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精]

合集下载

18爬行纲

18爬行纲

变色龙和壁虎 蜥蜴拟态2
三、爬行类的起源

起源于古生代石炭纪末期的类似两栖类 的四足类


1. 简述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 化史上的意义。 2.归纳爬行类适应于陆生的主要特征。 3.现存爬行类分为几个目,各目的常见 动物种类。
羊膜卵的结构
卵壳
绒毛膜
尿囊膜
羊膜
卵黄囊
(1)羊膜卵的结构及各部的功能:羊膜ຫໍສະໝຸດ 绒毛膜羊膜腔 胚外体腔
尿囊膜 卵黄囊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① ②

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并在陆地孵化。 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 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 干燥的威胁,又减少了振动,以防机械 损伤。 体内受精,受精可无需借助水为介质。
皮肤腺不发达:股腺、臭腺

爬行类的雄性 大多有交接器,保 证精子能直接运送 到雌性的生殖道。

蟒蛇
蟒蛇残余 的后肢

中国水蛇(Enhydris chinensis)
中国十大毒蛇

白唇竹叶青

蝮蛇(草上飞,土丘子)

尖吻蝮(五 步蛇,白花 蛇)

金环蛇(金脚带 金报应)

蝰蛇(百步蛇,金钱豹)

烙铁头(龟壳花,金钱斑)

眼镜蛇(饭铲头)

眼镜王蛇(过山风)

银环蛇(银脚带,过基甲, 白花蛇)

竹叶青(青竹蛇)
蛇的拟态视频
5、鳄目

体型蜥蜴型 心室有几近完全的分隔 发达的次生腭 泄殖孔纵裂
扬子鳄
长吻鳄Gavialis
gangeticus
尼罗鳄
Crocodylus niloticus 非洲鳄

爬行纲

爬行纲

8
2、羊膜卵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羊膜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在胚胎发 育过程中都发生羊膜,统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 发育中都不发生羊膜,故称无羊膜动物。 羊膜卵的出现,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的 束缚,毋需到水中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 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 大突破,生活范围从此也更加广泛。
14
颞窝类型 1、无颞窝 2、合颞窝 3、双颞窝
颞窝数目与位置 无颞窝,头骨坚固 颞窝1个,位于眶骨 后,鳞骨之下 颞窝2个,位于眶骨 后,鳞骨之上面
主要动物类群 杯龙类、龟鳖类 盘龙类、兽齿类( 犬、狼) 喙头目、鳄目、有 鳞目、鸟类、由双 颞窝类演化而来恐 龙类、翼龙类
15
16
4、次生硬颚位于颅底口腔顶壁,由前颌骨、颌骨的腭突 及腭骨的水平突所组成,把口腔和鼻腔分隔开来,并使内鼻孔 后移。鼻腔是嗅觉和呼吸的通道。口腔则是食物的通道。两者 在咽部交叉。
《动物生物学》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爬行纲
1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
第二节 爬行类的躯体结构第Fra bibliotek节 爬行纲的分类
2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有机结构和机能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 (1)爬行类皮肤角质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外被角质鳞片 (horny scale)或骨板(bony plate),皮肤干燥,少腺体,已无呼吸 功能,但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2)出现了胸廓,肺的结构较两栖类复杂,完全用肺呼吸。
35

第十九章+爬行纲

第十九章+爬行纲

4. 牙齿具多种形式。
• 植食性类群如龟鳖及古代恐龙,无牙齿,颌缘覆 有角质鞘有角质鞘,可啃咬和磨碎食物。
• 肉食性类群具齿,有三种形式: 端生齿(蛇) 侧生齿(蜥蜴) 槽生齿(鳄) 蛇的毒牙具有沟或管。
• 爬行动物的牙齿主要着生在上、下颌,但是也 可以出现在舌类的犁骨和翼骨上;
• 楔齿蜥的幼体两颌及犁骨、翼骨都有牙齿,这 种情形与两栖类一致,而在爬行类中是绝无仅 有的。
• 2. 离心的血液分别由左、右心室导出,流入3对 动脉弓,其中肺动脉弓和左体动脉弓出自心室右 侧和中央部,右体动脉弓则从心室左侧发出。 • 3. 通入头部的颈总动脉由右体动脉弓发出。
• 4. 左、右体动脉弓合成的背大动脉中,血液多 为多氧血,混合血的成分极少。 • 5. 静脉系统近似于两栖类,返回心脏的主要静 脉包括一对前大静脉、一条后大静脉、一条肝门 静脉和一对肾门静脉。

(七) 循环系统的特点
爬行类为不完全双循环,但缺氧血与多氧血进一 步分开。 1. 心脏包括二心房、一心室,静脉窦不发达,一 部分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已退化消失。
• 蜥蜴类、蛇类和龟鳖类由于心室壁出现室间隔,使 心脏形成分隔不完全的四室。 • 鳄类具有完整的室间隔,仅在左右动脉弓基部留下 一个沟通左右心室的潘氏孔。
• 2. 羊膜卵一般外包一层石灰质硬壳或不透水的 纤维质卵膜,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 的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 壳仍透气,保证呼吸)。 • 3. 羊膜卵具有卵黄囊,卵黄囊贮藏有丰富的卵 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
(二)羊膜卵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2.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 3.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 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可减 少震动,防止机械损伤。

动物生物学 爬行纲

动物生物学 爬行纲
(一)皮肤: 1)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角质鳞片的相邻 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于真皮的 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类分类的一种依据。 2)爬行类的蜕皮现象特别明显。蜕皮次数与生长速度有关。 3)皮肤色素细胞发达,在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脑下垂 体后叶、肾上腺素)的调节下能迅速变色,具有调温及保护色 的功能。 4)缺乏腺体,仅在一些种类的大腿基部内侧具有股腺(分泌 物在繁殖期硬化成刺,交配时有把握住雌性的作用),一些种 类的泄殖腔孔附近具有香腺(分泌物可吸引异性)。
颅骨较高而隆起,为高颅型, 颅腔扩大及脑容量明显增大 首次出现次生腭,内鼻孔后 移,口腔与鼻腔分开 次生腭:口腔顶壁(颅底) 是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 腭骨等的突起共同合成的水 平隔板,使内鼻孔的位置后 移。
颈椎 寰椎:第一枚颈椎,椎体极薄或无,椎 体相连成环。无横突。 枢椎:第二枚颈椎。椎体前方有一齿突 (原是环椎椎体)正好伸入环椎的环内,作
爬行纲起源和适应辐射
起源于古两栖类,已知最原始的爬行类是杯龙类(西 蒙龙是其中的一种)。中生代是爬行类最繁盛的时代, 种类多,分布广。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羊膜;羊膜卵;颞窝;胸 廓;胸式呼吸;次生腭;新脑皮 2、论述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动物演化史 上的意义。 3、爬行动物适应陆上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4、爬行类比两栖类进步的特点有那些?
许多爬行动物的皮肤内有着丰富的色素细胞
前后肢都是 五指(趾)
(二)骨骼
1.头骨:高颅型,枕髁一个,具颞窝、次生 性腭和眶间隔。 2.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尾;颈椎 多个,荐椎2个,有胸廓(蛇无)进行胸式呼 吸. 3.肢骨:具骨盆:(坐骨、耻骨一端愈合) 肱骨,股骨与地面平行.(腹部贴地)

爬行纲(简)

爬行纲(简)

• 特征:多数种类四肢发达,指、趾均为5枚, 特征:多数种类四肢发达, 趾均为 枚 末端有爪。舌扁平形、能伸缩、无舌鞘;左 末端有爪。舌扁平形、能伸缩、无舌鞘; 右下颌骨以骨缝连接; 右下颌骨以骨缝连接;牙齿为端生齿或侧生 齿。
• 生活方式:有陆栖、树栖、半水栖和穴居。 生活方式:有陆栖、树栖、半水栖和穴居。 • 分为16科,全球3700多种,我国150多种。 分为16科 全球3700多种,我国150多种。 3700多种 150多种 16
飞蜥属体侧有肋骨撑起的 飞蜥属体侧有肋骨撑起的 皮膜,可以在空中滑翔。 皮膜,可以在空中滑翔。
第十八章
爬行纲
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 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 的变温、卵发育时有羊膜形成的动物。 的变温、卵发育时有羊膜形成的动物。
由于古爬行类是现代鸟、兽的演化原祖,因此, 由于古爬行类是现代鸟、兽的演化原祖,因此,爬行动物在脊椎 动物进化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动物进化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仍有一潘尼 兹氏孔), 兹氏孔),虽然双循环不完
全,但多氧血和缺氧血的 分隔程度比两栖动物高。 分隔程度比两栖动物高。
(6)视觉、嗅觉、 )视觉、嗅觉、 和听觉等陆生感 官更加发达, 官更加发达,有 些蛇类还有红外 线感受器——颊 颊 线感受器 窝 (7)具外生殖器 ) (交配器),行 交配器),行 ), 体内受精。 体内受精。
黄 缘
背 、 腹 甲 外 缘 米 黄 色 。
颈 、 四 肢 、 尾 均 能 缩 入 龟 壳 内 ,
上 颌 钩 状 , 背 甲 脊 棱 明 显 , 头 、
代表性种类
龟 科
闭 壳 龟
平胸龟

18章 爬行纲

18章 爬行纲

10.生殖系统
体内受精,雄性泄殖腔壁具有可膨大伸出的交配器
大多数为卵生,少数卵胎生
爬行纲特征小结
1.陆生爬行。 2.体被角质鳞片或兼具骨板,皮肤腺缺乏。 3.骨骼骨化良好、脊柱分区明显。具颞窝,单一枕髁。四 肢强大、趾具爪。 4.静脉窦和动脉圆锥退化或消失。 5.后肾、排泄尿酸。具肾外排泄器官。
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端面,是最原始的类型
侧生齿:着生在颌骨的边缘内侧,如蜥蜴和蛇 槽生齿:着生在颌骨上的齿槽内,最为牢固 (鳄类)
2)具发达的口腔腺: 能润湿食物,帮助吞咽 毒蛇的口腔腺(唇腺) 特化为毒腺
舌: 触觉、嗅觉、捕食
避役的舌几乎与体长相等
3)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与纤维素消 化有关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飞跃。 羊膜卵的出现解除了脊椎动物个体发育中对水 的依赖,使脊椎动物完全陆生成为可能,使陆生 脊椎动物行纲的躯体结构 1. 体形 爬行动物躯体分成五部分:头、颈、躯干、 四肢和尾
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爬行动物的体形向多样化 发展, 可分成三种类型: 龟鳖型、 蜥蜴型、蛇型


淡水
趾间具蹼
皮革质
头延长呈管状
3. 蜥蜴目
蜥蜴型
体表密被骨质鳞片 具端生齿或侧生齿 具成对雄性交配器 泄殖腔孔横裂
蜥蜴 避役
壁虎科:皮肤柔软,体被粒鳞,指端有吸盘,尾能自残
鬣蜥科:头背无大鳞,常有棱或鬣鳞,尾长,无自残能力
鬃狮蜥
美洲鬣蜥
飞蜥
斗篷蜥
石龙子科:头顶有对称大鳞,体被圆鳞,尾粗圆,能自残
2.龟鳖目 体型龟鳖型 背、腹具坚硬的甲板,甲板外披有角质鳞片 或厚皮,脊柱、肋骨和胸骨常与骨板愈合 单个雄性交配器 泄殖腔孔纵裂或圆形 主要有:平胸龟科、龟科、鳖科、海龟科、 棱皮龟科等

第十八章 爬行纲

第十八章 爬行纲

(二)脊柱、肋骨及胸骨
1. 脊柱多样化
颈椎、胸腰椎、荐椎、尾椎
• 寰椎:第一枚颈椎,椎体极薄或无,椎体相 连成环。无横突。 • 枢椎:第二枚颈椎。椎体前方有一齿突(原是 环椎椎体)正好伸入环椎的环内,作轴心回转。
(一)头骨 1.枕髁
• 枕骨大孔周围枕骨与颈椎连接部位形成的 突起。1-2个.鲤1、蛙2、蜥蜴1、鸽1、鼠1. 骨骼的骨化程度高,发育良好。
2.颞窝——增强捕食能力及消化能 • 眼框后面的穿洞,是藏颞肌的地方,颞窝周围 力
骨片形成的骨弓叫颞弓,附着咬肌.
3.次生硬腭
• 由前颌骨、上颌 骨、腭骨、翼骨联 合形成后延的腭, 使内鼻孔后移。
幻灯片 11
• 胚膜的形成: 原肠期后,胚胎周围开始突起环状褶,并不断生 长,逐渐向中间愈合成围绕胚胎的两层保护膜:内 层为羊膜,外层为绒毛膜.羊膜与胚胎之间为羊膜 腔,其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免于干燥和损伤.同时,原 肠的后部突出形成一个囊:尿囊.是储存代谢废物 和进行呼吸的器官.
•羊膜形成的意义: 使胚胎适于在陆地上繁殖. 为胚胎提供一个专用水池,在这个恒定的水环境里, 发育中的胚胎可以免受干燥、震荡和各种机械损伤。
第一 节 爬行 纲的 主要 特征
幻灯 片9
第二节 爬行动物的躯体结构
• 一、外形
1. 体分头、颈、躯干、尾四部分 2.有明显的颈部:加强头部运动的灵活性 提高头部感官的功能 3.体型分为蜥蜴型、蛇型和龟鳖型
• 二、皮肤: • 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厚, 皮肤腺不发达;有丰富的色素细胞(干燥)。 •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 • 真皮衍生物:骨板和腹膜层
第十八章
爬行纲
定义: 被角质鳞,指趾具爪,运动时腹部贴地, 呼吸空气, 产带壳的卵,变温的脊椎动物。 真正的陆生动物: 成体能在陆地上生活 胚胎能在陆地上发育

动物学(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动物学(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第18章两栖纲第 19 章爬行纲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上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古生代石炭纪末期,从古两栖类中演化出来一支以羊膜卵繁殖的动物,从而获得了在陆地上繁殖的能力,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在陆地上运动等方面,均超过两栖类水平,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的原祖,称为爬行动物。

鸟类和哺乳类是爬行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后裔,由于它们的胚胎也具有羊膜结构,因而统称羊膜动物。

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一)主要特征:(1)卵壳坚韧,由石灰质或纤维质构成,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良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

(2)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贮有丰富的卵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

(3)羊膜卵的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在胚体周围发生向上隆起的环状皱褶(羊膜绒毛膜褶),不断生长的环状皱褶由四周逐渐往中间聚拢,彼此愈合和打通后成为围绕着整个胚胎的2层膜,即内层的羊膜和外层的绒毛膜,两者之间是一个宽大的胚外体腔。

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

(4)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

胚胎在形成羊膜和绒毛膜的同时,还自消化道后部发生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称为尿囊。

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外壁紧贴绒毛膜,因其表面和绒毛膜内壁上富有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此外,尿囊还作为一个容器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盐。

通过尿囊所排泄的尿酸盐废物能以较少的失水量和较小的容积来解决胚胎在蛋壳内完成发育的难题。

(二)意义:1、卵壳坚韧,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良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

2、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

3、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

18-爬行动物刘

18-爬行动物刘
C合颞孔类:仅下方有一颞孔,如哺乳类的祖先兽 齿类。
D上颞孔类:仅上方有一颞孔,如已经灭绝的鱼龙 类。
鳄类和楔齿蜥保留典型的双颞孔类的颅骨;蜥蜴类 方轭骨的萎缩退化,只具单个颞孔;蛇类进一步失 去眶后骨和颧骨, 眼和上下颞孔 合为一大孔, 使方骨露出而 具有更大的活 动性别,有利 于张大口吞食 较大的猎物。
11. 生殖
11.1 受精在母体内进行 爬行类雌性生殖系统和两栖类没有本质区别,
受精在母体内进行。
11.2 卵生(羊膜卵)或卵胎生 11.3 除楔齿蜥外,雄性均具可伸出的交配器
二、现生爬行动物的分类
现存爬行类约6,500多种,分为喙头蜥目、龟 鳖目、蜥蜴目、蛇目和鳄目。
1. 喙头蜥目
现存爬行类中最古老的类群,仅留1属1种,即 喙头蜥(楔齿蜥)。
静脉的基本模式和两栖类相似,但肺静脉和后 大静脉有较大的发展,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8. 排泄系统-后肾型,羊膜动物共有
① 后肾完全失去体腔联系,以血管收集废物, 肾单位的数目已比中肾大为增加;
② 通过单独的输尿管将尿输到泄殖腔排出; ③ 除了鳄类和蛇类外(无膀胱),膀胱由胚胎时期
的尿囊基部扩大形成,称为尿囊膀胱 allantioc bladder。
⑦ 出现胸廓 胸廓是羊膜动物所特有的。胸椎借其肋骨和
胸骨连接形成胸廓。胸廓具有保护内脏、参与呼 吸作用、为前肢提供强有力的附着以及缓冲快速 运动时对脑、心和肺等重要器官的振动。
⑧ 具锁间骨(上胸骨):肩带的两锁骨间有一呈 十字形的锁间骨,龟鳖类的锁间骨转化为腹甲内 的内板 。
⑨ 具典型五趾(指)型四肢,趾(指)端具爪, 适于爬行;四肢骨与中轴骨呈横向直角关系,不 能将身体抬离地面,运动时以爬行为主要方式。 蛇蜥类四肢退化或消失。

动物学爬行纲

动物学爬行纲

内容:爬行纲的主要特征;爬行纲的分类;爬行纲的起源及适应辐射;爬行动物和人类的关系重点:膜卵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爬行纲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躯体结构难点: 爬行动物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爬行类是身体被有角质鳞片、卵生、在陆地上进行繁殖的变温动物。

脊椎动物由水生转变为陆生,在生存斗争中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在陆地上生存,能够在陆地上繁殖。

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一、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对陆生生活的完全适应:解决了陆地上的存活和繁殖问题,怎么解决的呢,主要是出现了羊膜卵.由两栖动物产无羊膜卵转变为爬行动物产羊膜卵是一个极重要的进步。

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确保了进行陆地繁殖,这才确立了脊椎动物完全陆生的可能性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了解1、羊膜卵;2、羊膜卵的形成;3、羊膜卵出现的意义.卵外有输卵管壁分泌的卵膜,通常为3层,由内而外依序为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

卵壳是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主要是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染。

卵壳表面有小孔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

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浆膜、尿囊、卵黄囊等一系列胎膜,保证了羊膜动物在陆地上完成发育。

胚胎发育过程:原肠胚形成后,外胚层折皱形成羊膜褶,伸长在背侧汇合,愈合形成二层膜,内层叫羊膜,外层叫绒毛膜,二者之间的空腔叫胚外体腔。

羊膜围成的腔叫羊膜腔。

羊膜腔内有羊膜细胞分泌的羊水,胚胎悬浮在其中。

羊水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羊膜褶向胚体下方包围卵黄形成卵黄囊,该囊与胚体肠相通。

消化管后部向外凸出一个囊叫尿囊,逐渐长大充满胚外体腔,紧贴绒毛。

尿囊外壁与绒毛膜上有血管形成,其紧贴卵壳可通过卵壳小孔完成气体交换。

在发育过程中尿囊贮存代谢废物,当动物出壳时,尿囊及胚外部分被遗弃在壳内。

羊膜卵的出现解除了脊椎动物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使脊椎动物完全陆生成为可能,使陆生脊椎动物能向陆地的各种不同栖息环境发展。

爬行纲(Reptilia)

爬行纲(Reptilia)

第四节 爬行纲
5)循环系统
★ 心脏 2心房和1心室,心室已有隔膜(不完全的分隔)。 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缩小。
第四节 爬行纲
5)循环系统 ★ 动脉
1对肺动脉 2条体动脉
——左体大动脉弓—— 左体大动脉 ——右体大动脉弓—— 右体大动脉
—— 颈(总)动脉
★ 静脉
1对前腔静脉、1条后腔静脉 1条肝门静脉、1对肾门静脉(退化) 1对侧腹静脉-(肝脏)
学习思考题
1、爬行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为什么说爬行类才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 3、羊膜卵的特点及其意义? 4、爬行动物的口腔特点? 5、爬行纲的分类及常见类群有哪些? 6、爬行纲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7、怎样识别毒蛇?了解本地常见主要毒蛇的形态特征和被毒蛇咬伤
后应如何急救。
第四节 爬行纲
6)排泄系统
★ 肾脏: 后肾:1对(羊膜动物), 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能力强; 中肾管:雄性:输精 雌性:消失 输尿管:开口于泄殖腔。
★ 膀胱、泄殖腔: ——具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 排泄物:以尿酸为主
水分的重吸收 是爬行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重要适应
第四节 爬行纲
6)排泄系统
★ 爬行动物的盐腺
——是陆栖动物进行陆上繁殖成为可能。
第四节 爬行纲
二、陆地结构的完善
—— 五趾型四肢 —— 保持水分(减少水分散失、重吸收水分) —— 肺呼吸
第四节 爬行纲
三、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 皮肤干燥,缺少腺体;表皮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片或盾片; 2) 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爪; 3) 骨骼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蜥蜴科:北草蜥 蛇蜥科:脆蛇蜥
北草蜥
脆蛇蜥
第四节 爬行纲

动物学 第十八章 爬行纲

动物学    第十八章  爬行纲
第十八章
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 -爬行纲(Reptilia)
进化地位: 生物学特征: 1 体表被角质鳞,缺少皮肤腺; 2 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端具爪; 3 头骨有颞窝,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生腭; 4 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5 以肺呼吸;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6 出现新脑皮,脑神经12对; 7 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8 排泄物以尿酸为主; 9 体内受精,具羊膜卵; 10 变温
五、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1 肺: 呼吸方式:咽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 2 咽和泄殖腔壁:辅助呼吸(次生性水生种类) 六、不完全的的双循环 1 心脏: 二心房、一心室。 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 2 血管:肾门静脉开始退化 3 不完全双循环
七、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
1 排泄器官: 后肾、输尿管(后肾管)、尿囊膀胱、泄殖腔 2 排泄物:尿酸 3 肾外排盐结构:
三、支持和运动系统 (一)头骨 1 具一个枕髁,与第一块颈椎关联
2 出现次生腭: 3 具颞窝 颞窝:颞部的膜性硬骨由于相邻骨块缩小或消失出现的穿洞现象。
颞窝类型: 无颞窝类:古杯龙类。 双颞窝类:大多数古代爬行类、现代爬行类和鸟类 合颞窝类:古代兽齿类和现代哺乳类 上颞窝类:每侧有一个颞窝,颞窝位置较高。古鱼龙类
十、体内受精、产羊膜卵 1 雄性均有交配器(楔齿蜥除外) 2 雌性产羊膜卵 3 体内受精。卵生、少数卵胎生
Hale Waihona Puke 海龟乌龟有鳞目 蜥蜴亚目:具发达四肢,趾指端具爪,有长尾,具有能活动的 眼睑 和外耳,少数种类四肢退化。颞上窝保留,颞 下窝缺失。
鳄蜥
蛇亚目:身体细长,四肢、胸骨、肩带均退化,以腹部贴地爬 行。 围颞窝的骨片全部失去,无颞窝。脊椎骨数目 多,可达 500多块,犁鼻器发达。

第十八爬行纲Reptile

第十八爬行纲Reptile

海蜥
泥龟
海蛇
图18-15 几种海栖爬行动物的盐腺

18
-
16 蜥 蜴 的 泄 殖 系 统
九、生殖系统
输精管
体内受精、卵生 或卵胎生
输尿管 副膀胱
龟头
图18-17 雄龟的泄殖系统

18
-
17 雌 龟 的 泄 殖 系 统
十、神经系统
开始出现新脑皮(neopallium) 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 Ⅺ脊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图18-30 棱皮龟
5、鳖科
图18-31 鳖
三、蜥蜴目
(一)特征: (二)分类:现存约3750种,16科;我国约150多种
1、壁虎科:无蹼壁虎、大壁虎、西域沙虎
图18-32 无蹼壁虎和大壁虎
2、鬣蜥科:
斑飞蜥、 草原沙蜥
图18-33 裸耳飞蜥
3、石龙子科: 蓝尾石龙子、 北京石龙子 4、蜥蜴科: 北草蜥、 丽斑麻蜥
图18-3 爬行类的颅骨
类型及其演变
(二)脊柱、肋骨和胸骨
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 个部分 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3、颈椎数目增多,第1枚称寰椎(atlas),第2枚称 枢椎(axis) 4、荐椎2枚
5、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
6、有了胸廓(throax)
五、鳄目
(一)特征: (二)分类:现存22种,我国特产——扬子鳄
图18-43 扬子鳄
第五节 爬行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
一、爬行类的起源
石炭纪末期
蜥螈(西蒙龙)
古两栖类的坚头类
古爬行类
似两栖类的特征: 似爬行类的特征:
下二叠纪
图18-44 蜥螈(西蒙龙)骨骼及复原图

第18章-爬行纲

第18章-爬行纲
33
九、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1对,以输精管通泄殖腔背面。除楔齿蜥
外,皆有交配器。 雌性:卵巢1对,位于体腔背壁。1对输卵管两端开
口,一端以喇叭口开口体腔,另一端开口泄殖腔。 体内受精,多为卵生,少数有卵胎生。
卵生:卵借阳光、腐叶产生热量孵化。
卵胎生:孵化过程在母体内完成,营养来自卵黄,
孵化后期形成卵黄囊胎盘与母体有气体、营养物质
5
四、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卵(amniote egg):羊膜动物的卵。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 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 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 内排出的废物。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发育。
6
意义:产羊膜卵是一个极重要的进步。羊膜卵的结 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 对水的依赖,确保了进行陆地繁殖,从而真正适应 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动物。
通过植物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调节,改变体色。
13
三、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的特点: ① 大多由硬骨构成,骨化程度高,分化程度高,具
很大灵活性。 ② 脊柱分区明显,躯干部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③ 颅骨为高颅型; ④ 很多种类具有颞窝和眶间隔; ⑤ 具单一枕骨髁; ⑥ 具次生鳄。
14
(一)头骨 ① 头骨顶部隆起,为高颅型。颅腔增大,几乎全
真皮较薄,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10
2、蜕皮:蜥蜴和蛇表皮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 期蜕皮时脱落。蛇蜕皮完整脱落,而蜥蜴成片脱落。
蛇、蜥蜴约2个月蜕皮1次;龟鳖无定期蜕皮,以新 替旧。
11
3、皮肤腺 ① 股腺:雄性蜥蜴大腿基部内侧具股腺,腺孔排成1列。 包括:鼠鼷窝、股窝、肛前窝。 功能:与繁殖有关,分泌物干后在孔外形成黄色短

11(4)爬行纲

11(4)爬行纲

7.
三、爬行纲动物其他特征

体型:龟鳖型、蛇型、蜥蜴型
骨盆:耻骨、坐骨分开,左右耻、坐骨分 别在中线处联合,使腰带构成一盆腔,内 容生殖器官 肱骨、股骨与地面平行(腹部贴地) 消化:口腔腺发达,齿有多种,出现盲肠雏型 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

体型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
骨盆

耻骨、坐骨分开,左右耻、坐骨分别在中线处联合, 使腰带构成一盆腔,内容生殖器官
消化



口腔腺发达,起湿润 食物,有助于吞咽的 作用。包括腭腺、唇 腺、舌腺、舌下腺。 毒蛇的毒腺是由上唇 腺转化而来,而毒蜥 的则是变态的舌下腺。 肌肉质舌发达,避役 (变色龙)的舌几乎 与身体等长,粘捕昆 虫。蛇的舌尖分叉, 具化学感受体。 首次出现雏形盲肠, 大肠和泄殖腔均有重 吸收水分的功能。

齿无咀嚼功 能,仅能防 止食物滑脱。
循环

心脏

心室分隔不全(鳄分隔完全);动脉圆锥消失

动脉
肺动脉在心室右方发出. 左体动脉弓在心室中间发出. 右体动脉弓在心室左方发出.

胸廓
由胸椎、肋骨、 胸骨尾成的骨框, 保护肺、心。并有 呼吸运动作用。


呼吸系统 组成:内鼻孔、气管、支气管(从爬行类才开始出 现)、肺
颞窝

无颞窝类: 龟、鳖目
眼框后面 的穿洞,是 藏颞肌的 地方,颞窝 周围骨片 形成的骨 弓叫颞弓, 附着咬肌.
合颞窝类: 兽齿类
双颞窝类: 蜥蜴、蛇、鳄
上颞窝类: 鱼龙类
次生性腭
由前颌骨、上颌 骨、腭骨、翼骨联 合形成后延的腭, 使内鼻孔后移。

脊椎
颈椎:多枚。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有齿突); 腰椎:低等为双凹型,高等为前凹或后凹型; 荐椎:2枚 ; 尾椎:数目随种而异

第十八章爬行纲_普通动物学

第十八章爬行纲_普通动物学
端生齿蛇毒牙侧生齿蜥蜴槽生齿鳄?消化管分化明显出现了盲肠着生位置同型齿异型齿同型齿异型齿形状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端生齿槽生齿侧生齿端生齿槽生齿侧生齿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毒牙管牙沟牙管牙沟牙前沟牙后沟牙前沟牙后沟牙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六呼吸系统?肺囊状似海绵?出现支气管?胸腹式呼吸与口咽式呼吸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七循环系统?心室分隔不全鳄分隔完全鳄分隔完全动脉圆锥消失?肺动脉在心室右方发出发出?左体动脉弓在心室中间发出左体动脉弓在心室中间发出?右体动脉弓在心室左方发出右体动脉弓在心室左方发出左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八排泄系统?后肾?专用的输尿管?尿囊膀胱?尿液以尿酸和尿酸盐为主?有些具泌盐腺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九生殖系统?有交配器输卵管有分泌部克腺部?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卵是多黄卵有卵壳?卵生卵胎生亚卵胎生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十神经系统?出现椎体细胞形成了新脑皮?四叠体?12对脑神经脑干弯曲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十一感觉器官?首次出现鼻甲骨?犁鼻器嗅觉嗅觉脊椎动物学zoology爬行纲?出现了泪腺?具活动性的上下眼睑和瞬膜?视觉的调节靠睫状肌改变晶状体和视网膜间的距离
爬行纲
脊椎动物学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ia)
定义:体被角质鳞或硬甲,指趾具爪,在陆 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Zoology
爬行纲
脊椎动物学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Zoology
爬行纲
脊椎动物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意义:
体内受精,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胚胎悬浮在羊水中, 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 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完全摆脱了自然水环境 对生殖的束缚,获得了陆地繁殖的能力。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 陆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适应。
(二)爬行纲的躯体结构
1.外形
(4)口腔腺发达:毒蛇的毒腺是由上唇腺转化而来, 而毒蜥的则是变态的舌下腺。
(5)肌肉质舌发达:避役(变色龙)的舌几乎与身 体等长,粘捕昆虫。蛇的舌尖分叉,具化学感受体。
毒蛇在其上颌的牙齿中,有数齿(一般是两个) 变形成为具有沟(沟牙)或管(管牙)的毒牙,与毒 腺相通。毒牙后面常有后备齿,当前面的毒牙失掉 时,后备齿就递补上去。
分为3类:①无颞窝:龟鳖类; ②合(单)颞窝:头骨每侧只有一个颞窝,如哺
乳类; ③双颞窝:每侧有上下2个颞窝,但出现不少变
化,如鸟类和多数爬行类。
(2)咽颅
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腭骨和翼骨愈合而成 雏形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至口腔后端,口腔和 鼻腔分开,解决了动物同时进行摄食和呼吸的矛盾。
次生腭(次生硬腭):──羊膜动物所具有 颅骨底部,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水平突出)
皮肤骨化
色素细胞
可曲的铰合部
3、骨骼支持和肌肉系统
骨骼 (1) 头骨 脑颅
具单一的枕髁。脑颅顶壁隆起,属于高颅型,优于两栖类的 平颅型。
头骨两侧具有颞窝:眼眶后颞部膜性硬骨缩小或消失所形成 的穿洞。颞窝的出现与咬肌的发达密切相关,咬肌收缩时其膨 大的肌腹可自颞窝突出,加强了摄食和消化机能。 是咬肌附着 的部位,并为其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
身体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体被角质鳞片,前后肢五指(趾),末端具
爪; 有活动的眼睑。
差异显著,一般分为: 蜥蜴型:尾长于体长
蛇型:四肢退化,尾短于体长
龟鳖型:躯体扁平,尾短于体长
2、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
皮肤干燥、皮肤腺不发达,表皮高度角质化; 体被表皮角质鳞(由表皮角质化形成,与鱼类骨质鳞的真皮
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 ——爬行纲(Reptilia)
爬行动物是最先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的 脊椎动物,首次真正的征服陆地。爬行动物 也是所有后来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即鸟类 和哺乳动物的祖先。爬行动物曾经是地球历 史上最辉煌的一类生物,现在爬行动物的黄 金时期早已过去,但是爬行动物仍然是种类 繁多容易见到的一类,其种类仅次于鸟类而 居陆生脊椎动物的第二位。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组成:内鼻孔、气管、支气管(从爬行类才开始出现的)和肺 (仍属囊状肺);
呼吸方式:主要以胸廓的运动完成呼吸,也有些种类同时保留 了咽式呼吸。
呼吸过程: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廓扩张,空气被吸入; 肋间内肌收缩时,肋骨下降,胸廓缩小,将空气呼出。 水栖龟鳖类以咽壁和突出在泄殖腔两侧的副膀胱(肛囊) 为辅助呼吸器官 。
4、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
(1)口腔与咽分界明显(由于次生腭出现) ; (2)牙齿一般为同型齿,均呈一致的圆锥形(可再
生) ; 根据着生部位不同可分为: 端生齿:颌骨顶面:喙头蜥,最原始的类型; 侧生齿:颌骨边缘内侧,蜥蜴、蛇; 槽生齿:颌骨齿槽内:鳄,人; 龟鳖无齿而具角质鞘。
(3)首次出现了盲肠(适于消化纤维):小、大肠 的交界处。
和腭骨本身等突起构成的水平隔。硬腭出现将口腔 和鼻腔分开,内鼻孔位置后移,呼吸和食物在咽头 处交叉。
(2)脊柱、胸骨和肋骨
脊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 第1、2枚颈椎分别为寰椎和枢椎,寰椎与头骨的枕 髁相关节,又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上转动,使头 部有了更大的活动性,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胸骨:1块,开始出现肋骨,形成胸廓,
端黄卵,外包有卵黄膜,卵外包裹有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 卵壳坚韧,石灰或纤维质,维持卵的形状、防止机械损伤和水 分蒸发,卵壳具通气性,不影响气体代谢。 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 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 尿囊:呼吸、排泄,容纳尿酸。 卵黄囊:储存营养物质
肌肉系统: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羊膜动物特有)。 皮肌:起自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止于皮肤,皮
肌收缩可引起皮肤及其附属的鳞片产生活动。 肋间肌:分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能调节肋骨升降,
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协助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 咬肌:始于颞部及上颌后部而止于下颌的颞肌和咬肌。 躯干肌:不发达,背部为最长肌。 附肢肌:肌肉粗大。
一、进化地位
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 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成体 结构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繁殖也脱离了水 的束缚,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
二、生物学特征
1.体表被角质鳞片或盾片,皮肤干燥,缺少腺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五指(趾)型四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爪,适于陆地 爬行;
胸廓:胸椎、肋骨及胸骨借关节、韧带连接; 作用: 保护内脏; 加强肺的呼吸运动(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体积扩 张和缩小)。
(3) 带骨和肢骨 肩带:锁间骨(十字形的上胸骨),在龟鳖
类中转化为腹甲的内板。 腰带:髂骨与荐椎联结;左右坐骨在腹中线
联合,耻骨在腹中线联合。 (4)四肢骨:指趾端出现角质的爪。
起源不同)或的衍生物; 有些雄性蜥蜴具股腺,位于大腿基部内侧,与繁殖有关; 脱皮:蜥蜴和蛇表皮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期蜕皮时
脱落; 发达的色素细胞:爬行动物真皮薄,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
构成,在真皮的上层,有发达的色素细胞,形成鲜艳的体色。
3.头骨有颞窝形成,出现次生腭;骨骼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脊柱分化明显,出现了胸廓;
4.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面积增大
5.大脑出现新脑皮;
6.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 7.后肾执行排泄功能,尿以尿酸为主; 8.体内受精,雄性具交配器,产羊膜卵。
三、爬行类对陆生的进一步适应
(一)羊膜卵的出现 1.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