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
浅析影片《黄土地》
浅析影片《黄土地》刘洋【内容摘要】电影《黄土地》讲述的是处于陕北地区的一个贫苦女孩翠巧,在听一位来采集民歌的延安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讲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后,决然逃出夫家东渡黄河,去追求新生活,最终被冰冷的黄河水所吞噬的故事。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黄色和不平衡的构图,来体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思想封建,愚昧。
【关键词】黄土地陈凯歌张艺谋色彩构图画面视觉冲击一、电影《黄土地》的简要介绍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的处女作,也是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一部代表作。
电影《黄土地》中主要人物有四个:翠巧、翠巧爹、憨憨、“公家人”顾青。
《黄土地》的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家贫苦的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要和一个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订了娃娃亲。
而顾青讲述的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
翠巧爹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在顾青离去时,老汉为顾青送行,唱了一曲倾诉妇女悲惨命运的歌。
翠巧结婚前夕,逃出夫家,驾小船冒死东渡黄河。
河面上黄水翻滚,终于将翠巧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两个月后,顾青再次下乡,翠巧的憨憨冲出求神降雨的人群,向他奔来。
顾青来到黄河边,只见安详而深沉的黄河仍缓缓向东流去……故事由此而结束,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二、电影中的色彩和构图导演陈凯歌选择这样一个不算独特的题材,我觉得在电影的情节上并不占任何优势,但他并不是想要过分的强调故事的情节和冲突,没有过多的对白,而是用影像来叙述故事、用色彩来抨击思想的封建与迂腐。
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运用了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民思想封建、愚昧无知的原因。
黄土地——精选推荐
影视评论范文传神写照——评《黄土地》的摄影技巧这部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的处女作一经推出便以独特的风格、手法、造型成为了第五代导演探索影片的典范。
一举获得瑞士电影节的银豹奖及中国的金鸡最佳摄影奖,震撼了摄影界。
影片《黄土地》中的故事似乎可以用独特的简单来形容,然而就是在这种深沉的简单中却蕴藏着不平凡,不平凡的摄影技巧,也正是由此,导演与摄影师的指导与运用,才奠定了影片铿锵的第一步。
影片之所以成功的一大原因是摄影技巧的充分挖掘与表现。
影片的基础如果是在剧本创作的话,那么摄影技巧的作用则是体现在对电影的表达上。
因为无论是景别的运用还是镜头的表现,都将电影的主体彰显得淋漓尽致。
景别的运用首先是功不可没的。
在“初来乍到”的张艺谋的手下,娴熟的景别运用可谓真正“秀”了一把自己的看家本领。
在整套景别运用上,无论是大远景、近景还是特写的驾驭,为的就是能够充实、质朴的反映出电影人物的外在与内在涵养与黄土地上支离破碎、沟壑相间的景象,然而通过景别的切换交错,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甚至黄土地上人的路途的艰辛加上黄土地所一向的淳朴都冲击着视觉,震撼着心灵。
众多的远景展现黄土地上辽阔环境的同时,繁多的特写则表现了人物情感触动或是心灵的信息。
记得小姑娘翠巧的眼神在特写镜头的表现下突出的是那样的由于与无奈。
而对翠巧父亲的面部特写则让人联想到了著名的油画《父亲》,那一刻是仿佛凝固,故事似乎停滞。
然而镜头的表现不也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景别的运用正是通过镜头渗透在影片中的。
不同的拍摄方法,不同的拍摄角度所诠释出的更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在此,逆光拍摄的手法与长镜头的运用可谓是独树一帜的。
影片中曾多次将视点与灯光对立,这也许是为了深刻展露黄土地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吧。
因为人物总是背离着光明。
除此之外的长镜头更是交代了故事中人物或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与节奏。
或许正是在《黄土地》中摄影技巧的成功奠定了老谋子日后发展的风格。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其他几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中皆是贯彻了他最初的摄影风格。
_黄土地_电影的美学研究
[摘 要]《黄土地》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本文对张艺谋摄影作品《黄土地》的美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分析《黄土地》这部电影中的影像,包括静止的和流动的画面,研究了张艺谋电影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关键词]黄土地;张艺谋;电影美学;意境■ 龚晓青(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一、《黄土地》中的美学表现形式电影以其特殊的视听语言,通过逼真的影像,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震撼感。
巴拉兹·贝拉在《电影美学》中写到:“电影艺术的特征之一是:我们不仅能从一个场面中的各个孤立的‘镜头’里看到生活的最小组成部分和其中所隐藏的奥秘(通过近景),并且还能不漏掉一丝一毫”,“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绝不让他的观众随便乱看场面的任何哪一部分。
他按照他的蒙太奇发展线索有条不紊地导引我们的眼睛去看各个细节。
通过这种顺序,导演便能把重点放在他认为合适的地方;这样,他就不仅展示了画面,同时还揭示了画面。
一个电影制作者的创造性也就是表现在这种地方。
”《黄土地》这部电影就是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简言之,赖以制造《黄土地》的美学表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场景构图、色彩、镜头的运用等方面的。
二、《黄土地》中的意象及其意蕴1.《黄土地》中的构图之象及其意蕴电影在诞生之初,由于其具有的直接表现性特点,被人们看做是摄影与绘画的延伸,因而构图在电影创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在某种程度上直接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匠心。
影片构图主要是指:“通过画面的结构编排,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画幅中,有序地、有目的地表现无限空间中的事物,并为表达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效果,把被表现对象以摄影的造型元素,如形状、光影、色彩、线条、影调、透视、角度、画幅等有机地分布在画面之中,形成画面形式,它是一个从思维到实践的过程,表达作者的情感,激发观者情绪,产生视觉效果。
《黄土地》――腰鼓舞与祈雨的镜头分析
《xx》——腰鼓舞与祈雨的镜头分析本部影片是以一个八路军来陕北采集民歌为线索,讲述了陕北黄土地上人民艰苦和落后的生活状况,反映了黄土高原上农民封建落后的思想和文化,以及新一代对传统思想的反叛。
本片摒弃了旧影片单调的表现形式,开创了电影的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全片对白简约,完全用影像来表现剧情,充分的调动摄影手段,采用多种摄影艺术技巧。
“腰鼓舞”和“祈雨”是最为突出和称赞的段落。
影片为传达腰鼓舞这一寓意,采用了多种镜头技巧:广角镜头、静镜头、长镜头的静态摄影,摇甩镜头,晃镜头、、广角镜头即采用远景拍摄,大范围的展示镜头内容,以使景致远而深。
腰鼓舞就是大面积的采用广角镜头,才释放了画面巨大的感染力。
一群白头巾、藏青棉袄的陕北汉子在腰鼓舞中激情的跳着,震天响的锣鼓敲的天崩地裂,在极为压抑、恶劣的环境下,所展现的是陕北农民的顽强毅力。
人民在浑朴、雄伟的黄土地的养育下,有着与生俱来的活力与激情,是一种不受拘束,尽情欢畅,天地为之动的精神力量。
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即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且机位不动。
片中有小节是腰鼓舞方队从坡下整齐的走到坡上,镜头便是采用的黄土坡的静态摄影。
镜头始终是黄土高原的一个大的斜坡,而这个斜坡也占据了画面的一半多,腰鼓舞阵对锣鼓喧天,盛情激昂的走上坡来,慢慢的出现在画面上,慢慢的走进镜头。
这种气势磅礴的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震撼和力量。
反映了黄土地上的人们潜在的伟大力量和最终战胜束缚,赢来光明的勇气。
甩镜头,是快速地将镜头摇动,极快地转移到另一个景物,从而将画面切换到另一个内容,而中间的过程则产生模糊一片的效果,这种拍摄可以表现一种内容的突然过渡。
晃镜头,它主要应用在特定的环境中,让画面产生上下、左右或前后等的摇摆效果。
摇甩镜头和晃镜头可以说在腰鼓舞中用的极其到位。
白色的头巾,藏青色的棉袄,依然是陕北男人最朴实的打扮,导演直接将摄影机放在腰鼓阵中,随着他们的舞蹈,镜头中的天、山、地都在跳动,这种惊天地的画面和激情不得不让人为之震撼和感染,寓意着陕北人们撼动天地、反抗宿命的力量和能力。
赏析电影《黄土地》
赏析电影《黄土地》——色彩和光线的运用2013级播音4班-郭航我认为,电影《黄土地》色彩光线使用独特,突出主题:电影《黄土地》的影调打破了传统电影色彩的束缚,以黄、灰、黑为主,塑造了黄土地的厚重和贫瘠的外在形象,同时也透露出黄土地上的农民愚昧落后、向命运屈服的消极心态,也用光线来变现人物内心世界激荡。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就是红色。
与一般影片红色代表了希望和喜悦的气氛不同,影片中红色又有了新的含义。
一方面,翠巧身上的红衣服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之情,红色与周围色彩强烈的对比,也暗示着她对于旧的制度的反叛,另一方面,影片开头的画面里面,一顶红色的轿子在蜿蜒的山峦中缓缓前行,唢呐上垂下的一段红色的布条,和黄色的土窑肮脏的墙壁上一块红布,红色占有的比例很小,始终处于弱势,也暗示着像翠巧这样千千万万的农村女孩的悲惨命运。
红色成为封建制度包办婚姻束缚人的象征,红色仿佛人的鲜血的颜色,以翠巧为代表的农村女孩成为了表面繁荣热闹婚庆场面的牺牲品。
黄色的土地几乎覆盖掉整个镜头,黄色的河水和黄昏融合在一起。
黄色成为整部影片里面最为主角的颜色。
与红一样,黄色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土地之黄,永远是一附昏暗迷蒙的状态,河水之黄,永远一种阴沉的气息,一切都仿佛笼罩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楚。
影片的色彩多为昏暗深沉的大背景色,而点缀的运用如红色等亮色,突出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与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民艰难的生活,如荒凉的大片黄土地上,翠巧一个红色的身影点缀其间,突出了其少女的生机与黄土地贫瘠的对比,反差。
如影片多用夜晚来叙事,色调暗黑深沉又如翠巧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打破传统也是夜晚的黄河上。
本片在光线的使用上也十分独到。
例如在在顾青刚到崔巧家时,顾青和翠巧爹在炕上对坐。
由于只有一盏煤油灯,油灯照到的地方就比较亮,而背着油灯的地方就比较黑暗。
且窑洞经过几代人的居住,长期受到煤油灯的熏烤,在煤油灯的照射下,更显出房间的昏暗。
黄土地影评 (3)
黄土地影评一、影片简介《黄土地》是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一部抗战题材电影,于1984年上映。
该片以中国陕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为背景,讲述了在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农村中的一段真实故事。
二、剧情梗概影片以一个普通的陕北农村为背景,主要围绕着农民兄弟十八和和伍子胥展开。
十八是村里的好人,他坚守着传统的农林生产习惯,坚定地抵抗着日本侵略者。
而伍子胥则是一个无良的富家子弟,为了谋取私利,与日本人勾结,背叛了自己的同胞。
故事开始于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日本人为了获取农产品,对陕北农村进行严重的扣押和征用。
在这个过程中,陕北农民艰难地维持着生计,同时积极参与抗日斗争。
十八带领村民抵抗日本侵略,坚守土地,守住生活的最后一线,成为村里的抗日英雄。
同时,十八对伍子胥的背叛感到痛苦和愤怒,他决定找回伍子胥,揭露他的真面目。
经过一系列的曲折和艰险,十八最终找到了伍子胥,并将其交给了党报记者。
伍子胥因为背叛同胞,最终被群众打死,正义得到了伸张。
三、影片特点1.感人至深的故事:《黄土地》通过展示陕北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对抗日本侵略的勇气,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艰难与困苦。
2.真实的历史再现:导演陈凯歌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充分考虑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细节的还原,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重要意义。
3.优秀的演员表演:影片中的演员表演出色,他们利用精彩的演技塑造了各自的角色。
特别是张国荣饰演的伍子胥,他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负面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4.精美的摄影与音乐:《黄土地》以其精美的摄影和音乐配乐而著称。
黄土高原的广袤景色和农村的质朴氛围通过电影的镜头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非常动人。
四、观影感受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黄土地》给了我非常深刻的触动。
影片通过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残酷的年代,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陕北农民的艰辛与背叛。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崛起和一个背叛者的终结,看到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
黄土地影片赏析
厚重的责任与使命——《黄土地》电影评论以黄、灰和黑为基色,以广袤无影的黄土高原为场景,处处充斥着沉重和不明朗,《黄土地》作为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除了背负着厚重的责任感之外还或多或少地意味着他的心境,他用电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并不稀奇却震撼人心的故事。
《黄土地》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是陈凯歌导演对中华民族的反省和思考。
这部电影正如片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流淌着苍凉雄浑的艺术血液,承载着厚重的深远的文化使命。
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导演用自己独特的电影手法演绎了一场更为独特的故事,而陈凯歌在电影方面的造诣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折服。
一、对白的应用电影最大特点就是动作多于对白,在《黄土地》中我们到处可见画面在不停敌运动,不断地切换或者人物相对静止不动,开始沉默。
但这并非说电影不注重对白的运用,在《黄土地》中,人物对白格外洗练,甚至可以说是惜字如金。
在开始的那场婚宴上,对从延安来的顾青,人们既拘谨又尊敬,大家对"公家人"仅有的表示客气的言语只有两个字"吃吧",但正是这仅有的两个字,把当地人所有的生活和精神状况都表达出来了:淳朴、单调、僵化。
而对生存状况的恶劣,翠巧爹只说了一句:"这就是命",此外再无抱怨;谈及翠巧的婚事,翠巧爹说:"庄稼人有庄稼人的活法",最简洁的话语准确地表达出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理解。
二、画面的运用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用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们贫穷愚昧的原因。
摄影张艺谋擅长用浓墨重彩的画面给人以视觉震撼,这种手法堪堪符合《黄土地》的表达要求。
黄色的土地占去画面大半的空间,地平线推得极高,把蓝色的天空逼得很窄,天地交际间出现的人物局促地活动在逼仄的空间里。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人文思考的深度与艺术表达的强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原因所在。
此前,中国电影的道德关注与社会评判是电影的主要支撑,正误好坏的认知左右着中国艺术的发展。
《黄土地》将创作者的关怀扩展到沉默无语的黄土沟壑和终年劳作的百姓、高悬冷酷的天际与仰首叩拜孜孜以盼的臣民、周而复始无爱无恨的仪式婚约与隐约驿动的个人情感。
千百年来的土地规则富含哲理,却沉重地桎梏着人的心灵跃动,八路军公家的新生活带来了冲破传统的希望,却没有按照电影叙事的惯例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顾青擦身而过,放弃了拯救女孩子翠巧,翠巧的希冀与怨恨如同黄土地上的所有民生一样,只有寄托在沟谷中久久难以散去的“信天游”中,令人心碎。
这正如影片中顾青问翠巧爹的话:“陕北的民歌千千万万,怎能记下?”翠巧爹说:“日子艰难了,自然就记下了。
”这既说明了民歌是陕北人唯一的心灵寄托,也说明了艺术和一切创造的真谛。
不可抗拒的传统、无形的土地上规矩、人的悠久生存状态,成为没有决断的宏阔展示对象。
天人合一的关系思辨,生命哲学的形象思考,文化探寻的注目眼光,成为《黄土地》难以分离的主要内涵。
关注这片土地上人的无声命运是影片厚重感的主要体现。
影像语言的自觉把握把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
传统中国电影对影像本体的自觉程度远不如对社会内容来得重视,声画语言自身的造型因素与独立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挖掘。
第五代电影人的重要功绩就是为归还电影本体的价值做出重大贡献。
本片的影像语言凸显出独立的意义。
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
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这一开创性贡献是前所未有的。
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涵。
构图上对正在主角黄土地与人的关系处理为土地占据巨大空间,人只是天际线上的渺小存在。
画面已经显示了内涵。
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无处不在,尤其是婚礼、祈雨、腰鼓的段落饱满扎实令人震撼。
电影《黄土地》分析
自然真实与深刻含蓄的交响——评影片《黄土地》的创作特色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是一部隐喻性较强的影片。
导演运用了多种独特的电影手法,使影片显现出真实又深刻的风貌,在这深刻的背后更难免让我们心灵震撼,内心感到酸楚。
《黄土地》运用了看似平实又笨拙的顺叙的结构方法,讲述了成长在厚实、古老的黄土地上的翠巧受封建“娃娃亲”的思想束缚,在延安文艺工作者顾青的启发下毅然东渡黄河的故事。
流畅、自然的故事情节符合历史的时间性,能真实再现历史,深刻地揭示了在蒋介石地方政府控制下,贫苦人所遭受的压迫,也深刻表现了封建与民主的碰撞。
影片的段落层次清晰,大部分写顾青住在翠巧家,为他们帮忙,与他们交流,传播着民主、文明的思想;故事在延安的安塞腰鼓声中达到高潮,后面则是简写: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变了,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影片还大胆地运用了固定镜头,这种镜头的成功运用为影片增色不少。
例如翠巧为在田野里耕地的父亲、顾大哥、弟弟送饭的画面,他们坐在地上一起吃饭,用的就是固定镜头,大叔站起来是把镜头上下摇的,像一张照片,上面人能站起的感觉。
镜头还多次独自拍了翠巧的固定镜头,如婆家送来衣物后,父亲在讲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时,镜头一直对准翠巧,只有父亲那无奈的声音,这时的翠巧就像一座雕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是这座雕像还有复杂的思想,她内心的难处,具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再一个镜头是翠巧坐在门口做活,顾青在屋内,拍的是翠巧的一个全景,他们二人的对话及翠巧表情的变化。
这个镜头暗示出翠巧内心要当公家人的思想萌动,为后面她渴望参军做了很好的铺垫。
固定镜头真实再现了翠巧从受封建思想毒害到渴望奔向光明的思想转变全过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影片的另一特色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陕北民歌贯穿全片。
黄土地虽然没有美丽的花朵和绿绿的草地,但不少空镜头的运用,让观众了解了炎黄子孙的起源地——黄河流域。
在这视觉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不时传来铿锵有力的陕北民歌,从而导致视听统一的效果——大自然与社会的民族风情被融合在一起。
《黄土地》电影赏析
质朴深沉的民俗寓言(一)——电影《黄土地》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黄土地》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简单的故事当中却透露出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思想中封闭、保守、等落后部分的思考、揭露和抨击。
陈凯歌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的电影不是单纯的再现生活的手段更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活的工具。
他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他说过说:“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所谓在黑暗中聚会,只有不断思考和批判才能迎来光明的梦想。
实际上作为陈凯歌首作《黄土地》应该是强烈体现其个人风格色彩和思想的,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电影人在一个商业化尚未成熟的电影市场上他的选择必然是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喜欢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的陈凯歌选择了陕北落后民俗与革命新思想的对比与冲撞作为题材,而且在影片中毫不吝惜地浓墨重彩地刻画陕北农民因为贫困、封闭等造成的愚昧封建。
假如说摄影画面是由张艺谋统筹负责的没有陈凯歌太多的个人风格,又假如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在画面、音乐的操纵等具象化的风格,那么陈凯歌的个人风格则是个人对社会的反思强烈地体现在电影的情节的选择、安排和主题的表达中。
《黄土地》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对影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中国的开放才刚迈出了步伐,中国经济体制也尚在确立目标的阶段,就在这样一个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因外来与本国因素碰撞而略有混沌的时期,怎样面对新的体制、文化的冲击以及应该怎样改变旧有的是政府以及社会大众需要关注的问题,当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凯歌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因此《黄土地》成为了这样一个向世人说明道理的寓言:生存在孕育我们的广袤的大地上,假如不接纳新的思想新的变革,这片大地会成为禁锢自己的温床,最终封闭愚昧地度过一生。
浅析影片《黄土地》
浅析影片《黄土地》刘洋【内容摘要】电影《黄土地》讲述的是处于陕北地区的一个贫苦女孩翠巧,在听一位来采集民歌的延安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讲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后,决然逃出夫家东渡黄河,去追求新生活,最终被冰冷的黄河水所吞噬的故事。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黄色和不平衡的构图,来体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思想封建,愚昧。
【关键词】黄土地陈凯歌张艺谋色彩构图画面视觉冲击一、电影《黄土地》的简要介绍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的处女作,也是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一部代表作。
电影《黄土地》中主要人物有四个:翠巧、翠巧爹、憨憨、“公家人”顾青。
《黄土地》的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家贫苦的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要和一个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订了娃娃亲。
而顾青讲述的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
翠巧爹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在顾青离去时,老汉为顾青送行,唱了一曲倾诉妇女悲惨命运的歌。
翠巧结婚前夕,逃出夫家,驾小船冒死东渡黄河。
河面上黄水翻滚,终于将翠巧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两个月后,顾青再次下乡,翠巧的憨憨冲出求神降雨的人群,向他奔来。
顾青来到黄河边,只见安详而深沉的黄河仍缓缓向东流去……故事由此而结束,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二、电影中的色彩和构图导演陈凯歌选择这样一个不算独特的题材,我觉得在电影的情节上并不占任何优势,但他并不是想要过分的强调故事的情节和冲突,没有过多的对白,而是用影像来叙述故事、用色彩来抨击思想的封建与迂腐。
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运用了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民思想封建、愚昧无知的原因。
《黄土地》鉴赏论文
看完电影《黄土地》之后,对电影的赏析又进一步地得到了提升。
下面,就针对电影《黄土地》的剪辑,拍摄,蒙太奇应用和叙事手法谈一下对本电影的赏析。
对于《黄土地》的拍摄方法,电影中善于运用广角镜头来表现画面,如电影中最后,众村民求雨,使用大镜头,让大量的村民出现于同一镜头当中,使得视线开阔,深深地表现出村民为求雨所做的努力之大,决心之深。
同时,最后顾青出现在沙漠之中,先由广角镜头引入,进而画面转至憨憨发现了顾青,再缩小镜头到顾青,再回到憨憨,这样连续切换镜头,顾青的镜头由远及近,进而从茫茫沙漠中出现顾青,隐喻茫茫中出现希望,同时跟求得雨互相呼应。
电影中甩镜头的使用也比较多,通过用甩镜头来表现画面的震撼性与感染力。
如当描绘延安打鼓情景,通过运用大量的甩尽头来表现打鼓的气势与震撼。
电影中刻画对话则主要采用连续切换画面,对说话人的表情及神情进行特写拍摄。
如顾青第一次与翠巧父亲碰面进行交谈,通过对两个人对话的拍摄,通过对翠巧父亲的特写拍摄,可看出了贫困人民人生活艰苦及生活的各种磨难。
同时,电影善于运用色彩表现法,对不同的场景赋予不同的光线色彩,烘托了气氛,为故事的展开更做了一层铺垫。
如描绘顾青和憨憨父子犁地的那个场景,光线是十分温暖、柔和的自然光,十分温暖,表现了一种劳动的喜悦和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对于《黄土地》的剪辑技巧,电影关于音乐方面的剪辑做得非常出色,通过各种陕西民谣来衬托情节。
典型的如翠巧打水的时候唱民谣,翠巧打线的时候唱民谣,翠巧送走顾青的时候唱民谣,分别通过民谣来表现了翠巧多重的内心。
表现女子不愿嫁,想根据自己意愿来行事的态度。
同时也看出了翠巧对顾青的爱慕之情。
也暗喻了最终翠巧未能等到顾青。
开头中,有人唱民谣庆婚庆也是同一个技巧,表现了婚姻当天的喜庆。
同时,翠巧爹与憨憨都有歌声的描述,翠巧爹的歌声憨厚浑重,体现出陕北农民朴实与墨守陈规的特性。
而憨憨的歌声清脆响亮,体现了儿童淳朴,天真的人物特点。
《黄土地》电影赏析
朴素深邃深挚的平易近俗寓言【2 】——片子《黄地盘》赏析片子《黄地盘》拍摄于1984年,是有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同时,《黄地盘》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初次合作的作品.《黄地盘》讲述的是一个很简略的故事,但是简略的故事当中却泄漏出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思惟中关闭.保守.迷信等落伍部分的思虑.揭穿和鞭挞.陈凯歌是一个很有思惟的人,他的片子不是单纯的再现生涯的手腕更不是单纯的娱乐对象,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涯的对象.他以一种批评的眼力来审阅人的生计状况,追溯这种状况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他说过说:“片子,是许多人在阴郁中聚首,去配合分享一个妄想.”所谓在阴郁中聚首,只有不断思虑和批评才能迎来光亮的妄想.现实上作为陈凯歌首作《黄地盘》应当是强烈表现其小我作风颜色和思惟的,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片子人在一个贸易化尚未成熟的片子市场上他的选择必然是表达本身想要表达的,爱好用片子表达本身对文化的反思的陈凯歌选择了陕北落伍平易近俗与革命新思惟的比较与冲撞作为题材,并且在影片中毫不吝惜地浓墨重彩地描绘陕北农平易近因为贫苦.关闭等造成的愚蠢封建.假如说摄影画面是由张艺谋兼顾负责的没有陈凯歌太多的小我作风,又假如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还没有形成属于本身的在画面.音乐的操纵等具象化的作风,那么陈凯歌的小我作风则是小我对社会的反思强烈地表如今片子的情节的选择.安排和主题的表达中.《黄地盘》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对影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中国的改造凋谢才刚迈出了步伐,中国经济体系体例改造也尚在确立目的的阶段,就在如许一个无论是经济照样文化范畴都因外来与本国身分碰撞而略有混沌的时代,如何面临新的体系体例.文化的冲击以及应当如何转变旧有的是当局以及社会大众须要存眷的问题,当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凯歌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虑.是以《黄地盘》成为了如许一个向世人解释道理的寓言:生计在孕育我们的广袤的大地上,假如不回收新的思惟新的变革,这片大地会成为禁锢本身的温床,最终关闭愚蠢地渡过平生.对于《黄地盘》的剪辑方面用如今的眼力去审阅的话确定是光滑不堪的,但那是轻微受到当时的装备程度限制的,1984年电脑在中国尚未普及更不用谈电子剪辑技巧,早期的片子剪辑都是采用线性剪辑,是将有影像的片子胶片经由过程机械活动按次序找到响应的地位,并将须要的内容剪辑下来,采取直接粘贴胶片.在这种前提相当有限的情形下,《黄地盘》的剪辑技巧是值得确定的.但是撇除前提限制,《黄地盘》在某些情节表现出来的剪接技巧也确切略有左支右绌,例如说最后一幕憨憨挥着手艰苦地穿过人群想要去找顾青,这是片子停止前的最后并且相当重要的一幕,然而在剪辑上多个反复的镜头接在一路,固然这有可能是导演想要用较少的镜头来表现憨憨穿越的重重艰苦以及这段旅程的漫长,但是本人以为反复的镜头接在一路会使这一幕的表现力不足.在蒙太奇手段的应用上本人以为是比较朴实但也死力表现了主题的,在顾青离别了翠巧回到延安时,不雅看到了充满朝气的须眉在打花鼓,积极向上的精力风貌象征着革命新思惟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镜头一换到了翠巧的一方,翠巧在结成娃娃亲之时没有等到顾青回来接她,但她并没有屈从而是逃了出来要本身去找八路军.这里应用了平行蒙太奇,经由过程展示两人几乎产生在统一时光的而不同地域的工作来展示封建思惟约束下人物的对抗精力这一配合主题.在日常的描述中也大量应用由宽敞的场景再到人的持续蒙太奇.例如一开首的由用多个全景表现黄地盘后,镜头切到由远方一向延长到前面的追随娶亲的人群.在拍摄方面,张艺谋作为本片的摄影师也是充分施展了他在摄影上的一般功力,学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对于画面的构图有本身奇特的懂得,使画面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有评论说:张艺谋拍摄的画面每一帧都像一幅油画.张艺谋摄影的艺术性这在《黄地盘》中表现为黄地盘的浑厚和壮美.但是,在《黄地盘》的摄影上,张艺谋不仅寻求了美,并且兼备了表现主题以及导演的深意.比方说,片中大胆应用了大量全景,展示了黄地盘上因风沙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面孔,也表现了黄地盘的空旷与辽远.而恰是这片黄地盘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关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充满了情面味但以其传统固守的本性对人产生伟大约束力.这对凸起主题和推进情节成长有重大的感化.又有如对于黄河畔纤夫的俯拍,从而表现对于挣扎于生计中的弱小个别的恻隐与同情.并且在许多画面中黄地盘或者天空占领了画面的四分之三,剩下一小部分是人物,这些画面表现了黄地盘之上生计的人们微小而生涯艰苦.空镜头的应用也很频仍,重要为黄河.地盘与太阳,没有人物的参与,只有景物,这些镜头有多种表现功效和艺术价值.影片中有几个用色调灰暗的黄河空镜头来表现翠巧心境的低落,很能沾染人.在叙事手段上,《黄地盘》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正如其想样要表现的黄地盘上的故事一样朴实.在开首有一段讲述某户取娃娃亲的情节,新郎新娘都不同意,翠巧当时也在场,这为未来翠巧也成为娃娃亲的受害者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翠巧也将碰到的悲剧命运.《黄地盘》固然有那广阔的长空,无垠的黄地盘,以及那浩浩汤汤.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响亮的信天游但是画面之外的那种沉重的思惟却紧紧压在人们心头,《黄地盘》上的痛,不仅仅是翠巧的不幸与人平易近生涯的艰苦,有更多.更多的器械深深地埋在那黄土层的深处.影片最后没有交卸憨憨和翠巧各自后续的故事,但是那能让人看到黄地盘上年青的一代中消失了的愿望,对抗封建传统的约束去查找自由与新的思惟,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导演陈凯歌依靠在影片上的愿望.这则个产生在黄地盘上恍如寓言的朴实的故事,有太多深邃深挚的道理.影片中的剪辑和拍摄艺术值得我们去慢慢咀嚼,影片所传达的思惟也更值得我们去细细领会.。
《黄土地》——腰鼓舞与祈雨的镜头分析
《黄土地》——腰鼓舞与祈雨的镜头分析本部影片是以一个八路军来陕北采集民歌为线索,讲述了陕北黄土地上人民艰苦和落后的生活状况,反映了黄土高原上农民封建落后的思想和文化,以及新一代对传统思想的反叛。
本片摒弃了旧影片单调的表现形式,开创了电影的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全片对白简约,完全用影像来表现剧情,充分的调动摄影手段,采用多种摄影艺术技巧。
“腰鼓舞”和“祈雨”是最为突出和称赞的段落。
影片为传达腰鼓舞这一寓意,采用了多种镜头技巧:广角镜头、静镜头、长镜头的静态摄影,摇甩镜头,晃镜头、、广角镜头即采用远景拍摄,大范围的展示镜头内容,以使景致远而深。
腰鼓舞就是大面积的采用广角镜头,才释放了画面巨大的感染力。
一群白头巾、藏青棉袄的陕北汉子在腰鼓舞中激情的跳着,震天响的锣鼓敲的天崩地裂,在极为压抑、恶劣的环境下,所展现的是陕北农民的顽强毅力。
人民在浑朴、雄伟的黄土地的养育下,有着与生俱来的活力与激情,是一种不受拘束,尽情欢畅,天地为之动的精神力量。
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即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且机位不动。
片中有小节是腰鼓舞方队从坡下整齐的走到坡上,镜头便是采用的黄土坡的静态摄影。
镜头始终是黄土高原的一个大的斜坡,而这个斜坡也占据了画面的一半多,腰鼓舞阵对锣鼓喧天,盛情激昂的走上坡来,慢慢的出现在画面上,慢慢的走进镜头。
这种气势磅礴的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震撼和力量。
反映了黄土地上的人们潜在的伟大力量和最终战胜束缚,赢来光明的勇气。
甩镜头,是快速地将镜头摇动,极快地转移到另一个景物,从而将画面切换到另一个内容,而中间的过程则产生模糊一片的效果,这种拍摄可以表现一种内容的突然过渡。
晃镜头,它主要应用在特定的环境中,让画面产生上下、左右或前后等的摇摆效果。
摇甩镜头和晃镜头可以说在腰鼓舞中用的极其到位。
白色的头巾,藏青色的棉袄,依然是陕北男人最朴实的打扮,导演直接将摄影机放在腰鼓阵中,随着他们的舞蹈,镜头中的天、山、地都在跳动,这种惊天地的画面和激情不得不让人为之震撼和感染,寓意着陕北人们撼动天地、反抗宿命的力量和能力。
经典影评:《黄土地》陈凯歌的第一部电影:残酷的生存之道与普世价值的容器
《黄土地》陈凯歌的第一部电影:残酷的生存之道与普世价值的容器《黄土地》作为一部誉为我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其具有相当独特的艺术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切电影作品均以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对于塑造非政治领域的角色却完全没有涉及。
在八十年代以前的影视作品以及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都以“高大上”的红色基调为主旋律,关于某些人物角色敢于展现自我,追求幸福以及探寻人生题材的特点都被创作者巧妙的隐藏或压制起来。
进入八十年以后,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在影视创作领域关于人物个性的描绘与展现的作品慢慢开始增加。
《黄土地》一片则是处于在这一思潮中的代表之作。
本文就结合该片的视听语言等艺术特点来对该片成功之处做进一步的分析。
该片的色彩相比以前的作品来说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首先,画面中黄土地的镜头展现十分频繁。
黄色的土地一方面表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一方面也象征了我们中华人民的黄色皮肤,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族群意义。
其次,在红色方面也有一定的表现。
片中对于新娘的红色鞋子等就采取了这一色调。
其即代表了婚姻的喜庆,有反衬出这一喜庆下的凄惨与悲哀。
影片故事通过一件在农村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买卖婚姻来诠释了当时陕北解放区虽然已经摆脱封建阶级与反动阶级等旧社会的压迫统治,但是对于在传统文化中约束人性的规则却依然存在。
除了黄色以外,在对于蓝色、绿色的运用也有体现。
例如在片中角色顾青路遇迎亲队伍的画面中,就使用仰拍的镜头将蓝天很好的展现出来,同时出现的是黄土地。
这一运用将天和地,两种大自然的场景合适的显现出来。
本片中的镜头大部分均为近景与远景以及特写镜头。
在景别元素方面没有太出众的表现。
镜头语言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对于事物的发展,以及角色的言行进行叙事与抒情的功效。
当时的影视创作都将作品的思想内涵的展现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与重点,而对于镜头的运用则相对于现在要朴实与简单。
在本片中摄像机的机位拍摄角度也很普通,对于天空的拍摄采取仰拍或全景,对于人物则为平拍,没有很特别的形式出现。
《黄土地》电影赏析
质朴深沉的民俗寓言——电影《黄土地》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就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就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黄土地》讲述的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就是简单的故事当中却透露出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思想中封闭、保守、迷信等落后部分的思考、揭露与抨击。
陈凯歌就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她的电影不就是单纯的再现生活的手段更不就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就是一种揭示与评价生活的工具。
她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她说过说:“电影,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所谓在黑暗中聚会,只有不断思考与批判才能迎来光明的梦想。
实际上作为陈凯歌首作《黄土地》应该就是强烈体现其个人风格色彩与思想的,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电影人在一个商业化尚未成熟的电影市场上她的选择必然就是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喜欢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的陈凯歌选择了陕北落后民俗与革命新思想的对比与冲撞作为题材,而且在影片中毫不吝惜地浓墨重彩地刻画陕北农民因为贫困、封闭等造成的愚昧封建。
假如说摄影画面就是由张艺谋统筹负责的没有陈凯歌太多的个人风格,又假如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在画面、音乐的操纵等具象化的风格,那么陈凯歌的个人风格则就是个人对社会的反思强烈地体现在电影的情节的选择、安排与主题的表达中。
《黄土地》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就是对影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迈出了步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尚在确立目标的阶段,就在这样一个无论就是经济还就是文化领域都因外来与本国因素碰撞而略有混沌的时期,怎样面对新的体制、文化的冲击以及应该怎样改变旧有的就是政府以及社会大众需要关注的问题,当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凯歌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因此《黄土地》成为了这样一个向世人说明道理的寓言:生存在孕育我们的广袤的大地上,假如不接纳新的思想新的变革,这片大地会成为禁锢自己的温床,最终封闭愚昧地度过一生。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就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就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影片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获第七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第三十八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二十九届英国伦敦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与柯达最佳摄影奖。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特技效果,没有什么大批资金投入。
《黄土地》如何能屡次赢得各大国际奖项并受到观众的欢迎?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您瞧完《黄土地》之后,您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就是十分具有艺术性的,绝对比那些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
《黄土地》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段故事:下乡采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这里。
此时,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婚礼。
她见到的新娘,竟就是个十二、三岁的女娃。
然而,贫困、愚昧的庄稼人都沉浸在难得的欢乐之中。
突然,眼前一件红衣一闪,顾青在一片黑棉袄的缝隙中,发现了一双注满了哀伤与愤懑泪水的眼睛。
后来顾青才知道,她就是当地出色的民歌手翠巧。
翠巧妈早年亡故,姐姐也已嫁人。
现在,她与饱经风霜的爹爹及年幼的弟弟憨憨住在单家独户的窑洞里。
当晚,顾青被引到翠巧家落脚。
顾青从白天所见的童婚,谈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
虽然这些话在老汉身上没有什么积极的反响,却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澜。
由于顾青在土地上熟练地耕作,翠巧一家才开始把她当作自己人。
然而,善良、忠厚又贫穷、愚昧的翠巧爹,却要因袭世世代代“庄稼人的规矩”,让女儿在四月里出嫁完婚。
但翠巧心里却对这种指腹为婚很就是反感。
顾青要走了,翠巧想让顾青带她一起走,可就是顾青还得回去请示上级才能带翠巧离开。
按照千百年来的规矩,翠巧终于要出嫁了。
完婚之日,憨憨挑起了姐姐用过的水桶来到黄河边,不料遇到了逃婚出来的翠巧。
翠巧给爹留下了一丝长发并给爹挑了最后一担水,把为顾大哥做的鞋垫交给弟弟,便连夜东渡黄河而去。
黄土地影评赏析
黄土地影评赏析《黄土地》,是一部电影,根据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改编。
讲述了陕北农村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亲,她无法摆脱厄运,只得借助"信天游"的歌声,抒发内心的痛苦。
本文为黄土地影评赏析,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一电影和人的趣味。
就象穿裤子,当人们穿腻了紧身裤就想去穿喇叭裤,穿腻了喇叭裤就想去穿直筒裤,而当直筒裤流行的时候,人们却猛然发现这是在地地道道的复古。
等到一些狡猾或固执的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趣味变来变去,那么世界就会变成多元化,人的趣味也许亦遵从热力学的定律,趣味的熵也在不可逆的增加,直到人们对什么都喜欢或对什么都不喜欢,对什么都感到莫名的冷漠。
到了那时,整个世界一定会变得乏味之极。
艺术史也是如些,如果把理想主义比作紧身裤,把浪漫主义比作喇叭裤,把现实主义比作直筒裤,那么人们的艺术趣味也总是在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变换,直到多元化出现。
然后,一切的艺术也都逐渐的类型化成为工业品。
作为文学来说,是那此消费小说,作为电影来说就是商业类型片。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器晚成”,陈凯歌以老子之言解释“深谷回声”,即《黄土地》的原名。
与陈凯歌唯一一次合作并在本片中担任摄影的张艺谋,充分的将这一片无垠的黄土地充满画面之中,孕育这一方陕西人民的黄土地。
娶亲的队伍被包裹在养育他们的黄土地中,他们是渺小的,无边无际到每个人都走不出去,亦是没有想过走出去。
他们沿袭着“规矩”,无论是成亲嫁女还是祭天求雨。
影片以一场规规矩矩的婚礼开始,新娘穿着红袄伴着“然后子,一辈子,和和美美过日子”在未满十四周岁时嫁了人。
相亲们参加观看,没有欢天喜地的气氛只有习以为常的无声。
相亲们是沉默的,如同自己的故乡,沿袭着这片土地的风貌,憨厚朴实不多言。
在和顾青的打招呼中,他们只有“哦。
”“吃。
”“喝。
”这样简单的对话,却让我们在不多的台词中读到更多更加深刻的潜台词,亦令我们感受到影片的基调是如此,没有对抗和纷争,没有需要打垮的邪恶势力,只有一贯如此的静默,可是这沉寂是千百年不破的规矩造就的,我们感受到了没有展现给我们的,是埋藏在这沉默土地和规矩下波涛汹涌的力求改变思想,如主人公翠巧。
《黄土地》中音画对立的赏析
《黄土地》中音画对立的赏析
影像语言的自觉把握把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
传统中国电影对影像本体的自觉程度远不如对社会内容来得重视,声画语言自身的造型因素与独立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挖掘。
第五代电影人的重要功绩就是为归还电影本体的价值做出重大贡献。
本片的影像语言凸显出独立的意义。
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
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这一开创性贡献是前所未有的。
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涵。
构图上对正在主角黄土地与人的关系处理为土地占据巨大空间,人只是天际线上的渺小存在。
画面已经显示了内涵。
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无处不在,尤其是婚礼、祈雨、腰鼓的段落饱满扎实令人震撼。
祈雨的仪式化场面表现人与天的旧有关系,安塞腰鼓展示勃发的生命力量,预示着人与土地关系的变迁,和全片稳重的镜头语言形成差异的动感镜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内在跃动感,与憨憨逆着人流向顾青跑去的镜头一起,呈现出突破厚重寻求顽强生机的希望。
张艺谋电影赏析
《黄土地》《黄》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导演及其主要的创作人员在全片把写意和写实糅合起来。
这不作品是完整的,成功的。
被视为中国电影的“电影化”这一历史革命中的里程碑。
黄土地在银幕上传达的只是抽象意念,而不是具体情境,他给予观众的只是经过费劲猜想才能理解的概念,二不是动之以情的的美的具体形象。
风格化处理,会出现风格化与现实题材相关系的矛盾,风格化与人物内心刻画的矛盾,风格化与电影纪实的矛盾,风格化与电影语言多样化的矛盾。
面对矛盾,大步向前,披荆斩棘,大胆探索。
银幕上的艺术效果有力证明,他们的探索是有价值的,是成功的。
黄土地只从形式上孤立地、单就一个电影画面来看,他确实是照相式的,记录性。
《黄》时空大幅度跳跃;人物性格内向,行动僵滞,环境少变而单一;多用无内外调度的长镜头;造型处理少变化,趋于呆板;几何中心构图很少摇移,方位角度有限的变动;光线,色彩写实,而无显眼的效果,影片的画面多次出现同式反复。
整个《黄》的风格处理从整体形象上来看,并未给人单调乏味,枯燥冗长,相反却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你有种美的感受。
音乐方面《黄》中的歌谣则更多的是压抑、苦难和苦闷的证明,是凄楚的哀嚎、幽怨的浅唱和昏沉的颂吟。
(1)顾青住进翠巧家,在表现翠巧爹僵呆坐姿、沉默寡语,憨憨木然伫立、问而不答以及翠巧熟练自如的操作家务这一场面时,镜头角度固定,方位少变,景别跳动不大,幅面按几何中心处理,没有移动和变焦;这种处理很有表现力,它有力的展示翠巧爹质朴、单纯、保中含有的愚昧。
同时也展示了形成这种性格的平淡而枯燥的环境形象。
呆板的构图,静止的拍摄,冗长镜头等在这里已不是孤立的表现方法,它本身就成了一种形象就是这个典型存在的一个构成部分。
对翠巧动作的现实性描绘,在这里起了映衬和对比作用,这种风格化给观众的印象更加鲜明,更加强烈。
银幕的形象并没有因为翠巧的现实动作,而破坏整体的风格化处理。
因为一种风格总是由形象给你的综合感觉中那些最强烈的因素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
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影片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获第七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第三十八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二十九届英国伦敦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最佳摄影奖。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特技效果,没有什么大批资金投入。
《黄土地》如何能屡次赢得各大国际奖项并受到观众的欢迎?原因其实很简单,当你看完《黄土地》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十分具有艺术性的,绝对比那些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
《黄土地》讲述的是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段故事:下乡采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这里。
此时,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婚礼。
他见到的新娘,竟是个十二、三岁的女娃。
然而,贫困、愚昧的庄稼人都沉浸在难得的欢乐之中。
突然,眼前一件红衣一闪,顾青在一片黑棉袄的缝隙中,发现了一双注满了哀伤与愤懑泪水的眼睛。
后来顾青才知道,她是当地出色的民歌手翠巧。
翠巧妈早年亡故,姐姐也已嫁人。
现在,她和饱经风霜的爹爹及年幼的弟弟憨憨住在单家独户的窑洞里。
当晚,顾青被引到翠巧家落脚。
顾青从白天所见的童婚,谈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
虽然这些话在老汉身上没有什么积极的反响,却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澜。
由于顾青在土地上熟练地耕作,翠巧一家才开始把他当作自己人。
然而,善良、忠厚又贫穷、愚昧的翠巧爹,却要因袭世世代代“庄稼人的规矩”,让女儿在四月里出嫁完婚。
但翠巧心里却对这种指腹为婚很是反感。
顾青要走了,翠巧想让顾青带她一起走,可是顾青还得回去请示上级才能带翠巧离开。
按照千百年来的规矩,翠巧终于要出嫁了。
完婚之日,憨憨挑起了姐姐用过的水桶来到黄河边,不料遇到了逃婚出来的翠巧。
翠巧给爹留下了一丝长发并给爹挑了最后一担水,把为顾大哥做的鞋垫交给弟弟,便连夜东渡黄河而去。
六月里,顾青又来到这里。
在庄稼人求雨的队伍中,他找到了憨憨,憨憨发疯一样地奔向顾青。
远处的背景依旧是滚滚的黄土和蓝蓝的天。
仅从《黄土地》的故事性上说,这是一部情节简单的影片。
但能在简单的情节下仍能运用出神入化的电影技巧,将大主题蕴于小故事中,更能看出实力来。
最值得称道的是影片中的光的运用。
在这部电影里光的运用是很具代表性的。
影片大部分场景运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背景暗而深。
如在顾青走的前晚,翠巧爹唱歌的场景,窑洞内油灯的火光十分微弱,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脸,这样就看清了他脸上如枯树藤蔓的皱纹——一张典型的黄土地人的脸。
在布光上也多常采用非标准布光技巧如窑洞内的阴暗对比布光,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顾青回来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体黑暗而背景明亮。
当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进行平调布光,营造影片的真实感和自然化。
同时,也是影片中的人物更加立体化。
另外,影片中色彩的运用也极具特色。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够传递感情和表达情绪。
在电影《黄土地》中,运用最普遍的色彩主要是黄、红、黑三色。
这三种色彩各有其独特的代表意义。
黄色,代表着黄土地和黄土地养育着的人们,黄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比如早晨的橘黄色,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有着低能量色彩的表现,如傍晚时分的灰
黑色,给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
影片中所运用的黄色
正是体现出这一点,展现出了黄土地上独特的韵味。
红色,一方面是表现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如新娘的小红鞋;一方面也是年轻一代蓬勃的生机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如憨憨的红肚兜。
而黑色在这里则表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痛苦、恐惧与绝望,如翠巧新房内粗糙灰黑的手。
这三种色彩在影片中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影片画面产生油画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则凸显出主题,使影片极富表现力。
再来说说,影片中镜头的使用和拍摄的手法。
影片善于运用广角镜头,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视线开阔。
如开头及片中几个转换场景都始终使用尽可能大的景深来映现景物,表现了黄土地的空旷与辽远。
而这片黄土地正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
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充满了人情味但以其传统固守的本性对人产生巨大束缚力。
空镜头的使用也很频繁,主要为黄河、土地与太阳,没有人物的参与,只有景物。
此外影片中的甩镜头也为其注入了极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如耍腰鼓的镜头,凝聚力量,通过摄影机的摇甩推拉来表现画面,用广角镜头来夸张地表现当地人粗犷豪放的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精神力度,冲击观众的感官与灵魂,反映了从贫瘠的黄土地中生发出来的荡气回肠的生命之声。
从拍摄角度来说,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
如片头顾青的出场和求雨时他的再次出场都用了仰拍。
在空旷的地平线上渐渐出现顾青的身影,向屏幕前运动,然后镜头上移,以一个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这是在形象塑造上对顾青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暗含着顾青代表的公家人对于黄土地人摆脱困境的希望的可能。
对于广袤的黄土地的仰拍,则表现人们对于这片
“母亲地”的深沉的热爱和敬畏。
俯拍可让观众通过摄像机镜头概览全景,展示了黄土地上因风沙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面貌,又可以产生特殊的表现效果。
如对于黄河边纤夫的俯拍,从而体现对于挣扎于生存中的弱小个体的怜悯与同情。
音乐是影片的灵魂。
片中的陕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种讲述语言。
影片中的音乐是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立足于陕北民间音乐元素基础之上创作而成的。
影片中的音乐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以声乐为主的人物主题音乐:以翠巧的《女儿歌》、顾青的《镰刀斧头歌》、翠巧爹的《十五上守寡到如今》和憨憨的《尿床歌》4首作品为主;二是独奏乐器或乐队演奏的部分,如影片开始处管子独奏《揽工调》的音乐片段、影片中部晚霞映照下翠巧挑水回家时管弦乐队演奏的背景音乐等。
影片中的音乐不但充分展现出黄土高原上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性
,更使影片中的人物的更加立体化。
影片中翠巧爹、翠巧、憨憨、顾青,四种人不同的歌声都体现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
翠巧爹的歌声憨厚浑重,体现出陕北农民朴实与墨守陈规的特性。
翠巧的歌中充满了她的喜怒哀乐,是影片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翠巧的歌带有浓郁的陕北特色。
歌声中存在大量与陕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比如黄河等。
即表现出翠巧的心理活动,也展现出黄土地人特有的民族特色,极具艺术性。
憨憨的歌很少,但也极具特色。
他的那首《尿床歌》在体现陕北少年顽皮天真的同时,也展现出黄土地人朴实豪放的个性特点。
顾青的歌更带有一种理性色彩,体现出一名八路军文艺工作者的角色特点。
也展现出顾青这个人物正直善良的个性特征。
总之,影片中的歌声紧扣情节的发展,在凸显人物性格的同时也展现出黄土地人民独特的风格。
这些都将影片的主题表达
得入木三分,令人深思。
《黄土地》的成功,不仅在于影片中反映出的深刻的艺术内涵,更在于影片中运用的各种出神入化的电影技巧。
优秀的光影技术、完美的色彩应用、出色的电影镜头和拍摄角度、独特的音乐,这些电影技巧都出现在《黄土地》之中。
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时候,能够真实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以及影片中人物的悲喜忧愁。
同时也向观众们展现出我国黄土高原的原始风貌。
可以说,在电影快餐充斥影院的今天,《黄土地》绝对算是一部优秀电影的典范。
而影片中所运用的电影技巧更是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同时,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也能收获更多,思考更多。
(参考文献:《黄土地》影评)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