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带刺的朋友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刺的朋友
【设计理念】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围绕着“我与自然”这一主题选编课文。在教学中,以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感受自然界中的有趣现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字,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2.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 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刺猬简笔画。
2、学生课前预习(朗读三次)课文。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串词说话
1. 词语联想说话:
依次出示第一组词语:“我”“孩子”“父母”“宝贝”,学生串词说一句话,每次使用同样的词语说一句和别人不同的话。
依次出示第二组词语:“我”“朋友”“麦老师”“小麦老师”,学生依次开始逐级用两个词、三个词、四个词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在串词说话的游戏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感受对同一个人不同称呼当中的情感不同。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揭题导入,质疑课题。
1.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做(指读)——带刺的朋友(板书),强调刺字是本课的生字,标上拼音,学生再读课题。
2. 质疑课题: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在学生的回答中总结,随机板书:谁?干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课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一)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由读要求:
2. 检查字词识记。出示带拼音字词。学生自由拼读——指名读
3. 去掉拼音再读。出示去拼音词语。
4. 解决课题质疑问题。带刺的朋友是谁?(刺猬)课文写刺猬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两个字来概括。(偷枣)
5. 课文写的是刺猬偷枣,大家见过枣树吗?课件出示枣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结满一颗颗红枣,枣树有刺)
6. 引出描写红枣的句子。大家都被这一颗颗的红枣吸引住了。课文是怎么描写红枣的?出示句子,谁能读?感受红枣的诱人。
7. 过渡:这样的红枣看着就让人眼馋,怪不得把小刺猬都引来了。
8. 识记:枣和刺字。刚才我们看到枣树上除了有红枣,还有刺。让学生了解古代表示荆刺的象形文字。观察“枣”和“刺”字的异同以及写法。指名说。9. 范写“枣”“刺”,注意枣字上面部分第三笔是横折,撇捺要舒展,注意刺字左边部分第三笔是横折钩,捺变点。学生说笔画,书空,在书本练写。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知道枣树有刺,渗透古代传统文化象形文字的演变,加深对“枣”和“刺”字的印象。】
(二)再读课文,了解刺猬偷枣过程。
1.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大家想知道吗?请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刺猬偷枣的动
词。出示要求。
2.感受“爬”。小刺猬偷枣的第一个动作什么?指名汇报。随机板书:爬。
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刺猬的“爬”?指名汇报。课件出示。
3. 理解:缓慢、诡秘。请学生朗读句子。小刺猬是怎么爬的?(缓慢)谁能读出缓慢的感觉?指名读。“圆乎乎”是一个叠词,谁还知道类似结构的词语?(黑洞洞、急火火)
师带动作创设情景:在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忽然,你看到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你会有什么感觉?(理解“诡秘”)
4. 指导朗读有关“爬”的句子。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小心、谨慎)
5. 体会“摇晃”。指导读好拟声词。小刺猬爬上枣树后,接着做了什么动作。指名说(板书:摇晃)
小刺猬摇的怎么样?(哗哗作响、噼里啪啦)课文是这样描写的。出示句子。
枣子掉得多不多?请学生读句子。
师创设情景:我听到了大颗大颗枣子掉下来的声音。现在刺猬在用力摇,我听到了大大小小的枣子落下来的声音,谁来读出感觉?指名读。师继续创设情景:我听到了一阵红枣雨落下来的声音,指名读。我听到了一阵又一阵红枣雨落下来的声音。全班读。
6. 想象练说。这么多枣子掉下来,小刺猬摇晃时肯定——(很用力)。大家想象一下,小刺猬会怎样用力地摇晃枣树?课件出示练说要求。
【设计意图:设计练说环节,学生由此语境,打开思维,联想出诸如“扭扭屁股、跳来跳去”等词汇。一下子,刺猬机灵、可爱的形象又鲜活了起来。】
7.了解拟声词,引出“掉”。像“哗哗”“噼里啪啦”这一类的词,带有口字旁,又表示声音的词语,我们把它叫做“拟声词”。谁还能在文中找出同样带有“口字旁”,表示声音的拟声词?(噗)什么声音?(噗)发生了什么事?(小刺猬掉下来啦!)板书:掉
8. 指导读好“噗”。情况怎么样?课件出示:(听声音,摔得还挺重呢!)
谁来“噗的一声”,读出摔得挺重的感觉?指名读。齐读,读快一些,再读大声一些。整句读。
9. 感受刺猬的聪明。为什么一开始刺猬缓慢地爬上枣树,现在不爬下来,而是
“掉”下来?
10. 老师范读。掉下来的刺猬又做了哪些动作?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第10自然段,把其中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圈画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11. 指名汇报。师引导理清顺序板书:归拢、打滚、扎、驮、跑。
(三)回忆刺猬偷枣经过,练说刺猬偷枣过程。
1.回忆“刺猬偷枣”经过。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单说说刺猬偷枣的大致经过。
2.小组交流,出示练说要求。
3.指名说。师点拨,学生可配上动作。尝试到讲台表演说。
【设计意图:课后第二题提出了复述刺猬偷枣过程的要求,这里我主要分为两次教学。这是第一次,在梳理了刺猬偷枣的大致过程并列出关键词语后,让学生借助板书和插图,简要说说刺猬偷枣的过程,进行表达训练和积累。】
4. 小刺猬偷枣的本事这么高明,你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小结,设置悬念。
这节课,我们通过作者生动的语言,走进课文了解了刺猬偷枣的经过。看到了一只聪明机灵,让人喜爱的刺猬。作者是一开始就喜欢这只刺猬吗?这个秘密就隐藏在作者对刺猬的称呼变化里。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课堂的小结既留下了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示了下节课的学习内容——称呼变化。同时也是与课前的说话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