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我将从课标要求、学科本体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教材重难点、内容分析、习题分析和学情分析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解。
课标要求
}
根据教师用书要求同学们要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并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学科本体分析
一、燃烧
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一般是碳及其化合物,具有可燃性,这与物质的化学变化和性质有关,以及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关;2.氧气、空气,这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有关;3.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燃烧也是一种氧化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我们可以根据反应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计算燃烧热或反应热,能量变化满足能量守恒。
二、灭火
;
灭火的原理就是阻止燃烧的条件的发生,1.冷却,是温度低于燃烧点的温度;2.隔绝,是可燃物与货源隔绝开;3.窒息,是氧气或空
气不与可燃物接触;4.抑制,抑制燃烧的继续。在灭火过程中也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满足能量守恒。我们不仅要了解灭火原理,还要知道灭火器的使用。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
、
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
之前学习的内容铺垫: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物质具备物理性质。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燃烧条件、控制变量思想、灭火、易燃易爆安全知识、化学和社会的联系。
本节首先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其次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最后介绍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材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和方法;实验探究及控制变量思想
¥
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实验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内容分析
燃烧的条件
问题线索:1.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2.铜片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3.热水中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通过讨论你可以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情景线索:图7-1、7-2、7-3、7-4燃烧现象,图7-5、7-6探究燃烧条件。
】
知识线索: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学生活动:实验7-1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并观察实验现象。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问题线索:分析下列灭火的原因,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办法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情景线索:图7-7扑灭火灾,引入灭火。
(
知识线索:灭火的原理:1.冷却温度;2.可燃物与火源隔绝;3.隔绝空气,使其窒息;4.抑制燃烧。
学生活动:讨论生活中的灭火事例原理和实验探究总结灭火的原理。表7-2介绍了灭火器。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问题线索: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面粉、煤粉等粉尘也可能发生爆炸吗
情景线索:引入资料卡片,了解爆炸极限;图7-12加油站严禁烟火;7-13一些燃烧爆炸的图标。
<
知识线索:一些可燃气体在通风不良的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学生活动:实验7-2粉尘爆炸实验,说明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习题分析
课后题1、2、3、4由简入繁,用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出有关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和知识;题5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进一步巩固对燃烧与灭火的认识;题6中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学习燃烧与灭火,进一步加强对防火安全的意识,知道如何自救与救他人。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状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燃烧现象,也听过一些火灾的相关情况。在学习氧气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蜡烛等物质燃烧,而且也只道氢气遇明火会爆炸。所以同学们的脑海里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
学生的能力状况:在前面的课程中设计大量的实验探究,同学们多次感受到实验探究、对比、讨论、归纳等方法,这位本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在与已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原理相结合,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
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学习快接近尾声,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及技巧,但是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有必要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对火的重视。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