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民俗_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
建筑空间论文: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的西方建筑空间设计理念逐渐成为了当前国际建筑行业中的主流元素,为我国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传统建筑思想和文化在与西方建筑思想和文化的融合及冲突中渐渐地消退。
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其所具有的空间设计理念充分地体现出很多道家学说和古典哲学等思想,并且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髓内容。
因此,应将传统建筑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化的建筑空间设计中,从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文化特点的建筑行业。
1传统建筑文化取向1.1“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是非常崇高的理念。
“天”实际上是指大自然,“人”实际上就是孕育天地的主体,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能与天融合。
此观念能充分体现人们对空间的“无限”追求,也能充分体现出人们对自身在追求“绝对大”过程中的理念[1]。
在传统的古代建筑中,总能看到人在感慨自己渺小后所包含的“无限”憧憬。
这就是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人们将这种观念融入到实际的建筑中,体现出无限遐想和有限空间的有效融合。
1.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在我国传统的建筑空间中“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是最有深意的观点。
“有”实际上就是说建筑的实体,“无”实际上就是建筑的外部和内部的空间,建筑空间所具有的有用性应通过建筑实体充分体现出来[2]。
实际上就是“无”通过“有”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建筑的空间是由实体进行有效围合的,能凸显其有限性,但在完全封闭的空间中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开放的空间内才能充分体现其空间所具有的无限性。
2儒家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先秦的“百家之首”是儒家,以孔子为主要的代表人物。
儒家认为,“要尊重天道自然,要尊敬先祖长辈,要尊敬帝王和师长”“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
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儒家所提倡的礼治是一种封建的政治伦理理念,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精神面貌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引言建筑学与人类学是两个看似独立,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
建筑学研究的是人类生活的居住空间,而人类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的文化与社会现象。
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理解建筑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学视野来审视建筑,不仅可以揭示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探索人类对空间的感知与利用方式。
本文将从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出发,阐述建筑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拥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反映了当地文化的认知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对天地人的尊崇,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而欧洲哥特式建筑则强调上帝的威严和欧洲人的宗教信仰。
建筑的形式、建材的选择、装饰的方式等都带有明确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发展历程。
同时,建筑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人类通过修建建筑,将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融入其中,代代相传。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都是通过建筑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技术和文明水平,成为后世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更是一种承载历史、记载文化的载体。
二、建筑与社会环境建筑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形式,都有助于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例如,通过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提供社交场所等。
而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例如,大量拥有独立卧室的建筑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私密交流,而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可以鼓励陌生人之间的互动。
此外,建筑还可以对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通过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建筑设计,如无障碍建筑、老年人友好设施等,可以提供更加安全和便利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均等性。
《2024年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范文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篇一一、引言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使我们能从文化、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去理解和研究建筑。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建筑学中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建筑学与人类学的交叉1. 文化内涵的体现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物质化表现,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人类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建筑文化内涵的钥匙。
例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西藏的布达拉宫等,都体现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2. 社会功能的探究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人类学可以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等方面,探究建筑的社会功能。
例如,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空间,还承载了教育、医疗、文化传播等社会功能。
这些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反映了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人们的交往方式。
三、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1. 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人类学可以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研究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例如,传统市场、街道、住宅等建筑的布局和设计,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们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的物质空间,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 建筑的动态变化与人类适应建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人类学可以从文化的变迁和人类适应的角度,研究建筑的动态变化。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乡村的建筑逐渐被现代高楼大厦所取代。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还反映了人们对新的生活方式的适应和追求。
四、结论综上所述,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使我们能够从文化、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去理解和研究建筑。
建筑文化人类学
建筑文化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学科,而建筑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系。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征,又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与文化、建筑的符号意义、建筑兴起的背后意义以及建筑文化人类学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建筑与文化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不仅提供了居住、劳动和娱乐的场所,还承载了人类的信仰、价值观和社会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例如中国的宫殿式建筑、欧洲的哥特式建筑等。
建筑的风格、材料、布局等方面的差异都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二、建筑的符号意义建筑不仅是实物,更是一种符号,它通过形式、功能和风格等方面的表达,传递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例如,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信仰建筑的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体现了伊斯兰教对于集体礼拜和宗教仪式的重视。
同样,城市中的摩天大楼被视为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象征,它们的高大身姿象征着力量、财富和社会地位。
三、建筑兴起的背后意义建筑的兴起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转变。
在历史上,建筑的发展与城市化、城邦制度的形成、宗教信仰的传播等密切相关。
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代表了古埃及人对永生和神圣权力的追求,同时也标志着古埃及的宗教体系和君主制度的确立。
建筑的兴起不仅是物质生产发展的结果,更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的表达。
四、建筑文化人类学的应用建筑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读建筑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其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规划与社区建设:通过研究社区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和符号意义,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文化适应性的设计方案,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认同感的增强。
2. 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建筑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保护历史建筑、古迹等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其再利用和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2024年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范文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篇一一、引言建筑学和人类学是两个跨学科领域,分别研究人类与空间以及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将人类学的视角引入建筑学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通过分析建筑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揭示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人类学视角下的建筑学1. 建筑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人类学视角下的建筑学研究,关注建筑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即建筑如何反映和塑造文化,文化又如何影响和塑造建筑。
首先,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筑的风格、形式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注重空间布局和对称性;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材料的运用和立面设计。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其次,文化对建筑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都会在建筑上留下痕迹。
例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不断更新,这对建筑的风格和功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建筑的社会意义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实体,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从人类学视角看,建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建筑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建筑物不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社会关系的象征。
例如,城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往往代表着城市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传统村落的庙宇则体现了社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
其次,建筑具有社会交流的功能。
人们在建筑物内部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如交流、互动、学习等,这些活动不仅塑造了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还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发展。
三、人类学在建筑学研究中的应用人类学在建筑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解释力:人类学可以通过对文化背景的深入分析,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的风格、形式和功能差异,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更丰富的灵感和思路。
2. 社会观察:人类学可以关注建筑的社渠道传播进行细致观察和解读其社会互动模式和社会关系的反映等方面在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历史和文化价值:人类学研究还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建筑物的价值和意义。
《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
《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建筑居住习俗的表现方式各异。
其中,宅基地的选择和规划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中国农村地区,宅基地的选择往往与风水学有关。
人们会选择四周环山的地方建造自己的住宅,以吸纳山的灵气和阻挡邪气。
建筑居住习俗还有个独特的地方是建筑的朝向。
人们会根据宅基地的地理位置和方位选择住宅的正门朝向,并且会按照吉祥的角度进行布局,如“人户合一”的形状。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地区因为气候原因,人们会选择具有保温和防护功能的材料,如石墙、黄土墙等。
而在海洋地区,则更倾向于使用木材,以防止受盐分腐蚀。
材料的选择不仅考虑到功能需求,也考虑到文化因素,一些少数民族会使用特殊的材料来表达他们的民族特色。
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也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房间一般面朝南方,这是因为南方气候较暖和,可以减少冬季寒气的侵入。
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则更倾向于将重要的房间设置在家庭院子的北侧,防止北风的侵袭。
绝大多数族群都朝着山水着想,把名字中的山、水含义融入建筑设计,比如把门外的水龙头设计成山上流下来的山泉,室内的沙发也用山芋型设计,祈求生活得心应手。
此外,许多地方还会为房屋赋予特殊的命名,以带来吉祥和福运。
建筑居住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的建筑规范和约定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然而,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将当代的科技和环保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建筑居住习俗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既满足人们在居住空间方面的需求,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媒介。
在当代社会,传统的建筑居住习俗需要与现代的科技和环保理念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通过对建筑居住习俗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地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建筑的一点思考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建筑的一点思考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一定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学科。
它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化的思想历程。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目的在于理解文化变革和分化的来龙去脉,理解这些文化用以表达自身的不同形式。
“文化人类学,即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科学”。
作为一门综合性、概括性极强的重要学科,文化人类学不仅要研究处于文化氛围中的人类,而且要力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出人类与文化契合共进的发展规律。
文化人类学早期着重研究人类社会的状况。
随着各国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已突破了原有的研究范畴,拓展到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筑学便是其中之一。
建筑人类学就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建筑学领域。
即不仅研究建筑自身,还要研究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
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因为建筑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和具体的表现。
建筑的建造和使用离不开人类和人类的活动。
因此,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进化的高度,来审视建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所在。
建筑人类学注重研究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研究人类的习俗活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美学观念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可最终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外观形式、细部装饰等表露出来。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物质载体,必然积淀了人类文化。
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是建筑形式、功能、建筑文化的尺度。
因此,对建筑理论和历史的研究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生态进化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传统建筑的基础内在价值与意义所在。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正可以为建筑创作理论提供这样一个方法论的基础。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担当起文化载体与延续人类生活的角色。
在人类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诞生之前,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作为维系若干代人之间风俗文化信息联通性的纽带。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形式有助于一定习俗的形成。
比如印第安人的风俗,进入人家的房屋,不能随便坐立,男女老幼都有特殊的行立坐卧的位置规定,形成这种风俗是由于早期印第安部落的住屋空间狭窄所致;而从另一种意义上看、人类的习俗对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依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建筑正是人类习俗的一种具象形式,建筑的发展变化昭示着习俗的演变。
传统建筑论文: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空间设计研讨
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空间设计研讨0引言众所周知,我国文化底蕴深厚,不同地域的人们,繁衍生息,伴随着社会的发生不断研究与探索,产生很多优秀的文化,其中传统建筑文化是杰出的代表。
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复杂的结构、优美的外形,无不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如何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相结合,建设更多蕴涵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建筑工程,是当前业内人士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1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分析1.1天人合一理念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蕴涵的理念中,“天人合一理念”“有与无的辩证理念”较为典型,其中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可理解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应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我国传统古代建筑进行研究,或多或少地可解读出:人在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后,蕴涵的“无限”憧憬,这正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
人们将天人合一理念应用到建筑中,将“无限”遐想与建筑中有限空间进行融合,创造出一个个气势恢宏的建筑。
1.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有与无理念中,“有”表示建筑实体,而“无”表示建筑内、外部空间。
研究我国传统建筑不难发现,一些建筑虽进行围合,但却非常注重空间的开放,即,建筑实体的围合为“有”,空间的无限为“无”,两者相互统一。
人们在“有”的现实中,追求更高层面上的“无”。
2传统建筑文化表现形式在传统建筑文化理念指引下,传统的建筑工程呈现一些鲜明的特征,其中以下特征在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
2.1凸显对称特点对称是传统古代建筑最为鲜明的特点,在很多传统建筑工程的结构或造型上,总能找到平面、直线与点等一些对称元素,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够使人感受到人民的智慧,以及传统古代建筑遵循的规律。
例如,故宫不仅考虑古代礼仪内容,而且建筑以中心对称形式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让人感受到一种气势壮阔的整体美、对称美。
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对称”给现代建筑工程的设计带来不小的启示,现代建筑的“对称”随处可见,不仅大气,而且美观。
浅谈民俗学与现代建筑创作
浅谈民俗学与现代建筑创作民俗学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包含民间生活、宗教信仰、物质生产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大众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民俗学的概念由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提出的,汤姆斯对民俗的界定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及“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
民俗是一种民间文化,带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集中体现了世俗化、市民化、生活化的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与性。
“民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民俗的产生,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不同地域的生活环境赋予其特殊的民俗习惯,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以及审美标准。
一个地方的民俗是该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且民俗的发展具有共时性和历史性的双重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学也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中对其内容进行取舍更新,最终发展成成熟的状态。
民俗学与建筑学处于动态发展中,虽然这两门学科不会像时尚一样变化飞快,但却是现代社会生活变化中重要的指向标。
民俗的地域化特征为现代建筑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创作源泉,从民俗学的角度探析现代建筑创作是现代建筑运动之后的重要发展趋势。
当代建筑创作尤其重视“根”的重要性,探究本质,与地方民俗、地方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渊源。
建筑中的民俗是物质民俗的一种,是一种可感知的民俗文化。
建筑出现之时建筑民俗随之出现,人类生活初始阶段建筑的形式及建造方式简单,建筑民俗表现的简单,后来建筑形式与建造方式发展起来之后,建筑民俗表现在建筑的选址、建造、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等各方面,对人类的居住、审美观产生直接的影响。
建筑中的民俗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师在当代建筑设计的构思与执行过程中,了解建筑所处地域的民俗习惯与地方特征,深入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活动,创造出与地方文化相和谐并且满足地方民众诉求的建筑作品。
1、建筑的民俗学基因民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众多表达方式,建筑中的民俗通常通过选址、建筑布局、建筑装饰来表达其抽象化的内容,突出建筑民俗所呈现的民族心理、美学思想、哲学理念。
传统建筑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
传统建筑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工艺,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追求。
在传统建筑中,民俗与习俗传统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这些民俗与习俗传统不仅在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中体现出来,也在人们的居住习惯和社区文化中得到了延续。
本文将探讨传统建筑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以及它们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建筑形式与结构的民俗传统在传统建筑中,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往往与当地的民俗传统息息相关。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传统的四合院结构常常体现了家族的重视和习俗传统的继承。
四合院是一个庭院式的建筑形式,由四面围合而成,中间是一个庭院,周围是厅堂、卧室等房间。
这种建筑结构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和谐的价值观。
同样,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和室的设计是非常典型的民俗传统。
和室以榻榻米为地板,低矮的桌子和折叠的屏风等元素,营造出了一种简约、淡雅的居住氛围,与日本人崇尚自然和平静的生活态度相契合。
二、居住习惯与社区文化的习俗传统除了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传统建筑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还体现在人们的居住习惯和社区文化上。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民俗与习俗传统在细节处体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在庙宇和传统的民居中,常常可以看到“门神”的设置。
门神是用于保护家宅和驱邪的图案或者雕塑,一般精美而庄重,寓意吉祥和安宁。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中还有“风水”这一重要概念,即根据地理环境和自然元素来布置和设计建筑,以谋求吉祥和平安。
这种习俗传统深受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居住习惯中。
而在西方的传统建筑中,习俗传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英国的传统乡村居住区,人们常常有“邻里互助”的传统。
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了浓厚的社区文化。
此外,英国传统住宅的正门常常设计成色彩鲜艳的门,既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又象征着正在迎接客人的善意。
这种传统习俗被视为对来访者的礼遇,反映了英国人热情好客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民俗与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民俗与生活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民俗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与民俗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紧密联系。
1. 建筑风格与民俗在古代中国,建筑风格与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采用了不同的风格和工艺,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例如,北京的传统建筑以四合院为代表,这种结构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团结和亲子关系的价值观。
而南方的水乡地区则以木质结构的建筑为主,与当地的水上生活方式相符合。
2. 建筑布局与生活方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多院落的布局,院落之间通过廊桥相连,形成了一个封闭而有序的空间。
这种布局反映了中国人对私密性和家庭生活的重视。
在院落内,有宅院、花园和偏厢等不同的功能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用途,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和便利的居住环境。
3. 建筑材料与环境理念中国传统建筑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与环境理念紧密相连。
例如,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木材天然环保且能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飞檐、斗拱等特殊的建筑构件不仅仅用于装饰,还能起到调节室内温度和保护建筑结构的作用。
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
4. 建筑与节日习俗中国传统建筑与节日习俗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建筑内的布局和装饰元素常常与节日习俗相关联。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悬挂红灯笼、贴春联,并在宅院内布置对联和花鸟画等。
这些布置不仅仅是为了增添节日氛围,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同时,建筑内的空间结构也为家庭和亲友提供了团聚和交流的场所。
5. 建筑与生活哲学中国传统建筑还与人们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紧密相关。
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和回归自然的理念,这在家居设计和装饰中得到了体现。
传统建筑常常利用对称和对比的手法来营造平衡感,同时注重内外空间的连接和流通,以实现室内与室外的和谐统一。
古建筑的建筑艺术与民俗
古建筑的建筑艺术与民俗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超凡魅力、独特风格和历史意义吸引世人,让人们领略到了一个民族的丰富文化和智慧。
除了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古建筑还有着丰富,优美,奇特的建筑艺术和民俗,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古建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古建筑建筑艺术古建筑建筑艺术是向人们传递文化的一个媒介。
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呈现着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并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古建筑以其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成为了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古建筑的建筑艺术可以表现在建筑的形式,建筑的结构和建筑的装饰上。
其中,最能直接体现建筑艺术的是古建筑的装饰。
古建筑的装饰采用了镂空的石雕、浮雕、彩画、琉璃等,不光造型精美、精细,讲究协调,还有很强的艺术性。
比如,玉皇阁的工艺石雕,以其繁琐精细的工艺和准确的工艺刻画称为了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石雕之一,又如大雁塔和日本的富士宫,都有着璀璨的琉璃制品。
在古建筑的结构上,则大多采用一种重心的分配、平衡的设计方式。
在这类建筑中,房间、台阶、柱子和门、窗等构件间,都通过角度、轴线、比例等设计手法来表达平衡感,使得建筑的结构达到和谐的状态。
古建筑的形式,就是建筑的外观。
在古建筑的形式上,它反映了设计师对建筑物的人性化与艺术化的追求。
不论是寺庙、宫殿、城隍庙、艺术殿堂亦或是其他建筑形式,其造型设计均展现出相应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貌。
比如,福建泉州的土楼,就是一种通过土坯固定石头来修建的建筑物,其形式看起来像是一栋高比倍宽的房屋,又称为"雷公佛塔"和"官家库房"。
它的设计不单单只是达成了稳定和美观,还体现了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价值。
古建筑的民俗古建筑的民俗,可以说是更加容易触动人们的情感。
古建筑所体现的民俗文化,是人们认识这些古建筑文化、了解古建筑文化,感知建筑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所代表的记忆,或许就是贯通历史和文化,打通向未来的。
这些古建筑的民俗,记录了一个民族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轨迹和心路历程。
建筑与人文社会科学人类行为与空间关系
建筑与人文社会科学人类行为与空间关系建筑与人文社会科学:人类行为与空间关系建筑与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空间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与建筑环境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个体和社会有何影响。
在这个领域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建筑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行为,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建筑环境。
一、建筑与行为心理学建筑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和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
行为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不同建筑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反应。
例如,一个开放的办公室设计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一个私密的休息区域则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
建筑师通过使用不同的设计元素,如色彩、光线和材料,来引导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明亮的颜色和自然光可以增加人们的活力和快乐感,而柔和的色调和柔和的照明则可以创造一个放松和平静的氛围。
二、建筑与文化建筑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征展示了人们对宗教、社会习俗和身份认同的看法。
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法老王的权力和永恒的存在感,而东亚的传统建筑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和尊重。
同时,建筑也可以成为文化交流和认同的标志。
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多元文化的元素,以此来促进跨文化对话和理解。
三、建筑与社会互动建筑环境与社会的互动也是建筑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建筑可以创造社会交往的场所,并塑造社会关系。
例如,公共广场和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聚会和社交的空间,大型购物中心则能够促进商业活动和消费文化的发展。
此外,建筑还可以通过可持续设计和社区规划来解决社会问题。
如将城市空地改造为城市农场,以满足当地社区对食物的需求,或将建筑设计成可容纳流离失所者的临时住所。
结论建筑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探讨了人类行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了解建筑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情绪,我们可以设计更加人性化的建筑环境。
同时,建筑也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认同,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论民俗风俗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结合
论民俗风俗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结合摘要: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极快,越来越追求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
在建筑艺术设计中融入民俗风俗,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民俗风俗文化的传承,彰显建筑艺术设计的独特风格,使之更具生命活力,独有的特色民俗风俗文化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体现,能够更好地推进传统民俗风俗文化的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印记,提升我国区域内建筑艺术设计的内涵。
关键词:民俗风俗;风俗;现代建筑;建筑艺术设计在当下科技发展的进步中,建筑技术也相应有了突破性进展,人们对功能性需求的同时,也对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展开了深入的探索。
而民族民俗风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典型的传统文化精华,将这纯自然性的民俗风俗风格应用到建筑艺术设计当中,更富于美感与天然性,形成独有的艺术创作风格与艺术建筑风格,并保有传统的建筑文化特征,能够从纯生态自然设计中,更好地展现新时代下的纯自然建筑生态观,使建筑艺术设计更富于民俗风俗特色,更好地体现这座城或这景观的意境美,让人们能够领略到传统民俗风俗文化的自然性,促进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建筑艺术设计与民俗风俗结合概述我国在文化政治、经济、民俗风俗、艺术、传统习俗等多个方面有着浓重的色彩,通过历经沧桑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多元化的长期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民俗风俗、民风,以及文化元素,这种传统的民俗风俗文化,在中国城市建筑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象征,传统民俗风俗文化的显示也正是中华民族民俗风俗文化的一种另类艺术体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如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在这些精美的民俗风俗文化背后,都拥有着一段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历经沧桑的传统民俗风俗文化,它与生俱来的气息,也成为引人注目的一束盛开的艺术之花。
二、传统民俗风俗文化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人类不断发展的社会进程中,艺术创造了美,展现了美的发展过程,传统的艺术文化也同样如此。
浅析民居建筑艺术、建房习俗、空间观念及神化现象——以土家族为例
浅析民居建筑艺术、建房习俗、空间观念及神化现象——以土家族为例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土家族的民族历史相对悠久,在民居建筑方面拥有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文简述土家族民居建筑艺术基本表现,重点分析其房屋建筑中的风俗习惯、空间观念与神化现象,以期展现土家族民居建筑美感,为设计师拓宽思维、革新理念提供参考,推动我国民居建筑行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民居建筑;建房习俗;空间观念;神化现象前言土家族的民居建筑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房屋所体现出来的建造技术、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极具民族特色,不仅是土家族文化内涵的外现,还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
土家族民居建筑从选地基到落成仪式,整个过程都与神化现象息息相关,正是因为有着文化传承做基础,土家族的建筑才更别致独特。
一、民居建筑艺术概述(一)基本含义民居建筑主要是指中国人民基于民族特色修建的房屋建筑,其艺术形式主要包括建筑风格、造型等方面,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民居建筑的表现形式不同。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疆域面积相对辽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多种多样,经过千年的发展,各个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民居建筑艺术,不仅体现出民族风俗与地域特色,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二)土家族的民居建筑艺术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拥有较长民族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民居建筑艺术性与美观性较强,造型别致且经济实用,由于土家族常年居住在崇山峻岭中,因而可以在房屋建筑的造型、外观等方面发现大自然的美。
土家族的民居建筑在外观造型上表现为起伏多姿、轻盈优美,在位置布设上表现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选择建造房屋的地理位置也必须依山傍水山川环绕,使得整个村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吊脚楼是土家族主要建筑形式,具有极强的历史研究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是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体现,因为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等因素,吊脚楼以木质结构为主,屋面采用青灰色泥瓦,屋柱板壁多采用杉木,使用榫卯衔接形式。
现阶段,土家族民居建筑造型结构主要呈现为四种形式:独立式、单吊式、双吊式、四合天井式;房梁、柱础、门楣、窗户、悬空柱等处还雕有不同图案,例如八方金瓜等,这些图案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寓意吉祥,美观精致而富有文化内涵。
建筑中的建筑文化与传统
建筑中的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社会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类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在建筑中体现出的建筑文化与传统,不仅仅是在建筑的外观上展现,更体现在其整体设计、材料选择、建造工艺以及功能布局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建筑文化与传统,以及其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意义。
一、建筑文化与传统的介绍建筑文化与传统是指在建筑领域中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包括建筑设计、建造技艺、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涵。
建筑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追求。
建筑传统则是建筑文化的历史延续,是建筑师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遵循的规范和模式。
二、建筑中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建筑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通过形状、色彩、装饰和细部处理等方面传递着丰富的文化符号与象征。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常常采用龙、凤等神兽和云纹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龙的象征意义和神圣观念。
而古希腊的伊奥尼亚柱式则在柱体的顶端采用了螺旋形的装饰,象征着大自然中的螺旋形状。
三、建筑中的传统工艺与技术建筑传统工艺和技术是建筑文化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以及装饰技术等方面,传统工艺与技术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例如,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榫卯结构和斗拱等技术,使建筑具有了更高的稳定性和美学价值。
而古埃及的金字塔则采用了精确的石材切割和堆砌技术,展示了古埃及人民的工艺精湛和劳动智慧。
四、建筑中的功能与布局建筑文化与传统在功能布局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会影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例如,东方文化中注重家庭的尊重和隐私,因此在东方传统建筑中常常设计有多个庭院和分散的房间布局,以满足家庭成员间的隐私需求。
而西方的宫殿建筑则更偏重于让建筑对外呈现威严和权力,因此通常采用大开间和高耸的拱顶。
五、现代建筑中的建筑文化与传统的应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文化与传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师们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借鉴,创造出众多富有独特特色的现代建筑。
民俗学与现代建筑创作探析
民俗学与现代建筑创作探析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升级。
然而,民俗学与现代建筑创作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比较紧密。
可是个别建筑设计师已经通过民俗学,探索出一些新的思路,以此为设计依据,新建筑也越来越多的注入了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民俗学与现代建筑创作的关系出发,探讨民俗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地位。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是规律性与非规律性文化的一种综合性研究。
民俗学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无法通过简单的定义来表达,但从本质上来看,民俗学研究的是人类文化生成的过程。
因此,民俗学对于民间文化的研究尤为关键。
由于现代建筑设计也是建立在人类文化基础之上的,它可以表达出生活的内涵和现代社会的某些特质,因此,民俗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建筑的形式、颜色还是材料,都可以通过民俗学来探索其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更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
一些设计师通过民俗学来彰显建筑的文化内涵。
他们参考了民俗学中的一些标志性元素,如风格、材料和形式等,来强调建筑的文化特征。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产生非常有意义的建筑形式,并且永久地保存了本地文化。
例如,清华大学的团结湖唐风园区建筑,主要以唐风建筑为蓝本,整体呈现出唐朝的氛围和特点。
而在该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是采用了大量的石材,延续了历史建筑的传统。
整个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都耗时10年左右,但是其通过对唐风文化的细致挖掘和表达,完美地结合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并成为了清华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此外,当地傣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怒江风情园”,也展现了通过民俗学来彰显建筑文化内涵的设计理念。
在建筑设计上,怒江风情园在改变建筑外观的基础上,依靠傣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材料,和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相结合,营造出了具有傣族特色的建筑氛围。
建筑内部采用了仿古、简朴、精致的设计风格,将傣族的文化及风情呈现在各种颜色、物品、饰品和软装细节中。
通过对历史文化元素的消化、剖析,创造出充满现代主义气息的傣族文化,同时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该地区的特色文化。
民俗文化性主导下的建筑空间设计与研究
民俗文化性主导下的建筑空间设计与研究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千篇一律。
我国旅游事业在这两年的发展非常迅速,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同时城镇建设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建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风光等旅游事业的不断开发对于乡村建设以及乡村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民俗文化建筑的概念进行多方面的阐述,对于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和要素也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民俗文化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对今后在民俗文化建筑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有所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民俗文化;建筑;规划;设计民俗文化性在建筑学语境上是一种比较抽象化的语汇,在建筑设计中通常用民俗的符号语言与框架去体现出符号化的空间概念。
民俗文化性是带有标记的同时也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风格民俗等有联系。
而在建筑空间的营造设计中可以具体体现在其内部的装饰以及色彩搭配上,也可以体现在其空间氛围的营造设计中,突出民俗文化性主导下的建筑空间。
1民俗文化建筑概述民俗文化建筑一般是指传统建筑结合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的建筑类型,在规划和设计中采用具有一定民族文化内涵的材料和技术所建成的建筑物。
民俗文化建筑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旅游功能。
民族文化建筑的风格在我国境内的很多场所都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一些风景区、园林景区、公益街区或者山水风光等休憩场所。
2民俗文化建筑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民俗文化建筑通常都是在旅游事业中大力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仅是民俗文化的体现,而且也满足旅游过程中游客的需求,能够将特定区域的民俗文化呈现出来。
旅游事业能够得到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便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层次的需求。
特别是在当代的生活中,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之后追求的则是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如今旅游事业的开发不仅仅能够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同时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筑设计中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应用
建筑设计中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应用摘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科学合理的应用其中,不仅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实现文化的传承,对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本文针对建筑设计中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建筑设计;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应用措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数量非常多,也正是由于这种环境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历史也非常的悠久。
一直到今天为止,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或者是其他各个领域中,都有合理的利用,同时这些传统民俗文化不仅是我国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也是文化在不断交流、融合和碰撞的必然结果。
我国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筑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将传统民俗文化应用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建筑物与文化之间的有效结合,而且还能够实现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自然观建筑领域近年来的整体发展势头比较良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建筑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要想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就必须要在建筑设计方面推陈出新。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现代建筑领域的发展而言,建筑设计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建筑设计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人们对建筑物的欣赏度。
现阶段,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现代城市在针对建筑物进行规划和建设时,提出的设计方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纯自然的生态环境进行结合。
也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将自然元素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可以构建和落实符合实际要求的设计方案,这样不仅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影响,而且还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个性化需求。
当代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就是要保证建筑物的功能特征可以得到有效落实,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面对我国地域习俗和文化传统正悄悄消失的危险,文章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审视建筑空间,认为建筑环境、都市的多种选择性源自于不同的民俗文化。
建筑空间和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和同构的关系。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建筑空间 乡土建筑 都市环境Abstract The regional custom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China are vanishing slowly.Facing that danger,the writer looks closely at architectural space from the view of cultural arthropology. He considers that the origin of various choises in cities and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s is different folkways culture.There is mutual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folkways culture.K ey w ords Cultural anthropology Architectural space County architecture City environment 建筑与民俗———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张 晓 春李 翔 宁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1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一定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学科,它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化的思想历程。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目的在于理解文化变革和分化的来龙去脉,理解这些文化用以表达自身的不同形式。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物质载体,必然积淀了人类文化。
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是建筑形式、功能、建筑文化的尺度。
因此,对建筑理论和历史的研究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生态进化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传统建筑的基础内在价值与意义所在。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正可以为建筑创作理论提供这样一个方法论的基础。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担当起文化载体与延续人类生活的角色。
在人类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诞生之前,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作为维系若干代人之间风俗文化信息联通性的纽带。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形式有助于一定习俗的形成。
比如印弟安人的风俗,进入人家的房屋,不能随便坐立,男女老幼都有特殊的行立坐卧的位置规定,形成这种风俗是由于早期印第安部落的住屋空间狭窄所致;而从另一种意义上看,人类的习俗对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依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建筑正是人类习俗的一种具象形式,建筑的发展变化昭示着习俗的演变。
建筑及习俗的演变,在相互制约与影响中,完成了同构过程。
文化人类学家早已注意到,生活世界中的人们看待世界时,无法保持质朴原始的目光,而总要受到特定民俗和思考方式的剪裁安排,从而使万事万物对于人类主体的特定文化习俗和历史积淀下形成的特殊文化体验,具有对特定人类生活的指向性。
它不仅仅是形式、功能等实用主义的元素。
因此,建筑及建筑空间正是人类习俗与文化演变的外在表现,这样,文化人类学将民俗学(Folk lore)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将建筑、空间、聚落、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筑、环境的研究,也将民俗的有关内容、思想方法和成果作为借鉴。
换言之,民俗可以用来研究人类的习惯行为与建筑(包括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
民俗对城市、建筑的塑造可以从仪式化的和娱乐性的不同人类交往层面来考虑。
关于仪式场所,其中贯穿着努力对空间的支配与渗透。
米歇尔・福柯认为,空间正是权力、知识等论述转化为实际权力的场所。
古今中外那些经过仔细设计的纪念性建筑和仪式化广场,就可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
古罗马的图拉真广场和我国北京故宫组群,均采用轴线对称,几进院落与几进建筑的多层纵深布局,室内、外空间的交替,空间纵横变化,运用一系列的交替,酝酿建筑艺术高潮的到来。
而建筑艺术的高潮,也就是皇帝崇拜(皇权)的高潮。
可见,权力意志的表现支配着某些公共建筑的样式。
而习俗对于建筑的影响,在娱乐性公共建筑中体现得较为鲜明。
建筑理论家吉提恩在其《机器主导———无名史论稿》一书中探讨了“沐浴”这一风俗的形成及与之对应的浴室建筑样式的演变。
从传统斋戒洗礼和沐浴修身演化的两种宗教仪式———洗礼和修炼,深刻影响着西方神学与道德观。
从古罗马以浴室为中心的公共社交活动到近现代对健康的关注,浴室的型制与形式也经历着兴衰更替。
这一过程反映了习俗与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同构。
2 人类的习俗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建筑的样式,并成为建筑意义指向的目标。
都市形式或聚落空间形式的社会表意作用的达成,必须通过一定的表意系统为人所解读。
人类通过对建筑空间与建筑环境的感性知觉,获得方向感和归属感,这种感性知觉源自于人们对所处的历史文化系统的空间记忆。
不同文化对于这种涵义的领悟是有差别的。
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行为方式有多种可能。
不同社会、不同部族、面对多种人类行为的可能性进行不同的选择。
正是这不同的选择,导致了诸文化间的迥乎相异。
这种相异、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必然差异,而是文化、社会自我选择的结果。
这样的选择,塑造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类生活。
不同的氏族在自身独特的文化渊源下,必然形成对于建筑环境的有差别的表意系统,这种差别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保存下来,影响着对环境深层意义的把握。
82 华中建筑 1998 V ol116 N o14 建筑与文化 然而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正日益扼杀着不同文化的特质,以一种过度的整合与趋同冲击着传统的宗族、姻亲群体,血缘———地缘文化,抹去了个性化的传统尺度,也使人———这个特殊尺度的作用被悄悄忽视。
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工业理性主义的产物,为城市带来了高效率,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果———城市与建筑环境的变质。
商业功利主义取代了人文价值取向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国际式建筑带来城市面貌的雷同,地域习俗与文化传统正日益同历史割裂,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社会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正如西方学者惊呼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同时,城市面貌正日益失去千百年来西方人向往不已的东方情调。
因此,如何保护人类习俗中固有的恒常性因素,使历史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对建筑与城市设计乃至城市规划提出了挑战。
而强调不同文化模式、特质,体现不同地域特质的新地域主义与乡土主义建筑,正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3 作为文化模式的一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也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类生存本质的关照,因而也蕴涵着大量有关人类生存活动的内容。
这可以借鉴文化人类学对民俗学的研究,把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置于更广更深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加以考察,便不难发现社会风俗体制的变迁在中国乡土建筑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观点(关于习俗),研究乡土建筑,是将文化人类学的宏观理论建构应用于微观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域内,乡土建筑提供给人们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还包括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宗法制度等等许多方面。
论及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首先应考虑其历史变迁的轨迹:亲缘关系在传统社会中的格局是以血缘为基本纽带,以等级(身份、长幼、男女)为秩序准则,以婚姻为连接其他同类群体的方式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结构。
这一关系网所具有的生产经营、生育繁衍、维系保护和教育濡化等重要的文化功能,在建筑聚落与环境中得到具体的表现:在徽州传统村落布局、祠堂庙宇建筑中,可以看到村落、祠堂的形制完全体现了传统宗法制度的森严,进入这样的民俗文化环境中,不难体会到建筑中蕴涵的传统乡村文化、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乡俗乡规的约束力。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对建筑形制有影响,而且体现在城市布局中。
拿北京城的住宅形制———四合院与北京城的布局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规律。
撇开形态上的共同,如方整院落、轴线对称、内外有别等不谈,在意义上,四合院与北京城具有共同点都体现了传统的价值观:首先,受现实现世的正统儒家思想的薰陶,采用内容实用的“合院体系”,尺度良好,适于居住,也有利于接近自然,方整的院落实际是一种通用的空间,无论城市、宫殿、庙宇、住宅都是由方整的院落进行组合,符合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哲理;其次,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制度与宗法血缘关系的“礼”分析的折射,无论住宅还是城市,内外空间划分清晰、严谨的空间序列说明“尊卑有序”,轴线的使用以及对称的格局则强化了森严的等级关系,在居住点分配的位置上也强调了贵贱之分,如天子居正中,达官显贵居内城,平民百姓居外城,而在四合院中,家长居于正房,长次子居于东西厢房,仆从只能居于外院;第三,受中国传统封闭意识的影响,城市与住宅均是“庭院深深”,把自我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而唯有封闭,才最有利于维护帝王的统治及社会、家庭结构的稳定与安全。
对民俗的考察帮助我们把握建筑形制的源流,同时,建筑形制的传播和融合,也受到民间文化活动交流的影响,仍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对周边区域四合院居住的影响甚大。
考察建筑传播的渠道:一是,由明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京官荣归故里,往往将北京的住宅样式带回原籍,这种情况在江南及西北地区的明清民居中有所反映;另外,民间的传播主要通过社会中下层人的交往、流动,如经商流动的商号,从这样的民间习俗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建筑形制流传的社会活动因素。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包括宗族、姻亲群体在内的传统社会关系经历了重大变故。
从历时性而言,是从被抑制、瓦解到复归和部分兴盛的历史过程。
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民俗,如风水、庙会等的重新深入研究,揭示了其文化的精华部分,使之得到公正评价。
而中国传统的民俗,也可以经调整与现代化的进程相契合,并且其持续的内在力量在于其对传统的本体性需要,即历史感、道德感,归属感等等的心理需求。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人文环境景观对地方感和认同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建筑、民居、聚落、城市不能失去对传统社会心理与社会化的把握。
因为失去对文化、对生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体验、把握和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必将被破坏。
文化人类学为建筑学科的发展和建筑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和全新的观察角度。
在面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问题时,既要认识到传统的迟滞作用,即那些“帮助我们生活同时禁锢着我们而我们竟不知晓的东西”,也要充分关注各种创造与更新的行动和结果。
这是阅读文化人类学和建筑传统这两本大书告诉我们的。
■参 考 文 献1 林惠祥1文化人类学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2 庄锡昌1孙志民1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1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3 常青1人类学与当代建筑思潮1新建筑,1993(3)14 常青1建筑人类学发凡1建筑学报,1992(5)15 沈克宁1乡土环境中的几个文化问题1建筑师(总56)16 陈志华1外国古代建筑史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17 罗小未,蔡琬英1外国建筑历史图说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618 中国古代建筑史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1收稿日期 1998 06 10・建筑科技信息・神户的中国建筑在日本神户,为当地日本居民所熟知的中国建筑有两处,前者为孙中山先生流亡日本时所住的“移情阁”,后者为一个关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