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一教皇的权威
• 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 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 的。生活在西欧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 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必须在这 一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人的一生,从出生 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 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各种习俗 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
一 教皇的权威
教皇和教会在宗教领域具有绝对权威
一 教皇的权威
• 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他们的一切(肉 体与心灵)全部被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生 活是苦闷的、是悲哀的、是压抑的,他们 不能有追求,不能有自我,不能有思想。 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总之, 生命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或者说是为了 上帝的代表教皇和教会而活着。罗马教皇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那么怎样赎罪,使灵魂得救?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 “义人”的含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 “因行称义”的含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 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 灵魂得救的途径: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服从教会、遵守 教规、购买赎罪券(自我惩罚),进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每个人都 应该过苦行僧的生活,不应该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一个生活在西欧的 天主教徒,要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听从教会的各种安排, 还应该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教会,通过这种不断的赎罪,以求得灵魂 得救。 • 教徒是否能得救,关键在于他是否听从教会的安排,遵守教会的各种 规章仪式。 • 在“因行称义”说法中,教会扮演什么角色? • 灵魂能否得救的关键地位。(遵守教会的制度) • “因行称义”这种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 实质:精神独裁。把教徒紧紧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听命于教会的 安排和统治。在这一主张下,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教会、教皇的权 威地位得到强化,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
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展示——“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
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
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
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权强于王权)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2015
• 8、有人说,中世纪的‚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 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但后 来的人们已经拥有了‚直拨上帝的‘热线’了‛。出 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 A.天主教会被打倒 • B.人们不再信仰上帝 • C.上帝已经不再是人们膜拜的对象 • D.出现了因信称义的宗教主张
3、在哪些领域进行? 思想、社会
实质: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天主教会 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
分析宗教改革的意义? 过客留言
楼主 路德:教皇没有权力赦免罪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使人 过,这一权力属于上帝! ^o^ 摆脱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 2楼 加尔文:顶楼主!你让我们得 思想:宣扬了人文主义, 到了更多个人自由,我可以放开手 促进了思想解放。 脚干工作了,马哥,我爱死你啦。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
资产阶级
获 得
资本主 义发展
要求
阻碍
自由
天主教会的 宗教特权
改革
资 料 卡 片
马丁路德(1483— 1546),德国宗教改革 运动的发起者。少年时 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 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 学学习法律。1505年, 在父母朋友诧异的目光 中,他断然放弃学业, 当上了修道士,曾于 1510和1511年两次访问 罗马,目睹了罗马教廷 的腐败,这促使他改变 了对天主教会的传统看 法,并从事于宗教改革。
君主可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改革深入-----加尔文改革
结合教材和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是 如何继承和发展马丁· 路德思想的?
矛头指向 继承 思想主张 发展 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 信仰得救
把“信仰得救”发展成为“先定论”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_word版有答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3)罗马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4)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宗教改革的实质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改革主张:强调“因信称义”。
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影响: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著作: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
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提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先定论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轻巧识记] 挑战教皇权威[易错提醒]“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高中历史教案- 挑战教皇的权威 省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李树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和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理解马丁·路德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2)了解加尔文的宗教思想,理解其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使学生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影响。
(2)通过对话、讨论,使学生认识思想解放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权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品质。
(2)通过知识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
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教学难点】“先定论”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赵林教授说:“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
而这场宗教改革大幕是由马丁·路德揭开的。
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马丁·路德思想主张及影响,二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主张的内涵及其影响,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力量。
故本课的主题可以确定为“思想解放”。
据此,将本课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环节一:天鹅的鸣唱这个环节主要学习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内涵及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将这部分内容设计为:1.一鸣惊人——挑战教皇的权威学生阅读《九十五条论纲》部分内容,讨论、思考《九十五条论纲》的含义和影响。
2.一名战士——蔑视教皇的权威通过讲述,使学生体会马丁·路德挑战教皇权威的勇敢精神。
3.一个教义——“因行称义”的魔力通过讲述马丁·路德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到反天主教战士的心路历程,使学生了解并思考“因行称义”的含义和影响。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完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
【学习难点】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
【知识梳理】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背景:(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一些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
(2)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
他的思想使人获得和,带有鲜明的色彩。
(3)1517年,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搜刮民财(改革的导火线)。
2、经过: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反对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序幕首先在拉开。
3、影响:(1)是反对改革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教登上了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教、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2、主张:(1)1536年,出版《》一书,主张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先定的,人的意志,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为发财致富做辩护,在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家用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重点难点解析】1、宗教改革的背景性质及影响如何?背景:(1)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
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2)经济方面(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
文化史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具体体现: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化的教规、贪婪 的敲诈
2、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二、宗教改革运动
(一)马丁.路德改革(德国) 1、直接原因:
1)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2)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
2、改革内容:
1)主张“因信称义”学说,认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卷功效微不足道, 只要内心真成悔罪,就能赦免 3)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 《马丁路德教》
真题练习三
(2013广东学业57).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作 品中很少留有作者的姓名,但到文艺复兴 时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 留下签名,甚至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A.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B.对 宗教权威的认同 C.对教会腐败的批判 D.对 现实生活的逃避
真题练习二
(2010广东学业57).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 《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 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 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 )
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 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
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加强资本积 累; 惜时如金
(二)加尔文改革(法国) 1、直接原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
家先后接受新教。
2、改革内容:
1)出版《基督教原理》,反对 上帝预定获得永生和成功的人,他的 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定教皇 内心充满对上帝的信仰,而他的道德行为、 权力,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 宗教生活、日常工作等必定是具备勤奋、友 得救.(称新教百科全书 ); 【问题探究】联系加尔文先定论谈谈你怎样 爱等美德(善功)。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 理解“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 成先定论 ; 把劳动、放贷生息、聚敛财富说成是教 徒获得上帝恩宠的唯一手段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建立不受制罗马教皇的政教 合一的加尔文教; 4)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 加尔文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 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
材料二: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 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 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 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
材料三: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 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 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 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 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小结:
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
人文主义思潮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打破天主教 的权威
宗 马丁· 路德 教 改 加尔文 革
体现了人文主 义含义
促进了西欧社会 的进步
1、马丁· 路德的“因信称义”与基督教的“因行称 义”的本质区别是 A、人们得救的途径 B、对教皇权威的否定 C、为人处事的准则 D、“人”与“上帝”的对 立
5、加尔文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 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其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
罗马教会
因行称义
马丁· 路德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教徒
教皇
上帝
(信仰上帝) 教徒 直接对话、得救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P54 阅读与思考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 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 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 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天主教会 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 望。
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
2、马丁路德:
信仰:因信称义。
目的:否定教皇代上帝言的身份和特权。
上帝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神职人员(从罗马教 皇到地方各级主教)
教徒
因行称义
天主教会主张
教徒
因信称义
路德教主张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改革前教皇宣扬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其目的是什么? 2、马丁路德宣扬什么宗教信仰?其目的是什么? 3、加尔文宣扬怎样的宗教信仰?和路德相比有何异同? 4、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在行动上如何挑战教皇权威?
梵第蒂1冈4课国挑旗战教皇的权威
传说金黄和银白两色是耶 稣门徒圣彼得的两把钥匙的 颜色。象征着上帝把天上和 地上的一切权力交付给他。
梵蒂冈(先知之地)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教 皇的所在地。面积仅0.44平方公里,与4个临淄中学一 样大。
基督教 (诞生于公元第一14世课纪的挑罗战马教帝皇国)的权威
①都主张“因信称义” ②否定天主教的等级制度 ③ 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 ④改革都在德国进 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加尔文的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它是: A、为封建世俗势力夺取政权服务 B、为使欧洲各国人民免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而斗争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D、为使天主教焕发新的生命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舆 论
6、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第往1带4课有宗挑教战色教彩皇的的原权因威是: A、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 力量弱小 B、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 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7、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加强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导学习指导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习指导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因信称义”,具体思想主张包括:人的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任何行为;最高权威是《圣经》;基督教会包括一切信徒;基督教徒应各司其职;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行,而是通过对《圣经》的理解和对上帝虔诚信仰来免罪。
后来加尔文又进一步解释成先定论。
从两人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出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学习方法】1、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两位伟大人物及主要教派(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路德教、加尔文教),宗教改革的意义。
2、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学会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观点,培养从比较中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4、通过学习感受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敢于向世俗特权作斗争、突破陈规的勇气和富于进取的人文主义精神。
5、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干知识梳理】欧洲宗教改革(16~17世纪)1、历史背景:(1)经济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2)政治原因: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激化了社会矛盾。
(3)思想原因: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4)直接原因: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
(导火线)2、兴起:首先兴起于德意志地区。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①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②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一轮复习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的观点?
天主教:上帝是不与
路德:每个教徒,只
油嘴之人直接交往 的,只有在我们教士 的主持下,才能聆听 到上帝的福音;否则, 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要自己面对《圣 经》,真诚忏悔,就 可接与上帝心灵沟 通,无须你们所谓 尊贵的教士,凡信 徒皆为祭司。
如何“称义”?
天主教会主张
路德主张
上天帝主教会
马丁上·帝路德主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导火线:教皇兜售赎罪券 2、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1517)
马丁·路德 在德国改革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 即《九十五条论纲》
•36条:每一个真诚悔 改的基督徒,即令没 有赎罪券,也同样可 以被赦罪或免罪。
天罪 帝 圣 悔 能主礼得的 罪,教忠到:等,:实上洗,人地通只礼帝生履过有的、来行苦尊恩圣是七修崇餐典有种才上概。、括路路德耶 无 这 外 多德些稣 须 余,:皆就 经 之仪只是可 过 举式要糟中灵烦,虔蹋皆魂琐,诚钱可得的除地财废圣救仪信的除式餐,仰。。
宣称:得救要 张:得救要靠信
因靠善行教功会称和教义士。 仰因和《《信圣圣称经经》》义。
善 功
信 仰
教 借助教会
教依靠自己
徒 仪式繁琐
徒仪式简化
路德认为信仰的权威是什么?
信仰的权威是圣经 每个信徒都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
用德语翻译《圣经》
教皇或 教士
《圣经》
【重点探究】
通过马丁·路德 的观点,分析宗 教改革时期人文 主义的含义。
消极: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愈演愈烈
1572年“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是法国天主教暴徒 对国内新教徒胡格诺派的恐怖暴行,开始于1572年8月 24日,并持续了几个月。由于胡格诺派不妥协的强硬 态度,使该事件成为法国宗教战争的转折点。
高二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学案1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高二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学案1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目标】1.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性质、影响。
2.牢记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影响。
3.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宗教改革的背景[课前预习]1.根源:萌芽的产生与发展;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化堕落,激化了社会矛盾;(了解)①政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宣扬;神权大于王权,干涉各国内政。
②经济: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搜刮财富,兜售赎罪券;轻视商业。
③思想文化:教会垄断教育,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社会生活:天主教会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阻碍欧洲社会进步。
3.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引起愤慨。
[课堂探究1] 史料图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高高翘起。
史料体现了什么宗教思想?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典型例题] 1.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A.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知识点二宗教改革的内容[课前预习](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序幕:马丁·路德发表《》(即《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2、思想主张:①提倡“”;(我的信仰我做主---人文主义宗教观)②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结婚。
(提高自身地位,追求平等。
)③《圣经》平民化;④主张。
要求建立由世俗君主支配的本民族教会,摆脱罗马教廷控制。
(激发民族意识,得到封建诸侯支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开端——马丁.路德
1、背景:
①原因:罗马教廷对欧洲实行封建政治、经济和思想压迫;分裂的德意志地区所受压迫最为严重;
②条件: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③导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世俗王权高于教权;反对赎罪券。
3、影响:揭开宗教改革序幕;路德新教派确立。
二、扩展——加尔文
1、代表作:1536年《基督教原理》
2、主张:①信仰得救,②“先定论”
3、与路德主张比较:①相同点:信仰得救;《圣经》是最高权威;简化宗教仪式;②不同点:主张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历史意义
1、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从更广的社会层面、更深的心灵角度传播了人文主义。
2、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的新教;
3、促进了启蒙运动、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马丁· 路德是什么身份呢?
天主教徒(修士)
他想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灵魂得救呢? 苦行、修炼 罗马之行给他的思想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呢?
意识到天主教会的腐败、贪婪,对教义产 生怀疑,开始决心进行改革
《九十五条论纲》
1、要求公开辩论赎 罪券问题。
2、宣称赎罪券的功 效微不足道,基督徒 只要内心真诚悔罪, 就能得到赦免。
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 英国宗教改革和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有什么 不同?
英国宗教改革发起者是国王,是由亨利八世拉开的,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 王权的民族教会,而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的人物则是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
欧洲宗教改革
性质—— 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 反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根本目的—— 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注意:宗教改革否定什么? 教皇的权威 基督教 上帝 封建主的特权 《圣经》的权威
(1)马丁· 路德的宗教理论(内容)
因信称义
那此时天主教会在灵魂得救上的主张是什么呢?
因行称义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因行称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 礼才能得救。 “因信称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 神职人员。
天主教会主张
上帝 神职人员
路德教主张
上帝
教徒
教徒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2)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
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他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以及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在 德国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③这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有利于 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 岳麓版必修3-岳麓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改革背景。
(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以后,各国的①________思想十分活跃。
(2)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②________。
2.思想主X:强调③________的学说,主X靠信仰才能得救,否定了④________的权威。
他的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⑤________色彩。
3.改革开始: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的赎罪券贴出著名的《⑥________________》,拉开了某某改革的序幕。
4.改革影响。
(1)拉开了德意志某某改革运动的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⑦________、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①人文主义②因行称义③因信称义④罗马教廷⑤人文主义⑥关于赎罪券的功效⑦天主教♨温馨提示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因行称义”和“因信称义”都是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前者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某某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后者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了某某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应用提升】1.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解析:马丁·路德主X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同上帝对话,信仰即可得救,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谁掌握《圣经》的解释权。
答案:C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加尔文的某某改革。
(1)背景:德国某某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内容。
A.出版《基督教原理》,主X人只有依靠①________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②________统治人民的权力。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前预习案【课程目标】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目标】1、记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
2、理解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
【知识梳理】环节要求:1、根据课本内容完成填空;2、将此部分内容用笔在课本中标出;3、记忆此部分内容;4、根据此环节内容简单罗列本课知识结构;5、所有层次同学必须完成。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基督教的统治机构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地位如何?1.在社会生活方面,从国王到农奴,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出生到去世,每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3.政治上,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
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后,迅速发展。
2.政治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的阻碍。
3.阶级上,资产阶级要发展经济,必须要冲破束缚。
4.思想上,运动的推动。
三、宗教改革运动最先发生于哪个国家?为什么?1.宗教改革运动最先发生于。
2.原因:16世纪的德国,国家处于的状态,是天主教世界中受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分裂,把它当做重要的搜刮对象,劫走大量的财富,人们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
四、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又是如何拉开序幕的?1.导火线:罗马教会宣扬称义。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
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 放作用。
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根因)
材料1: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 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 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想一想: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背景呢?
材料2:主教的俱乐部油画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 讨”球艺的问题。在他们热情的参与下,保龄球 运动已经颇为成熟了。教皇和红衣主教团几乎都 是意大利人,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 部,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 及信仰的问题。
1517年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兜售“赎罪券” , 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 “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 序幕。
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发生?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发生的原因
1、政治上: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成为受罗马 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奶牛”之 称。 2、16C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势力很大,招致各阶层的痛 恨。(社会基础) 3、经济上: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4、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形成与传播。(思想武器) 5、教皇兜售赎罪券以搜刮民财。(导火线)
2、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
材料三:
1527年7月, 路德与曾经当过修 女的Katharina von Bora喜结良缘。 图为其肖像。
③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娶 妻。
2、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
材料四: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
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 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 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 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岳麓版必修三同步省优精品课件:13挑战教皇的权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材料导入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互动探究 (1)马丁· 路德粉碎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拉丁锁”,将《圣经》 翻译成德文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结合材料,探究马丁· 路德这一举措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提示:(1)时代背景:天主教会腐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随着西欧资 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 播。 (2)历史作用: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否定了天主 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扫清 了道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材料导入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 “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 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 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互动探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分析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 (2)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一
二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的梳 理) 提示:
背 景 著 作 主 张 德国宗教改革风靡全欧 ,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1536 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
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 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提出先定论,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 影 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 响 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 面的依据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
2021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岳麓版必修31.“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材料出自( )A.《圣经》B.《十日谈》C.《神曲》D.“九十五条论纲”【答案】D【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说:“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纵欲主义B.人文主义C.民族主义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正常需求,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A、C两项错误,D项太绝对,选B项。
4.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先定论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体现了“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不同,从“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等信息看,可知材料反映的思想是B项。
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与教皇的主要分歧在于信仰的自主权,两者都信仰宗教、都信奉《圣经》、都信仰上帝,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2、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
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A.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 B.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科学C.坚持王权高于教权 D.批判神学思想
3、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马丁·路德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的回答最有可能是()A.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幸福而非苦修 B.人要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不能靠教会C.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 D.能否得到救赎是先定的,人无法改变
4、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主要观点是()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5、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6、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7、关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A.否定了《圣经》的权威B.摧毁了基督教会的精神枷锁
C.颠覆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D.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8、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二、主观题上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料一他(马丁·路德)写取“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此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罪或全部免罪。
”
在加尔文看来,《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教会和国家的权威也只能来源于《圣经》。
——摘自吴于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和文化背景。
(4分)
材料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所有的人同时成为孔子,老子和佛陀的徒众。
2)结合魏晋以来传统儒学发展的轨迹,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
(8分)
——摘编自法古俾察《中华帝国》材料三 18世纪时,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民间乎寻常的高度,那些以耶酥会士的报告作为自己观点基础的启蒙思想家们在这方面堪称独步。
伏尔泰曾把中国的政治制度誉为“人类精神所能设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
他们对据说在中国存在的宗教宽容推崇备致。
这种崇拜在英国也引起了回应和共鸣,但是其热烈程度却要低得多,而且还夹杂着一些敌视的言论。
1719年,英国出版了长篇长说《鲁宾逊漂流记》,作者笛福就把中国人描写成是一个“可恶的民族”。
——摘编自英·罗伯茨编著《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3)材料三中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赞誉和宗教政策的推崇客观吗?为什么?(4分)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同时代的英
法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形成较大差异的原因。
(1)根据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和文化背景。
(4分)
(2)结合魏晋以来传统儒学发展的轨迹,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
(8分)
(3)材料三中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赞誉和宗教政策的推崇客观吗?为什么?(4分)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同时代的英、法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形成较大差异的原因。
(4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从材料一是哪个学派的主张?
——普罗塔格拉材料二诗人但丁(1265-1321)说“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而落在个人身上。
”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材料三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
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条规,不在于本人善行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
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售大减。
材料二和材料三各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3分)他们共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实质是什么?(2分)二者之间关系如何?
——《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请回答
(1)从材料一是哪个学派的主张?材料二和材料三各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3分)他们共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2)与材料一同期的中国思想界的状况如何?(2分)(3)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实质是什么?(2分)二者之间关系如何?(3分)
DACDD DCD
(1)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2分)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2分)
(2)一方面,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隋朝儒学家又提出三
教合一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佛道经过反复碰撞与融合,
到宋明时期形成了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的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至此,
在中国“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
(4分)另一方面,理学的形成极大地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实质上是封建文化专制不断强化的反映。
(4分) (3)否。
18世纪启蒙思想家理性的蓝图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而当时的中国则是明清统治者空前强化封建专制制度。
(4分,只判断不说明理由不给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封建统治根深蒂固;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4分)
(1)古希腊智者学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3分)共同思想人文主义(2分)
(2)出现“百家争鸣”局面(2分)
(3)实质都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
(2分)关系文艺复兴运动中近代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对宗教改革的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宗教改革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