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1、主谓宾结构:主语在前,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通常用于表述简单的事实、动作或描述。
2、并列句结构:多个主语或动词并列使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或使用“而、且、亦、或”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并列关系,强调事物的对比或平行性。
3、状语从句结构:状语从句通常放在主句前面,使用“之、乃、则、方、虽、虽然、即、虽则、尽管、虽则……亦”等词来引导。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转折关系。
4、倒装句结构:通常是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谓语动作或表达疑问、感叹、条件等语气。
例如:“身登高望远,而心旷神怡”,其中“身登高望远”是倒装句结构。
5、对偶句结构:一般由两个相对称、语法结构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用于强调对比、并列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德者本之而生之,势者外之而成之”,其中“德者本之而生之”与“势者外之而成之”为对偶句结构。
6、修辞句式: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如比喻、夸张、反问、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式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语气。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分析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分析在古代文言文中,语法结构是整篇文章的骨架,它决定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古代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其特点是严谨、简练而又富有韵味。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语言。
一、句式结构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相对固定,常见的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动宾结构和状中结构等。
其中,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式结构,主语和谓语都是由汉字构成,常常以五四式为主。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虽欲施之于人,必先反躬自省”,这些句子都采用了主谓结构,并通过精练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哲理思想。
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结构也是一种重要的句式结构。
通过并列结构,可以将两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短语、句子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个句子通过使用并列的结构,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动宾结构也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
动宾结构是由动词和宾语构成的,通常表示动作的主体和行为的对象。
例如:“君子有三乐,取乎礼,仕乎礼,丧乎礼”,这句话通过动宾结构表达了君子对礼的态度和行为。
状中结构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十分常见,通常由状语和中心词组成。
状语可以用来修饰中心词,使得表达更加丰富和准确。
例如:“飘风若舞,暴雨如注”,这句话通过使用状中结构,形象地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
二、词语运用分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词语使用严谨,搭配合理。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词语包括义词、虚词、副词和连词等。
其中,义词是用来表达实际意义的词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在古代文言文中,义词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使用恰当的词语来丰富表达,增加文章的文采。
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虚词没有明确的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的组织和语义的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之”、“乎”、“以”等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的使用十分广泛,能够在句子结构中起到连接词和助词的作用。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Ⅰ.图示: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Ⅱ.简析:(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 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理解经典著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文言文的语法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吾爱汝”、“天地有正气”。
二、文言文的动词语态文言文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主动语态)、“吾之过也”(被动语态)。
三、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能够增加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例如:“明而丽者”、“千里而尘不染”。
四、文言文的句末助词文言文中有很多句末助词,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也?”、“愿闻其详”。
五、文言文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逗号或者句号相连,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状语从句是指在主句中嵌入一个从句,用来修饰或者说明主句的行为或者状态。
例如:“明日当复旦,吾将以觐于王”。
六、文言文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在句首加上疑问代词“何、奈、焉”等,也可以通过语序的倒置来表示疑问的语气。
反问句则常常用于加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君亦知乎?”、“我之短,曷足以名之?”七、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以美化文章,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的语法要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掌握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望你能够善加利用,持续深入学习。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修饰成分的位置: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一般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例如:“美人如玉”中,“美人”是被修饰词,而“如玉”是修饰成分,位于其前面。
2. 重叠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重叠句式来表达强调或重复的语气。
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中,“死生契阔”和“与子成说”部分的结构相同,强调了“阔”和“说”。
这种句式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基本句式是主谓宾结构,与现代汉语相似。
例如:“君子曰修身,故能治人”中,“君子”为主语,“曰修身”为谓语,而“治人”为宾语。
4. 出现的句式: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句式有倒装句、比拟句、设问句等。
倒装句常用于强调语气和修辞手法,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中,“谓我心忧”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突出了“心忧”这一情感。
比拟句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例如:“霜雪之禽,毛羽丰满;春夏之禽,羽毛单薄”中,“霜雪之禽”和“春夏之禽”通过比拟,表达了它们在毛羽上的差异。
二、文言文的句式分析1. 平行句:文言文中常用平行句来表达意思的呼应或对比。
平行句结构相似,起到修辞和强调的作用。
例如:“不以规矩,不能至宾;不以礼仪,不能入室”中,“不以规矩”和“不能至宾”构成了平行句,突出了规矩与宾主间的关系。
2.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来表达简洁和含蓄的意思。
省略句去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突出了核心的内容。
例如:“时有萧墙之逸飞”中,“之”是省略了的成分,表示萧墙的逸飞。
3.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用于同时陈述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内容。
并列句结构紧密,突出了内容的对等关系。
例如:“独怆然而涕下,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中,“独怆然而涕下”和“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是并列的句子,强调了情感的复杂和无法言说的苦闷。
文言文的语法与复述
文言文的语法与复述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增进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的语法及其特点,并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复述。
一、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词序灵活文言文具有较大的词序灵活性,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进行变换。
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基本词序为主谓宾。
然而在修饰关系和语气等方面,词序会发生变化。
例如,“吾爱尔”(我爱你)、“尔来无恙”(你来无恙)等。
2. 重视典故和典型用词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典故和典型用词,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同时,典故和典型用词可以使文章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
3. 句法复杂相比现代汉语,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更为复杂。
文言文中存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倒装、夹注等。
这些复杂的句法结构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表达力,还能使文章更富有韵律感。
二、文言文的复述技巧1. 理解篇章结构在复述文言文时,首先需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
通过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更好地进行复述。
同时,理解篇章结构有助于把握重点内容和逻辑关系,使得复述更为准确和连贯。
2. 抓住核心论点复述文言文时,需要抓住核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在表述中,可以适当明确自己的观点和观察,增加文章的个人色彩,同时确保复述准确无误。
3. 运用转述词汇和句式为了更好地复述文言文,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转述词汇和句式。
例如,“据此可见”、“由此可推知”等。
这些词汇和句式可以使得复述更为流畅,并准确地传递原文的意思。
4. 简明扼要在复述文言文时,要力求简明扼要。
可以适当省略一些修辞手法和累赘的词语,使得复述更加简洁明了。
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避免使用现代汉语中的俚语和口语化表达。
5. 注意时态和语气在复述文言文时,需要注意时态和语气的准确运用。
文言文的时态和语气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因此要仔细把握。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特点独具一格。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特点1. 平行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平行句式,即通过重复或对比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曰……曰……”、“既……又……”等。
这种句式能够使语言显得简练、有力。
2. 略去主语: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动词。
例如:“行有庙堂”的“行”即表示皇帝。
这种省略主语的方式使文言文表达简洁、深入。
3. 重叠句式:文言文善于使用重叠句式,即通过反复出现同一成分,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
例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人生有情,情似水”等。
重叠句式能够使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二、词语特点1.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出现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这些虚词用于衔接句子和成分,使语言更加凝练、具有文言文的特色。
2. 偏正结构:在文言文中,偏正结构频繁出现。
这种结构由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和被说明的成分组成。
例如:“明月之光”、“青山绿水”等。
偏正结构能够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3. 描写细腻:文言文善于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景物,因此在词语的选择上注重细腻。
例如使用“怡然自得”、“风和日丽”等词语,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准、凝练。
三、语序特点1. 定状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定状结构,即先定后状的语序。
例如:“低头思故乡”、“奋发有为”等。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序。
2. 前置宾语:文言文中常常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吾爱吾母”、“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凸显宾语的地位。
3. 双宾语结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直接接受两个宾语,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例如:“赠君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种结构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流传于古代中国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
其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词序、词类、句法结构和虚词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一、词序特点1. 定状结构常颠倒:文言文中,宾语常常在动词之前,而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则常常颠倒位置,如:“朝饔而食,夕餐而寝。
”(《孟子·告子下》)2. 动宾结构比例较高:文言文中动词和宾语的结构较为紧密,往往用动词+宾语的形式表达,如“学习文言文”可以表达为“学文言”。
3. 并列结构常用逗号或句号分隔: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常常用逗号或句号来分隔,如:“物尽其用,礼莫大焉。
”(《礼记·表记》)二、词类特点1. 助词丰富:文言文中助词较多,能够表达不同的语法功能,如“之”、“者”、“乎”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助词状态等作用。
2. 词性固定:文言文中的词性较为固定,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不易转换,使得句子结构更加稳定。
三、句法结构特点1. 主谓宾的基本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采用主谓宾的基本结构,如“吾爱汝”(《庄子·内篇·秋水》)。
2. 倒装语序较常见:文言文中倒装语序较为常见,多用于疑问句、条件句、感叹句等,如“曰:“以天下让我者,唯此兮。
”(《楚辞·九歌·东篱》)3. 重叠句和并列句多见:为了加强表达的力度和形式美感,文言文中常采用重叠句和并列句,如“观乎天之云滓,鉴乎风之涤烦。
”(《庄子·外篇·徐无鬼》)四、虚词特点1. 助词的使用频繁:文言文中助词的使用较为频繁,能够加强语义的表达,起到衔接、修饰、助词状态等作用。
2. 虚词的省略常见:文言文中虚词的省略较为常见,它们的功能在上下文中已经明确,不需要重复使用。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决定了其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使文言文具有一定的冗长性和繁琐性。
然而,正是这种特点赋予了文言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解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解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官方文学语言,它的语法结构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如果我们想要深入理解文言文,就需要了解其语法结构的基本特点。
本文将深入剖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但其基本结构并不难理解。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主要包括:常用词汇、句式和句法。
1. 常用词汇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往往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但是,在文言文中,名词有语法性别、数和类别的划分,而动词则包括了许多细微差别的变化形式,这些形式往往会受到前文和后文的影响。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读者需要仔细观察文本内容,以便准确理解其中的意义。
2.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比现代汉语要复杂得多。
文言文的句式主要包括主谓、宾补、主谓宾、主谓双宾、主谓状、主状谓、并列句和复合句等。
在句式结构上,文言文大量使用了“兼并结构”,即将各种语法成分纳入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中,以达到简洁明了的艺术效果。
3.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文言文往往以主语为核心,刻意弱化宾语的存在。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一定的句法功能,其中有些名词具有专门的句法作用,如“之”和“乎”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动词也有不同的变化形式,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表示“完成”的“已”和表示“将要”或“已经”等含义的“將”。
二、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结构文言文相较于现代汉语来说,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一些较为特殊的结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特殊结构。
1. 动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的变化较为丰富,往往包括了一些感官动词和心理动词。
在动宾结构中,动词是句子的谓语,而宾语则表现出动作的对象。
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也常常出现于被动句和疑问句中。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比较常见,一般都是由关联词“以”和“而”引导的。
这些从句可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和结果等,用以进一步修饰主句,使其表达得更加清晰。
如何分析文言文语法
如何分析文言文语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要准确地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语法,需要对其语法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并运用相应的分析方法。
本文将从句子结构、词类、语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介绍如何进行文言文语法的分析。
一、句子结构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需要仔细剖析。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句子的主谓宾结构。
主要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和宾语来确定主谓宾的关系,进而分析其他成分的修饰关系。
其次,要注意辨析句子中的主干和状语从句、定语从句。
通过找出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内在逻辑。
二、词类分析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等。
在分析词类时,我们不仅要理清词的意义,还要注意其用法和修饰关系。
名词的格、动词的谓语形式、形容词的修饰词和副词的修饰对象等都是我们注意的重点。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文言文中的虚词,如助词、连词和叹词等,它们的用法常常与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密切相关。
三、语序分析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其语序表达主要是以动宾结构为基础,而且常常是倒装或居中结构。
因此,分析文言文的语序,首先要确定句子的核心词语(谓语动词或名词),然后判断修饰成分的位置和词序。
找出句子中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四、修辞手法分析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这些手法常常给文章增添了诗意和表达力。
在分析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时,我们应该注意寻找关键词,理解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还需注意分析句子或段落的整体效果,体会修辞手法与主题的关联。
综上所述,要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语法,我们需要从句子结构、词类、语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只有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才能更好地解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文言文语法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也提升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分析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分析在研究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古代文言文。
古代文言文是指使用古代汉语形式和文法规则来书写的文学作品,主要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领域中广泛应用。
下面将对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语序规律古代文言文的语序较为固定,一般采用主谓宾的结构,即主语在主谓之前,宾语在谓宾之后。
例如:“吾爱汝”(我爱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就好像从其中出现)。
二、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在古代文言文中,形容词通常与名词相连,形成名词的修饰。
例如:“明朝”(明亮的早晨),“深夜”(深夜)。
这种形容词与名词形成的搭配,对于丰富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意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动词的使用古代文言文的动词使用相对简洁,往往只用动词的原形来表示不同的时态和语态。
例如,“行”可以表示“走”,“行走”等含义。
古代文言文中的动词少使用助动词和情态动词,而是通过上下文的掌握来确定动作或状态的含义。
四、语气的表达古代文言文注重语言的准确和精练,通过动词和语气词的选择来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
例如,“乃”表示结果,“则”表示假设,“尔”表示关系等。
这些语气词的使用使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更为准确和生动。
五、句式的多样性古代文言文的句式相对多样,既有简洁明了的短句,也有复杂的长句。
这些句式的选择和运用,既能满足表达意义的需要,又能展示作者的修辞技巧。
然而,由于古代文言文注重控制字数和遵循诗歌韵律的要求,因此在句式结构上相对较为规范和稳定。
六、虚词的使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较为丰富,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这些虚词的使用在句子的连贯和修辞上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意义和逻辑关系。
七、句读的特点古代文言文的句读较为平仄,注重字音和字律的配合。
在句子的朗读中,音节的长短变化和声调的起伏都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也为古代文言文赋予了独特的音乐美感。
总之,古代文言文具有语序固定、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动词的简洁使用、语气的准确表达、句式的多样性、虚词的丰富运用和句读的独特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分析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文言文的语法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古老而优雅的语言形式。
本文将从词法、句法和语法三个方面对文言文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学习文言文。
词法分析在文言文中,词法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文言文的词汇丰富,运用了大量的古代汉字和词语,其词法结构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在文言文的词法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词性分析:文言文中的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通过对句子中每个词的词性进行分析,可以理清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句子:“上善若水。
”中,“上”为副词,“善”为名词,“若”为连词,“水”为名词。
通过词性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上善若水”表达的是水这个事物的品质。
2. 词义分析:文言文中的词义丰富,词与词之间的关联也较为紧密。
通过对每个词的词义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如,句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异乡”表示在陌生的地方,“异客”表示成为外来客人。
通过对词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到这句话表达了在异乡的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句法分析句法是文言文中句子结构和语法关系的体现,对句法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句子的内部结构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文的句法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句子结构分析: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通常较为复杂,其中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状语从句等。
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句子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例如,句子:“夫妻又是人间的重要角色。
”中,“夫妻”为主语,“是”为谓语,“人间的重要角色”为宾语。
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主谓宾结构的运用。
2. 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广泛运用,能够增加句子的表达力和艺术效果。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特点和含义。
例如,句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解析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解析古代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字表达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特点。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语言形式。
一、主谓宾结构的严谨性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之一是主谓宾结构的严谨性。
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子通常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这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
主语通常位于句首,宾语位于句末,而谓语则紧随其后。
这种结构的严谨性使得古代文言文的句子表达清晰、意思明确。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病了”这个句子,主语是“贾宝玉”,谓语是“病了”,宾语是空缺的,但可以通过前文或上下文推断得知。
二、典型的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定状补结构,即在句子中添加定语、状语和补语来补充和修饰句子的意思。
这种修饰手法使得句子更加丰富、生动,并强调句子的修辞和修饰效果。
比如《史记》中的“夫德者,郁郁乎文哉。
率意执欲,无忌惮焉,无畏惧焉,安所畏忌?”这个句子中的“郁郁乎文哉”修饰了德的特点,使得句子更具表现力。
三、重叠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古代文言文中,重叠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
重叠修辞是指通过重复使用词语、短语或句子来加强句子的修辞效果和表达力,以达到强调、夸张、感情激动等目的。
比如《诗经》中的“采薇南山下,束薪采薇,薇亦独秀”。
这个句子中的“采薇”被重复使用三次,使得整个句子更加生动、抒情。
四、多样的修辞手法运用古代文言文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古代文言文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论语》中的“君子之言,著于事而蔬于礼”这个句子中的“著于事而蔬于礼”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君子言行的修养与植物的生长相类比,达到表达美好品质的效果。
五、句式的丰富性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丰富多样,有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折叠句等等。
这些不同的句式结构能够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不同的修辞效果。
比如《水浒传》中的“三十六人,犹如三十六擎天插地柱,整齐肃立在谢家正门前。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解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其语法特点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解析,并从词类、句法结构、虚实关系及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词类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使用较为丰富,通常用于表示人、事、物等实际存在的事物。
名词具有单、复数形式,在句中作主语、宾语等成分,起到名词性状语或补语的作用。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较为丰富,通常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
动词有完全和不完全两种形式。
完全动词在句子中可以独立使用,而不完全动词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
3. 形容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主要用来修饰名词,用于表达事物的性质、特征等。
形容词具有单、复数形式,与名词、动词等的搭配有规律可循。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主要用来替代名词,起到指代作用。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具有单、复数、格位等形式的变化。
二、句法结构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结构,主语一般位于句首,谓语动词位于主语之后。
同时,文言文中的句子语序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倒装或调整。
2. 宾补结构:文言文中的及物动词通常需要带宾语,且宾语与谓语动词有一定的关联关系。
有时宾语需要通过补语来补充说明。
3. 修饰结构:文言文中修饰成分丰富多样,包括状语、定语、状语从句等。
修饰成分通常位于被修饰的名词、动词或句子之前或之后。
4.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结构来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
并列结构通过逗号、顿号等标点来连接,并且具有语义上的平行性。
三、虚实关系1. 文言文中的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助词、语气词、连词等,用于表示语气、联系句子成分或标示句子结构。
虚词的使用严格受限,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2. 文言文中的实词:文言文中的实词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实词的使用可以直观地表达事物的具体含义。
四、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笔的艺术性和表达的效果。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它有独特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语言。
一、重视词义文言文注重词义的精确和准确。
一个字或一个词在文言文中常常有多个意义,作者需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义。
同时,文言文中的很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需要通过阅读大量文言文来理解其中的词义。
二、注重修辞修辞是文言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文言文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进行修辞,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文章生动有力,也提高了表达的凝练程度。
三、多使用古汉语词汇和短语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短语,这些词汇和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鲜少使用。
掌握这些古汉语词汇和短语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四、结构严谨文言文注重结构的严谨性。
整篇文言文通常由开头、承接、转折、推进和总结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且清晰。
句子的结构也相对固定,经常使用并列句和从句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五、句法结构复杂文言文的句法结构相对复杂,常常使用倒装、省略、并列等句式。
尤其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兼语”、“倍数法”、“假设法”等特殊句式,需要更高的语法能力来理解和应用。
六、注重表达方式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言之有物的表达方式。
它要求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以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
七、虚词使用频繁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繁,如“之”、“乎”、“其”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通常用于表示虚化、示意和关系等,并且在句法结构中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
因此,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有其独特的语法特点。
掌握这些特点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非常重要。
通过大量阅读、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语言。
文言文的语法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语法与语法规则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丰富的语法和语法规则。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常用语法和语法规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通常由主谓宾或主谓补构成。
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中心,宾语在后。
但是文言文中允许语序的灵活变换,以达到修辞和语气的目的。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这句话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互换,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二、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助词、介词、连词等,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辞的作用。
虚词的运用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和用法。
1. 助词文言文中的助词主要有“之”、“乎”、“于”等,用于构成词性和语法成分的关系。
例如:“何其美也!”中的“之”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表示美的程度。
2. 介词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丰富,可以表示方位、时间、方式等关系。
例如:“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中的“自”表示自己的意思。
3. 连词文言文中的连词主要有“而”、“乃”、“若”等,用于连接句子或短语,起到衔接和转折的作用。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的“而”表示并列的关系。
三、动词和句式文言文中的动词使用较为丰富,常用的动词有表状态的“是”、“有”、“无”等,表行为的“行”、“行”等,以及表示心理活动的“思”、“念”等。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比较句、假设句等。
这些句式的使用既能使语言更加生动,也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四、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借代、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意图。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孔子在《论语·学而》中的一句名言,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总之,文言文的语法和语法规则丰富多样,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文言文语法解析详细讲解文言文语法规则帮助学生解题技巧
文言文语法解析详细讲解文言文语法规则帮助学生解题技巧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语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解题也更加游刃有余。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规则出发,详细解析其用法,并给出一些解题技巧。
一、动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
主要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构成,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或者句子。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动宾结构的成分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同时也要注意动词和宾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不同的动词搭配不同的宾语,这一点需要多加注意。
例如:"吾爱汝"中,“吾”是主语,“爱”是动词,“汝”是宾语。
在这个句子中,“爱”表示的是一种主观情感,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到“吾”对“汝”的感情。
二、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关系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和副词可以用于修饰名词和动词。
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叙事的细节,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来推测句子的意义或者判断名词的性质。
例如:“雪花飞舞”中,“飞舞”是一个动词,“雪花”是一个名词。
通过“飞舞”这个动词我们可以得知,雪花以一种翩跹飞舞的方式下落,进而理解整个情景。
三、并列句和分句并列句和分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句子构成的,这些句子之间表达的内容关系是平行的。
分句则是由主句和从句构成的,主句和从句之间表达的内容关系是层次分明的。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并列句和分句的结构关系来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通过分析从句的引导词和主句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从句的作用和意义。
四、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
在倒装句中,常见的倒装结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状语倒装等。
倒装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语意更加突出。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倒装句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知天命之可畏也”的结构中,“知”是动词,“天命”是宾语,“之”是代词。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以下是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要点:
1. 主谓宾结构:
文言文采用主谓宾结构,但通常不使用“的”字来连接。
例如,“吾爱学习”(我爱学习)。
2. 动词:
动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通常不需要时态、语态等变化。
例如,“行”(行走)、“食”(吃)。
3. 名词:
名词的单复数通常不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而是通过上下文或专门的量词来区分。
例如,“人”(人)、“众”(人们)。
4. 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例如,“吾”(我)、“汝”(你)、“之”(他/她/它)。
5. 形容词和副词:
形容词和副词通常是单音节的,例如,“美”(美丽的)、“疾”(快速地)。
6. 连词:
文言文使用一些特定的连词来连接句子,例如,“而”、“乃”、“则”等。
7. 状语从句:
文言文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之”引导,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
8. 倒装:
文言文中常见倒装结构,尤其是在表示强调或特殊情况下。
例如,“非常之喜”(非常高兴)。
9. 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也很常见,通常通过“与”、“及”、“或”等连接。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常练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喜悦)。
请注意,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使用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时期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如果你具体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文学作品的文言文,可能需要参考相应的语法书或注释。
文言文语法总结
文言文语法总结文言文(Classical Chinese)是指汉字发展到明代以前的汉语写作方式,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而闻名,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进行总结。
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以主谓宾为基础,通常以主语开始,谓语表示动作或状态,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对象。
例如:吾爱汝(我爱你)2. 定语修饰:文言文中的定语修饰通常是在名词后面加上形容词或动词短语。
例如:美丽的花朵(形容词修饰名词)3. 状语修饰:文言文中的状语修饰通常是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或后面加上副词、介词短语或句子。
例如:静静地读书(副词修饰动词)4. 动补结构:文言文中的动补结构表示某种状态或被动动作。
动作发出者被动,动词后接补语。
例如:使吾快乐(使我快乐)5. 重叠结构:文言文中的重叠结构是指将一个词重复使用来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个特定意义。
重叠的词可以是形容词、动词或副词。
例如:寒冷冰冷(寒冷指非常冷)6.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是指将多个词、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通过逗号或分号来连接。
例如:风起,灯火辉煌。
7. 反问结构:文言文中的反问结构是通过倒装来表达疑问或强调,常常以“岂不”、“安得”等词语开头。
例如:岂不美哉?(多美啊!)8. 比较结构:文言文中的比较结构通常使用“甚于”、“过于”、“不若”等词语来表示比较。
例如:吾之才甚于汝(我的才能超过你的)9. 语气助词: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例如“之”、“乎”、“耶”等。
例如:何如乎?(怎么样?)10. 假设结构:文言文中的假设结构常用“若”、“倘若”、“假使”等词语引导,表示假设情况。
例如:若有所思(如果有思考的话)总之,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使用了许多特殊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理解古代文化以及提高文言文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Ⅰ.图示: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Ⅱ.简析:(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 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使曹军逃跑,有路之?走(之))。
④闻寡人之耳者。
(使我听到)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很少,比较难辨别须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
例句: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使百余骑跟从)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曲)③公将尝膳。
姬曰:“所由远也,请使人尝之。
“尝人人死;食狗,狗死;(使人常膳)(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①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使之居洁)②今媪尊长安居之位(使之尊)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之弱)④张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使之张,使之贫)(七)意动用法。
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1〉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的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句①侣鱼虾而友席鹿(以鱼虾为侣。
以席△总的来说.名词的使动语法.意动用法术很常见。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语主欢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用好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句:①吾妻之美我者.和我也(认为我美)②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天下变小了)③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文言文语法简析句式倒装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
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
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1宾语前置:疑问句中否定句中出现结构助词2定语后置:数量性定语后置修饰性定语后置“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3介词并语前置4介词宾语的位置,5谓语前置(1)宾语前置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
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① 大王来何操?② 沛公安在?③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④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⑤ “许子冠乎?”曰:“冠。
”曰:“ 奚冠?”曰:“冠素”。
⑥ 吾谁欺,欺天乎?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
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
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②臣未之闻也(未闻之)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无诈尔…)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莫欺之)△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
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
例如: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
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① 宋何罪之有?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④ 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⑤ 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⑥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
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
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
其他语句如: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
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1〉数量性定语后置① 命子封帅车-- 三百乘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
殆不可数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
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
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2)介词宾语前置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①许子奚为不自织?(为什么?)②何以战?(凭什么?)③客胡为若此(为什么?)④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为何?)⑤ 学恶乎始?恶乎终?(从哪里?)〈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