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复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8张ppt)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
等(个别属性:红、甜、圆)
有抽象性。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又红又甜又圆的苹果) 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浮现它的样子。
自身思的考认结:识人能论们力:对也冥有实王了践星大认大是识的认的提变高识化。发表明展了的什么动哲力学道
理?
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认识是从无到 有的一种过程。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指通过实践推动认识的进一步深 化和发展,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智 ——动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检验标准
书到用时方恨少 ——动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来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检验标准
设计方案
(主观)
修建桥梁 (实践)
桥梁
(客观)
补充: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是主观见之于与客观的活动。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主体: 人客观的
实践手段: 探测器客观的
实践对象: 火星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蜜蜂筑巢
祝融号火星车建造
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主体的创造性 改造自然(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 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9张PPT)
课堂演练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 诉了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 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 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 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 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 物质手段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 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认识 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微服私访。途中,遇农民在田间劳作,农民请张 英对对子。出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想了半天,无以言对。 回家后,张英与夫人谈起此事,被一侍女听 到。侍女当即说出下联:竹篮装笋母怀儿 大学士张英为什么对不出对子? 问:这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 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 问题四:同样是人造房子,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 什么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实践什么特点?
3、实践的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 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33张PPT)
低混凝土开裂的风险,从配方调整、结构设计、施工过程、质量控
制到渗水漏水检测,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精细考量、严格的工艺检
动 测以及多种形式的验证。沉管预制技术攻关团队在克服了各种困难 的基础上耗费两年时间进行了1000多次的比对试验,终于研究出提
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超级配方”,创造了近100万方混凝土无裂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 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误区澄清]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
举例说明生活 中的哪些案例 体现了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真 理性的唯一标 准
探 究 活 动 一
观看视频,思考: 1.建设港珠澳大桥是实践活动吗?为什么? 2.说说观后感······
是实践活动。 因为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
3.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主体
人:智力和 体力的统一
运用
基本要素
手段 工具和其他 改造
设备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
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1)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 (2)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实践的产物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海底沉 管隧道,其技术复杂性、施工难度、施工风险都极具挑战。要达到 港珠澳大桥120年使用寿命的高标准高要求,海底沉管隧道必须保 证沉管不渗漏、经受住时间和海水的考验。如果混凝土出现裂缝就 会导致海水渗漏,就会锈蚀钢筋影响海底隧道的使用寿命。为了降 低混凝土开裂的风险,从配方调整、结构设计、施工过程、质量控 制到渗水漏水检测,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精细考量、严格的工艺检 测以及多种形式的验证。沉管预制技术攻关团队在克服了各种困难 的基础上耗费两年时间进行了1000多次的比对试验,终于研究出提 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超级配方”,创造了近100万方混凝土无裂 缝的奇迹。这一成果为确保沉管120年的使用寿命提供了关键技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2张PPT)
拼搏、一起奋斗。
2 2016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
天而降。
4 2018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
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6 2020
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实践的 基本要素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认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认 识的对象都不 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实践 (桥梁)
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 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 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 并不起作用。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 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吗?
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分最甜?
日本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对苹果的4个部分用糖度计进行了测定,
得出如下结论:
1.60%-70%的苹果顶部(学名称花萼凹陷部)最甜
2.程度较差的是苹果的中间部位
3.其次是苹果的肩部(学名叫花梗凹陷部)
4.甜度最差的就是苹果核附近的地方
2 2016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
天而降。
4 2018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
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6 2020
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实践的 基本要素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认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认 识的对象都不 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实践 (桥梁)
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 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 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 并不起作用。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 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吗?
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分最甜?
日本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对苹果的4个部分用糖度计进行了测定,
得出如下结论:
1.60%-70%的苹果顶部(学名称花萼凹陷部)最甜
2.程度较差的是苹果的中间部位
3.其次是苹果的肩部(学名叫花梗凹陷部)
4.甜度最差的就是苹果核附近的地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30张PPT
这说明实践对认识起到什么作用? 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把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
认识
主体(人),不能证明自己对错
客体,也不能证明自己对错
交汇点: 实践
要成为检验认识正 确性的标准,须具 备什么特点?
能够把主观和客 主观认识 客观结果 观联系起来
实践
名言评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说明实践对认识起到什么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锻炼 提高
③ 实践
人的认识能力
名言评析:
吃一堑,长一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返回
镜头三:走进自然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 12 岁 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 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 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 声。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 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 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 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事实胜于雄辩。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返回
镜头四:走进社会
材料一:《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 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 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以精通,当他学成归来、 在众人面前充分展示了他的技术之后,一个老人站出来 问了一句: "可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龙,你的技术再高 到 哪里去屠龙?" 材料二: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 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 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课(精选)45页PPT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课(精选)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Hale Waihona Puke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Hale Waihona Puke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 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预习交流 2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 18 世纪末,法 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①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②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提示:①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 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②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 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性,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 16 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答案: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 完成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 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 践需要。
实践是 认识的 基础
预习导引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 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从实践的主体、实践 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来看,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 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二是改造社会,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所谓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人的任何实践活动 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人的实 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 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预习交流 4
《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 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 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 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 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 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 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
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 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预习交流 1
(1)下列各项属于实践活动吗? ①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 ②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 ③“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 )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因此盲目的实践与单个人 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此说法对吗? 提示:(1)①× ②√ ③√ (2)此说法错误。盲目的实践是指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实践,与实践 的主观能动性并不矛盾;单个人进行的实践,其知识、技能等都来自社会, 与社会历史性也不矛盾。因此盲目的实践、单个人的实践是存在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 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 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预习交流 3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 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 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 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 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有 《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提示:解答本题需要对知识进行灵活转换,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也就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从总体地位上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 具体作用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回答时应从材料 中找到相应信息,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
2.判断正误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 (2)读书也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 ) (3)实践与认识相互决定。( ) (4)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答案:(1)× (2)× (3)× (4)√
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②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提示:①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 非。 ②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 是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
动具有( )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答案:A
“创新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催生创新的需求,在实践中才能产
生创新的动力。”据此完成 4~5 题。
4.创新之所以不能离开实践,是因为(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具有社会性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
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要鼓励大胆试验、 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 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 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深入推进改 革开放。
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重视实践作用,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验 突破,在实践基础上谋划顶层设计。
C.实践具有历史性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答案:D
5.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催生创新的需求,这说明( ) A.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获得真理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答案:A
6.画家达·芬奇认为,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从认识论角度看这 是因为(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B.是由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的 C.实践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D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因此理论必须与实践相 结合,D 项正确。A 项属于唯物论的道理,与题意不符。B、C 两项皆不 是原因,不选。
3.连线 答案:
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 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 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 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当堂检测
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蜜蜂酿蜜 ②教师讲课 ③人认学考察 ⑥经济体制改革 ⑦修身养
性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⑤⑥⑦
答案:B
2.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下列对实践的理解
正确的是(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③
预习交流 5
哲学家和船夫的对话。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不懂。”船夫 回答。“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说。“你懂数学吗?”哲学 家又问。“不懂。”船夫回答。“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突然,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和船夫无一幸免,都掉进了水里。看到哲学 家在水里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不会。”哲学家回答。 “那你将失去整个生命。”船夫说。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课程目标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 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阐明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学习要点
理解 实践 的基本含 义。 理解 实践 的特点。 运用 实践 是认识的基 础。
探究问 题
哲学家与船夫的对话中蕴含着什么哲理? 提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认识不为实践服务,那么 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课堂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活动与探究
1.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 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是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 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 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 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也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 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 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 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但要反对教条地对待理论、思想僵化的观点。 注意: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两大误区 (1)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 误的认识会误导实践,阻碍实践的发展。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但不能说成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因为二者关系中实践的决定作 用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