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源流的若干辑析
郭姓研究报告
郭姓研究报告郭姓研究报告郭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重要姓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次研究报告旨在探讨郭姓的来源、分布、特点和历史渊源等方面,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姓氏。
一、郭姓的来源和分布郭姓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的姬姓。
传说中,姬发生内争,姬绿(姬音ji)后裔被迫离开故乡,定居在山西一带,后来形成了郭姓。
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如山西、河北、北京等地,也有一些分布在华东、华南和东北地区。
在中国以外,郭姓也在东南亚国家和日本等地方有分布。
二、郭姓的特点1. 姓氏含义:郭姓的意义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国都”、“城郭”等解释,这与郭氏先祖定居山西一带形成城池有关。
2. 姓氏音调:郭姓的音调为三平声,发音与“果”相似。
3. 姓氏辈分:传统上,郭姓按辈分可分为郭氏、郭氏子、郭氏嗣等。
每一代的重要人物都会被列入族谱,并供后代尊崇。
三、郭姓的历史渊源郭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郭解。
他是秦国割据分封的郡守之一,后来成为郭姓的开创者。
郭解在战国末期和秦朝初期,曾担任秦国要职,为秦始皇抵御走私、守卫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历史上,郭姓的代表性人物有郭隗、郭子仪、郭沫若等。
郭隗是战国时期郭解的后代,他是一位有杰出政治才能的外交家,曾任秦国宰相。
郭子仪是唐朝时期的名将,曾在唐玄宗年间多次北伐,平定了安史之乱。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以其独特的诗文风格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成果而闻名于世。
总结郭姓作为中国姓氏中的重要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郭姓的来源、分布、特点和历史渊源等方面来看,郭姓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对郭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姓氏的演变和发展,并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关于郭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精选13篇)
关于郭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精选13篇)姓氏文化博大精深,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从中华最古老的风姓,再到上古八大姓,姓氏文化经历了风风雨雨,依然延续了下来。
经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我们所使用的姓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
据记载,中国目前拥有姓氏5000余个,我们熟知的宋版《百家姓》中列出的,不过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大量的姓氏在史书中没有记载。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武姓。
说起武姓,大家脑海里首先想起的肯定是武则天。
的确,武则天在我国堪称是最出名的女人了。
那么,“武”这个姓氏是如何出现的呢?最早可追溯于商朝国君武丁得姓始祖武丁,子姓,名昭。
商朝国君,军事统帅。
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
在位59年而卒,祀为高宗。
武姓历史名人及现代名人武训武氏家训(一)爱国守法,诚信做人;厚德传家,敦亲睦邻。
(二)德行立命,善行立身;孝敬高堂,跪乳知恩。
(三)父慈子孝,婆善媳恭;夫妻如宾,家和为本。
(四)长幼有序,躬行己分;兄弟情深,子孙相亲。
(五)胸怀远志,书中有金;勤学不辍,敢攀高岑。
(六)重道守义,矜若济贫;施善积德,佑而厚昆。
(七)抑奢禁赌,拒毒戒淫;积谷防饥,惟劳惟勤。
(八)操行忠厚,交友择仁;三省宜勉,四知惟真。
(九)宗祠之重,昭穆所分;晓我宗支,奉祀先尊。
(十)承吾祖德,励我后人;与时俱进,永昌族运。
武姓源于河南,安阳、商丘、洛阳等地。
武则天父亲因功晋封周国公,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使武姓成为中华著名姓氏之一武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0位,新《百家姓》和2023年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名95位,约有220多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0。
18%。
武姓在越南亦有分布,约占越南总人口的3、8%。
武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中一支就源自于内蒙古,所以内蒙中部以及山西北部占比最高。
安义三小五(6)班熊诗程一、问题的提出:姓氏是变化,很值得让人研究。
郭姓的来源,姓郭的名人_百家姓
郭姓的来源,姓郭的名人郭一、得姓渊源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
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
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
"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
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
"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
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
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
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
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
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
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
由此,号曰"虢公"。
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
后被晋国所灭。
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
后被秦所灭。
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1/ 44、出自冒姓或改姓。
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5、出自古郭国。
二、迁徙分布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
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
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
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郭姓:源自夏商,炎黄后裔
郭姓:源自夏商,炎黄后裔作者:长弓来源:《当代人》2009年第03期一、郭姓起源郭氏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全国100大姓中名列第18位,郭姓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郭氏姓源主要有三:一、出于夏代郭支、商代郭崇之后。
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
商有郭崇,见《三一经》。
此郭氏之始。
”郭支、郭崇得姓因由不详,但却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因此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之始祖。
二、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园、池之类。
郭,意为外城,即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
《风俗通》上有记载:“氏以居者,城、廓、园、池是也。
”三、来自炎黄,出自姬姓,为黄帝姬姓后裔。
《元和姓纂》上说:“郭,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
”《公羊传》上也有“虢谓之郭,声之转也”的说法。
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
周平王时,郑武公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平王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
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
南方的楚国正想向中原扩张势力,就以周王无故灭虢为借口,兴师问罪,一直打到京城洛邑附近。
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
由此,号曰“虢公”。
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此外,还有一部分出自冒姓或改姓。
如后梁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郭金海,本突厥人,改汉姓为郭;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山西、陕西省者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
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移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
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
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到了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
二、郡望堂号堂号: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要是招贤,先从我开始。
你把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
”昭王于是给他建了宫室,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
郭姓的研究报告作文
郭姓的研究报告作文郭姓的研究报告郭姓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根据《百家姓》统计,郭姓在全国姓氏排行中位居前列。
郭姓源自中国的古代姓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篇研究报告将对郭姓的来源、分布、文化背景、重要人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郭姓的来源与分布郭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是郭姓起源于昆仑山蛮夷姓氏,后来渐渐融入中国的汉族姓氏体系中。
目前郭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各个省市,其中以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郭姓人口最多。
此外,郭姓也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区。
二、郭姓的文化背景郭姓独特的文化背景是郭姓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
根据传统文化,郭姓的家族传统注重家族的团结和温暖。
郭姓的家族规模大多较大,兄弟姐妹多,代代相传。
在古代社会,郭姓家族往往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些还是皇族或者贵族的后代,其家族文化一直以来都被重视和传承。
三、郭姓的重要人物郭姓有很多重要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和政治家,曾多次征战,立下赫赫战功。
他在平定安史之乱、剿灭黄巢起义等战役中表现突出,为唐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历史上,郭子仪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被誉为“郭家将”,成为郭姓家族的骄傲。
此外,郭姓还有一些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如郭沫若、郭兰英等,分别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总结:郭姓作为中国姓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郭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其家族文化注重团结和传承。
在历史上,郭姓也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他们以其勇猛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报告到此结束。
通过对郭姓的源流、分布、文化背景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郭姓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特点,提高对中国姓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对于郭姓的后代来说,也能增强自身的家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山人说姓:郭姓来源
山人说姓:郭姓来源一、姓书记载:《元和姓纂》说: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於虢或曰郭公。
因以為氏。
《公羊傳》云:虢謂之郭,聲之轉也。
《姓氏寻源》说:张澍按《括地图》云,夏禹御郭哀。
《抱朴子》云:禹乘二龙,郭文为御。
《三一经》云:商有部祟。
《白虎通》云:武王师郭叔。
一说箕子号郭叔,此郭姓之始。
而《风俗通》云:本自王季子虢叔之后。
又云: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
《急就篇》注:齐地有郭氏之虚。
盖古国齐灭之,后亦为郭氏。
齐有郭荣,其族也。
又按:郭与虢同,周文王季弟封于虢,或称郭公。
一云郭为曹灭,公子配奔周,遂为郭氏。
《春秋传》云:攻虢则虞救之。
《公羊》作郭。
《左氏》、《谷梁》作虢,字异音同。
《公羊传》云:虢谓之郭,声之转也。
汉先生郭辅碑云: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中子,为文王卿士,食采于虢。
至于武王,赐而封之。
后世谓之郭。
春秋时为晋所并,遭战国、秦汉,子孙流分,来居荆土,氏国立姓焉。
《宰相世系表》云:郭氏,武王封虢叔于西虢。
后平王东迁,夺虢叔地与郑武公,楚庄王伐周,责王灭虢,于是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
虢之谓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
《世系表》又云:汉有郭亭,亭曾孙光禄大夫广智,广智生冯翊守盂儒,子孙自太原徙徒冯翊。
与家庙碑合。
又云:后汉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
蕴生隼、配、镇。
镇官謁者仆射,封昌平侯。
裔孙徙颖川。
一云郭泰裔孙自介休居魏州昌乐。
又中山郭氏世居鼓城。
又隋之郇王庆本山东郭氏,见《隋书》。
随之郭衍,介休人,周武帝赐姓叱罗氏。
隋文帝开皇元年复姓郭氏,见《北史》。
成姓改为郭氏者,成汭是也。
晋天福时之郭海金,则突跃之族。
郭威本路州人,常氏之子。
幼随母适郭氏,故冒其姓,均见薛居正《五代史》。
《万姓总谱》说:《姓源》说:周文王的季弟虢叔,有人称他为郭公,后代便以郭为姓,《公羊传》说:将虢说成是郭,实在是由读音错造成的。
《国名纪》说:上古时就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商朝有郭崇子,这就是说,郭氏并不是出于虢氏的。
郭氏家谱之《郭氏历世源流序》
郭氏家谱之《郭氏历世源流序》山东德州临邑《郭氏历世源流序》郭氏历世源流序(摘自《临邑郭氏族谱》)郭氏始祖由丙公之子壬,虢叔之嫡孙也,周成王以先人有功,封于郭,是为郭公,因以为姓。
本源既清,流派斯永。
壬生婴,婴生偃,偃生牧,皆袭公爵。
牧弟曰特,笃志好修,施德行仁为,冀州尹。
生隗,为燕昭王国师,参谋制服强齐,遂居燕地。
生二子,长莲池,幼雷溪。
莲生存素,素生孟回,孟回生方镇,方镇生阜,阜生石岚、石岩。
岚生二子:希古、复古,复字济虞,为当时贤士。
首录祖先昭穆成帙,且诏其子若孙曰:汝曹世世增录,遗而不续者不昌厥后,遂得公有本之传而后之增录,络绎不匮。
济虞之子义夫,为平王上卿,生二子,长曰纲,营州令;幼曰纪为卢龙尉。
纲生丕,丕生雄,字云飞,号懋勋,为荘王总戎,征伐严狁有功,加封镇严将军。
生三子:继英、继武、继忠,皆居营州。
英生酧恩,袭父爵。
忠公智勇兼全,封靖严候。
生子酧祖,为笔帖式常侍。
生子曰云,官徵仕良,生孟纯,字清甫,学通素,为灵王上卿。
长子宁为齐大夫,幼子延年,为河亶令。
延年生质,质生在頖,在頖生鹤,鹤生芳桂。
芳桂生昌,昌生克谦。
克谦字六吉,为郝王谏议,因周不克制秦,遂解绶归山,乃续济虞公历代昭穆,纂订成帙。
诫曰:届兹乱世,藏者当如金玉。
谦之子翕,翕生二子:长清隐、幼乐隐。
乐生静山,静山生春魁,春魁生三子:长曰后,次曰伟,幼曰杰。
杰生甲仪,甲仪生朝枢、朝栋。
栋生燀,秦张禄荐为参军。
生二子,曰欧曰歙。
欧为秦兵马先锋。
生二子镇江、镇海,江仍为秦总兵,后见秦多不仁,遂弃职归隐。
生子崇德、崇善。
德生子珍,珍生师尧,仕汉,为汝宁刺史。
生二子曰亨曰亮,遂居汝宁确山,果敢尚义,不避奸险,太后嘉之,奉为给事。
生子垣,字次周,文帝朝为内阁侍郎。
长子钟,字元音,为河内轵县尹,遂居河内。
生成义成美。
美生解,字翕伯,豪侠仗义,厚施薄报,壮士多归门下,后为司户参军。
生二子,曰广曰度。
广生三子:大有、大年、大任。
大任字负舆,与宗人钦,同事平帝,官谏议。
卢氏郭姓源流考辨
卢氏郭姓源流考辨卢氏郭姓源流考辨郭文光撰文郭姓,乃华夏民族中的一个古老的姓氏,这个宗族发展繁衍到今天,族人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及世界各地。
在中华民族姓氏排序中,郭姓位居十八,可谓根深叶茂,云礽繁盛。
卢氏的郭姓是这个大家庭的分支之一,在卢氏这片土地上也是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从古至今,对卢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
笔者仅就搜集到的卢氏《郭氏宗谱》的多种缮本及考察所得,对卢氏郭姓的源流作一个粗略的介述。
一、郭姓的渊源卢氏郭姓之血脉,考其渊源应追溯至轩辕氏黄帝。
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
膝下三子(昌意、玄器、龙苗),其二子玄器下传蟜极、帝喾、弃、不窟、鞠、公刘、庆节、皇朴、费差、毁喻、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古公亶父、季历而至虢仲、虢叔兄弟。
自黄帝至仲、叔历十九世纪。
仲、叔是周文王姬昌的同母弟,本姬姓,因他两人在灭商兴周的大业上功勋卓著,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在定鼎之后,就追封其祖父季历为“王季”,封他父亲的两个兄弟姬仲到雍(宝鸡),姬叔至制(荥阳),是为西虢、东虢。
后又改封仲到弘农上阳,即今三门峡,建都李家窑一带,史亦称西虢。
而原封地雍则改称城虢或小虢。
他们的姬姓因封食采邑而改为“虢”。
《左传》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因食采于虢,故以为氏。
”“虢”是武士与猛虎搏斗的形象,封两个叔父“虢”姓,有嘉勉他们的尚武精神,表彰其功勋的意思。
历史上另有一说为仲封东虢、叔封西虢,但从考古发掘出的实物看,此说不能成立。
后郑灭东虢(前787年),晋灭西虢(前655年),均迁虢氏遗民至太原,就在那里生息繁衍,形成了巨族。
高诱《战国策注》中说:“郭,古虢字也。
”犹如“鄫亡而氏曾,邾亡而氏朱”,东虢、西虢相继亡国后,因“虢”、“郭”音同,就改“虢”而为“郭”了。
此所谓“字之异者更其氏,音之同者寄其隐”(《郭氏从姓解》)。
关于郭姓的起源,另一说为在虢仲、虢叔之前即有郭姓存在,两种情况并行不悖。
郭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作文
郭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作文要说这“郭”姓啊,那可是有着一番颇有趣味的历史渊源。
咱先从“郭”字本身说起。
你瞧,这字外边一个“享”,里边一个“邑”。
“邑”在古代指的是城邑、封地,这就意味着郭姓可能和城郭、封地有着密切的关联。
据古籍记载,郭姓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
夏朝有个叫郭支的人,这算是郭姓最早的记录之一啦。
不过,要说郭姓真正开始发展壮大,那还得从周朝说起。
周朝的时候,周武王封文王的弟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
这两个虢国的后人,后来有的就以“虢”为姓。
但因为“虢”和“郭”读音相近,慢慢地就演变成了郭姓。
这就好比一个人一开始叫“大毛”,后来大家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小毛”,时间一长,“小毛”这个称呼就固定下来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局势乱得跟一锅粥似的。
虢国在这乱世中被灭了,虢国的子民为了躲避战乱,就纷纷改了姓。
有的改成了“郭”,跑到各地谋生去了。
话说有一次,我去一个古镇游玩。
在那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我偶然走进了一家小小的姓氏文化馆。
馆里虽然不大,但布置得挺有韵味。
我就在那里看到了关于郭姓的一些介绍。
当时,我站在一块展板前,上面画着古代虢国的地图,还有一些关于虢国历史的简单文字描述。
我盯着那地图,想象着当年虢国的繁荣景象。
说不定那时候的街道上也是人来人往,有叫卖的小贩,有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员。
我继续在馆里溜达,看到了一本泛黄的古籍,上面记载着郭姓的一些名人轶事。
其中有一个故事特别吸引我。
说是在汉朝的时候,有个叫郭解的人。
这家伙可不得了,为人仗义疏财,在当地那是相当有威望。
有一回,当地的一个恶霸欺负了一个穷人,郭解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去找那个恶霸理论。
那恶霸一开始还挺嚣张,根本不把郭解放在眼里。
可郭解三言两语,说得句句在理,最后那恶霸不仅给穷人赔礼道歉,还保证以后不再欺负人了。
从这个故事就能看出,郭姓的人骨子里就有着一股正义和豪爽的劲儿。
再往后,到了唐朝,郭姓更是人才辈出。
比如郭子仪,那可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
郭姓研究报告400字作文
郭姓研究报告400字作文
郭姓研究报告
郭是一个常见的姓氏,源自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报告将对郭姓进行研究,探讨其来源、分布、特点和代表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郭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据考证,郭姓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大约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由于历史时期的变迁,郭姓的来源也有多种说法,包括后人的得姓方式、地理环境、职业等等。
在不同的地域,郭姓还有分支,如陕西的郭姓与河北的郭姓在发音和字形上存在差异。
其次,郭姓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尤以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苏等省份为主。
这些地区的郭姓人口较多,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在这些地方,郭姓人们秉承了传统文化,注重家族观念和亲情,世代相传。
郭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为显著的贡献,很多郭姓人物在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都有杰出表现。
比如,郭嘉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智者,以聪明才智和精湛智谋而著名;郭沫若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作家、政治家,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优秀作品,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爱国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郭姓也有一些特点。
郭姓人们多数勤劳善良、勇于奋斗,注重家庭和谐。
他们多以务农和手工业为生,也有部分从事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行业。
综上所述,郭姓是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
郭姓人们勤劳善良、注重家庭和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贾祝文“郭氏三个主要宗源的梳理探究及其称谓的概括”
贾祝文“郭氏三个主要宗源的梳理探究及其称谓的概括”贾祝文郭氏三个主要宗源的梳理探究及其称谓的概括——夏郭·周虢·归郭——郭氏源流可谓源头清,主流明,即“祖源为黄帝苗裔,主流为周室宗支”。
但是,不少人提到郭氏宗源,常以始自周朝的西、东、南、北、小“五虢”统而论之,以致有人以为,天下郭氏皆出自“五虢”。
其实,周时“五虢”只是郭氏宗源中源出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或可称之为“周虢”的周室姬姓宗支,而在“周虢”之前,郭氏宗源尚有出自夏朝,或可称之为“夏郭”的“古郭国”宗支。
除“周虢”、“夏郭”之外,郭氏还另有一个因住所之故化归为郭,或由少数民族及汉族他姓化归为郭的,或可称之为“归郭”的第三个重要宗源。
一、关于郭氏“五虢”宗源及其“周虢”之称周武王灭商后,为巩固“宗君合一,家国同构”的分封制统治,周王朝将王室子弟及后妃姜氏族人等异姓贵族分封为大小诸侯,先后建置七十一国。
分封之初,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作为武王叔父的近宗身份及“王室卿士”的重臣地位,分别被封为屏藩国都镐京的“西虢”国公和护卫陪都洛邑的“东虢”国公。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时,已延续二百七十余年的西周王朝衰微毕现,一直担当“辅弼天子,监护诸侯,捍御戎狄”重任的西、东二虢,也随之颓势难挽。
其时,西虢随周平王东迁至靠近洛邑的虞国与郑国之间,即今滨临黄河的河南陕县地区及山西平陆一带。
史称陕县之虢为“南虢”,平陆之虢为“北虢”。
西虢原处地今宝鸡“虢镇”所在,则被称“小虢”。
按照“胙土命氏”的古制,因虢仲、虢叔二位虢公被赐“食采于虢”,故其封地西虢、东虢,及其所衍南虢、北虢、小虢等“五虢”之民,遂以命土之称而为“虢氏”。
但是,到东周时的春秋之期,自周初受封立国,且一直担当匡扶周王朝重任的西虢、东虢及其后衍的小虢、北虢、南虢,在传承延续三百八十余年后,竟相继亡国。
期间,周平王东迁四年后的公元前767年,地在今河南荥阳一带、都于“制邑”、时已立国二百七十余年的东虢,首先被郑国吞并;八十年后的公元前687年,西虢东迁后留居今宝鸡一带的小虢继被秦国所灭;又过三十年后的公元前658年,晋国“假道于虞”,先灭北虢,三年后,将南虢也灭。
郭姓起源——精选推荐
郭姓图腾虢叔郭⽒宗祠郭姓起源1、源于姬姓。
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虢通“郭”)。
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
留在原西虢者史称⼩虢,春秋时为秦所灭。
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
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
赵简⼦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西太原⾄忻州、原平⼀带)。
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最⼤和最主要的⽀派。
2、源于任姓。
黄帝⼦部落禺虢为任姓,任⽒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族之⼀,地处东夷族。
禺虢⽣禺京,其后裔在夏朝建⽴了郭国,公元前670年被齐灭掉。
中⼭郭⽒即出⾃古郭国。
3、源于地名,属于以居⾢名称为⽒。
郭,外城,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道城墙。
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也有以居城郭不同⽅位⽽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
这类郭姓主要发⽣在先秦时期的北⽅地区,也⽆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属。
4、源⾃少数民族①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伊本·库斯·德⼴贡·纳姆,汉名叫做郭⼴德。
“库斯”与“郭⽒”谐⾳,这就是回族⼈汉字姓的由来。
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德的后裔。
②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
据史籍《清朝通志·⽒族略·蒙古⼋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郭尔罗特⽒、郭齐⾥⽒,其汉化姓⽒均为郭⽒。
③源于满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族略·满洲⼋旗姓》记载:满族郭珲⽒,源于⾦国时期⼥真贵益昆部落,汉义“钩⼦”,居⿊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的姓⽒之⼀,所冠汉姓为郭⽒。
其他还有满族郭佳⽒、郭勒本⽒、托勒佳⽒、郭齐⾥⽒等。
虢序,⼜作郭序,虢序是虢叔的裔孙。
虢序做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东周初年被周平王封于夏阳。
郭姓家族的历史渊源
郭姓家族的历史渊源郭姓家族的历史渊源水有源,木有本,人有血缘宗亲。
追溯郭姓家族产生、繁衍、发展的历史渊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炎黄二帝到周武王姬发相传炎黄二帝生于距今5000年前的上古时代,同为氏族部落首领少典氏之子。
因炎帝最初居住在姜水河边,故姓姜;因黄帝最初居住在姬水河边,故姓姬。
后来,炎黄二帝分别成为两大氏族部落的首领。
因炎帝“以火德王”,故称炎帝;因黄帝“以土德王”,土为黄色,能生万物,故称黄帝。
黄帝经过战争统一中原各部落建立联盟并打败了炎帝,遂将两大部落合并为炎黄部落,成为天下共主的部落联盟首领。
从此,整个炎黄部落都从姬姓。
黄帝共有四妃十嫔二十五子。
有十四个儿子被封得十二个姓,其中:长子沿袭姬姓,其余十三子分封其它不同姓氏。
随着黄帝家族越来越大,其后裔被陆续分封在各地成为不同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
因此,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之共祖,姬姓人被称为今天所有炎黄子孙的远祖。
在世代延续繁衍的过程中,不管黄帝后裔被分封多少姓氏,但至少其嫡系子孙(长子、长孙等)始终以姬姓相沿袭。
直到2000多年后的周武王姬发及其嫡系子孙们仍继承着祖传的姬姓。
第二阶段:从周武王姬发到西虢公裔孙姬序距今3000年前,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西周,追封其先父姬昌为文王;分别封其二叔、三叔为东虢公和西虢公。
西周延续近300年后,周王室由盛变衰,西周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在战乱中被杀于骊山,幽王太子周平王继位后被迫东迁并建立东周。
因郑武公在辅佐平王东迁时立了大功,平王将事实上已被郑国吞并的西虢之地名正言顺地分封给郑武公。
平王的做法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楚庄王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
平王大惧,不得不找到西虢公的第十五世裔孙姬序,将其封为北虢国君作为补救,号曰“虢公”。
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称“郭公”。
北虢后来被晋国消灭,其国人则仍以国名为姓,后代遂成郭姓。
第三阶段:从郭姓开基到古槐移民号为“郭公”的姬序是经周王朝正式承认的西虢公后裔的代表者,也是虢转为郭的第一代人。
古代郭姓迁徒史:了解郭氏源流
古代郭姓迁徒史:了解郭氏源流春秋战国时期从郭姓的起源来看,郭姓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夏商时的古郭国,另一个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国。
它们在春秋战国时被灭亡后,其族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位于山东博之聊城的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飘流,最后迁移到今山东、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
中山国是他们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广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动。
这些郭氏族人经过不断地繁衍发展,渐渐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
《春秋左传》记载:“齐有郭最、郭荣”,“鲁有郭重”,“燕有郭隗”。
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的一支,可以说,目前90咒的郭姓族人来源于这一支,但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迁情况也不尽相同。
各虢国相继灭亡之后,虢氏裔孙作为亡国之民,或被迫强制迁徙,或逃亡到异国他乡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
西虢族人随平王东迁到上阳,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灭,其族人被迫迁向西北边远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从而形成后来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声闻天下。
南、北二虢被晋献公灭亡后,其族人匹散飘流,有被迫迁于晋国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国的,迁于晋国的虢国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现在山西的晋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阳县境内,汾阳县内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于此而得名,他们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周平王时为郑国所灭的东虢,同样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绝大部分流散于今河南中部,从而成为颍川郭氏最早的祖先。
也有逃亡到今陕西、山西各地的。
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被迫迁往崞山的一支。
地点在雁门关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
这一“崞”字,由最早迁入郭氏始祖所自创,因失掉封邑,被迫迁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边去邑,左边加山,名其地为“崞山”。
自立堂号“崞山堂”。
综上所述,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姓,其迁徙与虢国的兴亡相始终,无论是西虢还是东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了虢国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移。
关于郭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郭姓的研究报告郭姓在中国姓氏中属于常见的姓氏之一,其来源和意义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郭姓的起源、分布以及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郭姓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郭姓是源于姬姓,是周朝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郭姓是周朝时期的国君姓氏之一,故而有这种说法。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郭姓源于犬姓,犬是神话传说中的独角兽,因其形似犬,故得该姓。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郭姓可能源于古代战国时期齐国的五宿郭氏。
然而,关于郭姓的确切起源仍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其次,郭姓在中国各地的分布较为广泛。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地区,郭姓主要集中分布在山东、河北、辽宁、河南和陕西等省份。
在台湾地区,郭姓则较为常见。
除此之外,郭姓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有一定的分布,尤其在东南亚和美洲等地。
郭姓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郭姓在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知名的人物。
比如,东汉末年的抗击黄巾军运动中的军事家郭汜,北魏时期的文学家郭璞以及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郭子仪等等。
这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郭姓在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中国的姓氏谱系中,“郭”与“国”字音相似,因此郭姓在一些文化活动中具有较高的象征性。
比如,乐器「龟背琵琶」通常被称为「郭公背琵琶」,其中的郭字与「国」字相通。
这种姓氏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特殊情结在文化上得到了表达。
总之,郭姓作为中国姓氏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起源虽然尚未明确,但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能找到其分布。
另外,郭姓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今后,我们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郭姓的起源、分布以及影响,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姓氏文化:郭姓
姓氏文化:郭姓姓氏文化:郭姓郭姓渊源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弟姬虢仲、姬虢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西周初期“大封建”时期,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二叔姬仲至西虢(今陕西宝鸡一带),封三叔姬叔至东虢(今河南荥阳、郑州、新郑一带),还负责承担对远古黄帝的祭祀。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周平王姬宜臼元年(前771——前770年),西周王朝灭亡后,周平王姬宜臼将都城从宗周(镐京,今陕西长安)东迁至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西虢的大部分贵族国人随之东迁,迁至上阳者(大阳,黄河以南,今河南陕县、渑池一带)称南虢,亦称成虢,而迁至下阳者(夏阳,黄河以北,今山西平陆)称北虢,而其宗庙社稷皆在上阳即虢都,下阳为其虢邑,实际上仍是一个完整的西虢国,只不过被大河(今黄河)所分隔而已。
在周平王姬宜臼执政的东周初期,东虢国于周平王四年(郑武公姬滑突四年,公元前767年)被急于扩张势力范围的郑武公所吞灭,之后即在其地扩建自己的郑国,都城设在原属于东虢国的有穷之地,称“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事至如此,周平王也无可奈何,不得不对新郑国予以认可,被迫将将故虢叔之地“名正言顺”地分封给了郑武公,虢叔后代反而沦落成了新郑国的大夫,其封地大大缩水,故址分别在两个虢邑(一在今河北任丘白洋淀一带,一在今山东莒县长岭镇一带)。
在西虢于东周初年随周平王东迁之后,还有原西虢的一个支族留居在原地(今陕西宝鸡),与西羌族人一起建立了一个小方国,子爵,史称其为“小虢”。
到了周庄王姬佗十年(秦武公嬴舛十年,公元前687年),秦武公为了扩大秦国势力范围,发动了吞灭小虢国、杜国(今陕西西安东南部)之战,小虢国就此被秦国吞灭。
周惠王姬阆十九年(晋献公姬诡诸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国向南扩展,晋献公出兵击灭了北虢,但“虢公丑,灭下阳而不惧”,虢公姬丑仍然继续在南虢当他的西虢国之君,虽然下阳被晋献公“取”走了,但他不在乎,还有大河以南的大半壁江山,因而“不惧”。
驸马庄郭氏源流探讨(1)
驸马庄郭氏源流探讨(1)驸马庄郭氏源流探讨驸马庄郭氏始祖仲名公,是何时何地迁到此处的,又是因何而迁,由于“文革”期间家谱被焚,至今未找到确切的证据。
说到源流,当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从孟州市石庄村迁禹寺村的后裔转迁驸马庄的,一种说是直接从洪洞县移民的。
之所以说禹寺村郭氏始祖是从石庄村迁移的,是根据石庄村《郭氏家谱》的记载,即禹寺村郭氏始祖文义公是石庄村郭氏始祖从仁公的六世裔孙。
可是,传说仲名公亲弟兄三个,老大郭严,落居焦作市温县白沟作村;老三郭勤祖,家住孟州市谷旦镇禹寺村。
2008年以前,驸马庄、白沟作两村郭氏只知道禹寺村的郭勤祖是两村郭氏始祖的小弟,也知道禹寺村郭氏与白沟作、驸马庄郭氏没有来往关系。
为什么没有来往,传说是因白沟作村郭玉山甲午(1894)乡试喜获经元后,只去驸马庄村立旗杆挂匾,使禹寺村与白沟作、驸马庄中断了关系。
没去挂匾的原因,传说是因为禹寺村当时干理发裁缝的多。
2007年正月十二白沟作庙会那天,白沟作祠管会宴请驸马庄郭启征、郭安德、郭占中和禹寺村郭志安等人。
席间,白沟作提及恢复三村来往关系问题,受到驸马庄、禹寺在场宗亲的热烈回应。
2008年农历十月初一,驸马庄举行郭氏宗祠落成庆典,白沟作、禹寺两村同去赠匾祝贺。
主席台上,两村代表在分别作罢热情洋溢的致辞之后,同时宣布:即日起,三村正式恢复来往关系。
2017年,禹寺村郭氏在文义公墓地立了口近10吨重的青石碑。
因要举行揭碑仪式,白沟作、驸马庄才知道禹寺郭氏的始祖是郭文义,而且知道禹寺祠堂的家堂轴上压根就没有郭勤祖的名字。
为了弄清原因,三村开始寻根问祖。
曾依“小儿郭勤祖留到父母身边”的说法,推断严公、仲名公、勤祖公弟兄三人是文义公的儿子。
后来,这种说法又模糊了,原因是禹寺村头门有一本民国九年整理的家谱,上面记载文义公是五个儿子。
疑惑期间,在一次用超深度远程金属定位仪寻找文义公墓穴时,意外发现文义公的脚下只葬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
经分析认为:以当时社会的封建背景,如果文义公真的有五个儿子的话,是不会有四个儿子都不葬到父亲脚下的,也更不会只葬入一个孙子。
郭的来历研究报告
郭的来历研究报告
郭是一个姓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个姓氏的起源有着不少的争议和传说,而郭姓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来历。
据史书记载,郭姓起源于中国的姬姓,姬姓是中国华夏族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的夏朝。
相传夏王禹有十四个儿子,他们分别封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个儿子封在了郭地。
因此,这位儿子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称作为姓氏,形成了郭氏家族。
另一种说法是郭姓源于中国古代的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土面积扩大,需要统一统治,于是设立郡县,派遣郡守管理地方事务。
据推测,其中一个郡守姓郭,他的子孙后来以其姓氏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了郭氏家族的来源。
而在中国南方地区,郭姓的起源则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有关。
根据史书记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傣族、瑶族和独龙族中都有姓郭的人。
这些族群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姓氏系统,郭姓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族群的先祖往往是当地的部落首领或首领的后代,他们以首领的名字或名字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姓氏,其中就包括了郭姓。
除了以上的说法,郭姓的起源还有很多其他的传说和理论,但缺乏确切的历史记录和证据。
郭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中有着丰富的贡献和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等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总结起来,郭姓的起源有着多种传说和追溯方法,可能与中国古代的封地、秦朝的郡守以及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有关。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郭姓作为中国的一个姓氏,其来源和文化内涵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
郭姓的来源介绍
郭姓的来源介绍1.“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大禹有两个护卫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们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
《姓氏考略》:"夏有郭支,见《抱朴子》。
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
"这么说来,郭姓是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的。
2.出自姜姓。
以居处为氏。
拒《风俗通义》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
"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
3.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
4.出自冒姓或改姓。
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5.出自古郭国。
6.朝鲜族郭氏,韩国朝鲜族郭姓来源,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得姓始祖虢序,又名郭序,虢序是虢叔的裔孙。
虢序做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被周平王封于阳曲。
此后,虢序号称郭公,成为虢姓转为郭姓的第一代人。
郡望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
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颍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西汉郭忠以成安侯封于颍川。
京兆郡:三国时置郡,开基始祖为西魏右仆射郭嵩。
河内郡:汉初置郡,治所在怀县,西晋郭默之族。
广平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广平。
敦煌郡:汉武帝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西平郡:汉献帝时置郡,治所在西都县,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汾阳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郭氏为古郭国后裔。
秀容郡:北魏时置郡,治所在秀容县今定襄县。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堂号太原堂:以望立堂华阴堂:以望立堂汾阳堂:以望立堂冯翊堂:以望立堂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广招贤才,他筑黄金台,尊郭隗为师。
此举使乐毅、邹衍、剧辛等一大批人才前来归附燕国,燕国开始强大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唐间郭姓的分布与郭子仪子、孙辈入闽说驳议杨际平一、东虢、西虢国人皆可以郭为姓《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载:“郭氏出自姬姓。
周武王封文王弟虢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
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
‘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
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
蕴生准、配、镇。
镇,谒者仆射、昌平侯。
裔孙徙颍川”。
《新唐书》说“‘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阳曲为郭氏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该可信。
《全后汉文》卷一0六《郭辅碑》载:“先生讳辅,字甫成。
其先出自有周。
王季之中子,为文王卿士,采食于虢。
至于武王,锡而封之,后世谓之郭。
春秋之时,为晋所并。
遭战国、秦、汉,子孙流分,来居荆土,氏国立姓焉”。
此郭辅即东虢后人。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录魏晋《夫人宜成宣君郭氏之柩》墓志铭称:宜成宣君郭氏“讳槐,字媛韶,太原阳曲人也。
其先胤自宗周,王秀之穆,建国东虢,因而氏焉。
父城阳大守,讳配,字仲南,德迈当时”。
此宜成宣君郭槐之父或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提到的“代居阳曲”的东汉末大司农郭全孙郭配。
据墓志,郭槐亦是东虢后人。
世居太原阳曲。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录北魏《魏故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都督冀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赵郡开国公尔朱公之墓志铭》称:“公讳绍,字承世,北秀容人也。
其先出自周王虢叔之后,因为郭氏,封居秀容,酋望之胤,遂为尔朱”。
尔朱氏是否原姓郭,待考。
但此墓志说明,西虢国人之后亦姓郭。
以上碑刻资料说明,东虢、西虢国人之后都可能以郭为姓。
东、西虢灭亡后,其国人流散各地。
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后,阳曲即成为郭氏聚居之地。
二、汉唐间可能还有以虢为姓者敦煌出土文书S2052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载唐前期全国十道各州郡的郡望:关内道“邠州新平郡出四姓古、异、附、虢”;河东道“并州太原郡出廿七姓弘、王、郭、郝、温、尉迟、祁、令狐、武、阎、宫、(左为两口中间一横,右为阝)、孙、伏、咎、霍、问、弓、师、义、招、酉、廖、易、龙、韶、光”;“虢州弘农郡出七姓杨、谭、强、晋、虢、裘”。
(文书原缺一姓)说明直至唐代,郭、虢二姓仍同时存在。
郭为并州太原郡望之一,虢则为邠州新平郡与虢州弘农郡郡望之一。
邠州新平郡与虢州弘农郡既以虢姓为郡望,说明其时邠州新平郡与虢州弘农郡有虢姓。
唐代既如此,此前的秦汉魏晋南北朝,亦当有以虢为姓者。
笔者检此期的史籍与出土文献,却未检出虢姓之人,此或表明,虢姓之人为数不多。
三、两汉三国之时郭姓的分布很广汉魏史籍所见郭姓人氏,籍贯明确者,见于下表:姓名籍贯简介出处郭昌云中人武帝时为将军《汉书》卷五五《郭昌传》郭昌东郡成帝时为长安令《汉书》卷七五《翼奉传》郭解河内轵人游侠《汉书》卷九二《游侠传》郭昌真定槁人光武帝郭后之父《后汉书》卷一○上《光武郭皇后传》郭玉广汉洛人和帝时为太医丞《后汉书》卷八二下《方术传》郭丹南阳穰人明帝时为司徒《后汉书》卷二七《郭丹传》郭太太原界休人东林党领袖《后汉书》卷六八《郭太传》郭胜南阳郡人东汉末中常侍《后汉书》卷六九《何进传》郭奕颍川欲娶荀爽女后汉书卷八四列女南阳阴瑜妻郭图颍川人仕袁绍《后汉记》卷二六郭囗囗东海吴郡太守《全后汉文》卷一○三《费凤别碑》郭究汲人历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全后汉文》卷一○五《司隶从事郭究碑》郭宏颍川郡上计吏谢承《后汉书》卷七郭长信太原郭泰所识之士谢承《后汉书》卷四郭淮太原阳曲荆州刺史,封汾阳子《三国志》卷二六《郭淮传》郭端代郡郡中大吏《三国志》卷二三《裴潜传》郭谌东郡太祖西曹掾《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世语》郭政顿丘县县民《三国志》卷二七《胡质传》郭祖乐安、济南一带“海贼”《三国志》卷一二《何夔传》郭宪西平郡右姓初为郡功曹,后封关内侯《三国志》卷一一《王脩传》注引《魏略·纯固传》西汉武帝时常侍左右的郭舍人、西汉宣帝朝的内谒者令郭穰、莽新戊己校尉郭钦、东汉光武帝时将军郭霸、守谒者郭坚伯、东汉和帝射声校尉郭璜、东汉顺帝守光禄大夫郭遵、东汉桓帝时凉州刺史郭闳、东汉灵帝太尉郭禧、东汉献帝时的尚书郭溥等等,皆活跃于当时,惜不详其籍贯,皆无法论列。
下面再辑录汉简、吴简所见郭氏族人。
姓名籍贯身分出处郡县里郭遂成①??安乐里边民《额济纳汉简》99ES16SF2:3①原简:“安乐里郭遂成口一……田一顷八十七亩……入粟小石廿六石直千五,癸巳入……”。
①原简为:②原简为:③原简为:。
④原简记:以食县(悬)泉厩佐广德所将助御效谷广利里郭市等七人,送日逐王,往来三食,食三升……”⑤原简记:“戍卒魏郡贝丘临囗里囗囗⑥原简记:⑦原简记:“戍卒东郡聊成孔里孔定贳卖剑一,直八月,觻得长杜里郭穉君所舍,里中东家南入,任者同里⑧原简记:”⑨原简记:”⑩原简记:“河东襄陵阳门亭长、邮里郭强长七尺三寸”。
11原简记:“囗阳第七车父囗阳里郭王”。
/何丘男子李达、郭连嘉禾二年调布一匹嘉禾/泉,东至海,南至长沙郡临湘县、南郡江陵县等等都分布有许多郭姓人户①。
既有当官的,也有布衣平民。
汉魏以后的两晋南北朝隋唐,郭姓的分布应该更广。
现在广泛分布于海内外的一千多万郭氏人家,自然也就是汉唐间郭氏民户的后裔。
四、郭子仪诸子、诸孙未见迁居于闽者关于福建郭氏的渊源,目前主要有二说。
其一是:源于“唐高宗总章二年,随归德将军陈政(陈政于仪凤二年病故,由其子陈元光率领)入闽开漳之益公(陈元光将佐之一)及淑公(据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家于漳州龙溪廿八都郭埭乡)”②。
其二:郭子仪子孙入闽繁衍。
前一说法,因已有充分证据证明陈政、陈元光不是由河南光州固始,而是自岭南入闽,而失去全部根据,可以置之不论,后者则须加以辨析。
郭子仪子孙入闽说主要如下:闽南泉州同安郭山族谱世系说明:“一世祖镕公,系唐汾阳王第六子状元驸马暧公之四子,于唐僖宗咸通间(860-873)与侄嵩公等从王审知之从弟王想入闽……”③泉州晋江石湖钱山郭氏家谱:“详考郭氏所由始,盖出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
又望出华阴冯翊,传数十世始发于汾阳王,其六子暧,仕于光州,家于固始,……至唐昭宗时,命王审知开闽,移固始之民而邑于闽,暧曾孙颂为审知参军,家于兴化……。
”④基隆谱载:“暧公二子钊公之夫人,带同三子,逃入同安为县始祖”。
⑤泉州晋江石湖钱山南窗公派源流考略:“暧公曾孙颂公,为王审知参军,家于兴化;八世孙政公,于宋高宗为晋邑令,不回本籍……”。
⑥蓬岛郭氏家谱:“入闽始祖为郭子仪裔孙郭嵩,于唐咸通间,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
”⑦此外还有郭晞与郭曙十四世孙福安入闽等说。
郭晞入闽说见柳溪公世系说明:“晞公袭父职,拜为招讨使,随唐帝平闽后,另设府第及祠堂于福建兴化府,自此一脉传衍……”⑧。
郭曙十四世孙福安入闽说见上杭郭氏族谱序说:子仪公七子曙公之十四世孙福安公,原居华州,任宋徽宗武职。
后南调镇守闽西,家居龙岩,成为龙岩始祖。
⑨郭子仪有再造唐室大勋,两《唐书·郭子仪传》对郭子仪子辈、孙辈的经历皆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如关于郭暧及其子、孙,《新唐书》卷一三七《郭子仪附郭暧传》记:“暧字暧,以太常主簿尚升平公主。
暧年与公主侔,十余岁许昏。
拜驸马都尉,试①其他地区因缺乏相关的出土资料,无法论述。
②郭寄峤《环球郭氏宗谱》卷二《源流志》录郭经南《福建郭氏源流志略》。
又见同卷郭清林《福建龙溪榴阳始祖十二使公源流》化引《榴阳郭氏家乘世传》。
③转引自郭寄峤《环球郭氏宗谱》卷二《源流志》录郭经南《福建郭氏源流志略》。
④转引自郭寄峤《环球郭氏宗谱》卷二《源流志》。
⑤转引自郭寄峤《环球郭氏宗谱》卷二《源流志》录郭经南《福建郭氏源流志略》。
⑥转引自郭寄峤《环球郭氏宗谱》卷二《源流志》录郭经南《福建郭氏源流志略》。
⑦转引自郭寄峤《环球郭氏宗谱》卷二《源流志》录郭经南《福建郭氏源流志略》。
⑧转引自郭寄峤《环球郭氏宗谱》卷二《源流志》录郭经南《福建郭氏源流志略》。
⑨以上引文皆转引自郭寄峤《环球郭氏宗谱》卷二《源流志》。
殿中监,封清源县侯,宠冠戚里。
……贞元三年,袭代国公。
卒,年四十八,赠尚书左仆射。
初,暧女为广陵郡王妃。
王即位,是为宪宗。
妃生穆宗。
穆宗立,尊妃为皇太后,赠暧太傅。
四子:铸、钊、鏦、铦。
铸袭封。
……鏦字利用,尚德阳郡主。
……顺宗立,主进封汉阳公主,擢鏦检校国子祭酒、驸马都尉。
……宰相荐其才不当以外戚废,乃拜右金吾将军,封太原郡公。
……改太子詹事,充闲厩宫苑使。
卒,赠尚书左仆射。
铦性和易,累为殿中监,尚西河公主。
鏦卒,代为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
长庆三年,暴卒。
太后遣使按问发疾状,久乃解。
初,西河主降沈氏,生一子,铦无嗣,以沈氏子嗣。
”《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附郭暧传》亦载:“暧,子仪第六子。
年十余岁,尚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
时升平年亦与暧相类。
大历中,恩宠冠于戚里,岁时,锡赉珍玩,不可胜纪。
大历十三年,有诏毁除白渠水支流碾矶,以妨民溉田。
升平有脂粉硙两轮。
郭子仪私硙两轮,所司未敢毁彻。
公主见代宗诉之,帝谓公主曰:‘吾行此诏,盖为巷生,尔岂不识我意耶?可为众率先。
’公主即日命毁。
由是势门碾硙八十余所,皆毁之。
暧检校左散骑常侍。
建中末,公主坐事,留之禁中,暧亦不令出人。
既而朱泚之乱,不知车驾幸奉天,为贼所逼,欲授伪官,暧辞以居丧被疾。
既而与兄晞、弟曙及升平公主皆奔奉天,德宗喜,并释前咎,待之如初,复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
从驾至山南,改太常卿同正员。
贞元中,帝为皇孙广陵郡王纳暧女为妃。
暧,贞元十六年七月卒,赠尚书左仆射,升平公主,元和五年十月薨。
赠虢国大长公主,谥曰懿,广陵王即位,为宪宗皇帝,妃生穆宗皇帝。
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尊郭妃为皇太后……暧子钊、鏦、铦。
……穆宗即位,鏦为叔舅,改右金吾卫大半军、兼御史大夫,左街使,城南有汾阳王别墅,林泉之致,莫之与比,穆宗常游幸之,置酒极欢而罢,赐鏦甚厚,俄加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充闲厩宫苑使。
从容贵位三十余年,而椒房之宠,国舅之恩,近代已来,无有其比。
而鏦恭逊虔恪,不以富贵骄人,士无贤不肖,接之以礼,由是中外称之。
长庆二年十月卒,赠尚书左仆射,仍以其弟铦代鏦为太子詹事,充闲厩宫苑使。
由上述记载可知:郭暧10多岁便以太常寺主簿身份与代宗公主成亲。
后步步高升,荣宠至极,绝无“仕于光州,家于固始”之说。
因而也不存在郭暧曾孙在唐末随王审知入闽之事。
郭暧四子铸、钊、鏦、铦,其中并无郭镕其人。
或曰郭镕即郭铦。
但郭铦为穆宗国舅,自身又“尚西河公主”,“为太子詹事,充闲厩宫苑使”。
也不可能入闽为泉州同安郭氏始祖。
《旧唐书·郭子仪附郭暧传》更明确记载“铦无嗣,以沈氏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