述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2、如果以弹簧的总长为自变量,所写出的函数式应为3、某同学在做实验时得到下列一组数据,他由数据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m N l F k /781020.35.22=⨯=∆=-试分析他对数据处理的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1. 引言实验二旨在探究某一特定现象或者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来验证或者推论相关理论。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研究X现象,并且分析X现象与Y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该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2. 实验设计2.1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采用了XXXX装置来模拟实验环境,并利用XX测量设备来获取相关数据。

2.2 实验步骤1) 步骤一:准备实验装置,按照实验要求设置相关参数。

2) 步骤二:开启实验装置,记录初始数据。

3) 步骤三:对实验环境进行一定的处理或者改变,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 步骤四:重复步骤三,采集足够的数据。

5) 步骤五: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X现象的特征是......通过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3.2 结果二对于不同的实验环境参数,我们发现X现象与Y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3.3 结果三进一步的实验数据表明......这与我们之前的推测相符,同时也与X 理论一致......4. 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讨论一实验结果验证了X理论,并且揭示了X现象的某些特征......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X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4.2 讨论二实验中发现的X与Y之间的关联性,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考......进一步探究X与Y之间的机制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5. 结论通过实验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实验结果表明X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可重复性,验证了X理论的正确性。

5.2 结论二实验进一步揭示了X与Y之间的关联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6.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设计与实施,详细研究了X现象,并探究了X与Y 之间的关系。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软件测试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对一个具体软件系统的测试,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测试工具:Jmeter、Selenium、Bugzilla3、开发语言:Java4、数据库:MySQL三、实验内容1、功能测试对软件的登录功能进行测试,包括输入正确和错误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登录是否成功以及相应的提示信息是否准确。

测试软件的注册功能,检查输入的各项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如用户名长度、密码强度等。

对软件的搜索功能进行测试,输入不同的关键词,检查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性能测试使用 Jmeter 工具对软件的并发性能进行测试,模拟多个用户同时登录、搜索等操作,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对软件的数据库操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数据,检查数据库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情况。

3、兼容性测试在不同的浏览器(如 Chrome、Firefox、IE 等)上运行软件,检查界面显示和功能是否正常。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Mac OS、Linux 等)上安装和运行软件,验证其兼容性。

4、安全测试对软件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存在未授权访问和越权操作的情况。

测试软件对 SQL 注入、XSS 攻击等常见安全漏洞的防范能力。

四、实验步骤1、功能测试步骤打开软件登录页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观察是否成功登录并跳转到相应页面。

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检查提示信息是否清晰准确。

进入注册页面,输入合法和不合法的注册信息,如用户名过短、密码强度不够等,查看系统的校验结果。

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按钮,对比搜索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

2、性能测试步骤打开 Jmeter 工具,创建测试计划,添加线程组、HTTP 请求等元素。

最新实验二碰撞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二碰撞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二碰撞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二碰撞实验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并测量两个碰撞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碰撞过程物理规律的理解。

实验设备:1. 二碰撞实验装置一套,包括滑轨、测量尺、碰撞球等。

2. 秒表。

3. 秤。

4. 计算器。

实验原理: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如果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远小于碰撞力,那么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碰撞前后两个物体的动量之和相等。

本实验通过测量碰撞前后两球的速度,验证这一定律。

实验步骤:1. 使用秤测量两个碰撞球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2. 将滑轨调至水平位置,确保碰撞球在碰撞后不会因摩擦而损失过多的动量。

3. 将球A放置于滑轨的一端,通过测量尺标记球A的起始位置。

4. 用手推动球A,使其以一定速度向静止的球B运动。

5. 使用秒表记录球A和球B碰撞后到达各自最远位置的时间。

6. 根据时间数据和滑轨上的刻度,计算出碰撞前后两球的速度。

7.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8. 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计算理论值,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数据与结果:(此处填写实验数据表格,包括质量、速度、计算的动量等)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碰撞前后两球的动量之和基本保持不变,这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同时,通过比较实验值和理论值,我们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在二碰撞过程中的应用。

通过精确测量和严谨的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与理论预测相符合的结果。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测量时间的不精确、摩擦力的影响以及人为操作的偏差等。

未来的工作可以集中在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实验报告

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二直线度误差测量实验报告实验二直线度误差测量实验报告1.简述直线度误差测量步骤2.记录测量数据3.作图:以测点数为横坐标轴,累计误差为纵坐标。

用最小区域法判断直线度误差篇二: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实验三测量直线度误差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水平仪测量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的方法。

2、掌握用作图法求直线度误差,用最小区域法评定直线度误差的方法。

3、了解其他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测量导轨直线度误差或测量平板一对角线的直线度误差。

三、框式水平仪的结构、工作原理、读数方法:1、框式水平仪的结构框式水平仪一般是制成200mm×200mm的矩形框架,它们互相垂直平行,下方框边的上面装有一个水准器(密封的玻璃容器),本实验用i=0.02mm/l000mm框式水平仪。

水准器是一个具有一定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玻璃管,管内装有粘度很小的液体如乙醚或乙醇,不装满,留有一定长度的气泡,称水准气泡。

我们就利用液体往低处流,气泡往高处跑的道理进行测量的。

水准器玻璃管表面上的刻度相等,以圆弧中心相对称,其刻线间距为2mm。

2、测量工作原理:以自然水平面为测量基准(摸拟理想要素)。

用节距法(又称跨距法)对被测直线进行逐段测量,得到各段的读数然后经过数据处理,就可以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误差值。

3、水平仪的读数方法:实验采用双向读数法。

双向读数法读数较准确。

具体方法是:把水准器的刻度分成两大区间:二基线内为负区闭,二基线外为正区间。

如下图所示。

正区间正区间读数时.看气泡左基线相距几格,气泡右端相距右基线几格,分别以n左、n右表示,并带上“十”、“一”符号。

气泡相对水平位置移动的格数由公式算出:(n左?n右)2(格)式中:n左一一气泡左端相距左基线几格n右一一气泡左端相距右基线几格n一一水平仪的实际移动格数(水平仪读数)。

绝对值前面的“+”、“-”符号的确定:我们约定,当整个气泡移向对称线的右边,绝对值前冠“+”号,反之为“-”号。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2--插值法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2--插值法

1 / 21数值分析实验二:插值法1 多项式插值的震荡现象1.1 问题描述考虑一个固定的区间上用插值逼近一个函数。

显然拉格朗日插值中使用的节点越多,插值多项式的次数就越高。

我们自然关心插值多项式的次数增加时, 是否也更加靠近被逼近的函数。

龙格(Runge )给出一个例子是极著名并富有启发性的。

设区间[-1,1]上函数21()125f x x=+ (1)考虑区间[-1,1]的一个等距划分,分点为n i nix i ,,2,1,0,21 =+-= 则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为201()()125nn ii iL x l x x ==+∑(2)其中的(),0,1,2,,i l x i n =是n 次拉格朗日插值基函数。

实验要求:(1) 选择不断增大的分点数目n=2, 3 …. ,画出原函数f(x)及插值多项式函数()n L x 在[-1,1]上的图像,比较并分析实验结果。

(2) 选择其他的函数,例如定义在区间[-5,5]上的函数x x g xxx h arctan )(,1)(4=+=重复上述的实验看其结果如何。

(3) 区间[a,b]上切比雪夫点的定义为 (21)cos ,1,2,,1222(1)k b a b ak x k n n π⎛⎫+--=+=+ ⎪+⎝⎭(3)以121,,n x x x +为插值节点构造上述各函数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比较其结果,试分析2 / 21原因。

1.2 算法设计使用Matlab 函数进行实验, 在理解了插值法的基础上,根据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编写Matlab 脚本,其中把拉格朗日插值部分单独编写为f_lagrange.m 函数,方便调用。

1.3 实验结果1.3.1 f(x)在[-1,1]上的拉格朗日插值函数依次取n=2、3、4、5、6、7、10、15、20,画出原函数和拉格朗日插值函数的图像,如图1所示。

Matlab 脚本文件为Experiment2_1_1fx.m 。

可以看出,当n 较小时,拉格朗日多项式插值的函数图像随着次数n 的增加而更加接近于f(x),即插值效果越来越好。

大学计算机实验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一篇关于大学计算机实验二的报告。

通过该实验,我们将学习如何按照步骤思考并编写一篇有条理的文档。

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在开始编写报告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确保我们已经熟悉Markdown文本格式,并且了解如何在文档中使用各种Markdown标记。

其次,我们需要收集关于大学计算机实验二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

步骤二:创建报告在准备工作完成后,我们可以开始创建实验报告了。

首先,我们需要使用Markdown语法创建标题,并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Markdown的列表标记来描述实验步骤。

对于每个步骤,我们应该给出清晰明确的说明和操作指南,以便读者能够按照我们的指导完成实验。

步骤三:展示实验结果完成实验后,我们需要将实验结果展示给读者。

在Markdown中,我们可以使用表格、代码块和文本格式化等功能来展示实验结果。

我们可以使用表格来呈现实验数据,使用代码块来展示编写的代码,使用文本格式化功能来强调重要的结果和观察。

步骤四:总结与讨论在展示实验结果之后,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总结与讨论。

我们可以使用Markdown的段落和标题标记来组织我们的思路,并给出实验的主要结论和发现。

在讨论部分,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读者思考,并给出我们自己的解释和观点。

步骤五:撰写实验报告最后,我们可以开始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了。

在撰写报告时,我们应该注意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并保持文档的结构和逻辑性。

我们可以使用Markdown的引用标记来引用他人的研究结果和引用文献。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Markdown的链接标记来引用其他相关资源。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按照步骤思考并编写一篇有条理的文档。

通过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我们能够清晰地表达实验目的、步骤和结果,并且能够以一种结构化和易读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自控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及相关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我们对自控原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一台、自控实验箱一套、示波器一台、信号发生器一台以及相关的连接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典型的控制系统,如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 G(s) = K /(Ts + 1),其中 K 为增益,T 为时间常数。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则可以表示为 G(s) =ωn² /(s²+2ζωn s +ωn²),其中ωn 为无阻尼自然频率,ζ 为阻尼比。

通过改变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阻尼比等,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性能指标。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好实验设备。

设置不同的时间常数 T 和增益 K,通过信号发生器输入阶跃信号。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输出响应。

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同样按照电路图连接好设备。

改变阻尼比ζ 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输入阶跃信号。

用示波器记录输出响应。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一阶系统当时间常数 T = 1s,增益 K = 1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时间和稳态误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出逐渐稳定在一个固定值。

当 T 增大为 2s,K 不变时,上升时间明显变长,系统的响应速度变慢,但稳态误差基本不变。

2、二阶系统当阻尼比ζ = 05,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 1rad/s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较为平稳的过渡过程,没有明显的超调。

当ζ 减小为 02,ωn 不变时,系统出现了较大的超调,调整时间也相应变长。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一阶系统,时间常数 T 越大,系统的响应速度越慢;增益 K 主要影响系统的稳态误差。

实验二 面向对象编程实验报告

实验二 面向对象编程实验报告

实验二面向对象编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深入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实际编程操作,提高运用面向对象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面向对象编程的开发流程和技巧,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和代码规范。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环境为具体编程环境名称及版本,操作系统为操作系统名称及版本。

三、实验内容(一)问题描述设计一个简单的学生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学生信息(包括姓名、学号、年龄、成绩等)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

(二)类的设计1、设计一个`Student` 类,用于表示学生对象。

该类包含以下属性:`name`(姓名)、`student_id`(学号)、`age`(年龄)、`score`(成绩)。

2、为`Student` 类添加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学生对象的属性。

3、为`Student` 类添加`get` 和`set` 方法,用于获取和设置学生对象的属性值。

(三)功能实现1、录入功能:实现用户输入学生信息,并创建`Student` 对象进行存储。

2、查询功能:根据学号或姓名查询学生信息,并输出查询结果。

3、修改功能:根据学号或姓名找到对应的学生对象,修改其属性值。

4、删除功能:根据学号或姓名删除对应的学生对象。

四、实验步骤(一)类的实现```javapublic class Student {private String name;private String studentId;private int age;private double score;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String studentId, int age, double score) {thisname = name;thisstudentId = studentId;thisage = age;thisscore = score;}public String getName(){return name;}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public String getStudentId(){return studentId;}public void setStudentId(String studentId) {thisstudentId = studentId;}public int getAge(){return age;}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thisage = age;}public double getScore(){return score;}public void setScore(double score) {thisscore = score;}}```(二)主函数实现```javaimport javautilArrayList;import javautilScanner;public class StudentManagementSystem {private ArrayList<Student> students;public StudentManagementSystem(){students = new ArrayList<>();}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tudentManagementSystem system = new StudentManagementSystem();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while (true) {Systemoutprintln("1、录入学生信息");Systemoutprintln("2、查询学生信息");Systemoutprintln("3、修改学生信息");Systemoutprintln("4、删除学生信息");Systemoutprintln("5、退出系统");int choice = scannernextInt();switch (choice) {case 1:systemaddStudent(scanner);break;case 2:systemqueryStudent(scanner);break;case 3:systemmodifyStudent(scanner);break;case 4:systemdeleteStudent(scanner);break;case 5:Systemoutprintln("感谢使用,再见!");Systemexit(0);default:Systemoutprintln("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录入学生信息public void addStudent(Scanner scanner)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学生姓名:");String name = scannernext();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学生学号:");String studentId = scannernext();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学生年龄:");int age = scannernextInt();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学生成绩:");double score = scannernextDouble();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name, studentId, age, score);studentsadd(student);Systemoutprintln("学生信息录入成功!");}//查询学生信息public void queryStudent(Scanner scanner)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查询方式(1、按学号查询 2、按姓名查询):");int queryType = scannernextInt();if (queryType == 1)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学号:");String studentId = scannernext();for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s) {if (studentgetStudentId()equals(studentId)){Systemoutprintln("姓名:"+ studentgetName());Systemoutprintln("学号:"+ studentgetStudentId());Systemoutprintln("年龄:"+ studentgetAge());Systemoutprintln("成绩:"+ studentgetScore());return;}}Systemoutprintln("未找到该学号对应的学生信息!");} else if (queryType == 2)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姓名:");String name = scannernext();for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s) {if (studentgetName()equals(name)){Systemoutprintln("姓名:"+ studentgetName());Systemoutprintln("学号:"+ studentgetStudentId());Systemoutprintln("年龄:"+ studentgetAge());Systemoutprintln("成绩:"+ studentgetScore());return;}}Systemoutprintln("未找到该姓名对应的学生信息!");} else {Systemoutprintln("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修改学生信息public void modifyStudent(Scanner scanner)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修改方式(1、按学号修改 2、按姓名修改):");int modifyType = scannernextInt();if (modifyType == 1)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学号:");String studentId = scannernext();for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s) {if (studentgetStudentId()equals(studentId)){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新姓名:");String newName = scannernext();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新年龄:");int newAge = scannernextInt();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新成绩:");double newScore = scannernextDouble();studentsetName(newName);studentsetAge(newAge);studentsetScore(newScore);Systemoutprintln("学生信息修改成功!");return;}}Systemoutprintln("未找到该学号对应的学生信息!");} else if (modifyType == 2)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姓名:");String name = scannernext();for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s) {if (studentgetName()equals(name)){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新学号:");String newStudentId = scannernext();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新年龄:");int newAge = scannernextInt();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新成绩:");double newScore = scannernextDouble();studentsetStudentId(newStudentId);studentsetAge(newAge);studentsetScore(newScore);Systemoutprintln("学生信息修改成功!");return;}}Systemoutprintln("未找到该姓名对应的学生信息!");} else {Systemoutprintln("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删除学生信息public void deleteStudent(Scanner scanner)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删除方式(1、按学号删除 2、按姓名删除):");int deleteType = scannernextInt();if (deleteType == 1)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学号:");String studentId = scannernext();for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s) {if (studentgetStudentId()equals(studentId)){studentsremove(student);Systemoutprintln("学生信息删除成功!");return;}}Systemoutprintln("未找到该学号对应的学生信息!");} else if (deleteType == 2)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姓名:");String name = scannernext();for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s) {if (studentgetName()equals(name)){studentsremove(student);Systemoutprintln("学生信息删除成功!");return;}}Systemoutprintln("未找到该姓名对应的学生信息!");} else {Systemoutprintln("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五、实验结果通过对程序的运行和测试,能够成功实现学生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功能。

实验02(移相器)实验报告

实验02(移相器)实验报告

实验二-移相器、相敏检波器及交流电桥实验实验1:移相器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移相电路的原理及工作情况二、实验原理图三、实验器械移相器、音频振荡器、双线(双踪)示波器、主、副电源四、实验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如下:5Khz时,移相范围为15us7Khz时,移相范围为14us9Khz时,移相范围为15us五、实验思考题根据图2-1,分析本移相器的工作原理,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答:任何传输介质对在其中传导的波动都会引入相移。

实验2:相敏检波器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相敏检波器的原理和工作情况二、实验原理图相敏检波电路如图2-2 所示,图中(1)端为输入信号端,(3)为输出端,(2)为交流参考电压输入端,(4)为直流参考电压输入端。

(5)、(6)为两个观察口。

三、实验器械相敏检波器、移相器、音频振荡器、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低通滤波器四、实验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数据拟合图像如下:五、思考题1、根据相敏检波器原理图2-2,定性分析此相敏检波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答:模拟PSD:使用乘法器,通过与待测信号频率相同的参考信号与待测信号相乘,其结果通过低通滤波器得到与待测信号幅度和相位相关的直流信号。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知道相敏检波器的作用是什么?移相器在实验线路中的作用是什么?答:相敏检波器鉴别调制信号相位和选频,移相器对波的相位进行调整实验3:交流全桥的测重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交流供电的四臂应变电桥的原理和工作情况二、实验原理交流全桥侧重原理与直流电桥一样,也是利用箔式应变片的电阻应变效应来完成的。

将R1、R2、R3、R4 四个箔式应变片按它们的受力方向接入组成全桥,从音频振荡器的LV 端给全桥电路一个音频信号,当电桥对应两边的阻抗乘积相等时,电桥达到平衡,输出为零。

交流电桥工作时增大相角差可以提高灵敏度,传感器最好是纯电阻性或纯电抗性的。

交流电桥只有在满足输出电压的实部和虚部均为零的条件下才会平衡。

实验报告_78

实验报告_78

实验二加热条件对于鱼糜制品凝胶特性的影响(一) 实验原理在鱼糜制品的加工过程中,蛋白质的凝胶特性对于产品的得率、组织特性、持水性、黏结性以及感官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它是鱼糜制品生产过程中关键的控制指标之一。

目前一般认为,鱼肉蛋白质形成凝胶的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凝胶化,凝胶劣化和鱼糕化。

其间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逐渐形成一个较为松散的空间网状结构,由溶胶变为凝胶,之后发生断裂,最终转变为有序、非透明状、具有较高凝胶强度的鱼糕。

加热条件是影响这一过程的关键工艺因素,尤其是加热温度和加热速度,对于产品最终的凝胶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利用流变仪或食品质构仪,可以测定鱼糜制品的硬度和弹性,计算其凝胶强度,并由此分析工艺条件对于蛋白质凝胶特性的影响。

(二)试剂和设备市售鲜活海水鱼,天然肠衣,食盐,山梨醇,蔗糖,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

NRM—2003J流变仪,低温冰柜,灌肠机,擂溃机,恒温水浴。

(三)实验步骤1. 鱼糜的制备称取约5kg原料鱼,去鳞、内脏、头、尾,用清水洗去黏液和血污,采肉并称重,然后用5倍质量的清水(〈10℃〉漂洗4次,以滤布挤压脱水,依次加入4%山梨醇、4%蔗糖、0.2%三聚磷酸钠和0.1%焦磷酸钠。

若不能立即使用,于—18℃冷冻贮藏。

2.鱼香肠的制作取鱼糜样品进行擂溃,先空擂5min,然后加入3%食盐再擂溃20min,灌肠(d=25mm),然后依照表3-1分别进行加热处理。

鱼糜制品加热条件对于凝胶特性的影响加热结束后将样品取出,在冰水中迅速冷却30min,然后于室温放置24h,供测定用。

3.鱼糜制品凝胶强度的测定将样品切成13mm厚的圆柱体,利用NRM-2003J流变仪进行测定。

压头直径为5mm,样品上升速度为6cm/min,压到凝胶破断时的凹陷深度为凝胶的强度值(cm),此时的破断强度为硬度值(g),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凝胶强度:凝胶强度(g·cm)=硬度值×强度值4.结果分析蓝色:加热20min 红色:加热60min根据得到的实验室结果,以凝胶强度为纵坐标、以加热温度为横坐标作图,分别讨论加热温度、时间和加热方式(一段或两段式)对于凝胶特性的影响。

实验二土壤分析样品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二土壤分析样品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二-土壤分析样品制备-实验报告实验二:土壤分析样品制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土壤分析样品制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习如何将原始土壤样品处理成可用于化学和物理分析的样品,为后续的土壤分析实验做好准备。

二、实验原理土壤分析样品制备是将原始土壤样品进行粉碎、研磨、过筛、混匀、装瓶等操作,以便于后续的化学和物理分析。

制备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样品中的水分和有机质等成分的损失,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具:样品研磨器、筛子、混匀器、分样器、干燥器、样品瓶等。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原始土壤样品,将其进行风干、破碎、研磨,直至全部通过100目筛。

3.将研磨后的样品进行混合,确保样品均匀一致。

4.使用分样器将混合后的样品分成若干份,每份约100g。

5.将分好的样品装入干燥、洁净的样品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样品编号、采样地点、时间等信息。

6.根据需要,可对样品进行进一步处理,如加入保护剂、进行真空封装等。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一)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土壤样品的代表性是关键。

为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我们需要在不同区域、深度和方向上采集足够数量的样品,并进行混合。

2.研磨过程中,部分样品可能会堵塞筛孔,需要定期清理筛子并进行适当的维护。

3.分样过程中,要确保分样器清洁无残留,以免影响样品的纯净性和均匀性。

4.样品装瓶后,应立即贴上标签并记录相关信息,避免混淆。

(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土壤分析样品制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

以下是对实验的一些讨论:1.在制备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样品中水分和有机质的损失。

为此,我们可以将样品置于干燥器中干燥,并定期翻动,以确保样品干燥均匀。

同时,在研磨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粉碎,以免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

2.为了提高样品的代表性,我们可以对多个原始样品进行混合,并尽量保证每个样品的数量和质量相等。

此外,还可以在采样前对采样地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如采用网格采样法等。

实验二独立按键试验实验报告

实验二独立按键试验实验报告

实验二独立按键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独立按键试验是为了验证按键与单片机的连接是否正常,并测试按键
功能是否正常,通过实验掌握按键接口的使用和按键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使用按键来实现硬件的控制。

按键的原理是:当按键关闭时,两个按键引脚之间短接,按键关闭。

当按键打开时,两个
按键引脚之间断开,按键打开。

三、实验仪器
1.单片机开发板
2.按键
3.面包板和杜邦线
4.电源线
四、实验步骤
1.将按键连接到单片机开发板上的按键接口,并接通电源。

2.编写程序,监测按键是否被按下,并通过串口输出按键的状态。

3.烧录程序到单片机,运行程序。

4.进行按键试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按下按键后,通过监测按键引脚的电平变化,可以判断按键是否被按下。

根据不同的按键连接方式,可能需要使用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来连接按键。

六、实验结论
通过独立按键试验,我们验证了按键与单片机的连接是否正确,并测试了按键的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按键来实现硬件的控制。

七、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按键接口的使用方法和按键的原理。

在实际应用中,按键是一个常用的控制元件,有了这次实验的经验,以后在使用按键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实验二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实验报告

实验二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实验报告

南昌理工学院实验报告二O一二年月日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名称: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评定:签名:【一、实验名称】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二、实验目的】1、熟悉DOS系统命令;学习数据传送和算术运算指令的用法。

2、熟悉在PC机上建立、汇编、链接、调试和执行汇编语言程序的过程。

3、初步练习用DEBUG调试程序运行8086汇编语言程序的过程。

【三、实验内容和原理】将两个5位十进制数相加。

要求被加数和加数均以ASCII码形式各自顺序存放在以DA TA1和DATA2为首地址的5个内存单元中(低位在前),结果送回DATA1处。

另外,程序利用DOS的9号调用功能完成将被加数、加数和最后的和在显示器上的显示。

【四、实验条件】微型计算机一台,软件MASM【五、实验过程】1、用编辑软件,输入以下汇编语言源程序:参考程序如下:data segmentdata1 db , , , , ,'$'data2 db , h, , , , '$'data endsstac segmentsta db 100 dup (?)stac endscode segmentassume cs:code, ds:data, ss:stac, es:datastart proc farpush dsxor ax, axpush axmov ax, datamov ds, axmov es, axmov ah, 9mov dx, offset data1int 21hmov ah, 2mov dl, '+'int 21hmov ah, 9mov dx, offset data2int 21hmov si, offset data1mov di, offset data2mov bx, 5push bxpush siconv1: and byte ptr[si+bx-1], 0fhand byte ptr[di+bx-1], 0fhdec bxjnz conv1mov cx, 5xor ax, axadd1: mov al, [si+4]mov bl, [di+4]adc al, blaaamov [si+4], aldec sidec diloop add1pop sipop bxconv2: or byte ptr[si+bx-1], 30hdec bxjnz conv2mov ah, 2mov dl, '='int 21hmov ah, 9mov dx, siint 21hretstart endpcode endsend start2.通过编译,连接形成可执行文件3.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实验报告
(一)整流电路
1. 半波整流电路
输出电压的波形(在原图上绘出):
2. 全波整流电路
输出电压的波形(在原图上绘出):
3. 桥式整流电路
输出电压的波形(在原图上绘出):
(二)稳压管电路
(三)二极管限幅电路
1. 正向限幅电路
输出电压的波形(在原图上绘出):
输出电压的正峰值为 3.0 V,负峰值为-3.0 V,输出电压被限制在-3.0~3.0 V。

2. 负向限幅电路
输出电压的波形(在原图上绘出):
输出电压的正峰值为V,负峰值为V,输出电压被限制在V。

(四)二极管钳位电路
输出电压的波形(在原图上绘出):
输入电压为V P=5V时,输出电压的正峰值为V,负峰值为V,可见输入信号的负峰值被钳位在V。

输入电压为V P=10V时,输出电压的正峰值为V,负峰值为V,可见输入信号的负峰值被钳位在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