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结构CdSZnS荧光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合集下载

核壳结构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核壳结构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核壳结构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刘一璇 尚朋朋(天津检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摘要:量子点具有光稳定性强、吸收光谱宽而连续、发射波长尖锐可调等优良光学性质而广泛应用在生命科学领域。

本课题采用外延生长方式,合成ZnS壳层尺度可控的水溶性CdSe/ZnS量子点,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15 nm,有效增强量子点荧光效率,有助于改善量子点荧光强度。

为量子点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和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高稳定性、复合功能性的理论基础。

关键字:量子点;制备;表征0 引言量子点具有明显的量子效应,较传统的有机染料分子呈现出光稳定性、吸收光谱宽而连续、发射波长尖锐可调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1]。

1998年量子点首次用于生物荧光标记,由此掀起了量子点标记生物分子及其应用的研究热潮[2]。

李鸿程等发现量子点的生物毒性与其理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粒径的量子点的生物毒性愈低[3]。

本课题通过外延生长法,设计合成了ZnS壳层尺度可控的水溶性CdSe/ZnS量子点,为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 实验1.1 实验原料五水合氯化镉、碲粉、硼氢化钠、无水乙醇、1 mol/L氢氧化钠、谷胱甘肽、醋酸锌、硫化铁,购买自国药。

1.2 CdTe量子点制备在载气反应器中,加入0.1mmol碲粉、0.3mmol硼氢化钠、3mL乙醇、1mL去离子水,氩气保护下,于40℃超声15分钟,至黑色完全消失,得到上清NaHTe,在氩气中密封保存。

于250mL三角锥形瓶中称取0.547g五水合氯化镉,加入100mL去离子水搅拌至充分溶解,谷胱甘肽200mg,充分混匀后加氢氧化钠调pH至9.0,在剧烈搅拌及氩气状态下加入NaHTe溶液,至橙黄色,安装冷凝管,升温至100℃回流1h,制备获得CdTe量子点,分3次加入异丙醇沉淀析出,离心得到CdTe量子点固体,真空干燥箱中避光储存[4]。

1.3 CdTe/ZnS核壳结构制备采用外延生长法制备核壳结构。

CdTe/CdS 核壳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

CdTe/CdS 核壳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

CdTe/CdS 核壳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卓宁泽;姜青松;张娜;朱月华;刘光熙;王海波【摘要】本文利用自组装法,以CdTe量子点为模板,合成出CdTe/CdS核壳量子点。

研究了不同CdTe/CdS摩尔比时所合成核壳量子点的特性,利用PL荧光光谱、 XRD衍射分析、 TEM透射电镜对CdTe/CdS核壳量子点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合成核壳量子点结构中没有单独存在的CdS量子点生成,尺寸大约为6nm与理论计算结果相近,在CdTe/CdS的摩尔比=5∶1时,样品具有最大的荧光量子效率32%,具有在重金属离子检测和生物标记中应用的潜在价值。

%In this paper, the CdTe/CdS core shell quantum dots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self assembly method while CdTe quantum dots was used as templat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re shell quantum dots with different CdTe/CdS molar ratios were studied.PL fluorescence spectra, XRD diffraction analysis, 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and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ntum dot structure of the core is generated by there is no CdS QDs in the synthesizedCdTe/CdS core shell quantum dots, the size is about 6nm which close to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the 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s reaches the maximum of 32% when CdTe/CdS =5∶1 , which with value of the application in the detec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and biological markers.【期刊名称】《照明工程学报》【年(卷),期】2016(027)002【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CdTe量子点;CdTe/CdS量子点;核壳结构;荧光量子效率【作者】卓宁泽;姜青松;张娜;朱月华;刘光熙;王海波【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电光源材料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5;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南京工业大学电光源材料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5;南京工业大学电光源材料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5;南京工业大学电光源材料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5;南京工业大学电光源材料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1.4量子点(quantum dots,简记为QDs)由于其量子尺寸效应、量子限域效应、表面效应等而具有独特的光电磁等特性,在光电传感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生物表征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5]。

量子点的水相合成及表征

量子点的水相合成及表征

synthesis of CdTe quantum dots,fluorescence excitation spectra of broad,sharp
emission spectra,hi曲quantum yield,fluorescence intensity,and the implementation by changing the reaction time and the ratio of reactants to tuning the size of quantum
quantum dots,fluorescence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spectra,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quantum yield.Using UV spectrophotometer,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microplate reader,particle size analyzer, fluorescence confocal microscopy, fluorescence confocal scanner means for the synthesis of quantum dots were characterized.
讨论与结论
1.在有氧条件下,以巯基乙酸为修饰剂,在水溶液中合成的CdSe/SiO:量子 点,粒径均匀,均为球形,随反应时间以及包被时间不同,粒径随之改变,荧光 发射光谱也随之改变,实现了通过反应时间与包被时间对量子点尺寸的调谐作用。
2.在无氧条件下,以巯基乙酸为修饰剂,在水溶液中合成的CdTe量子点,荧 光激发光谱广,发射光谱尖锐,量子产率高,荧光强度大,并实现了通过改变反 应时间与反应物比例来调谐量子点的尺寸。

核壳结构微粒的制备与表征图是厚度...

核壳结构微粒的制备与表征图是厚度...

浙江大学硕l:学位论文第1章文献综述1.1引言在过去二十年中,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材料合成、设计、组装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ll(图1.1)。

但纳米晶、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管、纳米带、纳米立方体、纳米球及量子点等单一材料的单一性质往往限制了其的实际应用,因而将2种及2种以上的材料在纳米尺度上复合以产生新的性能和应用就形成了新的研究热点。

而这其中,纳米核壳结构由于易于制备和性能优越则最为人们所关注。

图1.1纳米技术概’况【11。

Fig1.1BasicAspectsofNanocrystalTopology【l】.核壳纳米微结构就是其中一种构造新颖、由一种纳米材料通过化学键或其他作用力将另一种纳米材料包覆起来形成的纳米尺度的有序组装结构,是高层浙江大学硕}学位论文人提出了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表面修饰后包覆si02的方法‘堋。

这种方法对Au颗粒、Ag颗粒、Si02@Au核壳结构、一水软铝石棒、三水铝石片、聚乙烯(Ps)球等大多数胶体粒子具有普适性。

图1.2Au@Si02的透射电镜照片【14】。

Fig1.2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graphsofsilica-coatedgoldparticles【141.≯一一互~+蝴f蓼+图1.3在由柠檬酸根稳定的Au表面形成薄层的表面反应示意图【141。

Fig1.3Sketchofthesurfacereactionsinvolvedintheformationofathinsilicashelloncitrate-stabilizedgoldparticles【141.体内细胞和组织的结构【4^5们。

作为荧光标记物,它的光学特性比在生物成像中常用的传统有机染料有明显的优越性:(1)激发光谱宽,且连续分布,因此可用单一波长光源同时激发不同尺寸的量子点,短于发射峰10%以上的任何波长均可用于激发荧光。

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

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

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半导体材料由于原料丰富、化学性能稳定、环境友好而备受注意.ZnO在300 K下的能隙(Eg)为3.37 eV,具有很高的气敏性和极好的光学性质,已经被公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功能材料.但是,ZnO的能隙太大,在太阳能光伏器件、纳米电子和光子学如电讯、光发射二极管和显示LEDs、光电子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荧光标记[1-4]等领域的直接应用受到限制.减少ZnO能隙的一种思想是用另一种环境友好和原料丰富的材料与其堆垛形成异质结构.如ZnO/ZnS核壳结构纳米线及纳米带,ZnO/SnO2、CdS/ZnO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物,CdS/ZnOe纳米复合材料,n-ZnO/p-CdTe薄膜异质结,n-ZnO/p-Cu2O异质结等[5-10].这种组分调制的异质结构的能隙比任一单一材料小得多,大多数异质结构已经显示出明显的光调谐性质,在纳米电子和光子学中作为基本构筑单元显示了很好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前景[11-13].异质结构常用的制备方法有分子束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热蒸发以及胶体化学法等[6-8].本文作者采用胶体化学方法制得的CdS/ZnO异质结构量子点的特点是工艺简单可靠,材料的化学和光热稳定性高,并在异质结构量子点中形成合适的中间过渡层.通过调节ZnO的能级结构和光谱性能,使CdS/ZnO异质结构的激发和发射带发生明显的红移,发光强度明显增加.这一结果对太阳能光电池和LEDs的应用将具有重要意义.在纳米电子和光子学中作为基本构筑单元显示了很好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前景.1 实验部分1.1 主要原料和仪器见表11.2 实验步骤将1 mmol Zn(CH3COO)2·2H2O、1 mmol Cd(CH3COO)2·2H2O 1 mmol 乙酰胺和1 mmol 硫代乙酰胺分别溶解在100 mL无水乙醇溶液中,将Cd(CH3COO)2无水乙醇溶液滴加到同体积的硫代乙酰胺无水乙醇溶液中,于30℃磁力搅拌2 h,得到半透明黄色溶胶.向其中滴加乙酰胺醇溶液,于30℃磁力搅拌2 h,然后滴加同体积的Zn(CH3COO)2无水乙醇溶液,滴加完毕后于30℃继续搅拌2 h,充分反应后即得到CdS/ZnO量子点.离心分离,乙醇洗涤数次,80℃烘干,将得到的淡黄色粉末于700℃空气气氛中烧结2 h,得到CdS/ZnO异质结构粉体材料.1.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1)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所用仪器为Rigaku DMax 2000,辐射源为Cu Kα射线,波长λ=1.***** .扫描范围:20°~80°,扫描速度:6°/min,工作电压:40 kV,电流:40 mA.(2)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所得样品的形貌通过TEM 观察得到,所用仪器为Hitachi H-80.(3)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所用仪器为Perkin-Elmer ESCA PHI 5000C,X线辐射源为Mg Kα.(4)荧光发射光谱(PL)分析:通过用Varian Cary-Eclipse 500荧光光谱仪(用65 W的氙灯做激发光源),狭缝宽度为5 nm,工作电压为500~600 V,扫描速度为600 nm/min.(5)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分析:通过Shimadzu UV-2450测定,狭縫宽度为5 nm,扫描速度为中速.2 结果与讨论2.1 结构与组成分析图1 ZnO量子点、CdS量子点、CdS/ZnO量子点和700 ℃下的空气气氛中烧结2 h的CdS/ZnO量子点的XRD图图1是ZnO量子点、CdS量子点、CdS/ZnO核壳量子点和700 ℃下的空气气氛中烧结2 h的CdS/ZnO核壳结构的XRD图.由图1中所示的ZnO量子点和CdS量子点前驱体的主相为纤锌矿六方结构(JCPDS Card,No.36-1451;JCPDS Card,No.41-1049).此外,从图1中还可以发现ZnO量子点和CdS量子点前驱体的衍射峰与块体材料相比强度较弱且半峰宽较宽,表明通过此方法得到的前驱体的粒子尺寸较小而且其结晶程度较差.如图1所示,以CdS量子点为核、ZnO为壳的纳米晶的衍射曲线也说明了该纳米晶的粒子尺寸较小而且其主相为ZnO和CdS的复合晶相,并没有其他的杂相峰如ZnS、CdO等出现.图1中还给出了该前驱体在700℃下的空气气氛中烧结2 h后所得产物的衍射峰也是纤维锌矿结构的ZnO和CdS的复合晶相(JCPDS Card,No.36-1451;JCPDS Card,No.41-1049);同样没有ZnS、CdO等杂相峰出现.图2 CdS/ZnO量子点及其在700 ℃下空气气氛中烧结2 h的TEM 图图2a CdS/ZnO核壳量子点的透射电镜照片(TEM).由图2a中可以看出CdS/ZnO纳米前驱体粒子分散性较好,仅有一小部分球形颗粒的边缘略有团聚,平均粒径在3.5 nm左右,并无特定形貌.与之相比,如图2b所示,前驱体在700 ℃下空气气氛中烧结2 h后所得CdS/ZnO产品的透射电镜照片,其直径大概在200 nm左右.能清楚地看到ZnO包裹CdS的核壳结构.由上述TEM结果可以发现:通过这种方法制得的CdS/ZnO纳米前驱体粒子,不仅自身分散性较好,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减少烧结产物CdS/ZnO核壳结构的团聚.推断这是因为在CdS/ZnO纳米前驱体粒子的制备过程中,分散在乙醇溶液中的乙酰胺的水解产物(CH3COO-)能够均匀吸附在生成的CdS/ZnO 纳米粒子上.在高温烧结过程中,这些吸附的CH3COO-将会转变为气体并在烧结产物CdS/ZnO纳米粒子之间产生空隙,从而有效地阻止了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团聚.为研究核壳结构中的电子特性,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定了上述CdS/ZnO核壳结构的组成和电子组态.通过分析化合物中某元素或离子的化学位移可以从理论上推测出该化合物的结构或该元素(离子)与周围其他离子的结合状态,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图3a为样品的XPS全谱,表明CdS/ZnO核壳结构含有Zn、O、Cd、S 四种元素.图3b~e为O1s,Zn 2p3/2,S 2p3/2以及Cd 3d3/2和Cd 3d5/2的精细谱图.可以看出Zn 2p3/2和O 1s的结合能分别为1021.9 eV和531.8 eV,与ZnO的文献报道值(1022.1 eV,532.1 eV)相比略微偏小;而Cd 3d5/2和S 2p3/2的结合能分别为405.7 eV和161.8 eV,与CdS的文献报道值(405.1 eV,161.4 eV)相比略微偏大[14-15].说明CdS/ZnO核壳结构中电子组态发生了变化,电子云在ZnO 和CdS之间发生了偏移.由于CdS/ZnO核壳结构中ZnO的结合能低于正常值,CdS的结合能高于正常值,所以,在ZnO壳和CdS核之间形成了结合能介于ZnO和CdS之间的中间过渡层.该过渡层的存在必然导致ZnO和CdS原有的能级结构发生变化.图3 CdS/ZnO核壳结构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2.2 光学性能分析吸收光谱是用来研究半导体纳米颗粒量子效应最普遍的表征手段之一.用这种方法可以观测到半导体量子点光谱中离散相的发展以及其能隙的拓宽.然而,由于纳米颗粒的尺寸、形貌以及表面缺陷的分布导致吸收光谱不均一的宽化,最终使得离散态在吸收光谱中往往难以直接观察到.而且处于基态的占据能级、处于激发态的非占据能级以及电子迁移的数量也可能决定了吸收强度.通过ZnO量子点、CdS 量子点、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以及煅烧过的CdS/ZnO核壳结构的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图对其光学性能作进一步的研究.图4 ZnO量子点、CdS量子点、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以及煅烧过的CdS/ZnO核壳结构的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图从图4可以看出ZnO量子点在200~350 nm波长范围内有一强的吸收带,其吸收边在375 nm左右,与常温下ZnO体材料的吸收边有少许蓝移.CdS量子点在200~500 nm波长范围内有一强的吸收带,其吸收边在530 nm左右,与常温下CdS的吸收边相比也有少许蓝移.Landes等人报道了一系列不同尺寸CdSe纳米颗粒的吸收光谱,发现CdSe纳米颗粒随着粒径的减小,由于该半导体中能隙宽化而使得其吸收光谱中的吸收边发生蓝移,与结果基本类似.与上述两种材料形成鲜明对比的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在200~550 nm的范围内有强的吸收带,而700 ℃下空气气氛中烧结2 h后得到的CdS/ZnO核壳结构的吸收带却明显加宽.这种结果证明了CdS/ZnO核壳结构中的过渡层影响了两种材料本身的能级结构.为探索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的特性,重点研究了其荧光性质.图5a为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的激发和发射光谱,从图5a中可以看出:不仅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的激发光谱已经红移到460 nm,而发射光谱也已经处于620 nm的红光区.从图5a中还可以了解到该激发光谱与目前商用的蓝光LED的发射光谱匹配较好,可用作组成白光LED的红光成分.图5 b为相同条件下制备的ZnO和CdS量子点以及700 ℃下空气气氛中烧结2 h后得到的CdS/ZnO核壳结构的发射光谱,所有的谱线都是在254 nm的紫外线激发下测得的.图5 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的激发和发射光谱(a)和254 nm 激发下ZnO和CdS量子点以及700 ℃下空气气氛中烧结2 h后得到的CdS/ZnO核壳结构的发射光谱如图5b所示,ZnO和CdS量子点的发射分别位于380 nm和510 nm左右,这应该归属于他们的近带边发射.但是,通过仔细观察也可以看出,这两个发射峰覆盖范围很大,因此推断:在ZnO和CdS 量子点中应该存在很多缺陷.同样,在700 ℃下经过烧结得到的CdS/ZnO核壳结构的发射谱线中也只能观察到ZnO和CdS的近带边发射,已经看不到像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那样的在620 nm处的红光发射.这可能是由于在高温下,像阴离子空位和阳离子间隙等缺陷被周围的环境所填补.通过两张图比较来看,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发射与ZnO和CdS量子点相比出现了明显的红移,这是因为核壳结构导致ZnO和CdS量子点的电子组态和能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6 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能级变化示意图.在传统的半导体技术中,异质结构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特别是外延生长的量子壁和超晶格结构.由于在异质界面上不同材料的导带和价带的相对位置各异,把半导体异质结构分为I型和II型两种,如图6所示.图6 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能级变化示意图在I型结构中,带隙较窄的CdS的导带和价带完全位于带隙较宽的ZnO导带和价带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窄带隙的CdS的电子和空穴的能量状态较低,因此,异质界面附近的电子-空穴对会被CdS 局域化.在II型的情况中,电子和空穴的最低能量状态分别属于ZnO 和CdS两种半导体,因此,由于异质界面处存在能量梯度,电子和空穴会被异质结中能量较低的两个带边(即CdS的价带和ZnO导带)空间化.新形成的间接带隙的能量由CdS的价带和ZnO导带的能量差决定.通过上面的论述以及紫外可见光谱的吸收边变化情况,可以断定CdS/ZnO核壳结构应该属于II型半导体异质结构,因此,将采用II型半导体异质结构的能级结构对CdS/ZnO核壳结构的发光机理进行解释.从图5 ZnO和CdS量子点发射光谱可以看出,在未复合之前的就存在很多缺陷.复合之后,在原有能级中的相对位置将会随着核壳结构的能级变化而改变,因此必然导致激发和发射光谱发生相应的移动.由图6可知,在II型半导体异质结构中,CdS/ZnO核壳结构新形成的间接能隙的宽度小于ZnO和CdS 能隙宽度,因此,在ZnO和CdS导带和价带之间的缺陷能级的相对距离必然缩短.当CdS价带上的电子受到激发之后,通过异质界面处能量梯度的空间化作用,将会跃迁到能量状态较低的ZnO的导带上面,在这个过程中当中的部分电子将会被原有的缺陷能级所捕获,弛豫之后,与价带的光生空穴复合产生红光发射.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核壳结构中的缺陷浓度与两种单独的量子点相比较高;另一方面,由价带激发至导带的大部分电子将被利用于产生红光发射(这也是导致紫外发射猝灭的主要原因);原本经导带非辐射跃迁而被消耗的电子数也将被大大削减.此外,由于II型半导体异质结构中的带边跃迁的能量小于任何一种材料,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利用熟知的宽能隙半导体制造II型半导体异质结构,进而获得具有红外发射性能的材料.同时,在II型结构中有效地制造了正负电子的空间分離,这是纳米晶在光伏技术中的应用大大简化了.3 結论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ZnO、CdS和CdS/ZnO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前驱体,在空气气氛下高温处理后得到壳厚度为10 nm左右的CdS/ZnO核壳结构.与ZnO和CdS相比,CdS/ZnO核壳结构的吸收边大幅度红移,拓展到550 nm附近.CdS/ZnO核壳结构的激发光谱红移到460 nm,发射光谱的主峰为620 nm,处于红光区.与ZnO和CdS相比,核壳结构使CdS/ZnO的激发、发射光谱都产生了明显变化,并且提高了发光强度.研究发现核壳结构会使ZnO和CdS原有的能级结构发生变化.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的吸收边变化情况,可以断定CdS/ZnO核壳结构应该属于II型半导体异质结构.。

熵配体助力“完美”CdSeCdS核壳量子点的合成,以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熵配体助力“完美”CdSeCdS核壳量子点的合成,以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熵配体助力“完美”CdSeCdS核壳量子点的合成,以及其光学性质研究撰文:ZJH编辑:CCL尺寸在量子限域效应范围内的溶液半导体纳米晶(量子点)以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如荧光量子产率高、吸收带宽、发射峰窄、光学稳定性好等,在生物成像与标记、激光、发光二极管、显示等领域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类新兴发光和光电材料,溶液量子点的合成化学是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过去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量子点合成化学主要集中在尺寸、形貌的单分散控制。

但是,作为一类优异的发光和光电材料,仅仅实现尺寸和形貌单分散是不够的。

更加重要的合成化学任务,应该是实现量子点光学与光电性质的合成化学控制,包括激发态光物理性质和光化学性质的化学合成控制。

理想的光物理性质包括荧光量子产率达到100%、荧光寿命呈单指数衰减、集合体荧光半峰宽与单颗粒光谱一致等。

理想的光化学性质包括荧光非闪烁和抗荧光漂白性能等。

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同时实现这些完美光学性质的量子点的报道。

最近浙江大学peng课题组报道了他们在CdSe/CdS核壳量子点上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在羧酸镉系统中引入熵配体首次得到了能够同时满足理想激发态光学性质的CdSe/CdS核壳量子点。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以“Ideal CdSe/CdS core/shell nanocrystals enabled by entropic ligands and their core size, shell thickness, and ligand dependent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为题发表在JACS上(图1)。

图1. 同时满足理想激发态光学性质CdSe/CdS核壳量子点经过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单一组分的核量子点,如CdSe量子点,尽管无法同时满足,也已经实现了荧光量子产率达到100%、荧光寿命呈单指数衰减、集合体荧光半峰宽与单颗粒光谱一致等理想激发态光物理性质(JACS, 2015, 137(12), 4230–4235、JACS, 2016, 138(20), 6475–648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壳结构CdS/ZnS荧光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1于郭, 蔡晓军, 崔文国,李孝红*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E-mail:xhli@摘要:本文以氧化镉为镉源、硫单质为硫源、油酸为配体、在十八烯体系中合成单分散的CdS纳米颗粒,研究了配体浓度对纳米粒子的生长动力学、颗粒尺寸分布的影响。

采用乙基黄原酸锌(Zn(ex)2)作为Zn、S源的反应前体,采用逐滴滴加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CdS/ZnS量子点,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表明CdS/ZnS纳米粒子比单一的CdS纳米粒子具有更优异的发光特性。

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选区电子衍射等证明ZnS在CdS表面进行了有效包覆。

所制备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尺寸分布,其荧光发射峰半高峰宽为18-20 nm,荧光量子产率可达40%。

关键词:量子点,有机金属热解法,CdS,ZnS中图分类号:O472.311.引言半导体纳米粒子因其特殊的光学、光化学、电学及非线性特性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中CdS是典型的II-VI族的直接带隙半导体化合物,室温下其禁带宽度为2.42eV。

当CdS 粒子的粒径小于其激子的玻尔半径(6nm)时,就能够呈现出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同时会出现吸收带边和荧光峰的蓝移,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非线性光学器件和生物标记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1-2]。

而这些应用的前提是要找到合适、经济、安全的高质量纳米颗粒的合成途径。

近年来,采用镉无机盐或镉氧化物作为镉源,S单质作为相应的S源,非配位性溶剂(十八烯、石蜡等)作为反应介质,各种脂肪酸(油酸、硬脂酸等)、烷基胺作为有机配体,利用有机金属前驱体热分解的方法来合成高质量的CdS纳米粒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关于在非配位性反应体系中,有机配体对半导体纳米颗粒可控性生长的影响,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CdS纳米颗粒与体材料相比,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表面具有较多的缺陷和悬键,量子点的光学性质较差。

为了提高量子点的荧光量子产率以及增强其发光稳定性,以宽带隙半导体微粒ZnS为壳层包覆窄带隙半导体微粒CdS为核的半导体纳米微粒制备核壳结构的纳米量子点已经得到深入的研究[3]。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合成化合物乙基黄原酸锌(Zn(ex)2)替换了常用的毒性较大的物质六甲基二硅硫和二乙基锌,同时作为Zn、S的前驱体,在较低温度下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CdS/ZnS量子点。

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其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等进行了系统表征。

1本课题得到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0613025)、教育部霍英东基金(10432)的资助。

2.实验部分2.1 实验试剂工业级的1-十八烯、油胺购自美国Acros公司,氧化镉、硫单质(粉末)、油酸、硬脂酸锌、油胺、乙基黄原酸钾、氯化锌、辛胺、氯仿、甲醇、无水乙醇以及实验所用到的各种常用有机溶剂均购自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使用前未做进一步处理。

2.2 乙基黄原酸锌的制备将氯化锌(0.681g,5mmol)的溶于20 ml去离子水中,乙基黄原酸钾(1.6g,10mmol)溶于20 ml去离子水中配成溶液,两个溶液混合后搅拌均匀得到白色沉淀,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后真空干燥。

2.3 CdS纳米粒子的制备参考文献[4]的方法合成CdS纳米微粒。

以氧化镉为镉源、硫单质为硫源、油酸为配体,在十八烯体系中合成单分散的CdS纳米颗粒。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将氧化镉(0.051g,0.2mmol)、油酸(1.14g,4mmol)以及7.4 ml十八烯在氮气保护下混合并加热到200℃,保温30min后混合液变为透明澄清,继续升温到300℃。

硫粉(0.0032g,0.1mmol)超声分散在2 ml十八烯中,迅速注入硫前驱体溶液,形核生长同时将温度降到250℃,保温约60min。

然后将反应容器脱离热源,在氮气保护下冷却至室温。

得到的CdS纳米颗粒用氯仿和甲醇混合液(体积比1:1)萃取二次,除去未反应的前驱体和油酸,然后加入过量乙醇,离心沉淀。

2.4 CdS/ZnS核壳结构纳米微粒的制备将CdS纳米粒子(26.4µg,0.15µmol)的分散到5 ml的十八烯和5 ml的油胺中。

在真空条件下将事先制备好的Zn、S源(0.1325 mmol的乙基黄原酸锌溶入1.3 g的辛胺后,与0.4 mmol的硬脂酸锌混合均匀,分散到5 ml十八烯中)用针管抽取后逐滴滴入装有CdS纳米粒子的三颈瓶中。

不同时间点取样观察壳层的生长,样品的萃取、沉淀、分散过程与CdS 纳米微粒的制备过程相同。

2.5 测试表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UV-2550, 日本Shimazu公司)和荧光光谱仪(PL,F-7000, 日本Hitachi公司)表征纳米粒子光学性质;X射线衍射仪(XRD, Philips X’Pert PRO,荷兰Philips 公司)表征纳米粒子的晶型以及粒径;反应所得到的沉淀分散到甲苯溶液后,透射电镜(TEM, H-2000, 日本Hitachi公司)表征其粒径与粒径分布,电子衍射(SAED)用来表征纳米微粒的结构。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XSAM800, 英国Kratos 公司)进一步表征纳米微粒中各元素的化学结合状态以及化学组成。

3.结果与讨论3.1 CdS纳米粒子的表征图1a为CdS纳米颗粒的UV-Vis吸收谱线和荧光谱线。

CdS 纳米粒子的吸收峰与能带宽度有着直接联系。

对于块状材料的CdS来说,其禁带宽度为2.42eV,吸收峰在 516nm 的位置。

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降低,带能增加,带边吸收峰蓝移到更低的波长,同时由图中CdS带边吸收峰位置可以计算出纳米粒子的平均直径为4.0 nm[5]。

在420nm到500nm处出现荧光峰为纳米CdS的本征发光,发光峰半高峰宽为20nm,峰型均匀对称,表明CdS纳米粒子的单分散性很好。

在520到600nm位置出现的发光峰为表面态发射,由于CdS表面存在很多可以俘获电子和空穴的陷阱,导致了表面态的发光。

图1b分别是CdS纳米微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衍射图。

由透射电镜观察得纳米粒子呈球形,其平均粒径尺寸为4.0 nm,从选区电子衍射判断CdS为多晶结构,其三强衍射环分别对应(1 1 1)、(2 2 0)和(3 1 1)晶面,证明CdS为立方晶系。

图1c是CdS量子点的X射线粉末衍射,从图中可以看出CdS三强峰位置的2θ值分别为26.57°、44.26°和52.39°,由标准图谱对应可知所制得的CdS纳米微晶为立方纤锌矿结构,且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使衍射峰产生明显宽化。

由谢乐公式计算平均粒径为3.7 nm,与紫外吸收光谱和TEM粒径计算结果比较吻合。

图1 CdS纳米微粒的紫外吸收与荧光发射光谱(a)、透射电子显微镜及选区电子衍射图谱(b)和XRD图谱(c)Fig1 UV-Vis absorption and PL spectra (a), TEM image and SAED pattern (b), and XRD patterns (c) of CdSnanocrystals.3.2 晶粒的可控性生长图2 在油酸浓度分别为0.125、0.18、0.25mmol/kg下CdS纳米颗粒的紫外吸收与荧光发射光谱(a)以及粒径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b)Fig2 UV-Vis absorption and PL spectra of CdS nanocrystals (a), and the average diameters as a function ofreaction time in oleic acid of 0.125, 0.18, 0.25 mmol/kg (b).图2a是在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油酸浓度分别为0.125、0.18、0.25 mmol/kg下分别制备的三组粒径的CdS纳米微粒。

图2b为粒径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

在最小油酸浓度时,得到的初始颗粒直径约为2.3 nm。

颗粒在初始反应阶段迅速长大,随后反应速度逐渐下降,颗粒粒径随反应时间延长在20min以后变化较小。

这表明油酸浓度较低时,初始成核速度较慢,所以得到的核颗粒尺寸才会较小。

随着油酸含量的增大,油酸镉的反应活性增大,颗粒成核速度加快,最终得到较大尺寸的CdS纳米颗粒。

3.3 CdS/ZnS纳米粒子的表征图3a是CdS/ZnS纳米颗粒的UV-Vis吸收谱线和荧光谱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相比较CdS纳米粒子的吸收峰,核壳结构纳米微粒的吸收峰产生了15 nm的红移。

由图3a插图可进一步得知随着ZnS壳层厚度增大,CdS吸收带边产生不同程度的红移。

由荧光光谱可知,核壳结构纳米微粒在420 nm到500 nm处的本征态荧光强度有了极大的提高,而500到600 nm位置的表面态发光大大降低。

说明CdS表面得到了较好的钝化,消除了非辐射弛豫途径和光化学退化,从而得到明显强的本征发光。

以罗丹明6G的乙醇溶液作为参照物[6],计算可知核壳结构纳米量子点的荧光产率为40%。

图3b透射电镜观察表明ZnS对纳米粒子进行了有效的包覆,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分散性较好,呈球形,平均粒径为6 nm。

由选区电子衍射观察可知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结晶度,ZnS有效包覆后CdS仍为立方晶系。

图3c的XRD结果未出现ZnS的特征峰,表明ZnS是外延生长在CdS表面,而不是单独形成晶粒。

2θ值分别为27.56°(1 1 1)、45.92°(2 2 0)和54.57°(3 1 1),可以看出核壳结构纳米微粒仍以立方CdS晶粒的衍射谱为主。

CdS的衍射峰向更高的角度产生偏移的同时,其衍射峰出现了明显的宽化,说明样品中ZnS是在CdS外延表面上生长,没有形成单独的ZnS颗粒,表明了ZnS对CdS微粒表面的成功修饰。

图3 CdS/ZnS纳米微粒的紫外吸收荧光与发射光谱(a,插图为不同ZnS添加量的核壳纳米微粒的紫外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图(b)和XRD图谱(c)Fig3 UV-Vis absorption and PL spectra of CdS/ZnS and CdS nanocrystals (Inset is the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of CdS/ZnS prepared from different amount ZnS) (a), TEM image of CdS/ZnS nanocrystals (b), and XRD patternsof CdS/ZnS and CdS nanocrystals (c).图4为CdS/ZnS纳米微粒中Zn、Cd和S元素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