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获奖课件)
合集下载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042be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0.png)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 涵。
苏轼生平及主要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方 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坛巨匠”。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意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
词牌名。
穿林打叶声
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吟啸
放声吟咏。
芒鞋
草鞋。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料峭
01
微寒的样子。
斜照
02
偏西的阳光。
也无风雨也无晴
03
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课件制作待优化 部分课件页面设计不够美观,字体大小和颜色搭 配有待改进。建议优化课件设计,提高视觉效果, 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01
深入研究《定风波》及相关作品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定风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引入苏轼的ຫໍສະໝຸດ 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
02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定风波》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 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 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05
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策 略
教学目标设定和重难点把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定 风波的词牌特点、格律要求和创 作技巧,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
苏轼《定风波 》(共28张PPT)
![苏轼《定风波 》(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21139b3aef8941ea76e0564.png)
❖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 , 多了几分 淡定从容 。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 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 和希望。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赏析探究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晴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 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 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 心情.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 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 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
哪些信息?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酹(lèi)江月
C. 狼狈 何妨 吟(yín)啸 竹仗
D. 料峭 斜照 回首
潇瑟(sè)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
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
瑟”。
26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
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 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 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 和希望。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赏析探究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晴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 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 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 心情.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 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 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
哪些信息?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酹(lèi)江月
C. 狼狈 何妨 吟(yín)啸 竹仗
D. 料峭 斜照 回首
潇瑟(sè)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
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
瑟”。
26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
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 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b8312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1.png)
01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定风波》苏轼省优质课一等奖PPT50页
![《定风波》苏轼省优质课一等奖PPT50页](https://img.taocdn.com/s3/m/eefce41bb8f67c1cfbd6b80e.png)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定风波》苏轼省优质课一等奖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定风波》苏轼省优质课一等奖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 一等奖优秀课件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 一等奖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5a54b1d4d8d15abe234e8c.png)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 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 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 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 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 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 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 漂东坡诗(尸)。”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 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 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命悬一线
梦绕云山心似鹿,
魂惊汤火命如鸡。
九死一生
《狱中寄子由二首》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
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今年刈草盖雪堂,
日炙风吹面如墨。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此雨难道仅仅指眼前的雨吗?
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苏轼如何面对眼前的风雨? 雨 淋or躲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
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隐” 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 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人说苏轼 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不管是哪种 “归去” ,苏轼的心态是旷达、是 淡然、是宁静。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偶 然 客 观 ……
选 择 主 观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神态 自若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 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 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 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 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 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 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 漂东坡诗(尸)。”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 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 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命悬一线
梦绕云山心似鹿,
魂惊汤火命如鸡。
九死一生
《狱中寄子由二首》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
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今年刈草盖雪堂,
日炙风吹面如墨。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此雨难道仅仅指眼前的雨吗?
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苏轼如何面对眼前的风雨? 雨 淋or躲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
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隐” 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 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人说苏轼 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不管是哪种 “归去” ,苏轼的心态是旷达、是 淡然、是宁静。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偶 然 客 观 ……
选 择 主 观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神态 自若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bc98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0.png)
6
02
《定风波》文本解读 与赏析
2024/1/25
7
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
2024/1/25
原文呈现
全文准确呈现苏轼《定风波》一 词,包括题目、作者、正文及标 点。
注释解读
对词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历史 背景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帮 助学生理解词意。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如“穿林打 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词中的画 面感。
10
03
《定风波》艺术特色 分析
2024/1/25
11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
上下片呼应
上片描述自然景象,下片 抒发情感,二者相互呼应 ,使全词结构紧密。
2024/1/25
时空交错
词中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 ,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 变化,增强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
线索清晰
以词人的行踪为线索,贯 穿全词,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
12
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炼字精准
苏轼运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 ,刻画出生动的景象和强烈的情
感。
2024/1/25
音韵和谐
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 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13
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寓情于景
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苏轼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 认同。
《定风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02
《定风波》文本解读 与赏析
2024/1/25
7
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
2024/1/25
原文呈现
全文准确呈现苏轼《定风波》一 词,包括题目、作者、正文及标 点。
注释解读
对词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历史 背景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帮 助学生理解词意。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如“穿林打 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词中的画 面感。
10
03
《定风波》艺术特色 分析
2024/1/25
11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
上下片呼应
上片描述自然景象,下片 抒发情感,二者相互呼应 ,使全词结构紧密。
2024/1/25
时空交错
词中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 ,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 变化,增强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
线索清晰
以词人的行踪为线索,贯 穿全词,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
12
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炼字精准
苏轼运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 ,刻画出生动的景象和强烈的情
感。
2024/1/25
音韵和谐
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 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13
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寓情于景
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苏轼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 认同。
《定风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3f945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3.png)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49503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1e.png)
03
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 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既有 山水田园,也有边塞题材。
04
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词 风,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教影响,主张“内儒外道”, 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
02
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 人墨客,尤其是他的豁达乐观 、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语言特色
平易自然
苏轼的词语言平实,不事雕琢,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读来亲切自然。
清新脱俗
这首词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 ,语言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
含蓄蕴藉
苏轼的词往往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耐人寻味。
05
《定风波》的影响与评价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不畏 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VS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定风波 》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 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而培养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 通过这首词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 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02
03
意境深远
苏轼的诗词意境深远,常常通过 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来表达 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04
03
《定风波》诗词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总结词
描绘雨中行走的场景
详细描述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 平生。”描述了词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 神境界。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1f8b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a.png)
问题二
苏轼在《定风波》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
问题三
从《定风波》中,你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
小组讨论: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定风波》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己对《定 风波》的独特理解,探讨苏轼在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人生
观念。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 体会,交流彼此对这首词的不同
解读。
写作特点
详细分析了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对比等,展现了苏轼 高超的文学造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课件通过具体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和 感受词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 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审美体验
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引导学生体会《定风波》中的审 美意境,感受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 态度。
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 自然的崇敬和敬畏,认为自然是宇宙 间最高法则。
借景抒情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应当顺应自 然规律。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内 心情感,如山水诗、田园诗等。
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及特点
客观描绘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客观 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
03
李清照
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多 写离情别绪和个人身世之慨,
风格清新婉丽。
04
艺术手法探讨
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比喻
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 的情感、景象等具象化, 使读者产生共鸣。
拟人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动作,增强诗歌的生动 性和感染力。
苏轼在《定风波》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
问题三
从《定风波》中,你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
小组讨论: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定风波》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己对《定 风波》的独特理解,探讨苏轼在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人生
观念。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 体会,交流彼此对这首词的不同
解读。
写作特点
详细分析了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对比等,展现了苏轼 高超的文学造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课件通过具体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和 感受词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 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审美体验
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引导学生体会《定风波》中的审 美意境,感受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 态度。
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 自然的崇敬和敬畏,认为自然是宇宙 间最高法则。
借景抒情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应当顺应自 然规律。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内 心情感,如山水诗、田园诗等。
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及特点
客观描绘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客观 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
03
李清照
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多 写离情别绪和个人身世之慨,
风格清新婉丽。
04
艺术手法探讨
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比喻
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 的情感、景象等具象化, 使读者产生共鸣。
拟人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动作,增强诗歌的生动 性和感染力。
语文苏轼《定风波》(共35张PPT)
![语文苏轼《定风波》(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30e2068852458fb760b5605.png)
赏析探究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
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
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莫听―――> 何妨―――>
超然外物 镇定自如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超旷达观 谁怕―――> 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任―――>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雨
即事感怀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感觉: 狼狈、不觉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
“马”
“竹杖芒鞋 轻胜马”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 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 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 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 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小结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 ,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 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 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 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 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现在,很多同学面对高考的压 力而无所适从,请你运用苏轼的 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 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477d5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1.png)
明确: 1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 说穿
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 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
,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 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
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精选可编辑ppt
21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 们
精选可编辑 ppt
26
6、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 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
手法来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 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
哲理。
⑶虚实结合 实写自然风雨和自己的坦然 面对的态度;虚写人生的风雨、政治“风 雨” 和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 的豁然旷达人生态度。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和给我们怎 样的人生启示。
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 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精选可编辑ppt
27
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
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
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了作者
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
襟怀。
精选可编辑ppt
28
归纳小结
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 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
,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 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
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精选可编辑ppt
21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 们
精选可编辑 ppt
26
6、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 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
手法来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 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
哲理。
⑶虚实结合 实写自然风雨和自己的坦然 面对的态度;虚写人生的风雨、政治“风 雨” 和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 的豁然旷达人生态度。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和给我们怎 样的人生启示。
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 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精选可编辑ppt
27
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
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
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了作者
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
襟怀。
精选可编辑ppt
28
归纳小结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addb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5.png)
选取苏轼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与《定风波》
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苏轼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变
化。
02
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比较
选取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代表作品,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与
《定风波》进行比较分析,展现不同词人的创作特色和时代背景对作品
的影响。
03
与后世词人的作品比较
选取后世词人的代表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与《定风波》进
行比较分析,探讨宋词在后世的发展和演变。
当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定风波》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文学艺术在传承和 创新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欣赏和分析《定风波》等优秀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关注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和现象,提 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平
拓展阅读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了解 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通过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的文学 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 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世
界。
分组讨论与分享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围绕《定风波》的主 题和意象进行分组讨 论。
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 分享讨论成果,展示 小组的智慧和创意。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 极发言、交流看法, 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创意写作与展示
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以《定 风波》为蓝本进行创意写作, 如续写、改写、扩写等。
和精神境界。
课程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10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神态 自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 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 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 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 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 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 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 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吗?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 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旷世奇才
•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 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 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 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 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 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 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 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 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达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 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
幻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 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 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 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 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 达的胸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 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诗词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 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 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 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 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 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新课导入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政治家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 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 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 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的手法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 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狼狈 不觉
雨
偶 然 客 观 „„
淋or躲
选 择 主 观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 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 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 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喻词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 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们。
归纳小结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 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 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 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 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 “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 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 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 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10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神态 自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 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 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 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 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 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 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 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吗?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 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旷世奇才
•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 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 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 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 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 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 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 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 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达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 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
幻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 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 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 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 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 达的胸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 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诗词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 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 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 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 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 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新课导入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政治家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 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 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 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的手法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 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狼狈 不觉
雨
偶 然 客 观 „„
淋or躲
选 择 主 观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 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 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 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喻词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 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们。
归纳小结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 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 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 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 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 “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 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 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 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