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大全】《渔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

【古诗大全】《渔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

【古诗大全】《渔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作品介绍】《渔父》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5卷。

【原文】渔父作者:唐·杜牧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

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注释】①狎:亲近。

无机:没有机心。

《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至海上,从沤鸟游。

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http://)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古诗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翻译赏析《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志和。

其古诗全文如下: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前言】《渔父》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七言律诗。

是诗人《渔父歌》五首的姊妹篇,作者以“南溪老人”来比喻自己,通过写渔父的悠闲垂钓的生活,来暗喻作者自己此时的闲隐生活。

此诗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

【注释】①溪:同“溪”。

重钓:深水中钓鱼。

②槛:轩廊临水的栏干。

依依,隐约貌。

③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

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④翻:反而。

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

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

⑤储皇:即储君皇太子。

《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君。

”【翻译】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

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赏析】张志和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后隐居山林,经常泛舟垂钓,不再理会政事。

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诗篇在两岸漫天飞舞的芦花中缓缓拉开帷幕,渲染出一派宁静优美安详的环境氛围。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

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

一桌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的意思

一桌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的意思

一桌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的意思“一桌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出自唐朝诗人李煜的作品《渔父·一桌春风一叶舟》,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桌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
桌: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纶: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渚:水中小块陆地:洲~。

~田。

鼋头
【翻译】
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钓线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
这首《渔父》词写来与前一首不同。

前一首着重写渔父的快活,这一首写渔父的自由。

词中连用四个“一”字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为的是强调渔父一人的独立自由。

我们可以想象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万顷波涛之中,何等潇
洒自在。

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

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家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
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置酒一壶,加上他一个老翁,所以自号六一。

李煜词中这们渔父,也可以称六一渔父:一叶舟,一支桨,一纶丝,一只钩,一壶酒,一个渔翁。

李煜这两首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亡国前所作。

据宋刘首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李煜这两首词是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

这两首词,也有画境。

可惜原画已失传。

要是原画也流传下来,我们就可以体会词画相得益彰的妙处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古诗全文如下: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翻译】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快活的人有几个呢。

【鉴赏】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

李煜这首词,继承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

开篇选取两个场景来表现渔父的生活玩境,一是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境界阔大。

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说“有意”,就写出了渔父与大自然的亲和感。

江涛有意卷起雪浪来娱乐渔父的身心,衬托出渔父心情的快乐轻松。

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

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

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都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这世上像我这样的自由人,能有几个。

结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实是作者对渔父的羡慕,就像王维《渭川田家》诗里所说的“即此羡闲逸。

”。

渔父四首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渔父四首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渔父四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渔父四首【原文】渔父饮,谁家去。

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

醉时却寻归路。

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

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

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四首【翻译文】【其一】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

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

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其二】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

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

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

酒醒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其三】渔父酒醒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

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

醒后还会再喝醉,醉后又会再醒。

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付之一笑。

【其四】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

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渔父四首【评析】元豐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苏东坡从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第二年到河南商丘,收到诰命,宋神宗准许其在常州宜兴居住。

想东坡半生凋零,屡遭贬谪,心内悽苦。

而作於此间的四首《渔夫》组词(一说为组诗),颇得人生感慨。

第一首写渔父以鱼蟹与酒家换酒喝,彼此不计较价钱;第二首写渔父饮归,醉卧渔舟,任其东西,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第三首写渔父在落花飞絮中醒来已是中午时分,醒复饮,饮复醉,醉复醒;第四首写渔父在风雨中与江鸥相伴,逍遥自在,奔波的官人借孤舟渡河。

四篇作品既独立成篇,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结合以及景、事、理融合的方法,生动地展示了渔父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

东坡以最具特徵的饮、醉、醒、笑之行为来描写渔父的形象,并且借鉴了船子和尚的渔父,把渔父描写为已悟道的佛家渔父。

全首渔父词在表面上描绘了渔父饮酒之乐,实际上赞美了以不同方法来施行教化和启导人生的渔父之慈悲心,并以此自比。

古诗渔父·霅溪湾里钓鱼翁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霅溪湾里钓鱼翁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霅溪湾里钓鱼翁翻译赏析
《渔父·霅溪湾里钓鱼翁》作者为唐朝诗人张志和。

其古诗全文如下: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前言】
《渔父·霅溪湾里钓鱼翁》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作。

此词歌颂了渔翁知足常乐对生活的热爱,乐观向上的心态,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①渔父:一名“渔歌子”。

②霅溪:水名,在今浙江。

③浦:水边、岸边。

④荷衣:用荷叶编成的衣。

此处指隐士的衣服。

【翻译】
霅溪湾里一钓鱼为生的渔翁,舴艋小舟做家一会向西一会向东。

江上的白雪,水滨的清风陪伴,面带笑容,身着荷叶做的衣服并不感觉自己贫穷。

【鉴赏】
张志和《渔父》词共五首,此为第三首。

主要写诗人泊舟霅溪,往来苕、霅之间,以船为家。

渔隐的生活是艰苦的,小舟难以遮风蔽
雨,更不能挡雪御寒,但是经历过仕途的坎坷,目睹官场的黑暗,诗人自甘于粗衣淡食,与渔夫为伍。

“江上雪,浦边风”,固然使人感到寒意,但风雪高洁清新之气更令诗人向往,故诗人笑迎清风,吟赏江雪,自得其乐。

结尾句“笑着荷衣不叹穷”直接点明了诗人的高洁志趣,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张志和《渔父》赏析_古诗大全

张志和《渔父》赏析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张志和《渔父》赏析_古诗大全《渔父》朝代:唐代作者:张志和原文:象:”绝妙好词多知音,《渔父》词一问世就引起了张志和同时代名作家的兴趣。

据《西吴记》载大书法家颜真卿、《茶经》作者陆羽以及诗人徐士衡、李成矩等和他“递相唱和”,写了一篇又一篇新的《渔父》词。

由于没有一首超过“西塞山前”,这些词都湮没无闻了,倒是张志和的词影响越来越大,以至在公元九世纪初几乎同时震动了中、日两国。

《新唐书?张志和传》说唐宪宗曾让人画出他的像,“求其歌不能致”。

《渔父》词在日本流传的盛况,范文澜同志曾将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载入史册。

他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七章中说:“唐人诗文通过各种途径,从长安流入亚洲诸国,对各国文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又说中唐时期日本海空和尚“自长安回国后,着《文镜秘府论》六卷,依沈约四声八病说及唐人诗说,对唐诗的平仄对偶,作精细的研究。

《文镜秘府论》出,近体律诗始在日本流行。

长篇七言《渔鱼脍,国集》张词又作于何时呢?至于张词究竟好在何处?对后世的影响如何?等等,都是读者迫切想要了解的问题。

归总一句话,不知人论世,我们就无法深入了解《渔父》词。

张志和,原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人。

他的父亲精通《庄子》、《列子》两书,曾着书立说。

传说张志和的母亲梦见腹上长出一棵枫树才生了他。

浙江金华是一个富饶的地方,张志和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盛唐后期度过的。

他为人聪明,又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所以年纪不大就明经及第了。

不幸的是没有多少日子就发生了安史之乱。

肃宗即位后,他曾向皇帝献策,受到特别赏识,赐名张志和。

肃宗命他待诏翰林,接着又授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

唐肃宗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内里受制于张皇后,宦官李辅国专权,外有奸佞当道,他怎么能真正赏识人才呢。

《新唐书》说张志和后因事贬官南浦县(今四川万县)尉。

从京官贬到遥远的地方,惩罚是很重的,定是非,长期的渔歌而成的。

远离宦海以后,他的性格变得狂放不羁了,陆羽问他和谁交往。

《渔歌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歌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①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鉴赏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

《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

《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教学内容:《楚辞.渔父》赏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渔父》的基本内容;赏析诗文;领会诗人表述的思想感情;体悟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教学重点:《楚辞·渔父》诗文解读和赏析。

《渔父》诗文解读和赏析形销骨立色憔悴,深思高举济世危。

游于江潭梦寥廓,相遇渔父清浊对。

和光同尘波可随,避世藏身亦不违。

隐士逍遥乐清流,孺子吟唱沧浪水。

《渔父》是《楚辞》中的一篇文章。

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

《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诗人自己的高尚品德。

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

【原文】《渔父》屈原既①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③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⑤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⑥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⑦”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⑧者必弹冠,新浴⑨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⑿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缨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⒅,不复与言⒆。

【注释】①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②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③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

屈原曾任此职。

④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⑤淈(gǔ):搅浑。

《说文》:“淈,浊也。

从水,屈声。

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⑥哺:吃。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渔父》是屈原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本文将对《渔父》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影响进行详细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诚的大臣,他热爱国家,关心民生,主张政治改革。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反而遭受排挤。

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创作了《离骚》、《九歌》等诗篇,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渔父》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中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渔父》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屈原的独白,第二部分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诗中,屈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政治黑暗的抗议。

在与渔父的对话中,屈原坚定地表示,即使被误解、被排挤,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渔父》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构思: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展开,使诗篇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2.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寓意深刻。

3.优美的语言:诗篇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4.寓言性质:诗中渔父的形象寓意着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象征性地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渔父》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诗篇不仅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还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六、结论《渔父》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篇,它反映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张志和是中人,安史之乱后隐居林,经常泛舟垂钓,不再理会政事。

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4]原文鉴赏诗篇在两岸漫天飞舞的芦中缓缓拉开帷幕,渲染出一派宁静优美安详的环境氛围。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

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

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气息。

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路途的缓缓延伸,弯弯曲曲的小径,踏着秋日的余晖,手把钓竿的老渔父正在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路在脚下徐徐延伸。

老人脸上微微的笑意,那是洗尽尘滓,超然世外的满足感,诗人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包孕性的瞬间。

闲梳鹤发对斜晖,完美地传递出老渔父自在悠闲的心理状态。

小径颇有象征意味,不妨看作是一条自然出世的桃源路。

前六句诗,闲静清美,全然洗净人间铅华。

此景此情,诗人禁不住深深感慨: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诗人认为四皓未绝尘俗,舍却隐居生活的安逸,卷入宫廷废立的纷争,不免多管闲事。

此处议论,运用典故,顺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笔随,并将作者的人生观鲜明的表达出来。

李德裕称张志和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玄真子渔歌记》)。

《渔父》的尾联正是他人生观最恰当的注解。

古来闲着,多隐于渔(刘克庄《木兰花慢渔夫词》),张志和从个体生命的体验出发,塑造了林泉高致的渔父形象,并运用富有感受力的艺术心灵捕捉贴切的审美意识:芦花、秋山、白云、野艇、斜晖无不流淌着诗人对高蹈超逸的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父》全词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篇1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译文]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出自] 五代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注释:①此词调名亦作《渔父》,《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

②浪花:《词谱》、《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有本作“有情”。

千重雪:《词谱》、《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中均作“千里雪”。

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③桃李:《历代诗余》、《全唐诗》、《诗话总龟》中均作“桃花”。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色正浓,春意盎然。

④身:《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诗话总龟》中作“鳞”。

一竿身:一根钓竿。

⑤侬(nóng):指我,江南口语。

快活:《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⑥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句解: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这两句诗写渔父所处的生活环境——船头浪花翻滚如白雪般一望千里;岸上桃林里的桃花,默默地竞相开放,点缀得春日美景如画,万紫千红。

“有意”、“无言”二词用得妙,使“千里雪”、“一队春”成为有意识的活动,给人以新鲜、动感,增强了感染力,读来韵味深长。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①侬:江南一带称自己为“侬”。

②渔父:词牌名,此处亦实指。

这两句是说,渔父孤身一人,生活在船上端来一壶酒自斟自饮,只有一竿竹篙陪伴,还在自我安慰:世上像我这样乐哉优哉能有几人?俨然一幅图画,画面简洁、明朗、素描韵味很浓。

楚辞 渔夫

楚辞 渔夫

赏析楚辞《渔夫》“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渔父》是屈原七十篇诗歌中的一篇,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田园诗。

这首诗讲述了一
个渔父和他的妻子的故事,主题是爱情和家庭。

首先,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这首诗是由四句组成的四句体,每一句都是七个字,整
首诗的格律非常规整,朗朗上口,让人很容易就能记住。

其次,从诗歌的主旨来看,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浓烈的,直接打动人心。

作者通过
渔父和妻子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永恒的爱情和忠诚的家庭观念。

渔父把妻子比作“朱唇皓齿”,“良人美妇”,“情深似海”。

他相信他们的爱情是永恒的,不受时空的限制。

“夕阳西下而暮,徂往来者不可追”这句话表达了他们在爱情和家庭中的不朽价值。

作品
含义则是表达了屈原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家庭的赞美,对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道德精神的歌颂。

再次,从诗歌的语言来看,这首诗用了很多生动而细节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的造诣。

例如,“濯红荻,为我烧酒,渔艇听歌,莫愁前路无知己”这句话中的“濯红荻”就是
指摘荻花煮的酒,味道香甜。

这样的细节描写增强了读者的感觉,让人更容易代入作者所
想表达的情景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
家庭和传统美德的倡导,它使我们重新思考了人类的价值观念,是一篇充满了深情和思考
的优秀诗歌。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翻译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

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注释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

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我,江南口语。

赏析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

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

”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

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

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词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

“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队春”,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

一队”后着一“春”字,不仅显示出桃李的生机,而且又透出别样的俏皮,绘出明畅绚丽的意境。

这两句寥寥数字便将画中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主人公渔父,趁着春江水涨,驾一叶小舟,随水顺风而下;好风推舟行进,轻舟分浪飞驶,浪花迎面而来,如溅起千里雪;渔父心中开怀,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两岸桃红李白,列队相随,花树多情,渔父恬畅。

余下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写出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

两个三字句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锤炼的结果:“一壶酒”写出渔父的精神状态;“一竿纶”点明渔父的职业和身份。

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原文、译文及赏析《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是《春江钓叟图》的题画词,作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追求闲适、隐逸遁世的情趣。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原文五代:李煜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译文及注释①此词调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

另《古今诗话》中亦云:“张文懿家有《春江钓叟图》,上有李煜《渔父词》二首。

”又,《花草粹编》中此词有题作“题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并注云:“金索书,不知书名抑书法也。

”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南唐二主年谱》引陶谷《清异录》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依王仲闻解,“金索书”即“金错刀书”,也就是李煜的书法。

②浪花:《词谱》、《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有本作“有情”。

千里雪:一作“千重雪”,此据《全唐诗》。

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③桃花:一作“桃李”,此据《全唐诗》。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色正浓,春意盎然。

④身:《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诗话总龟》中作“鳞”。

一竿身:一根钓竿。

⑤侬(nóng):我,江南口语。

快活:《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赏析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

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

”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起笔“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游于江潭,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屈原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时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给文章笼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游是一种无目的地,散漫地走。

也在写屈原的心境,有目标固然不会“游”,如果能够“徘徊”,虽然痛苦,也说明还有所期待。

但是屈原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游”。

在古人进退之间,山和水有一种奇特的含义。

山往往代指隐逸,代指平静(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

写到水,往往是一种忧愁。

从孔子的时间流逝,到后世以水喻愁,到苏轼,张若虚对水慨叹人生哲理。

水既含有永恒性,又不断变化,不断消逝,这些特征都是对人生感慨的集中概括。

屈原流放,选择面对浩淼的大江,作者行文不一定是刻意为之。

但是不经意间包含着一种文化的选择,选择向天地哭诉,选择向天地质问,选择赤裸裸地展露自己的痛苦。

也就是说水和此时的屈原的精神是内在相通的。

还有一层含义,屈原流放,心神错乱,不知取道,顺着水走或许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行吟泽畔。

首先可以看到屈原的率真。

他不能把哀伤藏在心里,即使没有一个人倾听,他也要吐露出来。

其次也可以看出屈原的痛苦,不是痛苦至极,也不会像疯子一样行吟。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这两个词用在屈原身上显得格外惨淡。

屈原是一个尤其洁身自好,喜欢装饰自己的人。

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追求完美。

他自己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样一个格外喜欢自我修饰的人如今“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只能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丧失了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四个词写得太好了。

总得来说,这个屈原依然是一个“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依然是一个与世俗决裂的屈原,也依然是一个脆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屈原。

四句话把屈原全部的个性都暗示出来。

这个屈原也是一个反常的屈原。

他不再有犀利的言辞,也不再有华美的服饰和俊朗的外表。

从一个翩翩佳公子一落成为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顺着江流乱走的疯子。

所以渔父见到之后才格外惊诧:“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都这副德行了渔父依然能够认识他,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年代。

说明屈原的知名度,也说明了屈原之得人心。

渔父的话含有一层惊讶,也含有一层惋惜。

子非三闾大夫与从口气推断,渔父很确定这个人是三闾大夫,但是他依然不敢肯定的说。

心目中的三闾大夫跟眼前这个疯子差距太大了。

何故至于斯为什么到了这里为什么落得今天这步田地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屈原依然十分率真,不管是认不认识,只要有人问心事,他就说。

屈原也依旧十分单纯。

如果是一个老于世故的人可能会把具体时间来龙去脉从前到后讲一遍。

但这显然不是屈原,事情的来龙去脉在他看来根本就不重要。

再他看来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所以他对事情的总结就是“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也十分伤感。

这两句话失去了他往日的雄辩,失去了往日的气势。

虽然也有愤懑,但读起来更多是伤感。

原因:第一,整句话没有一个语气虚词,显得十分短促。

试改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就会有一丝生气。

如果换成“举世混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

”那就更抒情,更霸气了。

第二是平仄。

格律诗压平声韵,因为平声悠扬响亮。

而这两句平起仄收,“醒”字明显太软,不如“清”字嘹亮,给人有气无力的感觉。

“是以见放”更是如此,且不说仄收短促,四个字一句话实在太短了,好像还没说完就结束了。

似乎是下一个结论之后就不想再谈了。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的回答倒是很happy。

“何不何故……为”都是特别强烈的反问语气。

反问,排比,全都用出来,显得虎虎有生气,眉飞色舞,语气咄咄逼人,跟屈原的落魄和低沉明显有区别,形成强烈对比。

渔父的话很有味道。

他刚才对屈原如此同情,显然是对屈原欣赏与赞同的。

屈原说出自己的情怀,为何却变了一副嘴脸而且渔父说得也很俗,让屈原随波逐流,在世俗中混。

很多人都以为这一篇是在扬屈原抑渔父。

我觉得不是。

其实仔细一分析,渔父的话里是有文本的裂隙(文学理论术语,指文章内在逻辑不统一)的:他的语言表层含义是劝屈原要随波逐流。

但是他用的辞藻,“淈其泥”“哺其糟”,这两个比喻都把世俗比得很下贱,又说屈原“深思高举”,说明他内在是对屈原和世俗有明确的价值判断的。

而这种判断明显跟表层含义相反。

另外一个原因,渔父让屈原随波逐流。

很多人就此批判渔父的价值取向。

那渔父的价值取向真的是媚俗吗他自己其实就不是这样做的。

他自己也是一个隐士。

也就是说他教给屈原的观念,跟他自己的人生准则其实也是矛盾的。

所以渔父的真实目的我想可能是心痛屈原,想让屈原好过一些。

也可能是跟下面的故事一样: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

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

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

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

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渔父可能也是跟庞统一样,想要叩洪钟,伐雷鼓。

所以才故意如此气势汹汹讲了一个自己都不赞同的观点。

当然,就文本分析,这样分析最美。

但即使是这样解释,在屈原这样落魄的时候,渔父还故意逗他发论,也显得很诡异。

揣情度理,大概是写这篇文章的人在这里对人物语气,人物心理没有把握好而已。

随他去吧。

反正屈原是真的被激起来了。

语气与上一句截然不同。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的话正气浩然。

也很简洁,但是跟前边的低沉截然不同,是一种铿锵有力的简洁。

像“宁赴湘流,葬于鱼腹之中。

”一个字都不肯多,显示出非常坚定,果决的气魄。

再仔细一看,每句话都换成了平声收尾,所有的语气都是昂扬向上的。

强烈的质问语气,衬托出了内心的坚定。

用屈原的“安能”跟渔父的“何不”相对比,愈能看出其坚定。

“弹,振,赴”这些动词都有强烈的动作性,而且都是很主动的发出动作。

动作做出来也都很有力,很果决。

行文至此达到高潮,黄钟大吕,豁然奏音,回声千里,振聋发聩。

达到高潮之后,马上换成了婉转的“渔父莞尔而笑”。

拿一首歌做比喻,这篇文章开始低沉,后来渔夫出现产生动荡,然后越来越高昂。

到屈原的话结束达到顶点。

然后紧接以平淡的袅袅余音,直至文章结束。

渔父莞尔而笑,也可以看出刚才渔父并非真心规劝。

那么气势汹汹的规劝,自以为一番好意,如果被人以强烈的语气顶回来。

一般人都会来一句:“要死就死去,没人管你!”但是渔父只是莞尔一笑,既回应了前文的疑问,渔父那种淡远高逸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莞尔一笑,还是对屈原人生态度的一种评价,表示了肯定。

同时这种评价又有自己超脱了屈原这个等级的味道。

鼓枻而去。

一个鼓字见其力度。

似乎可以看见渔父摇着撸身子一倾一回,船一荡一荡地向前远去。

只传来嘹亮的歌声。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是先秦民谣。

显然还是唱给屈原听的,作为对屈原的最后的规劝。

怎么解读呢沧浪之水,显然是比喻世俗。

世道好了就洗头,世道坏了就洗脚。

可以理解为随波逐流。

但是也可以理解为根据世道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式保持自己的清洁。

不管世道如何,只要自己秉持住自己,采取相应的方式,都可以洁身自好。

显然这句才是真心话,沧浪之水的比喻,明显要比“淈其泥”“哺其糟”,这两个比喻好太多。

整个文章来说,渔父其实是在规劝屈原不要跟社会对抗,洁身自好就可以了。

面对不同的世道采取不同的手段,保持自身本性就足已。

像所有文学中的高人一样,渔父也留下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话,然后飘然远去了。

不得不说,最后一笔抓住了人物典型动作,写得很有神韵。

另外屈原代表的是进取,是坚守,渔父代表的是隐逸,是放开,是后退。

也是典型的儒道文化。

这个角度也是很容易展开的。

孔子见荷蓧丈人,见长沮桀溺,“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的养生全命,苏轼的赤壁赋,柳宗元的渔父,杨慎的白发渔樵江渚上都可以拿来用。

字词,音韵,文章节奏,主题,人物形象全涉及到了。

也就意味着没有一点是特别强烈的,讲课的时候就很难操作了。

这篇文章最强烈的的地方其实还是文化背景,但是文化背景又很明白,一说大家都懂。

看您怎么操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