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后赤壁赋教案-公开课可用

合集下载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感受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理解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2. 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后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后赤壁赋》。

2.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翻译并背诵《后赤壁赋》。

2. 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

4. 学生能够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理解作者通过寓言故事表达的人生哲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寓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语句。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引入《后赤壁赋》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标记的生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4.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寓言故事的表达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以加深对苏轼及其文学成就的理解。

2. 参观景点: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等相关景点,让学生实地感受文中描绘的景物,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提供准确的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后赤壁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对《后赤壁赋》的深层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律。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5. 写作与讨论:(1)学生根据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进行班级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文中景、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疏通文意。

(2)感受文中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学习景、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哲理。

(2)体会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赤壁之战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赤壁之战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苏轼在赤壁游览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赤壁赋》。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被贬黄州的经历。

(2)讲述《赤壁赋》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写作此文时的心境。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和长难句。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

5、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描绘了怎样的赤壁景色?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2)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3)作者是如何将景、情、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6、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苏轼旷达乐观人生态度的理解和感悟。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3)能够默写《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默写《后赤壁赋》中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欣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分析与欣赏(1)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2)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7.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集合7篇)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集合7篇)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赤壁赋》公开课教案(集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1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2、体会感情,领悟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二、诵读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三、感情概况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四、赏析“乐”1、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写作此文,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五、赏析“悲”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忽然悲从心来那么,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4、方其??而今安在哉!: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六、感悟“喜”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七、自我救赎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赤壁赋》公开课教案2教学目标: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后赤壁赋》公开课课件

《后赤壁赋》公开课课件

后赤壁赋 苏轼
整体感知
• 找出文中体现情感的句子, 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是岁(这一年)十月之望,步( 出发 )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斜坡)。霜 露既(已经 )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 环视)而乐(以…为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一会儿)叹曰:“有 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 何(把…怎么样)?”客曰:“今者薄 ( 逼近 )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 鲈。顾(可是)安所(什么地方)得酒乎?”归而谋 诸( 兼词,之于 )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 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需要 )。”
萧瑟之景 ,悲凉之情Leabharlann 作者的感情?此种感情从何而来?
——悲( 予亦悄然而悲)
悲又从何而来呢?
①江山不可复识(景物,人生无常,河山疮痍满目) ②盖二客不能从焉(孤独) ③历险景,划然长啸(自然之伟大, 个体之渺小孤单 无助) ④凛乎不可久留(悲伤,恐惧)
苏轼 黄州 赤壁
•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 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金圣叹《天下才 子必读书》“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 无前赋,后赋无谓。王世贞《前赤壁二 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 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 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 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
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寥寥十 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 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 好的铺垫。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 几何( 多少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 ( 提 )衣而上,履(登、踏)巉岩,披 (拨开 )蒙茸,踞(蹲,坐)虎豹,登虬龙,攀 栖鹘之危( 高 )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

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

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

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作者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仅供参考。

《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较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点拨: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领悟作品中对自然、人生、哲学的思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苏轼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 领悟作品中对自然、人生、哲学的思考;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让学生感受文学大家的魅力;4. 情感教育: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让学生感受文学大家的魅力;5. 情感教育: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1)课文朗读与解析;(2)苏轼生平介绍;(3)作品主题探讨;(4)修辞手法分析;(5)课后作业布置。

2. 教学安排:(1)第1-2课时:课文朗读与解析;(2)第3-4课时:苏轼生平介绍;(3)第5-6课时:作品主题探讨;(4)第7-8课时:修辞手法分析;(5)第9-10课时:课后作业布置。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刻画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探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主题思想;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刻画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 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感悟;3.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理解文意,为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课堂拓展: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文中哲理的感悟,以及如何将文中的思想感情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后赤壁赋》;2. 分析并总结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的欣赏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和感悟;4.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中哲理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学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4. 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后赤壁赋》,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理解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理解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文中生僻字词的释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景象,体验作者的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感知文本。

3. 讲解课文:针对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变化,总结文章主题。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文中描绘的景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

3.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课堂管理、时间安排等方面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

八、拓展延伸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与《后赤壁赋》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断句。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人物、情感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后赤壁赋》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细节(一)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情怀。

2.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如苏轼、周瑜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3.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如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对友人的思念等。

(二)课堂互动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景色、人物、情感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开展课堂讨论。

(三)课后辅导1.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背诵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特色;(3)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体会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学会珍惜当下,勇于追求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艺术特色;(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作品《赤壁赋》;(2)引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及文章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特点;(2)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课文,解释生僻字词;(2)分析文章艺术特色,解读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文中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会文章的美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领会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文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轼的写作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句层面的困难。

3.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分析文章结构,阐述苏轼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其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意境描绘和哲理思考,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前赤壁赋》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深入领会《后赤壁赋》的意境和哲理。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描绘的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文本,了解其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后赤壁赋》的产生背景。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感受文本的意境和情感。

3.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与《前赤壁赋》进行对比,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

4. 讲解分析:教师对《后赤壁赋》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文本结构、意境描绘和哲理思考。

5.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境。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7.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后赤壁赋》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六、教学延伸:1. 文化拓展:介绍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2. 艺术欣赏:组织学生欣赏《后赤壁赋》相关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后赤壁赋》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对苏轼《后赤壁赋》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苏轼的文学才华,理解其人生哲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学生能够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苏轼的人生哲学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质。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后赤壁赋》是苏轼在流放黄州期间所作,描绘了苏轼与友人在赤壁游玩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2 文学特色分析2.2.1 韵律美分析文章的韵律特点,如对仗、排比等,体会苏轼的文学才华。

2.2.2 意象美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如“赤壁”、“江水”、“清风”、“明月”等,感受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2.2.3 思想内涵探讨苏轼在文中表达的人生哲学,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第三章:课堂实践3.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的文学风格。

3.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意象,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3 课堂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解读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准确翻译课文,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2 写作练习以“我对苏轼的理解”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加深对苏轼文学成就的认识。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会其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三、教学难点1. 《后赤壁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略其文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后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后赤壁赋》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

(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后赤壁赋》情感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后赤壁赋》,体会其文学价值。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篇一:《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 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能力目标:1、领悟景物与情理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
2、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3、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复习《前赤壁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作一词二赋。

前后《赤壁赋》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后赤壁赋》。

二、教师检查预习卷完成情况,整体感知。

三、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落实第一段字词,翻译。

四、找出该段写景的句子?“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A此句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B此句写的季节、对象是什么?(初冬之夜黄坂坡)
C为何要写此景色?与夜游赤壁何关?(见此美景,天清气爽,小小的黄坂坡也如此引人入胜,可想像若到那赤壁之下,会有怎样的一番美景。


五、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快乐,因为有美景、嘉客、好酒、珍肴,这四美是游赤壁最好的兴致和条件。

)(板书:起雅兴而游乐)
六、再齐读该段。

第二课时
一、全班朗读第一自然段,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教师落实第二段字词,翻译。

三、1、诗人说“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七月游赤壁时的景色与现在有何不同,现在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的是一幅清幽的初秋之景,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

诗人的心情舒畅飘逸。

《后赤壁赋》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

两者都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2、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一是季节变化;二点是作者的心理原因:一是为自身的处境而忧愁,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隔两年作者写下了这两篇文章。

黄州并不是世外桃园,苏轼在这里过得并不舒心,日渐衰老,北归渺茫二是为国家命运而担心。

另一方面是为国家,联系当时历史背景,可知,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了约60万人,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上,满目凄凉。

所以说到:“江山不可复识时,苏轼的心情也由之前的欢乐变为忧伤。

3、让学生自由读该段,并思考,作者想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排谴此时的心情?
明确:登山,融入自然。

但未达到排谴的目的。

4、请在本段中找出有关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

明确:划然长啸、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5、作者为什么会由“划然长啸”到“悄然而悲”再到“肃然而恐”?这里的情感与《前赤壁赋》有没有相同之处?
明确:作者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同时又因无人相伴,在独自登山过程中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深感个体的渺小,与《前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受是一样的,因此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6、作者为何在登高后又“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明确:作者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态度,顺乎自然,懂得自我解脱的心理特性。

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四、、再齐读该段,仔细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五、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乐→悲→平静
(板书:历幽景而恐悲)
第三课时
一、全班朗读课文,教师落实第三自然段字词,翻译。

二、1、本是乘兴而来,理应兴尽而返,如今却是兴味索然,难道真要“醉不成欢惨将别”吗?文章开头两句,承接上文,有两个字既概括了环境,又点明心理特征是哪两个字?
明确;寂寥!
2、本段写了几件事?
明确:1、夜逢孤鹤2、梦会道士
3、“鹤”、“道士”分别有什么特点?
(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
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

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4、苏轼为何会做这个梦呢?
明确:作者对鹤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含蓄表达了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三、最后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文体特征以及作者感情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