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的发展与流派

中国美术的发展与流派

中国美术的发展与流派中国美术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领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流派。

这些流派不仅在绘画风格上各具特色,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上探讨中国美术的发展与流派。

古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古代中国美术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这些文化展现了古代华夏先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随着时代的推移,古代中国进入了成熟的文明时期,出现了大量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实用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实用属性,更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明水平。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绘画艺术成为社会精英追求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古代绘画注重以形写神,追求意境和神韵的表达。

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成为古代绘画的主要题材。

其中,以北宋时期的“北宗”和南宋时期的“南宗”为代表的绘画流派,影响了后世无数画家,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美术进入了现代阶段,形成了新的绘画流派。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绘画艺术进入中国,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批中国艺术家赴日本、法国等国学习绘画技法,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新篇章。

五四运动及以后,在这个独立的时代,有许多优秀艺术家和思想家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借鉴外国的优秀成果"的艺术主张。

他们探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并与西方现代绘画相结合的艺术表达方式,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绘画风格。

这股潮流被命名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第一次风潮"。

在新中国成立后,具有浓厚社会现实主义倾向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流派应运而生。

这一派的艺术家注重通过绘画表现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宣扬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丰富而多样,回应了那个时代的需求,对社会的意义深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解放和审美多元化的浪潮。

中国美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

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

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

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

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

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

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

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

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

”1](p.206)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

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

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

它抛弃了“文革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

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

突破的力量——论张晓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油画创作

突破的力量——论张晓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油画创作

2012/10++TEXT/黄润生突破的力量——论张晓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油画创作将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潮油画与当代油画混为一谈,是许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事实上,这两者不仅出现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艺术目标也有很大的差异,二者对油画的认知基础及其艺术目标都是完全不同的。

油画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术界乃至全球美术界中扮演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对艺术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油画在那个时候从简单地学习西方转变为对自身文化的思考。

在整个20世纪几代中国人的内心情感中,油画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的意象符号。

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家通过油画这一载体传达出来的象征意义是明显而独特的,从这一时期代表画家张晓刚的艺术作品中不难读出象征某种封闭性、私密性的语言。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油画是由传统油画进入以张晓刚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油画的重要开端时期。

它彻底打破了中国以往在油画中墨守成规,是写实主义向超现实主义的重要转变,这一转变中逐渐产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征并使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远销国外。

对于许多新潮油画家来说,当时出现的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热,不过是暂时性的手段与策略。

他们在借鉴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超越了用西方经验解决中国问题的过渡性阶段,转而进入用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的新阶段。

他们不仅在西方现代艺术的批判吸收、改造重建和促使其中国化上作了大量的工作,还利用现代意识重新清理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油画传统。

青年油画家是目前中国艺坛最具活力的一群,其代表性画家有张晓刚、方力钧、刘晓东等。

他们就是成长于90年代中后期,技术扎实,思维活跃,注重个性风格的一群青年画家,使中国当代油画形成了多元化的创作格局。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创造出了市场行情飚升数倍,乃至几十倍的市场奇迹。

在海外画廊及欧美资金的直接操作下,将中国前卫风格的艺术作品推入西方艺术市场体系,并获得了商业成功。

例如,王广义的《大批判》就利用文革报头与流行商品,调侃地涉及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大举入侵的问题。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导学案制作:孙同东【学习目标】:从新中国画与传统文人画的对比入手,介绍20世纪中国美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的变革特点,使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原因和主要现象,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

【学习重点】1、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2、变革的潮流大致有两种:一、中西融合,其中包括徐悲鸿为代表的以写实改造中国画和林风眠为代表的以构图和色彩改造中国画;二、借古开今,就是立足传统而秉时代精神的革新。

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李可染等。

【合作答疑】1、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历史背景20世纪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中西文化冲撞,物质力量上西强中弱的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

三位思想家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

陈独秀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为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部分画家成为实践者,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学习西画走出国门,与中国画结合,用西方写实改造中国画。

2、中西方美术的区别艺术主张造型空间色彩构图材料【自学探究】:徐悲鸿主要从哪方面改革传统中国人物画?【精讲点拨】1、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历史背景2、创新------中西融合-------徐悲鸿(写实改造中国画)蒋兆和(写生)林风眠(构图、色彩)继承------借古开今-------齐白石(题材内容上有所发展)黄宾虹(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体验相结合)潘天寿,李可染等。

3、刘文西《祖孙四代》、关山月《绿色长城》、石鲁《转战陕北》4、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经过20世纪的变革历程。

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两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艺术之林。

90年代中国美术思潮概述

90年代中国美术思潮概述

(1)、表现手法: 把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着浓厚政治色彩的工农兵大批
判图像,直接与现实生活中最具商业流行意味的可 口可乐符号相并置,
从而向人们直陈出我们这个消费时代的真实存在 ;
(2)、剔除“绘画性”:
用工业用磁性油漆在画布上大面积的平涂处理,使 作品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而用橡皮 图章盖上的数字符号则很好强调了时代特征
《芥子园图谱》魏光庆
《红墙——家门和顺》 魏光庆
《红墙——三字经图谱》魏光庆
《红墙——三字经》魏光庆: 千年以来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对中国人的性
格心理产生了意义深远的重要影响,而这种潜移默 化的心理结构,在当代商品经济的大潮汹涌袭来时 却显示出了它的无所适从性。魏光庆目光敏锐地察 觉到了这一变化, 因此在《红墙——三字经》中,他机智地将取自 《朱子治家格言》图像与具有禁锢隔阂意义的红墙 并置,结果使作品传达出一种反思传统文化的深刻 含义。
相对新生代艺术,泼皮艺术更具调侃、反讽、 自嘲、夸张的意味;
于是使得他们的艺术特征是用智慧消解他们并 不认可的伪崇高与伪理想。
* 代表人物: 方少钧、刘炜、岳敏君、杨少斌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罗德瓦
《福利·贝热尔的吧台》 爱德华·马奈
Adouard Manet (1832-1883年)
《委拉斯贵兹的公主》达利
追求在传统的基础 上创造具有现代意味 的中国前卫艺术,其 中抽象艺术占据了较 重要的位置
* 90 年代出现的一些艺术:
1、新生代艺术 2、泼皮艺术 3、波普艺术 4、新表现绘画 5、超级写实绘画艺术 6、抽象艺术 7、一些难以归类的艺术 8、女性艺术
《人鸟》 刘小东
刘小东 《三峡大移民》
《烧耗子》 刘小东 1998年

平民化与戏谑性——20世纪90年代代油画创作特色解析

平民化与戏谑性——20世纪90年代代油画创作特色解析

与 以前的 英雄 烈士 、典 型形象 等 创作 对象 不 同,9 年代 中 国 O 油 画创 作在 取 材 上 发生 了1 0 的 大转 弯 ,它 不再 沉 湎于 打造 那 8度 些 崇 高的 伟人 名家 ,而更 多 的是 描绘 经济 社会 中没 有特 指 的芸 芸 众 生 ,他们 有 经济 转 型时 期 多样产 业 中 的谋 生者 ,有在 商海浪 潮 中一夜 突起 的暴发 户 ,有 在激 烈 的经 济 斗争 中的败 北者 ,有 百无 聊赖 的都市 红 男绿 女 ,有 生活 在城 市 底层 的打 工仔 ,可 以说 ,世 俗 生活 中的 各个 阶层 、各种 面貌 的人 物都 可入 画 。 无 论是 “ 新生 代 ”的 刘小 东 、 “ 世 现实 主义 ”的方 力钧 、 玩 岳 敏 君 ,还 是 “ 普 艺术 ”的 王 广 义 、 余有 涵 ,或 者 “ 波 艳俗 艺 术 ”的 俸 正杰 、罗 氏兄 弟 ,9 年代 油 画家 的作 品都远 离 了8 年代 O O
艺术 与人 文
平 民化 与戏谑性
2 世 纪9 年代代油画创作特色解析 O 0
马 向辉 ( 河南平顶 山学院美术 学院 4 7 0 ) 60 0
摘要 :中国油 画在2 世 . 9 年代 的转 型让它成 为 了一种真 正意 民大 众 的, 而这 种观 念往 往 又 是通 过一 种戏 谑 的方式流 露 出来 , 0  ̄ 0 5 是通 过对 平 民大 众 的 “ 距 离 ”生 活状 态 的揶揄 来表达 油 画家 自 近 己对 社会 变迁 的失落 与无 奈 。也 就 是说 ,9 年代 油画在 题材 和形 O 式上 是 “ 民化 ”的,而 在情 感和 内容 表达 上是 “ 平 戏谑性 ”的 。
之 前那 种宏 大叙 事 的 “ 纪念 碑 ”式 绘 画 ,纷 纷 从身边 的小 人物 、 小 事件 入手 ,以其 艺术 与社 会 具体 结合 的程 度来 作为 衡量 艺术 的 准 则 ,他 们 不再 以审美 的 、非 意识 形态 性来 孤立 自己,而 是以在 社会 结构 中的实 际作 用来 展 现 自己的存 在 。大部 分油 画家 从以前 那种 大社 会 、大 题材 、 大情 感 的创 作视 角 ,转 向 了对 自己身边 熟 悉 的人与 事 的描 绘 ,一些 在 生活 中 被我们 忽 视或 者不 愿意 正视 的 人和 事被 “ 近距 离 ”地表 达 了 出来 。

从阶级斗争到社会竞争力——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背景理论变迁

从阶级斗争到社会竞争力——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背景理论变迁

≮Ai }S : 豁 *§§ S £ § 蠢 密 瞬碡乳 磬女 § S 蘸鞴 糖
0§
#鞯 雌‰蔼 葶0舞 蛳 辟馨
瓣 嚣 蝇 锋 §幸 霉# 聃 £ g 《 嚣 转
d i1 . 9 9 j i n 10 2 3 . 0 9 0 . 0 o :0 3 6 / . s . 0 2— 2 6 2 0 .6 0 2 s
能 。 此 后 的许 多艺术 家 如 达 芬 奇 、 勃 朗 、 格 尔 、 ” 伦 安 库尔贝、 莫奈 等 人都 在 此 基 础 上 推进 了艺 术 的模 仿 进 程 。在 中国艺 术 中 , 象 形 ” 一 个 非 常基 础 的概 “ 是
国社 会现实 的需 要下 , 实主义 自然 成为 2 现 0世 纪 中 国美 术 的中心议 题 。现实 主义 并不 仅仅 是一 种艺 术 思潮 , 它更 是人 类看 待世 界 的一 种 艺术方 式 , 而这 种 方 式是 和 中 国的现代 化 进 程 紧密 结 合 在 一起 的 , 它 像 一 个幽灵 , 中国徘 徊 , 在 在特 定 时期呈 现 出非常 典 型 的主体 态势 。近 百 年 来 , 实 主义 美 术 表 现 出不 现 同 的存 在状 态 , 这源 于 中 国的社 会 背 景 理 论 从 阶 级 斗争 理论 到社会 竞争 力理 论 的变迁 。 多方质 疑 的现 实主义概 念
长 、 响 面 最 广 的 定 义 , 西 方 艺 术 的 主 导 理 影 是
论。 … ’ 仿说 是 一 种 关 于 艺 术 起 源 问 题 的最 古 模 老 的理 论 , 艺术是 对现 实 的模仿 , 是在 古希腊 非 常 这 流 行 的定义 , 种看 法 甚 至 一 直延 续 到今 天 人们 的 这 意 识之 中。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 艺 术 模 仿 的对 象 是 “ 实 实在 在 的现实 世 界 , 术 不仅 反 映事 物 的 外观 形 艺 态, 而且 反 映事 物 的内在 规律 和本 质 , 术创作 靠模 艺 仿 能力 , 而模 仿 能力 是 人 从 孩 提 时就 有 的天 性 和本

简述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特点

简述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特点

简述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特点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西方艺术的引入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西方艺术的引入和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西方艺术的介入。

中国的美术教育开始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许多中国艺术家也前往欧洲学习艺术,接触到了印象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等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

西方艺术的引入使中国的美术创作开始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标准发生碰撞和冲突,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变革和创新。

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在西方艺术的冲击下,一些中国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试图在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

他们以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形式为基础,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倡导“中西合璧”的艺术观念。

这种回归传统的努力不仅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也使中国美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三、社会现实的关注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用艺术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一些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平等现象,呼吁社会正义和改革。

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中国美术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与实验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创新与实验。

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他们在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领域进行实验,探索艺术的边界和语言。

一些艺术家还结合现代科技和媒体,创造出了数字艺术、影像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

这种创新和实验使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不断崭露头角。

五、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多元文化的交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多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频繁。

中国美术开始吸纳西方艺术、日本艺术、印度艺术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中国美术发展历程

中国美术发展历程

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史前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在石头上刻画图案,这被认为是中国美术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美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表现在陶器、青铜器等实用品上。

这些作品多数呈现出简约而实用的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美术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影响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著名画家如吴道子、张萱等人都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以其写实而生动的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明清时期,中国的美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明代的著名画家文征明、唐寅等人在传统绘画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造。

他们注重描绘物体的形态变化和光影效果,使得作品具有更加逼真的立体感。

清代的著名画家如石涛、郑板桥等人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使得这些作品更加精妙和细腻。

20世纪初,中国的美术迎来了现代主义的影响。

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开始接触西方的绘画艺术,并将其引入中国。

这些艺术家如齐白石、徐悲鸿等人致力于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元素。

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为中国的美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也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

近年来,中国的美术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传统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探索,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新的艺术形式和潮流。

现代艺术家们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媒介和技术,创作出了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为中国美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也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美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开端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开端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开端中国的近代美术教育开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拓宽了人们的思维和视野,也促进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开端及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背景1. 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19世纪末期,清领导的管辖范围已逐渐缩小,外国列强开始在中国建立势力范围。

中国社会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清廷垮台后,中国社会陷入了动荡和混乱的状态。

2. 西方的文化入侵同时,随着近代文化的进入,西方的现代艺术和美学观念进入中国,开始对中国传统艺术造成影响、挑战和磨合。

特别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大量西方美术和绘画资源进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中国艺术家的审美观念。

二、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起源1. 官办美术教育的发展清朝时期,中国美术教育主要是由官办美术学堂负责。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官办美术学堂正式成立,主要培养的是官员子弟,其内容也非常注重绘画技法和宫廷装饰艺术。

但是,随着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质疑和批评,官办美术教育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2. 私立美术教育的诞生在中国民间,一些著名的画家和美术家也开始开办私立美术学院,并且开始把西方的美术教材引进中国。

1887年,上海成立了第一所民办美术学校,这标志着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开端。

这些民间美术学校都开设了一些针对初学者的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造型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西方艺术的技法和技巧。

3. 外来教育的影响近代初期,许多中国留学生赴日本、欧美等国留学,了解西方文化和艺术。

这些学生返回国内后,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先锋力量。

他们创办了各种学术团体和私人美术学院,致力于推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成果和展望1. 中国美术教育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开始注重独立思考和素质教育,不再只是囿于技巧和形式。

2. 当代艺术家在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西方现代艺术语境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中国近代美术发展模式。

美术《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教案、教学设计

美术《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这节课是阐述中国画创新与继承,所以必须要介绍西方绘画对中国画的影响,所以复习第二单元的中西美术比较是很必要的。

接下来就是针对中国画变革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因素展开教学,然后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两个艺术类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其各自的特点,紧接着再根据所学内容对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最后总结提升创新与继承将引领中国画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授设定一个范围。

西方:重结构、明暗、体积、光色、比例、透视中国画的分类, 以便为接下来的中国画:重笔墨、线、形神兼备、诗书画印一体 、中国画的创新讲备学生: 为什么不能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处于世界之林的骄傲, 是我们血脉的象征, 是我们民族的底蕴。

进入正题备学生: 为什么要创新?振兴民族, 救国救难留白我们可以说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成就了中国画独有的特点,那面对新时期的中国画又将面临怎样的抉择? 是抛弃还是创新与继承?创新与继承如果你是一位美术家又将对传统的中国画做怎样 的创新与继承?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看看老前辈们对传统的中国画做了哪些努力? 新授:20 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要想理解 20 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就得先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20 世纪初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背景下,掀起了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来改变中国的贫穷与落后。

表现在美术领域就出现了“洋为中用,中西融合”的主张。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主张对传统文化深入研这第三个问题更是为讲授中西融合的创新道理做好铺垫。

同时, 也能让学生了解中西绘画的不同之处。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情。

铺设问题, 引出课题, 向老一辈画家学习谈们的创新意识和爱国意识。

因为 20 世纪已经过去, 要想了解那一时期的美术变革, 就应先了解那时起的历史背景。

20 世纪初中国从的需要。

相同的背景,不同的主张。

主张中西融合的原因及代表画家重点讲述徐悲鸿作品究,结合时代精神创新的“借古开今”者。

90年代中国美术思潮浅述

90年代中国美术思潮浅述

所受的学院教育相 吻合 , 因此他们也被称为“ 新学院派”
和“ 新现实主义” 9 2年 1 , 。19 0月 在广 州举 办 的“ 广州 油
实际上 , 一类政治 波普 的影 响更 大 , 这一 批艺术 家主要 从新 生代过来 的 。 们不是 一般 地描绘 他们 的生 活 , 但他 而
是更 为关注形式 , 这种 形式 已不是 现代 主义 的形式 主义 ,
治题 材。波普 艺术是 6 o年代 流行 于 欧美 的艺术 风格 。 是
代” 为 9 成 o年代美 术的一个重 要起点 。新生代 艺术家 的 作品在风格上并不非常现代 , 他们基本上都是用 写实 的手 法表现他们 自己的生 活, 这与 8 0年 代现代 艺术 运动 中的
发达 的大众文化 、 传媒文 化和 商业文 化在 艺术上 的反 映。 8 0年代 中期 波普艺术 传人 中 国 , 中国 的前卫 艺 术家把 它 作为一种现代艺术 风格接 受过来 。进入 9 o年代 之后 , 随
波, 又是新 生代艺术 的集 中展示 , 同时也是 首次在 国 内按
照市场方式 由批评家策划操作 的大型全 国性 展览 , 这个展
览标志着 8 5现代艺术运动 的结束 和 9 0年代艺术 的开始。
19 年在香 港举办 了 “ 8 93 后 9中国现 代艺 术展 ” “ , 政
治波普” 在这个 展览上 浮 出水 面 , 至 9 直 o年 代中期 , 政 “ 治波普” 都是 中国当代 艺术 中最重 要 的 现象 之一 。简单 地说 ,政治波普 ” “ 就是用 波普 艺术 的手 法 和观 念表现 政
青年艺术家所 追求 的西 方现代 艺术风 格完全 不 同。新 生
代 艺术家 大多是在文革后接 受 的中学 教育 。0年 代末 9 8 0

谈谈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史的意义

谈谈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史的意义

谈谈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史的意义中国美术史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也是中国文化史下极其重要的一环,涉及到历史、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

一、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中国美术史至今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古代的艺术家们创造出了无数精彩的作品,开创了中国独特的美术文化历史,在它们得到最大开发和普及的时期,中国美术创造出了厚重的文化意义,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美术形式。

二、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性1.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对于了解中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美术史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有效方式;2.通过研究中国美术史,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文化不同时代的文化变迁,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情怀;3.中国美术史融合了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是对于欣赏美术作品的有益见解;4.中国美术史能够带给人们文化精神上的感受,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5.研究中国美术史有助于探索中国人和东方文化的本质,丰富个人的文化视野;三、学习中国美术史的意义1.首先,学习中国美术史有助于扩大视野,对于支线文化的学习,学习中国美术史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文化的精神;2.通过学习中国美术史,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进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时期的文化是怎样发展的;3.学习中国美术史还能够帮助大家更全面地欣赏古典作品,更深层次地体验和领悟中国文化的精神;4.同时,学习中国美术史也有助于培养一种敏锐的文化洞察力与独立思考能力;5.此外,学习中国美术史还能够帮助人们发现当代文化中许多家喻户晓的艺术,探索新的艺术空间。

总之,学习中国美术史不仅有助于让人们更准确认知中国文化,而且也能够让人们对美术作品有着更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让每一个人更多地接触到无法以言语描述的中国文化精髓。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1.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晚清和清末民初时期,受到西方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影响,中国开始引入西方艺术的理念和技法。

著名的象征性绘画家如徐悲鸿、刘海粟等开始探索现实主义绘画。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崛起,也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艺术家们开始追求创新和现代性,提倡艺术为社会变革服务,代表人物有齐白石、林风眠等。

3. 抗战时期(1930年代至1940年代):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美术界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也涌现出了一批抗战题材的优秀作品,代表有廖静文的《血洗南京》等。

4.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教育和美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时期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为主导,代表有毛泽东题词的《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会议的标志》等。

5.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美术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动荡,许多艺术家被迫宣布“自我批判”,许多艺术作品被破坏,美术教育几乎中断。

6. 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术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开放化。

中国美术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国内外交流交融加深,艺术风格多样化。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贡献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中国美术也在与世界各国的艺术交流中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展现出了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鸦片战争与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

鸦片战争与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

鸦片战争与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19世纪后半叶,随着欧洲列强力量的不断壮大,西方文化的东渐进程逐渐加快。

而在全球的东方地区,鸦片战争成为了华夏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战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推动。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艺术传统多以绘画和书法为主,而油画等西方元素几乎没有渗透到其中。

但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国家的武力介入、贸易要求、教育传播等因素,现代艺术形式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

由于来自海外的影响,中国艺术家开始将西方绘画技术和传统艺术相结合,展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视角。

这种慢慢地形成的新的「绘画语言」于20世纪初期被称为现代画派,既受传统文化的启迪,也受到西方现代绘画技术的借鉴,结合各种鲜明的思想风格和艺术特征,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多元性。

在此次的艺术发展中,一些重要的人物逐渐展现他们的才华和作品。

其中最早的艺术大家是徐悲鸿。

他以中国的水墨画技巧为基础,利用西方绘画技术,表现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语言。

他的作品包括《卖柑者》、《牧童》等,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当时的艺术领域格外引人注目。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的现代艺术进入了一个发展繁荣的时期。

陆续出现了许多知名艺术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的画作主题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分别涉及中国山水、花鸟、民间生活等方面,展现的画风各异,但都强调了自然和现代世界相结合的主题。

特别是齐白石的作品独特风格,传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在这个时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多样性。

他的作品创新性地采用了西方绘画技巧,作品中出现了各种花草、山水等自然元素,表现出中国画家为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努力。

此外,黄宾虹也在中国现代美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大师,擅长中国画、西洋画以及书法。

他在西方油画技巧和中国水墨画技巧之间取得平衡,使得他的作品同时具有了极受欢迎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中国式抒情气质。

中国美术普及政策

中国美术普及政策

中国美术普及政策摘要:一、引言1.中国美术普及政策的背景2.美术普及的重要性二、中国美术普及政策的发展1.历史演变2.现行政策框架三、政策实施与措施1.美术教育体制建设2.社会美术教育资源整合3.美术人才培养与选拔4.美术作品创作与传播四、政策成效与评估1.美术教育普及程度2.美术人才储备3.美术作品影响力五、挑战与展望1.面临的问题2.未来发展思路3.创新与拓展正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术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推动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美术普及政策,旨在提高全民审美素质,培养美术人才,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一、引言1.中国美术普及政策的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文化建设和美育工作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美育工作,提高全民审美素质”,为美术普及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美术普及成为大势所趋。

2.美术普及的重要性美术普及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它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生活品质。

同时,美术普及还能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二、中国美术普及政策的发展1.历史演变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实施美术普及政策。

从“双百”方针到“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美术普及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2.现行政策框架当前,我国美术普及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美术教育改革、美术人才培养、美术创作扶持、美术场馆建设等。

政策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专业人才培养、从创作扶持到传播推广的各个环节,为美术普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政策实施与措施1.美术教育体制建设政府加大对美术教育的投入,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

同时,鼓励高校开设美术相关专业,培养各类美术人才。

美术《时代的脉搏——社会思潮、时尚与中国美术》教案、教学设计

美术《时代的脉搏——社会思潮、时尚与中国美术》教案、教学设计

【时代的脉搏——社会思潮、时尚与中国美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目标: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了解社会思潮的变动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2. 技能目标: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要想理解其中的含义必须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

3. 情感目标:感受绘画美术作品带给我的反思,了解一代艺术家的民族精神,继承并发展我国民族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社会思潮对美术作品的影响教学难点:结合历史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实践,学生自主学习、欣赏、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相关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实践器具。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请欣赏这四幅国画,考虑三个问题1、画中的人物出自哪个朝代?2、能体会到当时的社会时尚吗?3、通过画面上的人和物你能体会到当时的社会盛况吗?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唐代政治稳定、社会欣欣向荣,知识分子的思想开始从高压下解放,获得相对自由的权利。

与国外的文化交流频繁,带来各种新鲜血液,文化艺术十分繁荣。

唐玄宗“开元盛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顶峰状态,当时是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系列的因素让当代绘画出现了多头并进、争奇斗艳的盛世状况。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时代的脉搏——社会思潮、时尚与中国美术》。

二)、新授内容:一、唐代绘画的内容和艺术特点1、多头并进争奇斗艳。

内容包括:政治礼教宣传,宗教宣传,宫廷贵族玩赏,山野隐逸。

艺术特色:恢弘大气的形象,坚实而明快的线条,辉煌而灿烂的色彩。

【看图片】2、唐代佛教绘画的特点:(1、)内容以经变画为主(“经变”把佛经的文字内容用绘画形式很直观的表达出来。

主要描绘佛经所记载的佛国天堂净土的景象; (2、)经变画不反应苦难主题,而是表现光明,反应国富民强,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

【看图片】学生讨论三分钟后让两个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1、色彩富丽堂皇【2、】从构图上看出佛坐在画面中央,当众说法,周围有宝树高楼,一派珠光宝气,极其辉煌。

美术作品中的社会历史意义研究

美术作品中的社会历史意义研究

美术作品中的社会历史意义研究美术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意义。

通过研究美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等,从而深刻地理解和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美术作品中的社会历史意义,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一、美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人们的情感、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

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风格特点,这些特征和特点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个人价值、人文主义和自由思想,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

另外,中国的传统美术作品也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唐代的壁画、宋代的山水画和元代的写意花鸟画等,都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特征。

因此,通过研究美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二、美术作品中的社会历史意义1.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变迁。

例如,经历了战争、灾难和社会动荡的欧洲,在19世纪后期,艺术家们开始产生了一个新的文化运动——印象派。

印象派强调色彩的表现和对光影的捕捉,这种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文化形态的追求。

同样,中国的现代美术作品也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一种更具现代意义的表现方式,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反思。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充满了反抗精神和对未来的期望,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反映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美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可以反映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

例如,20世纪初的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种不公与歧视引发了许多黑人权利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第四单元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第四单元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

油画引入
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油画也逐 渐在中国扎根。例如,刘海粟的 风景油画,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
意境与西方油画的融合。
版画崛起
版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 ,如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 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
时代性。
中期美术作品(1950-1979年)
现实主义主导
此时期,现实主义成为美术创作的主导方向,如反映社会主义建 设、农民生活等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美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通 过创作表现出民族特色和精神内涵。
自然与生活
自然与生活是艺术家们寻找灵感的重要来源,他们对自然景象和现实 生活进行观察、提炼,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创作技巧与手法
01
线条与构图
线条是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艺术家们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形体的轮廓
05
总结与回顾
学习成果展示
知识积累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流派和代表人物,如 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师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技能提升
我们通过分析大师作品,学会了如何欣赏、评价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 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感受中国美术在20世纪的变革和 创新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 化自信。
课程安排
01 02 03 04 05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介绍单元概述和学习目标,浏览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历程。
重点讲解20世纪初期的代表作品和艺术流派。
分析20世纪中后期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学生自主选择一件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并提交作 业。 课堂讨论,分享对作品的解读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

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

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

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

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

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

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

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

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

”[1](p.206)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

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

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

它抛弃了“文革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

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

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

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

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

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

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至此,美术界开始走出在政治话语中充当工具的命运,呈现出按自治原则发展的趋势。

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

应该说,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的开掘尝试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发展线索。

在短短两三年内,当代美术演练了西方美术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所有的语言方式。

但是这些语言探索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形式自治发展要求的结果,而是为了承载有别于“文革美术”也有别于新时期美术的情感现实和精神指向。

当这些情感和精神在85文化热中变得愈来愈驳杂、强悍时,美术的形式演进就被带上了旋转得愈来愈快的观念言说的魔盘,直至最后被甩出自己的轨道,成为各种文化、哲学观念干瘪的幌子和外衣。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

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

理性主义的张扬者北方艺术群体就公开宣称:“我们的美术并不是'艺术'!它仅仅是传达我们思想的一种手段,它必须也只能是我们全部思想中的一个局部”[2],在85新潮美术运动中突现思想和观念成为创作的第一要义。

其中以北方艺术群体、红色·旅、池社及吴山专、谷文达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画家主要用西方近现代的理性、人文、个性至上观念反抗传统文化中的群体依从、避世退守等消极文化心理;以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江苏新野性派等为代表的生命之流画家则接受了西方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哲学,对传统文化中的实用道德理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其中王广义、丁方、杨志麟、张培力、耿建翌、毛旭辉、张晓刚等优秀画家在宣扬其思想文化主张的同时,也对美术语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留下了一批在今天看来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

但是运动中产生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85后(注:一般将85新潮美术运动高潮过后的美术活动称为“后85新潮美术”,它是比85运动更激进的反艺术潮流与回归本土、回归艺术性的潮流及后现代思潮的混合。

)风起云涌般出现的反艺术潮流中的行为艺术、现成品艺术、陋室艺术,大都生搬硬套西方哲学、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更有以获取新闻效应为目的的哗众取宠者混迹其中,使整个运动的后期呈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局面。

85新潮美术运动以艺术探索与变革的形式承载了文化批判和思想解放的重任,带着他治的镣铐演绎了一段自治的舞蹈。

正如后来者指出的那样,作为艺术家,85青年画家对文化、哲学观念的过分推崇使他们疏于语言形式的深究细琢;作为思想家,手中操持着的感性言说方式又使他们在观念演绎的途中只能浅尝辄止,于是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不伦不类的尴尬位置[3]。

尽管如此,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作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

“文以载道”尽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的主要使命,但在这一古老文化渐至成熟也渐至僵化的过程中,“道”的内涵也愈来愈狭窄,直至等同于统治阶层的权力话语。

85文化运动将批判矛头指向传统文化,就是要恢复文之所载之“道”的原初意义。

它不仅是某一集团、某一阶层的价值取向和趣味标准,而且还是一切合乎民族发展要求,富有健康活力的思想主张和文化精神的集合。

因此,作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

事实上,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策“何时艺术不是谈论艺术本体,略,更是美术作为人的精神显现方式这种特殊属性的必然要求。

而是谈论人的问题的时候,则是艺术自身的光复。

而从社会功能角度讲,艺术扩张这一文化战略具有将艺术与人类生活和精神真正结为一体的重要意义。

”[1](p.217)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

尽管90年代美术曾一度出现远离深度思考和意义追问的趋象,但文化责任感作为一种强劲的美术发展潜在动力从未从当代艺术家的意识中消失。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术界中逐渐回流的批判意识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这正是85新潮美术运动精神的延续。

2.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

在十年后的一次美术界聚谈中,有人曾这样评价85运动对后继者的意义:“'85'更是一种先驱式的实践活动,它带来了中国人理解艺术、从事艺术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并因此开拓了中国当代对世界艺术的、文化的资讯收集和占有思维,使今天中国艺术家对信息和资讯的重视和交流变成一段基本活动,由此使之产生要与国际接轨与要进入世界规则的念头,并认识到其可能性与可操作性。

'85'造就了一大批艺术从业者,更年轻的艺术家会不自觉地以此作为借鉴而谋求突破与发展。

”[3]85新潮美术为90年代美术准备了国际化的目光和起点。

3.85新潮美术运动过分观念化、工具化的倾向及这种倾向使其最终失去存在合理性的结局给90年代美术极大的警醒:观念运动必须遵守艺术自身的游戏规则。

如果彻底撇开美术的艺术限度与要求,结果将不是观念的突现,而是观念与形式一同坍塌。

在这次美术运动渐趋退潮之时,理论界曾有多侧面的深入反思:“这个'现代梦'搅得我们身心不宁。

焦灼、躁动、急迫、喧嚣、臆想、梦呓,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凝结文化成果。

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和有效的创作方式去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

”[4]90年代初,新生代画家们的一句话——“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地道”,看似简单却能代表后继者对85新潮美术的反省和思考。

90年代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当下感受、注重语言研磨的美术潮流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化。

二、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其影响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

金钱和物欲侵蚀着原本单纯的社会精神理想,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另一标尺;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和冲击使原本单一刻板的道德戒条变得灵活宽容;曾经坚定地捍卫精神理想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地位被新一代经济弄潮儿的取代,肩上承载着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分崩离析。

r.e华纳曾说:“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文化的物质条件的进步;特别是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这里指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经济、政治等活动)都限制着那一时期的文化的种种可能性。

”[5](p.51)无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有实质意义的精神迁移是在物质生存方式变更的基础上才会发生的。

在90年代滚滚的物质热浪的蒸发下,此前做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的传统观念和古典情境,以及做为时代心灵的最后依凭的理想主义消失得无影无踪。

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

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1.它改变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曾经高高在上进行精神训谕的先知美术不再有效,放下架子、回归生活,甚至充当感官娱乐的角色,是今日美术生效的必要前提。

平民化,是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对美术的首要要求。

这一要求影响了90年代美术的题材选择、语言方式及精神指向的尺度把握等诸多方面:日常琐屑生活场景及感受的大量入画,写实主义的回潮甚至泛滥,作品精神向度的浅表化,甚至某种程度的媚俗倾向的出现,都是现实文化逻辑使然。

2.它是美术媒材变化的现实文化根据。

物质现实的积累给了艺术创作接受者以多方面的准备,使大量新鲜媒材进入美术界语言视域。

如果说85新潮美术运动中各种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实验艺术只具观念冲击的文化策略意义,那么进入90年代,架下美术的发展便真正获得了自己的现实根据与可能。

其中雕塑的快速发展、装置艺术在90年代中后期的渐成主流、视像艺术的被广泛接受,都与时代现实中物质生存方式的变化直接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