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之恶_成长故事
高一散文:平庸的恶
平庸的恶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一散文的平庸的恶,欢迎阅读。
一个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我虽然曾苦苦探寻这句话的真谛,但依旧归于平凡、平庸的洪流中。
一直想成为韩寒那样的人,对一样东西爱到骨子里,就做到极致,我也想语文拿满分,数学拿零分。
因为好歹有一样是金刚钻---不管另一样差到什么地步。
可对我来说,生命不是一袭爬满蚤子的华袍,我终究没有成为语文的天才,数学的傻瓜,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语文和数学都不死不活地吊在那里,以后一样会为了选文理而纠结到白发三千丈,其实只要努力一把,就会成功,但大多数人都死在途中。
我很惶恐地料到自己的宿命,却无法逃离。
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我苦笑,这本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优胜劣汰只是自然法则。
如果不残酷,怎么会有成功者和失意者?社会如何过滤掉残渣,留下精华?最终,平庸者将会永远生活在被榨压的环境,成功者就会站在最高峰傲视群雄。
我想到这些话的时候,已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已不再拥有不知愁滋味的年少青春。
我面对的是无比残酷的高考以及更残酷的社会人生。
妈妈说,你要知道,在这个世上,爸妈一定是最爱你的人。
但后面的路,我们不能帮你走。
她总是一针见血地戳破我给自己制造的泡沫。
其实她是一个特别的女人,坚韧,好强。
可我终究没有学会,还是把自己裹入平庸的茧中---过早地看清并没能让我变得过早地深刻。
我习惯了融入夜色,习惯了用不标准的45度角仰望天空,习惯了逃避别人给的伤害,习惯了放弃一切需要削尖脑袋去得到的东西,我习以为常地接受平庸带给我的安全,可它已渐渐腐蚀我的锋芒、锐气。
许多东西已在我们认为不会改变的瞬间悄然改变,回收,发现它已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这一切都归咎于——平庸的恶。
平庸之恶的现实例子
平庸之恶的现实例子人们常说,最可怕的不是恶,而是平庸。
因为恶者尚有一定的反抗心理,而平庸者却已经容易被恶所渗透,甚至成为恶的帮凶。
平庸之恶是一种被人们忽视的、暗藏不见的恶,具有极强的危害性,而且往往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另人猝不及防。
本文将通过几个现实例子,探讨平庸之恶给社会、文化和人生带来的影响。
第一个例子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交通事故。
我们都知道,驾驶车辆时出现违规、超速等行为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但是,我们是否想到过,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甚至来自于平凡普通人的粗心大意?例如,驾驶员在驾车时随意交谈、听收音机、疲劳驾驶等,这些小小的习惯可能会对交通安全产生极大的隐患。
面对这样的平庸之恶,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将之视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小事”,却没有想到它或许也是致命的杀手。
我们应该提高安全意识,注意细节,从自身小处做起,共同维护交通秩序,为社会安全创造更加稳定的安全环境。
第二个例子则来自于教育领域。
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机会接触到教育,不管是在学校、培训班或者家庭教育中,教育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教育行业失去了本身应具备的专业性和道德素养,使得它也成为了平庸之恶的代表。
有的教师只顾自己的权益和利益,课堂教学只是满足考试和升学需求,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这样的教育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需要呼吁教育行业各界加强自身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成果。
最后一个例子来自于社会道德的缺失。
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有责任和义务遵守社会道德,遵循适宜的道德规范。
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种种道德败坏、不道德行为。
例如,在商业领域中,一些人为了获得利益,不惜采取欺骗、虚假宣传、售假等不道德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喜欢传播谣言、酒后乱性、缺乏公德心等不良习惯。
这些不道德行为,虽看似微不足道,却给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道德红线,加强道德教育,共同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平庸的恶-素材
平庸的恶艾希曼是个恶名昭彰的纳粹罪犯,负责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被称为“死刑执行者”。
他认为他的一切行为只是在执行命令。
他真诚地信奉着纳粹的思想,坚定地相信领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因此在执行命令时,也是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执行。
在他的心目中,并未将犹太人当作人,而只是杀人机器所需要吞噬的原料。
在他执行任务之时,他已非正常之人,他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失去了正常人的情感,而是异化成为一台机器。
他按照体制或者制度的指令,机械而无情地杀死犹太人。
只要这种制度不改,将谁放到那个位置上,都会执行杀人的命令,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因此艾希曼所犯下的罪愆,并非个人的罪愆,而是制度之罪,是纳粹那种邪恶的思想或者主义带来的罪愆。
由此,阿伦特提出了她的著名观点,认为艾希曼所犯下的罪行,并非极端之恶,而是平庸的恶,是在邪恶体制之下,每个小人物都可能犯下的恶。
艾希曼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从其法庭上的表现来看,他也是一个彬彬有礼之人。
他也不愚蠢,喜欢康德的哲学,并自称以康德哲学来作为自己行事准则。
他为人夫为人父,恪守着自己应尽的责任,在家人的眼里完全可能是个完美的儿子、丈夫或者父亲。
如果将他放到一个正常的社会,他会是个守法的好公民,也许还会是社会的中坚。
不幸的是,他生于乱世,生于一种极其邪恶的制度之下,他没有成为好公民,而是成为了杀人的艾希曼。
而这,正是当时整个德国人的缩影,每个德国人都可能成为艾希曼。
艾希曼这种小人物何以会有着平庸之恶?汉娜·阿伦特指出,这是因为他们彻底放弃了思考的权利,以制度之思想代替了自己的思考。
他们完全将自己当成了所服膺制度中的一颗螺丝钉,自己存在的目的,就是与这个制度步调一致,就是让这个制度完美地运转,从不去思考这个制度本身是否有问题,思考这个制度的合理性。
在电影中,汉娜·阿伦特重复了她老师海德格尔的话,思考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知识,而只是让我们能够判断善恶与美丑。
最后,她提出,思考能带来力量。
当“平庸之恶”遭遇“平庸之善”
当“平庸之恶”遭遇“平庸之善”作为遭遇过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哲学家阿伦特参加了对纳粹战犯艾希曼的审判,但当艾希曼声称,他只是在遵守命令,没有自己“丁点的意图”,而遵守命令只是这些官僚系统成员的所谓“品德”:“每个官员都曾在就职时候宣誓,谁要是违背了誓言,他就是卑鄙小人。
正如我站在法庭上宣誓来讲述实情一样,任何时候,誓言就是誓言。
”阿伦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旋即,她的文章在犹太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平庸之恶”。
汉娜·阿伦特,20世纪最富创见的思想家之一,竟同时成了一部传记片的名字,让人意外,也令人感动。
思想者是酝酿头脑风暴的人,是天底下最不适宜借助活动影像展示其优秀的人——所以我们无法在电影院里看到康德:从不出远门,每天像钟点一样准时在哥尼斯堡街头散步的康德,将令每一位导演抓狂。
1975年4月,阿伦特在哥本哈根接受丹麦政府颁发的松宁奖,以表彰她对欧洲文明作出的贡献。
之前的获奖人包括尼尔斯·玻尔、温斯顿·丘吉尔、伯特兰·罗素等人。
她借机说明了自己“对公共生活的离弃”:献身于一种沉思式生活,预示着对公共生活的离弃。
伊壁鸠鲁给哲学家的那句劝告,“在隐藏中生活”,常被误解为一种审慎的建议,实际上它是非常自然地源于思想者的生活方式。
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思想本身不仅是一种看不见的活动,它也没有显现的需要,甚至没有与他人交流这一非常有限的冲动。
阿伦特喜欢引用的两条苏格拉底持身格言,足以说明思想者的本质:“宁可与整个世界不一致,也不愿与自己不一致”;“宁可遭受不公正,也不愿去施行不公正”。
思想者的人生主要在自我的精神层面展开,既不足与外人道,外人也很难探悉究竟。
例如,她年轻时师从海德格尔,也曾与这位后来因高呼“希特勒万岁”而惹来巨大争议的幽邃哲人萌生些许情意,但任何意欲把两人总体上不失安静的关系绯闻化的企图,都是极不慎重的。
也许,雅斯贝尔斯的态度最为可取——当阿伦特向这位指导了自己博士论文的导师承认与海德格尔的恋情时,他回应道:“啊,太有意思了。
平庸之恶
拒绝“平庸之恶”(2013年高考江苏卷)
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间都存在着细微却不容忽视的联系,轻牵一角,或许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果。因此,每个看似无心的举动,都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的滑坡时,当我们满怀怨气地仇视着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
1960年5月11日,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以秘密绑架的方式在阿根廷逮捕了前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克曼,此人在二战期间负责将三百万犹太人送往死亡集中营。艾克曼被送回以色列,并在耶路撒冷接受公开审判。阿伦特以《纽约客》杂志报道员的身份,写了五篇报道,后修改为《艾克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邪恶的报道》,在这部著作里,阿伦特以非凡的洞察力提出了“平庸之恶”,在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阿伦特认为,艾克曼在大屠杀中犯下了弥天大罪,他的动机却是极其平常的服从命令和尽忠职守,他毫无道德负罪感地执行了纳粹的种族屠杀令,毫无保留地把这种“伟大的事业”看成最高的道德指令,全身心地投入。
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的概念,是由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
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最典型的就是:在纳粹集中营中服从命令、“尽忠职守”地屠杀犹太人的德国人。
平庸之恶有感
平庸之恶
一
平庸之恶,就拿一个人来说,来代表。
一个人在他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的时候他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导致了一个大的错误,无法被原谅的错误,此为平庸之恶。
在电影《朗读者》中,女主角作为一个普通的火车检票员,文盲,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什么是罪恶,不知道什么是对是错。
她在路上遇到生病的男主的时候,会不自主的帮助他,但是在二战时期,却把无数无辜的纳粹妇女送进了刑场,他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只知道,如果放走他们自己就会受到惩罚,自己便会违背军营的规则,所以他“尽忠职守”,他只知道“上一波人要为下一波人腾位置”。
在我看来,平庸之恶本就是一种罪恶,没有人对一切无知,没有人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何为善,何为恶。
就算女主什么都不知道,没有一点文化知识,但是,难道不知道杀人就是罪恶吗?所以我觉得平庸之恶本就是一种罪恶。
二.
人性的底线在哪里,底线,是一个人的最能接受的最低的原则。
在我们的心里,都有各自对外界人和事的原则和信条。
一旦我们的底线被打破,我们便会表现出愤怒和厌恶的情绪来,因为这件事已经超出了我们能忍受的极限了。
我们说一个人做事没有底线,一般是按照自己的最低原则来看待的。
比如现在很多女星为了出名在各种场合袒胸露背,我们说这样的行为是有点超出了某种底线:就是一个人为了名利出卖自己,一般我们是无法认同的。
但是这些当事人未必这样想,她们或许觉得我这样做又不妨碍你,我自己能接受这样的尺度,和你们无关。
所以,一个人做事超出了底线,便会把传统的道德伦理扔在一边,我行我素,甚至做出与之相违背的事来,这样便会受到不能忍受的另一方的唾弃和嫌弃。
2020届高考作文素材:阿道夫·艾克曼:平庸之恶
2020届高考作文素材:阿道夫·艾克曼:平庸之恶
〖热点素材〗
阿道夫·艾克曼,纳粹高级军官,在特殊时代,无动于衷地杀害了成千上万人。
仅1944年3月至6月,他就把70多万犹太人送进死亡营。
审判时,他说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只是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
艾克曼的行为正是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恶,这种恶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却默认并实践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为,虽然有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
因为你我等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所以这是一种“平庸的恶”。
第1 页共1 页。
一生都在平庸平庸的事例素材
一生都在平庸平庸的事例素材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平庸毕生,之所以只能在历史的舞台上表演可有可无的次要角色——包含那些怠惰闲散的人、好吃懒做的人、平庸无奇的人——起因就是他们缺少高远的抱负。
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他是多么贫困,只要要他渴望着接收教导,希冀着完美自已,那他就是大有盼望的。
但是,对那些胸无大志、甘于平庸之辈,我们则是机关用尽;如果他本身不想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即便外人再怎么推进和鼓励都是杯水车薪的,谚语大全。
对于一个渴望着在这个世界上立身立名、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任何东西都很难妨碍他前进的脚步。
无论他所处的环境是多么地恶劣,也不管他面临多少不利的制约因素,他老是能通过某种道路怀才不遇,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我们不可能拦阻一个林肯式的人物或者是威尔逊式的人物的突起,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即便是贫穷到买不起书本的田地,他们仍旧可以通过借阅而取得梦寐以求的常识。
不论一个年青人是如许愚笨,只有他有着踊跃进取的心态跟更上一层楼的信心,咱们就不应当对他失望。
你或者会以为本人太差劲,能成绩一番事业的机遇和概率近似于零,然而,主要的并不在于你现在的位置是多么谦卑或者手头从事的工作是多么微不足道,只要你心存改良的志愿,只要你不局限于狭窄的圈子,只要你盼望着有朝一日成为万众瞩目标人物,只要你期望着攀缘上的巅峰并乐意为此付出切实有效的尽力,那么你终将成功。
正如胚芽通过力气的积蓄终极萌生出地面一样,你也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地阔别平淡,拥有辉煌而绚丽的人生。
我们不应该依据人们当初所做的工作对他进行评判,由于这很可能只是他通向更光辉的胜利的踏脚石。
断定一个人的尺度应该是看他所占有的抱负和确破的目的。
一个老实的人会做任何高贵的工作,以此作为通向成功之路的必要阶段。
在一个人的日常运动中,我们能够发明某些预示着他未来的货色。
他做事的作风,他对工作的投入水平,他的言行举止——所有的所有都表征着他会领有什么样的将来。
“假如你只是一个负责拖洗甲板的工人,那也得好好干,就像海神随时在背地监视着你一样。
平庸之恶的现实例子
平庸之恶的现实例子标题:揭示平庸之恶的现实例子引言:平庸之恶是一个深入人心、危害潜在的现象。
它并非只存在于大型组织或权势机构中,实际上,平庸之恶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本文将以多个不同领域的实际例子为依据,深入探讨平庸之恶的现实表现,并突显其对个人、组织以及整个社会的潜在危害。
第一部分:平庸之恶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例子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常常遭遇一些平庸之恶的表现。
一种情况是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方式缺乏创新和热情,只是机械式地进行教学,而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力。
这种平庸之恶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丧失,知识的应用受限,最终影响了整个学习体系的发展。
另一个例子是教育机构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
一些教育机构过度关注学生的分数和竞争力,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格教育。
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声誉和排名,可能会采取不公正的手段,比如只重视信息记忆而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或者通过低层次的奖惩制度来刺激学生的表面式学习。
第二部分:平庸之恶在职场环境中的现实例子职场环境中,平庸之恶也展现出令人担忧的一面。
一种情况是领导者对于员工的能力和潜力缺乏真正的认可和培养机会。
这种平庸之恶导致了优秀人才的流失,不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
在这种环境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抑制,整个团队的效率和创新力也会受到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职场中的明显的“庸人管理”。
这种平庸之恶出现在那些只追求权力和地位,而忽视了员工需求和参与的领导者身上。
他们可能会把责任推给下属,缺乏积极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导致员工的失望和动力下降。
第三部分:平庸之恶对社会的潜在危害平庸之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和职场,它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一种情况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漠视和不作为。
当社会面临诸如贫困、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平庸之恶可能导致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的缺失。
另一个例子是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
当个体只追求个人权益而忽视了社会价值观和公共利益时,平庸之恶不断蔓延。
平庸之恶读后感
平庸之恶读后感《平庸之恶》,这本书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了一种被外界压迫的恐惧。
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犹太人扎克尔在纳粹德国经历了极其悲惨的生存状况。
他尽管面对着种族和宗教的歧视,也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
在纳粹的恐怖政治下,他不仅经受了折磨,而且对文化上的压迫充满了严峻的挑战。
他最终通过不懈努力,赢得了高尚文明与灵活思考的能力,成为一位激情和英勇的朋友。
《平庸之恶》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恶性,可怕的是,这种恶劣的文化和心理状态已经反映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中。
社会压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我们被社会及其要求、影响和权力所塑造,成为遵从一种被认为“正确”的行为的机器。
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的渴望,但却往往沉溺在安逸和自我满足当中,无法跳出这种平庸的范畴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因此,他们的未来充满了徘徊,而毫无目标、方向和终点的生活状态也使他们失去了梦想和生活的意义。
此外,在《平庸之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人迷失了自我,未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时,他就会沉迷于毫无意义的消遣活动中,渐渐进入一种精神失衡的状态,他也不知道自己要往什么方向发展,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目的。
在困境中,人们甚至无法保持自尊,也无法保持积极的情绪,反而沉溺于灰暗的日常现实当中,掉入了自虐的怪圈。
最后,《平庸之恶》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不应该放弃自己,而是要勇敢把握生活,不断去追求自由,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与成功。
只有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才能打破平庸的桎梏,逃脱尘世的烦恼,发现真正的自我,成就终身的价值。
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有勇气去抗争恶劣环境,有能力去赢取自由,去获得一种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也能安心生活的心态。
因此,我们应该把最好的自我呈现给世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芒,打破平庸的禁锢,发掘自我的潜力,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都要让自己比昨天更强大,比自己更强大。
【高一作文】拒绝“平庸之恶”
【高一作文】拒绝“平庸之恶”平庸之恶,是指人们对于平庸、普通的生活状况和现象习以为常,甚至对它们产生麻木,失去反思和追求进步的意识。
这种恶劣现象不仅束缚了个体的发展,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拒绝“平庸之恶”对于一个个体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
一个人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如果一个人对于平庸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或者对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再努力提升,就很容易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不再有进步。
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注定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更不用说取得突出的成就。
我们必须拒绝“平庸之恶”,进行自我反思,并不断追求卓越。
拒绝“平庸之恶”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或一个社区的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和进取的意识。
如果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平庸之中,人们就会对优秀的标准和价值观丧失共识,进而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发展动力。
正如追求卓越的诗人李白所说:“有所作为者,不为凡庸之徒”。
只有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才能不断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和进步力。
而要拒绝“平庸之恶”,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树立追求卓越的信念,并不断努力去实现它。
我们也要换位思考,关注他人的成长和进步,通过互相帮助和借镜,共同提高。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保持对新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平庸的生活状况,不断追求卓越,并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拒绝平庸之恶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它的实现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让我们共同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在实现个人价值的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高一作文】拒绝“平庸之恶”
【高一作文】拒绝“平庸之恶”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平庸之恶”。
这种“平庸之恶”指的是人们已经习惯
了平凡的生活,接受了一切的平庸和缺乏,没有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优质的生活。
这种
“平庸之恶”不仅会让人们失去奋斗的动力,也会让人们慢慢地变得麻木和无趣,从而导
致心灵的枯竭。
拒绝“平庸之恶”,首先需要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
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平凡的生活所
消磨,而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并朝着它努
力前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地拼搏和奋斗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
得更加精彩。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人际沟通的
能力和情商。
在工作和学习中勇于尝试、不断学习和进步、锻炼实际能力,这些都能够帮
助我们不断推动自己向前发展,突破自我。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社交圈子,学会与各种人打好交道,以及提升自己
的人格魅力。
交朋友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人际关系,建立与周围人
的深层次交流,增强内心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总之,拒绝“平庸之恶”需要我们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努力让自
己成为一个更优秀、更有魅力和更有品质的人。
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让生活更加充实、精彩、有意义。
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拒做校园暴力的旁观者提到校园,我们会想到什么,是像《灌篮高手》《网球王子》一样的热血,还是《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那样纯洁天真,温情脉脉。
只是,在大多数的我们享受着岁月静好的青春时代时,世界上每年还有2.46亿的儿童在经受校园欺凌。
校园,对他们来说,就是地狱。
据统计,中国32.5%的中小学生受到过欺凌.在初中校园暴力中,各类欺凌的发生率:言语欺凌49.6%,社交欺凌37.7%,身体欺凌,19.1%,网络欺凌。
14.5%受到欺凌后,30%的孩子选择保持沉默。
贫穷、成绩差、父母外出工作、文化差异、外形外貌、性别差异等,都是欺凌的催化剂。
「霸凌」是「bully」的英文音译,意指恃强欺弱。
日本对于校园霸凌「いじめ」的定义是:校园霸凌指某学生在固定的人际关系中,因受到心理以及生理上的攻击,而感到精神上的痛苦。
并且不区分发生在学校内还是学校外的区域。
作为一种现象级事件,校园霸凌是世界难题。
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犹太裔美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曾提出「恶之平庸」的概念:「即对显而易见的恶行不加阻止甚至从众参与。
校园霸凌,网络暴力都是现代社会的平庸之恶。
在任何霸凌行为中,所有旁观者,都是施暴者。
施加的是「平庸之恶」,同样不能被原谅。
「是法律无法制裁的名为欺凌的杀害」在真实的校园中,不仅有校园欺凌的可怖,还有恶之平庸的可恨。
有一句英文短语叫做「elephant in the room」(房间里的大象)意思是说:在房间里放一头大象,然后让人进去。
房间里的人都知道大象的存在,但是大家却又会默契地不谈论它,无视它的存在。
以此来比喻面对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们却选择性无视或者集体失声的社会现象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是这样:面对集体的霸凌时观者选择沉默,因为怕被孤立;面对个体的的霸凌时观者选择沉默,因为怕被针对。
沉默是无声的指责。
每个袖手旁观的人,皆是罪人。
校园霸凌,就是「房间里的大象」诚然,个体是构建整个社会机器的一部分,而「社会机器」的零部件的「平庸之恶」是整个社会「根本之恶」的来源。
平庸之恶的文学例子
平庸之恶的文学例子
《呼兰河传》中,作者通过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沉痛的故事,展现了平庸之恶的普遍存在。
书中,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不管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都贫穷、愚昧,不会思考明天与将来,不会思考生活的好与坏,更不会想办法去改变眼下的生活。
门前的泥坑,没有人去填充一下,数十年如一日地下雨泥泞、摔倒、死亡;将一个十几岁的花季少女折磨致死而不知,周围没有一个解救的人,只有看热闹的和帮凶;自由恋爱被嗤之以鼻,被淹没在街长里短的唾沫星子里;有二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一切的苦难都变了无聊生活中的谈资……总之,生活在这里的人,就是天亮了醒,天黑了睡,冻死了的死,没死的挨,行尸走肉一般,但又比行尸走肉多了无情与悲凉,愚昧的让人愤恨,无知的让人叹息,可悲可叹,可怜可恨。
《呼兰河传》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是时代的悲歌,作者通过一本书,仿佛在与那个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我们知道那时的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是怎样生活的。
平庸之恶作文高中
平庸之恶作文高中平庸之恶?别逗了!最近在学历史,讲到纳粹德国,老师说那些参与屠杀的普通人,就是典型的“平庸之恶”。
当时我就觉得,这词儿听着有点别扭,总感觉怪怪的。
“平庸之恶”,说白了就是指那些没有强烈的个人意志、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又参与了邪恶的行为,比如参与了种族灭绝。
但我总觉得,光靠“平庸”两个字,不够劲儿啊!就拿我们班的张三来说吧,他就是个典型的好学生,成绩好,性格好,人缘好。
有一天,我在教室里打翻了水杯,弄得满地都是水,张三就主动帮我去拿拖把,然后一边拖地,一边跟我说:“我帮你拖一下吧,下次小心一点。
”这明明就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儿,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张三的态度让我真的特别感动!他的行为也完全没有体现出任何“恶”的成分,反而充满了温暖和善意。
后来我想了想,也许“平庸之恶”这个说法,并不能完全概括所有参与邪恶的行为的人。
也许有些人,他们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这些错误的选择,也并非完全出于他们的本意。
就好像我的一次经历一样。
那天放学后,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在路边吃东西,结果有一个流浪汉过来要钱。
当时我朋友就说:“别理他,这人肯定是在骗钱。
”还说了一些对流浪汉很不好的话。
我当时也没说什么,就默默地把口袋里的零钱拿出来,给了那个流浪汉。
然后我就低着头,继续吃东西。
现在想想,我当时的行为也谈不上什么“善行”,我只是觉得,那个流浪汉看起来很可怜,我也没损失什么,就随手给了他一些钱而已。
但后来我看到了一篇关于流浪汉的文章,文章写得很详细,也写得很感人。
我才知道,很多流浪汉并不是天生就喜欢流浪,而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家庭变故、疾病、失业等等,才沦落街头。
我当时就觉得,自己或许没有做错,但也没有做得很好。
我想,也许“平庸之恶”并不只是指那些参与了种族灭绝的人,也可能指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恶”:比如,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对别人的误解和偏见、甚至是对他人善意的忽视等等。
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二战时期的纳粹集中营,其中一些象将人的头发制成纽扣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想必每一位人都或多或少有所耳闻,可这种举措的执行者竟是何人?不是想象中那些残暴凶狠,茹毛饮血的野蛮面孔,却是那些衣着端正,有礼有节,具有高文华高知识的医生、律师、教师这着实令人震惊也觉费解。
为何这般体面端庄的知识分子会干出这般麻木不仁之事?这便是因为平庸,这便是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一词是在对二战那些执行屠杀犹太人方案的纳粹长官经行审判时提出的。
他在法庭上辩称自己是无罪的,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尽自己的责任。
可对于这种行为的漠视并纵容就是他的罪过。
高级军官、知识分子,这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在最起码的人道上失去了思考和判断,他们成为了苹果总裁库克所担心的那样,象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他们身上有着的是巨大的平庸之恶。
我始终相信着生而为人,生而为仁,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为什么我们活着活着便沦为平庸,平庸着平庸着便爆发出了平庸之恶?一方面来说,现代科技的迅作文速发展使得人们不愿去思考,或者说使人们觉得,犯了错也有挽回的余地,抱着一种侥幸的态度,即使我虐待一下动物,打伤一个人,医院总能治好;另一方面,现代诸多的影视剧作,游戏小说也是无形中助长了一股暴力之风,让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言论攻击,人身攻击都是站在正义的立场,跟随大众,随波逐流,失去了自身的思考,价值观和同情心。
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不能坚守本心,不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同情心。
善恶本就一念之间,每个人都或许会在下一刻被决定是善是恶,可就在一刹那,你需要思考,你需要考虑道德人伦,需要克制住那向恶的一小步,不要随波逐流,不要麻木不仁,不要平庸。
社会风气固然会在一段时间內萎靡不振,助长平庸之恶,但我们也无法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去批判,去斥责社会媒体,各方各部或多或少均有着平庸之恶,他们对于某些恶行的无视冷漠,甚至是纵容都在不禁意中让人心寒又影响着大众。
形容小时候很平庸的故事
形容小时候很平庸的故事1、丘吉尔少年时很淘气,而且对学科的好恶非常明显。
他小学时的一位女班主任老师说:我对丘吉尔的印象是:这个矮个子的红脸孩子是全班最淘气的孩子。
我甚至还认为他不仅是在全班,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淘气包。
他以最低的成绩考入了哈洛学校(英国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中学)。
关于丘吉尔进入哈洛学校,还有一个秘闻——在入学考试中,丘吉尔的拉丁文考卷答案中,只有一个字母和钢笔水的污痕,当然不及格。
在哈洛学校,他特别不爱学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古典语,成绩总是不及格。
丘吉尔成年后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2、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3、近代历史小说的鼻祖,英国大文豪沃尔特.司各特,小的时候,曾是学校成绩倒数第一的孩子。
他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市,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
他于爱丁堡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当过副郡长,他以苏格兰为背景的诗歌十分有名,但拜伦出现后,他意识到无法超越,转行开始写作历史小说,终于成为英语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
4、爱因斯坦在小时候是个既愚蠢又不善表达的男孩,他的父母都以为他是智障。
小时候说话很晚,4岁时,父母甚至认准“这个孩子智力发育太慢”。
直到9岁,爱因斯坦还不能流利地说话。
上学以后,他父亲听老师说:脑筋迟钝,不善交际,毫无长处。
平庸之恶读后感
平庸之恶读后感
《平庸之恶》是一本关于成功的书,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成功的生活方式。
书中描述了一种把握自己的人生,把握自己的未来的思想,以及如何从平庸中走出来的过程。
从书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比如,要有远大的抱负,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要有勇气去接受挑战,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要有自信,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要有耐心,不断努力,不断改变,不断成长;要有责任心,不断实践,不断分享,不断激励自己。
通过阅读《平庸之恶》,我认识到了成功的重要性,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如何走出平庸,追求成功。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敢地去追求梦想,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生命中平庸者的事例
生命中平庸者的事例平庸。
我们平时所说的“我甘于平凡”不过是人们无可奈何的平庸罢了。
每个平庸者起初也都努力地读书、刻苦奋斗过,甚至有人还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可平庸就是不饶过平凡的人。
就以老夫为例吧,从刚上小学读"大小多少”那天起,就不甘平庸,扯着脖子大声叫,想让自己的声音被老师听见,可嗓子喊哑了也不突出,毕竟嗓子就那么大的分贝。
这事一直到婚后我才明白,老婆的嗓在小学就脱颖而出了,那是人家的本事。
算术课上,我越是想算得对,越是出错,很少得过满分,想不平庸的童年却在平庸中度过了。
少年还不如童年,除了上课、轮值日扫地、生炉子就再没资格参加课外的任何活动(全班上台表演大合唱除外)了。
参加工作之后更是平庸,开会坐的从来都是台下,就餐的座位永远是靠门,讲话基本是汇报,干得最多的就是请示,偶尔有一-次表决,也不过是举个手。
不过也舒服,长久的平庸也就有了平静的心态,选择一个不与人竞争或不与近距离的人竞争的事儿干,再平庸也不会招人讨厌。
没受到过官场的提拔,也就没尝过得得失失的滋味;没创造过万贯家财,也就没承受过商场之险恶;没享受过美女的献媚,也就不知道什么是撩拨。
也许在*和富豪的眼里我是个可怜的乌合之众,可一旦我“自甘平庸”时,那就是我自身强大的力了。
因为我老早就知道,杰出既然不是刻苦努力就能成就的,你若还是做梦都想出人头地,那就比承受平凡更折磨人了。
英国思想家罗素, 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四川,意在帮助平庸的民众解除痛苦。
在乘竹轿上峨眉山时,他发现累得满头大汗的轿夫们丝毫没有怨气,反而很乐观和风趣。
罗素陡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凭什么认为平凡就不幸福?坐轿子的哲学家未必是幸福的,平庸的抬轿子的人未必是不幸福的。
人生之幸福,在每个人的心中,认为自己幸福的人才是幸福的。
有人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病痛和灵魂的无纷扰;有人这样评论比尔盖茨:最聪明的地方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做什么。
平庸,是人生的定数,无非是与谁相比,我有个乡下的亲戚,是村里的首富,他自豪了-辈子,那么多的乡亲都尊重他,有个大事小情都找他,说上-堆奉承的话,然后借个仨瓜俩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庸之恶
这是一堂高一理科班的历史课,这堂课要讲“二战”爆发的原因。
当学生们走进教室时,魏勇正在播放“二战”时著名的德国歌曲《莉莉·;玛莲》,缠绵悱恻的女声倾诉着姑娘与恋人的离别之情。
那种从黑胶唱片上转下来的老歌声,很容易将人的思绪带回从前。
魏勇喜欢用纪录片、历史图片、录音等素材辅助授课。
因为他涉猎广泛,所以他总能找到有意思的素材,让学生在上课时找到“穿越”回历史现场的感觉。
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学生们很容易从教材上找到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要反抗《凡尔赛和约》的过度制裁;德国遭遇经济危机需要转嫁矛盾,等等。
这些都是历史考试时的知识点。
魏勇放了一段纪录片,那是“二战”前希特勒在万人集会上的演讲。
他充满激情的手势和话语,诉说着德国人的痛,鼓舞着德国人奋起,
台下人头攒动的德国民众热泪盈眶,近乎疯狂。
魏勇用这样的素材让学生们明白,一个在后人眼中十恶不赦的魔头,为什么在当时会赢得万人拥戴。
他接着请学生们思考:“如果你们是当时的德国人,你们是否支持发动战争?”已经“入戏”的学生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战,因为“富贵险中求,打一仗说不定日子能变好”;另一派反战,因为“很可能打输,日子更不好过”。
魏勇笑着说:“你们的回答使我深深地感觉到,一旦你们走上社会,你们也可能成为战争爆发的土壤,因为居然没有人去考虑战争本身应不应该发生。
”
“我们中国现在也缺资源,照理我们也应该去打一仗,侵略几个国家,抢点资源,这样做行吗?”他渐渐严肃起来。
“&lsquo:二战&rsquo:后德国不打仗了,他们制造世界一流的汽车,用贸易的方式不也富裕起来了吗?什么叫文明?是不是就是远离丛林法则,解决矛盾的方式不那么暴力?各位,这是不是人和动物的区
别?”在一连串疑问中,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的思考告一段落。
接下来,魏勇给学生们看了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法庭上自我辩护的影片。
在黑白影片中,这名中国人熟悉的战犯语气淡定地陈述着日本参战的理由:“如果不进行战争,帝国的生存就会陷入危机……要把东亚各民族从白人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
”
魏勇说道:“每个发动战争的国家都认为自己是正义和高尚的,所以人们才会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
”
原本嬉笑的学生们开始渐渐安静下来。
接下来是一个测试,学生们被告知:“假设你是一个叫汉斯的德国人,在集中营做看守,现在要你在一份处决犹太人的命令上签字,你签不签?”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签”,理由大都是:“我不签也会有别人签,反正他们会死,可是不签的话,我的命运就不好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