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探讨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综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脑、脊髓和与之相连的神经根。
影像学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有助于判断异常情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一:头部CT扫描头部CT扫描主要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横断面的影像图像,用于评估头部疾病和损伤。
常见的应用包括头部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的检查和诊断。
1.1 颅骨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颅骨的形态、结构和密度,评估是否存在颅骨骨折、颅骨畸形等病变。
1.2 脑部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部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密度,评估脑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病变。
1.3 脑室和脑池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室和脑池的形态和大小,评估脑积水、脑脓肿等病变。
二:脑部MRI扫描脑部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脑部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脑部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1 T1加权影像T1加权影像对脑灰白质的结构和解剖学特征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结构的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
2.2 T2加权影像T2加权影像对脑白质的结构和病变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白质病变、脑水肿等情况。
2.3 弥散加权影像弥散加权影像可以评估脑部水分的分布情况,对评估脑水肿和缺血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2.4 功能性MRI功能性MRI可以评估脑部的功能活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脊柱MRI扫描脊柱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脊柱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脊柱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1 脊柱骨骼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脊柱骨骼的结构和畸形情况,对脊柱骨折、椎体滑脱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2 神经根和脊髓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神经根和脊髓的结构,对脊髓脊神经根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3 椎间盘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椎间盘的结构和病变,对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I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关键词 :中枢神 经 系统 ;细胞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中图分类号 :R8 1 6 . 1 文献标识码 :B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0 3 . 0 4 2
0 引言
中枢 神经 细 胞 瘤 ( c e n t r a l n e u r o e y t o ma , C NC)是 生 长 于 侧脑 室和 第 三脑 室 的小 细胞 神 经 元肿 瘤 ,由 Ha s s o u n等 [ 1 ] 在1 9 8 2年 首先 报道 并命 名 为 C N C,其主 要发 生部 位在 透 明 隔近 室 间孔处 ( Mo n r o孔 ) 即孟 氏孔 处 ,肿瘤 往往 长得 较 大 , 主要 症 状 是 梗 阻性 脑 积 水所 产 生 的颅 内压 增 高症 状 ,至 今 文献 报 道 已有 3 0 0多例 ,近年 来 报 道 有所 增 多 ,可 能与 对 此 病 的认识 逐 渐 增 多 有关 ,它是 一 种 少见 的神 经 内上 皮 源 性 肿 瘤 ,约 占中枢神 经 系统 肿瘤 的 0 . 2 5 % ~O . 5 %,多见 于 青 年人 , 平均 发病 年龄在 2 O~ 3 O岁 , 男 女 比例为 1 . 1 3 :1 。 2 0 0 7年 ,WHO将 其 归入 神经元 和混 合性 神经元 神 经胶质 瘤 范 围 内 】 ,由于 C N C具 有 较特 殊 的组 织 病 理学 特 点及 较 明 显 的 影 像 学 特 征且 预后 较 好 ,现将 2 0 0 6年 1 月至 2 0 1 2年 1 2月 间在 我 院 诊 治 的 2 2例 C NC患 者 的 C T及 MR I 影 像 特 点进 行简 要总 结 ,报 告如 下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三、垂体腺瘤
(一)临床与病理 1 、分为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 2、 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
分界清楚。可向上生长突破鞍隔。 3、 较大肿瘤可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偶
可钙化。 4、临床有压迫症状和内分泌亢进症状。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 ,鞍底下陷。 2、CT:
平扫CT 5 软组织窗
平扫CT 6 软组织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增强 ①脑实质 ②血管 ③颅内其他结构
(1)内外板、气体 T1WI低或无,T2WI 低或无 。
(2)脑血管 T1WI和T2WI均呈低 信号。
T2W (3)脑脊液T1WI低 T2WI 高I 信号
2、CT平扫显示鞍区囊性病变,可有钙 化。肿瘤囊壁及实性部分可强化。
六、转移瘤
(一)临床与病理
1、肿瘤发生脑转移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 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 状腺癌。
2、幕上多见,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 3、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常发生坏死、
囊变和出血,少数发生钙化。 4、小病灶大水肿。 5、肿瘤血供丰富。 6、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神经水
2、临床表现: (1)好发于中年人。 (2)桥小脑角综合征。 (3)高颅压。
(二)影像学表现
1、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耳道为中心,类圆形或 半圆形。
2、常伴有内耳道扩大。 3、CT上多为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 杂密度。
4、肿瘤较大时,有占位征象。 5、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听神经瘤CT
3
学习难点
1.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 2.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头部核磁共振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检查及临床意义l引言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颅脑和脊髓,深藏在骨骼包围的颅腔和椎管内,结构精细,一般物理学诊断不易达到,故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
CT、磁共振的问世提供了直接的断面图像,尤其是磁共振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多平面、多参数成像等优点,可明确病变的有无,及其位置、大小、数目和性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可靠依据。
2适应证目前,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适应证有:脑肿瘤,包括各种良恶性肿瘤;血管性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颅脑外伤,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感染性疾病,包括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结核、脑寄生虫病等;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先天性颅脑畸形或代谢性疾病:如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结节性硬化等;各种脊髓病变,包括脊髓肿瘤、炎症、脱髓鞘疾病、脊髓血管畸形、脊髓外伤及先天性畸形等。
3优势和限度磁共振被誉为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继CT之后又一重大突破,其优点有:无电离辐射性损害,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重建成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它没有电离辐射,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手段;多方向切层,磁共振具有直接多平面成像的功能,可进行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等任意平面的成像;多参数成像,磁共振成像参数多,有质子密度、纵向弛豫时间(T一)、横向弛豫时间(T2)以及流动效应等,通过选择不同的射频脉冲序列即可获得某种成像参数的加权像,综合各种不同的脉冲序列成像,便可获得有关病变组织特性的信息;软组织分辨率高,磁共振具有比CT更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因此显示解剖结构较CT更清楚、直观。
在颅脑显示大脑皮质、髓质、脑内基底核等结构更清晰,且较CT显示病变更敏感,如脱髓鞘病变及微小梗塞灶等;无骨性伪影影响,不受骨质及空气伪影影响,因此对靠近颅底、后颅窝及脑干病变的诊断较CT容易;不需造影药即可获得血管结构的影像,由于流空效应,流动的血液在磁共振表现为无信号,因此磁共振不用造影药便可分辨血管和软组织,了解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分辨率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分辨率影像学诊断高分辨率影像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CNS)是人体的最重要的调控系统之一,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许多疾病可以影响CNS,如肿瘤、卒中、感染和退行性变等。
为了准确诊断这些疾病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高分辨率影像学成为医生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高分辨率影像技术1.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MRI是一种非侵入式无剂量辐射的成像技术,能提供优质的解剖和功能信息。
MRI通过检测原子核自旋产生信号,并以高对比度显示组织结构及异常区域。
在CNS疾病的诊断中,MRI广泛应用于头颅CT扫描、脑卒中评估、肿瘤检测和神经退行性变等方面。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CT扫描使用X射线束通过人体进行旋转扫描,并生成切面图像。
CT音像图提供了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很好地显示骨骼和血管结构。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CT扫描常用于头颅外伤、出血和急性脑卒中等情况。
二、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1. 脑肿瘤MRI是脑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
通过MRI扫描可以明确观察到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并对与周围组织相互影响提供信息。
此外,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以评估肿瘤周围区域的功能连接。
2. 脊髓肿瘤对于脊髓肿瘤,MRI也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工具。
它可以确定肿块是否位于蛛网膜下隙或脊髓内,并提供有关与周围神经组织和血管的解剖关系。
三、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在卒中评估中的应用卒中是CNS最常见的紧急情况之一,及时准确的卒中评估对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在卒中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X射线检测大脑和颈部动脉血液供应情况的诊断方法。
它可以显示动脉内的狭窄、堵塞或扩张等,帮助医生确定卒中类型和进行治疗规划。
2. 弥散加权成像(DWI)DWI利用MRI技术测量水分子运动,可检测急性卒中病例。
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准确性分析
10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发病率较高,致病原因复杂,主要病理类型包括隐球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此类疾病对脊髓及脑组织损伤严重,患者病情迅速进展,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需及时诊断并行对症治疗干预[1]。
MRI、脑脊液分析均为临床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规方案,为深入研究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总结统计我院患者各项基础性资料,分析评估MRI 与脑脊液分析的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择取我院此时间段内就诊的48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就诊48例头痛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
总结评估两组各项基础资料,研究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27~55岁,平均(41.29±3.08)岁,其中隐球菌性脑膜炎7例、化脓性脑膜炎10例、病毒性脑膜炎14例、结核性脑膜炎17例。
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5~56岁,平均(41.15±3.11)岁,基线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
纳入标准:研究组患者纳入标准为脑脊液检查可见结核菌素抗体阳性、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阳性、病毒性粘膜炎特异性病毒R N A 阳性、检出隐球菌,符合任一标准可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
对照组纳入标准为临床症状为头痛,脑脊液检查结果正常,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及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M R I 检查与脑脊液分析,M R I 检查采用我院GE1.5T 磁共振成像设备完成,行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扫描,部分患者行增强扫描。
研究组患者于入院后7 d 及出院前7 d 行MRI 检查,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行1次M R I 检查。
如M R I 检查显示多房分隔,中央液化,局限性T1低信号,T2WI 高信号,可诊断为阳性。
对患者行腰穿,并提取脑脊液,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测定患者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L A(乳酸)指标,严格依据试剂盒操作说明完成检查。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教案标题: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3. 学会通过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
教学内容与方法: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介绍(教师讲授)- 大脑皮层和脑髓核的解剖结构-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理生理学2.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教师讲授、案例分析)- 脑血管病变(脑卒中、脑血管畸形)- 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脑转移瘤)- 脑感染(脑炎、脑脓肿)- 脑外伤(颅骨骨折、脑震荡)- 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 先天性异常(脑裂隙、脑积水)3. 医学影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诊断中的应用(教师讲授、举例演示)-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4.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小组讨论、实物展示)-提供真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资料-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展示相关的解剖标本,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理解5. 学生自学任务(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查找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资料,并撰写小组报告。
-小组讨论和互相评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选择题、判断题):考察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常见疾病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评估学生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报告的质量。
3.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表现:评估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和解剖结构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资源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图像3. 解剖标本展示物备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基础进行相应调整和补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诊断的现状和研究思路
doi:10.3969/j.issn.1006-2963.2011.06.001 作者单位: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 通讯作者:赵钢,Email:zhaogang@fmmu.edu.cn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诊断的现状和研究思路赵钢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2963(2011)06-0381-02 目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是一个“黑箱”。
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可以较为容易地诊断有无感染,但是限于目前缺乏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检查手段,却常常不能明确感染属于什么类型。
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的诊断研究思路。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类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种类很多,通常按以下方式进行分类:(1)按炎性反应部位:可分为脑膜炎、脑炎、脊膜炎、脊髓炎和脊神经根炎。
既有脑膜又有脑实质侵犯称为脑膜脑炎。
如果同时有脊髓、脊膜和脊神经根损害则称为脊髓脊膜脊神经根炎。
(2)按炎性反应类型:可分为弥漫型、脓肿型和肉芽肿型。
(3)按流行特征:可分为流行性和散发性。
(4)按病原体种类: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以及朊蛋白感染等。
其中朊蛋白不是病原微生物,而是一种可以引起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蛋白颗粒,但具有传染性。
上述分类方法中,前三种分类法在临床初步诊断时可临时性使用,但确诊应以病原学诊断为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在临床诊断中日趋增多,如同20世纪的“散发性脑炎”一样有泛化的趋势。
其中一部分为病毒感染但不能确定病毒种类,另一部分则是貌似“病毒性脑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诸多临床问题远未解决。
例如:脑膜炎的诊断很容易得出,如临床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表现,头CT或磁共振(MRI)检查多数正常或仅有一些脑膜强化,腰穿查脑脊液显示颅内压力增高伴脑脊液表现异常即可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诊断的现状和研究思路
定 其 性 质 , 多 需 进 行 手 术 或 活检 。 仍
有泛 化 的趋势 。其 中一部 分 为病 毒 感 染但 不 能确 定病 毒种 类 , 一部 分则是 貌似 “ 另 病毒 性 脑 炎” 的其
他病 原体 感 染 。
中枢 神 经 系统感 染看似 简单 , 实际上诸 多临 但 床 问题 远 未解 决 。例 如 : 膜 炎的 诊 断很 容 易得 脑 出。 临 床 有 发 热 、 痛 、 膜 刺 激 征 等 表 现 , 如 头 脑 头
现 , 脊 液 细胞 学检 查 多正常 。综 上 可见 , 于 中 脑 对 枢神 经 系统 感染 , 临床 医生 比较 容 易做 出的是 炎性
反 应部位 或 类型 的诊 断 , 而病原 学诊 断却是 目前 正
在 面对 的 大问题 。
2 临 床 的 困惑
在 脑 膜 炎的 临床 诊 断 中临床 医生 常被 以 下 问 题 所 困惑 : 脑 脊 液 异 常 , 什 么类型 的 感 染? , 如“ 是 ” “ 脑脊 液 正常 , 没 有 感 染? , 有 ” 以及“ 染 明确 但 治 感
题 。结脑诊 断 的金 标 准 是 脑 脊液 涂 片找 到抗 酸 杆
菌或 结核 菌培养 阳性 , 是 临床 医生从 检验 科得 到 但
的报 告 结果 却 常 常是 阴性 。 结核 茵是 一 种 胞 内寄 生菌 , 体 内常被 单核 巨噬 细 胞吞 噬 , 脊 液 中游 在 脑
离的 细菌 少 , 果检 查方 法不得 当就 难 以检 测到 结 如
dti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DTI的应用价值
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广泛,主要用于研究脑白质、神 经纤维束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DTI技术,可以评估神经纤维束的完整性、白质病变等, 对于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脑损伤、脑肿瘤等疾病具有重要 意义。
02 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应用
DTI在脑白质中的应用
脑白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信息传递和神经调节的 功能。DTI技术可以无创地评估脑白质的微观结构,对于研究脑白质病变、 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发育异常等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DTI可以检测脊髓的纤维束完整性、 髓鞘化程度和神经纤维排列等微观结 构变化,从而对脊髓损伤进行定量评 估。这对于诊断和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脊髓的发育 和老化过程。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人 群的DTI参数,可以深入了解脊髓发 育和老化的生理机制,为相关疾病的 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复杂纤维束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的纤维束结构复 杂,DTI难以准确追踪所有纤维 束。
病变定位和定性困难
对于某些病变,DTI难以准确地 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
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展望
技术进步
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DTI的分辨率和 准确性有望得到提高。
结合其他成像技术
将DTI与其他成像技术(如MRI、CT等)结 合,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纤维追踪算法优化
优化纤维追踪算法,提高对纤维束结构的追 踪准确性。
临床应用拓展
拓展DT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和 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范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DTI在脑灰质中的应用
01
脑灰质是大脑皮层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和意识活动。DTI技术可 以评估脑灰质的神经纤维走向和排列,对于研究脑灰质病变、神经退行性疾病 和脑发育异常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CT和MRI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胞瘤起源于神经元或室管膜, 因此也常常被误诊为透 明细胞型室管膜瘤或少突胶质细胞瘤, 给治疗和 预后带来了很大困扰� 中枢神经细胞瘤好发位置具有自己的特点, 绝大多数发生于脑室内, 最常见部位为脑室体前部 2 /3 及孟氏孔区, 多数以宽 基底和透明隔相连, 多数发生于单侧脑室, 向对侧生长, 少数累及三脑室, 位于 四脑室的罕 见�形态表现 为不规则 形的分叶状 或类圆形, 边界清晰�本组中 9 例患 者发病部位均位于 脑室体前部 2 /3 及孟氏孔 区, 单侧 脑室内肿瘤 6 例, 双侧 2 例, 累及三 脑室 1 例 � C T 下可见肿瘤部位呈等或稍高密度的混 合密度, 其中以等密度或低密度的钙化 � 囊变区最为常见, 钙化的形式多样, 呈点 状� 片状或条带状�增强后中轻度强化, 增强多不均匀 , 可 能与钙 化� 囊变有关 , 一 般无水 肿或见 轻度水肿 �M RI 的检 查优于 C T, 可以清晰 显示瘤体� 侧脑室壁和透明隔的关系, 可见形态不规则, 多呈 现出土 豆状分 叶, 一 般认为 这是中枢 神经细 胞瘤特 殊的形态表现�M RI 下 T1 W I 信 号呈等或稍低信号, T2 W I 呈等或稍高信号, T1 W I 的不均匀信号可以区分钙 化� 血 管流空和坏 M RI 下 见 1 例 死囊变, 其中高密度信号则代表出血, 而在 C T 下 则无明 显高密 度血肿 表现, 本组 9 例患者 中 C T 下 未见 出血, 出血� 1 例误诊为少枝胶质细胞瘤, 影像学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其中有 3 例误诊为室管膜瘤, 误诊率为 44. 4% �因此有必 要对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其他类型的肿瘤进行鉴别�与室管膜瘤比较
戴琢 刘军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 1 982 年被首次提出的病理学诊断概念, 由一 种分化较好的小神经元细胞构成, 一般呈良性, 预后较好� 但由于其临床发病率低, 所占比例不足颅内肿瘤的 1 % , 因而缺少较大样本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导致临床 诊断过程 中易与少突 胶质细胞瘤或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混淆, 从而给治疗及预后 带来不利影响�笔者通过分析 9 例中枢神经细 胞瘤的 C T 和 M RI 特点, 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 . 一 般资料: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2 0 03 年 3 月至 2 01 1 年 1 月, 均经过 C T 和 M RI 诊断, 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中枢 � 神经细胞瘤患者共 9 例�男 5 例, 女� 4 例, 年龄 2 2 41 岁, 平均( 32 . 1 5 . 6 ) 岁, 病程 4 个月至 6 年, 平均( 3 6. 1 1 4. 3 ) 个月� 其中头痛 8 例, 视力改变 4 例, 呕吐 3 例, 感觉异常 2 例, 视盘水肿 2 例, 感觉异常 2 例, 嗜睡 1 例� 2 . 方法: 本组患者均经过 C T 和 M RI 诊断�C T 采用Si m ens 64层螺旋 C T 机, 设置层厚和层间隔为 1 0 m m , 进行连 续扫描, 增强扫描应用碘海醇 80 m l , 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M RI 检查采用 G E 1 . 5 T 或 P hi l i p s 3 . 0 T 超导磁共振成像仪, 采用常规 平扫和增强扫描, 轴面采用 SE T1 W I 和 F SE T2 W I, 矢状面应用 SE T1 W I, 冠状面应 用 F SE T2 W I� 层厚 6 m m , 间隔 2 m m �增 , 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1 5 m l 常规性横断面� 矢状面及冠状面 T1 W I 扫描� 二� 结果 � 1 . 大小 � : 瘤体最大体积为 5 1 m m 46 m m 42 m m , 最小体 积为 3 1 m m 2 6 m m 2 0 m m � 2 . 位置: 9 例患者瘤体均位 于脑室体前部 2 /3 � 孟氏孔区, 且与透明隔接近, 其中右侧侧脑室内肿瘤 3 例, 左侧 侧脑室内肿 瘤 3 例, 两侧侧脑室同时受累 2 例, 两侧 侧脑室并累及三脑室 1 例� 3 . 形态: 8 例 呈不规则形, 边界清晰, 分叶状程度不等, 3 例呈类圆形� 4. C T 表现: 表现为不均匀 的等或稍高密度肿块, 5 例囊性病变区呈低密度, 4 例钙化, 以广基与侧脑室透明隔相连 , 其中 3 例呈点片状, 1 例呈条带状�增强扫描呈中轻度强化, 周围见轻度水肿 1 例� 5 . M RI 表现: T1 W I 信号呈 等或稍低信号, T2 W I 呈等或稍高信号, T1 W I 和 T2 W I 内 均含有 高低不均 的信号�2 例瘤内钙 化, 1 例血管流空, 1 例坏死囊变, 呈现出较 低 T1 W I 信号, 1 例出 血, 呈 现出相 对较高 T1 W I 信号�T2 W I 信号 中的较低 信号代 1 例信号 最高, 表瘤内钙化� 血管流空和坏死囊变, 与脑脊 液类似, 为 液化坏死 区( 图 1 ) �F LA IR 序 列显示 等或更 高信号�增 强扫描结果与 C T 类似, 呈中轻度强化� 6. 与病理诊断比较 : 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1 例误诊为少枝胶质细胞瘤, 其中有 3 例误诊为室管膜瘤, 误诊率为 44. 4%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应用进展
1 9 9 4年, B a s s e r 等[ 1 ] 首次提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 d i f u s i o n
t e n s o r i ma g i n g ,DT I )的概念 , 它 可研 究脑 白质 纤维 的微 观结构 及形态 结构 ,探 测 白质纤维束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 的变化,并
究, 结果显示干细胞诱导疗法能 明显提高葡萄糖刺激 C肽水 平 , 降低 中位糖化血 红蛋 白值 ,减少有 或没有残 留胰 岛 B细胞功能
患者 中位胰 岛素~ 日量 。表 明干细胞诱 导治疗能够 逆转 自身免
们有 理 由相信 脐血这一宝贵 资源在未来 的临床应用方面 必将 发
挥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
卵巢癌 细胞形态 、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观察外源性 . 1 2对 卵巢 癌裸 鼠移植 瘤生 长和血 管生 成 的影 响 ,结果显 示外 源 性
.
等临床报道 ,使 忠儿的视力和听力的得到改善 ,但远期效果如
何还有待进一 步的观察 。如何提高脑瘫患儿 的康复运动和认知
功能一直是 比较棘手的医学难题,而最近韩 国的Mi n 3 o ] 报道
索峰 于台飞
有高度方 向性 的组织结构,于纤维束方 向上 的阻力小 ,扩散速度 更快 ,扩 散距 离更长,因而脑 白质纤维束各 向异性扩散表现最 明显 。弥散张量可 以看作椭 圆形 ,三维张量椭 圆的最长轴代表 最大 弥散值及 弥散方 向,相反最短轴代表最小弥散值及弥散方
中华 临床医 师杂 志f 电子 版 ) 2 01 3年 1 O月 第 7卷 第 1 9期
Ch i nJ Cl i n i c i a n s ( El e c t r o n i c Ed i t i o n ) , Oc t o b e r1 . 2 01 3 , v0 1 . !' NQ
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研究
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研究一、引言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脑血管意外、脑癌、脑膜炎、神经损伤等。
正确、及时地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与诊断对于准确明确病因、评估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二、脑血管疾病的神经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研究1.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 磁共振成像(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血管成像、灌注成像、弥散成像等。
3. 磁共振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显示血管狭窄、闭塞、瘤体供血情况等。
4.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显示血流动态、血管壁异常等。
三、脑肿瘤的神经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研究1. 脑肿瘤的分类: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等。
2. 头颅CT和MRI在脑肿瘤中的应用: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特征。
3.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在脑肿瘤中的应用:可以定性分析肿瘤内代谢产物,对恶性程度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4. 磁共振脑池造影(MR venography)在脑肿瘤中的应用:显示肿瘤周围静脉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程度。
四、神经损伤与炎症的神经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研究1. 脊髓损伤的神经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研究:头颅CT和MRI可以显示脊髓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2. 神经炎症的神经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研究:磁共振脑脊液动力学检查(MR cisternography)可明确脑膜炎的诊断。
五、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的进展与挑战1. 神经影像学成像技术的进步:磁共振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2. 多模态影像学的应用:结合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如MRI、PET和SPECT等,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3. 神经影像学临床实践的挑战:如影像学学科的医生不足、设备的高昂费用等问题仍需解决。
医学影像-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案例二:脑出血患者的影像诊断过程
01
02
03
04
患者信息
老年女性,突发头痛、呕吐, 伴左侧肢体偏瘫。
影像检查
CT平扫显示右侧额叶高密度 影,周围脑组织水肿。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 像学表现,诊断为右侧额叶脑
出血。
治疗建议
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等药 物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影,MRI检查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 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平扫表现为脑沟、脑裂密度增高, MRI检查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 信号。
脑肿瘤
胶质瘤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脑膜瘤
治疗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医学影像技术分类
根据成像原理和技术手段的不同, 医学影像技术可分为X线成像、 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磁共振
成像和光学成像等。
医学影像发展历史
自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以来, 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从简单的X 线平片到复杂的数字化影像的发 展历程,不断推动着医学诊断和
治疗水平的提高。
必要时手术治疗。
案例三:脑肿瘤患者的影像诊断过程
患者信息
中年女性,头痛、恶心、呕吐 逐渐加重,伴视力下降。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 像学表现,诊断为右侧颞叶脑 肿瘤。
影像检查
MRI T1WI显示右侧颞叶低信号 影,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 可见明显强化。
治疗建议
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根据病理 结果给予放疗或化疗等综合治
脊柱MRI
用于观察脊柱骨质、椎间盘、椎管内结构和椎旁软组织等,对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等病变的显示效果优于CT。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22 临床应 用 . 在成人 中枢神 经系统 的检查 中 ,已证实 D 在脑缺血 WI
性 疾 病 、脑 肿 瘤 、脑 白 质 的退 行 性 病 变 中 具 有 诊 断 、指 导
外科手术及预后评 估等 临床 实用价 值。在胎 儿的产 前检查
fnt nl ant snneiaig O D—m R ) 等 ,正 u co a m ge c eo ac gn ,B L i ir m I
D 最常用于诊断胎 儿早期 脑损伤 ,特 别是急性 期缺 WI 氧缺血性脑损伤 ,可准确判断病变 的部位 、数量 、大小 等 ; 产前胎儿感染或胎盘功 能不 全等原 因引起 的胎儿脑组 织慢 性缺血性损伤较常见 ,此时胎 儿脑组 织病灶 区的 白质 A C D 值减低 。D 在发现胎儿 脑部 陈1 WI 日的、小 的出血灶方 面也 有一定 的价值 。此外 ,当子宫 内的囊肿 和羊水在 常规 磁共 振成像 图像 上均 表 现 为等 信 号 以至 于 难 以 区分 时 ,可 凭
走行 图像化 ,是 目前测定 活体神 经纤维走行 的唯 一无创 方
法 ,也是一项 非常有价值 的评估 神经纤 维生 长的技术 。采 用 DI T 特别是纤维束跟 踪成像技 术 ,可对胎 儿脑 室扩 张的 室周 白质区 、脑回异常 区域 附近 的 白质 区及 胼胝 体发育不 全时 白质神经纤 维 的生 长情况进 行观察 ,从 而对这 些大 脑 病 变的预后进 行准确的评估 。
现出相对 的高信号 。 在胎儿各种脑 白质病 变 中,D 同样具有重 要 的诊断 WI
价 值 。 D I 显 示 微 细 的 脑 白质 解 剖 结 构 , 可 将 白 质 纤 维 T可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磁共振功能成像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推荐单位推荐单位:山东省医学会推荐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完成人排序:王光彬、陈燕、张新娟、王翠艳、高飞、王姗姗、白雪、刘波、刘玉波、史宏璐。
项目完成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确认完成人、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
该项目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对正常人群及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活体脑组织GABA 含量的检测,揭示了AD 患者脑内GABA 能系统功能紊乱,明确 GABA 含量改变的阈值。
同时,该项目应用神经黑色素敏感序列早期显示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致密带黑色素的减少。
研究结果对 PD 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该项目还对老年性聋、肝豆状核变性、运动神经元病、经前焦虑性障碍等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
该项目在神经影像学领域有重大创新,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进展与疗效评估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标记,取得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解决国家重大卫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项目发表论文17篇,SCI 收录17篇,影响因子59.841。
其中2篇文章发表在神经影像学领域顶尖杂志NeuroImage IF=6.357),单篇最高被引用53次。
研究成果已在全国5所三级甲等医院应用两年以上,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
符合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申报和推荐条件,同意推荐申报中华科技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损害神经组织的疾病。
许多变性疾病可能是神经等组织在衍化、发育、成熟、代谢、衰老等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分子生物学障碍,从而表现出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目前这一系列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两种中枢神经变性疾病。
CT与磁共振在神经系统的应用
.
48
三、临床表现:40岁以上为多,最多见于55 ~ 65岁。表现为头晕头疼及神经症状,部分病人 有呕吐、昏迷和三偏症状,重者表现为意识丧 失,两便失禁,瞳孔散大甚至脑疝。
四.CT和MR检查
CT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仍有一定限度,大约有 20%出现漏、误诊,一般在发病16~24h后明确 诊断。MR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较其它影像学 设备有明显优势,不仅能早期诊断脑梗塞,而 且能显示CT不易发现的小脑、脑干梗塞。根据 统计,发病24h内的脑梗塞90%以上能被MR显 示,而CT仅显示60%左右。MR功能成像更具 优势,包括弥散加权(Defusion imaging)、灌 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
实现仿真内窥镜技术
.
3
螺旋CT3D图像
仿真内窥镜
螺旋CT与MRI比较
螺旋CT
MRI
(优点)
(缺点)
扫描速度快
扫描速度相对慢
空间分辨率高
空间分辨率相对低
骨化、钙化敏感
骨化、钙化不敏感
(缺点)
(优点)
单一参数成像
多参数成像,有助鉴别诊断
单一断面成像
任意方向直接成像,有助定位
软组织分辨率低
临床表现:出生后即可发现颅外软组织肿物, 质软有搏动。
MR、CT各具特点,CT可以显示颅骨缺损、膨 出的软组织肿物。MR可以显示膨出的软组织 肿物并能分辨内容物结构,对颅骨缺损的显示 不如CT。
.
20
Chiari畸形
Chiari畸形又称扁桃体延髓联合畸形,主要累及脑干和 小脑,分三型。
Ⅰ型。小脑扁桃体下移入椎管, Ⅳ脑室位置正常,44 ~ 56%合并脊髓空洞症
典型表现:皮脂腺瘤、癫痫、智力减低 CT优于MRI CT表现:室管膜下多发结节性钙化,50%以上
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陈林娟【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7(023)022【摘要】目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C T与磁共振的临床效果探讨.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并将其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考组,2组研究对象均进行C 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对2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观察其检查准确度情况.结果:参考组的C T检查异常率为9.52%,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为11.90%;实验组的C T检查异常率为64.29%,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为92.86%;2组比较,实验组的C T检查异常率以及磁共振检查异常率明显高于参考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的磁共振检查异常率明显高于C T检查异常率(P<0.05).结论:CT与磁共振检查是两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检查方式,两种检查方式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若两者结合进行检查,将可进一步提高检查准确度.【总页数】2页(P14-15)【作者】陈林娟【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磁共振室江西南昌 330006;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西九江 3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相关文献】1.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研究2.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3.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研究4.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5.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18-11-30T10:45:56.83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8期作者:王胜辉
[导读] 以便于提早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早期在症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汨罗市人民医院湖南汨罗 414400
【摘要】目的:探究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2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招募的10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参照组,共计204例,给予两组患者MRI、CT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数据。
结果: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阳性率为91.17%,CT为59.80%;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早期病变的阳性率为93.13%,CT为56.86%。
另外,核磁共振对脑囊虫所致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合性脑膜炎、隐球酵母脑膜炎的检测与病原体检查结果最为相似。
结论:MRI与CT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均有着良好的检出效果,故应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断中联用CT与核磁共振,以便于提早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早期在症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CT;磁共振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目前,我国每年被神经系统疾病困扰的人群已经超过千万,其中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便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随着我国医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核磁共振(MRI)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多种检测、诊断方法中脱颖而出,MRI技术具备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成像清晰等优点[1]。
基于此,本次研究分别选择102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与10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2例中枢神经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招募的10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参照组,共计204例,研究组102例患者均经细胞学与病理学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中男性61例,女性41例,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23岁,平均年龄为(39±3.91)岁;参照组102例患者均接受本院体检确诊为健康人群,其中,男性62例,女性40例,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为(39±3.66)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未见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产生。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研究组102例患者中有13例为脑囊虫,55例为病毒性脑炎,5例为隐球酵母脑膜炎,9例为化脓性脑膜炎,20例为结核性脑膜炎。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MRI、CT检查,检查均使用美国GE新光纤1.5T磁共振与64排螺旋全身CT机(SIEMEMS)。
研究组患者接受核磁共振、CT 2~3次检查,包括:住院后7d内检查一次,住院14d时检查一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检查或不检查),在患者住院28d时(出院前)检查一次,均由护理人员记录相关数据;参照组志愿者同样接受核磁共振、CT检测,但在检测次数上只有一次(首次检查),由护理人员记录相关数据。
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所有检测数据,并注意两组患者的临场表征资料(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表征一般显现为脑积水、血管炎等,脑膜炎晚期患者可能会因患者颅内结构病并发出现精神异常症状)。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对本文研究的204例患者所有数据予以计算处理,计量资料资料以率(%)的形式表达,给予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P<0.05展开。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核磁共振与CT检测数据
参照组患者核磁共振与CT对相关病症的检测数据为:CT扫描结果显示7例腔隙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12例轻微脑萎缩,其余83例患者各项指标检查结果均为正常;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与CT对相关病症的检测数据为:CT扫描结果显示41例正常,61例异常,异常的主要变现为斑块与散在低密度灶、弥漫性脑水肿,还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结节状多发性与环状强化散在低密度病灶,或结节状强化等密度灶,以及合并脑室扩大或脑萎缩等;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9例患者为正常,93例患者为异常,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圆球状或囊状长T1与T2信号、多发性不规则长T1与T2异常信号、逗点状短T1与T2异常信号、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增强后病灶及其周围高信号强化等。
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阳性率为91.17%,CT为59.80%。
2.2 比较两组患者核磁共振与CT对相关病症的检测数据
研究组患者中有58例患者经CT检测显示存在早期病变,其中脑囊虫所致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11例,化脓性脑膜炎一类病症中的异常例数为7例、病毒性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21例、结合性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16例、C隐球酵母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3例;核磁共振检测显示95例患者存在早期病变,其中脑囊虫所致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13例,化脓性脑膜炎一类病症中的异常例数为9例、病毒性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50例、结合性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18例、C隐球酵母脑膜炎的异常例数为5例。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核磁共振检测与病原体检测结果最为相似。
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早期病变的阳性率为93.13%,CT为56.86%。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通常集中在真菌、病毒、螺旋体、病毒以及真菌上。
由于病原体种类较多,再加上临床症状、并发症种类较多,所以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病理监测仍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为主[2]。
及时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患者临床病症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核磁共振与CT扫描可以直接准确的检查到人体内的理化病变,但因为CT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其对于一些病症的扫描检查并不清晰,同时CT技术也具有操作便捷,创伤小的优点,但CT技术的成像分辨率较低,画面不够清晰,对于患者体内一些与颅内重叠的细小病灶并不能很好的检出[3-4]。
核磁共振检测对人体无害,且成像清晰、检测范围广,能够很大程度的降低误诊率。
但核磁共振对于炎症与水肿的分辨有些困难,通常情况下,临床会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两种方案进行解决,一种是加强局部信号扫描,另一种是配合其他CT仪器协助扫描,两种方案均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核磁共振的检测效果[5-6]。
根据本次研
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阳性率为91.17%,CT为59.80%;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早期病变的阳性率为
93.13%,CT为56.86%。
另外,核磁共振对脑囊虫所致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合性脑膜炎、隐球酵母脑膜炎的检测与病原体检查结果最为相似。
说明,MRI与CT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均有着良好的检出效果,故应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断中联用CT与核磁共振,以便于提早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早期在症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岩,杨丽.脑电图、脑电地形图、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8(2):184-185,188.
[2]徐亚利,汤光宇.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3):158-160,164.
[3]孙学术,李百鑫.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准确率[J].医疗装备,2018(11):24-25.
[4]熊志,金向群.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特征[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9):116-117.
[5]李继荣,谭长连.CT与MRI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11):113-117.
[6]马晓涵,陈清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CT与磁共振诊断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11):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