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僭越-论女性写作自我超越的可能
女性的僭越与妥协
浅析《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女性的僭越与妥协摘要: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一方面对男性形象进行颠覆和解构,剥夺男性话语权力,使他们在文本叙述中被边缘化,凸显女性的生活经验和话语权力,完成了在经济、感情、社会地位上的僭越;另一方面又在影片的最后以女性对情感的依赖而委婉地实现了对男性话语权力的回归。
关键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女性;僭越;妥协一、女性的僭越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讲述的故事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终于七十年代末,影片上映的时间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这是一个“短暂的‘解冻’政策已经结束,虽然一些女性作家开始描写女性生活中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但此类作品无法公开印行”[1]的时代,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女性主义文学才开始爆发出自己的力量。
所以,不管是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故事所讲述的年代,还是讲述故事的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和思想都是受到压制的。
然而在这种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压力下,影片却把“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种坚强勇敢,乐观进取,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投射在三个底层社会的女人身上,透过她们的视角和生活来展现。
影片的这种选材和视角对于这个热衷于军事和战争的充满雄性气质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和嘲讽,是对男权文化的颠覆和解构,同时是对女性的颂扬与赞同。
那么下面从文本的分析中来看影片里的三个女性是怎样完成她们的僭越的。
“主流商业电影的的影像与叙事的基本构成原则,首先是男人看/女人被看,是建立在男人/女人,看/被看,主动/被动,主体/客体的一系列二项对立式间的叙述与影像序列。
女性形象只是充当着构成奇观、诱发欲望观看的视觉动机,而男性形象则主控着叙事结果,承担着制造并给出幻想的叙事功能。
”[2]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正式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固有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影片里男人成了被驱逐被边缘化的角色,他们被剥夺了昔日的话语权力,沦为了被塑造被看的对象,甚至是被嘲弄的小丑。
影片的第一主角卡捷琳娜本来是一个因高考失败而在金属服饰厂工作的女工,按照主流观念,她就应该继续属于这个底层阶级,然后找一个同阶级的男人,并以这个男人为天,踏实而无奈地过完一生。
苦难超越升华论文
苦难的超越与升华在女性写作中,海外华人女作家虹影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气质在中国文坛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和多数女作家一样,虹影擅长于家庭叙事,她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角,通过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体现出作家对身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爱情观、价值观以及女性命运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
1962 年,虹影生于重庆一个平民之家。
1990 年旅居英国,开始用中文进行创作。
她的代表作,如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k》、《阿难》、《孔雀的叫喊》、《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好儿女花》等,使她在海内外文坛名声大噪。
她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女性主义写作,以个人化的观察表达世界,其作品中既有现实生活的写实,也有形而上的人性探索。
而当今中国的女性主义写作普遍走向极端个人化写作,以独语、展露身体、感观刺激为手段和策略。
如何把女性主义写作从狭隘、低俗、反复言说、自说自听的困境中拯救出来,进而建构新的女性主义文学,虹影的个性化女性主义写作对此有着探索性的意义。
“女性主义”(feminism)的概念源自西方近现代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其中包含“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
在西方,女性主义是指一种争取男女平等的社会政治色彩浓烈的社会思潮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理论派别。
而在中国,由于妇女的社会政治地位以及文化语境的不同,女性主义主要指“在对抗、结构及至颠覆男性霸权文化之话语和叙事过程中,一种从女性性别出发的女性立场,它兼有社会政治色彩,但其主要涵义是文化的、文学的”。
尤其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审视的性质与意味。
虹影是“移民作家”,地理的迁徙必定会带来文化的移植,她在中西交汇的“边缘地带”写作,带着东方文化的底蕴与西方文明对话。
她并不像其他“移民”作家那样流露出对西方文明本能的拒斥和取舍的痛苦,而更多的是表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她能在母体文化的主导和西方文化的同化之间找到新的切入点,突破个人和本土的狭隘视野,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通过个人经验书写人类的共同问题。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毕业论文参考论题一、现当代文学1.苦难与救赎——史铁生与北村宗教意识比较2.浅析北村的宗教叙事伦理3.从叙事学角度看东西的《后悔录》4.解读被权力扭曲了的女性命运——浅析毕飞宇的《平原》5.抗争与屈服——论毕飞宇创作的两个主题6.当代城市女性自我探求轨迹——从《方舟》到《上海宝贝》7.女性自我建构策略——从《一个人的战争》到《妇女闲聊录》不同的话语运作方式8.试论九十年代宗教救赎叙事9.救赎的无望——论余华的《兄弟》10.试论余华小说叙事策略11.试论史铁生的创作特色12.浅析张承志的宗教小说特色13.晚生代小说的创作特点14.论苏童《碧奴》中“孟姜女”形象的再叙事15.浅谈海子诗歌创作的乡土意识16.试论海子的悲悯情怀17.试论海子的宗教意识18.一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论茹志娟《百合花》的情感19.姹紫嫣红下的悲情叙述——论白先勇作品中颜色对主题的表达20.试论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21.梦醒时分的疼痛——试论《游园惊梦》的多重主题22.从女性群体夹缝窥探男性生存困境——试论苏童《妻妾成群》男性悲剧23.论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24.试论非马诗歌的忧患意识25.当代小说中的荒诞意识26.论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27.寻找女性生活的天堂——浅谈陈染的《私人生活》28.在悖论社会中女性的生存——论方方《出门寻死》中女性的生存困境29.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30.浅谈新时期文学中人性的苏醒31.新时期女性创作的孤独感32.历史题材小说的抉择33.变相的语言游戏——浅谈先锋派小说家对语言的追求34.浅谈非马诗歌的忧患意识35.舒婷诗歌创作论36.新时期小说的民间意识37.余秋雨散文创作论38.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分析39.余华小说论40.新时期散文的宗教意识41.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策略42.海子诗歌创作论43.新时期诗歌的女性意识44.汪曾祺小说的文体风格45.新时期小说中的孩童形象分析46.金庸小说论47.余光中诗歌或散文中的乡愁情结48.黄春明小说创作论49.洛夫诗歌创作论。
超越时代的藩篱——论越南女性写作意识的变迁
超越时代的藩篱——论越南女性写作意识的变迁段氏琼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越南胡志明市国家大学下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 摘要:原本以女性为尊的越南社会传统受到外来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这种外在的动机激发了女性的反抗意识,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兴起。
19世纪西方文明的介入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点燃了女性思想解放的火炬之光。
在历经战乱,实行全面开放的越南现代社会中,女性作家群体崛起,女性文学也将探针深入问题的内核,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越南;女性创作;女性意识在人类文明史中母神崇拜是最早的神灵崇拜之一。
长久以来越南人除了祭祀祖先、供奉神佛之外,还有信仰母神的传统。
因此,母神崇拜尤其对越南人的精神文化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及价值。
古代的越南人认为“母神是粮食丰收的象征,是世袭农民对于生育幸福的愿望”①。
在以种植水稻为主,拥有悠久农业文化的越南,生殖崇拜是一种“崇奉自然与人的增殖”②的信仰。
越南不但长期延续母系社会制度,而且在吸收其他文化或受外来文明的影响之前,已具有自身的特征,即稻作文明。
人们既盼望庄稼丰收以维持生活,也渴望后代繁衍壮大以延续种族。
因此也就不奇怪,越南民间传统中有以自然和女性为“孕育、存储、呵护”③象征的习惯。
越南虽地处东南亚地区,但自古受印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逐渐融入东方文化圈之中。
随着越南社会逐步转型为父权制社会,社会思想也开始改变。
但是,尊重女性、重视女性的社会观念也逐渐被“重男轻女”的阶级偏见和封建思想所取代。
在儒家的父权制思想的统治之下,越南妇女处于被压迫、被束缚的地位,女性权利消失殆尽。
越南妇女被迫服从“三从四德”的伦理纲常,从属并依附男性。
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里,她们除了忍受身体上的劳役外,还需承受精神的重压。
因此,在这些被认为是更“高尚”的道德伦理与社会责任的问题前,她们的个人意识和情感都受到压制,并且随着自己的内疚与自卑沉默下去。
她们只能借用歌谣或者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公。
突围与陷落从现代文学女性写作看女性启蒙的艰难性
突围与陷落从现代文学女性写作看女性启蒙的艰难性一、概述在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写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文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五四运动时期的女性觉醒,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女性地位提升,再到当代社会的女性自我认知与表达,女性写作始终承载着女性启蒙的重要使命。
这一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挑战,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表达自我情感、争取社会认同等方面,都面临着种种困境。
现代文学女性写作的发展,既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也揭示了女性在启蒙道路上的曲折与坎坷。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语境中,女性写作往往被视为边缘化的存在,其声音和立场时常被忽视或曲解。
同时,女性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性别歧视、家庭束缚、社会期待等多重压力,也使得她们的写作之路充满了荆棘。
从现代文学女性写作看女性启蒙的艰难性,不仅是对女性写作历史的一种回顾与反思,更是对女性在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所遭遇困境的一种揭示与探讨。
通过深入分析女性写作的内在逻辑和外在环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女性在启蒙道路上的挣扎与抗争,以及她们如何通过写作这一方式,逐渐突破束缚,实现自我救赎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1. 简述现代文学女性写作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概况现代文学女性写作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概况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变革的土壤之中,是历史条件和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长期被束缚于家庭与子女的责任中,她们的生活和思想被严格地限定在“贤妻良母”的角色之内,缺乏自我表达的机会和平台。
随着近代社会的急剧变革,特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逐渐获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权益,这为她们走进文学创作领域,书写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体验提供了可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女性写作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这一时期,随着封建思想的逐渐瓦解,女性开始勇敢地挑战传统角色,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解放。
她们通过文学这一载体,表达自己对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渴望,以及对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的批判。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1. 引言1.1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是指女性角色在小说中超越传统家庭和社会角色的限制,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在莱辛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经常通过各种方式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和社会规定,展现出强大的自我主张和社会批判意识。
这种空间越界的书写不仅使女性形象更加多元化和具有深度,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潜力的思考。
莱辛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空间越界通常体现为对家庭、社会和政治权力的追求和争夺。
她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生活,而是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改变周围环境的现状,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权力。
她们也在深层次地探讨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引发读者对性别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莱辛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空间越界也常常涉及到对母性和女性自我认同的冲突。
女性角色在扮演母亲的也需要面对自己的职业和个人发展。
她们不再把母性视作唯一的价值和存在意义,而是努力平衡好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关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中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不仅展现出女性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呼应了当代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女性主体性的再塑与抗争,莱辛的作品为当代女性文学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和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关注。
2. 正文2.1 主题的呈现与探索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中,女性空间越界书写体现为对主题的呈现与探索。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常常被赋予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在这种背景下,作品中掴述的故事和主题也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莱辛通过这些角色的命运和抉择,揭示了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探讨了性别、权力、家庭等议题。
在《温情浪漫小镇》中,主人公艾丽丝从一个普通家庭主妇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事业女性,探索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
灰色地带的犹疑与自我超越
灰色地带的犹疑与自我超越作者:黄华郑筠弋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2期摘要:1942-1945年期间,梅娘在北京沦陷区的创作不再局限于中短篇小说和女性题材,而是开始尝试长篇小说创作和更多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题材。
为此,她走出书斋,更多地投身于社会活动,展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
通过对比梅娘晚年自述与史料之间的出入,参照她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小妇人》《百合花开》,可以窥见梅娘在沦陷区灰色地带创作时内心的犹疑与挣扎,以及梅娘力图超越自我的女性知识分子公共意识。
关键词:梅娘;北京沦陷区;灰色地带;自我超越;妇女杂志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SM201710028002);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9WXB005)研究成果。
梅娘(1920-2013)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坛的知名女作家,六七十年代一度销声匿迹。
九十年代随着沦陷区文学研究的兴起,梅娘回归文坛,被重新提及。
新世纪之前的梅娘研究多在文学本体论层面上,其作品中的女性问题更受关注。
近十年的研究逐渐转移到梅娘复出后对旧作的改写和解殖(decolonization[1])处理,推进了对于梅娘作品更深层次的审视与研究。
1942年梅娘随同丈夫柳龙光到北京定居,之前她主要生活在伪满洲国和日本,直到1945年离开北京回长春。
在此期间,梅娘先后担任《妇女杂志》和《实报》编辑,为《妇女杂志》《中国文艺》等报刊供稿。
这不仅让梅娘迎来了自己又一个创作高峰,而且将自身提升为具有公共知识分子意识的女作家。
梅娘称在北京沦陷时期创作的自己为“锁着脚铐的文化舞女”[2],这个带着自嘲和心酸的称呼,折射出沦陷区作家普遍面临的创作困境。
无论是在伪满时期,还是在北京沦陷时期,梅娘的创作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有意疏远时代政治背景的意图。
在后来梅娘对关露上海沦陷时期创作的解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文人创作去政治化、去殖民化的倾向。
尽管姿态并不是那么积极,但这也是一种抵抗——力所能及的抵抗。
自我超越之路——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解读《s.》
产阶级代表。萨拉作为一名家庭妇女,依赖丈夫不仅 衣食无忧,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甚至有些奢侈与奢 华。
(一)优越的物质生活 萨拉在离家出走后,给丈夫查尔斯的信件中曾指 出:“白房子,它的用玻璃镶嵌的两个门廊,还有那长 长的光洁可人的玻璃温室。从那里望去,可以瞥见海 的一角或海 里 的 岩 石。 记 得 多 少 次,你 和 我,还 有 珍 珠一起在那灰色的岩石上野餐,即使是在二月,岩石 也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还有那起伏的山坳和草坪, 枝繁叶茂的 苗 圃 令 人 陶 醉。”[3]1漂 亮 的 海 边 别 墅、奢 华的房屋装饰、偌大的花园草坪、景色宜人的海边风 景,这些在一般人眼中似乎遥不可及的生活,在萨拉 这里成为现实。此外,萨拉在描述自己的生活空间时 曾谈到,自己一个人拥有 14个房间及 4个浴室,家中 有几个园丁负责花园的花圃工作,可见步入中产阶级 的萨拉其生活环境极为奢华。 (二)乏味的婚姻 萨拉努力去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去协助丈夫获 得事业上的成功,扮演着合格家庭主妇的角色,对于 丈夫而言,他代表生产者,超越了家庭的利益,承担着 较多的社会责任,在参与建设集体未来的同时,为家 庭利益敞开未 来,他 体 现 了 超 越 性。 但 是 “女 人 注 定 要延续 物 种 和 料 理 家 庭,也 就 是 说 注 定 属 于 内 在 性。”[2]204萨拉勤勤恳恳地扮演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几乎脱离了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她的生活重心是丈夫 和孩子。然而这种真心的付出,并没有得到丈夫的理 解和感激,换来的只是他的冷漠和习以为常。在给丈 夫查尔斯的信中,她谈到:“我不仅把我们可爱的屋子 打扮得漂漂亮亮,美化了你在你的病人和同事中的形
一、萨拉“内在性”的束缚 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de Beauvoir)在其 著 作 《第 二 性 》中 提 到:“男 人 是 主 体, 是绝对,女人是他者。”[1]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权运 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流派,“他者”“内在性”“超越 性”成为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中的重要话语。亚里 士多德(Aristotle)认 为 女 性 之 所 以 为 女 性,是 由 于 缺 乏某些品质。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认为 女人是有缺失的人、意外的存在。在他们眼里男人是 主体,是绝对,女 人 是 他 者。 存 在 主 义 女 性 主 义 代 表 人物西蒙娜·德·波伏瓦采用存在主义的道德观看 待女性的命运。她认为一切主体都是通过计划,作为 超越性具体地确立自己的,她只有通过不断的超越, 朝向其他自由才能实现自由。每当超越性重新回到 内在性,存在 会 贬 抑 为 自 在、自 由 贬 抑 为 人 为 性。 存 在主义女性主义主张女性超越其内在性,勇于摆脱他 者的生存状态,从而使女性主体意识得以树立,超越 自我,实现自身价值。“从传统来说,社会赋予女人的 命运是婚姻。”[2]199 萨拉在离家出走前,丈夫查尔斯是美国波士顿当 地颇有名望的外科医生,收入极其丰厚,是典型的中
一种“僭越”和“突围”的写作
一种“僭越”和“突围”的写作
本文认为,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女性小说,是基于“新文化”运动伊始、近一个世纪女性小说创作实践的深厚积淀而后发的一种写作。
它同时也是全球化语境中域外丰富的理论话语,和中国转型期特定的社会文化境遇共同孕育和催生的必然产物。
从这一观点出发,本文面对女性小说近二十年来的艰辛创作历程和大量的文本实践,通过对大量富有代表性文本的详细透视与探析,找寻最具当代意义的女性小说自身最具性别特质的话语风范,突出和强调女性小说在解构传统文化书写和进行相对独立自足的女性主体性话语建构这两方面取得的创
作实绩。
从而把握女性小说独特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以及女性小说的文本意义和现实意义。
前言部分,主要明确界定女性小说的概念内涵,介绍女性小说的研究现状和本文选题的来由以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着重论述女性小说创作传承的深厚的本土书写传统,和丰富的域外理论资源,以及女性小说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找寻和确证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女性小说孕育、生成和兴盛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第二章,针对女性小说创作实践中对具体的性别权力关系的思考,详细探讨和分析女性小说最具性别意味的书写特质之一:多重解构的反传统文化书写第三章,针对女性小说创作实践中的多样化的主体性话语样态,分别从叙述文体、叙述视点、叙述策略以及叙述语言等几个方面,突出和强调女性小说最具性别意味的特质之二:多方实践的反控制话语建构。
结语部分,笔者认为对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女性小说,应该持一种客观求实、冷静理智的分析态度。
一
方面,肯定其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不讳言其存在的令人深思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四女性书写的海外承继与超越
五四女性书写的海外承继与超越作者:赵泽楠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1年第04期摘要:百年前,在五四新文学的指引下,女性书写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现如今,其光辉并未暗淡,反而继续映照在海外作家身上。
虹影,作为一名英国籍的新移民作家,空间上的游移与早期对身份的追寻,带给她一种他者的孤独。
在时代变革下的觉醒,也让她与五四女作家在精神处境上不谋而合。
在她的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K-英国情人》中,不管是关乎个体创伤的成长/自传类小说、对于女性身体和欲望的大胆表达,还是展现父女关系的书写,都携带着五四女性书写的身影。
同时,虹影并没有迷失于其中,而是进行自我的超越:个人化写作以及超性别的书写姿态。
这些突破不仅具有启示意义,也有利于拓宽当代女性书写的路径。
关键词:虹影;五四女性书写;个人化写作;超性别态度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4-0017-07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话语,提倡冲破封建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解放和平等,突显的是大写的“人”。
在此影响下,文坛出现了许多反映女性解放、家庭与婚恋问题的文学作品,也诞生了众多“浮出历史地表”且影响后世女性创作的作家,包括冰心、庐隐、凌叔华、石评梅、冯沅君、丁玲等。
在百年后,五四女性书写的光辉也继续闪耀在当代女作家身上,尽管时代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精神处境而言,却是有相通之处,他者的孤独与时代变革下的觉醒,总是萦绕于女性身上。
虹影出生于重庆的南岸区,当时正处于大变革与饥饿的年代,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顿却激发了个体的觉醒,在英国与中国的空间游移中,在情感的回溯下,一种他者的孤独也漫然于心。
在虹影的小说中,也存留着五四女性书写的身影,她着力描摹女性个体在创伤中的成长,关注父女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毫不掩饰女性对于身体与欲望的大胆表达。
但虹影也有其超越性的思考,她在具有民族寓言特质的写作中,渗透出强烈的个人化色彩,突破了一味反映宏大历史或只关注个体内心的写作窠臼。
《傲慢与偏见》中叙述视角和写作意义
哓
sness)的普遍性证明,正式进入现代主义写作,由关注观念、 粕
思想及社会生活转为倾心于形式问题。戴维〃洛奇专门探讨
莛
小说艺术技巧的《小说的艺术》,在几个专题里评述了奥斯 坻
丁小说的表现方式,对于其作品的客观叙述、谋篇布局推崇
…
备至。弗吉尼亚〃伍尔夫从不讳言对于奥斯丁的偏爱,她指 诧
出奥斯丁的小说有一种奇特的简朴风格,甚至断言现代小说 蜿
与支配的叙述特权在 运用上却相当谨慎和有节制 ,在《傲慢
与偏见》重新建构了一个全知视角下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叙述
揖
格局,对传统的无所不知的叙事角度进行了适度的改造。小
说前十 章,非聚焦型叙事视角明显,叙述者全方位地观照着
宛
觥
事件与人物,但与此同时另一个事实也显而易见——对伊丽 巨
莎白〃班特纳小姐的叙述兴趣愈来愈浓。就在达西不由自主
著称,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二零零五年拥有七百多名
会员的英国浪漫小说家协会,投票评选出五部英语小说中的
ゎ
经典浪漫作品,奥斯丁的《傲慢与 偏见》位居榜首,其次是 砣
《简〃爱》《飘》《蝴蝶梦》和《呼啸山庄》。近期的英国广
婵
奴
播公司的一项读者调查表明,多数女性认为《傲慢与偏见》 辕
是“最能改变女性对自己评价的一部文学作品”。 掾
稹
成为可能,所以语言是人生存的家园。语言不惟是人与世界 旭
的联结的通道,语 言能力其实隐含着话语权力,失落了对话
董
呒
语的控制就几乎失去了对世界的控制,一个不可言说的世界
就是不可控制的世界。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者罗兰〃巴尔特致力于语言符
号的意识形态研究,写作在他的语言符号理论中有着特殊的
中国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和突围——从反思陈染的创作发展历程谈起
中国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和突围——从反思陈染的创作发展历程谈起吴春【摘要】将陈染的小说创作历程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加以把握,从嬗变的角度来考察陈染创作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征,并由此反思女性"个人化"写作在当代多元化格局的文坛下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图景,进一步讨论如何建构本土女性写作的理论根基等问题.【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6页(P70-75)【关键词】女性文学;"个人化"写作;超性别意识;陈染【作者】吴春【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的“个人化”写作是这一时期文坛中的一道靓丽而夺目的风景。
在女作家们的“镜城突围”中,陈染一直被指认为是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的独特个案,她的创作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女作家都不尽相同,更和“新新人类”的女作家有着区别:陈染的写作彰显的是反叛主流、固守边缘的性别立场,而后者却是大张旗鼓地进行欲望展示,并借此杀入主流。
即使如此,在90年代之后,陈染也无能幸免地陷入了创作的困顿。
自199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后,陈染进入了一个长达四年的沉寂期,2000年5月,陈染才又推出了日记体文本《声声断断》和谈话录《不可言说》,其间并未有任何一篇小说面世。
直到2003年,陈染出版了小说集《离异的人》,其中收录了《梦回》、《离异的人》、《残痕》、《碎音》四部短篇小说。
如果说《私人生活》是陈染黑色时代的产物,那这四篇新作可以看作是她进入灰色时期的尝试。
它们继续演绎着女人的孤独以及对男人的绝望情绪。
然而,黛二系列的那种知识女性孤高自傲、弃世绝尘的形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男人与女人之间微妙的战争关系,以及散发在庸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味。
连女主人公也被赋予临近更年期的中年财会人员的身份。
至此,在经历了青春期反叛和偏执的思索,年近五旬的陈染,慢慢地回复到了朴素、自然。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所折射出的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艺术创作的焦虑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所折射出的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艺术创作的焦虑【摘要】19世纪是美国女性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备受挑战和束缚的时代。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她的作品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焦虑和挣扎。
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压力和期待,也揭示了文学界存在的性别歧视和挑战。
斯托达德在创作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焦虑,但她仍然坚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她的作品对当代女性作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挑战,坚持自我。
通过对斯托达德的作品和生平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们的处境,以及她们所经历的艺术创作焦虑。
【关键词】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伊丽莎白·斯托达德、作品、风格、社会现实、压力、期待、性别歧视、挑战、创作焦虑、影响、价值、当代女性作家、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19世纪美国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她们被认为只适合在家庭中担任传统的家庭角色,缺乏社会和政治参与的机会。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社会观念的逐渐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教育和职业机会,其中包括文学创作。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Elizabeth Stoddard)作为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中的一员,面临着种种挑战和焦虑。
她生于1823年,成长于康涅狄克州的贫困家庭,早年就开始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她的创作才华却受到当时社会的排斥和性别歧视,使得她在文学界的地位一直较低。
斯托达德的作品不仅受到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还反映了她个人的情感和经历。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常常拥有独特的情感和力量。
正是这种独立和坚定的精神,使得斯托达德在当时的文学界备受质疑和挑战。
1.2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的生平伊丽莎白·斯托达德(Elizabeth Stoddard,1823年5月6日–1902年8月1日)是美国19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
2023年高考作文立意----二元思辨话题,“认知局限”与“超越自己”分析及范文集锦宝鉴
2023年高考作文立意----二元思辨话题,“认知局限”与“超越自己”分析及范文集锦宝鉴二元思辨话题:“认知局限”与“超越自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柏拉图的《理想国》讲述了一个“洞穴之喻”的故事:一批囚徒被困在洞穴里,他们的头和脚都戴着枷锁,不能环顾四周,只能面向墙壁。
在他们身后,有个火堆在燃烧,把守的官兵在火堆的另一边,拿着器物制造出各种影像,通过火堆投射到囚犯面前的墙壁上,久而久之,囚犯们便认为眼前的影像,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一天,一个囚犯挣脱枷锁,回头看见影像其实是由人制造出来的,并在洞口看见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向其他人描述外面世界的光明,囚犯们不仅没相信,反而纷纷嘲笑他变得更加愚蠢了,坚信面前的影像才是真实的。
史铁生曾说:“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人若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固有认知中,无异于洞穴里的囚犯,只会困住自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出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材料分析:材料一:“洞穴之喻”的故事。
“囚犯们便认为眼前的影像,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这里谈的就是囚犯的“认知局限性”,他们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根本没想到外面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中,“洞穴”即是“局限”。
“囚犯们不仅没相信,反而纷纷嘲笑他变得更加愚蠢了”这句话说明了“认知局限性”的顽固性,不易接受新事物、外界事物,自己思想固化,反而嘲笑别人,其实,最可怜的还是自己,这种不自知的人没有可怜之处,只有可恨、可恶、可憎。
材料二:史铁生的言论。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意思是说,人只有不断地革新,改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获得新知,成长、成熟。
这里的“超越自身的局限”就是“走出洞穴”即“突破”。
一个人的可贵之处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能走出去,突破局限。
从《钟形罩》看美国女性创作的困境与创新
从《钟形罩》看美国女性创作的困境与创新摘要:普拉斯的《钟形罩》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
它以话语平实的文化底蕴和言语的创新彰显出当时美国女性创作下面临的困境,以及作者超越现实的文学无畏精神。
本文立足于作品,以女性创作为切入点,从《钟形罩》中体现出的创作文化困境、文化转向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钟形罩》所折射出来的美国女性创作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后女性主义的思考。
关键字:女性主义、话语困境、革命式言论。
前言随着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第二次女性主义高潮也就相应而来。
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女权主义政治运动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女权主义政治运动推动了女权主义的发展。
从历史根源来看,启蒙主义时期的天赋人权是女权主义产生的根源,女权主义理所应当吸收力天赋人权的思想,这里也当然也包括妇女。
美国的女权主义者们也开始在漫长的父权社会压制下寻找一条争夺女性权利的道路,其中包括选举权、离婚权、性别的认同、自由恋爱等权利。
随后就有很多女孩继续在大学里深造,接受高等教育。
当一系列女权运动正如火如荼地传播开展之时,一本出版于1963年初、署名作者为维多利亚·卢卡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The Bell Jar)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校园读者和女性读者所阅读、接受并欣赏,他们从书中女主人公的身上找到了认同和共鸣,并以此为武器对男权社会发起强有力的理论挑战,成为六十年代社会思潮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书真正的作者、以自白体女诗人身份而闻名的美国作家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在创作之初,并没有看到其文学上的价值,而更多地看做一次用打字机和笔完成的心理治疗,所以她才没有使用自己的真名发表作品。
讽刺的是,普拉斯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离开这个世界,证明了这次“治疗”本身也是一场徒劳,也从侧面体现了诗人极其矛盾的复杂创作心理,这给了我们对《钟形罩》进行复义解读事实上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 名评 论 家戴 锦 华 曾这 样 讲道 :如 果说 , “ 八
十 年 代 的 女 性 写 作 犹 如 涉 渡 之 舟 , 性 知 识 分 子 女 与 男 性 同 遭 的 文 化 努 力 共 同 背 负 着 、 进 着 一 场 推 伟 大 的进 军 , 次 由 黑 暗 艰 辛 的 此 岸 向 黄 金 彼 岸 一 的 涉 渡 . 么 九 十 年 代 的 女 性 写 作 便 如 同 一 场 幻 那 影 密 布 、 路 横 生 的 镜 城 突 围 。 的 确 , 9 年 歧 … 在 O 代 , 性 和 女 性 写 作 似 乎 都 受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 关 女 注, 性 写 作 的成 就 也 相 应 地 达 到 了某 个 高 度 。 女 但 当 我 们 静 下 心 来 , 视 女 性 写 作 受 到 关 注 的 重 检 点 时 , 会 发 现 问 题 的 所 在 。 身 体 写 作 或 者 说 私 就 人 化 写 作是 9 年 代 女 性 写 作 用 力 的 一 个 重 要 维 O 度 , 外 界 的 注 意 力 也 多 是 集 中 于 此 。 这 样 一 种 而 现 象 , 我 们 在 为 女 性 写 作 的勃 兴 所 振 奋 的 同 时 , 使 不 能 不 感 到 一 种 担 忧 , 此 . 以身 体 书 写 为 中 心 由 对 的女性写 作所 面 I 临的 困境 的 研 究 成 为 一 个 无 法 回
手 , 行 多 个 雏 度 的 分 析 ; 通 过 对 徐 坤 和 铁 凝 两 位 女 性 作 家 的 典 型 文 本 的 分 析 , 讨 女 性 写 作 可 能 的 进 并 探 自我 超 越 的 连 径 认 为 女 性 写 作 要 超 越 现 时 所 面 临 的 困境 , 该 在 叙 述 上 采 用 颠 覆 的 策 略 , 者 面 对 现 应 或 实 中存 在 的 女 性 之 间 的 文 化 差 异 , 出 真 切 的 书 写 。 只 有 这 样 , 性 写 作 方有 可 能 实现 自我 的超 越 。 做 女
避 的 课 题 。本 文 力 图通 过 对 以 身 体 写 作 为 主 体 的
女 性写 作的分 析 , 示 出 9 揭 0年 代 女 性 写 作 的 困 境 所在 . 通 过对 徐 坤 和 铁 凝两 位 女 作家 的 典型 文 并 本 的 考 察 , 找 女 性 写 作 实 现 自 我 超 越 的 可 能 途 寻
规 避 中 透 显 出 浓 厚 的 “ 女 性 ” 识 . 自觉 问 丧 给 意 不
失 了本 应 具 有 的 思 想 批 判 深 度 . 几 乎 成 为 纯 粹 而 的 自赏 自慰 。 再 有 一 点 就 是 身 体 书 写 坚 持 一 种 对 “ 性 本 质 的 质 询 , 图 粉 碎 枷 锁 、 脱 监 视 , 女 力 摆 让 女 性 身 体 成 为 女 性 丰 富精 神 的 寄 寓 之 所 。 由于 这 种 对 “自我 ” 确 立 的 目的 在 于 拒 绝 社 会 性 的 男 权 的
体 书 写所 具 有 的 革命 性 、 覆 性 是 显 而 易 见 的。 颠
但 其 本 身 具 有 的局 限 性 也 无 法 忽 视 。 首 先 是 这 种 以拒 绝 与 反 叛 为 旨归 的 身 体 写 作 , 对 自 己 的 身 在 体 进 行 不 无 暴 露 的 书写 之 后 , 会 发 现 自 己“ 裸 将 赤 裸 站 在 天 底 下 ” 惊 醒 于 这 种 最 切 身 的 反 叛 方 式 最 , 为 彻 底 也 最 为 无 力 。 因 为 无 法 有 效 地 回 应 外 来 压 力 , 可 能 真 正 摆 脱 困境 。 再 者 , 这 些 女 性 身 体 不 在欣 赏 意 识 , 对 男 性 的 在
、
女性 写作 的困境
道德 的制 约, 难 以 保 持 其作 为 个 体存 在 的 人类 将
性 。 由此 可 见 , 飞 翔 的愿 望 相 比, 种 书 写 更 多 与 这
“ 性 的 本 文 必 将 具 有 极 大 的 破 坏 性 。 它 像 女 火 山般 暴 烈 , 旦 完 成 它 就 引 起 旧 性 质 外 壳 的 大 一
径。
一
异 化 体 制 , 乎 一 切 固有 的 女 性 身 体 言 说 都 被 其 几 视 为 反 抗 的 对 象 , 样 就 难 免 使 其 行 为 的 疆 界 难 这
以 廓 定 . 失 应 有 的 道 德 限 度 。 而 这 种 无 边 开 放 丧 的景象 将不 可避 免 地 遭 遇 道 德 的诘 问。毕 竟 , 女 人 也 是 人 , 非 是 社 会 之 外 的 存 在 , 果 完 全 弃 绝 并 如
Ge e a No 1 . 1 4 n r【 . 3 V0
困 境 与 僭 越
— —
论女 性 写作 自我趋越 的 可能
吴 宏 凯
( 京 犬学 中文 系, 苏 南京 南 江
[ 摘
209 ) 1 0 3
要 ] 文章通 过对 9 0年 代 的 女 性 写作 所 面 临 的 困境 , 现 实 的 文 化 语 境 和 生 成 的 历 史 背 景 八 从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1期 第 4卷 ( 第 1 总 3期 )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 N [O 【 IA E C E S OI G O R A FH] N NT A H R lE E A C L
No 1 2 0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