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记小说的渊源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社会变革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城市面貌变化亦是唐宋变革的重要论题。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记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本身的发展和演变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唐宋社会变化的丰富历史社会信息。【第1节】笔记小说的渊源流变
“小说”之名出现的很早。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开篇指出:“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史学大家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小说虽列入十家却不入流,被认为不足征信。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幾《史通·内篇·杂述》中认为“偏记小说,自成一家”。他所指的“偏记”,很多是以笔记形式撰述的。这种以小说入史的观念突破了街谈巷议的局限,包括了四部书史部和子部的相当一部分,以及经部的几种。刘知幾对杂史的界定实际上包括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笔记小说的基本范围。因此,唐代人开始把子部的小说和史部的杂传合并,就是从《史通》开始的。这是小说观的一大发展。
综上可知,包括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在内的杂事、异闻、琐语,古人均归入小说类。宋代城市社会文化发展,小说与说话等合流,小说逐渐演绎成虚拟人物、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体裁演进,成为一种文体而非题材。
笔记由于只是对一种文体的概括,不属于目录学中任何一类,古人对它的定义范围在虚实之间。虚者,是将与辞赋对称的散文统称为笔记;实者,是泛指一切杂记见闻。南宋以来,凡杂记见闻者常以笔记为名,也有异其名为笔谈、笔录、随笔。汉人的“街谈巷说”,刘知幾的“偏记小说”,实际就是后人所谓的笔记。
综观中古时期小说的演变,一是向纯文学发展的趋势,文人小说不再局限于简单记述异闻琐记,而是加入了文学创作;二是“入史”倾向,随着小说历史积累的丰厚,人们开始重视小说中蕴涵的史料价值,用其证史、考史、辨误;三是小说本身的“史化”倾向,述史、考史类小说向笔记体演化,使笔记与小说正式分流。唐宋时期笔记脱离小说,形成相对独立的体裁,题材趋向专题化、百科化。
笔记小说的演变及其分流,一是本身发展的历程所致,二是社会变迁促进了
其变化发展。小说体逐渐形成,笔记体也逐渐形成,并成为专有名词,文史不分的情况已发生变化。宋代笔记的题材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异闻、街谈巷议,文人更多地有意识地搜集、记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朝野轶事、礼仪风俗,内容更加丰富,无所不包,专题化的和百科式的笔记出现,比随意随时记述更有系统。个人志向、褒贬亦蕴涵其中,而且更注重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