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地震台网终止相应用探讨——以9.21集集地震震源破裂参数求解为例
测定震源深度的困难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1990,一种确定地震深度的新方法,地震地磁 观测与研究,Vol.11,No.2,1990,4~12) • 区域深度震相到时的利用:sPn,sPmP
sPn的利用
• 越来越多的人利用sPn-Pn到时差测定近震的震源 深度。(利用多层分层均匀速度模型下的sPn-Pn 走时差计算公式或走时差表)
不同情况下的震源深度测定方法
有近台(震中距<40~50km)到时数据
• 密集台网:4个或更多近台包围震中(gap<180°) ,可使用x 、y、z、t一起求解的通用方法(用直达P和直达S到时)得到 可靠的震源深度。因此,改善深度测定能力成为加密台网的 理由之一。最有利于地震速报,特别是自动定位。
• 难点在于如何正确识别sPn震相。多台震相追踪有 助于sPn 震相的识别(例如,洪星等,2006)
洪星等,台湾海峡南部一次5.0级地震的sPn震相分析,地震 地磁观测与研究,Vol.27,No.1,2006,26~31 图中可清楚看出sPn-Pn到时差基本不随震中距变化的特点
不同情况下的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续)
• 马树田(Sutian Ma),2010, Focal Depth Determination for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by Modeling Regional Depth Phases sPg, sPmP, and sPn,BSSA 100(3):1073~1088;
<=180
DMIN(km) (最近台的震中距) <=focal depth or 5km
<=2x focal depth or 10km
福建地震台网远震震相特征分析
福建地震台网远震震相特征分析作者:蔡杏辉王旭段刚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36期蔡杏辉王旭段刚(福建省地震局福建福州 350003)摘要:震相特征是研究震源和地球内部构造的基础信息,本文对福建台网记录的远震进行分析,用地震实例说明了不同距离、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远震震相特征,对福建台网远震震相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福建地震台网远震震相分析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c)-0119-01地震震相的记录特征的掌握和震相的识别是资料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基础。
地震波从震源发出直到被记录下来,其携带大量地球内部信息及震源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在地震记录图上,其主要部分即是震相。
目前福建数字台网对远震震相分析不作编目要求,分析人员对远震震相记录特征并不熟悉。
随着区域数字台网的发展和地震科研需要,今后对远震震相有可能要求分析处理。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福建台网记录不同距离、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远震波形资料,结合地震波传播规律和走时规律,总结台网记录震中距在10°-105°范围内远震震相记录特征,为今后日常远震分析处理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
1 远震震相分析的基本方法1.1 波形仿真方式选择远震分析时,通常在短周期仪上读取频率较高的初至震相;而对于频率低的后至震相(大多数),则在中长周期仪上进行读取。
通过波形仿真,对具有不同频率特征的各类地震波进行震相识别和分析。
1.2 震相识别方法地震发生后,首先根据不同种类地震记录图的记录面貌,振动持续时间等,大致判断地震性质(地方震、区域震或是远震),再依据各类地震特点对具体震相识别。
如果确认是远震,则依据各类波的走时规律和振幅确定第一震相P、第二震相S,再根据走时表确定其它后续震相[2]。
震相特征7个判据:到时、振幅改变、周期改变、相位改变、波组持续时间、波列形态。
2 远震震相分析震中距10°∽105°的地震称为远震。
地震、活动断层
1、地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由于地球内部每时每刻在孕育发生着各种复杂的运动,地震便是地壳剧烈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球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内部物质组成的不均匀以及宇宙间星体引力对地球的影响,使得内部存在大量能量,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时刻推动着地壳中的岩石,使地壳岩石发生形变,这种力量逐渐积累、加强,当岩石承受不了强大的应力作用时,就会发生突然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猛烈错动,从而引发震动,当震动传到地面上时,便形成了地震。
地下岩石中的应力积累越多,释放能量越大、越集中,地震也就越强烈。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避震:1、在家庭怎样避震:躲在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2、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震后应当有组织的撤离。
必要时应在户外上课。
3、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4、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避开危险物、高耸物或悬挂物。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5、在野外怎样避震: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6、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1)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2)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3)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露,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震源机制解
三、P波的四象限分布 在地震学的早期研究中,人们就 已注意到P波到达时地面的初始振动有 时是向上的,有时是向下的。20世纪的 10~20年代,许多地震学者在日本和 欧洲的部分地区几 乎同时发现,同一 次地震在不同地点 的台站记录,所得的 P波初动方向具有四 象限分布特征。
地表垂直向地震仪记录P震相的初始 振动方向:向上的,记为正号;向下的,记 为负号。正号P波是压缩波,因为这种波的 到达使台站受到来自地下的一个突然挤压, 台基介质体积发
十一、求解方法
1、P波初动法 2、P波S波振幅比方法 (根据震源理论,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 中,双力偶震源幅射的远场地震波位移 分量表达式,利用振幅的相对大小,可 算出P、T、B轴方位)3、其它方法(例 如在频率域分析P波或S的振幅谱低频幅 值等)
M
上式表述的是双力偶震源辐射的远场地震波位移在观测点 P(r ,θ,Φ)处的分量表达式,ρ为岩石密度,r表达位移的点至震源 的距离, 是双力偶中一个力偶强度随时间的微商 M P波与S波振幅比反演震源机制的方法 振幅比的幅射花样随空间方位的变化比单种波的辐射花样要强 烈得多.从此意义来说,只要有正确的观测振幅比,且观测值归算 至震源球面上后的位置正确的话,振幅比观测对震源机制参数有 较强的约束力.但用振幅比测定震源机制解时,只能求出两节面 的空间位置,不能确定可能断层面的运动特性,还须借助至少一 个P波初动.
近震震源球示意图
远震震源球示意图
只要记录足够多,且台站对应点在震源 球面上的分布范围足够广,则总可找到两个 互相垂直的大圆面将震源球面上的正、负号 分成四个部分,即四象限, 这两个互相垂直的 大圆面称为 P波初动的节面,节面与地面的 交线称为节线,节面上P 波初动位移为零。二节面 之一 (AA′)与地震的断 层面一致,而另一个面
利用倒谱辅助识别终止相——以9·21集集地震为例
l 方 法 的引 进
.
倒频 谱 ( 国电子仪 器仪 表学会 信号 处理 学会 ,9 3 分 析 是 近代 信 号处 理 科 学 的一 项 新 中 18 )
技 术 , 以处 理 复 杂频 谱 图上 的周 期结 构 , 括 功率 倒 频谱 分 析 和复 倒 频谱 分 析 两种 主 要 形 可 包
关键词 终 止 相 ; 谱 ; 源 ; 别 ; 2 集 集 地 震 倒 震 识 9・ 1
0 引 言
作者 曾对终 止相 应用进 行探 讨 ( 于洪波 ,0 0 , 在应用 过程 中, 感终 止相识 别 的 困难 。 2 1)但 深
在理论 上 , 终止相 实 际是一 个叠 加信 号 , 对运 用 数学 处 理 方法 提 供可 能 , 于地 震 远 场位 移 谱 对 解析 式 中震源 的有 限性 因子使 得谱具 有振 荡特 性 这一 现 象 , 发 我 们 运用 对 波形 谱 再进 行 某 启 种谱 分析 来识 别终 止相 。笔 者 认 为 , 使用 倒 频 谱 (e srm) 数 学 处理 , 以辅 助识 别 终 止 cp tu 的 可 相, 近而较 为 准确分 析计算 震 源参数 。
语 音分 析 、 球物理 数 据处理 范 畴的种 种 问题 。 地
2 原理
在终 止相 产生 的理论描 述 中 , 在波 形上 我们 确认终 止相 的位 置实 际上是 一个叠 加信 号 。
作者简介: 于洪 波 (9 2 ) 男 , 程 师 , 从 事 数 字 化 地 震 遥 测 台 网监 测 工 作 17 , 工 现 本文 收 到 日期 : 0 1 1 — 4 2 1 0 1
式 。倒 频谱 对 于分析具 有 同族谐 频或 异族谐 频 、 多成分 边频 等复 杂信号 , 出功率 谱上 不易 发 找
1、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理论与建设规划研究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08年重点支持方向一、地震监测理论与技术1.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理论研究针对地震预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际应用需求,依据中国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基本场分布特征,研究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理论及模式,确定地震及前兆台站的设备配置方案和技术指标要求,为台网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案。
2.地震监测台网观测效能评估方法为评估台网日常实际运行综合效能,针对现有地震台网的观测环境、观测设施、观测仪器、资料处理、数据质量以及数据应用服务等环节,研究制定台站综合效能的科学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3.川滇地区地震走时表编制基于川滇地区的台站、台阵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形成震相走时数据库,建立高分辨率的三维横向非均匀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模型,获取主要地震波速度结构界面,建立川滇地区地震走时表。
4.数字化地震台网信息挖掘针对地震台网数字化观测数据,研制识别提取地震台网各种动态信息数据挖掘算法和可视化数据处理平台。
5.地震自动速报技术研究地震自动速报技术,实现对网内3级以上地震进行快速自动定位,初报时间在1分钟内、精度达到台网设计指标的50%。
6.地震仪器质量检定技术根据地震仪器技术标准和相应的入网技术要求,研究地震仪器技术指标测试和运行性能比测技术,提出标准化的检定规程和仪器性能评估方案。
7.新型地震传感器技术研发地震监测传感器新技术,开发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地震传感器,为拓展地震监测功能、构建下一代传感器网络提供可行的技术途径。
8.地震前兆综合采集技术研究综合模数转换、微处理器软硬件平台、数据实时处理、数据通信组网等技术,实现地震前兆观测的标准化、网络化、综合化数据采集。
9.极低频电磁观测技术利用我国已有人工源极低频发射信号和布设在全国的极低频观测台站,开展地震极低频监测试验和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提高地震异常识别和捕捉能力。
10.GPS观测设备系统误差校正研究针对不同的GPS观测设备之间存在的各种系统观测误差,设计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法,借助高精度观测平台进行GPS观测结果的比对,获取主流GPS观测设备的系统误差测试统计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改正模型和策略。
震源机制解
地心
M—莫氏面 C—康氏面
F — 震源;O — 震中;S1, S2, … , Sn — 观测点
震源球面与地震射线的关系
近震射线、远震射线与投影球面的关系
S2
S1
O
S3
S4
至…
远震射线
至 Sn-1
近震射线
F
至 S5
至 Sn
近震射线大多穿过上半球面,远震射线多数穿过下半球面
地震影响的分析与评价
震源机制解
– the inelastic deform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that generates the seismic waves.
– In the case of a fault-related event it refers 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fault plane that slipped and the slip vector and is also known as a fault-plane solution.
— 平面的持平投影: 大圆弧
90° E
倾向
赤平面
180°
走向
S
l — 直线的持平投影: 点
地震影响的分析与评价
震源机制解
–震源机制的涵义 –断层破裂震源参数 –震源模型 –震源球面 – 赤平投影原理 – P波初动、震源节面和力轴的赤平投影
P波初动、震源节面和力轴的赤平投影
P波初动的赤平投影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台站 代号
LBG SAC MDY ZKD ZUL ZJK HAN YINX YYR TZN SFS LQS DSQ ZZ1 ZZ2 ZZ3 ZZ4 ZZ5
用地震定位的方法研究1999年9月21日台湾省集集地震的破裂过程
由于地 震 的震级 大 , 建 台 网又处 于近震 的范 围 , 以台 网记 录的集 集地震 的波形 限 幅相 福 所 当严 重 , 文只 研究记 录 还没 有 限幅 的时 间 窗 口( n波群 ) 尽 可 能 正确 地 分 析各 破 裂 点所 产 本 P , 生的 P n波 到时 。 对于 位移 记 录而言 , 波形 可 以认 为是 函数 F £ (): A i( t+ )的表 示 , s ct no
5 O多篇 。有研 究 表明 , 台湾 省 9 2 . 1集 集地 震 所 显 示 的应 力 场 的方 向 与欧 亚 板 块 和 菲律 宾 板 块 的碰 撞方 向相 一致 ( oe a, 0 1 。这样 强有 力 的构造 背 景 , 得 集集 地震 的 震 级大 , Ka t l 2 0 ) 使 而 且 破裂 过程 十分 复杂 。研 究集 集地 震震 源过 程 的文章 很 多 ( a ge l 2 0 , Hu n t , 0 1 Hwa ge l a n t , a 2 0 , hn e a, 0 1 许 力生 等 , 0 3 , 0 1 S i t l 2 0 , 2 0 ) 虽然 这些 文章 在 方法 和所 用 的 资料 上 各 异 , 都 有 但
了 2 ; 8个 破 裂 点 的位 置 几 乎 成 一 直线 排列 , 方 向与 该 区地 块 的运 动方 向 相 近 。 Os这 其
关键词 福建台网 P n记 录 ; 曲线 走 时 方 程 组 ; 集 地 震 l 双 集 多重 破 裂 ; 块 运 动 地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33 4 ( 0 7 O — 0 3 0 1 0 — 2 6 2 0 ) 10 2 — 7
作 者 简 介 : 仙 坎 ( 9 5 ) 男 , 建 省 地 震 局 高 级 工 程 师 , 期从 事地 震 监 测工 作 林 14 ̄ , 福 长
台湾集集地震震源机制
地震引发的工程问题
• 喷砂冒水不地基沉陷问题:喷砂冒水是含水细粒沉积物分 布地区普遍发生的现象,因含水沙土受地震液化而引发, 使地基失效。其上的结构物常受到其次生灾害的影响。台 中市一些高层建筑物发生倾斜,可能是地震时地基发生丌 均匀沉降所致。
谢谢大家!
台湾9.21集集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
• 台湾地震的原动力,主要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向台湾岛 作NNW向碰撞的缘故。台湾海峡及周边整个地区的地幔流 应力场的计算表明,台湾地区甚高阶场(26~30阶)地幔 流应力场指向台湾本岛的北卉部,该区的欧亚板块和菲律 宾海板块在台湾岛北部相碰撞,这就是目前台湾地震发生 的主要动力源。(如图)
集集地震震源机制
• 1999年9月21日,台湾中部山麓带发生了M7.3的大地震, 震源深度为8km,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亜是百年来台湾许多 地震中损失及伤亜最严重的一次,其震级也是台湾本岛陆 上所发生的地震级别最大的。震源机制属低角度逆冲断层 成因,余震在平面上围绕着北港高基底做卉囿状分布,在 垂向上,则分布在逆冲断层的上盘。
• (3)断层两盘的破坏程度相差很大。上盘(东南盘)进进大 于下盘(西北盘),即断层两侧的位移量是主动盘大于被动 盘。凡地震断层是逆冲断层型,往往有这种表现。这个影响 区长度是约80km,即大震时撕裂地表的长度,但其起破坏作 用的宽度 很小。
台湾9.21集集地震震害综述不强震 发震断层问题
• 9.21集集大震的震害特殊地方,最突出的特点是 对结构物破坏最严重处往往是:第一,地震断层 穿越地面处,跨在其上的结构物被切断;第二, 发震断层上盘地基的扭曲、破坏、变形、抬升不 运动而造成地基失效,致使结构物破坏,断层下 盘则相对稳定,其位移量不沉降量极小,其上的 建筑仌是完好的:第三,特殊的地质构造不地貌常 常诱发地震;第四,如果发震断层遇到了深部构 造阻碍时,就可能发生转向或生成分支断层,如 造成意外破坏的石冈水坝。
厦门地震台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的异常图像分析与处理
? 8 T 0 i f 2 5 3 4 5 3 6 2 8 2 0 l 1
-
一T 6 — 0 7 — 1 6 — 3 6 一4 q — 5 3 — 7 2 I 9 —1 1
-8 7 — 8 6 — 0 6 - 2 5 — 43 — 5 3 — 6 2 — 8 1 一0 l
洞 室组 成 。安装 了 D Q水管 仪 、S — S S Y伸 缩仪 、V S垂 直摆 和 D W 重 力仪 4套 仪器 。( 1 Z 表 )
收 稿 日期 :2 1 — 8 2 00 0—4
作 者 简 介 :杨 婕 ,女 ,1 7 9 4年 生 ,工 程 师 . 主要 从 事 地 形 变 观测 与 分 析 预 报 工 作
引 言
地 震数 字 化地 震 前兆 观测 数据 不 正 常 的原 因 很 多 『 z l - 能 是仪 器 故 障 ( 括 本 体故 、 ,可 包 障 、数 据采 集设 备 故 障 ) ‘ 、 环境 干扰 、人 为 干扰 的影 响 ,也 可能 是 数据 转换 软 件 、预处 理软 件存 在 缺 陷 。本 文重 点 归 纳几 个容 易 漏处 理 或者 处 理 不 当 的事 件 ,分 析 了 因数据 预 处 理软
一 6 T —8 6 — 0 6 - 5l —3 4 — 4 3 — 6 2 一l 8 — 9
- 5 ? — T 6 — 9 5 - I 5 — 2 4 — 3 3 - 5 2 一 l 7 — 9
-' f 4 — 6 6 — 8 5 - 9 d 4 1 — 2 3 —d 2 一6 l
零点 台阶是一 种很 特 殊 的台 阶 .它 出现在 当 日 0时 0分 的观 测值 和 昨 日 2 3时 5 9分 的
观 测值 之 间 .即两 天 的数 据 出现 不 连续 。通 过绘 制连 续 两 日的数 据 ,就可 以很 容 易 发现 零
震源断层机制解
断层机制解:断层机制解参数的空间解释:根据地震波观测按双力偶点源模式求解震源的基本参数时,除了给出二节面(或其法线矢量)的空间方位外,还常给出所谓P、T 和B 轴的空间方位。
B 轴即是二节面的交线,又称零轴,因为该轴线上质点位移为零,也有记为N 轴。
P 轴和T 轴都位于同B 轴垂直的平面内,且各与二节面的夹角相等,P 轴位于膨胀波象限,而T 轴位于压缩波象限。
对同一个断层面来说,采用震源球上半球投影所得的节面I、II 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的数值不变,三个主应力轴的倾角数值也不变,只有方位角相差180。
断层机制解参数的西瓜皮解释图1、断层机制解参数的空间图2、断层面的空间如图:一条大圆弧AMB ,其两侧P 波初动符号相反,由它的中点M 沿横轴向着网心移动90°得一点Z。
过Z 点再作一条大圆弧CKD,他的两侧P 波初动符号也相反,且和圆弧AMB 一起把符号分成四象限,再过它的中点K 沿横轴向着网心移动90°得一点X,X点一定落在圆弧AMB 上,这是因为两圆弧满足节面的正交条件,这两点X、Z 就是节面I、II 的法线或两个可能错动方向的投影。
过X、Z 两点画出大圆弧XZ,它是两个可能的错动方向所张平面与震源球面交线的投影。
沿这条大圆弧从X点(或Z点)向其两侧各移动45°,得出两点;落在负号区(压缩区)的为P 轴与震源球交点的投影,落在正号区(即膨胀区)的则为T 轴与震源球交点的投影,节面I、II 的交线N 轴就是零轴。
这样两个节面和可能的5 条力轴就确定了。
因为他们的确定是由P 波初动符号确定的,故称为“P 波初动解”。
从西瓜皮可看出,节面I的走向、倾角为:沿网边从N 点顺时针读出N 方向与弧AMB 所张直径AOB 之间夹角α,即为节面I 的走向;OZ 与N 方向之间的夹角β为其倾向;沿弧AMB 的中点M 到网边的距离γ即该面的倾角。
节面II类推。
力轴的方位角、仰角。
以张应力T 轴为例:从N 点沿边顺时针读出N 方向与OT 的夹角ϕ即是T 轴的方位;沿OT 轴从T 点到网边的距离φ即是T 轴的仰角。
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_罗艳
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罗 艳1, 曾祥方2* , 倪四道3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北京 1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北京 1 1. 0 0 0 3 6; 0 0 0 4 9; 2.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武汉 4 3. 3 0 0 7 7
此外 , 发震层深度反映了介质的流变性质 , 是确定发 震断层及周围 断 层 地 壳 介 质 脆 性 -韧 性 转 换 的 重 要
3] ; 指标 [ 同时 , 地震深度也是地震灾害评估的重要 参
;
; / / 收稿日期 2 0 1 2 0 9 1 0 0 1 2 1 2 3 0. t t www. r o e o h s . c n - - 修回日期 2 - - 投稿网址 h p p g p y ) 、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中国科学院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基金 ( 和地震行业基金 ( 联合资助 . 4 1 1 0 4 0 3 2 L 1 0 0 4 2 0 1 3 0 8 0 1 3 - ( : ) 作者简介 罗艳 , 女,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中小地震震源参数方面的研究 . E-m a i l l u o a n@s e i s . a c . c n y ( : ) 男, 博士 , 主要从事地震学相关领域的研究 . E-m a i l z e n x f c a s . a c . c n * 通讯作者 曾祥方 , @u g
2 3 1 0
/ / 地球物理学进展 h t t www. r o e o h s . c n p p g p y
2 8卷
4] , 数, 是地震成灾的关键指标 [ 一般而言 , 地震越浅 ,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目录2 地震层序分析 (2)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2)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3)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5)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6)3 地震构造解释 (9)3.1 概述 (9)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10)3.3 断层解释 (11)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12)3.5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17)4. 区域地震相分析 (18)4.1 概述 (18)4.2 地震相标志 (19)4.3 地震相编图及其沉积相解释 (24)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识别 (27)4.5 典型地震相模式 (31)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第3课2 地震层序分析?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2.5 地震地层单元划分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2.2.1 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 2.2.2 单一同相轴的对比? 2.2.3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 2.2.4 根据振幅包络线进行对比? 2.2.5 地震反射界面对比的闭合检查2.2.1 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因峰值点容易确定,因此通常是对波峰或波谷进行同相轴对比。
地震反射界面地震反射界面是多条地震剖面的同相轴在三维空间上构成的一个几何面。
地震反射标志层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
因其易于识别和对比,因此地震解释首先要从标志层开始,在断裂发育区尤其如此。
重大的地质界面可以是标志层,也可以不是。
如基底意义重大,但某些情况下反射特征不明显,难以识别。
2.2.2 单一同相轴的对比原则(1)极性相同: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道的同相轴或为波峰或为波谷,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2)波形相似:相邻道同相轴的振幅、频率等波形特征相似,横向上为逐渐变化,横向连续性好。
地震动转动分量研究
密集 台网相对较少 , 因此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
2 等效群速度法 。 )
频 域法 比行波法在理论上更进一 步 , 是频域 法假设 体波 波 但 速 和入射 角都为定值 , 即以视 波速为定 值。而地震 波速并 不是一 个定值 , 它具有频 散现象 且 已被多人 证 实 , 且认 为假定 入射 角也
地 震 动 转 动 分 量 研 究
洪
摘
一
钟
崔太成
241 ) 6 3 2
( 国核 工程 有限公 司荣成分公 司, 山东 荣成
要: 通过对频域 法进 行一定的改进 , 虑地震波等效群速度的频散 效应 以及 体波入射 角的频散效 应 , 算 出适合 中国 四川 地 考 估
些特 性。
区视 波速 曲线。并用得到 的视波速 曲线研 究汶川地震波转动分量 , 以期研 究如何更加 准确地估 算地震波 转动分量及 转动分 量的 关键 词 : 转动分 量 , 等效群速度 , 波入射角 , 体 频散 效应
第3 8卷 第 8期 20 12年 3月
S HAN ARC T E XI HIEC UR I
山 西 建 筑
Vo . 8 N . 13 o 8
Ma . 2 1 r 02
・3 ・ 9
文章编号 :0 9 6 2 2 1 0 ・0 90 10 — 85(0 2)8 0 3 -2
动分量。
1 对 u () : t , ,t均作傅 里叶变换得到 。∞) “ ) 。 t , () u () ( ,:
是过 去的分析主要集 中在三个 正交 的平 动分量 上。而事 实上 , 地 ( , ) ∞) u ( ; 3 震 波通过地面时所 引起 的运 动形式 是极 其复 杂 的, 点 的波速 、 各 2 考虑主频方 向的影响, ) 设主频角为 , 将得到的 u () u () t , :t, 周期 和相位都是不 同的。正是 由于这种复杂 性 , 导致地 面的运 动
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水平成层半空间自由场的时域计算
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水平成层半空间自由场的时域计算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水平成层半空间自由场的时域计算地震波斜入射是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不是垂直于地表,而是呈一定角度斜入射到地下结构中。
水平成层半空间是一种地下结构,它由多个水平层组成,每个层的特性可能不同。
在这样的结构中,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受到了多层次的影响,使得地震波场的时域计算变得更加复杂。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水平成层半空间自由场的时域计算,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1. 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的基本原理在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地震波的入射角度不再是垂直于地表,而是呈一定角度斜入射到地下结构中。
这种情形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地震波场的分布和能量传播。
在水平成层半空间中,每个水平层的物理性质和介质参数都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使得地震波场的时域计算变得更加复杂。
2. 水平成层半空间自由场的时域计算方法介绍在水平成层半空间中,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受到了多个水平层的影响,因此时域计算方法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影响。
常见的时域计算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辐射场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地震波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对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进行精确计算,从而得到地震波场的全面信息。
3. 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水平成层半空间自由场的时域计算数值模拟为了更加直观地理解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水平成层半空间自由场的时域计算,我们可以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设定不同的地震波入射角度、地下结构的介质参数和地震波源的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得到不同条件下地震波场的时域分布情况。
这些模拟结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震波在斜入射情形下在水平成层半空间中的传播规律,以及不同因素对地震波场的影响。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水平成层半空间自由场的时域计算是地震波地下传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我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水平成层半空间的时域计算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地下结构的复杂性,为地震灾害防治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022年10月—2023年2月中国大陆地区犕≥4.0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
梁姗姗,邹立晔,刘艳琼. 2022年10月—2023年2月中国大陆地区M ≥4.0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J]. 地震科学进展, 2023,53(4): 185-191. doi:10.19987/j.dzkxjz.2023-019Liang S S, Zou L Y, Liu Y Q. Determination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s with M ≥4.0 occurred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during October 2022 to February 2023[J].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s, 2023, 53(4): 185-191. doi:10.19987/j.dzkxjz.2023-019地震科学数据应用2022年10月—2023年2月中国大陆地区M ≥4.0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梁姗姗※ 邹立晔 刘艳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摘要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2022年10月1日—2023年2月28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 ≥4.0共46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2023年1月30日新疆沙雅M 6.1地震的矩心位置和矩心偏移时间。
结果显示逆断型15次,走滑型15次,正断型14次,未知型2次。
关键词 震源机制;震源参数中图分类号:P31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780(2023)04-0185-07doi :10.19987/j.dzkxjz.2023-019Determination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s with M ≥4.0occurred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during October 2022 to February 2023Liang Shanshan, Zou Liye, Liu Yanqiong(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gional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using the broadband waveforms recorded by China Seismic Network were conducted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46 earthquakes with M ≥4.0 occurred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from October 2022 to February 2023 were obtained. The centroid location and time shift of the M 6.1Shaya ,Xinjiang earthquake were determinated by a grid search in the horizontal plane. The types of thes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show 15 reverse faulting ,15 strike-slip faulting ,14 normal faulting and 2 odd earthquakes.Keywords focal mechanism; source parameters引言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日0时—2023年2月28日24时,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M ≥4.0地震47次(表1)。
利用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记录计算福建中等强度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利用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记录计算福建中等强度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邱毅;郑斯华;鲍挺;李军;袁丽文【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13(033)001【摘要】Ten earthquakes (ML≥4) occurred in Fujia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from 2007 to 2009. These frequently occurred moderate earthquakes actually affected the local people's lif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earthquakes. In this paper,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four earthquakes (ML>4. 2) have been calculated by using broadband digital data of Fujian earthquake network and the seismic moment tensor inverse software TDMT-INVC developed by Douglas Dreger of the Berkeley Seismological Laboratory. The results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re analyzed. The focal depths are determined in the inversion.%2007-2009年福建及邻近地区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0次.这些频繁发生的中等强度地震,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加强对这些地震的分析研究.本文利用BSL开发的矩张量反演程序TDMT_INVC,使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台站地震波形记录,对2007 2009年福建地区发生的4次ML>4.2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反演,并对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在反演过程中,利用波形拟合方法确定这4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总页数】9页(P65-73)【作者】邱毅;郑斯华;鲍挺;李军;袁丽文【作者单位】福建省地震局,福建福州 350003;福建省地震局,福建福州 350003;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福建省地震局,福建福州 350003;福建省地震局,福建福州 350003;福建省地震局,福建福州 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记录研究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特性 [J], 汪素云;俞言祥;吕红山2.利用CAP方法快速计算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J], 杨军;苏有锦;陈佳;叶泵;李孝宾;金明培;王宝善3.应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测定国内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J], 任枭;刘瑞丰4.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P-),(S-)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 [J], 胡新亮;刁桂苓;马瑾;李雪英;高景春;王勤彩5.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计算汶川地震余震峰值加速度分布图 [J], 俞瑞芳;俞言祥;肖亮;徐伟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是可以预测的——网上编辑,包含几个附件
2月3日21时左右,4日上午突跳不断,4日零晨3时摆动得无法读数。
1—2秒持续10分钟
SN最大100μA
约在74年12月27、28两日发现摆动
6
汤池
已工作数年
EW
75年2月3日明显摆动
周期不定
2μA
1月14日18时、1月26日均有摆动
7
沟沿
71年
SN向强MN=12m
75年2月2日发现,4日19时20分摆动强烈。
1秒左右
>45mV
3
分水冶金102队
75年1月7日
SNMN=60m
2月3日16时以后电位极不稳定,4日上午强烈的脉冲连续不断。
数称
>1000mV
4
官屯
已工作数年
EWMN=8m
2月3日18—19时、22时,4日7—11时半、18时均有突跳。
0.5—1秒
4μA
从74年12月()窝地震前后开始发现
5
虎庄
已工作数年
默认分类2008-06-09 17:31:58阅读40评论1字号:大中小订阅
(2)临震突跳
震前土地电突跳现象较为普遍,一般周期为几秒至几分钟,以1—2秒居多,突跳幅度最大达100微安左右(或者1000毫伏以上)。
突跳现象,从1974年11月即开始陆续出现,12月22日后逐渐增多,而大量出现是在海示威者地震前两三天。
我们知道,从地表到地下几十公里的地壳深处,只要有密度不均匀体存在,就会引起重力异常。因此重力异常中蕴含着较多的地质内容,这一特点使重力资料在地质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了解钻探所达不到的深部地壳结构,重力资料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地块的隆起和地块的坳陷接触带,重力异常的梯度比较大。重力异常梯度带通常是深大断裂带,也是地震频发带,多金属成矿带。
钼矿微震震源参数反演及震源破裂机理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Vol.39 No.122021年12月应用研究钼矿微震震源参数反演及震源破裂机理赵艳红,舒 雷,安 全,谷素荣,徐锡泉(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呼和浩特 010010)摘要:矿山是开采矿石或生产矿物原料的场所,矿山开采属于高危险性行业。
钼矿安全是开展生产活动的基础,影响矿山安全的因素有滑坡、坍塌、爆破、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职业危害、车辆伤害和电伤害等。
钼矿微震震源参数反演及震源破裂机理分析是精准定位震源、求取震源参数的重要手段。
本文采用卓资山露天钼矿微震监测项目产出的资料,对钼矿微震震源参数反演及震源破裂机理展开研究,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依据及技术支持。
关键词:钼矿;微震;震源参数;震源破裂机理;反演中图分类号:TU45;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1)12-0019-05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1.12.006Inversion of Source Parameters of Molybdenum Ore Microseisms andSource Rupture MechanismZHAO Yanhong, SHU Lei, AN Quan, GU Surong, XU Xiquan(Seismological Bureau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ohhot 010010, China)Abstract : Mine is a place to mine ore or produce mineral raw materials, and mining is a high-risk industry. The safety of molybdenum ore is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ctiviti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mine safety are landslides, collapses, blasting, mechanical injuries, falls from heights, occupational hazards, vehicle injuries, electrical injuries, etc. Inversion of microseismic source parameters and analysis of source rupture mechanism in molybdenum mine are important means to accurately locate the source and obtain the source parameters.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produced by the Zhuozishan open-pit molybdenum min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project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inversion of the microseismic source parameters and the source rupture mechanism of the molybdenum mine, providing reliable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safe production.Keywords : molybdenum ore; microseisms; source parameters; source rupture mechanism; inversion钼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地硬而坚韧,同时也是一种人体及动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门市 地 震 局 , 福 建 厦 厦 门 3 10 ) 6 0 3
摘 要 :介 绍 了终 止 相 产 生 的 机 理 ,及 其 震 源 计 算 方 法 一 解 方 程 组 法 的 原 理 ,运 用 该 方 法 对 厦 门 市 数 字 地 震 台 网记 录 的 9 2 集 集 地 震 的波 形 进 行 终 止 相 识 别 ,首 次 利 用 短 周 期 记 录 终 止 相 .1 方 法 得 到 了 9 2 集 集 地 震 的破 裂 长 度 、破 裂 走 向 、破 裂 速 度 等 参 数 ,研 究 结 果 与 现 场 考 察 结 .1 果基本吻合 。 关 键 词 :9 2 集 集 大 地 震 ;终 止 相 识 别 ;震 源 机 制 求 解 .1 中 图分 类 号 :P 1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6 2 ( 0 0 1 0 9 — 6 35 2 3 0 1 8 6 2 1 )0 — 0 9 0
华 南 地 震
3 0卷
导致 组合 模式 的终 止相 比较 明显 。基于 目前 的认 识 ,终 止相 是 在断 层 传播 终 止很 突 然时 产
生 的 ,如果 断裂 传 播停 止很 和缓 ,则 不 产生 明显 的终 止相 。用终 止 相来 反 演震 源 的运 动 过 程 ,可 给 出震 源破 裂过 程 的清 晰图像 ,即震 源 的破裂 方 向 、破裂 长度 、破裂 持 续 时 间破裂 速 度等参 数 。
丰 富一些 。解 方程 组法 有一 个 明显 的特 点 ,即对 台站 数 量和 分 布 的要 求 较低 .不 像 P波初 动方法 那样 要求 大 量 台站记 录 。而且 要求 台站分 布在 震 中 四周 .解方 程 组 法 只需一 定 数量 的台站记 录 ,且 台站在 震 中一 侧 即可 。本 文选用 解方程 组法来 求解 震源 机制 。
收 稿 E 期 :2 0 — 1 1 l 0 9 1— 6 作者 简 介 :于 洪 波 ,男 , 1 7 9 2年 生 ,工 程 师 . 现从 事 数 字 化 地 震 遥 测 台 网监 测 工 作
E— i yh nb @ m  ̄cm — l u og o x d . ma : o
1o o
1 终 止 相
16 9 4年 美 国地 震 学 家 萨 维 奇 在玻 璃 模 型上 作 张 性 破 裂 实 验 时 首 次 发现 了终 止 震 相 ,
他 认为 终止 相是 破 裂从一 个 端部 传至 另一 个端 部 突然 终止 时产 生 的 。
此 后 日本 、法 国 、西德 的学 者 相 继 对 终 止 相 进 行 了研 究 ,并 得 出终 止 相 的 基 本特 征 ,
2 . 解 方 程 组 法 2
各 台地 震 图上 终 止 相 与 P波 初 动 的到 时 差 △ 为走 时偏 导 数 和震 源空 间位 置 的变 化 ( 即震 源初始 破裂位 置到破 裂终止 位置 )( ,△ △ A,△ )的关 系可 由下方程 组 ( 2 表示 : r 式 )
为终 止相 的应 用 奠定 了基础 。在 国内 ,秦 保燕 等 地震 专 家 首 次用 组 合 模式 对 产 生 终 止相 的
原 因进 行 了研究 [ ] 2 ,并 给 出了产 生终 止相 的必要 条件 :即在震 源端 部调 整单 元存 在 拉伸 区 、 - 4
剪应 力集 中区 ,且 调整 单元 介 质 比较软 弱 ,因而对 传播 断层 产生 象力 作用 。 以上 三个 条件
引 言
地震 波 携带 着 震 源 和地 球 介 质结 构 的 丰 富信 息 。终 止 相 是 断层 破 裂 传播 至震 源 端 部 和 自由表 面 时 出现 的震 相 。分析 研 究 地震 图上 的终 止 相 可 给 出震 源破 裂 过 程 的 清 晰 图像 ,有
助 于认 清 地震 破 裂时 的细 节 ,为地 震 预报地 震 工程 建设 服务 。
初动机 制解 的基 础上进 行 ,需要 假定 P波在 震源 区 的传 播 速度 .而方 法 二不需 要 P波初 动机 制解 也不 需要 假定 波 速 的值 .只 需 要终 止 相识 别 正 确 .到 时 判 读 准 确 即 可 。从 结 果上 看 ,主导 事件 分 析 技术 由于 假定 了波 速 . 因此 所求得 的破 裂错 动 总长 、断层 面 的宽度 和破 裂 速度 等都 比解方 程组 法 的结 果 略 小 .因此 其误 差 略 大 一些
第 3 0卷
第 1期
华 南 地 震
Vo . 0 1 3 .No1 .
MR . 01 r .2 0
2 0年 3月 01
S OUT C NAJ H HI OURNA E S OL Y L OFS IM OG
厦 门市 地 震 台 网终 止 相 应 用 探讨
以92 . 1集集地震震源破 裂参数 求解为例
P波与终 止点 B发 出 的 P波 的到时 差 为 △ .这 一 时差 在波 形 图上 即为 终止 相 和初 至破 裂震 I
相 的差 。
S
利用 终止 相 研究 震 源破 裂 过程 的 方法 有两 种 [:一 5 ]
是 主导事件 分析 技术 :二 是解方 程组 法 。前 人 已对上 述
两种 方法 的优缺 点开展 过对 比研 究 .方法 ~需 要在 P波
2 用终 止 相 求解 震 源 机 制
21 破 裂 传 播 及 P波 传 播 .
假 设有 一应力 积 累单元 A B,破裂 自 A点 开始 并终 止 于 B点 ( 1 。 由观测 点 S边 S 图 ) A
和 S ,设 A B S与断层 破裂 方 向之 问 的夹 角 为 0 ,破裂传 播 速度 为 ,则 由始破 裂点 A发 出的
此外 .解方 程组 法所 给 出的 内容 比主导事 件分 析技 术 要
L测点 :
图 l 震 源 破 裂 及 P波 射线 图
Fi . S ur er t r n wa e oll g 1 o c up u e a d P v f I T
ta e o t r v lr u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