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脱硫喷淋塔流体力学特性研究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内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论文
喷淋式吸收塔塔塔流场模拟及优化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1 绪论. (1)1.1 脱硫技术概述 (2)1.1.1 燃烧前脱硫 (2)1.1.2 燃烧中脱硫 (3)1.1.3 燃烧后脱硫 (3)1.2 课题研究背景 (3)1.3 本文主要研究容 (5)2 常见的湿法脱硫技术介绍 (6)2.1石灰/石灰石一石膏法 (6)2.1.1反应原理 (6)2.1.2工艺流程及核心设备 (6)2.2湿式氨法 (7)2.2.1反应原理 (7)2.2.2吸收过程 (8)2.2.3中间产品处理 (8)2.2.4副产品的利用 (8)2.3喷淋式脱硫塔 (8)3 脱硫塔部烟气流场的数学模型 (10)3.1 基本假设 (10)3.2 湍流时均NS控制方程 (10)3.3 k-ε模型方程 (10)4 喷淋塔流场的数值模拟 (12)4.1 FLUENT软件及其应用简介 (12)4.2 物理原型及计算参数 (15)4.2.1 物理原型 (15)4.2.2 基本参数 (15)4.2.3 边界条件 (16)4.3 喷淋塔的网格划分 (16)4.3.1 基本假设 (16)4.3.2 网格划分 (17)5 关于流场的模拟计算及分析 (20)5.1 各个入口角度下的模拟结果 (20)5.1.1 入口角度为14°时的模拟结果 (20)5.1.2 入口角度为16°时的模拟结果 (22)5.1.3 入口角度为18°时的模拟结果 (24)5.1.4 入口角度为20°时的模拟结果 (26)5.2 喷淋塔的流场总观视图及残差收敛图 (28)5.3 模拟结果分析 (29)5.3.1 关于最佳入口角度的分析 (29)5.3.2 关于喷嘴分布的分析 (30)6 结论 (31)参考文献 (32)致谢 (34)1 绪论SO2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其污染源分为两大类: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烟气脱硫喷淋塔内部流场物性的数值模拟
1O+2 . cO O
1 0 . 0
3
8O c O . + l O
80 e 0 .0 + 2
重 6c .吲 0 0
4O c O . + l O
重6 2 . o o
40 e12 . 0 0 20 e 0 . +2 0
2o c o . + l o
00 e 0 . +0 0
12 e 0 0 + 3
4 7
10+2 . c0 0
10 e 0 .0 + 3
8O c O . + l O
80 e 0 .0 + 2
6o c 0 .o + 1
6o 2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0 c 0 . + 1 0
400+ 2 .( 0
20 c O . + l 0
20 e 0 .0 + 2
马 腾 ,郝 惠娣 ,冯 蓉蓉 ,秦 佩 ,张永 芳
(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6 10 9) 摘 要 :采用Fun软件对 10 Mw脱硫喷淋塔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考察 了在 10 let 00 2 。双入 E烟道形式下, l
不 同入 口角度 0 对其 内部速度场 、温度场及压力场分布 的影响。研究发现 ,入 口角度 0为1。时 ,流场分布较均匀 。 5 关键词 : 脱硫 喷淋塔 ; 双入 口烟道 ; 数值模拟
oO c O , +O O 5
一
0
5
1 0
1 5
2 O
2 5
3 0
3 5
20 e 0 . +2 0 5 0 5 1 0 1 5 2 O 2 5 3 0 3 5
塔 高/ m
塔 高 / m
Ⅱ( 5 未加 喷淋 1。)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喷淋塔喷嘴特性与布置研究
小液滴, 提供足够的气液传质接触面积, 从而有效 脱除烟气中的 SO 2。 喷嘴的性能与布置将影响塔内 气液传质, 因此开展针对喷嘴性能参数及喷嘴布置 对气液传质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吸收塔研究和设计的传统方法是基于模化实 验台试验得到一些参量间经验或半经验的宏观关联 式, 然后放大到实际工程中的〔1〕。但此法存在着试验 量大、 费用高和周期长等不足, 且所获得的数据比
第 27 卷 2007 年第 5 期
湖 南 电 力
研究与试验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喷淋塔喷嘴特性与布置研究
张 力1, 钟 毅2, 施平平3 (1. 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湖南 长沙 410007; 2. 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 室, 浙江 杭州 310027; 3. 浙江蓝天求是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12)
证系统性能与运行可靠性至关重要。进行W FGD 的 喷嘴设计时应考虑如下问题〔3〕:
a.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喷嘴类型与材料; b. 根据所需的雾化液滴尺寸来确定喷嘴特性 参数; c. 选择合理的喷嘴间距, 一般水平间距取 0. 7 ~ 1. 2 m , 垂直间距取1. 5~ 1. 7 m〔4〕, 可确保覆盖率 和覆盖的均匀性; d. 在确定入口烟气量及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 定合适的塔内烟气流速、 液气比之后, 塔径、 浆液 喷淋量随即确定, 在塔截面内根据选定的喷嘴特性 及确保气液有效传质所需的水平间距确定合理的喷 嘴数量。 2. 2 喷嘴特性参数 喷嘴的特性参数主要有喷嘴压降、 喷雾角、 喷 嘴流量等。 a. 喷嘴压降是指浆液通过喷嘴通道时所产生的 压力损失, 主要与结构参数和浆液粘度等因素有关。 压降越大, 系统能耗也越大。一般W FGD 喷淋系统 喷嘴压降典型值为 0. 05~ 0. 1M Pa〔7, 8〕。 b. 喷雾角是指浆液离开喷嘴口后形成的液膜 锥的锥角, 主要受喷嘴孔半径、 旋转室半径和浆液 入口半径等因素影响。 选择喷雾角时, 必须与喷嘴 在塔内布置相结合, 保证塔内覆盖均匀度与覆盖率, 通常要求喷淋角为 90~ 120°〔3〕。 c. 喷嘴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喷嘴的体积流
计算流体力学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
p o oe rp s d,a d t e p o e so u a e uf rz t n i b o t n twe i l td b s d o h p a e n h r c s f e g sd s l iai n a s r i o ri smu a e a e n mu i h s l f u o p o s
Wu i 1 0 2 J n s , h a x 2 4 8 , i gu C i ) a n
Abs r c : T o tmie t e f w fe d d srb to i d s lu ia in a s r to twe ta t o pi z h l o i l iti u i n n e u f rz to b o p i n o r, i r v mp o e de u f rz t n f ce c s lu ia i e in y, a d c e s de u f rz t n n e t n a d p r t n o t a u re l o i nd e r a e s lu ia i i v sme t n o e ai c s , n me i a o o smulto meh d o u g s e uf iain a e n i a in t o f f e a d s l z to b s d o RANS e u t n n mu p a e fo l ur q ai s a d o hi h s lw mo e s d l i
喷淋塔氨法烟气脱硫模型与实验研究
c l u a e t e ma n f c o s a f c i g t e d s l h rz to fi in y Th a c l to e u t r o s s e t a c l t h i a t r fe tn h e u p u ia i n e f e c . e c l u a i n r s ls a e c n it n c
Ex r m e t ls u y a o e i o m m o a d s l hu i a i n i pr y t we pe i n a t d nd m d lng f r a ni e u p r z t0 n s a o r
LI o o g W ANG h n we, W EIYue , j n l U Gu r n , Z eg i li IQi gi n
( o lgeo eh n c la d Elcr ncEn i ern C le f M c a ia n e to i g n e i g, C i aUn v riy o to e m h n ie st f Per lu
Do ngyi 257 1, Sh ng 06 ando ng, Chi a) n
Ab t a t A n e sr c : xpe i e spe f m e o i e tg t he e f c s o e e a y f c or n t fii nc f rm nt i ror d t nv s i a e t f e t f s v r lke a t s o he e fce y o a m on a d s 1 m i e u Dhu ia i n. he e e i e a r s t s ow t t i i p s i e t i p ov t e rz to T xp rm nt l e uls h ha t s o sbl o m r e h d s phu ia i n e fc e y by om e e ul rz to fi inc s w a s, s h s nc e sng t lq d ga r to n s u r pH v l y uc a i r a i he i ui— s a i a d l r y a ue, l w e i g t l a e pe a u e or is fo s e Ba e n t w o fl he r o rn he fue g s t m r t r t l w pe d. s d o he t —im t o y, a m a h m a ia od l te tc lm e
湿法烟气脱硫塔湍流提效装置的阻力特性研究
湿法烟气脱硫塔湍流提效装置的阻力特性研究作者:刘宁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5期摘要:随着烟气排放标准的提高,现有的湿法脱硫系统需要进行提效改造。
该文试验研究了脱硫塔湍流提效装置的阻力特性,探讨了气流速度、液气比、湍流装置结构参数对湍流装置阻力特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流速度和液气比的提高,湍流层阻力增加,而随着水平间距和垂直间距的增加,阻力有所下降。
在试验条件下,湍流装置的阻力可控制在600Pa 以下。
关键词:湿法烟气脱硫湍流装置阻力试验研究中图分类号:X7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085-0320世纪70年代,湿法烟气脱硫装置诞生[1],但装置本身存在易堵塞等问题,且综合效率低。
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促使了脱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2]。
湿法烟气脱硫的主要工艺方法是石灰石/石膏法[3],现阶段该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4]。
目前,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是烟气脱硫工艺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脱硫技术[5]。
现阶段改善脱硫工艺[6],提高脱硫效率是主要课题。
而塔内阻力是系统的主要因素,其特性研究直接设计系统辅助设备的选型以及系统运行状况[7]。
因此,阻力特性的研究对湍流式喷淋塔的设计及运行有很重要的意义[8]。
文章采用空气-水介质进行试验,探究烟气脱硫塔中湍流装置阻力特性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1 试验装置及试验内容1.1 试验装置试验吸收塔如图1所示,塔直径为1.0 m,总高度为3.4 m,塔内设置有湍流层、5层喷淋及二级除雾器;湍流层由两排圆管交错排列而成,通过设计适当的垂直间距和水平间距来实现气液的湍流。
试验时,水从塔体上方五层喷淋层喷下,至塔底集液池;气体从塔体下部烟道进入塔体,在湍流层处与液体逆向流动充分接触,经喷淋层及塔体除雾器后排空。
1.2 测试方法气流速度采用型号MP120的风速仪进行测定;液体流量采用电磁流量计直接进行控制,每层喷淋布置一台电磁流量计,型号为LDB-100L-H2F012;湍流层上下阻力参数采用U型管压力计及数显压力速度测定仪测量,实验过程对塔内湍流层装置进口、湍流装置出口两个断面的气体压力进行测定。
湿法烟气脱硫塔的优化数值模拟分析
湿法烟气脱硫塔的优化数值模拟分析本文采用FLUENT软件,对于某300MW机组的湿法烟气脱硫塔的流动特性开展了计算机数值模拟。
模拟过程中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来模拟系统内烟气的湍流运动,喷淋液滴采用拉格朗日随机颗粒轨道模型,开展气液两相流动的模拟。
通过模拟和分析入口烟道流场分布、脱硫塔内气-液两相流场分布及脱硫塔内液相分布情况,最终优化烟道导流板、塔内传质构件参数、喷淋层及除雾器布置,保障气液分布均匀,减少烟气逃逸,降低系统压力损失,对其类似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价值。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是国内外主流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该技术属于气-液-固三相反应过程,包括了SO2和石灰石在液体中的溶解传质过程以及溶解物在液相中的反映过程。
脱硫塔中,浆液由塔顶喷淋层通过液相喷嘴自上而下喷入脱硫塔,烟气由吸收塔底部区域自下而上通过吸收区域,脱硫浆液在吸收塔内不断循环,完成烟气中SO2的吸收过程。
影响脱硫效率的关键因素是塔内的流动情况,例如脱硫浆液的空间分布、烟气在脱硫塔内的流场及烟气与脱硫浆液的接触情况等。
对于湿法脱硫吸收塔这类大型的气液两相反应器,如通过物理实验很难对塔内的流动情况开展测试,实验工作量十分巨大,实验周期较长;另外,受到实验测量手段及实验方法的限制,很难对现场的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软件来开展三维流动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
合理利用计算机开展仿真数值模拟,不仅能缩短研制周期,降低设计成本,而且能明显提高设计质量,相对于传统的物理实验方法具有优越性。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深入认识吸收塔内烟气和浆液流动规律,这对指导吸收塔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随着国家日益严格的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标准,要求对脱硫塔的设计及运行开展精细化研究。
本文采用FLUENT软件,对于某300MW机组的烟气脱硫塔的流动特性开展了计算机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和分析入口烟道流场分布、脱硫塔内气-液两相流场分布及脱硫塔内液相分布情况,最终优化烟道导流板、塔内传质构件参数、喷淋层及除雾器布置,保障气液分布均匀,减少烟气逃逸,降低系统压力损失,对其类似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价值。
烟气脱硫喷淋塔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烟气脱硫喷淋塔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对污染物处理的要求日益严格,烟气脱硫技术作为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
烟气脱硫喷淋塔是烟气脱硫技术中的关键设备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将高效脱硫剂喷雾在烟气中,使二氧化硫(SO2)与脱硫剂反应形成碳酸钙并排出系统,从而达到减少SO2排放的目的。
烟气脱硫喷淋塔的工艺参数与其脱硫效率密切相关,因此进行烟气脱硫喷淋塔的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烟气脱硫喷淋塔的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概述烟气脱硫喷淋塔的工作原理,建立烟气脱硫喷淋塔的数学模型,并分析烟气脱硫的过程。
2. 进行烟气脱硫喷淋塔的实验研究,构建实验平台,测量烟气脱硫过程中的变量数据,如温度、压力、二氧化硫浓度等,以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建立烟气脱硫喷淋塔的数值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烟气在喷淋塔内的流动特性、脱硫剂分布情况等,以提高喷淋塔的脱硫效率。
4. 将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探究不同参数对烟气脱硫效率的影响,优化喷淋塔的工艺参数,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三、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改进烟气脱硫喷淋塔的工艺参数,提高其脱硫效率,进而减少大气SO2排放量和改善空气质量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将为类似设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烟气脱硫吸收塔有限元分析及参数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烟气脱硫吸收塔有限元分析及参数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烟气排放已经成为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
其中烟气中的二氧化硫(SO2)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在烟气处理中,烟气脱硫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烟气脱硫吸收塔是常用的一种脱硫设备,通过将烟气与吸收剂接触,将SO2等有害成分吸收到吸收液中,实现对烟气的净化效果。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吸收塔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液质量、流量、温度、压力等,这些因素对吸收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烟气脱硫吸收塔的参数进行优化是保证其净化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旨在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烟气脱硫吸收塔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净化效率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 对烟气脱硫吸收塔的工作原理和流动特性进行分析和建模;(2)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烟气脱硫吸收塔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其内部流场和吸收效率的分布情况;(3) 通过参数优化,对烟气脱硫吸收塔的设计参数进行改进,提高其净化效率和稳定性;(4) 对优化后的烟气脱硫吸收塔进行实验验证,评估其净化效果和工程应用价值。
2. 研究方法(1) 理论分析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和先前相关研究成果,对烟气脱硫吸收塔的建模和理论分析进行研究。
(2) 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烟气脱硫吸收塔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内部流场和吸收效率进行模拟分析。
(3) 参数优化方法:通过对烟气脱硫吸收塔内部流场和吸收效率的分析,对其设计参数进行优化。
(4) 实验验证方法:对优化后的烟气脱硫吸收塔进行实验验证,评估其净化效果和工程应用价值。
三、研究进展及计划目前已经对烟气脱硫吸收塔的工作原理和理论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元模型。
下一步将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并进行参数优化和实验验证。
具体的研究计划如下:1. 第一年:对烟气脱硫吸收塔的流动特性和吸收效率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建立起初步的模型和基础数据。
湿法烟气脱硫喷淋塔的阻力特性研究
J i a n g H u i m e n g , G u X i a o b i n g , Y u S u l i n g , X i a o S h u m i n g , F e n g We i , Y e Y i n , Z h a o Y i f a n , D u M i n g s h e n g 2 , Wa n g Z u w u
Q。 。 l 厂 , 其拟合优度与显著性 良好 , 对工业应 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 实际参考价值 。
关键词 : 湿 法脱硫 ;湍流装置 ;喷淋塔 ;阻力特性 ;多元 线性 回归 中图分类号 :X7 0 1 . 3 文献标志码 :A D O I : 1 0 . 1 6 8 0 3 0 . c n k i . i s s n . 1 0 0 4 — 6 2 1 6 . 2 0 1 7 . 0 3 . 0 1 5
蒋 惠梦 ,谷 小兵 ,余 苏玲 , 肖述 明 ,冯 玮 ,叶 寅 ,赵怡 凡 ,杜 明 生 ,王祖武 ’ ( 1 . 武汉 大 学资 源与环境 科 学 学院,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9 ; 2 . 大唐 环境 产业 集 团股 份 有限公 司, 北京 1 0 0 0 8 0)
Re s e a r c h o f R e s i s t a n c e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We t F l u e Ga s D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Sp r a y i n g S c r u b b e r
v e l o c i t y , s p r a y i n g v o l u m e , l i q u i d - g a s r a t i o( L / G ) , a n d t h e v e r t i c a l a n d h o i r z o n t l a i n t e r v l a o f t u r b u l e n c e d e v i c e .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w h e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u r b u l e n c e d e v i c e i s i f x e d , 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t rb u u l e n c e l a y e r s ( A P ) i n s c ub r er b i n c r e a s e s
烟气脱硫装置对烟囱内烟气流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张拥军 , 陈丽 华 栾 舟 , 飞
杭 10 8 1 浙 江 中烟 工业有 限责任 公 司, . 浙江 州 3 0 0
0 27 2 浙 江大 学工程 力 学 系, 江 杭 州 31 0 . 浙
[ 摘
要] 针 对某 电厂在锅 炉尾 部加 装 湿法 烟 气脱硫 装 置 前 、 烟道 和 烟 囱内的 烟 气流 场进 行 了 后 流体 力 学数 值计 算 分析 。计算 中采 用有 限体 积 法 离散 N — 方程 、 £湍 流 方程 计 算 S 是一
烟 气流场 。对 由于烟 气进入 方 式的 改变烟 囱内烟 气流 场的 变化 以及 烟 道 冲刷程 度 进行
[ 关
键
了分 析 , 出 了安装 烟 气脱 硫装 置 需要 对烟 囱防腐蚀 性能 和寿命预 先进 行评估 和 分析 。 指 流体 力 学方法 ; 烟气 流场 ; 道 ; 囱; 烟 烟 冲刷 词 ] 烟 气脱硫 装置 ;
lsd p it go t h t h efr n ea dsr i f f hmn ys o l b v lae n n lsdi y e ,oni u a ep r ma c n evc l e i e h ud ee au tda da aye n t t o ei o c n
01 3 [ 中图 ] A
3 4 2 1 ) 2—0 1 0 0—0 5 [ 章 编 号] 1 0 文 0 2—3 6 ( 0 1 0
[ oI 编 号] 1 . 9 9 jis . 0 2 3 4 2 1 . 2 0 0 D 0 3 6 /.sn 1 0 —3 6 . 0 1 0 . 1 NUM ERI CAL TUDY S oN THE NFLUENCE I OF FGD YS S TEM UPoN
喷淋散射法烟气脱硫机理及其优化
喷淋散射法烟气脱硫的应用现状
应用领域
喷淋散射法烟气脱硫技术广泛应 用于火力发电厂、钢铁厂、化工 厂等领域,是工业烟气治理的重
要手段之一。
技术发展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喷淋散射 法烟气脱硫技术也在不断优化和 完善,如采用新型吸收剂、改进 反应器结构等,以提高脱硫效率
和降低成本。
未来展望
未来,随着环保政策的进一步严 格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喷淋散射 法烟气脱硫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 作用,为工业烟气治理做出更大
强化吸收剂的循环利用
通过循环利用吸收剂,减少吸收剂的消耗和损失,提高吸收剂的利用率。
降低能耗与减少水耗
01
02
03
优化烟气入口设计
合理设计烟气入口,降低 烟气进入吸收塔的阻力, 减少能耗。
回收利用余热
将吸收塔内的余热进行回 收利用,减少能源消耗。
减少水耗
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操作 条件,减少用水量和废水 排放量。
氧化还原反应
喷淋液中的氧化剂将SO2氧化为硫酸 盐,同时自身被还原为还原态物质。
反应产物的处理与利用
回收利用
反应产物经过处理后可以回收利用,如亚硫酸盐可以进一步氧化为硫酸盐,用于 制备硫酸等化学品。
无害化处理
对于不能回收利用的反应产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03
喷淋散射法烟气脱硫的工艺流 程
喷淋散射法烟气脱硫技术概述
喷淋散射法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喷淋散射法是一种烟气脱硫技术,通过向烟气中喷入吸收剂,使烟气中的SO2 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或亚硫酸盐,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
特点
喷淋散射法具有较高的脱硫效率,同时能够适应高浓度SO2烟气的处理,且投 资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湿法烟气脱硫喷淋塔的实验与反应模型研究
图 8 Gerbec 模型计算与本文实验比较
3. 1 塔壁液膜脱硫模型
3. 1. 1 塔壁液膜的流动状态
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垂直壁面上液膜流动的实验
观察得出, 液膜流动具有多种状态。一般来说, 初始
状态 为层 流。在 液膜 下降 一段 时间后, 当 雷诺 数
ReN 大于 25 时, 液膜流动由层流转化为波动层流。
关 键 词: 烟气脱硫; 喷淋塔; 脱硫效率; 塔壁液膜; 反应模型
中图分类号: X701. 3
文献标识码: A
1 实验系统
实验系统由模拟烟气部分、喷淋塔反应器、浆液 制备与循环系统、氧化空气系统以及烟气测量等几 部分组成, 如图 1 所示。浆液循环池中的 CaCO3 吸 收剂浆液由循环浆泵送入喷淋塔内经喷嘴喷出, 喷 淋浆液形成由细小液滴组成的液幕, 与逆流而上的 模拟烟气进行气液传质- 反应, 从而达到去除烟气 中 SO2 的目的。
4 个主要的区域构成[ 11~ 12] 。Maron 给出了每个区域 内波长、液 膜平均厚度、平均速度等参 数的计算公 式[ 11] 。在本文研究中, 为了计算方便, 将波前、波背 和波尾做为一个整体考虑, 即将一个波分为孤波和 波底两个区域。同时, 按照一个波动层流波的长度 lw 将喷淋塔壁面的液膜分成 n 个体积单元, 如图 9 所示。
石为 200 目的细粉, 其化学成分如表 1 所示。喷淋
塔的实验参数范围如表 2 所示。
表 1 实验采用的石灰石的化学成分 ( % )
CaCO3 MgCO3 SiO2 Fe2O3 Al2O3 MnO
S
其它
96. 6
1. 3
0. 9 0. 09 0. 27 0. 01 0. 02 0. 81
由图可知, 脱硫效率随着浆液 pH 值的降低而减小。
脱硫喷淋系统水力和力学特性研究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 艺是 2 纪 6 0世 o年代 发展起来
系统中压力的变化过 程 , 讨该 系统设 计中是否 需要考 虑水击 探
的一种成熟脱硫技术 , 具有脱 硫率 高 、 行可靠 性高 、 运 脱硫 剂利 用率高 、 适应大容量 机组 和高硫分煤 种 以及 副产 品可综合 利用
等特点 。因此 , 该工艺在国内外燃煤电站脱硫 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 气脱硫 工艺 中, 喷淋层 雾化 喷嘴喷 经 出的石 灰 石 浆 液滴 在脱 硫 塔 内与 烟 气 中 的 s 反应 ,生 成 o
Ab t a t n t e w t u a e u f r ain,t e l so esu r o t e s r y n zl sr a td wi O2 f u a sr c :I h e e g sd s l i t l f u z o h i tn l ry f m p a o ze e c e t S e g s me r h h of l
实际工作压力 , 获得每个喷嘴流量与平均 流量的偏差 , 并通过计 Q 5 . l h : 4 7n ’・ 一。喷淋层 内的浆液 密度为 110k i~, 5 g・n 动 算结果 调整 实际管路设 置 , 以获得最终 优化 的均匀 分布 。同时 力粘性系数 0 0 9P s .0 a・ 。为计算方便 , 将一组喷嘴进行编号 , 具 利用 A 流体分析软件 , 合循环泵 参数对整个 喷淋 系统 进行 体喷嘴编号见图 l 结 。 稳态模 拟校核喷嘴 喷淋量 和泵 的工 作点 , 在此 稳态模拟 的基 并
-
18 4・
广州化工
、
21年3 0 1 9卷第 1 期 3
脱 硫 喷 淋 系统 水 力 和 力 学 特 性 研 究
排烟系统中的流体力学特性分析
排烟系统中的流体力学特性分析引言排烟系统在建筑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排除建筑物内的有害烟雾和废气,还能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而了解排烟系统中的流体力学特性对于设计和优化系统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排烟系统中的流体力学特性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排烟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因素。
1. 排烟系统的基本原理排烟系统是通过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原理,将室内的废气迅速排出建筑物,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和人员安全。
排烟系统由多个关键组成部分组成,包括排烟口、排烟道、风机等。
1.1 自然通风排烟系统自然通风排烟系统主要依靠建筑物内外气压差和温度差,通过建筑物内外的自然气流实现废气的排放。
在自然通风排烟系统中,排烟口的位置和大小、排烟道的形状和尺寸等因素都会影响系统的流体力学特性。
1.2 机械通风排烟系统机械通风排烟系统通过安装风机来实现废气的排放。
风机产生的气流可以有效地将废气排出建筑物,并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机械通风排烟系统中,风机的风量、风速以及排烟道的设计等因素都会影响系统的流体力学特性。
2. 排烟系统中的流体力学特性分析排烟系统中的流体力学特性对于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至关重要。
了解废气在排烟系统中的流动方式、速度分布、压力变化等特性,可以为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2.1 废气流动方式废气在排烟系统中的流动方式主要有层流和湍流两种。
层流是指废气在排烟道内以平行且有序的方式流动,速度分布均匀。
湍流则是指废气在排烟道内以旋涡和混乱的方式流动,速度分布不均匀。
2.2 废气速度分布废气在排烟系统中的速度分布对于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废气在排烟道中的速度应保持均匀,避免速度过高或过低。
速度过高会导致废气泄漏以及系统噪音增加,速度过低则会导致排烟效果不佳。
2.3 废气压力变化废气在排烟系统中会发生压力变化,这与系统中的风机功率消耗密切相关。
压力变化主要是由于系统中的风阻和布局不当等因素引起的。
设计合理的排烟系统应该尽量减小压力变化,降低风机的功率消耗。
不同喷淋层投运方式下脱硫塔内流场特性的数值研究
不同喷淋层投运方式下脱硫塔内流场特性的数值研究
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不断提高,脱硫技术的投运越来越受到重视。
喷淋层是脱硫塔内部的一个重要结构,其作用是增加内部的混合度,增强脱硫效率。
本文旨在以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不同喷淋层投运方式下脱硫塔内壁流场特性的变化趋势。
首先,研究中使用了CFD软件Fluent 12.1,建立脱硫塔的数值模型,并采用RNG k-epsilon湍流模型和抗流模型,分别取代标准k-epsilon湍流模型和一维抗流模型,更准确地模拟烟气内的湍流和边界层,模拟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
研究中,通过更改喷淋层投运方式,对脱硫塔内壁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其中的变化规律。
模拟结果表明:当使用喷淋层时,能够改变脱硫塔内的流场特性,使内壁的流动均匀性得到改善,使塔底的旋流变得更强,从而增加混合度,从而提高投运效率。
此外,喷淋层的投运方式不同,对流场影响也不尽相同。
当喷淋层的流量由固定流量增大到变化流量时,壁面流动均匀性会有所改善。
反之,当喷淋层的位置由贴壁改为贴底设置时,脱硫塔内流场会发生剧烈破碎,混合能会减弱。
本文利用CFD软件详细分析了不同喷淋层投运方式下脱硫塔内壁流场特性的变化趋势,从而有助于准确设计喷淋层来实现脱硫效果的最大化。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喷淋层结构对流场特性的影响,并将此方法用于工业场所,以提升设备的性能。
流体力学在火灾烟气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流体力学在火灾烟气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火灾烟气控制是现代建筑防火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火灾发生时,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体力学作为研究流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火灾烟气控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流体力学在火灾烟气控制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流体力学在火灾烟气控制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和方法,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流体力学在火灾烟气控制中的研究的建议。
1. 简介火灾烟气控制是指通过控制火灾发生后烟气的扩散和运动,减少火灾对人员和财产的危害。
火灾烟气在火灾现场的运动和扩散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建筑结构、燃烧产物、空气流动等。
因此,研究火灾烟气控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预测。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和流体力学模型等内容。
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应用于火灾烟气控制的研究,通过对火灾烟气的流动特性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模拟,进而探讨有效的火灾烟气控制策略和措施。
本文将就流体力学在火灾烟气控制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主要应用领域、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流体力学在火灾烟气控制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流体力学在火灾烟气控制中的主要应用领域2.1 烟气扩散模拟火灾烟气的扩散过程是火灾烟气控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烟气扩散的规律与建筑结构、燃烧条件以及环境气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和预测火灾烟气在不同条件下的扩散过程,为制定火灾烟气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其中,流体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是研究的关键。
2.2 烟气排烟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烟气排烟系统是火灾烟气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烟气的排放和控制起着关键作用。
流体力学可以用于模拟和优化烟气排烟系统的设计,通过对系统结构、管道布置和风机性能等参数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烟气排烟效果,并减少能量消耗。
喷淋塔烟气脱硫缺点以及改正措施
喷淋塔烟气脱硫缺点以及改正措施喷淋塔烟气脱硫是一种常用的烟气脱硫技术,通过喷淋液与烟气接触,利用化学反应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SO2)去除,从而达到减少大气污染的目的。
然而,喷淋塔烟气脱硫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喷淋液的使用和处理成本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差等问题。
本文将从这些缺点出发,探讨喷淋塔烟气脱硫的改正措施。
首先,喷淋塔烟气脱硫存在的一个缺点是喷淋液的使用和处理成本高。
喷淋塔脱硫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喷淋液来与烟气进行接触和反应,这些喷淋液一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原料来制备,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液,需要进行处理和排放。
这些都会带来较高的成本和环境压力。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的改正措施是优化喷淋液的配方和循环利用。
通过优化喷淋液的配方,可以减少原料的使用量和废液的产生,从而降低成本和环境压力。
另外,可以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将使用过的喷淋液进行处理和再生,再次利用于脱硫过程,减少原料的消耗和废液的排放。
其次,喷淋塔烟气脱硫的另一个缺点是设备运行稳定性差。
由于喷淋塔脱硫过程中涉及到喷淋液的喷洒、烟气的接触和反应等多个环节,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脱硫效果不稳定,甚至出现故障。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的改正措施是加强设备的监控和维护。
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装置,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和脱硫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另外,加强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脱硫效果的稳定性。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的缺点和改正措施之外,喷淋塔烟气脱硫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脱硫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改正措施,如优化喷淋塔的结构和工艺参数,提高脱硫效率;采用多级喷淋塔联合脱硫技术,降低占地面积等。
综上所述,喷淋塔烟气脱硫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通过合理的改正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脱硫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压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环保作用。
希望未来在喷淋塔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中,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型烟气脱硫塔的流体动力学模拟及优化设计
收稿日期:2004-07-30; 修订日期:2004-12-10作者简介:孙克勤(1961-),男,江苏南京人,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文章编号:1001-2060(2005)03-0270-05大型烟气脱硫塔的流体动力学模拟及优化设计孙克勤1,周山明2,仲兆平2,金保升2(11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8;21东南大学洁净煤燃烧及发电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6)摘 要:对大型脱硫塔进行合理模化和简化,采用随机模型确定颗粒初始位置,基于k-ε湍流方程对喷淋脱硫塔进行了空塔和喷淋状态下的流场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喷淋液滴对烟气流场具有强烈的整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脱硫塔来流烟道加以改造,并对改造后的脱硫塔进行了流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改造后流场更为合理。
关键词:脱硫塔;热态;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P311:O357 文献标识码:A1 前 言湿法脱硫工艺是国内外烟气脱硫的主流工艺。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吸收塔设备主要是喷淋塔,这是因为相对于其它吸收装置,喷淋塔除了脱硫效率高外,还具有压降小、内构件相对较少和不易结垢等优点。
国内外对烟气脱硫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如研究塔的阻力特性、液滴运动速度沿塔高变化[1],T C A塔内温度场分布等[2],这些研究对指导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实验结果往往只能针对特定的设备或结构,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FD (C om putational Fluid Dynamic)已成为研究三维流动的重要手段[3],国内外有多位学者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实验装置的流场进行模拟[4~5],从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看,数值模拟无论在时间和精度上均有优势,但目前国内对脱硫塔所进行的数值模拟还多处于实验室规模的脱硫塔上,并且这些数值模拟大多为二维的冷态流动;而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脱硫机理方面[6~7],很少有针对大型脱硫塔进行流场模拟研究。
多级喷动烟气脱硫工程流动及阻力特性研究
多级喷动烟气脱硫工程流动及阻力特性研究刘加勋;王帅;高建民;高继慧;吴少华【期刊名称】《化学工程》【年(卷),期】2009(037)007【摘要】以节能降耗为目的,在多级喷动流态化烟气脱硫技术示范工程上,对其系统流动和阻力特性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入口均流装置采用布置1块竖直导流板具有明显优越性;多级喷动塔体结构,可明显降低塔体高度,使其系统负荷适应性达到40%-100%;脱硫塔一级塔体呈现中心流速高边壁流速低的规律,中心气速约10m/s,边壁气速约6 m/s,二级塔体上部区域流速峰值明显向脱硫塔出口侧倾斜;新型全骨栈桥快速分离装置阻力损失较小,约占系统阻力损失的23.7%;入口段阻力损失所占份额最大,约为51%,为降低能耗还需对其作进一步优化研究.%Multistage spouted fluidized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FGD) technique is a new style techniqu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earches about the flow and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were carried out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ctifying plates has prominent influence on the system. Using one vertical plate can adjust the flow field effectively. The multistage spouted adopter can lower the height of the tower obviously.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load can reach 40%-100%. In the first stage tower, the gas velocity is about 10 m/s in the center and 6 m/s near the wall. In the upper area of the tower, the peak values of the velocity appeared deflectively. The resistance loss of the new rapid separator is smaller, which takes about 23.7% of the total resistanceloss. The resistance loss of inlet is the greatest, which takes about 51%. So it needs further optimization studies for energy conservation.【总页数】5页(P62-66)【作者】刘加勋;王帅;高建民;高继慧;吴少华【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1.3【相关文献】1.内循环多级喷动脱硫塔内的气固两相流动 [J], 高建民;秦裕琨;高继慧;陈力哲;吴少华2.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烟气脱硝装置流动及阻力特性的研究 [J], 吕同波;李林;王淑荣;王志强3.基于双流体模型的喷动-流化床不同流动形态的模拟研究 [J], 赵俊楠;王会宁;戈朝强;刘国栋4.复合喷动流态化烟气脱硫工艺中一级气液区段脱硫特性研究 [J], 高继录;高继慧;陈晓利;高建民5.复合喷动烟气净化工艺气液主反应区段蒸发特性研究 [J], 高继慧;龚泽儒;陈国庆;刘加勋;赵海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气脱硫喷淋塔流体力学特性研究Study on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FG D spray scrubber李仁刚,管一明,周启宏,孙大伟,孙祥志(国家电力公司电力环保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31)摘要:研究了喷淋空塔内烟气流速、液气比和吸收区高度等因素对气相阻力的影响,并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喷淋塔流体力学数学模型,讨论了烟气流速、液滴直径等工艺参数对液滴停留时间、吸收区阻力和塔内传质面积的影响。
关键词:脱硫喷淋塔;流体力学;数学模型Abstract:The effect of flue ga s velocity,ration of liquid to ga s and absorbing height on ga s pre ssure drop wa s inve stigat2 ed at laboratory scale te st facility.An aerodynamic model ha s been developed for FG D spray scrubber,and a discussion on drop re sistant time,ga s pre ssure drop and ma ss transfer area wa s carried out ba sed on the model.K ey words:FG D spray scrubber;fluid dynamics;mathematical model中图分类号:X70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4032(2001)04-0004-05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常用的吸收塔塔型主要有3种:喷淋空塔、填料塔和喷射鼓泡塔。
由于火电厂烟气中S O2浓度较低,体积分数通常<3000×10-6,且S O2易溶于水,达到90%以上脱硫效率仅需2~3个传质单元数,适合选用喷淋空塔。
此外,喷淋空塔具有阻力小,内构件少,不易结垢等优点。
以上2方面因素,使喷淋空塔成为湿式石灰石烟气脱硫工艺中的主导塔型。
喷淋空塔内的流动较为复杂,对于吸收塔压降、液滴停留时间、塔内持液量等内部流动规律,目前尚无成熟的计算方法。
然而,吸收塔压降在整个脱硫系统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直接影响脱硫装置运行的经济性,是脱硫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经济、技术指标;液滴停留时间和塔内持液量与传质面积有关,是决定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
因此,有必要对喷淋空塔进行冷态试验研究,探索流体力学规律,优化吸收塔设计。
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及流程见图1。
吸收塔直径0.4m,高6m,塔内设2个喷淋层,每层装3个喷嘴,喷嘴为旋流型。
2个喷淋层共用1台清水泵,泵入口与吸收塔底部循环槽连接,喷淋液循环使用,泵出口管道上装设电磁流量计,测定喷淋液流量。
吸收塔入口处装有1块气流分布板,均布塔内气流。
塔内风速通过调整引风机门开度控制,为防止引风机带水,在吸收塔出口处装设2级除雾器。
图1 系统流程沿塔高方向共设4个压力测点,分别位于喷淋层上和吸收区高度为1.25、2.3、3.25m处。
2 试验结果与分析试验研究了不同烟气流速、液气比和吸收区高度条件下的吸收区阻力。
2.1 烟气流速对吸收区阻力的影响吸收区高度为2.3m,液气比(L/m3)分别为12、14和16的条件下,吸收区阻力随烟气流速的变化见图2。
烟气流速较低时,压降随着流速增加而递增的速度相对比较平缓。
当烟气流速从3.0m/s提高至44.5m/s 时,烟气流速增加了50%,吸收区阻力损失由260Pa 增至660Pa ,增加了154%,阻力增加幅度约为流速增加幅度的3倍;当烟气流速<4.5m/s 时,压降与流速的关系曲线变陡,吸收区压降随流速的增加而急剧增大,流速由4.5m/s 提高至5.0m/s 时,流速增加11%,吸收区阻力损失增至880Pa ,增加了47%,约为流速增加幅度的4倍。
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相同液气比条件下,流速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吸收液的喷淋高度,而且也减小了液滴在塔内的下降速度,尤其在高流速条件下,液滴下降速度较小,塔内持液量急剧增加,压降也随之迅速增大。
图2 烟气流速对吸收区阻力的影响2.2 液气比对吸收区阻力的影响图3 液气比对吸收区压降的影响吸收区高度为2.3m ,烟气流速分别为3、4、4.5、5m/s 的条件下,吸收区阻力随液气比的变化见图3。
压降与液气比的关系近似呈线性,压降随液气比(喷淋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高烟气流速时,压降与液气比的关系偏离线性,其原因可能是高流速时喷淋液量增大,而喷嘴数不变,导致吸收液滴的初始速度增大,使压降与液气比呈现不完全线性关系。
2.3 吸收区高度对吸收区阻力的影响吸收区高度对吸收区阻力的影响见表1、图4。
表1 不同吸收区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阻力烟气流速/m ・s -1液气比阻力/Pa ・m -10~1.25m 1.25~2.3m2.3~3.25m4.01217615214714216190168162961901894.5122641621581431220018016352267253从表1可以看出,离喷嘴距离较近时,单位吸收区高度的压降最大,随后逐渐减小。
这主要是由于液滴离开喷嘴后,受到表面曳力的作用,作减速运动。
离喷嘴较近时,液滴运动速度较快,气相作用于液滴的表面曳力较大,气相受到液滴的反作用也较强,故单位吸收区高度的阻力较大。
此后,随液滴与烟气间相对速度的减小,单位吸收区高度的压降也逐渭减小,最终液滴与烟气的相对速度将趋于恒定,液滴作匀速运动,单位吸收区高度的压降也将趋向恒定。
图4 烟气流速4.5m/s 时吸收区高度对吸收区阻力的影响由图4可见,吸收区阻力随吸收区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且液气比越小,线性越好。
这主要是由于液气比较小时,液滴的初始速度较小,在经历较短的减5速运动阶段后,很快进入匀速运动阶段,表现为压降与吸收区高度呈线性关系。
此外,随液气比增大,直线斜率增大,即单位吸收区高度的压降增大。
3 数学模型3.1 模型建立吸收区气相阻力主要来自2方面:(1)塔壁阻力。
实验数据表明其值仅为10~30Pa ,与吸收区总阻力相比,所占比例极小,可不予考虑;(2)分散相阻力。
即吸收液液滴作用于气相所产生的阻力。
计算吸收区阻力损失时仅考虑分散相阻力。
忽略液滴与塔壁的碰撞而产生凝并和分裂,对液滴进行受力分析,液滴在塔内受到表面曳力、形体曳力和重力作用,其中,表面曳力的反作用力即为分散相(液相)对气相的作用力。
由此可推导出烟气压降计算公式:ΔP =3L ρg 4D ∫λu 2dt(1)液滴在塔内的运动速度由方程(2)确定。
43(ρ1-ρg )ρgg -λu2=43D ρL ρg×d (u +v )dt (2)式中τ为液滴在吸收塔内的停留时间,s ;D 为液滴直径,m ;ρg 为气相密度,kg/m 3;ρL 为液相密度,kg/m 3;λ为曳力系数;L 为吸收液喷淋密度,m 3/m 2・s ;u 为液滴相对于烟气的流速,m/s ;v 为烟气相对于塔壁的运动速度,m/s 。
吸收剂液滴的初始运行条件:u |t =0=u 0h |t =0=03.2 模型参数估算建立分吸收区阻力寻优目标函数:Obj =∑ni =1ΔP -ΔP ′ΔP (5)式中ΔP 为实测吸收区阻力,Pa ;ΔP ′为模型计算吸收区阻力,Pa 。
选用24组试验数据进行参数估算,求取目标函数为最小值时的λ、D 值,优化方法为单纯形法。
计算结果为:λ=0.51;D =0.0023m根据Lihou 的研究结果,雷诺数在400~2500范围内,液滴在空气中的曳力系数为0.54,误差±10%。
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参数估算所得液滴的曳力系数为0.51,其值非常接近Lihou 等人的研究结果。
此外,由于缺乏液滴直径的测试手段,未能获得吸收液液滴直径数据,在模型计算时把液滴直径作为参数来处理,假定不同试验条件下的液滴直径相同,计算所得液滴直径为0.0023m 。
3.3 模型检验模型的相对平均偏差为6.9%,能符合工程计算的要求。
其中,在吸收区高度h =1.25m 时,模型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主要原因是离喷嘴较近处,气液两相的实际流动状况较复杂,模型难于正确描述液滴的实际运动状况。
4 讨论根据上述模型,计算了不同液滴直径条件下吸收区特性参数随烟气流速的变化及液滴与烟气的相对速度u 沿吸收区高度的变化,计算结果分别列于表2、图5、图6和表3、图7中。
单位吸收区体积内的传质面积M (m 2/m 3)根据下式计算:M =L ×τ43π(D 2)3×4π(D2)2h=6LτDh(6)4.1 不同液滴直径下流速与压降的关系由表2和图5可以看出,在喷淋塔内,烟气流速较低时压降曲线较平坦,压降的上升幅度小于烟气流速的上升幅度。
随着烟气流速的提高,压力曲线逐渐变陡,直至液泛。
液泛气速接近液滴自由沉降的终端速度,并随吸收液滴直径的增大而提高。
在吸收区高度为3.25m ,液滴相对于塔壁的初始速度为9m/s ,喷淋密度为0.063m 3/m 2・s 的条件下,液滴直径在0.0020m 时液泛气速为6.00m/s ;当直径增至0.0026m 时,液泛气速为7.00m/s 。
故喷雾塔设计时,烟气流速的选取应与吸收液液滴直径相匹配,按常规,设计气速应为泛点气速的50%~80%。
例如,当液滴直径为0.0020m 时,适宜的烟气流速为3.00~4.80m/s ,而当液滴直径增大至0.0024m 时,适宜的烟气流速应提至3.5~5.6m/s 。
6表2 不同液滴直径条件下烟气流速对吸收区特性参数的影响(h =3.25m ,L =0.063m 3/m 2・s )烟气流速/m ・s -1D =0.0020mD =0.0023mD =0.0026m液滴停留时间/s 吸收区压降/Pa 单位吸收区体积内传质面积/m 2・m -3液滴停留时间/s 吸收区压降/Pa 单位吸收区体积内传质面积/m 2・m -3液滴停留时间/s 吸收区压降/Pa 单位吸收区体积内传质面积/m 2・m -33.000.5968334.30.5460827.30.5054922.44.000.7384542.40.6373731.90.5765725.54.500.8596049.40.7082035.40.6272427.75.00 1.07113462.20.8192741.00.6880330.45.50 1.56147990.7 1.00108550.60.7890434.95.80 2.361992137.2 1.20123760.70.8798538.96.00 3.792890220.41.43139472.30.95105342.56.20 1.83165892.5 1.06113947.46.40 2.712217137.0 1.22125854.66.503.672818185.61.34134060.66.802.09183393.56.90 2.732231122.17.004.063064181.6图5 模型计算压降随烟气流速的变化图6 模型计算单位吸收区体积内传质面积随烟气流速的变化4.2 不同液滴直径下烟气流速与传质面积的关系以模型计算的单位吸收区体积内的传质面积随烟气流速的变化见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