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存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明白得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讨文章的内涵,培育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照、衬托手法的表达到效。
(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巨险阻,勇往直前。
2.教学实录(一)媒体辅助,导入新课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
学生欣赏画面,体味美好的乐曲。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依照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形。
多媒体展现内容如下: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对加点字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惩罚 B.警戒 C.苦于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指.通豫南 A.指向B.手指 C.一直杂然相许.A.许诺 B.同意 C.许诺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C.语气助词一词多义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以君之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其:其如土石何惧其不已也帝感其诚其妻献疑焉: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之:甚矣。
汝之不惠告之于帝翻译下列句子:①甚矣。
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判或补充。
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诵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五幅:神灵移山图(三)研读课文,明白得寓意(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课设计愚公移山教师寄语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有的文言实 .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识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平生与哲学思想 .教课能力目标:培育学生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线,目标自学庄子作品 .感情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看法有限,若骄傲自满,就不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课指引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要点教课指引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 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预习检测 .1. 字音.泾()涘()渚()殆()弗()2.词语 .(1)通假字 .泾流之大不辩牛马(2)古今异义 .东面而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词类活用 .顺水而东行,至于北海轻伯夷之义少仲尼之闻以天下之美3.句子 .(1)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2)翻译 .闻道百,认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4. 作者.庄子名周,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系统 . 他片面夸张全部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全部适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异,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拥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此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 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量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看法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假如骄傲自满,就不免见笑于人 .三. 研读课文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状况下欣然自喜?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③河伯为何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谈论以下问题 .①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② 文顶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③河伯引“闻道百,认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④ 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⑤ 这篇课文说了然一个什么道理?⑥ 经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色?四. 总结. 扩展《秋水》我们学的不过开头的一段 .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谈论“价值判断的无量相对性” 的问题 . 庄子采纳寓言形式,用河伯 . 海若的对话来谈论奥妙的哲学问题 . 课文这一段河 . 海的比较,实质不过引出大小 . 多少 . 贵贱之类的看法,而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沿的认识的大海 .读了这篇寓言后,你遇到了哪些启示?五. 体验活动朗文部分,领会此中比的含.望洋向若而曰:“⋯⋯吾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行以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 . 夏虫不行以于冰者,(拘限)于也 . 曲士(曲之士,指寡陋的人)不行以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出于崖涘,于大海,乃知丑(里指浅陋) . 将可与大理矣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之,不知何止,而不盈;尾(中的海水排放)泄之,不知何已,而不虚(尽) . 春秋不,水旱不知 . 此其江河水流,不行量数 . 而吾未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 吾在天地之,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少,又奚以自多?四海之在天地之也,不似空(穴)之在大乎?中国之在国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乎?号(称号)物之数之万,人一焉 . 人卒(通“萃”,齐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之所通,人一焉 .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体乎?五帝之所(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天下的事),仁人之所,任士(担的人)之所,尽此矣 . 伯夷辞之以名,仲尼之以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向之自多于水乎?”六. 牢固1.以下加点字注音:流()渚崖()仲尼()伯夷()2. 以下加点字注有的是()A. 不水端端:尽.B. 旋其面目旋:旋,掉.C.望洋向若而曰望洋:看着大海.D.大方之家方:道.3. 以下句子翻有的是()A. 河伯欣然自喜:河伯滋滋的高起来.B. 吾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遇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讥笑.C. 望洋向若而叹曰:仰头仰望向着河神若叹说.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事自己都占了.4.填写:⑴《秋水》中写河伯傲慢自傲的句子是.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5.用现代汉语写出你对以下词语的理解 .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⑵于是焉(于:)⑶百川灌河(灌:)⑷秋水时至(时:)6.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⑴顺水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附:参照译文秋季的雨水按季节抵达了,许好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 畅达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 . 这时候,河神乐融融地高流行来,感觉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终点 . 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诱惑地惋惜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好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说的就是我啊 . 我以前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问. 小看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此刻我亲目睹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抵达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我将长远地被大方之家讥笑. ”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23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
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愚公移山
教学
目标
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
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
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教
材
分
析
与
教
法
设
想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X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1.聚室而谋曰
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1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学内容:1.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2.让学生朗读故事,了解故事情节。
3.通过阅读,“愚公移山”故事的中心思想。
4.通过课堂讨论,深入了解故事内涵和意义。
5.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模拟“愚公移山”的故事。
6.总结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责任和担当感。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介绍故事起源和发展历程。
2.让学生读一下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通过课堂阅读,理解“愚公移山”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4.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深入探讨故事内涵和意义。
5.根据故事“愚公移山”的情节和主题,组织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模拟故事场景,让学生通过互动与合作体验到故事的深层含义。
6.总结故事的主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关联,培养学生责任和担当感,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积极探索、奋斗和创造。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意义和价值。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与交流深入挖掘故事内涵和意义。
3.课堂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合作实践,体验“愚公移山”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4.思维导图和总结,归纳和总结故事的主题和价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2.口头表达能力,是否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团队合作能力,是否能够积极配合组内合作,完成任务。
4.思维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5.责任担当感,是否能够将故事中的奋斗精神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⑤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⑥ 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愚公移山
教师寄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⑷秋水时至(时: )
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顺流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附: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new)
《愚公移山》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本堂课在2014级42班教学的,本班的孩子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甚至有创见性.例如合作研讨中学生质疑“愚公移山如此之艰难,为什么他不选择搬家呢”,有学生这样为他释疑:愚公有“恋乡情结”,故土之思,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让他宁愿选择搬山.这表明,孩子们已经能够联系自己所积累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去看问题了,具备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了。
实在欣慰。
另外,内容设计其实可以一课时去完成。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Yugong moving mountains lesson 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2、篇章2: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3、篇章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4、篇章4:愚公移山模板(规范版)5、篇章5:愚公移山文档(通用版)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愚公移山》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愚公移山》,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坚持的重要性。
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道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该节课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情节及蕴含的道理,掌握表达个人观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研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鼓励学生树立正义、勤奋、坚持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意义2.理解《愚公移山》的情节及蕴含的道理3.掌握表达个人观点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引导学生探析《愚公移山》中深层次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智慧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观看视频,教师向学生简介寓言故事。
学生能否找到其中的道理。
视频结束后,引导学生自由探讨。
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启迪学生思考。
并呈现本周话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的两侧为什么会有神仙帮助愚公”。
2.学习环节1.利用课本、PPT等多种方式,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师简单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理解。
3.学生分组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道理。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归纳出故事中的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分辨故事中显然之理与深层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引导学生总结各组的思考成果,进一步提炼出故事的中心问题和所蕴含的道理。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协调各组间讨论的差异,防止讨论结果偏离主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doc
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白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冃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重点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吋代意义。
2.难点: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吋代意义,培养学纶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家知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Z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一堂课,我们就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同学们要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具体了解愚公的精神。
<二>预习展示《愚公移山》选口《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吋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 乂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Z—。
《列子》这部书小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小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乂带有神话色彩,历來脍炙人口。
<三>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Z塞曾不能/损魁父Z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Z孀妻/冇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口读课文,参考注禅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Z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卜•來,准备进行交流。
4.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人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四>合作探究1.阅读课木思考下列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原因:惩山北Z塞,出入Z迂也。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日标是什么?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列子》教学目标:1、读熟课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我们初中学过哪些寓言?寓言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很有名气,毛泽东主席曾经引用过这则寓言。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用了这个典故。
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
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
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
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愚公移山”从此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
解放之后,它又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先听同桌读,纠正字音,再自己读让同桌给自己纠正字音。
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
两人一组,由一人翻译,另一人听。
有不同意见的地方作上记号。
掌握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概括寓意。
只要坚持不懈去做一件事,就可能取得成功。
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山东省文登市高村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一、达成目标: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二、预习导学:(一)一读课文,走近文本自读课文,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太行.王屋二山冀.州之南惩山北之塞.荷.担孀.妻始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魁父..之丘雍.南(二)二读课文,夯实基础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用蓝笔画下来,把不明白的地方用红笔划出来,或整理在下面准备交流。
三、导入新课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这首歌的创作蓝本就是出自《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
三、课堂探究(一)朗读展示(二)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10分钟)(三)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投入吧!)1、组内交流,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各组把疑难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展示讲解(给你一个机会,亮出你的风采!)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3、师惑(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毕.力平险跳往.助之汝心之固.曾.不若孀妻之子河曲智叟无以应.2、一词多义以:以.君之力河曲智叟无以.应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汝心之.固四、疏通文意1、学生翻译课文2、问题探究学生质疑教师点拨: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的呢?2、移山遇到了那些困难?(1)(2)(3)3、遇到这么多的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五、课堂反馈(尽量独立完成,不会的查阅后一定要记住哦。
)1、給下列字注音。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本堂课在2014级42班教学的,本班的孩子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甚至有创见性。例如合作研讨中学生质疑“愚公移山如此之艰难,为什么他不选择搬家呢”,有学生这样为他释疑:愚公有“恋乡情结”,故土之思,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让他宁愿选择搬山。这表明,孩子们已经能够联系自己所积累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去看问题了,具备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了。实在欣慰。另外,内容设计其实可以一课时去完成。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具备了基本的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并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倒装句式等文言知识能够运用,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2.明确故事寓意和分析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以增强文言文语感。
追问:从愚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怎样的“愚公精神”?
明确:大智大勇,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智慧,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 、不惧怕困难、能持之以恒、目光长远。
补充:“愚公移山”已经成为了成语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4、讨论:“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你怎么看这个结局?
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然后回答,教师归纳: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了解寓言
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3、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万仞rèn 孀妻shuāng 惩chéng 始龀chèn
塞sè穷匮kuì箕畚jī běn 厝cuò
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注释,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疏通文意
5、文中的通假字
1)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4)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5)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6、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正在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汝心之固顽固,固执
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今亡亦死逃跑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简直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7、整体感知疏通结构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果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叙事艺术。
1)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2)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明确】1.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表达的是关心之意,讲真话,提问题。
智叟,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有一定作用。
前者“献疑”,引起家人讨论运土问题,促使移山行动。
后者“笑而阻之”,引起愚公反驳,过渡到神话结尾,自然合理。
2.京城之子是“遗男”,去帮助愚公必然得到母亲的同意,可见愚公事业受到众人
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看出他是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
2、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大智,有发展的眼光
大勇,与困难作斗争
胸怀大志远见卓识坚持不懈
智叟: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4、开放性作业。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愚公精神: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
5、欣赏本文的写作手法。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
智叟愚公(对比)
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
山神惊惧天帝感动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衬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今天仍然需要,我们要传承愚公精神,既要有远大抱负,又要正确认识分析现状,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2、创编故事片断
参考题目: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