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要点(划线)

合集下载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

《资本论》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价值的特点主要有哪些?答案要点:(1)商品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具有幽灵般的对像性。

(3)形成价值实体的人类抽象劳动是社会劳动。

(4)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结晶状态的劳动。

2.技术更新对固定资本周转周期有什么影响?答案要点:周转周期是指固定资本价值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技术更新对固定资本更新的影响呈现出两种相反趋势:一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新技术的不断采用,质量更高、性能更好的新机器不断被发明使用,新产品的应用将延长固定资本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增加了,再加上竞争的威力,生产资料以更快的速度被更换,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变短。

但无论这个时间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但其总是存在,并有不断变短的趋势。

3.请说明转化过程中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的质与量的关系答案要点: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即购买阶段,此阶段,货币所购买的两种商品质和量区别:质的区别:它们是商品生产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购买它们的支付形式不同,前者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后者以货币的形式支付;购买它们的市场不同:前者是劳动力市场;后者是商品市场;价值形成不同:前者是再重新创造出来,后者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结果不同:前者的价值会发生变化,后者不变量的区别: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数量上也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系取决于生产的资本技术构成。

4.在社会总资本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在单个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变化?货币资本在单个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它起到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在资本运动过程中,它起到持续推动力的作用,它决定了生产资本的大小。

在社会资本运动过程中,由于制度、管理等因素的作用可以更充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这样即使货币资本量没有增加,也可以增加生产规模,所以货币资本不再是决定企业生产规模绝对界限在社会资本运动过程中,由于信用制度和联合经营,打破了单个资本家所拥有的货币资本量对于生产资本价值的限制因此,在社会资本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在单个资本运动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5.协作是怎样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协作可以抵消各个劳动者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别,使个人劳动取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

资本论复习资料精选

资本论复习资料精选

资本论复习资料精选1.论述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意义答: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的,其中心是价值的本质和规律。

基本内容:①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a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b 价值是通过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的,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②价值实体是抽象的人类劳动。

a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b商品价值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它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③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④价值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出来。

价值量最成熟的表现形式是货币形式。

a交换价值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价值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c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最成熟的价值形式。

⑤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本质)。

a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

b价值的本质是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⑥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

a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自发的上下波动。

b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自发的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激励创新,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资本论重点总结

资本论重点总结

资本论重点总结资本论选读重点一:概念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劳动对象的过程,分为生产劳动一般和生产劳动特殊。

非生产劳动:就是不和资本交换,而是同收入交换的劳动。

资本家雇佣仆人不是谋取利润,而是花费利润,所以仆人的劳动就是非生产劳动。

生产工人:2、生产工人是指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

非生产工人: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

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

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是构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互不相同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

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1资本论选读重点劳动生产力: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能力。

资本论复习重点

资本论复习重点

《资本论》复习知识框架体系两条线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范畴,讨论剥削和收入分配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范畴,讨论社会再生产的组织、运行机制和经济增长学科体系:前提假设,研究边界,创新点,研究方法,研究背景,适用性,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一、名词解释1.商品(第一章)2.价值(第一章)3.使用价值(第一章)4.具体劳动(第一章)5.抽象劳动(第一章)6.价值规律(第一章)7.预付资本(第二章)8.剩余价值(第二章)9.剩余价值率(第二章)10.计时工资(第二章)11.计件工资(第二章)12.剩余价值规律(第二章)1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第二章)1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第二章)15.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章)16.剩余劳动时间(第二章)17.相对过剩人口(第三章)18.资本有机构成(第三章)19.简单再生产(第三章)20.扩大再生产(第三章)21.资本积聚(第三章)22.资本集中(第三章)23.资本积累规律(第三章)24.生产资料部类(第四章)25.生活资料部类(第四章)26.货币资本(第四章)27.商品资本(第四章)28.生产资本(第四章)29.年剩余价值率(第四章)30.固定资本(第四章)31.流动资本(第四章)32.纯粹流通费用(第四章)33.纯粹流通时间(第四章)34.平均利润率(第五章)35.生产成本(第五章)36.生产价格(第五章)37.平均利润(第五章)38.生产价格规律(第五章)39.借贷资本(第五章)40.经济危机(第六章)41.货币(第二章)二、概念比较题1、价值和使用价值(第一章)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第一章)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第一章)4、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第二章)5、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章)6、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第二章)7、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第三章)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第三章)9、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第四章)10、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第四章)1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四章)1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第五章)13、价值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第五章)14、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第六章)15、借贷资本和银行自有资本(第六章)16、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第二章)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流通资本1、谈谈你理解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分析中的前提假设有哪些。

大一资本论知识点

大一资本论知识点

大一资本论知识点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运动规律和资本积累过程。

在大一学习资本论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

1. 资本的定义和本质资本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剥削阶级统治下的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的本质是价值的积累,它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和再投资实现增值。

2. 商品和劳动价值商品是指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单元。

劳动价值是商品交换中的基础,它以劳动时间为度量单位,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大小。

3. 资本的二重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这种二重性使得资本具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意味着资本家通过重新投资剩余价值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本积累。

4. 剩余价值和剥削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实际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剩余价值的占有。

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

生产关系是指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它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限度。

6.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剧,最终将导致危机的爆发。

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剥削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8.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社会革命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经历了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演进。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

以上是大一资本论知识点的简要概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为今后深入学习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资本论复习

资本论复习

资本论复习题基本概念: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更三种职能形式,价值得到了增值,最后又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现象;(2)、商品时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3)、从商品开始是逻辑方法的起点。

2、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商品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的质,主要包括价值实体和价值本质两方面。

(1),从价值实体角度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构成价值实体,但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只有凝结在商品的物化劳动中才成为价值。

从价值本质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社会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体现(2),商品的价值量之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包括价值量的决定和变化两个方面。

3、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第三、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系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4、为什么说简单价值形式包含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第一,一切价值形式都是由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两极构成的,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互相排斥第二,处于这两极的商品,都必须有价值和不同的使用价值第三,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要通过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

第四,无论哪一种价值形式上的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对立,所表示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无非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部对立外部表现5、为什么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商品拜物教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是作为私人劳动的产品来生产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即作为社会总劳动一部分,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证实。

资本论考点

资本论考点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一、名词解释(5*4)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2、资本有机构成:从物质形态上,资本是由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条件决定。

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有机构成。

公式为C/V。

3、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的。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二|、选择题(2*10)1、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c v 关系式)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工人劳动的作用下其实物形态被耗费掉或转换存在形态,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变化。

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其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活劳动。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工人的活劳动凝结在产品中能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资本论》复习要点(划线)

《资本论》复习要点(划线)

考试题型: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

(简答)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三、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题)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

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

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

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

《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整理

《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1、私人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产品归私人支配占有。

劳动具有私人性。

2、社会劳动:在社会分工中,每个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产品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劳动具有社会性。

3、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3、价值: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5、交换价值:①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②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价格: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7、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中,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要进行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这种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成为具体劳动。

8、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抽象劳动。

9、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10、社会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简单价值形式(一对一):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即简单价值形式。

12、扩大价值形式(一对多):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即扩大价值形式。

13、一般价值形式(多对一):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即一般价值形式。

14、货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15、价值尺度: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

16、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17、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18、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19、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资本论复习

资本论复习

资本论1、 名词解释1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2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5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P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商品流通公式:W-G-W※2、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始,以买结束,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始以卖结束,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资本论复习资料讲解

资本论复习资料讲解

资本论复习资料讲解《资本论》选读期末总复习一、不定项选择题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其意思是说()A.评价资本家和地主不要带有主观色彩B.地主和资本家是天生的剥削者C.地主和资本家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体现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自然人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这句话的意思是()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B.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决定C.个别劳动量等于社会必要量的单个商品是该种商品社会价值量大小的样品D.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际上也是该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3、“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那是因为()A.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商品的交换价值量要由处在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共同决定D.影响交换双方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劳动生产率变动是不一致的4、“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这里所说的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是指私人劳动的()A.社会有用性和社会均等性B.社会多质性和社会平等性C.社会交换性和社会变动性D.社会公平性和互利性5、“价值尺度的二重化是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相矛盾的”,是指()A.金和银不适合同时充当价值尺度B.衡量商品价格的尺度应该是同一的C.货币不能同时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D.货币不能同时表示多种水平的价值6、“货币贮藏者是发狂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贮藏者”,意思包括()A.货币贮藏者和资本家都具有绝对的致富欲B.货币贮藏者不知道货币退出流通本身不会自行增殖C.资本家知道资本只有不断投入流通才会发生价值增殖D.资本家通过不断把货币投入流通实现价值的无休止增殖7、“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都能得到利益,但在交换价值上双方都不能得到利益”。

自考资本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资本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资本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制度之一,了解和掌握其基本原理对于经济学研究和实践非常重要。

下面是自考资本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复重点:1. 资本主义的定义和特征- 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经济制度。

- 资本主义的特征包括私有权、市场经济、利润追求和竞争等。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要素- 资本:指用于投资和生产的货币、设备、房地产等。

- 劳动:指人们通过工作提供的生产力。

- 土地和自然资源:指供给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 技术和创新:指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新产品的知识和技术。

3.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供求关系:价格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

- 价格机制:市场上的价格反映了商品的供求关系,并指导资源配置。

- 利润追求:企业通过追求利润来促进生产和创新。

- 竞争机制:市场竞争推动着企业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

4.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段- 初期资本主义:指资本主义初建时期的阶段,以商品经济和工业资本主义为特征。

- 高级资本主义:指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资本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 垄断资本主义:指少数大公司垄断市场,形成垄断地位。

- 全球化资本主义:指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范围,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

5. 资本主义的优缺点- 优点:鼓励创新和竞争,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 缺点:贫富差距扩大,资源不均衡分配,环境破坏等问题。

希望以上复习重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基本原理。

祝你学业进步!。

根据名著导读重要知识点整理归纳与练习《资本论》

根据名著导读重要知识点整理归纳与练习《资本论》

根据名著导读重要知识点整理归纳与练习《资本论》一、资本的本质和基本矛盾-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增殖价值的能力。

- 资本的基本矛盾:资本既需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取更多利润,又需要维持和保障工人的生存条件。

二、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工作所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实际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资本的总投资之比,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指标。

三、商品和货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品。

- 货币:一种特殊的商品,用作交换价值的媒介和价值的度量标准。

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资本家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经济制度。

-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的发展与私人占有制度的矛盾。

五、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 货币经济: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经济形态。

六、资本的流通和实现- 资本的流通:资本通过货币形式进入市场,通过购买商品转化为现实资本,再通过出售商品实现增殖。

- 资本的实现:资本通过出售商品并获取利润来实现自身价值。

七、资本的积累- 资本的积累:资本家通过从工人那里剥削剩余价值并进行再投资,不断积累更多资本。

- 资本的集中和扩大规模:资本积累过程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导致资本集中和生产规模扩大。

八、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由于剩余价值率下降、市场饱和和生产不足等原因,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地出现危机和萧条。

九、无产阶级的剥削和解放- 无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被迫为资本家工作,通过剩余价值被剥削。

- 无产阶级的解放: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实现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学说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以上是根据名著《资本论》的导读所整理归纳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资本论重点

资本论重点

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

“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确定的。

”P58 2、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形成的条件——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形成的过程——是通过各个资本家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前者是后者的产生原因,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全体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竞相追逐,使得社会生产率普遍提高,劳动力价值降低,资本家因而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它的实现是得宜于商品个别价值与一般价值的差距,并为个别资本家获得,它只有在其他大多数资本家都没有获得的前提下才是超额剩余价值(否则就仅仅是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产物,它的实现得宜于劳动力价值的降低。

它让“全体”资本家都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仅限于个别资本家。

2012资本论复习重点

2012资本论复习重点

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2、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到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即超额剩余价值的消失――再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形成即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劳动力价值的完全下降;3、有形磨损与无形磨损机器的有形损耗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使用造成磨损;一种是由于不使用,受自然作用的磨损。

此外,还有所谓无形磨损,即交换价值的贬值。

机器总价值的再生产时期越短,无形损耗的危险就越小,而工作日越长,这个再生产时期就越短。

所以,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拼命延长工作日。

4、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

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构成的。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质量差异(地理位置、肥沃程度、连续投资),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有限的土地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

)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即由等量资本投入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不同的等面积地块上所产生的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另一种是级差地租Ⅱ,即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所产生的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农业发展从粗放到集约的两个不同阶段。

资本论复习资料讲解

资本论复习资料讲解

资本论复习资料讲解《资本论》选读期末总复习⼀、不定项选择题1、“我决不⽤玫瑰⾊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貌。

不过这⾥涉及到的⼈,只是经济范畴的⼈格化,是⼀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其意思是说()A.评价资本家和地主不要带有主观⾊彩B.地主和资本家是天⽣的剥削者C.地主和资本家是⼀定经济关系的体现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然⼈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产使⽤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这句话的意思是()A.商品的价值量由⽣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B.商品的价值量由⽣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决定C.个别劳动量等于社会必要量的单个商品是该种商品社会价值量⼤⼩的样品D.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际上也是该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3、“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那是因为()A.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产商品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商品的交换价值量要由处在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共同决定D.影响交换双⽅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产率变动是不⼀致的4、“⽣产者的私⼈劳动真正取得了⼆重的社会性质”,这⾥所说的私⼈劳动的⼆重社会性质是指私⼈劳动的()A.社会有⽤性和社会均等性B.社会多质性和社会平等性C.社会交换性和社会变动性D.社会公平性和互利性5、“价值尺度的⼆重化是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相⽭盾的”,是指()A.⾦和银不适合同时充当价值尺度B.衡量商品价格的尺度应该是同⼀的C.货币不能同时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段D.货币不能同时表⽰多种⽔平的价值6、“货币贮藏者是发狂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贮藏者”,意思包括()A.货币贮藏者和资本家都具有绝对的致富欲B.货币贮藏者不知道货币退出流通本⾝不会⾃⾏增殖C.资本家知道资本只有不断投⼊流通才会发⽣价值增殖D.资本家通过不断把货币投⼊流通实现价值的⽆休⽌增殖7、“就使⽤价值来看,交换双⽅都能得到利益,但在交换价值上双⽅都不能得到利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题型: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

(简答)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三、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题)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

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

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

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

2.实践意义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

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

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

实现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

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好而盈利,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盈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较好地处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在矛盾,使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亏损企业则没有按商品二因素的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因而经营的商品,物不美价不廉。

四、试述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题)1.劳动二重性原理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实践意义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

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

五、解析“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含义。

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

即货币的数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六、为什么说“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马克思是在阐述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区别时说明这一问题的。

在商品流通(W一G—W)中,目的是取得使用价值,满足一定的需要。

因此,需要的满足就是运动的结束。

而资本流通(G—W—G′)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没有过程以外的消费作为最终目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界限。

而且,资本的运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增殖。

价值增殖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可能实现。

所以,流通本身就是目的,资本的运动当然不会有止境了。

资本的运动没有限度表明,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就要面向市场,掌握市场动态,在商品货币关系中川流不息的运转,实现增殖。

七、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何实践意义?1.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把工作时间延长,使之超过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2.实践意义第一,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规律。

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必然追求增殖;资本增殖必然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必然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生产技术进步从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必然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这一系列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第二,启发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为其阶级利益追求剩余价值。

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三,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不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只要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那么资本的增殖就要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

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剩余价值的归属主体和最终用途不同,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特殊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剩余价值,归资产阶级所有,其最终用途是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剩余价值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八、怎样理解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 (简答)l.基本概念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三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加入原投资而增大资本总额,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是现有的分散的资本进行兼并与联合,形成更大的资本量。

2.竞争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

因为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不断增进,个别资本不断扩大,而大资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可以击败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过程。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必然加速资本积累。

由于资本集中的加快,使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多,就越有条件建立大企业,而大企业能够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3.信用和银行是加强资本集中、促进股份资本形成和股份公司成立的有力杠杆起初,信用只是积累的助手,把分散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交给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使用。

后来它变成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

银行一方面通过贷款支持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另一方面又促使社会上分散的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巨大的股份公司。

可见,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

九、企业扩大资本的途径有哪些?(材料分析题,材料略、关于企业兼并和TCL模式容)答:企业扩大资本的途径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加入原投资而增大资本总额,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是现有的分散的资本进行兼并与联合,形成更大的资本量。

十、竞争在TCL模式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材料分析题,材料略、关于企业兼并和TCL模式容)答:竞争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

因为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不断增进,个别资本不断扩大,而大资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可以击败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过程。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必然加速资本积累。

由于资本集中的加快,使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多,就越有条件建立大企业,而大企业能够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十一、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并存性。

即企业投资同时并存于三种形式上。

这种并存性, 要求一个企业的投资, 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 分别在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和商品资本形式上并存。

从而购、产、销都不停顿。

购推动产, 产推动销, 销推动购,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衔接, 资本循环得以正常进行。

第二, 继起性。

即每种形式的资本都依次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

这种继起性,要求货币资本形式通过购、产、销实现循环;生产资本形式通过产、销、购实现循环;商品资本形式通过销、购、产实现循环。

只有投资的任何一种形式,在循环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停顿,才能保持资本循环正常进行。

十二、企业资本循环需要经历哪些阶段?(材料分析题,材料略、关于海尔容)答:所谓资本的循环,是指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十三、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简答或材料分析题,材料略、关于海尔容)答:1.在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和生产时间的长短。

一般地说,固定资本占的比例越大,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占的比例越大,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快。

同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如果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的速度都比较快,那么,企业投资的周转速度都比较快,反之则慢。

生产时间的延长,就会减慢资本的周转速度;生产时间的缩短,则会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因此,投资者总要力求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强度,尽量缩小生产时间和劳动期间的差距,缩短生产时间,加速资本的周转。

2.在流通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时间的长短;二是售卖时间的长短。

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十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怎样划分的?在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中,按照他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这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1.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用于厂房、机器、设备、仓库、运输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