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概论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者不断丰富和开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开展和转变为社会以及社会和共产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是由一系列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物质: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分开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静止其实也是一种运动,不能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意识〔主观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络和变化开展的哲学学说。
联络: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叫做联络。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开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原理的名词解释
马原理的名词解释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观点的总称。
马原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精髓和行动指南。
一、马原理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马原理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满逐渐积聚,革命思潮蓬勃兴起。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现象深入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矛盾的本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理论。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原理强调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即社会形态的更替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其基本概念包括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分析,社会主义等。
二、马原理的核心观点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斗争驱动的,正反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出路。
3. 剩余价值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工人,实现对剩余价值(即劳动力的价值与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的榨取。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当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不相适应时,社会就会进入革命的时期。
5.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革命胜利后的新社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无阶级的社会。
三、马原理的时代意义马原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马原理为工人阶级指明了解放的道路,引领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
无论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马原理的光辉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继承者不断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包括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
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特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关于人类思维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关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例如: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社会矛盾分析法、群众路线法、辩证分析法、实事求是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 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私有制:私有制是指社会经济领域中各种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少数人所有,并以此为基础构成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制度。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全部或大部分生产资料,而工人则只能出卖劳力,依靠售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社会中各个阶级之间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分配而进行的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认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无阶级社会,消除人类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
论述:论述是指通过文字、演讲等方式进行系统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见解。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论述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进行系统论述和阐释。
剥削:剥削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少数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或个人通过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对无产阶级或其他劳动者进行剥削,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和运营生产资料来剥削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只能获得较低的工资而无法分享生产的全部成果。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共同富裕的原则得到落实,实现了对私有制的消灭和对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即实现了无阶级和无国家的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实现了互助与合作,劳动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高度提高,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分配按需进行,实现了人人皆有权享受社会财富和幸福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马克思名词解释1.列宁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学、摄影、反映。
2.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生产和旧事物的灭亡。
4.辩证否定: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6.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的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7.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8.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9.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0.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2.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3.商品、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发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食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要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两个划分两个归结: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进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5、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得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得。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就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得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得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得说法即您所见为片面得,不完全)得观点瞧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就是孤立得,永远不变得;如果说有变化,只就是数量得增减与场所得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得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得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得对生活得满足与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得愉快心情。
4、自由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得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得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得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得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5、实践就是人类自觉自我得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得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得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得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得意识下才就是人性得、人格得.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得直接接触而获得得感性认识.中国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与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得涵义.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有两种特殊得涵义。
在辩证唯物主义著作中,“直观”一词得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得直接得、生动得反映.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得认识论得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得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得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理解为消极得被动得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4、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6、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价值: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观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8、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9、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
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10、共产主义:一种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学说。
或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它说明历史是无情的阶级斗争,最终必然是无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地方的胜利,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与此相应的是所有人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平等,最终导致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1、实践:①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②人的根本的存在(生活)方式。
③实践的基本特征是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⑤其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⑥人与对象之间,人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2、社会关系: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联系。
②社会关系的类型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
③社会关系观点是从社会关系来看待物质世界,将世界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要素环节和产物后果。
④社会关系(超感觉本质)体现在物质材料(可感觉现象)上。
⑤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关系总和即经济基础。
3、社会总体:①社会总体是所有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结成的一个整体;社会总体是所有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结成的一个整体。
②社会总体的出发点:实践-社会关系的观点。
③社会是一个各要素普遍联系的整体实践体系与社会关系体系结成“社会总体”。
④社会总体、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中的个体与局部。
⑤社会关系有三个领域:文化的实践-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践-社会关系,经济的实践-社会关系。
4、资本主义:①资本统治的社会形态、文明形式。
②“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整体性生产体系,以“资本生产”为“中轴’而运转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社会生产体系。
③“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体系”。
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一种“发展方式”、一种“文明形态”。
⑤资本主义是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
5、资本:①资本的“内在本性”即资本具有不断“自我增殖”的本性:逐利性。
②资本的“实质”:资本不是“物”,而是具有远为深刻的社会本质——“现代生产关系”。
③资本是一种垄断性的支配权力——以对“物(劳动条件)”的垄断性占有为中介,而形成对“人(劳动力)”的支配。
资本有多种存在形态,即人格化、社会化、物化。
④资本是生产关系,以对“物”的垄断为中介而对“人”的支配权力,资本是社会生产体系的“中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与定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与定义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一定时期的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也是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核心。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斗争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权力的机构对资产阶级实施的一种政治制度形式。
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任务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制度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各方面发展的权利,并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环境,使人们得以在物质、精神、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六、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具备的技术力量、劳动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它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七、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是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和雇佣关系。
八、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原则,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阶级对立,实现了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
九、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根本认识,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道德学、宗教学等各种观点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原理( 名词解释+简答 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本科)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0%)一、名词解释①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问答:※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XX、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XX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XX,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原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名词解析
马原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名词解析马原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名词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探索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学说,其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等。
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制约着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基础,上层建筑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的一切观念、观点、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的总和。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某一社会阶级或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创造并推广的一种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为压迫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变化与阶级斗争息息相关。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在生产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历史发展的驱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才能得到解决,进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五、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其核心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人们按照各自的工作量和贡献来分配社会产品。
社会主义旨在消除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六、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全面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的阶段。
共产主义追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解析。
马克思主义原理名词解释简答
1,、真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高度揭示了真理的本质。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环境下对于特定认识客体的真理只有一个,认识是多元的,真理是一元的。
同一真理又可以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真理在内容上是一元的在形式上是多元的。
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绝对性是指确定性与无限性。
表名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同时对无限发展世界的认识,可知性。
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对事物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是对食物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认识。
2,谬误,是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
3,价值,实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人群乃至整个社会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历史性多维性。
价值的主体性赖与主体的存在和创造,将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价值。
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意识而存在。
价值的社会历史性是指价值的主体和客体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变化,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多维性是指,同一个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有不同的价值。
3,客观世界是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部分4,主观世界是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5,实践对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6,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人们的实践活动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必须遵循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价值尺度是指人们自己的尺度和需求。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2)
理论体系。
以资本主义为批判对象,以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已经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在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一方面,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的残酷压榨,工人日益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社会中两极分化加剧,这引发了工人们的剧烈反抗。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他们在斗争中逐步由自在阶级转变成为自为阶级。
工人运动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的经验,形成科学的理论,以指导自身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它的三大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即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关系的分析及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理论,也为马克思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而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的思想成果、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等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以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科你学以及列宁对其的继承和发展,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由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体征。
4.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6.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7.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个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8.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
9.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化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3.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运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14.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16.共产主义:它是一种最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
它是由这一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她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知道下,以建立这种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用,即共产主义的实践。
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与动物区别的基本标志。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性质和制度的更替。
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动因与后果?A.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B.因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C.后果: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3.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思考?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的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4.斯大林的苏联模式基本特征?基本特征: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职能,随着专政职能的逐步缩小,民主职能的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5.社会主义基本体征的概括及其本质?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知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就是说,人们抱着一定的理论目的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这样,人们就可以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的物质成果与原来的客观事物本身相比较、对照,从而检验出认识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以及符合到什么程度。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力量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普遍性是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普遍性与特殊性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与利润来源及有新的特点?a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饿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利润来源: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2,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3。
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企业的利润,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c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竟争主要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利,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还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10.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不会”“两个必然”和“两个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
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戒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饿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11.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即生产力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
1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方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上层的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15.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的原因答: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