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甸油田某区块聚驱效果分析
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稳定性及驱油效果评价
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稳定性及驱油效果评价张玉丰;吴晓东;马文衡【摘要】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但是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的黏度稳定性及体系的驱油效果是目前矿场需要了解的问题.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高浓度聚合物体系黏度稳定性评价,并对体系的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时间对体系黏度有一定影响,而且随着体系浓度的增加,时间对体系黏度的影响逐渐减小;在剪切速率和剪切时间分别一定的条件下,体系的降解率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降低,随体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高浓度体系的保留黏度大;聚合物浓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越高,驱油效果越好.【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年(卷),期】2007(029)002【总页数】5页(P69-72,75)【关键词】高浓度聚合物体系;黏弹性;驱油效果;稳定性【作者】张玉丰;吴晓东;马文衡【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华北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6大庆油田综合含水接近甚至超过90%,目前维持大庆油田稳产的主要手段是三次采油技术[1,2],尤其是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最为广泛[3]。
王德民等[4]根据岩心试验结果,认为具有黏弹性的聚合物溶液可以提高驱油效率,残余油饱和度降低的原因是黏弹性流体的“拉、拽”作用,由此提出具有高黏弹性的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技术[5]。
最近研究认为[6],高浓度可以使聚合物驱采收率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20%OOIP(三元复合驱水平)以上,并且克服了碱对地层污染的缺陷。
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对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的稳定性和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并且对喇嘛甸油田应用聚合物体系的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优选。
1 性能评价1.1 黏度稳定性1.1.1 试验原料和试验步骤(1)主要试验原料:高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2589.3万,固相含量90.53%,水解度20.2%。
喇嘛甸油田北西块二区聚合物驱油见效分析
C h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o l o gy R e v i e w
●-
喇嘛 甸油 田北 西块 二 区聚 合 物 驱 油见 效 分 析
吴庆 华
( 大 庆油 田 采油 六厂 第二 油 矿地 质 队 黑龙 江 大庆 1 6 3 0 0 0 )
大庆 油 田喇嘛 甸油 田北 西块二 区位 于喇嘛甸 油 田北块 西部 , 地 质储量 9 4 5 ×1 0 4 t , 含油 面积 7 . 0 Ki n2 , 平均 有效 厚度 9 . 5 m, 孔隙体积 1 8 7 5 ×1 0 4 m。 , 有 效厚 度9 . 5 m, 渗透 率0 . 5 1 7 u m2 , 采用1 0 6 m五点 法面积 井 网 , 共 有注人 井2 7 3 口, 采 出 井3 3 5 口, 目前处 于聚合 物驱油 见效 时期。 北 西块二 区 由3 7 #断层分为 南北两 部 分, 由于 断层 南北两 侧注 聚层 位及 油层性 质不 同 , 因此将 北西 块二 区分为 北西 二断 南和北 西二 断北两 部分 , 断 北开 采层位葡 Ⅱ卜 高I 5 , 断 南开采 层位 萨 Ⅲ卜 针对 注入井及 采 出井 的不 同情 况 , 各 自采取相 应的措施 可以有效 地使聚 合
物驱效果进一步提高。 通过精细地质分析, 我们在高压注水井中选择三类井进
行 压裂 措施 改造 : 第一 类是注水 井油层 l 生质差 薄差层 多 , 渗 透率低 的井 , 通 过压裂措 施来 增 强其 渗流 能力 , 从 而达 到 降低注入 压力 的 目的 。
均质油层条件下, 聚合物驱调整了注入剖面, 扩大了波及体积 , 提高了采收率 。 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 , 聚合物驱不仅改善流度比, 提高波及效率, 还可以提高微
喇嘛甸油田三类油层聚驱效果及认识
I ■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喇嘛 甸 油 田三 类 油 层 聚 驱 效 果采油六 厂试 验大 队 )
[ 摘 要] 喇嘛甸油田三类油层属于薄差油层 , 但其发育广, 储量丰富, 非均质性强, 是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的主要接替潜力层。 与主力油层相比, 具有有效厚 度小 、 表 外储层 发育 , 渗透率 低 , 油 层发育 薄 及剩余 油分 布零 散 等特点 。 现场试验表明, 三类油层注聚是可行的, 为了评价三类油层聚驱效果 , 总结试验认识 , 本文从三类油层注采能力、 动用状况、 见效特点、 措施效果 、 提高采收率 幅度 等方 面综合 分析 , 总结评 价 了试验 聚驱 效果及 认 识 , 对 喇嘛甸 油 田三 类 油层合 理 高效开 发具 有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 [ 关键 词] 三 类 油层 聚 合物 驱 动用 状 况 提高 采 收率 中图分 类号 : T E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 2 0 1 4 ) 0 3 — 0 2 3 0 — 0 1
效期 长 。 截 止2 0 1 2 年9 月, 试验 区 聚驱 阶段 采 出程度 1 2 . 1 9 %, 比数 模 预测 高 4 . 8 8
聚 合物驱 油 实 践表 明 , 渗 透率 变异 系数 越小 , 聚驱 油井 见效 时 间越 晚。 水 驱示 踪剂监 测表 明 , 最快 推进 速度 为6 . 3 m/ d , 而 聚合物 推进 速度 在0 . 5 m/ d - 0 . 6 m/ d 之间, 三类 油层 聚合 物驱 推进 均衡 。 与一 、 二 类油 层 聚驱对 比 . 分 别 多 注0 . 0 1 2 P V 和0 . 0 2 0 P V见到 聚合物 采 出。 在 注入相 同0 . 5 3 7 P V时 , 三类 油层采 聚 浓度仅为2 4 9 mg / L , 分别比一 二类油层低6 3 8 mg / L  ̄4 0 9 mg / L , 采聚浓度较 低。 从中间井近2 年的连续八次取样资料分析。 含水由9 6 . 4 %下降I U s o . 3 %, 采
喇嘛甸油田聚驱注入仪表系统优化
油 气 田地 面工 程 第 2 9卷 第 8期 ( 0 0 8 2 1. )
d i1 . 9 9 j is . 0 6 6 9 . 0 0 0 . 2 o : 0 3 6 /. sn 1 0 — 8 6 2 1 . 8 0 1
喇 嘛 甸 油 田聚 驱 注 入 仪 表 系 统优 化
邢 涛 大庆油田 采油六厂
( )配制 站外 输母 液 采 用 变 频 压 力 闭 环 控 制 , 3 注入站通 过母 液 稳 压 装 置 调节 来 液 的压 力 、流 量 , 以保证 母 液平稳 上泵 ,实 现 了泵一泵 喂 液 。 ( )在 组 合 电器 ( 央 工 作 站 ) 的统 一 调 控 4 中 下 ,通 过变 频器压 力 闭环 、单井 流量 调节器 及混 配 比阀 的控制 ,母液 及 高压水 均能 自动 调节 ,所有 工
摘 要 :通 过 对 喇 嘛 甸 油 田 聚 驱 注 入 系统
制难 ,劳 动强度 大 。随着技 术 的发展 ,单井 注水 流
量 调节 方式 由手 动改 为 自动 ,减 轻 了员工 的劳 动强
仪 表 应 用方 面分析和 论证 ,解决仪 表 系统在 应 用 中存在 的问题 ,简化控 制原理 ,降低聚
度 ,方 便 了操作维 护 ,提 高 了管理水 平 。
( )现 场运行 设备 较多 ,建设 投 资大 , 日常维 2 修 、维 护工作 较 大 。
2 2 一 泵 多 井 注 入 工 艺 .
驱 注入 系统计 量及 自动化 仪表 投 资 ,提 高聚 驱 注入 系统 仪 表 的 适 应 性 、准 确 性 和 可 靠
1 前 言
喇 嘛甸油 田 自 1 9 9 5年 进入 聚合 物 驱 油 技 术 聚 驱大 规模 工业 化推 广 阶段 ,聚驱技 术 已推广应 用 于 油 田的五 个 区块 ( 北东块 、北 北块 、北 西块 、南 中 块 东部及 南 中块 西 部 ) ,共 有 注 入 井 12 5口,注 1
喇嘛甸油田莆Ⅰ1—2油层聚合物驱综合挖潜方法
由 于油 层尖 灭或 变差形 成某 一方 向存 在剩余 油 。
2 5 零 散 分 布 差 油 层 型 .
原井 网注采较 完 善 ,但 由于油层 薄 、物性差 ,再 加 上原井 网井距 大 ,致 使 较大面 积 的剩余 油动 用差或
不动 用 。
26 顶部 剩余油 富集型 . 以正 韵 律 油 层 为 主 ,油 层 底 部 为 高 水 淹 、强 水 洗 .顶部 剩余油 相对 富集 。
维普资讯
.
6 . 6
第2 1卷
第 2期
大庆石 油地质 与开发
P G 0. D. . . D.
20 0 2年 4月
文 章 编 号 : 1  ̄35 0 】0-060 0 1 74 c02 206-3 0. 2
喇 嘛 甸 油 田葡 工1 2油 层 — 聚 合 物 驱 综 合 挖 潜 方 法
3 聚合 物驱 辅 助措 施对 平 面剩余 油 的
挖潜
对 于现 井 网控 制 较差 的剩余 油 ,主要是 在精 细地 质 研究 的基础 上 ,通过新 钻井 、水 驱井 补孔 、原 注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于原水 驱 反九 点 法 面 积 井 网油 水 井 井 距 比较 大 ,造 成水驱后 剩余 油主 要分 布在分 流线 上 ,或 者是 现井 网下两 三 口井 之间 流线没 有波及 的 区域 。
关 键 词:聚合 物驱 ;剩余 油分 布类型 ;挖 潜 时机 ;综合 挖 潜方 法
中图分类号 :T 3 7 4 E 5 .6 文献标识码 :B
由于 隔层原 因不能射 或 断层重 新认 识后 形成 的 L
1 引 言
聚合物驱 与水 驱 相 比由 于改 善 了驱 替 液 的性 质 . 同时 进行 了井 网加 密 ,因此能 够对水 驱 后各种类 型 的
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聚驱调整措施分析
大 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油地 质与开 发
P 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 d Oi l ie f l d De v e l o pme n t i n Da q i n g
Fe b ..2 01 3 Vo 1 _ 3 2 No .1
Ab s t r a c t : Ba s e d o n t h e g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Bl o c k No .1 i n NE Z o n e o f La ma d i a n Oi l f i e l d,t h e i m— p r o v i ng me t h o d s o f t h e p o l y me r lo f o d i n g e f f e c t s f o r t h e s e c o n d — o r d e r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s a r e p r e s e n t e d t h r o u g h i n t e g r a t i n g wi t h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o f t h e c o r r e s p o nd e n t p o l y me r — lo f o d i n g p i l o t t e s t :t h e c o n t r o l l e d d e g r e e o f t h e s a n d b o d i e s c a n b e e n h a n c e d b y o p t i mi z i n g t he we l l p a t t e r n s a n d s p a c e s;c o n s i d e r i n g t h e c o mp a t i bi l i t y b e t we e n t h e r e s e r v o i r s a n d t h e p o l y me r p r o p e r t i e s i n c l ud i n g r e l a t i v e mo l e c u l a r ma s s e s a n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f u l l — s c a l e p r o il f e c o n t r o l t o i mp r o v e t h e
喇北东块后续水驱综合挖潜试验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后续水驱综合挖潜试验研究喇嘛甸油田北东块地区葡I1-2油层在经历聚合物驱以后,已累计增油342.5×104t,目前全区都已进入后续水驱阶段,区块采出井综合含水平均在96%以上,属特高含水期。
从喇8-检P182井密闭取心资料看,葡Ⅰ1-2油层内部非均质性严重,纵向上呈多段水淹特点,由于层内及层间存在严重的渗透率差异,在长期注水开发和聚驱开发后形成了高渗透条带,导致注采井间低效或无效水循环,开采难度增大,现有的挖潜技术已无法满足后续水驱稳油控水的需要。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适应油田“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方针,在常规措施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采用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挖潜措施(高渗透带定性定量描述、层内封堵、全井封堵射孔炮眼后二次射孔、深度封堵及调剖、油井表活剂吞吐与堵水结合等配套工艺技术),以降低全区的综合含水,增加油层的动用程度,提高区块最终采收率。
这一项目的成功开展,对喇嘛甸油田聚驱后的剩余油挖潜及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整个大庆油田的后期开发也会起到的一定的指导作用。
1、试验区基本概况北东块综合挖潜试验区位于北东块的北部,北起喇8-18井与喇11-18井连线,南至喇8-20井与喇11-201井连线,区块含油面积2.16km2。
地质储量445.9×104t,可采储量381.69×104t,孔隙体积844.6×104m3,平均砂岩厚度16.3m,有效厚度14.9m,有效渗透率475×10-3μm2。
采用212m五点法面积井网,共有采油井34口(中心井12口)(其中单采井21口,合采井13口),注入井24口,水转油井关井3口,平衡井2口。
该区块于1974年投入开发,1981年对葡I1-2砂岩组油层进行层系调整, 1995年开展了葡I1-2砂岩组油层聚合物驱井网调整,1996年7月14日开始注聚,2000年4月部分注入井转入后续水驱,2000年8月全部转入后续水驱。
三类油层聚驱油井压裂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0 . 2 D[ “ 。
喇嘛甸 油 田喇 8 -1 8 2 三 类油 层注 聚试 验 区2 0 0 7 年3 月开 始 注聚 , 开 采高 Ⅱ 1 -1 8 油层 , 中心区 采用 五点法 面积 井 网。 注 采 井距 1 5 0 m, 平均单 井发 育砂岩 厚 度1 5 . 4 m, 有 效 厚度6 . 2 m, 有 效渗 透率 0 . 1 9 2 D, 共有 注入 井 l 2 口, 单采 井 1 3 口。 由于试验 区油层 具有 有效 厚度 小 、 表外 储层发 育 、 渗透率 低 、 油层 发育 薄 、 相 变复 杂 及储层 非 均质 性强 等特 点 , 并 且井 网 四向一 类连通 率 只有 1 7 . 1 %, 砂 体 一类 连通率2 3 . 5 %, 因此实 施压裂 改造是改 善三类 油层聚 驱效果 的有 效手段 。 截 止2 0 1 2 年1 2 月, 试验 区累 计实 施油 井压 裂6口, 见效 井5 口, 见 效率 8 3 . 3 %。 =、 影 响三 类油 层压 裂效 果的 主 要因 素 储层砂 体 的沉 积环 境 试 验 区G1 I 1 -1 8 油 层 属于 三角 洲沉 积 , 主 要 以三 角洲 内外 前缘 相沉 积 为 主, 砂体 构成 复杂 , 油层平 面形 态为厚 、 薄、 分叉 等多 种组合 , 这种 复杂性有 利于 对 剩余 油分 布状 况的认 识 和进行 压裂 挖潜 , 油 井压 裂效果 一般 较好 。 试验 区压 裂6 l l 油井 中, 有 效期最 短2 个月 , 最 长2 3 个月。 平均 有效 期 1 5 . 2 个月 , 压 裂井 累 计 增 油5 6 1 2 t , 平均 日增 油 1 2 . 1 t , 单井 日增 油2 . 4 t ( 表1 ) 。 表 1试 验 区6 1压裂 油 井有 效期 和累 计增 油统 计表
喇嘛甸油田北北块萨Ⅲ4—10油层高浓度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
收稿日期 : 0 0 2 : 2 9 9 8 改回日期 : 10 2 0 2 033 0 基 金项 目: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 聚合物驱改变驱油波及 体积 的机理研究 ” C 0 S0 ) ( C 5 3 5 部分研究 内容 i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低渗透油层提 高驱 油效率的机理研究” 56 4 2 ) (0 30 0 作者简介 : 张平( 95一) 男 , 0 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 , 18 , 2 8 0 现为该校在读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研究。
研 究 了聚合物 溶液 的黏 弹性 , 提 出黏 弹 性越 强 、 并
量一直 占全油 田 的 4 % 以上 , 0 已经 成 为 油 田可 持
续 发展 的重要 措 施 。北 北 块 一 区 萨 Ⅲ4一l O油层 聚合物驱是 喇嘛甸 油 田第 1个 二类 油 层 聚合 物 驱
工 业 化 推 广 区块 , 合 物 驱 油 布 井 面 积 为 8 4 聚 .6 k m ,平均有 效厚度 为 9 8m,控制 石油 地质储 量 .
测模型。应用该模 型对喇嘛句油 田北北块一 区萨 14—1 1 1 0油层进行数 值计算 , 究 了不 同分 研
子质量 、 注入 质 量 浓 度 、 注入 段 塞 和 注 入 速 度 对 提 高 采 收 率 的 影 响 , 对 注 入 参 数 进 行 优 选 。 并
结果表明 , 在不考虑聚合物 注入能力的情况下, 随着聚合物注入质量浓度 、 分子质量、 注入段 塞 和注入速度的增 大, 聚合物驱油阶段 的采 出程度均有所增加 , 驱油效率提 高。 关键词 : 高浓度聚合物驱 ; 弹性 ; 黏 注入参数优选 ; 开发指标预测; 经济评价 ; 喇嘛句油田
影响高黏弹性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地质因素的分析
石油技术
科学技术与工程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Vol. 12 No. 32 Nov. 2012 2012 Sci. Tech. Engrg.
影响高黏弹性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地质因素的分析
积特点。总结出不同油层条件对高黏弹性聚合物驱油效果影响,为高黏弹性聚合物驱油技术推广应用时方案设计及动态分
析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黏弹性聚合物 动用程度 渗透率
中图法分类号 TE122. 33: 35;
文献标志码 A
喇嘛甸油田的高黏弹性聚合物驱油矿场试验 是一项崭新的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实践,取得了 很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但由于试验区葡 I1—2 层平 面上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纵向上以多段多韵律 沉积为主,非 均 质 性 严 重,对 高 黏 弹 性 聚 合 物 驱 油 效果具有较大影响。本文较详细地分析试验区油 层砂体的内部构型、韵律性、连续性、发育厚度及渗 透率等地质因素对高黏弹性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 响,并提出了高黏弹性聚合物驱油技术适应的油层 条件。
辫状河沉积纵向上“二元结构”不明显,底层沉 积发育良好、厚 度 较 大,而 顶 层 沉 积 不 发 育 或 厚 度 较小,垂向上河道砂多期叠加而形成砂岩粒度相对
较粗的厚砂 层,剖 面 上 砂 多 泥 少,属 于 均 质 块 状 韵 律或复合 韵 律 沉 积[2]。 均 质 块 状 韵 律 油 层 层 内 渗 透率差异小,高 黏 弹 性 聚 合 物 段 塞 推 进 均 匀、油 层 动用程度高,均质块状韵律油层高黏弹性聚合物驱 油后呈现整体大段的高中水淹( 如图 2) 。复合韵律 油层属于 多 韵 律 段 油 层,各 韵 律 段 油 层 交 替 动 用, 含水波动下降,试验区 7—P2188 井组为典型复合韵 律沉积,见效后含水由 88. 8% 下降到 79. 8% ,下降 9 个百分点后含水有所回升,三个月后含水再一次 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达 16. 4 个百分点。
喇嘛甸油田污水配制高分子高浓度聚合物驱油试验研究
2 调驱结 合方式 的应用
2 1 调驱 结合 能有 效提 高聚 驱 效果 .
调驱结合就是针对非均质严重的油层,在注聚前 及注聚过程的注入剖面反转期 ,利用调剖降低高渗透
剪切速度 /s
条带流动能力 ,扩大后续注入聚合物的波及体积 ,提 高聚合物利用率,改善聚驱效果。
图2不同聚合物体系剪切速率与法向应力差关系曲线
单 位 :mP a・s
1 室 内实验结果 分析
11 污水 暴氯 聚合物 溶 液性 能 . 12 超 高 分子 聚合 物溶 液性 能 . 12 1 超 高分 子聚 合物 溶液 的 粘弹性 和抗 盐性 . .
若新鲜污水不加任何处理 ,用污水将 5 0 gL 0m / 0 清水聚合 物母液稀 释至 1 0 g L 0m / ,测得 的粘 度很 0 低 ,明显低于清水聚合物溶液 ( 1 。 表 )
污 水 中的微 生物 和还 原性 物 质是影 响 聚合物 溶液
粘度的主要因素。暴氧可有效地清除污水中的微生物 和还原性物质。暴氧后 ,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含量由 4 0 1 L下降到 20× 0 个/ ,从而提高了聚 . × 0 个/ . 1 L 合物溶液粘度 ( 2 。 表 )
表 2 暴氧前、后 污水稀释清水聚台物母液 的粘 度变化
苏延 昌, 龙江 大庆 黑
兰
13 1) 6 14
摘要:大庆喇嘛 甸油田聚合物驱过程 中暴露出四个突出矛盾 :一是采 出污水外排污染环境 ,同时带来 清水供应紧张;二是聚合物驱油成本较 高,需进一步提 高效益;三是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能否成 为高效驱油剂:四是调驱结合能否解决聚合物突进问题。通过几年来污水有效利用技 术攻关,提 出了 采用高浓度 、超 高分子聚合物驱油技 术方法。该技术与调剖方法相结合解决 了聚合物 突进问题 ,试验
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聚驱油井压裂效果预测方法
DI NG Hu i s h u
( N o . 6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o fD a q i n g O i l ie f l d C o m p a n y L t d . ,D a q i n g 1 6 3 1 1 4, C h i n a )
第3 2卷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期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0 . 3 7 5 4 . 2 0 1 3 . 0 4 . 0 1 6
喇 嘛甸 油 田二 类 油层 聚 驱 油 井 压 裂 效 果 预 测 方 法
丁 惠姝
( 大 庆油 田有 限责 任 公 司 第 六 采 油 厂 ,黑 龙 江 大 庆 1 6 3 1 1 4 )
Abs t r a c t : Du r i ng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e s e c o n d a r y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s b y p o l y me r lo f o d i n g i n L a ma d i a n Oi l ie f l d,t h e p r o d u c e r s f r a c t u r i n g i s o n e o f t he e f f e c t i v e wa y s t o e n s u r e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p o l y me r lo f o d i n g,f o r t h e me t h o d c a n r e — d u c e t h o s e l o w—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a n d i ne f f e c t i v e s t i mu l a t e d we l l s,a nd f u r t he r mo r e i n c r e a s e t h e e c o n o mi c b e ne i f t .Ta k ・ i n g t h e ma i n i n lue f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f r a c t ur e d e f f e c t s a s v a r i a b l e,a n d mo r e o v e r r e g a r di ng t h e t o t a l a c c u mu l a t e d o i l i n — c r e a s e d p r o d uc t i o n a s e v a l u a t i n g i n de x wh e n t h e f r a c t u r i ng i s i n e f f e c t i v e,t he p r e d i c t i n g f o r mu l a o f t h e f r a c t ur e d
喇南中块东部水驱厚油层精细解剖研究
喇南中块东部水驱厚油层精细解剖研究摘要: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内各韵律段上部。
因此,厚油层依旧是精细挖潜的重点。
本文针对南中块东部水驱精细挖潜推广区块,开展了厚层精细解剖研究。
在沉积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厚层内部结构界面的发育状况,按照“成因控制、韵律追踪”的原则,进行结构界面的划分对比,进一步认识了厚油层内部结构砂体的分布特征。
主题词南中块东部水驱厚油层精细解剖中图分类号:p618.13研究区简况喇嘛甸油田南中块东部位于油田东南部,区块面积7.6km2。
区域内发育大小断层18条,主要分布于区域的西侧和东南方向,均为正断层。
1973年投入开发,共布7套井网,其中葡ⅰ1-2油层1998年开始聚驱,2003年进入后续水驱,其余油层均为水驱油层。
区块储集层以细砂岩,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
属于中部含油层系,纵向上发育萨葡高油层。
厚层精细解剖方法研究2.1层内结构界面特征研究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及岩芯照片资料观察分析,砂体内部结构界面的成因分布模式主要为三种,即层状式、波状式及单斜式。
通过近年来对岩芯资料的研究表明,砂体内部界面岩性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即泥质、钙质和物性较差的岩性界面。
依据岩电对应关系、岩心物理模拟及水洗特征,制定出砂体内部结构界面的识别标准,搞清了不同类型界面的渗流遮挡作用。
2.2 单井细分及统层方法研究2.2.1 单井层次细分以研究区岩心井资料为指导,依据岩电对应关系,在垂向上,采用层次界面分析的基本原理,对研究区所有井进行单井层次细分。
利用微电极电测曲线,以河道砂体旋回为基础,按照由高到低的旋回级序对目的层进行沉积旋回的逐步划分,再按照河道砂体内部的夹层、韵律间曲线明显回返、渗透率级差、水淹界面以及岩性明显差别等特征,进行结构界面的追踪。
2.2.2 统层原则及方法(1)统层原则一是结构单元划分必须满足可分井数在60%以上的比例;二是为满足工艺条件,进行结构单元划分的油层厚度必须在2.0m 以上;三是对于内部夹层以层状、波状分布的单砂体,追溯结构界面后,可以进行对比统层;而对于曲流点坝内部界面倾斜分布的单砂体,不能进行结构界面细分统层,只能依据单砂体内部韵律在井组范围内的对应关系,绘制井组砂体结构剖面图。
喇嘛甸油田北北块开发中测井曲线变化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
抽、 注采 系统调整 、 二次 井 网加密 和 主力 油层 聚合 物 驱等 6个 阶段 。17  ̄1 8 为 自喷 开采 阶段 , 9 3 9 0年 通 过 自喷 开 采 , 年 产 油量 从 17 使 9 6年 起 始 终 保 持 在
i2 0 1 t以 上 , 段 末 油 田 综 合 含 水 已 达 0 × 0 阶 6 . 0 。1 8  ̄1 8 0 7 9 1 9 5年 为层 系 调 整 阶 段 , 整 期 调 间 , 产油 量一直 保持 在 11 0 0 左 右 , 年 4 ×1 t 含水 上
・9 5・
0 引 言
喇嘛甸 油 田是 松辽 盆地 大庆长 垣二 级长 轴背斜 构造带 最 北 端 的 一 个 三 级 短 轴 背 斜 构 造 单 元 , 于 17 93年投 入 开发 , 用 反 九 点 面积 井 网 、 期 内部 采 早
注水 、 层保 持油 层压力 的开 发方 式 。3 分 0多年 的开 发历程 大体 可 划 分 为 自喷 开 采 、 系 调 整 、 面 转 层 全
Ab ta t S u id a et er s r orc a a t rsisa d lg c r e h n e n m o e t a 0 y a s sr c : t de r h e e v i h r ce itc n o u v sc a g si r h n 3 e r d v lp n si eb ibo k o a a in olil. An lz d a e t e lg d t r m 6 l f e eo me t n B ie l c fL m d a i ed f ay e r h o a a fo 4 7 wel o s Beb ibo k,a d s mma ie r h o u v sc a g slwsa d c u s so c u t o gn i e l c n u rz da et elg c r e h n e a n o re f o si lg ig,S a c P
喇嘛甸油田三类油层聚驱开发方案及效果分析
为了探索喇嘛甸油 田三类油层注聚开发可行性及相关调整技术 ,在 喇8 12 — 8 井区开展试验 , 现场实践表明 ,三类 油层在 10 井距条件下注 5 m 采能力较强 ,动用程度较高和能够见到较好 聚驱效果 ,三类油层聚驱技 术成为持续稳产技术储备 。
1 试验 区概 况
试验区位于喇嘛甸油 田 北东块的喇8 1 井区, —8 2 靠近构造轴部 ,断层不 发育。共有注采井3 口,其中注入井1 1,采油井2 口,单采井 l口 ( 4 21 5 2 3 中 心单采井5 ),代用合采 ̄95。采用五.法面积井网,注采井距10f 口 1 1 5 。 r l 中心井区发育砂岩厚度 14 ,有效厚度6 有效渗透率n 9 n 5 .m . 2 m, 12n2 I ,全区 面积O 5 m , . 2 地质储量18 l ,孔隙体积15 1 ,中心 区面积 8k 0 .X @t 6 8 .X 0 2 4 03 m ,地质储量3. X14,孔隙体积6. 1 。 . k2 6 97 0 t 9 X 0 m3 9 4
2 试验 区方案 设计 及 注入 状况 根据试验区的地质特点 ,并结合室内和数值模 拟计算结果 ,确定本
试验区聚合物驱油方案。 注人参数 :聚合物分子量80 1 0万 ;注入速度0 Va 0 — 0 5 .P / 1 设计 ;聚合 物注入浓度80m 0 10 a / 20r L;聚合物用量6 O /.V; g 4 mg P L 试验区2O 年1月投产 ,2凹年3 O5 1 O 月注聚,截至20年9 08 月,累积注入聚 合物溶液 7 m ,注入油层孔隙 ̄ o 3 V X0 3 1 4 . P ,聚合物干粉32 , 1 1 t 注聚分 子量90 亍 0 , 5了 和1 0 2 万 平均注聚浓度l6 m  ̄,聚合物用量1 .P 扎 。 O g 1 5 8 Vr 0 n
喇嘛甸油田喇8-182井区高二组油层聚合物驱效果及认识
差油层聚驱 开发 的可行 性 , 形成 薄差油层高效开发的配套调 整技术 ,0 7年 3月选 择在喇 8—12井 区开展聚驱 试验。详 细 20 8 论述 了聚驱 阶段注 采能力 、 动用状 况和含水 变化特点。现场实践表 明: 三类油 层聚驱后注采 能力 下 降, 若面调整好 、 动用程度 提高 , 能够见到较好增油 降水效果 。该项试验研 究成果为喇嘛甸三类油层 大面积 聚驱开发提供指 导性依据 。 关键 词 三类油层 聚合物驱 效果 认识
中图法分类号
T 374 E5.6
文献标志码
B
1 试验 区概况
试 验 区位 于 喇 嘛甸 油 田北 东 块 的喇 8 l2井 一 8 区 , 近构 造轴 部 , 靠 断层不 发 育 。共 有 注采井 3 4口 ,
8 】 3 82
8 _1 2 — 81 P
8 P1 2 nr. 0 2 c eh E g . g
喇 嘛 甸 油 田喇 812井 区高 二 组 油层 -8 聚 合 物 驱 效 果 及认 识
吴 小 刚
( 黑龙江省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 , 大庆 1 3 1 ) 6 14
摘
要
喇嘛旬油 田高二组油层属于 三类 油层 , 油层发 育具有 层数 多、 度薄、 厚 渗透 率低和均 质性较 强的特 点。为 了探 索薄
14 l 中心井区发育砂岩厚度 1. 有效厚度 62m, 0Ⅱ, 3 54m, .
有效渗透率 Q12 中心 区面积 Q3 H , 脚 , 9 Il 地质储量 6 【2
3 . 0 孔 9 7 X1 4t
,
8 _1 3 — 92 P
8 S 91 - P1 2
IP 9 2 s 12
9 1 3 - 81
改善喇嘛甸油田北西块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几点做法
改善喇嘛甸油田北西块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几点做法
刘连福;陈冠萍;王家震;王丽敏;季柏松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05(024)004
【摘要】通过借鉴以往注聚区块的经验,结合喇嘛甸油田北西块的地质特征和注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采取了井网优化、注入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注聚前整体调剖等整体方案的优化以及注聚过程中采用注入井调分结合、采油井压堵并重等配套调整措施,使该区块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提高了聚驱整体经济效益.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刘连福;陈冠萍;王家震;王丽敏;季柏松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114;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114;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114;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114;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1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46
【相关文献】
1.北西块聚合物井综合开采效果分析 [J], 薛颖
2.喇嘛甸油田北北块萨Ⅲ4-10油层高浓度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 [J], 张平;王磊;唐放;高明;郭守国
3.北西块聚合物驱热洗周期和热洗方法研究 [J], 张树海;廉丽英;王春芳
4.喇北西块聚合物驱区域总图设计 [J], 徐秀凤;张雪琴;殷志民;于佩瑞
5.喇嘛甸油田北北块二区聚合物驱跟踪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J], 吴朝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喇嘛甸油田某区块聚驱效果分析
【摘要】本文以区块a的聚驱注采井为分析对象,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动静资料,分析该区存在问题、总结有效治理措施、评价聚驱开发效果,为今后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聚驱剩余油压裂分层
1 某区块a存在问题分析
某区块a剩余油相对富集,见效特征表现为见效时间早、含水下降幅度大,但在采用高浓度聚合物开采的过程中,平面、层间矛盾较为突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1 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级差大
本区块油层平面与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平面上主要以河道砂发育为主,相变复杂,河道砂、心滩、河间席状砂、表外储层及尖灭均有发育;纵向上,河道砂、主体席状砂、表外、尖灭交错分布。
统计该区块注采井渗透率资料,平均渗透率为0.37μm2。
各沉积单元间渗透率差异较大,渗透率级差为2.8,存在单层突进问题。
1.2 部分注入井油层发育差,连通差,导致注入困难
通过分析资料得知,本区块有15口注入井,平均日配注24m3,日实注13m3,注入压力14.5mpa,仅比破裂压力低0.38mpa,这15口井平均有效厚度为5.5m,有效渗透率0.4μm2,低于全区37.5个百分点,一类连通厚度2.7m,一类连通率为48.4%,低于全区13.4个百分点。
因此,由于油层发育差,连通差,导致注入困难。
1.3 油层发育好、与周围油井连通好,但注入困难
本区块部分注入井油层发育好、与周围油井连通好,但在聚合物注入的过程中,由于过滤系统精度有限,聚合物溶液中未溶解好的鱼眼及杂质会随聚合物溶液一起注入井内,从而造成近井及炮眼周围油层的孔隙堵塞,引起注入困难,注入压力迅速上升。
1.4 注入高浓度聚合物后,产液指数下降幅度大
由于高分子聚合物在油层孔隙介质中的渗流阻力增加,因此,随着注入时间的延长,产液指数逐渐下降。
2 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虽然注入高浓度聚合物后,注入井的吸水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由于油层层间渗透率级差的存在,导致部分注入井的吸水状况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为改善层间吸水状况,共对8口注入井进行分层注水,分层后吸水剖面提高了注入效率,改善了注入液沿高渗透层部突进现象。
例如:某井b是一口笼统注入井,注聚3个月后,吸水剖面显示,萨iii4-71-4层段相对吸水量为93.62%,萨iii8~iii9+10层段相对吸水量仅为6.38%,存在单层突进现象;从横向图可以看出:该井各层段内各级水淹交错分布,且具有3.0m的稳定隔层。
于2009年5月将该井分为萨iii4-71-4和萨iii8~iii9+10两个层段注水。
分注后,低渗透层段萨iii8~iii9+10相对吸水量增加39.75个百分点,高渗透层段萨iii4-71-4相对吸水量下降39.75个百分点,有效地控制了注入液沿高渗透层突进现象。
2.2 针对油层发育差、吸水差的注入井,采取压裂措施
由于油层本身发育较差或与周围采油井连通较差,导致部分注入井压力上升速度过快,部分沉积单元吸水差,为改善这部分油层的吸水状况,提高低渗透部分的吸水能力,共对15口注入井采取压裂改造措施,压裂后,平均单井日配注24m3,日实注23m3,注入压力11.43mpa,下降了3.1mpa,吸水剖面得到改善,低渗透部位的相对吸水量提高20.8个百分点,高渗透部位的相对吸水量降低30.1个百分点。
例如:某井c是一口笼统注入井,本井在注入高浓度聚合物4个月后,出现注入困难情况,注入压力升至13.4mpa,比全区平均压力值高4.0mpa,配注25m3/d,实注16m3/ d,出现吸水差完不成配注情况。
该井萨4+5(萨iii4-71-2)沉积单元主要发育为席状砂和表外,相对吸水量为56.78%,该井与周围井多为二类连通,并且该层段为中水淹。
萨iii4-8沉积单元主要发育为河道砂体,该沉积单元相对吸水量仅为41.05%,与周围采油井多为二类连通,且该层段低水淹厚度为0.4m,中水淹厚度为2.3m。
2009年9月对该井的萨iii4+5(4-71-2)和萨iii4-8两个沉积单元分别采取普压和多裂缝的压裂方式进行压裂改造。
压裂后,日配注25m3,日实注26m3,能够完成配注要求,注入压力下降3.5mpa,吸水剖面相对均匀,低吸水层段相对吸水量增加26.26个百分点,高吸水层段相对吸水量降低29.35个百分点。
2.3 针对油层发育好、连通好的注入井,采取酸化解堵措施
本井区部分注入井油层发育好、与周围油井连通好,但在聚合物注入的过程中,出现近井地带堵塞,引起注入困难,注入压力迅速上升,为改善这部分油层的注入状况,共对12口注入井采取酸化解堵措施,措施后,平均单井日配注38m3/d,日实注39m3/ d,注入压力下降了2.4mpa。
例如:某井d是一口笼统注入井,以河道砂沉积为主,一类连通率为83.2%,高于全区21.4个百分点。
注聚6个月后,日配注55m3/d,日实注25m3/d,注入压力迅速上升到13.9mpa,比全区高3.84mpa。
为改善油层的注入状况,2010年3月采取酸化,酸化后,日注入量增加了30m3/d,压力下降了2.0mpa。
(4)针对产液指数下降幅度大,选择中低渗透部分压裂
针对该井区产液指下降幅度较大的8口采油井采取压裂措施,改善低渗透部位的渗流条件,加大见效程度,增加有效产液,压裂后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液26t,日增油5t,含水下降2.7个百分点,液面上升616m。
3 认识与结论
(1)油层发育、剩余油分布、井网控制程度及连通状况是决定见效幅度的重要因素。
(2)对层间差异大且具有稳定隔层的注入井采取分层措施,可提高非均质油层注入效率;
(3)对连通差、发育差、吸水差的沉积单元,实施注入井压裂,可提高低渗透部位的吸水能力;
(4)见效后,针对油井产液指数下降快的实际,适时选择中低渗透部位压裂,可提高油层动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