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期中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测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20)
1、锚定蛋白。
2、协同运输。
3、辅酶Q
4、呼吸链。
5、电化学梯度。
6、氧化磷酸化。
7、第二信使。
8、G蛋白。
9、踏车现象。
10、反式作用因子。
二、填空。
(10)
1、膜的不对称性:糖脂仅存在于质膜的()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 糖蛋白糖残基均分布在质膜的( )面。
2、顺物质电化学梯度,需要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利用自身的电化学梯度势能,不耗细胞代谢能,这种运输方式是();若逆物质电化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消耗细胞代谢能是()。
3、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是通过效应酶磷酸酯酶C(PLC)完成的,这种信号通路是();若细胞外信号(激素,第一信使)与相应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第二信使水平变化引起细胞反应的信号通路是()
4、主要合成分泌性蛋白、膜蛋白及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中的蛋白的细胞器是();合成过程中结构因子与其协同作用,以()为信号肽,指导分泌蛋白到这个细胞器上进行合成。
5、蛋白质糖基化分两种类型,来自同一个寡糖前体,与天冬酰胺结合的是();在粗面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上合成,第一个糖残基是N—乙酰半乳糖胺的是()。
6、在某个产生能量的重要细胞器的内膜上,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给的过程中发生的。
每一个()被氧化产生3个ATP分子,而每一()被氧化产生2个ATP分子,电子最终被O2接收而生成水,这个过程是();由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其产物是ATP和NADPH,这个过程是()。
7、核小体组蛋白帮助DNA卷曲形成核小体,其中起连接作用,并赋予染色质极性的蛋白是()。
8、70S核糖体由50S亚基和()构成;80S核糖体由60s亚基和()构成。
9、NDA一级结构是(),二级结构是()。
三、判断题。
(10)
1、连接子是锚定连接的基本单位。
2、血影是红细胞经低渗处理后 质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和其他胞内可溶性蛋白后剩下的结构 是研究质膜的结构及其与膜骨架的关系的理想材料。
3、上皮细胞、肌肉细胞和血细胞都存在细胞连接。
4、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是大分子物质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也是一种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5、协助扩散是一种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参与的被动运输方式。
6、受化学信号物质刺激后开启的离子通道称为配体门通道。
7、大分子物质及颗粒通常以膜泡方式运输 而小分子及离子往往以穿膜方式运输。
8、O-连接的糖基化主要在内质网进行的。
9、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均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自我复制
10、端粒酶以端粒DNA为模板复制出更多的端粒重复单元,以保证染色体末端的稳定性。
四、单选题。
(10)
1、以下哪些细胞器是由双层膜构成的?
A.质膜、内质网、高尔基体
B.核糖体、鞭毛、中心粒
C.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D. 溶酶体、微体、胞内体
2、能特异显示细胞内DNA分布的显示剂是
A、Schiff试剂 B中性红试剂 C詹姆斯绿B D苏丹黑试剂
3、关于膜蛋白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膜蛋白分布在膜的内外表面
B.膜蛋白的结构是α螺旋的球形蛋白
C.除去膜外在蛋白引起膜结构的破坏
D.除去膜内在蛋白则伴有膜结构的崩解
4. 衰老和动脉硬化都与膜的流动性有关这是因为
A卵磷脂/鞘磷脂的比值升高 B卵磷脂/鞘磷脂的比值降低
C.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D. 以上都不是
5. 钙泵的作用主要是
A降低细胞质中Ca2+的浓度 B提高细胞质中Ca2+的浓度
C降低内质网中Ca2+的浓度 D降低线粒体中Ca2+的浓
6.小肠上皮吸收葡萄糖以及各种氨基酸时通过()达到逆浓度梯度运输。
A与Na相伴运输; B. 与K相伴运输 C. 与Ca 相伴运输
D. 载体蛋白利用ATP能量
7.植物细胞和细菌的协同运输常利用哪一种的浓度梯度来驱动
A. H+
B.Na+
C. K+
D. Ca2+
8.高尔基体能将溶酶体的各类酶选择性的包装在一起是因为这些蛋白质具有
A. Ser-Lys-Leu
B. KKXX序列
C.M6P标志
D. KDEL序列
9.信号蛋白的信号肽的切除发生在
A高尔基体 B过氧化物酶体 C线粒体膜 D内质网膜
10.动物小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依靠
A. 钠离子梯度驱动的同向协同
B.钠离子梯度驱动的反向协同
C. 钾离子梯度驱动的同向协同
D. 钾离子梯度驱动的反向协同
五、简答题。
(25)
1、说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差别。
(5)
2、、物质跨膜运输有哪几种方式?它们的异同点.(5)
3、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特点(5)
4、蛋白质的糖基化的基本类型、特征及生物学意义是什么?(5)
5、试述从DNA到染色体的包装过程。
(5)
六、论述题。
(25)
1、试比较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与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的异同点。
(13)
2、简要说明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有何特点。
(12)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锚定蛋白借助于带3蛋白将血影蛋白连接到细胞膜上,也就将骨架固定到质膜上。
锚定蛋白是一种比较大的细胞内连接蛋白
2、协同运输又称偶联主动运输,它不直接消耗ATP,但要间接利用自由能,并且也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运输时需要先建立电化学梯度,在动物细胞主要是靠钠泵,在植物细胞则是由H+泵建立的H+质子梯度。
3、每一个醌能够接受和提供两个电子和质子,部分还原的称为半醌,完全还原的称为全醌(UQH2)。
是一种脂溶性的分子,
4、又称电子传递链, 是线粒体内膜上一组酶的复合体。
其功能是进行电子传递,H+的传递及氧的利用, 最后产生H2O和ATP。
5、两侧氢离子浓度的不同因而产生pH梯度(ΔpH),这两种梯度合称为电化学梯度。
质子跨膜转运使得膜间隙积累了大量的质子,建立了质子梯度,内膜两侧形成电位差,质子跨过内膜向膜间隙的转运也是一个生电作用
6、在活细胞中伴随着呼吸链的氧化过程所发生的能量转换和ATP 的形成, 称为氧化磷酸化。
7、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称为第二信使,而将细胞外的信号称为第一信使。
8、在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的GTP结合蛋白,G 蛋白将细胞外的第一信使肾上腺素等激素和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
催化的腺苷酸环化生成的第二信使cAMP联系起来。
G蛋白具有内源GTP酶活性。
9、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稳定现象,微管的两端都可以加上αβ二聚体, 或释放αβ二聚体。
释放出来的二聚体比结合上的快, 这样,"+"端生长得快, "-"端生长得慢, 结合上二聚体的GTP又不断水解, 向"-"端推移。
如果(+)端结合上去的与(-)端释放出来的速度相同,就会形成轮回现象,是微管组装后处于动态平衡的一种现象
10、起反式作用的调控元件。
其本身对基因表达没有调控作用,只是阻断来自上、下游的调控效应。
二、填空题。
1、ES面,ES面。
2、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3、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
4、粗面内质网,N端序列
5、N-连接,O-连接
6、NADH,FADH2,氧化磷酸化,光和磷酸化。
7、H1
8、30S,40S
9、核小体,螺线管。
三、判断题。
×√×√××√×√×
四、选择题。
CADBA AACDA
五、简答题
1.
2、跨膜运输:直接进行跨膜转运的物质运输,又分为简单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1) 简单扩散:顺物质电化学梯度,不需要膜运输蛋白,利用自身的电化学梯度势能,不耗细胞代谢能;
2) 协助扩散:顺物质电化学梯度,需要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利用自身的电化学梯度势能,不耗细胞代谢能;
3) 主动运输:逆物质电化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消耗细胞代谢能。
3.主动运输的特点
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向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
需
要与某种释放能量的过程相偶联。
由ATP直接提供能量(Na+-K+泵、Ca2+泵、)、间接提供能量(Na+-K+泵或H+泵、载体蛋白的协同运输)、光驱动的三种类型。
被动运输的特点
单扩散和载体介导的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的载体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载体蛋白既可介导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通道蛋白只能介导被动运输。
4、N-连接糖基化(Asn);O-氧连接糖基化(Ser/Thr)
2
5、从DNA到染色体经过四级包装过程:
一级结构,核小体
二级结构,螺线管(solenoid)
三级结构,超螺线管(supersolenoid)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chromatid)
即:DNA—压缩7倍—→核小体—压缩6倍—→螺线管—压缩40倍—→超螺线管—压缩5倍—→染色单体
六、论述题。
1、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信号通路主要包括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cAMP信号通路:细胞外信号(激素,第一信使)与相应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水平变化而引起细胞反应
的信号通路。
腺苷环化酶调节胞内cAMP的水平,cAMP被磷酸二酯酶限制型降解清除。
其反应链为: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 →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是通过效应酶磷酸酯酶C(PLC)完成的,是双信使系统”反应链。
“双信使系统”反应链: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IP3(三磷酸肌醇)→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CaM)→细胞反应
→DG(二酰基甘油)→激活PKC(DC激活蛋白激酶C)→
蛋白磷酸化或促Na+/H+交换使胞内pH升高
2、1)相同点: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与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中,⑴需要完整的膜;⑵ATP的形成都是由H+移动所推动;⑶叶绿体的CF1因子与线粒体的F1因子都具有催化ADP和Pi形成ATP的作用。
2)不同点:
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是在内膜上进行的一个形成ATP的过程。
它是在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给的过程中发生的。
每一个NADH被氧化产生3个ATP分子,而每一FADH2被氧化产生2个ATP 分子,电子最终被O2接收而生成H2O。
即:1对电子的3次穿膜传递,将基质中的3对H+抽提到膜间隙中,每2个H+穿过F1-F0ATP酶,
生成1个ATP分子。
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是由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其产物是ATP和NADPH;碳同化(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合NADPH的化学能,使CO2还原合成糖。
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是在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中进行的,这两个光系统互相配合,利用所吸收的光能把1对电子从H2O传递给NADP+。
即:1对电子的2次穿膜传递,在基质中摄取3个H+,在类囊体腔中产生4个H+,每3个H+穿过CF1-CF0ATP酶,生成1个ATP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