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苏轼《前赤壁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 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 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 台诗案”。
•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 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后苏轼虽经营救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 已变得心灰意懒,精神上也因这一场卑鄙 的文字狱受到沉重打击,于公余便带领家 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 借主客问答的形式, 写对人生的思索和感 叹。写了吹箫客人怀 古伤今,因人生无常 而生悲。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 • 1、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
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
• 2、为什么要提出这种人生态度——宣泄失意后的悲 观情绪,并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 苏轼的人格精神可从两方面归纳: • 他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
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 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 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 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 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并在其 文学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现。
小知识
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 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 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 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 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 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 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 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 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 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
第
豪 放
九 讲
词
派
的 创 始 人
《 前 赤 壁
苏
赋
轼
》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 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 生哲理。 4、 掌握苏轼词的特点、地位及代表的豪放词派
• 教学难重点: • 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 2、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这是 大自然 的 无穷宝藏, 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 杯子盘子 杂乱一片。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杂乱堆放的样子
翔’,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向西 向东
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环绕
被动
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
二、作品串讲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干支纪年法
农历每月十六 在……之后,已经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风平浪静。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1、这里有了几种修辞手法——比喻、 对偶、拟人(箫的声音——如诉如泣)。
•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 有什么特点——以“细丝”喻“余音” 是打通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比喻”,化 抽象为具体。
• 3、这段萧声的描写中灌注的情感基 调——悲。
• 与下文有何联系?
第三段(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 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第一节 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苏轼
•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 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 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 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 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 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 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 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 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 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 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于”在
三、内容赏析
• 在赏析中带着5个问题去思考: •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 2、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 3、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 4、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 5、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助词 “凭”
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 飞升仙境。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遗弃(脱离)
在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 逆流而上。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逆流而上 流水上映着 的月光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悠远的样子
心怀
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按着歌声而吹箫伴奏,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定语后置标志
指代“歌”
箫声呜咽, 象含怨,象怀恋, 象抽泣,象低诉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第二节 作品欣赏
一、写作背景
• 《前赤壁赋》是一篇诗情与哲理融合的优秀散文, 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 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 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 。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遭受这种 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 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 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在十分苦闷而又 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 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 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 古》。
•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 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 全文有五个自然段。 • 第一段,(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
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 的欢快心情。
• 分两个层次: • 第一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 • 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
• 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 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 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 要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艺术 构思和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 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 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 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 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 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 有特殊的地位。他将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 精神,扩大到词的领 域,扫除了晚唐五代 以来的传统词风,开 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 豪放词派,扩大了词 的题材,丰富了词的 意境,冲破了诗庄词 媚的界限,对词的革 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孔子《论语》
消失
那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圆月缺
到底
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盖将自其变者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发 语 词
假 设
从
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 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 苏轼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 一种典范,因而获得他们普遍的尊敬。
二、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 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 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 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 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 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 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歌窈窕之章.
掀起
劝酒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助词
介后
介后
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
所去的地方 越过
无边无际的样子
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
片刻
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携带
一直到永远
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多得,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 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对客人说:“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从整个大江来看)它实际上不曾流去;
• 3、指出其中的比喻及比喻的意义—— “一叶”比喻“扁舟”的小; “蜉蝣与天地”喻人生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喻人生之渺小。
• 4、上下联构成对偶关系的对偶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向东挺进
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斟酒
本来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安,哪里;宾语前置,在安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上捕鱼打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作动 在,介后
以鱼虾为伴侣, 以麋鹿为朋友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 以……为伴侣 以……为友
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小船
酒杯 来
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寄蜉蝣于天地,
生命短暂的小昆虫
渺沧海之一粟,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在散文写作上,最重视的一点 是“以意为主”。其写作手法比前 人更自由,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 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 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 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 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于漫不经 心中贯穿了意脉。
• 在语言风格方面,通过捕捉意象, 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 的主观感受。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我们又 羡慕什么 呢?
而又何羡乎?
再说那天地之间,
万物各有主宰者,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 即使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 与山间的明月,
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 风格,作词豪放、大气。现在已 逐渐淡化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分发。
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
一、苏轼的生平与个性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 “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 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 “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 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 幽深的山谷
使动
我有些 忧伤, 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忧伤的样子
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
• 一方面,这三者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 主要物象;
• 另一方面,后文的主客问答,议论人生, 这三者“清风、明月、江水”又成为取譬 的依据,使物我融合,更好地表达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
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 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 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
• 这段分两个层次: • 第一层:写酒乐甚而作歌; • 第二层:写萧声哀怨,由乐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