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佛教对隋唐美术发展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隋唐书法艺术创作及理论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隋唐书法艺术创作及理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25253ca5fbfc77da269b1cf.png)
在于 “ 悟” , 悟乃 当行 , 物乃本 色 , 如孙 过庭 的 “ 心悟 手从 , 言 忘意得 。 ” 张旭称“ 始见公 主担夫 争路而 得笔法之 意 , 后见 公
全方位的 、 多层次的 , 佛 家崇 尚“ 掸定” 的修道法理 , 即要 求个
体通 过凝 神静思以排 除来 自外在 和内在的干扰 , 使意识 凝结 到空明的“ 本心” 状态 , 进 而复归至清净的佛性上去。以禅论
师把对佛教 的虔诚 、 超脱 , 熔铸 于 自己的法书创作 之 中。《 宣 和书谱》 载, 唐代僧人 书法家文 楚 , 深得智永 真传 , 其 书落 笔
得益于他对禅宗 的彻悟 。
最著名的一位 。张怀瑾《 书断》 记载 , 智永 的远祖 是晋代 书圣 王羲之 , 曾居永欣寺阁临书四十余载 , 时人称 为“ 禅林笔精 ” 。
智永草书 以< 真草 千字文》 为冠 , 其书带有章草痕迹 。宋代苏
与怀素狂 放不羁书 风相对 的另一位 近代禅界 大师李 叔
激不厉 , 没有锋芒 , 透 出谨 严 、 平 和、 超俗 的人 品和 书 品。难 怪有“ 登楼 不 下 四十余年 ” 及“ 退笔 成 冢” L 3 】 , 书《 真草 千字
文》 八 百余 卷的超凡毅力。启功说他 “ 砚 臼磨 穿笔作堆 , 千文
真面海东 回。分 明流水空 山境 , 无数林花浪 漫开。 ” 苏轼 和启 功都 阐释 了智永书法烂漫之至归于平淡 的艺术特质 , 智永禅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的发展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的发展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11de64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c.png)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的发展及影响摘要: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佛教美术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中国原有艺术的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期间,许多绘画、雕塑名家投身于佛教美术的学习和创作中,不断将外来佛教美术样式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风格与样式,既是对它之前先秦、秦汉美术的又是对它之后隋唐美术的开拓,起了转折与通筋舒络的作用。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绘画;贡献一、佛教艺术的汉化佛教绘画大致可以分为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和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三种。
根据佛教绘画的目的和内容,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的画像可分为尊像画、经变画和曼陀罗绘画三种。
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的佛教绘画可以是佛传图,也可以是本生图画,还可以是佛、菩萨、天龙鬼神的形象画。
佛、菩萨的画像通常被古代封建帝王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很多佛教题材的卷轴画、石窟壁画,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壁画。
佛教是中国学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它却不属于中国学术固有的传统,是中国主流文化形态中唯一外来的成分。
佛教的传入,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自它的传入起,中国本土的文化在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碰撞磨合中,自身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佛教与多民族文化在美术中的充分反映,是魏晋南北朝美术的一大特点,尤其是敦煌壁画等中国佛教典型作品,对后世文化产生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在此期间出现了曹不兴、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等一批画家以及大量的寺院画工们,对于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功不可没,他们率先从感觉上以中国本土固有的文化心态改变了佛教面貌,并且反过来以外来的佛教中的艺术形象又影响着民族文化。
他们通过艺术创作进行了宗教与文化的在大融合、大普及,使佛教艺术中的外部形态深入到中国文化的观念之中。
这样,艺术造就的感觉模式便不再随佛教本身的兴衰而变化消失,反而使得无论是对佛教的倡导或反对,都变成了一种对佛教文化的深化认识的过程。
佛教传入与中国美术
![佛教传入与中国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42e7aad8ad51f01dc281f186.png)
36
世界上的宗教, 无不重视用艺术形式来 宣传教化, 尤其是美术。佛教作为东方世界 影响最大的宗教, 更是深谙此道。梁慧皎 高 僧传 即云: ! 敬佛像如佛身, 则法身应矣。∀ 可见寓教义于艺术形象, 直接去感化芸芸众 生, 这是自佛教形成乃至流布到汉地以来一 以贯之的历史事实。现仅就佛教东传影响我 国美术发展的主要方面略陈管见。
其次, 佛教传入带给中国美术全新的内 容, 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群像的塑造。且不说各 种域外风光及世俗民情使人耳目一新, 单就
题材而言, 就新添了
李
变相画、经变画、供
小
养人画等品种。这种
荣
经变、变相的创作, 至唐而臻于极致, 出 现 了吴道子 、张孝
佛
马 晓 坤
师、卢 伽、杨庭光、 王韶应、皇甫轸、范 长寿、陈静眼、杨仙
国
菩萨、罗汉的塑像和 画像, 无不引起清信 士 女对佛国 清净世
美
界的向往。至今在许 许 多多信徒 家的神 台之上, 大都供奉着
术
眉 清目秀的 观音或身 宽体胖的弥勒像。可 Nhomakorabea即便在现代
社会, 佛教美术依然是民众宗教生活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对于士大夫而言, 随着禅宗的 兴起, 由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开创的文人写意
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佛 教美术中 所表现出 的丰富 的人文精神, 也渗透到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如 莫高窟 254 窟的 ! 摩诃萨 本生∀ 所绘的摩诃萨 舍身 饲虎和 275 窟 ! 尸毗 王本 生∀ 中尸毗王割肉贸鸽的壁 画, 体现了佛教舍己救人、 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这与儒家提倡的! 杀身 成仁∀、! 舍身取义∀相契合; 其 285 窟! 须 提 品∀之孝子故事, 亦与儒家古老的孝悌观念相 符; 而 33 窟、113 窟等大量描绘西方净土世 界的壁画, 则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和追求。凡此种种, 皆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 精神, 它们一直流淌在华夏民族的血脉之 中。 总之, 佛教传入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是流而不是源。 因为早在佛教传入之前, 中华美术的成绩便 己斐然可观。如王逸 楚辞章句 就说: ! 楚有 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 图画天地、山川神灵, 琦玮谲诡, 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可知绘画 在当 时的社会生活中已起着相当 重要的作 用。而佛教东传之后, 给中国美术注入了一 股新鲜的血液, 带来新的题材和风格, 不唯使 中国美术得到迅猛发展, 且佛教美术自身亦 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枝奇葩。
浅析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浅析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4bb42246bd97f192279e9f4.png)
TBRM•:<术研究浅析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O刘广忠佛教始于汉明帝时期,《资治通鉴》记载:“帝梦金人,身高丈六,项佩日轮,光芒四射,金色灿烂,匕行亍殿。
”明帝遂派蔡惜等人西访,遇迦叶摩腾及竺法兰持佛像、舍利、贝叶经东来。
一行人来到洛阳后,明帝赐建白马寺。
自此佛教止始传入中原。
此后在历代皇帝的推崇F,学佛、礼佛成为时尚,佛教造像艺术也开始兴盛起來。
绘画艺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佛教利用这种功能寓教义于艺术,把中国绘画当成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
“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矣”,绘画艺术的功能被充分利用。
“佛像有汁:妙相,八十种好”,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充分发挥门身的艺术才能,对■佛教造像艺术的程式化、类型化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在注重太现人物个性特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把佛教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审美上。
佛教艺术的审美思想是佛教思想的形象展示,通过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佛教的“造像图影,颂赞膜拜”成为包括皇公贵族在内的善男信女修功立徳的主要活动。
佛教的兴盛大力推动了中I斤1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佛经对西方极乐世界描述是佛教思想的体现,东晋高僧支遁对此这样描述:“西方有国,国名安养,回辽廻邈,路逾恒沙,非无待者,不能游ttjjiii,非不疾者,焉能致其速,其佛号阿弥陀,晋言无站:寿,国无E制班爵之序,以佛为君,〔乘为教,男女各化育尸莲花之中,无有胎序之秽也。
馆宇宫殿,悉以七宝,皆自然悬构,制出人匠,苑囿池沼,蔚为奇荣,E沈天于渊薮,寓俳仰而率真,闾阖无扇于琼林,玉响天谐于箫管、冥雷陨华以阖境神风,指占而:纳新。
甘露微化而醴被,蕙风导*主而芳流,了«音应感而肃响,恿泽厶垂而沛清……”支遁对极乐世界的描述在敦煌莫高窟220窟得到了充分展现。
这组净七:经变》人物众多,楼阁亭台,包罗万象,把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描绘得淋漓尽致。
佛教美术对唐影响
![佛教美术对唐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aa535d3b14e852458fb577b.png)
密,不与外人道之。这对绘画技艺以及教 王图》即为流传至今的名作,加之纸本较 代的民间绘画教育模式和作为粉本流传下
育水平的提高亦产生负面影响。
之壁画寿命更长,对于后世绘画的影响也 来的艺术珍品以及画行教育机制,至今仍
(二)以画样、粉本为主要教学范本 更为长远,无论是对美术史还是美术教育 值得我们用心学习和思考。
画样、粉本的概念至今并没有统一的 都不可忽视。
定论。《历代名画记》卷二“叙师资传授
(三)画行及行会教育机制
南北时代”“靳智翼师曹(仲达)”句下彦
随着隋唐佛教石窟寺院的大量修建营
远自注云:“曹创佛事。画佛有曹家样、张 造,绘画、雕刻、塑造、建筑营造等手工艺
家样、吴家样。”[4]此条中所谓“样”即为 匠成为兴盛的营生,行业竞争开始出现。
三、佛教美术 对唐代民间绘画教育的意义
有口诀,人莫得知。”[3],透露出当时已有 其样者多是门徒或后辈工匠。工匠传摹,
唐代佛教的盛行及大规模的图壁造寺
私授口诀的消息。《唐朝名画录》称程修 以酷肖原样为主要条件。这样就以画样、 等美术活动使唐代民间绘画普遍流行。在
己师周 得其“口授”妙诀,皆非“亲授” 粉本为范样间接教授大批画匠,较之名师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佛教美术极大地促进
二、佛教兴盛 背景下的唐代民间绘画教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兴 盛,大型石窟寺的集中营建,拓展和强化 了工匠师授的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各种 门类的能工巧匠,这些都为唐代民间美术 教育的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隋唐佛教 的继续盛行,大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促 进了民间画工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当时 无法进入官学学习,又没有经济能力的平 民画生,作为画匠参与寺院画壁就成为主 要的学画途径。或者可以说,唐代的画家 大多是在寺院图壁中培养起来的,最著名 的如吴道子便是如此。寺院内画壁即民间 绘画教育的主要内容。 唐代民间画工师授在教育形态上有两 个特点:其一,以师徒合作画壁为主要的 教育方式;其二,以画样、粉本为主要教 学范本。这样一来,就初步形成中国古代 民间画工美术教育的基本形态。同时由于 这些职业的兴盛,行业之间的竞争,画行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d8f12d9524de518964b7d95.png)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作者:来欢赵衍楠来源:《好日子(中旬)》2018年第01期摘要: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原,随即对中原地区产生了深遠的影响。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土化传承,在后来的朝代中与中原地区的儒家、道家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随后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在此期间,佛教文化对民间美术形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论是绘画,还是建筑和雕塑的内容都有佛教文化的踪影,本文围绕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展开论述,浅析佛教文化对绘画中色彩和人物形象、建筑和雕塑的影响。
关键词:色彩;人物形象;建筑;雕塑引言佛教作为现在世界主流的三大教派之一,我国的四大教派之一,对我国美术艺术形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佛教创立于古印度,教化人们要学会感恩,远离世间烦恼,在内心深处寻找一片净土,自传入之后就被大众所接受,逐渐出现了传教士,佛教的传播范围就更大了。
对佛教思想的认同让民间的艺术家们描绘出各种关于佛教的人物形象,对美术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佛教文化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影响1.1色彩的运用如果说构图是美术的灵魂指挥家,那么色彩就是演奏家,诠释着绘画内容的感官表现。
举世闻名的唐三彩以黄、褐、绿为基础色,但“三”为虚数,意为多,在配色中也会加入蓝、白、黑进行调色,民间色彩十分丰富,自从佛教传入以来,民间绘画中以五行色为主的配色被打破,以石青、石绿为主的颜色进入大众视野,不论是塑造出来的唐三彩,还是佛教的神像都以佛教色彩为主。
1.2色彩的搭配色彩的搭配是符合大众审美的关键,不同的色彩搭配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佛教的色彩搭配较为朴素,要么是代表圣洁的白色,要么是代表恶行引起报应的黑色,要么就是佛教代表色。
佛教的清心寡欲、因果报应的思想在色彩的渲染和使用中格外突出。
2人物形象的绘画2.1佛像的画作民间推崇佛教的艺术家们通过画作来表达佛教思想,佛像的描绘在众多的画作中都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不论是弥勒佛、观音菩萨,还是四大天王,他们都被尊为守护人类的神像。
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4e0c0b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c.png)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佛教文化与古代绘画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佛教寺庙 中的壁画艺术, 保留了古代绘画 的精髓
创新:当代艺术 家运用现代技术, 将佛教文化与绘 画艺术相结合, 创造出新的艺术 形式
融合:佛教文化 与绘画艺术相互 融合,形成独特 的艺术风格
发展:随着时代 变迁,佛教文化 与绘画艺术在当 代社会中不断发 展,为人们带来 新的审美体验
佛教艺术的传播: 佛教通过壁画、 雕塑等艺术形式 在中国广泛传播, 为古代绘画艺术 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
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净 土宗等思想影响 了中国古代绘画 艺术的风格和主 题,如山水画、
花鸟画等。
佛教与文人画的融 合:文人画是中国 古代绘画艺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佛教 思想与文人画的融 合,促进了中国古 代绘画艺术的创新
启示:古代绘画艺术对佛教文化的表现,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对后世的 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
佛教文化与古代 绘画艺术的融合 发展
佛教文化与古代绘画艺术的相互促进
佛教文化对古代绘画艺术的影响:提供了新的题材、构图和色彩表现手法
古代绘画艺术对佛教文化的传播作用:通过绘画作品,佛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加深 了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和认同
添加文档副标题
佛教文化与中国 古代绘画艺术
汇报人:
目 录
壹
贰
叁
肆
添加目录标题
佛教文化对古 代绘画艺术的 影响
古代绘画艺术 对佛教文化的 表现
佛教文化与古 代绘画艺术的 融合发展
第一章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佛教文化对古代 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古代绘画艺术的交流
佛教在隋朝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以后文化思想的影响(精)
![佛教在隋朝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以后文化思想的影响(精)](https://img.taocdn.com/s3/m/8d9efb16763231126edb116a.png)
佛教在隋朝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以后文化思想的影响佛教在整个隋朝时期都处在发展时期。
隋文帝和炀帝本人与佛教关系亲密,隋文帝从小在尼姑庵里由尼姑带大,此尼还给他起了佛名“那罗延”’(梵语端正猛健之意)1。
隋炀帝也有关系至密的僧人为师,曾亲自受戒于当时的高僧智觊。
由于有封建皇帝的支持提倡,佛教在隋代得到很大发展,仅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年),就在全国修建一百一十三座舍利塔。
隋炀帝时僧尼受到和贵官一样的尊重,凡在宫廷设宴,除帝后一席、亲信权贵一席外,僧尼道士也都另设一席2。
到唐朝时,虽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上曾几度有所曲折(如唐太宗、玄宗时对佛教的禁令,以及唐武帝灭佛),但实际上佛教势力仍在迅速发展。
例如唐太宗时,一次下令剃度天下僧尼即达一万八千五百余人3。
武则天时代,因为篡政的需要,更是借用佛教压制道教,于天授二年(691年)下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
到唐武宗时,佛教已经发展到“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寺院众多,寺院经济发达。
隋朝文帝、炀帝二君,三十七年间全国寺院达到三千九百八十五所5。
开皇年间,有个山西蒲州僧人,他在长安住持的清禅寺,规模大得惊人:“九级浮空,重廓远摄,堂殿院宇,众事园成,竹树森繁,园圃周绕,水陆庄田,仓廪碾硙,库藏盈满。
京师殷有,无过此寺”,实是一个非常不小的僧侣地主庄园。
到唐朝,规模更加庞大,到武宗灭佛前夕,捡括全国大、中寺院竟达到四千六百所,小庙宇尚有四万所。
当时,“造寺不止,费财货者数百亿;度人无穷,免租庸者数千万”。
唐武宗灭佛之后,从寺院地主那里刮收肥沃良田数千万顷之多。
所以唐时有人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
第二,僧尼数多,而且僧侣地主的上层人物和隋唐王朝常有密切关系,他们直接受到政府的庇护,其中有不少是政治上很有实力的代表人物。
据道宣的《大唐内典录》计算,隋朝一代剃度僧尼达三十万人。
佛教对中国画的影响和作用
![佛教对中国画的影响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829013be2bd960590c677de.png)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绘画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最完备的佛教经典和佛教文化史料,汉译佛经和著述自东汉末以来逐代增加。
藏文《大藏经》版本甚多,前后刻印多次。
据德格版统计,该书共收佛教典籍4569种,除佛教经律论外,还有天文、历算、医药、工艺、文法、诗歌、美术、逻辑等多方面著述,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佛学和古代其他有关学科的重要文献。
佛教本身存在着丰富的哲学内容,但由于它产生于印度,故而其哲学内容有着明显的印度哲学色彩。
作为现今中国传统哲学组成部分的佛教哲学,在与中国固有的哲学交流或渗透的过程中,大约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明三个阶段。
当印度佛教哲学成为中国的佛教哲学时,西学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击,从而使佛教哲学有了在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中的新发展。
佛教在哲学上与中国固有哲学的渗透与融合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首先出现了玄学与佛教哲学中空论的渗透。
玄学是魏晋时期中国哲学中的一种新派别,它从无的本体论展开哲学的探索。
佛教哲学中的空,在一定程度上被一些佛教理论家与玄学的无互相比附,出现了佛学空论与玄学无论相互渗透的现象。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神不灭论与神灭论的争论。
佛教界坚持神不灭论表明,佛学已经被中国哲学中的鬼神概念所影响,佛学迈出了中国化实质性的第一步。
隋唐时期经济的繁荣,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到达了顶峰。
中国各大佛教宗派的建立,在佛学义理上以华严宗所创的华严哲学体系为中国佛教哲学发展的高峰;在佛教的实践上以禅宗所创的禅学体系为中国佛教实践哲学发展的高峰。
佛教哲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完成了中国化的自我选择,为中国固有哲学出现高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固有哲学发展的顶峰是宋明理学的出现,理学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构成。
华严哲学对程朱理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禅宗哲学对陆王心学的创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787a0f804a1b0717fd5dd77.png)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摘要:佛教在唐代发展到顶峰,佛教的本土化渐趋成熟,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佛寺、石窟、塔等佛教建筑的大规模兴建,佛教绘画、造像、壁画等特点显异,雕刻制作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唐代佛教美术佛像石窟雕刻正文:佛教从遥远而神秘的古印度传来,随着僧侣们孜孜不倦的脚步四处播撒姻缘,并将他的印记留在平原和山川。
在历史上出现过的那些著名的佛塔寺院,到现在却难觅踪迹,唯有石窟中那些历尽沧桑的造像仍然细述着千年不变的主题。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时期,在此时期创造出了我国古代最为辉煌的历史,对于佛教也是如此。
由隋入唐以后,统治者对佛教的尊崇态度并没有改变,与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佛教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日益壮大,最后到达顶峰的过程,这其中尤以唐太宗到武则天统治结束的一段历史时期最为重要。
唐太宗时期,不仅重视对佛经的翻译工作,还重建、新建了数量众多的佛寺,同时通过联姻和通商等对外交流,扩大了佛教的影响,此时的佛教不仅作为统治者稳定民心和政局的工具,也是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尤其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这位女皇帝对佛教大为推崇,佛窟的建造也因此得到极大支持而发展迅速,无论是雕刻技术还是艺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一)唐代佛像风格的变化唐代佛窟及窟中佛像雕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佛窟建造最为兴盛时期,社会各方面所提供的充裕条件为各地石窟的开设提供了基础,使得唐代无论从石窟开凿的范围、规模还是数量与质量上说,都是我国石窟及石窟艺术的顶峰。
石窟内不仅有各式佛像,还有面积广大而精美的壁画,是多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的精品。
唐代佛像的发展也分为几个不同时期。
初唐时期,佛像风格多借鉴自北朝和隋代,所以在佛像中也反映出一些前朝的风格特点。
由唐玄宗开始,唐代进入盛期,佛像风格也向着雄健、高大和生动过渡。
而且受唐代以胖为美的影响,唐代佛像也转向饱满而圆润的形象,而对于佛像面部及着装的表现尤其细致,各式佛像显现出一种富丽、温和而庄严的风格。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ebfc0db770bf78a652954be.png)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作者:李艳惠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9期摘要: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这么一个战乱动荡的历史年代后,在中国很快传播开来,并被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及利用。
佛教文化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结果属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特征。
但是它对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影响却是不容我们小觑的。
关键词:佛教文化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中图分类号:J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85-01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这么一个战乱动荡的历史年代后,它在中国很快传播开来,并被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及利用。
到了唐代,佛教及道教更为统治者所推崇提倡,佛教思想在我国的地位进一步得以稳固。
这一时期,佛教在与中国的本原文化、儒道思想、民俗文化进行碰撞的过程中很快形成了一种互为融合的状态。
所以,民间美术也很快从佛教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我们可以先从民间美术创作中常见的莲花图案来看一下佛教文化与民间美术这一艺术形态的交融结果。
莲花图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到了北魏时期莲花图案已经普及。
莲花出于水,被喻为地与水的阴性符号。
莲多子的自然特征适应了多子多孝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需要,所以很快为人们所接受。
民间剪纸艺术中的“抓髻娃娃”就有了进一步的世俗化特征,其形态多为“娃娃坐莲花”和“娃踩莲”。
在民间艺术创作中,人们又把它和中国传统的鱼多子图腾崇拜观念结合起来,形成多子多福的象征形态,即娃莲纹样组合,例如我们常见的鱼钻莲得娃的娃莲鱼纹样。
敦煌莫高窟曾出土过唐代“功德花纸”类的剪纸,诸如《持幡菩萨立像》《菩萨立像》等,其内容与形态特征均出自佛教文化,直接可见莲花造型,并用其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
明清时期的文化繁荣也促进了“抓髻娃娃”形态进一步世俗化,这种形态特点与广大劳苦民众求生存、盼吉祥的愿望充分结合,并学习同时期的双关语谐音世俗文字游戏,发展为“吉(鸡)庆(馨)有余(鱼)”“连(莲)年有余(鱼)”“连(莲)生(笙)贵子”的娃莲纹样。
佛教传入对汉唐绘画样式的影响
![佛教传入对汉唐绘画样式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76acd2c7375a417866f8f58.png)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学术动向
佛教传入对汉唐绘画样式的影响
戴杰
内容摘要 佛教 自东汉明帝永平 年 公元 年 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以后 ,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较大 影响 , 中国佛教绘画艺术也由于佛教的传播而兴起 , 并逐渐向士大夫画渗透 , 丰富了汉唐的绘画样式 , 也为汉唐的 绘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 带来新的题材 、技法和表现形式 。本文试从绘画内容 、造型语言及绘画样式等几个方 面来分析佛教传入对汉唐绘画艺术产生的影响 。
“曹家样 ”由北齐曹仲达开创 ,曹仲达是来 自中亚曹国北 齐 的画家 , 他 以画梵像著称 , 后世评述他 的风格 说 “曹之 笔 , 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 即所谓 “曹衣 出水 ”。这一风 格吸收 了印度键陀罗造像的特 点而给人 以耳 日 新之感 , 衣 袍 紧 窄 , 突 出人 的躯 体 结 构 , 恰 似 刚 从水 出 。衣纹 稠 叠 繁 密 , 呈现出流动 的韵律 。在遗存 的艺术作品中 , 尤其是雕塑 作 品中时时可见 “曹衣 出水 ”的生动形象 。 “曹家样 ”概括 了佛教艺术最初传入 的几个世纪 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
墓室壁画 、画像石 、画像砖及陶质 明器来看 , 题材多表现战 争 、宴饮 、乐舞 、车骑 、狩猎 、鹿厨和一些生产活动 , 如渔 猎 、牛耕 、收获 、煮盐 、制车 、炼铸等 飞是表现历史传说 的绘画 。如表现三皇 、五帝 、孔子见老子 、侠客 、列女诸故 事的绘画 。再如表现古代帝王传说的绘画 伏羲 、女蜗 、神 农 、黄帝以及夏架 、周公辅成王 。还有表现荆物刺秦王和专 诸 、豫让等刺客故事的绘画等 三是表现神话及 自然传说的 绘 画 。如表现 雷公 、织 女 、北斗星 等 自然神 , 朱 雀 南 方 、玄武 北方 、青龙 〔东方 、白虎 西方 等方位 神等 , 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朴素认识 , 在 精神层面反映 出对 自然 的崇拜 , 并未上升到宗教信仰崇拜的 层面 。
从美术谈谈佛教对隋唐文化的影响
![从美术谈谈佛教对隋唐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e3fb0c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2.png)
从美术谈谈佛教对隋唐文化的影响在整个人类历史进展进程中,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极为亲密。
在宗教剧烈支配人间生活的古代至中世纪,美术作品几乎全部由宗教中产生,美术成为宗教的贡物,以至成为宗教美术宗教美术是一个庞杂繁素的系统,在我们我国可以说历史最长、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就是佛教美术。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两汉之际传人我们我国中原,先是依附于我们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后与魏晋玄学合流,并由此走向南北朝时的独立进展道路和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汉明帝曾梦见金色神人在殿前飞行。
次日他询问朝臣得知神人乃金色佛陀。
为了搜寻佛的下落,明帝派遣使者西去天竺、大月氏。
使者们带回两位西域高僧,并以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和画像圆满归来。
明帝大悦,在洛阳建筑了一座白马寺,置藏梵文佛经、佛像。
又命宫中画家在白马寺墙壁上绘制《千骑万乘绕塔三匝图》,佛教绘画从今传入中国。
世界上的宗教,无不注意采用艺术形式,尤其是美术来宣扬教化众生。
佛教作为在我们我国影响最广的宗教,更是深谙此道。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特殊擅长以艺术的形式讲解枯燥抽象的经文。
首先在图像上予以突破,以大量的雕塑、绘画、书法,特殊是壁画等形式促进了佛教的进展与壮大。
与此同时,在佛教的传人与进展过程中,特殊是在隋唐时期,佛教对美术进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美术也得以富强,渐渐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一、佛教对隋唐时期绘画的影响在我们我国古代美术中,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凡是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无不与佛教渊源深厚。
其中佛教绘画在我们我国绘画史上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朝绘画空前富强,凡从事绘画的艺术家几乎都能创作佛画,佛画已然成了绘画的中心,历代艺术评论家对吴道子、张孝师、杨庭光、王维等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大师推崇备至。
他们创作了数以千万计的作品,遍布于大唐帝国的都市胜刹、乡村梵宇。
其中吴道子的作品大都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由于笔法强劲,气概壮阔,以笔奋扫,衣裾飘舞飘动,世人称为“吴带当风”。
浅谈佛教传播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佛教传播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90aa4e5aef8941ea76e052d.png)
浅谈佛教传播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作者:汪洋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形成紧密联系,在佛教本土化进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现如今的艺术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40-01公元前6至5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美术也应运而生。
佛教美术本身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它伴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的扎根发芽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
同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又为中国绘画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创作题材、人物样式、色彩范例。
而隋唐之后形成的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又逐渐影响了中国绘画理论思想的形成。
一、我国的佛教美术本土化过程早期中国佛教艺术是一个漫长的引进融合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但中国佛教美术的基点仍是本土艺术传统。
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中,采用几何概括方式,佛像被概括为一些几何形组合成的物体。
而这些几何形概括表现手法在初期产生影响后,便被中国传统的概括表现手法所取代。
犍陀罗式的印度化雕塑也渐渐演进成汉式造型,“右开左合”的改良式偏衫更成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
这些基本形象的改造既不失佛经本意,又易为民众普遍接受,真正体现了民族性。
神的形象庄重、神圣、高雅而亲切,体现着中华文化所追求的那种富于哲理、普度众生、超越凡念的理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发展的两个黄金阶段,出现了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皇家石窟为代表的众多石窟艺术群。
早期造像庄重、稚朴,北魏造像庄严、神秘。
隋唐佛教造像慈祥、和蔼、亲切,失去了北魏时期的神秘感,世俗化为其特点。
由此可见,佛教美术自佛教传入中国便产生,佛教文化与中国的文化相互渗透,佛教美术也在中国本土逐渐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呈现世俗化、生活化的一面。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5f2382f3968011ca30091e4.png)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85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李艳惠(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这么一个战乱动荡的历史年代后,在中国很快传播 开来,并被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及利用。
佛教文化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结果属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特征。
但是它对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影响却是不容我们小觑的。
关键词:佛教文化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中图分类号:J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19-0085-01佛教自西汉末年传人我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这么 一个战乱动荡的历史年代后,它在中国很快传播开来,并 被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及利用。
到了唐代,佛教及道教更为 统治者所推崇提倡,佛教思想在我国的地位进一步得以稳 固。
这一时期,佛教在与中国的本原文化、儒道思想、民俗文化进行碰撞的过程中很快形成了一种互为融合的状态。
所以,民间美术也很快从佛教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我们可 以先从民间美术创作中常见的莲花图案来看一下佛教文化 与民间美术这一艺术形态的交融结果。
莲花图是在佛教传人中国后出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到了北魏时期莲花图案已经普及。
莲花出于水,被喻为地 与水的阴性符号。
莲多子的自然特征适应了多子多孝的封 建伦理道德观念的需要,所以很快为人们所接受。
民间剪 纸艺术中的“抓髻娃娃”就有了进一步的世俗化特征,其 形态多为“娃娃坐莲花”和“娃踩莲”。
在民间艺术创作 中,人们又把它和中国传统的鱼多子图腾崇拜观念结合起 来,形成多子多福的象征形态,即娃莲纹样组合,例如我 们常见的鱼钻莲得娃的娃莲鱼纹样。
敦煌莫高窟曾出土过 唐代“功德花纸”类的剪纸,诸如《持幡菩萨立像》《菩 萨立像》等,其内容与形态特征均出自佛教文化,直接可 见莲花造型,并用其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
明清时 期的文化繁荣也促进了 “抓髻娃娃”形态进一步世俗化,这种形态特点与广大劳苦民众求生存、盼吉祥的愿望充分 结合,并学习同时期的双关语谐音世俗文字游戏,发展为 “吉(鸡)庆(馨)有余(鱼)”“连(莲)年有余(鱼)”“连(莲)生(笙)贵子”的娃莲纹样。
探析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探析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24c9c5cf7ec4afe04a1df9d.png)
科技 嚣向导
2 0பைடு நூலகம்1 4 年3 O 期
探析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荆一 丹
(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湖北
荆州
4 3 4 0 2 5 )
【 摘 要】 公元一世 纪传入 中国的印度佛教 , 对中国绘 画艺术产生 了巨大而深远 的影响 , 使 中国绘画在绘画题村 、 审美理怒 、 创作 目的、 创 作 理 念及创 作忍维等方面岌 生 了深刻的变化, 为形 成一个超越 东西方的、 独其特 色的中国绘 画艺术理论作 出了不可低估 的贡欲 。 【 关键词 】 佛教 ; 影响; 中国绘 画
一
的风格相远 。 首先从技法上 出现 了明显的“ 中国化 ” 倾 向。 最具代表性 的当属盛唐 时 的吴 道子 . 他 结合 中国传统风格 . 创立 了著名 的“ 昊 家 样” . 与北 齐曹仲达 的“ 曹家 样” 并称 , “ 曹衣 出水 , 吴 带当风” 既是对他 二人艺术 风格 的概 括 .同时也是对 两个不 同时期艺 术风格差异 的肯 定 。其次 . 中国绘画 的审美情趣也开始慢慢发生转变。
2 . 佛 教 与 中 国绘 画的 融 合
早期佛教对 中国绘画 的影 响仅仅局 限在 绘画对佛教 的服务作用 上。 魏晋南 北朝 时期 . 佛教思想 由僧人支谦 和康僧会先后传人江南 , 相 传康 僧会远游 至吴 , 孙权 为之建造建初寺 , 并令之设像行道 。 也就在此 时. 出现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受佛教影 响的画家 , 被后人 称为“ 佛像之 祖” . 此人便是后人耳熟能详 的曹不兴 。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 , 便据 以 绘之 , 由此 . 佛像便盛传天下 。此后 出现 了- - ̄ t L 佛像 画家 , 例如继承曹 不兴 画风的卫协 , 后来又传顾 恺之 、 陆探 微 、 张僧蒜 吴道子等人 , 其 佛 像画绵延不绝 . 风行百代 .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但是此时的佛教画家甚 少能有从佛教思想 中寻求绘画灵感的 , 只是单 纯的描绘佛像 。 历史的车轮终于进入了唐朝 唐朝不仅仅 是中国历史最繁华 的时 代. 也是佛 教最 斑斓的时代 . 由此佛教绘 画变也顺理成 章的到达一个 空前的繁华水平 . 这个时期表现的不再仅仅是对佛教 的宣传 和对佛像 的描绘 . 而是真正的从佛教的思想中获得绘画的灵感 与源泉 。 绘画与雕塑 、 建筑同为“ 视觉艺术” 的三个 主要类别。在 中国的传 统艺术 中, 无论是建筑 、 雕塑 、 绘画, 凡是有 高度代表性 的艺术作品无
佛学对隋唐文化的影响
![佛学对隋唐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119eb5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d.png)
佛学对隋唐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在哲学方面,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顶峰,出现了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重要学派。
这些学派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
在文学方面,佛教的传入也为隋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想源泉。
如唐代诗人王维等人的作品就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佛教的传入促进了隋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如佛教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宗教方面,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宗教格局更加多元化。
同时,佛教也为中国宗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和演变。
佛教美术对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影响
![佛教美术对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04f74e431126edb6e1a1018.png)
佛教美术对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影响众所周知,外来佛教不仅以教义广布中土,其美术样态也对中国绘画不断造成冲击,推动着中国画在色彩领域不断革新,最终化聚为东方意蕴的审美范式,进而辐射至亚洲其他文化区。
1汉代佛教东传初弘期的主动采撷之影响汉代绘画,因为前代诸帝王用以章饰典制,奖崇风教,本身早已根基深厚,如《画史会要》卷一有(明)朱谋垔记载(秦)始皇元年骞霄国献善画工———裔,能“含丹青以潄地,即成魑魅及诡怪羣物之象”,可见中国的写意泼彩、花鸟画等皆有久远文化的呼应。
汉代还有“阳望、樊育亦善画,尤善布色”[1]的记载。
但是彼时画家多被礼教所囿,中国画在佛教美术的冲击中才变得更丰富多姿。
时汉明帝(28~75年)派遣郎中蔡愔等出使大月氏,延请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来华,并建立白马寺作千乘万骑三匝绕塔图等寺庙壁画,“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魏书释老志》)。
这种主动求法式研习,为中国绘画史注入了新鲜血液。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佛教艺术迅速在中土铺陈开来。
2魏晋南北朝本土开宗立派的激荡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帝王玩权术,民族内外杀伐纷争,礼崩乐坏,士人清淡玄言佛理盛行,诗乐书画往还,在纷乱中营造了个高雅脱俗、优游闲适的文化模式。
三国尚老庄,乃承两汉方士之余风;两晋尚清谈,盖避前崇老庄之弊;东晋则多在宗教中寻慰藉。
宗教文化的勃兴,惠及绘画,尤其是佛教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疆土。
彼时印度美术,多从海路输入南方内地,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昌隆景象,佛寺艺术随之大盛。
如三国时,天竺僧康僧会到吴设像行道,吴人曹不兴见西国佛画像,乃范写而盛传天下,号我国“佛画之祖”。
曹不兴弟子,晋之卫协,谢赫谓其“古画之略,至协始精。
六法之中,迨为兼善”。
[2]六法兼善的意思涵盖“随类赋彩”,可见色彩艺术通过寺庙范本的中外流通,既方便学习,又渐趋完善。
而陆路方面,北魏始开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麦积山、云岗和龙门等石窟,都留存有大量经典遗迹,在色彩造型上开时代先风。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https://img.taocdn.com/s3/m/ff1581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b.png)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就开始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古代佛教绘画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展现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对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的考察,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佛教艺术在中国融合的独特之处,以及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表现形式。
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绘画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时期,受佛教艺术印度风格的影响,中国佛教绘画呈现出了较为直接的印度风格特征。
绘画中的佛像造型多以印度梵天形象为主,线条细腻、姿态优雅,呈现出印度风格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云岗石窟中的壁画,其佛像造型清新简练,表现出典型的印度风格。
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主要是模仿印度的佛教艺术,还未形成中国独特的艺术特色,还未实现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其后,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绘画开始逐步迈向中国化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受到佛教本土化的影响,中国佛教绘画开始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化风格。
唐代的云冈石窟中的佛教绘画,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佛教绘画开始走向中国化的特征。
云冈石窟中的大型浮雕佛像,具有中国传统雕塑的特点,形象庄重、线条简练,呈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
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已经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开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实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佛教绘画的中国化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佛教绘画在实现中国化过程中,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更是在不断创新中寻求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这个历史经验为我们在今天的艺术创作、文化交流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在借鉴外来文化的不断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展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说佛教对隋唐美术发展的影响作者本人上传【内容摘要】隋唐时期,佛教盛极一时。
佛教的盛行,对这个时期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特别是壁画等美术形式的发展,使得隋唐美术处于一个新鲜活泼、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佛教绘画壁画书法工艺美术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宗教强烈支配人间生活的古代至中世纪,美术作品几乎全部由宗教中产生,美术成为宗教的贡物,以至成为宗教美术。
宗教美术史是一个庞杂繁紊的系统,其中佛教的影响,更为显著。
可以说在我国,历史最长,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是佛教美术。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中原,先是依附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后与魏晋玄学合流,并由此走向南北朝时的独立发展道路和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汉明帝曾梦见金色神人在殿前飞行。
次日他询问朝臣得知神人乃金色佛陀。
为了搜索佛的下落,明帝派遣使者西去天竺、大月氏。
使者们带回两位西域高僧,并以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和画像圆满归来。
明帝大悦,在洛阳建造了一座白马寺,置藏梵文佛经、佛像。
又命宫中画家在白马寺墙壁上绘制《千骑万乘绕塔三匝图》,佛教绘画从此传入中国。
世界上的宗教,无不注重利用艺术形式,尤其是美术来宣传教化众生。
佛教作为在我国影响最广的宗教,更是深谙此道。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特别擅长以艺术的形式讲解枯燥抽象的经文。
首先在图像上予以突破,以大量的雕塑、绘画、书法、特别是壁画等形式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与壮大。
与此同时,在佛教的传入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隋唐时期,佛教对美术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美术也得以繁荣,逐渐成长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一、佛教对隋唐时期绘画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美术中,不论是建筑、雕刻,还是绘画,凡是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无不与佛教渊源深厚。
其中,尤其是佛教绘画在我国绘画史上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朝绘画空前繁荣,凡从事绘画的艺术家几乎都能创作佛画,佛画已然成了绘画的中心,历代艺术评论家对吴道子、张孝师、杨庭光、王维等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大师推崇备至。
他们创作了数以千万计的作品,遍布于大唐帝国的都市、胜刹,乡村、梵宇。
其中,吴道子的作品大都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由于笔法强劲,气势壮阔,以笔奋扫,衣裾飞舞飘动,世人称为“吴带当风”。
《唐画断》评论吴道子的作品“地狱变”时写道:“都人咸观之,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鱼肉不售。
”吴道子是民间成长起来的画家。
自幼父母双亡,生活贫寒,依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艺术感悟成为玄宗时代的宫廷画师。
他擅画道释人物,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能于书法、剑舞和绘画之间融会贯通,有着精熟的技巧。
他画人物或从头起,或从臂起、足起,皆生动逼真。
他还是盛唐画坛极富创造力和改革精神的画家,他改变了佛教绘画中的西域样式,脱离了“张家样”、“曹家样”注重人体曲线和衣褶描绘的西域画风,将重点放在人物衣冠上,用快慢疾徐、粗细轻重,极富变化富于节奏的“莼寀条”似的线形(兰叶描)刻意描绘迎风飘举的宽衣博带,造成“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豪迈奔放的艺术气氛。
吴道子以“兰叶描”、“吴装”、“吴带当风”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佛教绘画的新式样,“吴家样”代表了中国自己的佛教美术,它几乎贯穿了宋、元、明、清整个佛教绘画的创作,故民间画工奉他为“画祖”,画家共推他为“画圣”。
苏轼曾高度赞扬吴道子的艺术成就:“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唐朝年间,由于佛画在我国的巨大发展,肖像画也受到了佛画的影响。
初唐时期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承袭梁朝张僧繇受佛画影响而开创德“没骨法”画法,至今仍为人称道。
在衣纹的“骨法”表现上,唐代有“吴家样”、“周家样”,加上南北朝时期的“张家样”、“曹家样”,即为后世所谓的“四家样”。
对于士大夫而言,随着禅宗的兴起,由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开创的文人写意画,历宋元明清迄于现代,名家辈出,长盛不衰。
特别是其中的山水画,无不洋溢着禅意禅趣。
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字与字均来源于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中居士维摩诘的名号,带有浓郁的佛教气息。
他是自由地在诗、画两个领域驰骋的文人,他的诗中带有形象的画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他画山水喜画雪景,平而高远,画面透出淡淡的玄思和诗意,给人以无限遐思和心灵的慰籍。
因此,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佛教对隋唐时期书法的影响佛教不仅对隋唐时期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与书法艺术有着不解之缘。
佛教最初传到我国时,由于印刷术尚未完善,佛经的宏布流通只能靠纸墨抄缮。
于是,出于写经、抄经的目的,佛教与中国书法找到了结合点。
尤其是对佛家弟子而言,书法抄经不但是自我修行之道,同时具有助扬佛教之功。
隋唐时期的寺院中不乏有僧侣大书法家。
于是,寺院僧侣以书法为媒介,接引不少士大夫、文人皈依佛教,而文人也以书法抄经等形式助扬佛法。
所以,隋唐时期的书法名家,几乎无不曾写过有关佛教的经典或碑文书帖。
这些人写经、书碑的目的虽然不一,但是抄写经典的普遍化,使得佛教与书法因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佛教的传播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
比之书法对于助扬佛教之功,佛教对于书法的贡献和影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方面,佛教传播过程中大量的写经、抄经、甚至刻经活动,积累并保留下了无数有关书法文化方面的宝贵遗产。
另一方面,佛教与书法结合,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书法创作的题材。
而当书者在写经,书碑、铭、题记的同时,佛教的思想亦必无形之中渗透到书者的意识当中,进而影响书法的意境。
历代书法家受佛教影响,又学有所成、受推崇者,不胜枚举。
唐代的怀素禅师,是我国僧侣中对书法艺术影响最大者。
他擅长草书,生性豪放,不拘细节,高僧传中形容他:“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
所以时人称他为“醉僧”。
由于怀素禅师的不断揣摩,领悟出字内字外的运笔方法,而成为一代草书宗师。
出自他手中的《自叙帖》、《苦帖》,至今仍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三、佛教对隋唐时期壁画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壁画得以迅速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佛教壁画艺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其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到佛教影响的国家,甚至包括佛教及佛教美术的故乡--印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空前兴盛,到了隋唐时期则形成了壁画的高峰期,一般厅堂、宫殿的内部都以壁画作为装饰。
寺庙几乎全以壁画作为壁饰。
壁画一时成为绘画艺术中的主流。
石窟、墓室、宫殿、寺庙的壁面,成为众多画家竞相献艺的舞台。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和陕西许多唐墓,都显示出我国古代壁画的风貌和艺术高度,为中国绘画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隋唐时期,随着佛经翻译的热潮到来,以及大乘思想的兴起,经变画开始兴盛。
经变画就是图示佛经的内容,一般是一部经一幅画,一幅画里又包括很多故事。
经变画隋代已经出现,唐代尤为盛行。
敦煌的唐代洞窟几乎成了经变的海洋,这些画以多变的构图、艳丽的色彩和众多的人物,反应了盛唐的风采。
唐代的经变故事画主要有《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劳度叉斗圣经变》和《阿弥陀净土变》等。
如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美好图景的《西方净土变相》,其中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官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
唐代的菩萨丰满健康,千姿百态,神情优雅,处处显露出女性的特征。
唐代僧人道宣曾说:“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厚唇、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
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
”宫娃如菩萨便是唐代画家的一大创造,他们将女性最美的体态特征、善良本质赋予天国中的菩萨,既取悦于众目,又产生亲近之感。
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的壁面,这些都反映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时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佛教壁画向世俗化方向发展,是这一时期画坛上的新成就。
它反映现实更深入了一些,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宗教的羁绊,这是一种进步。
隋唐时期,在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有流行,如长安佛寺中西域画家尉迟乙僧的作品。
但具有鲜明的中原画风的作品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
如吴道子的壁画,“出心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创造了莼寀条的线描和淡设色的吴家样。
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数量最多,也最为精彩,堪称是一部唐代绘画史的缩影。
敦煌图案画一直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中丰富发展,并融合本民族的装饰艺术中壮大辉煌。
这种发展道路,也是整个敦煌壁画所走过的历程。
中国画家虽然接纳了域外的佛教题材,并以佛经为依据,但却结合了中国的现实生活,以及中国传统的线描造型、散点透视、随类赋彩、以形写神等绘画方法。
在改变外来样式的同时,创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神人合一的形象和宗教幻想境界。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绘画便成为民族自身艺术的血脉,至今它仍像沙海中的明珠,在艺术世界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四、佛教对隋唐时期工艺美术的影响佛教自传入我国之日起,很快地便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并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地社会民生。
佛教对我国工艺地发展,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由于工艺的发展,促进佛教深入人心;同时,佛教也丰富了工艺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技巧。
因此,可以说,佛教与工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密切。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民间信仰佛教的风气相对提高,广大人民热衷于佛教工艺品的创作,因此带动了工艺美术的发展。
例如隋朝年间的陶塑工艺,由于当时普遍建造石窟,佛教造像极为盛行,几乎所有的工艺品都以佛教为主要对象,从而提升了陶塑制作的技艺,促使陶艺工艺的蓬勃发展。
此外由于帝王笃信佛教,也对工艺美术的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
例如武则天崇信佛教,晚年特命绣工绣制净土经变图四百幅。
可见,佛教对隋唐年间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佛教的盛行,对于隋唐时期美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中国美术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题材和风格,使得这个时期的中国美术得以迅猛发展,且因深受佛教影响而形成并流传下来的美术瑰宝成为整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1】任道斌,佛教文化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2【2】周积寅,周积寅美术文集,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12【3】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3.10【4】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7【5】李玉珉,隋唐的佛教雕塑,故宫文物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1984【6】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