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流行病学
麻疹的防治
病 发 热 与 出 出疹顺序 出 疹 特 点 及 演 皮疹分布 全 身 症 状 及 实验室检查
名 疹关系
变
其他特点
麻 发热 3—4 耳后、颈→ 红色斑丘疹,充 全身性
全 身 症 状 及 出疹期白细
疹 日 出 疹 , 前 额 → 面 血性,疹间皮肤
结 膜 炎 症 较 胞减少,中
出 疹 时 体 部 → 躯 干 正常,手脚心有
中医概述
中医历代医家对本病早有认识。 明代以后对麻疹病因、诊断、并发症有论述。 龚廷贤《古今医鉴》首立“麻疹”病名。指出
“麻疹多为天行戾气传染,沿门阖户遍地相 传”。 万全《痘疹世医心法》指出麻疹的并发症为 “喉痹”、“肺胀”、“口疳”。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麻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感受麻毒时 邪,流行传染所致。
证型表现及治疗
1.顺证
(1)疹前期(为期约3天)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眼睑
红赤,泪水汪汪,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黏膜红赤,贴近
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小便短黄,或大便稀溏,舌苔薄白或
微黄。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宣毒发表汤加减。为升麻葛根汤去芍药加未,升
麻、葛根解毒透疹除热、防、荆、薄、牛解肌清热,前、杏、
麻毒内归于肺,或复感外邪侵袭于肺,以致 肺气贲郁,上逆而为咳喘。
火毒上攻,咽喉不利而成喉痹。 毒陷心肝,神识昏迷,惊厥谵妄。 血分毒热炽盛,皮肤可见紫斑 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可见内闭外脱之险证。
总之,麻疹变证多端。
二、中医辨证论治
麻毒为阳毒治则“首重透发” 亦“麻不 厌透”之说,故以宣透解毒为主。
出疹前期:麻毒时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脾。 毒邪犯肺,肺失宣降,早期可见发热、咳嗽、 喷嚏、流涕等类伤风感冒症。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
【概述】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
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
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典型麻疹诊断不难。
麻疹粘膜斑对出疹前早期诊断极有帮助,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皮疹形态分布特点均有助诊断;麻疹后留下色素沉着及糠麸状脱屑在恢复期有诊断意义。
出疹期麻疹需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如:①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无粘膜斑,皮疹散在,色稍淡,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②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③猩红热,发热咽痛1~2日,全身出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也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
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获A组β溶血性链珠菌;④肠道病毒感染,皮疹无特异性,可为斑丘疹、疱疹、瘀点,常伴咽痛、肌痛、腹泻及无菌性脑膜炎;⑤药物皮疹每有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样,停药后皮疹不再发展而逐渐消退。
【治疗措施】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及对症治疗应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
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
不可忌嘴,恢复期尚应加餐。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
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二)中医中药治疗前驱期初热时,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以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外用透疹药(生麻黄、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克)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薰,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
流行病学麻疹病例分析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麻疹病例分析题及答案1、麻疹的潜伏期平均为()天,潜伏期末可有精神萎靡、不安等症状。
(B)A、5-6B、10-11C、15D、20E、252、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是指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日至出疹后()日,出疹当日为第()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
(A)A、4,4,0B、4,3,1C、3,3,0D、3,4,13、麻疹病例应在家或医院隔离,隔离期应自前驱期出现卡他症状时开始至出疹后()天,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14天。
(B)A、3B、4C、5D、6E、94、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标本应在()天内采集。
(C)A、出疹后4天B、出疹后7天C、出疹后4-28天D、出疹后28天5、当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厂矿企业等集体单位及家庭内发生麻疹疫情时,接触者在接触传染期麻疹病例后应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最后一次接触后(D)天。
A、7B、10C、15D、216、麻疹疑似病例的病原学标本采集的最佳时间,应在出疹后(B)天内采集。
A、3B、5C、7D、107、麻疹暴发结束判定依据是以最后一例麻疹病人发病后(C)天内无新的麻疹病例出现。
A、7B、15C、21D、308、消除麻疹要求以县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以上,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以上,15岁以下流动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达到(%)以上。
(C)A.98,98,95B.95,95,98C.95,95,95D.98,98,98。
麻疹(全)
传播途径
• 病毒随飞沫排出,主要经呼吸道直接传播。 病毒进入易感者鼻部而感染,经眼结膜也 可能侵入。麻疹病人住过的房间,病人迁 出后,经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麻疹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如被病人污染 的手巾、衣物等,在几分钟内接触易感者 (特别是进入鼻腔)仍可被传染。与麻疹 病人接触过的双手可能携带病毒,在短期 内仍可传染易感者。
典型麻疹
• 其他 可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呕 吐、腹泻等症状。此外,胸背部可见 到类似风疹、猩红热或荨麻疹样的皮 疹,数小时即消退的前驱疹。前驱疹 可能是一种病毒血症的表现。但有无 前驱疹,与出疹期的临床表现的轻重 和预后无明显关系。
典型麻疹
极期(出疹期) 从出疹到退疹一般3~5日。主要表现为 出现特殊皮疹,体温增高,全身症状 加重。
非典型麻疹
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 异型麻疹,是出疹型麻疹的一种非典型麻疹,它不同于轻型和重型麻 疹,但又具有轻型和重型麻疹的部分表现及某些特殊表现。异型麻疹 潜伏期基本同一般麻疹(7~14日):临床主要特点有:①前驱期卡他 症状轻或无,发病突然和全身症状(全身乏力、肌痛、头痛、腹痛) 明显,预后良好;②无麻疹粘膜斑;③出疹期皮疹不典型,如皮疹出 现的顺序与正常相反,常为多形性皮疹(斑疹、丘疹、斑丘疹、疱疹、 瘀点或瘀斑,偶见荨麻疹)伴四肢水肿;④肺部受损较常见,肺炎症 状轻重不一,肺部X线检查可出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和/或胸腔积液, 双肺可见到小叶性、大叶性或节段性浸润等改变,病变可持续数日或 数周,甚至更长时间;⑤出疹期常有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沉增高,偶可 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现象;⑥恢复期血清血凝抑制抗 体明显增高可确诊,异型麻疹一般抗体达1:1000以上,而典型麻疹抗 体一般在1:160。 • 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再感染自然麻 疹。接种疫苗到发病时间,一般为6个月至6年,曾有报告相隔长达16 年者。
麻疹培训小结
麻疹培训小结在麻疹培训中,我们学习了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传播途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培训,我们对麻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预防和控制麻疹的重要方法。
首先,我们学习了麻疹的病原学知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课程中我们详细了解了麻疹病毒的生物特性以及它在人体内的定植和传播方式,这为我们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我们学习了麻疹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非常重要。
我们了解了麻疹的高发季节、高龄群体易感性高等特点,并学习了如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来控制麻疹的流行。
接着,我们学习了麻疹的临床表现。
麻疹的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包括高热、流涕、咳嗽、结膜炎、皮疹等症状。
通过学习临床表现,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麻疹的疑似病例,并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麻疹的传播途径。
麻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等方式传播。
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来控制麻疹的传播,包括密切接触者隔离、疫苗接种等措施。
最后,我们学习了麻疹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是控制麻疹最重要的手段。
我们学习了麻疹疫苗的接种原则和程序,并了解了疫苗的副反应和补助手册的使用。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如何采取集中发病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保持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的有效性。
通过麻疹培训,我们不仅对麻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预防和控制麻疹的具体方法。
这对于我们开展麻疹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贯彻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加强对麻疹的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切实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麻疹
麻疹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
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伴随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并发症为特征。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
2011年11月,被德国医学界认为早已消失的麻疹传染病卷土重来,已有2人丧生,另有1500人染病。
麻疹 - 概述麻疹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波斯医生穆罕默德·伊本·扎卡里亚·拉齐首先解释该病,并将其与天花区别开来。
该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仍有麻疹病例约4000万,其中100万儿童死于麻疹及其并发症,在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中死亡例数最多。
麻疹 - 病原学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膜病毒,亦为D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
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50-30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此病毒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麻疹病毒为单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随飞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并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
少数病人可发生麻疹性肺炎。
麻疹患者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易继发细菌感染。
[1]麻疹 - 流行病学传染源麻疹急性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
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并随飞沫排出体外,故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
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04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病例对照调查方案
现场工作6:调查资料录入
现场资料录入方式:epidata数据库
录入内容:个案调查表+现场工作记录表
现场资料录入负责单位:省级CDC安排
第一遍录入 第二遍录入 双录入后的核对
26 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2011-2012
现场工作7:血标本处理与送检
对照组
纳入标准:与病例同社区、年龄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与病例同一住所;调查前3个月有发热伴出疹病史; 拒绝接受调查(采集血标本)
* Monitoring progress towards measles elimination [J]. WER, 2010, 85(49): 490-494.
12 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2011-2012
现场调查
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延长调查到2013年5月),开展现 场调查、数据录入等工作。
实验室检测
2012年6月:对第一批对照组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2012年12月(2013年6月):完成剩余对照组血清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数据分析与总结
2012年6月:进行数据核对、预分析,启动调查报告的撰写并形成初稿框架。 2013年2~4月:完成最终调查报告。
组织分工
中国CDC
经费支持 项目设计、组织实施、督导、实验室检测、分析与报告 项目联系人:马超
省级CDC
项目联系人:每省1人 全省工作的组织实施、质控
地市级CDC
工作协调;实施现场调查;标本储存、运送
县级CDC
常规监测工作;协调与配合现场调查
32 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项目2011-2012
时间安排
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监测了解2006年河北省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特征。
方法对2006年分离的30株麻疹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结果30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其核蛋白(N)基因碳末端456个核苷酸同源性为99.7%~98.0%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6.0%~100%之间;与S191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1.4%~92.3%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6.7%~89.4%之间。
2006年分离到的30株麻疹病毒存在3个分支(传播链)。
结论H1a基因亚型为2006年河北省优势流行基因型,H1b基因亚型可能已经终止,麻疹野病毒与现行疫苗株S191之间变异仍在加大。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非常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尽管麻疹疫苗推广应用多年,麻疹发病率下降明显,但在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中,麻疹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仍居首位[1]。
为弄清麻疹病毒遗传物质的变化情况,在以往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基础上,2006年继续在河北省开展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由全省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采集麻疹疑似患者的咽拭子标本,省CDC麻疹实验室提供标本采集用品,标本保存在含5%牛血清、终浓度2000U/ml青霉素、200µg/ml链霉素和25U/ml制霉菌素的DEME病毒运输液中。
低温条件下运输标本,-70℃保存标本。
麻疹病毒分离和初步鉴定采用vero-slam细胞,当细胞长成单层或85%覆盖底面时接种标本,吸附1.5hr后,弃上清,换维持液37℃培养。
每代培养7~8d,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达85%以上时收获,再扩毒。
对出现CPE的毒株使用麻疹单克隆抗体中和试验进行初步鉴定。
1.3 麻疹病毒再鉴定和序列测定由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采用Trizol法提取病毒悬液中的病毒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病毒RNA 进行扩增,扩增后的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麻疹
六、实验室检查
1.血 象:WBC↓,L↑
2.多核巨细胞:出疹前2d~出疹后1d,分泌物沉渣 检多核巨细胞
3.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 4.病毒分离:分泌物,血尿行病毒分离
七、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麻疹接触史
2.临床表现:三期
3.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
七、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酌情使用小量退热剂;频
繁剧咳可用镇咳剂 3.并发症治疗:给予相应措施 喉炎-雾化吸入疗法 支气管肺炎-抗菌药物 心肌炎-护心、强心剂 脑炎-同乙脑
九、预 防
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隔离至出疹后5天,接触者检疫3周 2.切断传播途径: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带口罩 通风换气,日光或紫外线照射 3.保护易感人群 -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0.25ml/kg 接触麻疹者5天内 - 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
3.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 A.耳后 发根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手足心 B.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耳后 发根 手足心 C.耳后 手足心 发根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D.手足心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耳后 发根 E.躯干(胸,背,腹) 四肢 颜面 耳后 发根 手足心
勤剪指甲;
课堂练习
1.麻疹病人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B.易并发肺炎
C.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D.麻疹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感染 C.全身斑丘疹为其特点
课堂练习
2.麻疹传染性消失的时间是:
A.潜伏期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1周 D.出疹后10天 E.出疹后2周
课堂练习
C.四肢皮疹
麻疹
(二)对症治疗
高热 :退热药(氨基比林、柴胡、安乃近等)或物理降温
烦躁不安:镇静药 高热、疹密,全身中毒症状重:泼尼松 重型麻疹有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纤维蛋白 原进行性减少等DIC或消耗性出血:及早应用肝素 抗凝
治疗或输入新鲜血或血
〈注〉:忌用强烈退热药、冰水或酒精擦浴。
(三)并发症治疗
3天 次期病毒血症 病毒散布全身 36h 发热及卡他性炎症
36hr 麻疹粘膜斑出现 72hr 皮疹开始出现 24hr
全身皮疹出齐
72hr 皮疹开始消退
皮疹尽退,留棕色遗痕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安排紧急接种疫苗),6-18天,多为1014天(平均10天);经主动或被动免疫预防者,可延至 20天,最长达28天;
成人麻疹的特点
病情重,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发热持续2-7天,多四天
Koplik’斑出现率高(70.6-96.6%),持续时间长,可至8天以上
皮疹多而密集 ,约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
肝损害发生率高(31-86%),胃肠道症状及骨骼肌疼痛较多见 并发症少见,预后良好
特殊类型
轻型:多见于免疫者,一般低热或不发热,上呼吸道症状 轻,皮疹及麻疹粘膜斑不典型,病程仅2-4天。
麻疹前驱疹:少数患者在病初1-2日内在颈、胸
部出现类似玫瑰疹、风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数
小时即消失;
Kopliks斑(科普利克斑)—— 用于早期诊断。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出现时间:发热第2-3天,常于皮疹出现2天后消失。
出现部位:先出现于口腔双侧下列第一磨牙 对侧的颊粘 膜上,1-2天内迅速增加,可遍布唇、颊、龈粘膜。
在的大水疱音;
3、其他:脾肿大,淋巴结轻度肿大,回盲部淋巴结肿痛,
麻疹的诊断标准
麻疹的诊断标准
麻疹的诊断标准如下:
1. 临床症状: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或更高)、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发热通常持续4天左右,随后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在病程第2-3天,可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柯氏斑(Koplik氏斑)。
2. 流行病学史:患者近期内有麻疹接触史,潜伏期为6-18天。
3. 实验室诊断:
a. 在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b. 血清麻疹抗体检测:1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患者,在血清中查到麻疹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
恢复期血清中麻疹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的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麻疹。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不典型麻疹、轻型麻疹以及其他病毒性感染相鉴别。
麻疹
收没期 退诊3天:正胜邪退,皮疹按先出先没,依次退隐, 疹没热退,脉静身凉,咳嗽减轻,精神转佳,胃纳增加,皮 肤可出现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疾病渐趋康复。
耳后发际麻疹疹点(首先出现)
麻疹
பைடு நூலகம்流行病学
• • • • 季节:流行于冬春季节。 年龄:6个月至5岁。 目前:发病率下降、发病失去规律。 预后:若及时治疗,合理调护,疹点按期有序布发,则 预后良好(顺);但麻疹重症可产生逆险证候,甚至危及生 命(逆) 。 • 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 预防接种:麻疹疫苗8个月第一针,一岁半第二针。解放 后由于麻疹疫苗的接种,麻疹已成强弩之末,我国向 WHO承诺2000年在中国麻疹绝迹。
麻疹逆证
脏腑辨证
• 邪毒闭肺(麻诊合并肺炎):咳喘神烦、呼吸急促、痰声辘 辘、鼻翼煸动、口唇发绀; • 邪毒攻喉(麻诊合并喉炎):咽红肿痛、呛咳气急、声音嘶 哑、咳如犬吠; • 邪陷心肝(麻诊合并脑炎):神昏谵语、惊厥抽风、皮疹暴 出、疹稠色暗; • 心阳虚衰(感染性休克):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其它类型麻疹
无疹型麻疹: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黏 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诊 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 增高才能确诊。 异型麻疹: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 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 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 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心阳虚衰—急以温阳固脱
分证论治
(一)顺证
邪犯肺卫—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加减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麻疹(Measles)【WS296--2008】(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在出疹前6d~21d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3.2临床症状(见附录C)3.2.1发热体温≥38℃。
3.2.2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2.3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
3.2.4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3d~5d内波及全身。
3.2.5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d~3d)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3.3实验室诊断3.3.18d~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见附录A)。
3.3.2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A)。
3.3.3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参见附录B)。
4诊断原则典型麻疹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轻型麻疹病例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结果或麻疹病毒分离阳性或麻疹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5诊断5.1疑似病例具备3.2.15.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2.1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5.2.2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5.2.3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5.2.4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5.3流行病学诊断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3.1者。
5.4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3.15.5排除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5.1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疹IgM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
5.5.2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如风疹等)。
麻 疹
三临床表现—非典型麻疹
无疹型麻疹 注射过麻疹减毒活 疫苗者可无典型黏膜斑和皮疹, 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 型诊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 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 确诊。
三临床表现—非典型麻疹
异型麻疹 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 起。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 无口腔黏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 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 常伴水肿及肺炎。国内不用麻疹 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处开始,2~3天 摩擦及受压部
遍布全身。疹退 位多。皮疹呈
后无色素沉着, 斑丘疹、疱疹
有大片脱皮
腥红热样皮疹
荨麻疹
白细胞总数升高 ,中性粒细胞升 高
鉴别诊断
l.感冒
2.幼儿急疹
风 疹
风 疹
风疹
鉴别诊断
猩红热(远看一片红赤, 近看粒粒可数)
麻疹
猩 红 热
猩红热
猩红热
猩 红 热
猩 红 热
感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 咳嗽、流涕、流泪、咽充血,以眼 症状突出,结膜炎、眼睑水肿、泪 水增多、畏光、下眼睑有一条明显 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 麻疹极有帮助。
典型麻疹—2.前驱期
③口腔麻疹黏膜斑 :系特殊体征,1895费 拉托夫,1896Koplik .
部位:两侧对着第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 形态: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 出现、消失时间:发病后2-3天出现,出
玫瑰色斑 疹或斑丘疹 ,较麻疹细 小,发疹无 一定顺序, 疹出后1~2 天消退。疹 退后无色素 沉着,无脱 屑
风疹
5~25天 发热,咳嗽流 涕,枕部淋巴结 肿大 发热1~2天出 疹
耳后,枕部淋 巴结肿大
玫瑰色细小斑 丘疹自头面→躯 干→四肢,24小 时布满全身。疹 退后无色素沉着 ,无脱屑
麻疹
1.邪犯肺卫(初热期)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 咳嗽,目赤胞肿,畏光羞明,泪水汪汪,倦怠 思睡,饮食不振,或大便稀溏。发热第2—3天, 口腔两颊粘膜红赤,出现麻疹粘膜斑,舌苔薄 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本证以邪犯肺卫,肺失宣发见发热、咳嗽、 目赤、流泪、麻疹粘膜斑为证候要点。 治法 辛凉发表,宣肺透疹。 方药 宣毒发表汤加减。
方药 宣毒发表汤加减。 方中升麻、葛根、浮萍辛凉发表透疹; 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以助透疹;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前胡、牛蒡子、 桔梗、甘草宣肺化痰、利咽止咳, 恶寒无汗者,加麻黄、苏叶发散风寒; 发热较高者,加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 毒;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浙贝母化痰 止咳;恶心呕吐,大便稀溏加藿香、佩 兰解表化湿。本证也可用银翘散加减治 疗。
2.麻毒攻喉 证候 身热不退,咽喉肿痛,咳如犬吠, 声音嘶哑,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 胸高胁陷、烦躁不安、面唇青紫,疹点 稠密紫暗,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指 纹紫滞。 本证邪毒上攻咽喉,闭阻气道见咽喉 肿痛、吸气困难、声音嘶哑为证候要点。 治法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 清咽下痰汤加减。
逆证 1.麻毒闭肺 证候 高热不退,咳嗽气促,喉中痰鸣, 鼻翼煽动,甚则摇肩撷肚、面唇青紫、 烦躁不安,疹出不畅,或疹稠紫暗,舌 质红,舌苔黄,脉数,指纹紫滞。 本证以邪毒内陷,郁闭于肺见高热、 咳嗽、喘促、鼻煽为证候要点。 治法 清热解毒,开肺化痰。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味。
概述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感受麻毒时邪,从口鼻而入, 侵犯肺胃(脾),肺胃热炽,外透肌肤 而发病。按不同阶段,又有邪犯肺卫、 肺胃热炽、肺胃阴伤等不同病机变化。 其中肺胃热炽为病机演变中心。 若正不胜邪,麻毒炽盛,则可见麻毒闭 肺、麻毒攻喉、毒陷心肝等逆证,尤其 麻毒闭肺最多。
麻疹发病年龄流行病学分析
麻疹发病年龄流行病学分析了解乐山市麻疹发病的年龄分布特征,探讨麻疹强化免疫对该市麻疹发病控制效果。
方法对1996-2008年乐山市麻疹年龄别发病率进行分析。
结果乐山市麻疹流行呈周期性特征,0~4、5~9、10~14岁组麻疹发病的周期性明显,与全市麻疹总体发病周期性特征一致,3~5年出现1个流行周期。
实施强化免疫后,2008年麻疹总发病率、0~4、5~9、10~14、15~19岁组发病率出现明显下降,分别与1996-2007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4、5~9岁组病例构成分别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40%下降到2005年后的30%,20~24岁组发病构成由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10%上升到2005年的28%,实施强化免疫后达到34.55%。
结论1996-2008年乐山市麻疹低年龄段易感人群麻疹发病呈周期性流行特,强化免疫可快速降低低年龄段人群麻疹发病率。
麻疹是一种呼吸道传播的出疹性疾病,在实施计划免疫前,麻疹发病呈明显的周期性分布。
四川乐山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将麻疹纳入计划免疫接种,1996年达到以县为单位基础免疫接种率85%的阶段目标。
此后,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但仍时有局部暴发或流行。
为实现2012年基本消除麻疹的目标,于2008-03实施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工作,对8月龄~14岁人群实施强化接种。
为评价麻疹强化免疫对各年龄段麻疹发病的控制效果,将1996-2008年麻疹发病年龄别分布情况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1996-2007年的疫情资料来源于疫情信息报告系统,2008-04/2009-03为网络报告疫情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乐山市统计年鉴》。
1.2 方法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麻疹发病率乐山市1996-2007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4.12/10万,最高发病率年份为2007年,报告发病率为13.86/10万,最低发病率年份为2005年,报告发病率为0.72/10万。
传染病学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四节 麻疹
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90%为显性感染 普种疫苗后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 发病年龄6个月~5岁
四、发病机制
五、病理特点
➢ 皮疹的病理改变:真皮毛细血管内皮增生、血浆渗出、红细胞相对增多 形成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表皮细胞坏死、角化形成脱屑。皮疹处红 细胞裂解,疹退后形成棕色色素沉着
症,见于有部分免疫力者 2.重型麻疹 ➢ 多见于全身状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起病急骤,持续高热,全身中毒
症状重,可出现中毒性麻疹、出血性麻疹、休克型麻疹、疱疹性麻疹。此型病情危重, 病死率高。
六、临床表现
(三)非典型麻疹(atypical measles )
3.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 多见于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后4~6年,再次感染麻疹者。表现为高热、头
2.出疹期 :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持续1周左右 ➢ 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部→颈→自上而下渐及躯干→四肢,达手掌、足底,2~
3天遍及全身 ➢ 皮疹特点: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圆形
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 ➢ 出疹时体温更高,体温高达39~40℃,全身中毒症状加重
六、临床表现
麻疹皮疹:躯干部斑丘疹
麻疹皮疹:手臂斑丘疹 为麻疹皮疹出齐
六、临床表现
3.恢复期 ➢ 皮疹出现后3至5天,体温开始下降,皮疹开始按照出现的顺序
消退,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色色素以及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 痊愈
六、临床表现
(三)非典型麻疹(atypical measles)
1.轻型麻疹 ➢ 潜伏期长,前驱期短、轻,常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无并发
麻疹
出疹性疾病鉴别诊断
麻疹 (rubeola)
风疹 (rubella)
病原 全身症状和其他特 征
皮疹特点
麻疹病 卡他症状
毒
结膜炎、发热
Koplik斑
风疹病 耳后、颈后、枕后
毒
淋巴结肿大
红色斑丘疹,特别 的出疹顺序,退疹 后有色素沉着几细 小脱屑
退疹后无色素沉着 及脱屑
发热与皮疹的 关系
发热3~4天, 出疹时体温更 高
童\青少年 • 麻疹病后免疫力持久 • 6个月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而
较少患病
出疹前5天- -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 -出疹后10天
流行特征
a.分布:全世界 b.年龄:以往<6个月龄婴儿低致病,8个
月—4岁为发病高峰。 建议:麻疹初免年龄由8月龄提前到6月龄。 c.感染类型:隐性感染:轻型麻疹:典型麻疹: 3:2:1。
球菌 环口苍白圈、扁桃 1周后全身大片脱 热
体炎
皮
病原 系
全身症状及其它特征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的关
肠道 埃可病 发热,咽痛,流涕,结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 发热时或热退后
感染 毒
膜炎,腹泻,全身或颈、很少融合,1-3天消 出疹
柯萨奇 枕后淋巴结肿大
退,不脱屑,有时
病毒
可呈紫癜样或水泡
皮疹
药物
原发病症状
Vit A 补充(WHO)
<1岁 10万单位/日 ×2
年长儿 20万单位/日
对症处理 高热 烦躁 咳嗽
预防 控制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一般隔离至出 诊后5天,合并肺炎延长至10天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儿 被动免疫 丙种球蛋白 0.25ml/kg 主动免疫 麻疹减毒活疫苗
麻疹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麻疹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汇报人:2023-12-07•引言•麻疹概述•麻疹流行病学研究现状目•麻疹流行病学研究挑战与展望•结论与建议录引言0103了解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01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长期流行。
02尽管疫苗接种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但由于疫苗覆盖率不均和免疫逃逸现象,麻疹在某些地区仍然爆发。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目的通过对麻疹流行病学研究现状的综述,总结当前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麻疹流行病学相关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麻疹概述02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典型的麻疹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鼻涕、眼睛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c spot)等,随后会出现皮疹和皮肤脱屑。
麻疹定义与症状麻疹症状麻疹定义麻疹传播途径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周围人群。
接触传播病毒可附着在物体表面,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触摸感染者的物品或接触感染者的环境。
实施免疫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加强疾病监测,及时隔离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毒;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措施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促进康复;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就医治疗。
治疗措施麻疹预防与治疗麻疹流行病学研究03现状麻疹病毒的传播途径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血液等传播。
麻疹病毒的变异麻疹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导致病毒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
麻疹病毒的遗传多样性麻疹病毒有多个基因型,各基因型在流行病学、免疫学和临床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
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我国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地区接种覆盖率较低。
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我国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存在局部暴发和死亡病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控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 者延长至10天。密切接触者居家观察至少2周。 二.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易感者流行期尽量 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基础免疫(8月龄初种,7岁时复 种),应急接种。接种后一般12日后产生抗体。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密切接触者,可采用被动 免疫。接触病人后5日内注射可有保护作用。6 日后注射后可减轻症状。有效期3~8周。常用的 制剂是丙种球蛋白。
• 多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 严重感染者。 • 可分为中毒性麻疹、休克性麻疹、出血性 麻疹、疱疹性麻疹不同类型。
疱疹性重症麻疹
3、成人麻疹症状
• 成人麻疹症状常较重、易导致多脏器损害, 同时病情不典型呈多样性,易误诊,并具有以 下特点: ① 多数有胃肠道症状, 以水样便腹泻为主 要表现; ② 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眼部症状重; ③ Koplik斑明显且持续时间长; ④ 可能伴有肝脏和心脏损伤。
治疗
• 单纯麻疹治疗重点在护理,对症及预防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隔离、休息、加强护理。 在出疹期间提供易消化而富有蛋白质和维生素 的饮食,保持眼睛和口腔等的卫生,并应注意室 内空气交换,但不能直接吹风。 (二)对症治疗:高热可酌情用小剂量退热药,避 免急骤退热致虚脱;镇咳剂;烦躁选用镇静剂。 (三) 中医中药治疗:透疹解表,葛根升麻汤加减, 出疹期用银翘散加减。
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 间接传播甚少见。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 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成人多因 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 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 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 力也下降。
麻疹流行病学
2012年 2012年3月25日 25日
•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 病。 •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 血、口腔粘膜多有科氏斑,周围有红晕。 • 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传染源
•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 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 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 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与风疹的鉴别
• 潜伏期:风疹14-21天,麻疹7-14天。 • 出疹时间:风疹病程第1-2天,麻疹第3-5天。 • 出疹顺序及时间:风疹先从面颈部开始,在 24小时蔓延到全身。麻疹从耳后、发际开始, 渐及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足 心 ,3-5天蔓延到全身。 • 口腔粘膜斑:风疹口腔粘膜光滑,无充血及 粘膜斑,麻疹可见口腔充血性粘膜斑、科氏 斑。
辅助检查
• (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 血常规检查: 巴细胞相对增多。 • (二) 血清学抗体检查:急性期及恢复期 血清学抗体检查: 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升为阳性。 目前有用ELISA法测血中特异性IgM和IgG 抗体,疹后3天 IgM多呈阳性,2周时IgM达 高峰。但约8%成人麻疹IgM抗体始终阴性。
流行特征
•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有由病 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 高。近几年因长期麻疹疫苗主动免疫的原 因,麻疹基本呈散发,平均发病年龄后移, 儿童以6-8月龄、成人以20-40岁为主。 • 流动人口、免疫空白、成人抗体滴度水平 下降是导致麻疹散发和局部流行的主要原 因。
发病机制
2、 出疹期
• 发热第3-4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耳前、 面颊、前额 、颈部、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 及四肢,最后到手掌和足底,多于3-4天出齐 。 • 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可突出皮肤, 2~5mm 摸起来感觉不平),用手指轻轻按压之可以退色, 部分可融合成片,但无论皮疹分布多广泛,在皮 疹之间也可见到正常的皮肤。 • 查体:浅表淋巴结肿大、肝及脾大。疹分三期
• 1、前驱期 :从发病至出疹前一般3~5天。 发热,流涕、喷嚏、咳嗽等上呼吸症状, 眼部粘膜炎症状(流泪、畏光、球结膜充 血) 、口腔粘膜斑。
1、前驱期
• 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病程第2~3d,一般 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 对的颊粘膜上,为直径约0.5~1.0mm的灰 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 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黏 膜,于发疹后的第二天逐渐消失,可留有 暗红色小点。
• 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 细胞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 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 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大量病 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出现高热和出疹。
临床表现
• 潜伏期:约10天(7~14天),曾接受主动 免疫或被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周 。
3、 恢复期
• 疹子出齐后持续3-4天逐渐消退 ,发热开始 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 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留 有碎屑样脱皮 。
(二)非典型麻疹
• 1、轻型: 潜伏期长,可达3周,发病缓、体温低、皮疹 少、咳嗽轻、疹色淡、并发症少。 皮疹与 风疹类似。
2、重型麻疹
皮疹形态:
• 风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斑疹为主,呈 针尖样红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融 合的皮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 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无脱屑。 • 麻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丘疹多 见,摸起来感觉不平),用手指轻轻按压之可以 退色,部分可融合成片,但无论皮疹分布多广泛, 在皮疹之间也可见到正常的皮肤。
并发症的治疗
1. 支气管肺炎:常选用青霉素,再参考痰菌药敏选 用抗菌药物。高热中毒症状重者可短期用氢化可 的松每日5~10mg/Kg静脉点滴,2~3d好转后 停用。 2. 心肌炎 有心衰者宜及早强心治疗。有循环衰竭 者按休克处理。注意输液总量及电解质平衡。 3. 脑炎 参考流行性乙脑治疗 4. 急性喉炎 尽量使患儿安静,蒸汽吸入以稀释痰 液,选用抗菌药物,重症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 缓解喉部水肿。出现喉梗阻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 术或气管插管
• 球结膜充血:风疹常无,麻疹常有。 • 并发症:风疹经过良好,预后佳,并发症 少 。麻疹体弱儿童 可有肺炎、喉炎 、脑炎、 心血管功能不全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目前现状
• 虽然随着疫苗接种,麻疹发病率较接种前 明显下降。但由于疫苗接种,麻疹的自然 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 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成年人麻疹及8个 月龄前婴儿发病率有增加增加趋势。 • 建议对育龄妇女孕前强化接种麻疹疫苗。 为降低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加大麻疹疫苗 覆盖面,尤其未接种麻疹疫苗人群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