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的名词解释介绍:管理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的学科。
它研究的是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激励员工,以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本文将对管理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领导力领导力是指一个人在组织中对他人产生影响、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引导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也能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领导力涉及到情绪智力、社交能力、决策力等方面的素质,它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技能,更是一种能够赢得员工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和行为。
二、员工参与员工参与是指员工参与组织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的程度。
它强调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倡导通过开放的沟通渠道和参与式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积极的员工参与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绩效,促进员工与组织之间的良好关系。
三、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和反馈,以实现组织和员工共同的目标。
它旨在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个人发展,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
绩效管理包括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评估标准、进行绩效评估、提供反馈和奖惩机制等环节。
它通过激励和监督机制,引导员工朝着组织目标努力,并对绩效优秀的员工进行激励和奖励。
四、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内部共享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等。
它是组织的精神和灵魂,为组织成员提供了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塑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精神。
管理者应该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提倡诚信、创新和合作。
五、员工激励员工激励是指通过奖励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努力程度。
它可以是物质奖励或非物质奖励,如薪酬、晋升、培训机会、表彰等。
适当的员工激励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动力,改善组织绩效。
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需求和动机来设计和实施激励计划,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社会知觉: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对象包括自己、他人、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等。
相似性误差:对在背景、兴趣、爱好或经历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做出先入为主的积极评价,对不相似的人做出消极评价的倾向。
顺序效应: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
知觉防御:指个体对于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目的的倾向。
定型化:人们将一类人的特征强加于该类人群中的某个个体的倾向。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在一种归因的基础上,用某个特征孤立地评价他人,即所谓的以点带面或以偏概全。
投射:人们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他人的特征的倾向或者说是以己度人的倾向。
期望效应:指个体对事件、物体和人的先前期望与知觉对象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可能对组织管理产生影响的程度。
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里特点的总合。
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态度:对一个事物具有稳定持久的特定感觉和行为表现的倾向,反应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组织承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指员工投入组织和认同组织的程度。
激励:就是动机,指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并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由需要引起。
领导:是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发生在团队或组织中,这种影响所得到的种种改变反应了组织的共同目标。
群体:当人群个体在心里上彼此影响,在行为上相互作用时,称为群体。
群体规范:可以表现为风俗、文化、语言、时尚、舆论、公约、宗则等行为规范及不同的价值标准等。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从众行为:指群体成员的行为跟从群体的倾向。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的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最新版 管理心理学 自考 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管理的概念: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企业管理对象主要指采购、生产、营销、人事、财物、研究与发展等关键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动态的反映过程。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人成功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响而形成的心理品质与特性方面的差异都是人的性格特征的差异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需要”是人的行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个性积极性源泉,是人行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动力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门科学。
人们利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大脑能够直接反映客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叫感觉。
将感知过的经验储存在头脑中,必要时能提取(再认与回忆)出来的过程,就是记忆。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点与规律的反映,统称为认识过程或认知活动。
感知过程是感性认识,思维是理性认识,记忆兼有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特点,想象尤其创造想象带有理性认识的特点。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具有强烈性、短暂性、指向性等特点。
人所特有的高级社会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即指意识对行为积极能动的调节过程。
一般划分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
个性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工业心理学迅速发展,除了研究“人与事”、“人与机器”,还研究了“人与人”的配合关系问题,这就是后来工业社会心理的问题。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导致了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萌芽,工业社会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后来的组织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
管理的实质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
是用以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所有一切活动的。
3、人的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
4、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5、性格是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一定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
性格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6、能力是与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
7、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
或者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尚未达到要求的一种表现形式。
形成欲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缺乏;二是期待。
8、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9、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10、挫折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11、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这种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形成又是有条件的,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12、个性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
它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某种情绪因素上,对组织有利也有弊。
所以,对个性存在差异性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3、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直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对同一知觉对象,人的解释是不同的。
(社会知觉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容)3.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遗忘的进程不均衡,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进展很快,以后逐渐变慢。
5.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6.个性:是指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一个复杂、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
7.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8.态度:通常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较持久、较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倾向,其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9.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部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10.情绪劳动:指劳动者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以营造出公众可以观察并接收的面部和身体上的动作表现。
11.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12.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群体对成员的在吸引力。
包括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领导凝聚力、情感凝聚力。
13.沟通:指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与接受者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等的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二、简答题1.管理心理学及其特点:●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人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级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性。
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里倾向系统。
价值观往往容易被看作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其实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3、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里特征。
4、知觉:是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知觉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它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影响个人的行为。
6、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和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7、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8、自我知觉: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已的生理,心理,行为状态及自已同周围关系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知觉,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已是有效地从事社会活动的前提,人们对自已的认识,决定了自已的生活态度,决定了自已是否能对自已加以控制,是社会化成熟的标志。
9、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翻与判断的过程。
10、知觉错误:指的是由于受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产生的偏差。
也称知觉效应,效应即作用的结果。
11、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点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以突出特征来推论其他方面特征的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1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环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1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14、动机: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管理心理学总复习
《管理心理学》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管理:指对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各个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狭义的管理主要指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广义的管理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
2、管理心理学:是指系统研究与工作组织的管理活动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探讨其规律、原理,并应用于管理实际,提高组织效能的科学。
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4、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5、社会知觉: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6、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它由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7、态度:通常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价与心理倾向。
8、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地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9、决策: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制定行动方案并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0、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填空1、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是法约尔,“工业心理学之父”是雨果·闵斯特伯格2、态度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即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
3、决策行为的思考方法有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4、知觉的特性有:知觉的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以及对过去经验的依赖性。
5、权衡和判断决策行为的价值。
包括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6、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激励力(工作动力)=期望值(工作信心)×效价(工作态度)三、简答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结构系统。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企业中人际关系方面的人的因素的作用,是管理中更纯粹的人的因素问题。
2、管理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一、根据人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外部激励:通过改变外部影响因素来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如工资、提升、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内部激励:通过工作本身,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
3、权变: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而不能千篇一律.换言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去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这就叫“应变”或“权变”。
4、激励:是指激发和鼓励员工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符合要求的工作行为。
简单地说,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5、分配公平:员工感觉到薪酬数额分配的公平性6、程序公平:员工所感觉到的薪酬或其他结果的决定方式的公平性7、强化:能够加强或削弱人的行为或反应的一种刺激。
8、印象控制:又称为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9、挫折:挫折就是一种情绪状态,指个人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10、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1、良性应激:指积极的、令人满意的、挑战性的应激,这种应激是符合人们期望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加以唤醒,提醒个体动用各种心理资源,应对来自身体内外环境的挑战。
12、不良应激:指使人不愉快的、坏的、破坏性的应激,这种应激是人们所力图避免的。
13、工作倦怠: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
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筋疲力尽时,工作倦怠就产生了。
14、领导:领导是一种行为和影响力,这种行为和影响力可以引导和激励部属去实现组织目标,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
15、领导者的角色知觉:是指在特定社会与组织中,或在特定的情境中,对自己的地位、身份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权利、义务、行为模式的知觉。
角色知觉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动态实现的过程,而不是消极地静态反映过程。
管理心理学重点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1.应激: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人们对外界环境的心理反应会使人们产生体力的消耗,最终表现为各种生理状态的变化,这种在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的综合状态被称为应激。
2.流程再造: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便在现今衡量表现的关键因素,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明显的改善。
3.角色确认:是指领导者的角色行为得到了社会和他人(包括上级、同事、下级)的肯定和认同。
4.情境模拟:是编制一套与某职务实际情况相类似的测试题目,将受试者安排在模拟的、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受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受试者各个方面能力作现场考核,用以确定受试者的潜能。
5.挫折: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指个人在某种动机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6.角色行为:是指一个人按照特定社会与组织所赋予角色的特定行为模式而做出的行为。
7.负强化:是在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行为时,撤销个体所厌恶、回避的刺激,以增强所期望的行为.8.退化反应:是指个人在遭到挫折时,采取的一种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的反应形式,恢复了个人幼稚时期的习惯与行为方式,是一种退化现象。
9.工作激励:是一种直接激励,就是让工作过程本身使人感到有兴趣、有吸引力,从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0.组织文化:由组织成员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共同愿景所构成的认知体系。
11.组织创新:是指组织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并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适应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应变能力。
12.保健因素:“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与激励因素相对,只能防止不满意感的产生,也就是只能消除或减少不满情绪,没有激励人的作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外部因素。
13.角色认知:是领导者在特定的社会与组织中,或在特定的情境中,对自己的地位、身份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权利、义务、行为模式要充分认识。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与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管理心理学名词以及对其的解释:1. 积极心态(Positive mindset):指个体倾向于积极看待事物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好处。
积极心态对提升员工满意度、工作动力和工作绩效有积极影响。
2.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动机、行动和成就感产生重要影响。
3.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指员工超过职责范围主动行为的一种。
比如帮助同事、提出建设性意见、遵守组织规定等。
OCB对于组织的良好运转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积极影响。
4. 周期性任务(Routine task):指那些需要重复进行、相对简单的工作任务。
周期性任务对工作效率和员工心理疲劳程度有一定影响。
5. 知识分享(Knowledge sharing):组织成员相互之间分享知识、经验和信息的行为。
知识分享对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6. 集体情绪智力(Collective emotional intelligence,CEI):指团队成员共同的情绪智力水平。
高 CEI 的团队更倾向于积极合作、有效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
7. 反馈(Feedback):指在组织中向个体提供有关其工作表现的信息。
有效的反馈有助于员工提高工作表现,并对个体的工作动机和发展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8. 规范性管理(Normative management):指通过明确的规范、要求和期望来管理和影响个体的行为。
规范性管理对于组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具有重要作用。
9. 工作-家庭平衡(Work-life balance):指个体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与协调。
工作-家庭平衡对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10. 序列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指在记忆过程中,人们对于序列中的第一和最后一项记忆较好,而中间项记忆较差。
管理心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的一门科学2.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思维程序、思维习惯等,它受知识、观念、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3.意志行为: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目标,根据自我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坚持能动的克服各种困难,去变革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活动。
4.自信心:是个人或组织对自己或本单位所具有的保证实现某项目标的主观条件的充分估计和高度的自我接纳态度,它是推动人们不断接近目标的内在动力5.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互相之间的心理关系6.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工作,行为能适应社会环境并为自身带来快乐或成就,以及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
7.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保持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良好适应,预防心理疾病.或心理缺陷等综合性学科。
8.挫折:指个人在某种动机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特别是重要的需要不被满足时,会产生不愉快的反应,挫折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也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个体由此表现为紧张、焦虑和不安,最终形成愤怒、悲哀或恐惧心理等情绪。
9.正式权威:由上级任命的权威,即法定的正式领导者的地位与权力,领导者以这种身份和威望领导着别人,并掌握着奖惩大权,人们只能尊敬和服从。
10.非正式权威:指那些不靠上级任命,而靠领导者本人的身份和威望的权威,他们有专长和技巧,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说服力,与被领导者关系好,所以大家服从他的领导11.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科学地认识领导环境,灵活正确地选择应用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或者加以创新以实现领导目标所表现出来的领导技巧。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网)
1.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2.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3.激情:是一种爆发迅速强烈而时间短暂的情感或情绪4.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感或情绪5.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或情绪6.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或情绪7.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8.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9.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个人的心理活动10.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11.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1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13.观察法:是指日常的不作人工干涉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14.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15.现场实验:是指实际工作场所中通过适当控制条件结合经常业务工作来研究被试者的行为表现的方法16.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17.各案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18.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19.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20.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21.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比被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22.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胜利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的特性23.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24.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25.第一印象效应: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一个人如果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判断26.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27.定性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28.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29.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30.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31.物质自我:也称生理自我,个体的躯体是其中心部分32.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33.精神自我:是指个体对其心理活动的知觉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34.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35.需要:是人缺乏某中必须的东西时,在内部心理上产生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36.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要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印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37.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38.成就需要:指渴求和重视成就,积极设定挑战性目标的心理需求39.权利需要:指欲指挥和控制他人,希望掌握权力的心理需求40.期望值:指对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41.效价:指所达到的目标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42.目标:是指行为的目的或行为的指向物,是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的客观对象在主观上超前反映43.强化:是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及其对该行为是否重复的影响程度44.积极强化:是指对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以增加其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之方法45.消极强化:是指为鼓励良好行为而撤消或减轻原有的消极后果之方法46.惩罚:是指对不良行为给予不利回报,以期减少或消除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47.消退:是指撤消对某中行为的积极强化,以终止行为或降低行为出现的可能性48.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恩能够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49.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50.非正式群体:指不经官方规定,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由组织确定的联盟51.正式群体: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之群体52.社会认可的规范:指由社会的一定部门规定或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并经社会的多数成员所接受的规范53.群体规范:指群体所规定的或自然形成的行为标准,诸如规章制度、纪律、法律等,以及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切参照原则54.反社会规范:指那些有害于社会公共利益、存在于某些非正式群体中的特殊规范55.非正式规范:是指非正式群体中的规范56.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57.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58.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里,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59.群体冲突:指群体中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60.群体压力: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所感受到心理压力61.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身体动作、说话语调或重音、面部表情以及发送者道贺接受者之间的身体距离来传递信息的沟通62.信息沟通:是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63.满足需要的沟通:其目的在表达情绪状态,接触心理紧张,求得对方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等,即主要在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的沟通64.双向沟通:是指发送信息者在发出信息后,还要听取对方对信息的反馈意见,直到双方对信息有了共同的了解为止65.人际关系:是指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66.自然性人际关系:指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67.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没有明文规定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一般具有一定目标,一群爱好相同的人,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68.社会性人际关系:指经济、政治、法律、伦理等人际关系69.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70.创新: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答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知识、技术、经验、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注意创造能力71.正式领导者的功能:指领导职工达成组织目标,具体表现在:1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与方式2提供情报知识与技巧3授权下级分担任务4对职工实行奖惩5代表组织对外交涉6控制组织内部关系72.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73.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74.组织结构:指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方式75.组织设计: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76.直线职权:即有直接决策并发布指令的职责和权力77.参谋职权:是一种不含有指挥权的辅助性职权78.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人员所直接领导和管理的下级人数,它决定了组织的横向结构79.管理层次:指生产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登记,它一般决定了组织的纵向结构80.理念识别:就是一个企业由于具有独特的经营哲学、宗旨、目标、精神、道德、著作风等等而区别于其他企业81.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82.行为识别:指在企业理念统帅下企业组织及全体员工的言行和各项活动所表现出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83.组织形象战略:指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个性特质,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传达。
管理心理学名词
一、名词解释:1、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应用科学。
2、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
3、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型工作的人,是组织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指挥者,组织者。
4、态度:态度是人在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5、情绪:情绪是人对客体是否和自身需求相一致而产生的体验。
6、从众: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规范的存在及要求遵守规范的压力使个体改变态度和行为,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致。
7、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及愿意为群体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强烈愿望。
8、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
9、激励:影响人们内在需求动机,使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作出积极主动符合要求的工作行为。
10、时间管理:在日常事物中执着并有目标地应用可靠地工作技巧引导并安排管理自己及个人的生活合理有效地利用可以支配的时间。
11、环境:环境是存在于主体周围的条件和状况的集合体,是影响主体发展的外部因素的总称。
12、决策:在管理活动中,决策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管理目的的,寻找并实现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13、群体盲思:是指人们为了维护所谓的团结一致不愿意对群体的决定提出质疑,整个群体自我封闭,没有批判性的反思。
14、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5、组织创新:是指组织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并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适应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应变能力。
16、组织文化:由组织成员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共同愿景所构成的认知体系。
17、民族情感:是以一定的民族意识为基础,对于事物的喜怒好恶的情绪体验。
18、跨文化管理: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指的是企业的跨国经营。
管理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力量、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共性:共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拟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力量等。
气质:气质是人的共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挫折: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满意时的心情状态。
群体:由相互依靠、相互影响的人为了某种共同目标,依据肯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O需要: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期望:是指一个人依据以往的阅历在肯定时间里盼望到达目标或满意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感:情感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性格:在一个人的生理素养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渐渐形成进展和变化的,并且具有肯定简单性、独特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感知、推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响的心理过程。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群体压力:是群体采用群体法律规范对其成员产生的一种影响力。
群体法律规范:群体法律规范是为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活动的全都性,统一群体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而建立的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那么。
从众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人转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相符的现象。
群体分散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情愿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五种理论:麦格雷戈《管理理论X或Y选择--企业的人性面》一文,反对X理论(对泰勒制的总结和概括),主见Y 理论。
超Y理论梅约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人群关系理论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卫提出Z理论五种人性假设:1965埃德加•施恩在《组织心理学》提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大题或者选择题),自我实现人假设和简单人假设。
1982迪尔和肯尼迪针对Z理论提出了文化人假设。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组织变革:所谓组织变革是指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组织发展:所谓组织发展是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绩效考核:所谓绩效考核是对组织或个人的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核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
组织形象战略:所谓组织形象战略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个性性质,通常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商品经营之道”。
家族主义:所谓家族主义就是把家庭的伦理道德移植到集团中,而企业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又都是为了保持集团的协调、维护集团的利益、充分发挥集团的力量组织文化:所谓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设计:所谓组织设计是指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环境:所谓环境是指外部的竞争、购销状况与市场需求,也包括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与影响。
组织的目标:所谓组织的目标是在企业管理中,目标可能是外界实在的对象,也可能是理想的或精神的对象。
组织:所谓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决策:所谓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找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管理坐标图:所谓管理坐标图是一种采用图示和量表方式来衡量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领导:所谓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而施加心理也许的人是领导。
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管理心理学则认为,它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
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联结成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 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心理学家把20实际初以来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以霍桑试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霍桑试验的主持者是(梅奥)==霍桑试验中的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是为了研究(非正式群体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概念的学者是(莱维特)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是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工作效率问题。
2.雨果·芒斯特伯格被人们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和工业效率》莉莲·吉尔布里斯创新思想补充。
3.沃尔特·斯科特把心理学概念应用于广告和市场销售。
4.霍桑实验结论:(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
(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到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
(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
(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积极性。
5.管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有效性。
6.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早期的管理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与工作、职业的匹配,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已从过去的人如何适应机器向机器怎样适合于人转变。
近年来管理心理学家开始注意研究人与组织、环境的匹配问题。
其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2)激励问题一直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过去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和强化学派等有关吉利的理论。
此外,与激励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是有关工作承诺的研究,主要从工作价值观、职业发展、工作责任心、组织认同和对社会的态度进行研究。
管理心理学的名词解释题
管理心理学的名词解释题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管理环境下的动机、决策、沟通、领导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有效管理和领导团队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些关键术语进行解释,并讨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 动机:动机是指个体内在或外在的力量,驱使他们去追求某个目标。
在管理环境中,理解员工的动机是关键。
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价值观,以便激励他们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主要的动机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
2. 决策:决策是指在面对多个选项时做出选择的过程。
在管理上,决策经常需要基于不完全信息和风险进行。
有关决策的理论中,最为著名的是西蒙的规则有限理性模型和扎德的决策理论。
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理论来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 沟通:沟通是个体之间传递信息、想法和感情的过程。
在管理环境中,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
沟通不光影响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合作。
管理者需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并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反馈。
沟通的理论和技巧包括非暴力沟通、主动倾听和非语言沟通等。
4. 领导:领导是激励和指导他人达到共同目标的过程。
在管理心理学中,有多种领导风格和理论。
传统的领导理论包括任务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领导。
近些年来,情绪智力与转型领导等新理论和概念也开始受到重视。
有效的领导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5.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指个体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效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效率、创造力和员工满意度。
团队建设、团队动力和团队冲突解决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不仅可以用于商业组织,也可以在其他领域如医疗、教育、政府等得到应用。
例如在医疗领域,管理心理学可以帮助解决医生与护士之间的沟通问题,提高医疗团队的协作效果。
管理心理学重点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简单地讲,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霍桑试验:①工作场所照明实验②继电器装配室实验③大规模访谈实验④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一、照明实验。
二、福利实验。
三、访谈实验。
四、群体实验。
五、态度实验)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行为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宏观和微观的环境条件分析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的应用)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7、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8、知觉的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组织性、理解性、恒常性9、影响知觉的因素:主观——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客观——知觉对象的色彩、知觉对象的强度、知觉对象的对比性、知觉对象的运动状态、知觉对象的新奇性、知觉对象的重复性情景——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10、社会知觉的特征:认知对象的特殊性社会知觉的利益性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的复杂性11、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①同一意识;②对活动主体的自我意识;③对心理特性的自我意识;④社会与道德的自我评价。
(前苏联)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美)12、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13、个性就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选)1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15、(简)气质的类型:(一)多血质又称活泼型。
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个性: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等
动力方面的特点。
挫折: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群体: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为了某种共同目标,按照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需要: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感:情感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性格: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独特性、
整体性和持续性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感知、判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
心理过程。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群体压力:是群体利用群体规范对其成员产生的一种影响力。
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为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活动的一致性,统一群体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而建立
的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从众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相
符的现象。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五种理论:麦格雷戈《管理理论X或Y抉择-----企业的人性面》一文,反对X理论(对泰勒制的总结和概括),主张Y 理论。
超Y理论
梅约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人群关系理论
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卫提出Z理论
五种人性假设:1965埃德加.施恩在《组织心理学》提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大题或者选择题),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1982迪尔和肯尼迪针对Z理论提出了文
化人假设。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感知、判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心理过程。
简言之,社会认知就是对人的认知。
归因理论是关于归因的观点、学说和模型。
有海德的恒常原则理论(一是取得与他人一致的认知,即与他人认知协调二是在行为上对他人的适当控制,取得行为一致,这就是行为协调)。
海德提出能力、努力、难度、机遇四种行为原因。
他认为在行为表现中,有一种恒常不变起作用的因果关系,代表行为本质。
这种因果关系就是恒常原则。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一致。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人的行为归因于本人、行为对象、行为产生的背景或情境。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影响成败。
归因偏差与克服。
1,归因偏差:人们歪曲事实,背离科学、理想的推断规则而表现出的对某种特定归因系统的偏爱,即使这种归因不合实际也是如此。
2,归因偏差包括:基本归因误差、基率谬论、行为者-观察者差异、优点夸张误差、自利偏向。
3,社会认知偏差的预防: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突出特征印象判断)
态度的核心特征是评价。
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意向成分
态度的特征:主体性和对象性、内在性、持久性和情境性、评价性和社会性
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理论:1.服从阶段 2.同化阶段 3.内化阶段
态度改变的认知失调理论
弗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
个体如何改变态度:改变某种认知元素——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强调某种新的认知元素的重要性——改变行为
群体: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为了某种共同目标,按照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群体必须具备5条件:共同目标,有行为规范,有组织结构,成员有相关的活动意识,成员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群体分类
群体功能群体结构
群体形成和发展:塔克曼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履行阶段、中止阶段。
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
非正式群体分类:冷淡型、怪癖型、策略型、保守型。
群体心理特征
群体规范是为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活动的一致性,统一群体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而建立的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作用:维系作用、统一认识、行为认定、惰性作用。
群体压力:是群体利用群体规范对其成员产生的一种影响力。
群体压力特点:
性质看,是一种心理压力
来源看,来自内部
表现形式看,是以舆论的形式影响个别成员
类型看,可分为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反应方式看,有主动反应和被动反应
群体压力的形成:合理辩论阶段——劝说阶段——攻击阶段——心理隔离阶段
从众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相符的现象。
从众的原因:1缺乏信息,2害怕责难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