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论语》十则: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1.注音。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一.文学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大成至圣”。
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读音为lúnyǔ”,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
《论语》是由孔子其弟子、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语录体”的形式即每一则相对独立,各自成章。
)《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
“仁者爱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都是这些思想的表现。
{儒家的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由宋朝朱熹提出),“五经”即《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3.回顾出自《〈论语〉六则》的成语有: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字词精解。
1. 注音。
为人谋(mîu)恕(shù)弘(hïng)毅喟(kuì)然沂(yí)舞雩(yú)2.一词多义。
道任重而道【道路】远不以其道【方法】得之成君子成【成全】人之美春服既成【做好】从先行其言而后从【顺从,这里指“说出来”】之从【从事】吾所好【喜好】而为人谋而【表转接,相当于“却”】不忠乎任重而【顺接】道远.富而【如果,表示假设】可求也.行可以终身行【遵守、奉行】之者乎先行【实行、施行】其言而后从之为为【替】人谋而不忠乎不图为【做,这里是“欣赏”的意思】乐之至于斯。
吾亦为【做】之闻子在齐闻【听】《韶》余闻【听说】而愈悲。
少仲尼之闻【学识】。
去不以其道得之,不去【抛弃,背离】也西蜀之去【距离】南海。
去【去除】死肌,杀三虫公然抱茅入竹去【到……去】。
去【离开】国怀乡,忧谗畏讥。
3. 通假字。
专题 文言文之《论语〈十则〉》
2022年智卓教育特别策划专题文言文之《论语〈十则〉》秦升传【考点精要 难点突破】一、考点解说1.准确翻译并理解运用《论语》的内容;2.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二、复习策略(一)知人论世1.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背景:《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具体考点1.重点词语解释:(1)说:通“悦”,愉快。
(2)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是知:知通“智”,聪明。
(4)愠:生气,发怒。
(5)三省:多次反省,检查。
(6)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7)罔: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
(8)殆:有害。
(9)弘毅:刚强勇毅。
(10)凋:凋谢。
2.重点句子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 ,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诗词复习
《〈论语〉十则》复习试卷一、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期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是我国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宋代的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三、《〈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有: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不亦乐乎等。
四、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曾子()罔()殆()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照一定时间、及时)(复习)⑵不亦说乎(“悦”的古字,愉快)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志同道合的人)(愉快、高兴)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了解)(恼怒、生气)(道德高尚的人)⑸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新体会、新发现)(凭借)⑥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⑺为人谋而不忠乎?(办事)(尽心竭力)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往)(诚实,真诚)⑼学而不思则罔(迷惑)⑽思而不学则殆(有害⑾诲女知之乎!(教给)(通“汝”你)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此)(通“智”智慧)⒀见贤思齐焉(贤人)(考虑)(看齐)⒁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学习)⒂士不可不弘毅(士人)(刚强、勇毅)⒃任重而道远(责任)⒄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⒅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奉行)⒆其恕乎(儒家所倡导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⒇己所不欲(喜欢)勿施于人(施加、强加)六、解释下列语句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④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十则复习第一篇:论语十则复习《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
全书共()篇,是()体散文。
它与()()()()是合称“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重要代表人物。
2.结实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⑪学而不思则罔()⑫思而不学则殆()..⑬温故而之新()⑭择其善者而从之()......⑮学而时习之()⑯不亦君子乎()....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⑱人不知而不愠()⑲其恕乎()..⑳不亦说乎()⑴吾日三省吾身().....⑵见贤思齐焉()⑶是知也()...⑷松柏之后凋也()⑸勿施于人()..⑹吾日三省()⑺必有我师焉()..3.找出文总的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⑪()通(),()⑫()通(),()4.用原文语句回答;⑪孔子讲述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是:⑫表明巩固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句子是:⑬讲述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⑭讲述做人要心胸开阔,要有君子之风的句子是:⑮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是:⑯指出只要虚心学习,到处有老师的句子是:⑰文中与“取长补短”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⑱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初中语文理解性默写
初中语文理解性默写(中考常见50篇)一、《〈论语〉十则》1.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注重将“思考”和“学习”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鱼我所欲也》10.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是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2.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意思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孟子例举6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主要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明朝宋廉的求学经历让他最终成就一位大家,我们可以用本文中的句子来概括他的人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人”生于忧患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四、《曹刿论战》17.统领全文,暗示文眼,反衬曹刿的形象特点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8.曹刿最赞成鲁庄公的第3个参战条件,因为它体现了“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这些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论语》十则·知识点精析
《论语》十则知识点精析一、课文译评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重点字词①学而时习:顺接连词。
②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亦,也。
③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知:了解。
⑤不知而不温:转折连词,译为“却”。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旁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评析:本则语录讲了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和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的问题。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①三省: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②信:真诚,诚实。
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评析:本则语录是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①故:旧的。
②知:领会。
③可以为师:是省略句。
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做老师”。
可,可以;以,把。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评析:本则语录讲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强调“温故”与“知新”并重。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①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
②罔:迷惑无所得。
③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学习却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却不肯读书学习,就会有疑惑。
”评析:这则语录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讲了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①诲:教导。
②知:知道,懂得。
《论语十则》复习题
《<论语>十则》复习题一、填空。
1.《论语》是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 家、________家。
3.《〈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默写:(1)默写1则告诉我们学习方法的:(2)默写1则告诉我们学习态度的:(3)默写1则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二、解释加粗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传不习乎:3.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见贤思齐:4.士不可不弘毅:死而后已:其恕乎:三、解释下列语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四.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
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 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 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五.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六、(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人”指三个人B.“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其中。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风筝》1、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为什么?2、课文开头写见到空中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10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学习资料作者:佚名栏目:课文学习资料语文关键词:论语十则学习资料《〈论语〉十则》学习资料导读:……二、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1)学而实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3)学而不思则罔以上4句中,表顺接的有:____________,表转接的有:_____________。
……《〈论语〉十则》学习资料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情况,掌握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2)了解文中的通假字。
(3)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1)弄清有关实词的用法。
(2)理解每则语录的意思。
(3)能正确朗读全文。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人格品质。
二、例题分析[例1]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1)学而实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3)学而不思则罔以上4句中,表顺接的有:____________,表转接的有: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所谓顺接,指用“而”连接的两部分,是顺着意思写下来的。
在现代汉语中,通常不必译出。
所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有转折。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是”、“但是”。
对于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根据“而”连接的两部分的意思来判断。
答案:(1)、(3)两句中“而”连接的两部分是先后相承的关系,属顺接,(2)、(4)两句中“而”的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属转接。
[例2]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项是()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思而/不学则殆C、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思路分析:诵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朗读中停顿处理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理解,反过来说,也体现了理解的正确与否。
要根据词与词的组合,前后的关系来确定停顿。
答案: B[例3]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十则
“克己复礼为仁”则是说明“礼”又规定了“仁”,依“礼”而行 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要以“仁”为基础,靠“仁”来维 护,离开“仁”,“礼”就徒具形式,“仁”也正是为了维护“礼”, “仁”的具体内容是由“礼”的要求来规定的,离开“礼”,“仁”就无 所依托。
然自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
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以言论为举人标准,不以状貌为取人依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有:同“又”。 立:自立。 不惑:遇事不迷惑。 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等多重含义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君子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时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天命,六十岁时听 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
第六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知,同“智”。 乐:乐,喜爱。
“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 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赏析6
朱熹:“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 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比较。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 就像山一样稳重。
合称为“四书”。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以及道德、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热情的上海大学生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语来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
而奥巴马也引用了“温故而知新”这一《论语》经典名言来概述中美外交关系的继往和开来。
5.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喜迎各国嘉宾,可以用《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诠释这份情怀。
6.《〈论语〉十则》中认为要虚心请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学习,贵在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不可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甚至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8. 《〈论语〉十则》中孔子告诫自贡及后人待人接物和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 《〈论语〉十则》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相近的另一则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孔子在《〈论语〉十则》中谆谆告诫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因此,我们只有虚心广泛地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11.孔子认为人是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①并且择其.善者而从之①他们的而其.恕乎②大概学而.人不知而不愠①了解温故而知新②知道之知之为知之③明白者乎③的是知也④通“智”,聪明,智慧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_______”,可译为“__________”)2.诲女知之乎(“女”通“______”,可译为“___________”)3.是知也(“知”通“_______”,可译为“__________”)五、解释句中加点的字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4.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有害5.见贤思齐.焉齐:看齐6.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刚强7.死而后已.已:停止 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9.其恕.乎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0.温故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11.诲.女知之乎诲:教诲,教导 12.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六、古今异义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论语》十则
-8-
• 《论语》所体现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 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 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 (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思想,主张以“ 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 • (3)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 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 具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
-9-
创作背景
•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春秋战国乱悠悠”,东周时期是历史上著
名的乱世。春秋时期,臣弑其君、家臣弑其大夫的事时常发生。
譬如鲁国即先有大夫季氏专权,后来又有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 各诸侯国为支付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人民的生活 愈加痛苦。 • 私人讲学与百家争鸣:春秋时代,社会秩序大乱,学校荒废,贵
颜渊 愿无伐善,无施劳
谦虚、谨慎,很有修养,不违背 “仁德” 最接近“仁德”,安于“仁德” ,一副圣贤气象
孔子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26-
•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
与仁者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性的。“知者 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
-20-
6.文言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 度才是明智的。 (2)敏于事而慎于言。 (状语后置句) 译文: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21-
合作探究
• 1.从《〈论语〉十则》中可以归纳出孔子
关于学习的哪些主张?
• 孔子关于学习的主张体现在“学而”“为政”
2
中考文言文复习系列之
中考文言文复习系列之:文字通假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论语〉十则》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论语〉十则》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论语〉十则》4、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掉转。
《扁鹊见蔡桓公》5、汤熨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
《扁鹊见蔡桓公》6、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
《扁鹊见蔡桓公》7、止有剩骨。
止通只,仅仅。
《狼》8、当日知其所亡。
亡通无,没有。
《乐羊子妻》9、屏弃而不用。
屏通摒,摒弃。
《为学》10、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
《木兰诗》11、火伴皆惊忙。
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12、但手熟尔。
尔通耳,罢了。
《卖油翁》13、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出现。
《西江月》14、争渡,争渡。
争通怎,怎么。
《如梦令》15、满坐寂然。
坐通座,座位《口技》1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伤仲永》17、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愚公移山》18、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愚公移山》19、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愚公移山》20、问渠那得清如许。
那通哪,怎么。
《观书有感》21、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三峡》22、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闲情记趣》23、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道通导,引导。
《晏子故事两篇》24、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
《晏子故事两篇》25、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
《晏子故事两篇》26、缉以翡翠。
辑通缉,连缀。
《买椟还珠》27、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拒绝。
《公输》28、公输盘诎。
诎通屈,折服。
《公输》29、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抵挡。
《公输》30、舟首尾长八分又奇。
有通又,多,加上。
《核舟记》3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
《核舟记》3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核舟记》33、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色。
《唐睢不辱使命》34、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置,放。
《唐睢不辱使命》35、裁如星点。
裁通才,仅仅。
《山市》36、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强迫守边。
10 《论语》十则
十.《论语》十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的生字的读音:论语愠罔殆圉谥号默而识之诲人不倦寝冶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掌握的通假字:说女知。
②掌握下列多义词的意思:而知以。
③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论乐好舍。
④特殊句式(省略、倒装)。
⑤词类活用:时故耻乐。
⑥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流传至今的成语。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能力目标: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情感目标: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文言知识积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通过学习本课,培养良好的学风。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培养良好的学风。
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初次接触古文,基础知识还是有必要反复强调的,朗读、背诵、文言常识的积累以及文字蕴含的思想等方面都要讲道透彻为止,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更好的开展下面的学习。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3.文言知识方面以讲解为主,关于文字蕴含的思想等理解性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还有朗读、背诵;五、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十则》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论语〉十那么?课内语段阅读训练一、阅读?论语?第一那么,完成练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解释词语:⑴时⑵说2、这一那么主要讲的愉快,的珍贵,的修养。
3、“不亦……乎?〃相当于今天的句式,是的意思。
4、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选项是()。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二、阅读?论语?第五那么,完成练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1squo;文&rsquo;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1squo;文&rsquo;也。
〃1、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子贡是孔子的养子,知道孔子鄙薄卫国大夫孔圉的为人,因此对孔圉死后被赐予“文〃的谥号不理解,就向孔子请教。
B、这是?论语?十那么中唯一的对话体,既谈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C、孔子主张为人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孔子赞扬孔圉是借题发挥,教育弟子们要勤学好问,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不耻下问〃的正确译句是()A、不愿意耻辱地问下去。
B、不愿意耻辱地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请教。
C、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请教当作耻辱。
D、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发问为羞耻。
【参考答案】一、阅读?论语?第一那么,完成练习1、解释词语:⑴按一定的时间⑵同“悦〃,愉快2、学习友谊个人3、反问“不也是……吗?〃4、D二、阅读?论语?第五那么,完成练习1、B2、C。
《论语》十则·知识点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1、通假字:⑴不亦说(yuâ)乎(“说”同“悦”,愉快。
)⑵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⑶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⑴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⑵温故而知新(故,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⑶见贤思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⑵是知也(是,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⑶死而后已(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⑷三人行(三,古义:表示多。
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⑴“而”的用法有:A表并列、B表折、C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并列)④温故而知新(表承接)⑤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⑥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⑦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⑵知:①了解(人知而不愠)②领悟(温故而知新)③明白、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同“智”,聪明。
(是知(zhì)也。
)⑶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知之为知之(就是)③仁以为己任(作为)⑷之①学而时习之(它,指已学过的知识)②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之间,无意义)③见藐小之物(的)⑸故①温故而知新(已学过的知识)②故时物外之趣(所以,因此)⑹以①可以为师矣(凭借)②仁以为己任(把)⑺其①徐喷以烟(用)②其恕乎(大概,也许)③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5、成语:⑴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⑵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懂装懂。
论语十则复习
一、理解默写。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独立思考重要性两句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⑦曾子每日反省自身品德修养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人处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⑧《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做人修身的:人不知而不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⑩.⑾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论语十则》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9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论语》十则》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1《论语》十则》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考必背名句
1、《〈论语〉十则》①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孔子注重将“思考”和“学习”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⑥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⑧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⑨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鱼我所欲也》①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是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意思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孟子例举6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主要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明朝宋廉的求学经历让他最终成就一位大家,我们可以用本文中的句子来概括他的人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生于忧患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曹刿论战》①统领全文,暗示文眼,反衬曹刿的形象特点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曹刿最赞成鲁庄公的第3个参战条件,因为它体现了“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这些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曹刿关于“士兵的勇气决定战争胜负”的经典论断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
..之(时常地复习) 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
..乎(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6.吾日三省
..吾身(多次反省)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8.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9.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0.温故而知新.(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1.可以
..为师矣(可以凭借)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意思是迷茫而无所得)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15.是.知也(这) 16.是知.也(通“智”,智慧)
17.见贤思齐.焉(看齐) 18.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
19.择其善者
..而从之(优点,长处) 20.择其善者而从.之(跟随,指学习)
21.士不可以不弘毅
..(刚强、勇毅) 22.仁以为
..己任(把……当做)
23.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 24.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奉行)
25.其.恕乎(大概,也许) 26.其恕.乎(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27.己所不欲.(想要) 28.勿施.于人(施加)
三、用课文原文填空。
1.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学习上不应不懂装懂,而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在我们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时,若能宽容待之,则会更显其人格之高尚,正如孔子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可谓任重而道远。
6.在艰苦的条件下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一个人要经常反思,孔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9.表现复习的好处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还有与其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本文中的语录演化出很多成语,这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至少写出五个。
1.温故知新;
2.任重道远;
3.死而后已;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三人行,必有我师;
6.见贤思齐;
7.不亦乐乎;
8.择善而从;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习了(知识)后时常地复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2.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在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当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无益。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译文: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11.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六、回答问题。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
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3.“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说明新旧知识密切相关,温习、揣摩旧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复习,而且是思考着复习,从中发现新知识。
4.结合实际谈谈对“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这句话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义。
在生活中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