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一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读后感:黄金时代更需持续奋斗
优品课件《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读后感:黄金时代更需持续奋斗《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读后感:黄金时代更需持续奋斗“今日中国,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每一个人,真正黄金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
”这几天,署名为“宣言”的《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一文,向人们传递出了这一重大论断,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20世纪初的中国,“只剩几万万黑暗的人的背影”;今天的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新未来最好的希望”。
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到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当中国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最安全的国家”“最耀眼的奇迹”“令人费解的东方密码”等称呼不绝于耳。
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 站立在“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土地”,徜徉在“希望的原野”,每个人都能嗅到梦想的芬芳。
绚丽的T台上,王德顺老人为中国时装周奉献了震撼的演出;低调的实验室里,屠呦呦老人正在为青蒿素研究的新进展欣喜不已;长征七号火箭的发射架旁,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寒风凛冽的边防线上,一批“00后”的年轻面孔昂首挺立着……当一个个真实而朴素的梦想不断萌发绽放,连缀起来的正是黄金时代的累累硕果,汇聚起来的正是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当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创造层出不穷,无数人的未来与远方,也就都与中国有关。
一个拥有世界最庞大人口的国家,也一直在为世界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竭心尽力。
推动人民币“入篮”,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正作为诸多现实难题的最优解,日益成为全球越来越多人发愤图强、改变命运的榜样。
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离不开锐意革新的执政党;一个昂扬向上的黄金时代,离不开活力四射的一代人。
人民日报社评
人民日报社论: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复兴力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六周年有些重大历史时刻,往往因其影响深远,成为一个民族的恒久记忆和人类文明的启示性资源,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未来。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纪念日。
这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纪念日,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向所有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卓著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表示崇高敬意!向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示深切怀念!向惨遭侵略者杀戮的无辜死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在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慷慨悲壮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这场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大转折。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
这场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这场伟大胜利,拓展了民族精神的新疆界。
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丰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2008年《人民日报》人民社论全年合订本
人民日报社论:喜迎伟大的二〇〇八年1
人民日报社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3
人民日报社论: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5
人民日报社论: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6
人民日报社论: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8
人民日报社论:人民日报社论:巩固团结合作发展民主政治9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创新的实践呼唤创新的文化。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宣传思想战线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宣传思想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现在,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部署要求十分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全党同志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深情关注残疾人加快发展人道主义事业42
人民日报社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推动又好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43
人民日报社论: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45
人民日报社论:稳粮增收强基础促进发展重民生46
2008年01月01日04:15
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注定让一些年份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永恒记载。2008年,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迎来北京奥运会。这是13亿中华儿女热切期盼的年份,是世界向中国投来更多目光的年份,是必定镌刻在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年份。2008年,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分析了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精辟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重点部署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突出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性、战略性、前瞻性,是指导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的思想指针和行动纲领。讲话中阐发的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对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理论在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上的展开和深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读后感:牢牢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读后感:牢牢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读后感:牢牢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习近平总书记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而《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中提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会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只有通过一代代人的坚持不懈的奋斗,砥砺前行,才能点亮中国梦。
“机遇是事物相互作用的历史累积,是人民创造伟大实践业绩的时代呈现。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经过量的积累进入质的提升阶段,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而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孕育,中国仍有条件在和平环境下加快发展。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面对机遇,我们必须
牢牢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实干兴宁,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好各项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吉林公主岭郭玉侠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实质上是建立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问题。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
21世纪刚过去10年,还有10年时间,我国仍然处在这一战略机遇期之内,在逻辑上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过去的10年里,世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
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经过过去这10年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和舆论:一方面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在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
与此同时,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
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
另一方面是中国已经从世界的边缘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有矛盾有摩擦但互利共赢的格局已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广泛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更加务实。
特别是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世博会和亚运会等活动,通过抗御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国威大增,民气大升。
这一切表明,尽管我们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问题,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仍有重大的战略机遇。
经过金融危机冲击与洗礼,世界和平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具有新特点与新内容。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等问题时,明确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人民日报》重磅文章: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龙源期刊网
《人民日报》重磅文章: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04期
1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篇“大有来头”的重磅文章:《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10天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提出了“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的命题。
用文章的话说,这个历史机遇期,就是“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机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更加成熟、更具引领力感召力的机遇”,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机遇”,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百年迈向执政百年、进而铸就千秋伟业的机遇”。
建党、建国、改革开放、伟大复兴,这无疑对应的是十九大报告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个历史飞跃阶段。
此后,“宣言”引用鄧小平的话说,“我国在历史上失去机遇太多,如果再不抓住机遇,后果不堪设想”。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样的落脚点,显然是在强调“落实”,也具备了“鼓与呼”的意义。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
1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为我国下一个)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回首上一个十年,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下一个十年我们如何作为,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成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新格局中的地位。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我们才能在把握机遇中成就下一个十年的辉煌。
一文九论十八谈
一文九论十八谈(一)一文九论一、何平九论的背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加快转变?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命题针对河南实际提出,又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河南日报组织报社精兵强将,以‚何平‛名义,连续推出九篇大型政论,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深入地阐述了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注意的问题等。
在中原经济区起步之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些文章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省委的重要精神,黄钟大吕,鼓舞人心,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一次较好的思想和舆论准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卢展工书记发表的文章及九篇政论合称‚一文九论‛。
二、何平九论的内容‚何平‛并非人名,而是‚河南日报评论文章‛的缩写,每逢重大政治思想动员,河南日报会以何平的名义发表政治评论文章,这种做法已经七年了。
九论是河南日报自2010年12月22日起至2011年1月21日止陆续刊发的9篇署名‚何平‛的系列政论文章。
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深入论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注意的问题、方式方法等。
具体分为:一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在哪里》2010-12-22《河南日报》;二论《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2010-12-27《河南日报》;三论《一切按客观规律办》2011-1-4《河南日报》;四论《站位全局才能大有作为》2011-1-7《河南日报》;五论《创新激发无限活力》2011-1-11《河南日报》;六论《责任重于泰山》2011-1-14《河南日报》;七论《不说空话,多干实事》2011-1-18《河南日报》;八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2011-1-20《河南日报》;九论《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2011-1-21《河南日报》。
申论经典范文: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
人民日报: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一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变革。
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孕育新的希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
“等不起、慢不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峻切。
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
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
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
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2011年07月01日00.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把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党的90华诞之际,回首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80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无不倍受振奋、倍觉自豪、倍感光荣。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广阔道路,更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震古烁今的三个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这三个转变,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境遇,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这确实是一个绝大的变化,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90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理论勇气,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伟大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向新高度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新机遇
向新高度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新机遇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巨大机遇。
这些机遇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无限潜能,也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继续迈入新的高度。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阶段目标,是保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取消煤炭行业和钢铁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优化企业结构,发展创新型经济,探索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模式,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 环境保护成为国家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环境,有效地防治空气、土壤、水等生态环境污染,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为全体人民创建一个舒适、宜居的生存环境。
3. 中国居民收入稳步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社会保障,实现医学、教育等标准的普及,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更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现代化的新机遇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基本要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新的举措。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经济共同体,发掘中亚、中东等市场潜力,对中国经济的开展起着积极作用。
2. 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大大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也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保障。
3. 学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与当代发展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风格和特色的文化产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2010年_1月1日-7月30日最新人民日报社论
迎接奋发有为的二〇一〇年——元旦献词2010年01月01日充满挑战的2009年过去了。
经历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严峻的考验,我们以顽强的奋斗拼搏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和豪情迈入2010年。
穿越60年峥嵘岁月的共和国,再一次挺立于历史的新起点。
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空前勃发。
我们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夯实科学发展的根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依法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理由境内外分裂势力、敌对势力勾连策动的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一年来举世瞩目的“中国答卷”,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政治优势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充分展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活力。
走过2009年这“困难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各种复杂局面的重大考验。
即将展开的2010年,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矛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综观国内国际形势,置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性影响仍未消退,只有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坚克难,在把握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中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驾驭全局,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跨好2010年这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我国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011年03月22日20:07核心阅读2011年,在“十二五”开局的关键节点上,审视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挑战也可以因为科学应对而变成机遇.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小康才能实现,人民福祉才能提高,否则就会犯下历史性错误.牢记使命抓机遇,集中精力谋发展,必须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刻度.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再过4个月,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再过7个月,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十二五”的启幕,是90年来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强民富奋斗历程中的新起点,也是100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甘愿呕心沥血上下求索的新出发.在如此关键节点上,有必要再次研判中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方略:行进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还在吗以接近10%的速度飞翔30多年的中国,怎样继续发展的“传奇”机遇犹在大于挑战新世纪激流勇进的十年,是“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十年,中国经济总量翻两番,全球排名前移四位,跃居世界第二;是梦想成真的十年,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走浩瀚太空、展世博风采……中国喜事连连;是经受“世界级难题”考验的十年:抗击非典、应对大地震、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成功闯过一关又一坎.“2000—2010”这一看似普通的历史单元,之所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金十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紧紧抓住并用好了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好中有忧的国际国内新形势,让一些人对机遇能否再度眷顾中国心存疑虑.从“怀疑中国”的戒备到“牵制中国”的意图,从气候谈判的初衷到货币战争的目的,我国外部发展环境的挑战在增多.从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从基尼系数越过的警戒线到“民工荒”现象逐渐突显,我国内部发展环境的挑战也在增多.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日渐增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与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和平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转向调整期,国际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全球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这些都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中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内需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教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驾驭重大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再次为“中国号”列车指明了方向.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当国际金融危机阴云压城,中央高瞻远瞩,科学研判:“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此后两年多来,我国立足内需保增长,尽心竭力惠民生,不仅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也使危机最终化作推动科学发展的契机.机不可失乘势而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能不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上,我们曾多次有幸获得发展的机遇,却由于没有及时抓住,而被时代无情地甩在身后.“15世纪以来的500年间,中国错失了三次战略机遇期.”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刘德喜说.机遇极为宝贵,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丧失机遇,就会落伍于时代,甚至陷入国弱民穷、任人宰割的屈辱境地.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我们抓住眼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推动传统发展方式转向“注重结构优化、效益增加、过程可持续和成果共享”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才能更上层楼,全面小康才能实现,人民福祉才能提高.如果错失机遇、延误发展,就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怪圈,就会犯下历史性错误,愧对百年来为中国现代化梦想殚精竭虑甚至舍生取义的众多先贤.从全球看,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消散,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大幕已悄然拉开.美国有“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有“绿色技术研发”计划,日本有“数字日本”计划……这是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前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力量对比.只有抓住眼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中国才可能在全球经济版图上巍然屹立,否则将再次拉大同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机不可失,中国必须乘势而上.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时代的呼唤.把握机遇续写精彩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动摇”.我们头顶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光环,耳听“崛起的中央帝国”等赞誉,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成就虽然辉煌,差距也堪称巨大.与世界比,代表一国富裕度的人均GDP,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排世界第四十位,现在只排100位左右.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与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比,我们还显得很“苍白”:城乡收入差距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线,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排到了第133位……比来比去,中国不是发展得差不多了,而是还差很多.我们切不可由于自满而轻视发展机遇,更不可由于动摇而改变发展方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懈怠”.机遇靠“抓”.战略机遇期不是靠坐等就会出现的黄金时代,而是在最有利于发展的时期,持续奋斗,矢志变革,迎来有利于发展的时空因素叠加.机遇要“抢”.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犹如白驹过隙.时不我待,应当始终保持攀登的姿态,锐意进取,切不可由于松劲而错过发展机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折腾”.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动荡中实现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促发展的助力,也是搞建设的保障.没有稳定,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没有稳定,改善民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不可由于“折腾”而贻误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大门正向中国敞开.牢记使命抓机遇,集中精力谋发展,我们就能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奋发有为,续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又一次,历史的契机等待着我们把握.。
牢牢把握机遇 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迎难而起
人民日报:牢牢把握机遇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迎难而起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0日 03:53 |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视频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牢牢把握机遇,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迎难而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黄金岁月”。
当中国站上新台阶、展望新高度之时,内外局势又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困惑和疑问出现了:“中国奇迹”是否已走到尽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再次为中国未来划定坐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能否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已成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时代考卷摆在面前,我们如何作答,关系着中华民族命运走向、成败兴衰。
非凡十年,战略机遇期凝聚中国智慧从“神五”到“神九”,十年来,中国以“五连跳”完成了当年美、苏从“首飞”到“对接”的繁复过程。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解析,我国抓住了世界信息和电子技术大发展的机遇,在更高的起点上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与追赶。
新世纪中国载人航天抢占太空科技制高点的传奇历程,恰似中国十年发展的生动缩影。
这十年,是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十年,是中国国际地位迅猛上升的十年,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十年。
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得益于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和运用。
发展中国家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了解自己的机遇在哪里。
世纪之交,两大时代特征进入视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已成大势所趋。
总揽全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定位,成为十年来中国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的先决框架。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说,“9·11”事件后,西方发达国家遭遇内外两条战线的威胁,战略部署和力量投放受到严重牵制。
我们抓住了这一时机,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抓住全球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成长为制造业大国和外贸出口大国。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社论1-5)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社论1-5)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一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
这个判断符合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表达了亿万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感受。
全面把握、深刻理解这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所积累的弥足珍贵的经验,所创造的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满怀信心地迈向“十二五”,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五年,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国经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长达11.4%、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能够胜利完成的。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国家面貌,还将赢得更长时间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这五年,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2%和8.3%,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结束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了,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
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百姓才能获得更多福祉。
让人们尤为感慨的是,这五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
从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到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我们共同经历了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
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宣言习近平总书记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纵观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历史演进,通览国家、政党、民族的沉浮兴衰,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家表达、民族表达,彰显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洞察历史的睿智、创造历史的担当。
(一)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时期。
2017年10月,历史会记下这个金秋。
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一个在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久经考验、成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瞩目下展开了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华章。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浑厚有力的声音,响彻亿万人民热切瞩望的万人大会堂,迅速传遍全中国,乃至传扬整个世界。
极不平凡的过去五年,驱动“中国号”巨轮驶入新的更广阔天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梦想和现实在这里转承,奋斗和拼搏在这里接续。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如此擘画。
新的阶段、新的使命,挑战虽艰、希望尤盛,矢志奋斗、走向未来,时和势仍然在我!在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上,没有什么能比“机遇”这两个字更能揭示中国的当下、昭示民族的前程,没有什么能比“历史性”这一词汇更能描绘这个机遇的涵义和意义。
这个历史机遇是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机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更加成熟、更具引领力感召力的机遇,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机遇,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百年迈向执政百年、进而铸就千秋伟业的机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
(二)机遇是事物相互作用的历史累积,是人民创造伟大实践业绩的时代呈现。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苦干实干中创造机遇,在把握机遇中续写历史,一步步靠近无限风光的顶峰,迎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
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作者:新华社评论员来源:《科学导报》2018年第14期随着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我们迎来了“两会时间”。
承载着13亿多人民的期盼和重托,几千名代表委员汇聚北京共商国是、共谋大计。
此时此刻,我们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新时代的中国充满新希望,新时代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尽管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把握国内国际大势综合判断,我国仍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时和势在我们这一边。
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奋力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牢牢抓住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唯有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确保中国发展航船行稳致远。
行百里者半九十。
进入新时代,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新的风险、新的挑战、新的困难,必须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机遇往往与风险挑战相伴并存,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清醒,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冷静。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敢于迎难而上,善于化危为机,方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推动各项事业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创新局面。
人民日报社论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新论新语人民日报社论: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文章指出: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并提出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通过的《建议》,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统筹谋划好重要领域的接续改革,必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开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开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21世纪第二个10年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及其所蕴涵的挑战、机遇进行科学分析的根底上,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开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是我们明确目标、作出决策、制定政策的根本前提。
我们知道,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作出的重大判断。
党的十六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党敏锐发现、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了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带着人民群众连续十年不懈奋斗,成功地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使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并从而使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
10年过去了,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开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拟多地显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开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肯定的答复。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平安、公共卫生平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但和平、开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开展,国际力量比照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开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开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开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开展。
第2/3页从国内开展条件看,尽管我国开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开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开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开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
——一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刻。
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留给我们的时间只剩下十年。
往远看,中国的日益繁荣和进步,已经是无可怀疑、难以阻挡的了。
往近看,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正面对新的风险考验,外部复杂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国内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断显露,不容回避。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我们还能不能继续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这是一个涉及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认识问题,也是一个事关胜利实现我国改革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一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战略判断,指明了今日中国的历史方位,确定了我们走向未来的方向。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依然存在,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长,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劳
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机遇稍纵即逝。
无论从我国发展历程看,还是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历程看,能不能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对于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正是改革的攻坚时期、发展的关键时期。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
这三个没有变,与战略机遇期紧密相连,勾勒出当代中国一系列阶段性基本特征,呈现出当今时代我们所面临的责任与使命。
它告诉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们确定的远大目标相比,今天的中国还有很大差距。
它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和奋力推动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它提醒我们,只有倍加珍惜难得的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难得的战略机遇给我们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
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必须奋发有为。
怎样才能奋发有为?那就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
不可持续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在发展中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为之奋斗的重要任务。
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作为一个在发展之路上疾驶了30多年的13亿人口大国,当前中国所处的环境和状态,不允许我们有任何松劲情绪和懈怠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抵御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基础,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复杂局面、抗御风险的实力,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也就无从谈起。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成功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后半程,各种“两难”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急迫,统筹兼顾的任务更加繁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课题。
因此更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以科学发展观审视问题、化解矛盾、统领发展。
当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旧的发展障碍尚未完全破除,新的发展模式还在孕育成型,不少薄弱的环节有待克服。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效率与公平,诸多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博弈,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智慧。
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需要我们全面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
这样我们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力量。
发展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和调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
在这场竞争中,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历史正向我们敞开机遇的大门。
能不能始终牢牢抓住机遇,积极用好机遇,推动科学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发展未有穷期,中国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