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心理学赏析

合集下载

心理学影片赏析

心理学影片赏析

心理学影片赏析————《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片大概讲述的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婴儿被落在了一艘高等船舱里,被下等人捡到,并一直在抚养他。

可爱的孩子便从自此有了一个不太像名字的名字,1900.在1900未成人时,养父便在船舱里出了意外而身亡,1900便在众工人的照看中长大。

一个有风浪的日子却成了1900成名的开始!1900,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

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

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但是,这里的“陆地”更多的则应是一个隐喻。

陆地上纵横交错的令1900感到“恐惧”、“崩溃”的城市街道,不可确定的种种,是人类的欲望。

这没有尽头的欲望,正是使艺术家们迷失自我的真实原因。

但他表示拒绝,不愿陷于着巨大而虚无的漩涡。

“欲望没有尽头”——1900下船时摘掉头上的礼帽并将之抛了出去,如果下了这个船,他将会拥有一切:金钱,名望,地位,巨大豪华的房子,美丽高贵的妻子……种种种种。

但他将失掉灵感,失掉他赖以驱动敲击琴键的灵敏手指的灵魂的敏感。

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处身于无尽而不可知的欲望深渊之中,便失掉了真实的自己,也失掉了真正的音乐。

于是便失去了其作为钢琴师的价值,这是他不惜决定与船共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继而1900返回到了船上。

他对Max说,我再也不下船了。

自此,他与世界失之交臂。

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

是的,我想影片的成功所在就是让人们知道了信仰比欲望要珍贵得多。

至今无法忘记1900那孤独却不颓废的眼神,无辜,彷徨,令人同情。

说同情1900,我们真没有资格,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可以没有信仰,但必须要有信念。

我们可以矫情,我们可以绝望,我们可以充满希望,我们可以哭泣,我们可以微笑,我们可以嘲笑命运不济。

电影人物心理分析之海上钢琴师

电影人物心理分析之海上钢琴师

• 4、对教育的启示 •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
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
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人对婴儿早期的独立教育 •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心理及对
业余爱好的支持程度
• (1)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 • 西方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
理和选择
• 中国家长:支配欲强,要求孩子
顺从自己的意愿
少,所以有一种“相对被剥夺”的感觉 。
强迫症
•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
(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 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神经症。
•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有
大量研究表明,焦虑症与 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 良事件、应激因素等均有 关系,尤其与患者的个性 特点紧密相关,比如:过 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 谨小慎微、固执等,具备 这些不良个性特征容易患 强迫症。
实现”,罗杰斯宣扬“成为自己” 。
• 但是,中国文化中,常常将“为自己而活”
视为自私 。“好我”将“坏我”彻底击败 的时候,便是同归于尽之时。
优秀学生的“嗜考”强迫症
• 他们与同龄人似乎格格不入,没有朋友、
没有爱好,学习和考试是他们的最爱,考 试是他们获取自信的源泉。曾几何时,中 小学校园有了这么一群“嗜考族”。“我 们班有一个男生,非常奇怪,经常在班上 大声问老师:‘什么时候考试啊,好久都 没考试了,我们都盼望着呢!’这时,同 学们都会很厌恶地瞪他一眼。”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 男尊女卑、父母之命 • 以床为例 • 中国床 • 西式床
• (2)让孩子学会独立 •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 独立.avi
• (3)让孩子自然发展 •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 中国家长:期望过高只重学习(恨铁不成钢的误导)

海上钢琴师主题心理元素及收获

海上钢琴师主题心理元素及收获

海上钢琴师主题心理元素及收获01 “妈妈”离开了他,钢琴拥抱了他主人公的名字叫“1900”,他虽然被亲妈遗弃在邮轮的钢琴上,上天却给他安排了一个善良的男人做妈妈,他的“妈妈”是船上的锅炉工,叫丹尼。

善良的丹尼给1900喂奶、教他识字、用摇篮哄他睡觉。

并言传身教,遇到外来的敌意时,大声说出“去他妈的”。

影片中有两个场景都能在1900的身上看到丹尼的影子。

一个是,还是孩子的他脏着身子弹钢琴,引来许多贵族和船长。

船长对他说:“你这样是不合规矩的。

”8岁的1900转头看向船长说:“去他妈的规矩”。

另一个是,他弹钢琴有了一定名声之后,爵士乐发明者来向他挑战,结果失败了。

黯然离开时,1900站在船上看着他,并说了一句:“去他妈的爵士乐”。

一个粗旷的男人给了幼小的1900温柔的母爱,他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过得很快乐。

在船上,在丹尼身边,他什么也不怕。

没想到,丹尼因为工作意外身亡了,邮轮上除了丹尼没有人愿意充当妈妈的角色悉心照料1900,因为大家都是穷苦人,自己都顾不过来。

尽管大家可以让1900不至于饿死,但一个孩子从此断了“母爱的养料”,没了深刻的情感依托,他的心灵永远停在了8岁。

他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在参加丹尼的葬礼时,他悲伤不已,突然听到从头等舱传来的钢琴声,1900被深深吸引了。

虽然“丹尼妈妈”已经去世了,但他必须要继续生存,而钢琴不仅能帮他表达情感,也帮他获得了在头等舱演奏的工作,生存下来。

1900顺利地从一元世界走向了二元世界,在从二元世界走向三元世界的途中却出了意外,还没等到自己变得强大去突破二元世界,“母爱”就消失了。

但他还是孩子,需要母亲,他的母亲从一个人,变成了钢琴。

对一个人发出爱,就会得到爱的回应,这种回应能变成力量内化到心中。

对钢琴发出爱,只能变成悦耳的琴音,暂时表达自己的意,安抚别人的心,能得到赞赏,自己会感到愉悦。

但这赞赏不是爱,只是别人得到好处后礼貌的答谢而已,可能会给人暂时的动力。

《海上钢琴师(1900)》主人公心理赏析(影评)——《李毅心理角》百度文库版第四集

《海上钢琴师(1900)》主人公心理赏析(影评)——《李毅心理角》百度文库版第四集

《海上钢琴师(1900)》主人公心理赏析(影评)——《李毅心理角》百度文库版第四集看完《海上钢琴师》,我脑子中回荡着如下几个词:被遗弃、孤独、安全感、依恋。

那就权当是此文的关键词,顺着它们一一道来吧:1、被遗弃首先说说Danny Boodman T.D. Lemon 1900的名字由来吧,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Danny Boodman是收养小男孩的黑人的名字,T.D. Lemon是小男孩被遗弃的时候放在了一个盒子里,盒子上写的T.D. Lemon,而实际上,仔细看看就会发现,那盒子就是一个装柠檬的盒子(这在之后小孩子念报纸的时候也被提到了),可见,被遗弃的时候,他的父母是多么匆忙,多么不珍惜。

而1900是孩子的出生年(也是被遗弃的时间,当然也是被收养的时间)。

这中间有什么和心理学有关呢?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孩子从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是有感知觉的,能与母亲有一种连接,而这种连接也会影响着孩子以后的“客体关系”。

同时,在儿童期就有被遗弃的经验,这对孩子的“客体关系”影响极大,直接影响着之后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

也就是说,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婴儿是能感受到的。

虽然,非常幸运的,被一个好心的黑人工人收养,并悉心照顾(在他能力范围内),并教育他。

这对孩子的“依恋关系”的形成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

也让他感觉到了,这世界还是有点安全的。

但,不幸很快又降临了,黑人工人因工伤去世了,当时“1900”才8岁,对于孩子来说,无法理解“死亡”这个概念,所以,在内心中又会遇到“被抛弃”的感觉,而这感觉看似是很熟悉的。

再拉到后面一些,“1900”很习惯在船上,而从一个外人的角度来看,在船上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常经历“被抛弃”,因为乘客来了一定就会走,其中有一个镜头,是“1900”正在弹琴弹到兴头上,突然一个人喊了一句“America”,立刻所有人抛下他,拿着行李下船了。

这看似痛苦的“被抛弃”,为何会让“1900”如此不能割舍呢(之后不舍得下船)?其中一个原因,我们可能会想到“强迫性重复”,在动力学里面认为,人之所以会“强迫地”“重复”之前收到的“伤害模式”,是因为,他们想在再一次受伤的过程中,修复之前的伤害。

在想象域和象征域中漂零的《海上钢琴师》

在想象域和象征域中漂零的《海上钢琴师》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在想象域和象征域中漂零的《海上钢琴师》王蕾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目前国内外评论往往关注影片所呈现的人生视角,而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分析男主角1900对弗吉尼亚号豪华邮轮不可思议的眷念和对陆地的顽固抗拒。

本文用拉康的“三域”理论来解读《海上钢琴师》,指出1900因为深深迷恋海洋、音乐与游轮所呈现出来的完美想象域而失去了踏入现实社会的勇气。

关键词:想象域;象征域;镜像阶段;音乐;海洋作者简介:王蕾(1977-),女,山东临沂人,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162-02《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著名的“寻找/时空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探讨“何处安放我们的心灵”这个主题的传记式影片。

影片呈现出浪漫主义风格,精致的配乐和细腻舒缓的镜头语言让这部影片成为心理影片中的经典之作。

它用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终生拒绝进入陆上世界的天才海上钢琴家1900独特而短暂的一生。

1900是弗吉尼亚号邮轮上的弃婴,被黑人煤炭工丹尼收养,识字不多的丹尼索性叫他1900,以纪念新世纪的第一年。

丹尼在工作中意外身亡,海葬仪式上,一身黑衣包裹着的1900显得特别羸弱无助。

此时悲戚空灵的音乐响起,与凄厉的海啸声融为一体,将灾变中恍惚而创痛的1900引入了另一个世界。

1900天生对音乐有着极强的领悟力,经过多年的锤炼,成为邮轮爵士乐队中的钢琴手。

乐队中的密友、小号手麦克斯多次劝他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然而1900始终无法为了那个未知的物欲世界舍弃自己的精神家园,因而三次放弃了下船的机会,甚至为此错失了唯一的一段爱情。

目前国内外评论往往关注影片的文化内涵,以及音乐如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分析1900对弗吉尼亚号不可思议的眷恋和对陆地的顽固抗拒。

海上钢琴师主人公的心理分析

海上钢琴师主人公的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对《海上钢琴师》主人公的心理分析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1900的一生都是在船上度过的,他的社交圈很小,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他却成为了一个天才钢琴师。

到底是什么原因会使一个孤独的人有如此的才能?对此,我想从个性、沟通和人际关系、情绪情感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倾向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既然个性是由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那么从先天素质来看,主人公1900之所以会有了不得的音乐才能很可能是遗传了他父母的天赋,让他具有了如此气质。

从气质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抑郁质”的人。

从他的音乐表现力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维敏锐、想象丰富、情绪体验丰富的人,以至于他的音乐都是随机创作的而不遵循任何规则。

在生活中,他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而且有些优柔寡断,虽然他从来没有来到陆地上,但是他却曾经也想走下船去,不过最终还是由于软弱胆小,害怕面对广阔的世界而放弃了自己的那种打算。

从后天环境的影响方面来看:1900从小生活的环境与养父的教育方式,让他形成了一种孤僻、放任、胆小的性格。

之所以说他孤僻和放任,是因为他的社交范围很小,几乎没有朋友,而且内心是很隐蔽的,所有他的情绪都是通过音乐的方式表现的。

胆小这方面,他也不是绝对的,因为面对规矩他可以很大胆、很放肆,而且随心所欲地弹自己喜欢的钢琴。

但是,在选择面对整个社会,他却显得很害怕很软弱。

其实这一点很大程度是由于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小时候其养父经常告诉他陆地上有鲨鱼,这让他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恐惧感,而且养父在其很小时就去世了,这让他没有被保护的意识而失去安全感。

在影片中,我们会注意到,他的音乐天赋是在他养父过世后才展现出来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他养父的葬礼上时,他听到了优美的音乐。

那段音乐在他最脆弱的时候,让他感觉很舒服,给他了一种安全感。

《海上钢琴师》:蒙太奇分析

《海上钢琴师》:蒙太奇分析

《海上钢琴师》:蒙太奇分析⼼理蒙太奇:影⽚通过麦克斯在⼀个乐器店⾥向店⽼板讲诉1900的故事,镜头随着康恩的回忆切换到1900的⽣活。

表现出康⼼理蒙太奇恩对这个朋友的怀念与不舍。

平⾏蒙太奇平⾏蒙太奇:整部影⽚,随着麦克斯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的麦克斯寻找1900的下落⽽交叉展开,分别叙述,最后统⼀于⼀个故事之中,原意都只为叙述1900的⼀⽣。

巧妙地运⽤平⾏蒙太奇的⼿段,制造⼀种现实与回忆交错,引起观众好奇:1900的⼀⽣到底是怎样的?他最后到底有没有离开船?他最后⼜去了哪⾥?这两条线索互相衬托,互相补充,让整个影⽚充满了神秘感。

颠倒式蒙太奇:影⽚的开始是麦克斯拿着⾃⼰的⼩号到乐器店卖,⽆意中听到了1900演奏的钢琴曲。

于是开始在店⽼板叙述颠倒式蒙太奇⼀个故事,⾃⼰也开始陷⼊深深的回忆之中。

影⽚先让观众站在现实的⾓度从麦克斯⼝中知道1900这个世⼈不知晓的不存在的钢琴家。

接着镜头转换到1900的过去,期间,麦克斯的画外⾳在回忆的适当时候响起:⼤海是他的家,他从来没有到过陆地……这样从时间和空间上的场景交错相接形式也给影⽚营造了⼀种神秘的⽓氛。

复现式蒙太奇:1900坐在船上透过船上⼩⼩的窗⼝看向外⾯的镜头重复出现,⽽每⼀次1900的眼神总是让⼈感到纯粹却⼜复复现式蒙太奇杂,令⼈⽆法解读他眼中的⼼思。

似乎是要利⽤这样的⼿段表现1900的忧郁,⼀种对船以外的世界的忧郁。

1900忘乎所以地弹奏快节奏的欢乐钢琴曲的场景多次重复出现。

那快速跳跃在钢琴上的⼿指,还有那闭上双眼陶醉在⾳乐之中的忘乎所以与⽆欲⽆求,都深化了1900的⼈物个性。

他痴迷⾳乐,但有⽆欲⽆求、没有任何的功利性,仅仅只是对⾳乐的纯粹喜爱。

重复出现这样的场景,也为1900最终没有⾛上陆地做出了⼀定的解释,也深化了主题。

对⽐式蒙太奇:在1900与爵⼠乐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n进⾏⽐赛的时候,最后⼀场弹奏中,1900在钢琴家上的汗流浃背、对⽐式蒙太奇酣畅淋漓的弹奏与场上所有⼈静⽌的动作与表情的对⽐,热烈与安静的对⽐,让1900的钢琴曲演奏得精彩绝伦表达了出来。

(《海上钢琴师》:一部让人触动心灵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一部让人触动心灵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一部让人触动心灵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一部让人触动心灵的电影电影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通过影像和音乐的结合,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而《海上钢琴师》正是一部这样的电影,它以其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优美动人的音乐,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影片讲述了一个故事,主人公嘉陵是一位钢琴师,他在演奏钢琴时表现出了超凡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演奏既有音乐天赋的展现,更有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而在他的钢琴音乐之外,还有一个并行的故事,那就是他的朋友德音白,因为长期饱受排斥和孤独的煎熬,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这一事件,使得嘉陵在演奏钢琴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我和人生的价值。

电影中的音乐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优美而又动人的旋律,让人如沐春风,引人入胜。

电影中的每一场戏都有相应的背景音乐,每一首曲子都显得格外动人。

例如,影片中的钢琴独奏《海上》和《梦》,既有震撼人心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让人在听到这些动听的曲子后,再也无法忘怀它们所带来的情感。

电影中的情节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嘉陵已经成功并享有盛誉,但他却对世界的枷锁感到无力。

他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走入了一次次的危机和挫折。

在他找到梦想的彼岸之后,他开始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不再盲目追求成功和财富,而是希望将自己的音乐传递给需要它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性格也是丰富而深刻的。

德音白是一个受伤害的人,他在生命的边缘徘徊,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唯一能让他留下来的,是嘉陵的音乐。

这是一种无声的鼓舞和力量,正如嘉陵所说:“听我们演奏的人,都会找到生命的力量。

”电影中还有嘉陵的女友陈菱,她不仅给嘉陵带来了爱情和理解,还为他提供了温暖的心灵支持。

整部电影深情地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呈现出人类在命运的沉浮中最基本的情感。

它让我们看到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渴望,在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实实在在的困难和挫折。

而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将其表达出去,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受益。

(音乐与人生:从《海上钢琴师》中得到的启示

(音乐与人生:从《海上钢琴师》中得到的启示

(音乐与人生:从《海上钢琴师》中得到的启示音乐与人生:从《海上钢琴师》中得到的启示《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和人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音乐可以不仅仅是娱乐或艺术,它还可以是一种治愈心灵和给予人生命意义的力量。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说说音乐和人生的关系,从中汲取启示和提高自己。

一、音乐给人带来的治愈力量音乐有着独特的治愈力量,它能够使人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海上钢琴师》中,无名钢琴师在海上与神秘女子相遇,他们一起演奏一首美妙的钢琴曲,这时候,所有的忧愁在音乐的悠扬中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宁静和温馨。

音乐的治愈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处理情感问题。

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沮丧时,可以听几首轻松的音乐,帮助我们放松情绪和情感。

而当我们感到孤独或迷茫时,可以听些抒情音乐,帮助我们感受到身边的美好。

二、音乐与人生的共生电影中无名钢琴师的旅程是一次内心的成长之旅,音乐与他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从他孤独寂寞的漂泊、被贬为马戏团弃子到寻找自己演奏的意义和价值,他逐渐通过音乐发现自己的真正目的和生命的价值。

音乐与人生的共生关系表明,当我们的生活需要改变和进步时,音乐可以成为帮助我们获得灵感和动力的工具。

因为音乐是传递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它能够激励我们去寻找自己的才华和激情。

三、音乐是连接文化的桥梁音乐是连接文化的桥梁,无论是哪一个文化,都有着其独特的音乐和表达方式,每一种音乐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海上钢琴师》中,无名钢琴师在旅行中见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西方的古典音乐到东方的民族音乐,每一种音乐都有着自己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音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多彩的形式之一,它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桥梁,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例如,当我们听到其他国家的音乐时,我们是无法理解其中的语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神韵和风情。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海上钢琴师》浪漫主义生死观的分析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海上钢琴师》浪漫主义生死观的分析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海上钢琴师》浪漫主义生死观
的分析
大海、邮轮与钢琴,构筑起一个人的一生.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生于游轮、长于游轮,大海和钢琴便是他生命的全部.他一生至少拥有过三次下船的机会,但他选择了放弃,最后选择与因退役而要被引爆的弗吉尼亚号共亡.1900传奇而悲壮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在生与死之间,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又可以拥有什么?本文以主人公1900的人生历程为线索,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他的出生、成长、纠结以及平静地选择死亡进行分析,在探讨主人公浪漫主义生死观的同时探索生命的真谛.。

《海上钢琴师》艺术概论分析

《海上钢琴师》艺术概论分析

《海上钢琴师》赏析一.艺术与道德关系《海上钢琴师》是令我印象深刻的电影之一。

电影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台词和场景,而1900也是一个传奇般的形象。

影片描绘了20世纪初的美国,透过时代背景,我们能够理解更深入的理解影片中的台词和场景。

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里每年有100多万移民乘船涌入美国,而这时1900出生的年代,他是一个移民的弃子。

美国当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超过欧洲,成为一个淘金圣地,强烈地吸引着众多国家的梦想者。

此刻美国是梦想家和赌徒的天堂。

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轮船即将驶入海港时,透过重重雾气,美国的摩天大楼若隐若现,这时的人们已经不能抑制内心的激动,争先喊出:America!这些社会底层的人虽然此刻激动,但无论在他们家乡还是下船后的美国,卖力生活的状态都很难转变,这是徒有空想的美国梦。

这一幕也照应了后面1900拒绝下船,因为陆地是无限的,是他不能把握的。

除了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浮躁与不稳定,换个角度来看,也感受到1900懦弱的一面,对不可预见的未来的恐惧打败了他对女孩的爱,使他没有迈出最后一幕。

轮船的上等仓与下等仓的强烈对比,也反应了当时贫富差距之大。

但下等人也有享受音乐的权利,在1900眼中,人没有等级之分,这是超脱于当时社会之外的思想。

二.分析其中审美再创在影片《海上钢琴师》观赏中,影片作为审美客体,是观众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影片中塑造的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

作为观众,观看影片的同时也会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思考,来体会剧中1900及各种人群的心态,琢磨人们间的互动,参与其中推测剧情发展。

例如影片中的经典片段之一,Max初登弗吉尼亚号的一个夜晚,狂风大作,波涛汹涌,Max的狼狈和1900的闲庭信步形成对比,1900一个镇定的脸部特写让Max把钢琴脚闸打开,弹起了钢琴。

在轻盈的旋律中,又用了大量的跟拍和推摇镜头,俩人随着钢琴一起在大厅中回旋。

同时用叠印的手法,将两人悠然自得的脸和船舱外恐怖的大浪潮和阴霾天气叠加在一起,然后两人冲破落地窗,滑过走廊,撞进船长的房间。

《海上钢琴师》心理电影赏析

《海上钢琴师》心理电影赏析

心理电影赏析---对《海上钢琴师》主人公的心理分析吴永昭中文摘要:1900的一生都没离开船,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

让我们走近这部电影、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1900、心理学剧情简介:男主角1900的整个人生都已经是一场悲剧了。

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迷失自我。

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

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他的一生都没离开船,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

让我们走近这部电影、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的1900外表温和,但有时又喜欢挑战常规。

1900一出生就被遗弃在头等舱的钢琴上,对音乐有特殊的天赋、情感。

他小时候还是一个乖巧活泼、富有天真的孩子,直到丹尼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后(这可能是他一直很抑郁的一个原因,因为他失去了唯一的一个依赖。

),幼小的他无意间鬼使神差的来到一等舱舞厅,无师自通的弹起了钢琴,吸引了无数惊讶好奇的旅客们,被他感动,一个满脸煤灰,却能弹出天籁声音的男孩。

他的天赋可能来自他的父母---把他遗弃在钢琴上的人!。

船长惊讶之余,走上前,说:“1900,按规定你不该在这里弹琴!”小小年纪的1900说了一句:“去他的规定!”也许这正是他开始走进音乐,找到自己所爱的宣言。

麦克斯初登上佛吉尼亚号的一个夜晚,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整条船在不断摇摆。

麦克斯饱受晕船之苦,东倒西歪,吐得一塌糊涂。

这时,1900出现了,两人坐在钢琴前,放开脚闸,弹起了钢琴。

《海上钢琴师》心理学赏析

《海上钢琴师》心理学赏析

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Virginian号上,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Danny Boodman在头等舱上欲捡拾有钱人残留下来的事物时,却意外的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装在TD牌柠檬的空纸箱内。

由于坚信「TD」正代表了 Thanks Danny的缩写,于是Danny不顾其他工人的嘲笑,独立抚育这个婴儿,并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将他取名为:1900。

海上出生的1900,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Virginian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

然而好景不常,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造成抚养1900的Danny意外丧生,幸而奇迹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所惊醒,循着琴声而往,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的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Max在因缘际会下来到Virginian号加入乐队伴奏,也因此见识到这位传说中的海上钢琴师--1900,两人因此结为好友。

而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Jelly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

但尽管Max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

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即片头Max与乐器行老板所提到的不知名曲子)。

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究竟1900会不会为了去寻找女孩而离开30 多年来的船上生活?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到1900,却最终也无法说服他下船。

《海上钢琴师》心理学赏析

《海上钢琴师》心理学赏析

《海上钢琴师》心理学赏析《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和人生的故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赏析,更能挖掘出许多深刻的内涵。

影片中的主角 1900,从一出生就被遗弃在一艘往返于欧美两地的豪华游轮弗吉尼亚号上。

对于他来说,这艘船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独特的心理特征。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看,1900 在婴幼儿时期没有与固定的抚养者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这导致他在成年后,对于与外界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存在恐惧和回避。

船成为了他的安全基地,他对船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因为这里是他熟悉的、可控的环境。

1900 在音乐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从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来分析,他对音乐的热爱并非出于外在的奖励或认可,而是一种内在的驱动。

音乐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表达自我、释放情感和探索内心世界的方式。

他在弹奏钢琴时,完全沉浸其中,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

这种状态反映了他在追求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通过音乐来实现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当1900面临是否要下船的抉择时,他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令人动容。

从认知失调理论来看,他一方面渴望去陆地上体验新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对未知的陆地世界充满恐惧和担忧。

他害怕陆地的无限广阔会让他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这种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认知失调的状态,最终他选择留在船上,以维持内心的平衡。

1900的社交关系也十分独特。

他在船上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他能够通过观察人们的表情和动作,读懂他们的内心,并用音乐给予回应。

然而,他却从未真正融入到人群中,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由于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常的社交经验和榜样,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影片中1900多次拒绝下船的情节,也可以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

他的人格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和内倾性。

他习惯于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寻找安慰和满足,对于外界的变化和挑战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

海上钢琴师中的情感表达与人生哲理

海上钢琴师中的情感表达与人生哲理

海上钢琴师中的情感表达与人生哲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犹如一首悠扬深邃的海洋之歌,触动着无数观众的心灵。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传奇,更是一次对情感世界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探寻。

影片中的情感表达细腻而丰富。

主角 1900 对音乐的热爱,那是一种纯粹到极致的情感。

他在钢琴前弹奏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他内心世界的倾诉。

音乐于他而言,不是一种表演,而是生命的本能。

当他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那灵动的旋律便是他情感的宣泄口。

他可以用音乐描绘出世间万物的模样,从狂风骤雨的大海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从浪漫的爱情到深沉的孤独。

这种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追求内心真正热爱之事时所散发出的光芒。

1900 与小号手麦克斯的友情也是影片中的一抹亮色。

他们在漂泊的海上相识相知,麦克斯理解 1900 的独特,欣赏他的才华。

在麦克斯陷入经济困境时,1900 用音乐为他带来希望和温暖。

而当所有人都不相信 1900 还在船上时,只有麦克斯坚定地寻找他。

他们之间的友情没有过多华丽的言语,却在彼此的陪伴和支持中显得无比珍贵。

这种纯粹的友情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如此稀缺,却又让人无比向往。

而1900 那未曾说出口的爱情,则带着一种朦胧的美和深深的遗憾。

他透过舷窗看到了那个女孩,那一刻,他的音乐中充满了柔情与憧憬。

然而,他最终也没有勇气走下船去追寻这份爱情。

这份未竟的爱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中的无奈和错过。

有时候,我们在面对爱情时会犹豫不决,错过了可能就是一生的遗憾。

除了情感的表达,影片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1900 一生从未踏上陆地,他对陆地充满了恐惧和未知。

那艘船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安全的世界,而陆地则是一个无边无际、充满无数选择的巨大迷宫。

这让我们思考,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常常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不敢迈出舒适区,错过了许多可能的精彩。

其实,有时候勇敢地去面对未知,或许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更加美好的世界。

1900 选择与船共生死,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海上钢琴师心理学的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心理学的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心理学的观后感《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带给观众美妙的音乐和绚丽的画面,更是通过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揭示了一些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和人生哲学。

在观影后,我深受启发,有了一些心理学的观点和感悟。

首先,电影中的主人公托多罗索兄弟饰演的钢琴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学案例。

从小,他就在童年的困境中成长,且无人可信赖。

他擅长钢琴,却无法从失去家人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这使得他在社交场合中缺乏自信和沟通能力。

在舞台上,他的音乐才华卓越,但在个人生活中,却面临着孤独和寂寞。

这种现象可以用心理学中的“抑郁症”来解释。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以及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提这种疾病常常与童年经历有关,尤其是父母的离世、亲密关系的丧失等。

在电影中,提通过演奏钢琴来忘记自己的痛苦并获得满足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另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是“涂尔干效应”的体现。

在影片中,有一场提与照顾船员的一名厨师发生冲突的场景。

这名厨师因为自己的钢琴才华被提给夺走,于是毫无逻辑地为自己的琴打孔,毁了它。

涂尔干效应指的是个体对自身失败行为的不合理解释或行为。

在这个例子中,厨师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别人。

他并没有理智地认识到,提之所以比他更成功是因为提在音乐方面具有更高的天赋和努力。

这个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常常发生,很多人在遭遇挫折或失败时,会很容易找到外部原因,而不是正视自身的不足。

此外,电影还展现了“心理防御机制”这一心理学原理。

这主要表现在电影中的两个人物:提和船东。

提通过音乐来逃避他的内心痛苦,把自己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从而摆脱真实的痛苦现实。

而船东则是通过控制和操纵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以抵消他内心的孤独和焦虑。

这些都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典型案例。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心理压力和焦虑的困扰而采取的策略。

人们通过这些机制自我欺骗,否认现实状况和真相,从而逃避现实或减轻心理负担。

《海上钢琴师》人物心理分析

《海上钢琴师》人物心理分析

矛盾的19001900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孤独、神秘,他向往爱情,对外面的世界跃跃欲试。

但他又是怯弱、自闭,他害怕未知的东西,害怕自己无法操纵的世界。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带着他走出来,他无法面对真正的想法,只能选择逃避。

这样一个人,最后选择了与6.5万吨炸药一起待在船上也是必然的选择了。

不同于鲁宾孙,1900的悲恸在于他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陆地上的美好。

所以他对繁华世界的追求与向往都被淡化了,在一个只有成年人的世界,8岁以前的一切认知全在于养父的只言片字,还好他慧根早生。

谈到1900的人格分析:1900敏感而犀利,这与他是一个早熟的孩子有关。

这是一个没有太多童年的孩子,童年的他是没有同龄人陪伴的。

从他懂事起,他享受到的就是成年人的待遇,因此他不会像其他的小孩子一样有一种来自本我的欲望。

他可以很好的解读其他人的内心,他能从细节感受到全部,他善于推理和判断,但他内心单纯,并不鄙夷所看到的种种欲望。

这种不鄙夷建立在他只注重自我的前提下。

1900把握不准社会认同,这与他生活在一个想对封闭的空间有关。

他和黑人钢琴师在船上比赛初表现出来的单纯的欣赏和赞叹,但最后却又如此的疯狂,他并不清楚自己下一步会做什么,自己到底追求渴望的是什么,这场钢琴决斗,是从好奇到欣赏到共鸣到不屑到好斗到颓靡到兴奋。

他害羞却又开朗,他会与第一次见面的吹小号的胖子,一同坐在钢琴前,指尖洋溢着洒脱;可是面对心爱的姑娘,却又连一张自己的杰作也送不出手。

他积极却又消极,船头到船尾的简短空间,他呆了最起码45年,一步也没有迈出,他是积极的,因为他一步也没有迈出,却还是那么快乐,可他又是那么的消极,因为他一步也没有迈出,他连try的勇气都没有。

1900快乐却又害怕,他心境单纯,有着很多很简单的快乐,所以在船上他可以过得很开心,但他的开心都是不明显的,因此当他结识了康恩这个朋友洒脱不羁的朋友时是那么的开心。

一出生就被遗弃,疼爱自己的养父也在年幼的时候意外身亡,8岁以前都只能躲在阴暗的船舱,没有朋友,没有阳光,没有认同感,这是他内心不安的本源。

海上钢琴师剖析[资料]

海上钢琴师剖析[资料]

首先...Tim Roth是一个眼神单纯、干净、清澈、澄明、不染纤尘的;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用琴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与船上形形色色的人是不同的,他的心灵是圣洁的,是超凡脱俗的~~~就像在影片中的一幕:1990一次随兴的歌声吵醒了许多乘客,他们好奇的想去探个究竟,却都陶醉在这小家伙如天籁般的音乐中。

直到音乐停下来,船长才过去对他说,“1900,你不可以弹琴,这完全不合规矩。

”年幼的1900任性的回答说:“规矩全都滚蛋。

”这又突显出他不拘于世俗的性格。

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也尝试着改变:一个中年船客的话被一直记在他内心深处。

那个船客告诉他,他听见大海说,生命是重大的,所以他才要改变。

也许是因为那个人提到了海的声音他才能去相信,因为只有声音才是他与这个世界最直接最敏锐的沟通途径。

他一直对陆地怀有矛盾的情感,他向往它,又不肯触及它,所以那个中年人的话让他相信,也许终有一天,他回离开船。

——但是直到那一天他决定离开,他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对他如此生,他从未接触过,不知何去何从,从哪里出发,终归何处,他对自己所能做的感到迷茫,对未知的感到害怕。

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后一起被炸药炸飞。

或许正如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从这个角度来说,1900真是纯真又固执、狂热又冷漠。

两年过去了,他有无数次下船的机会,却依然守着自己的坚持。

陆地上的世界不是没有过诱惑,他也决心要踏上那块土地,结果,半空里他停住了,长久凝视那座马上就能用双脚去感受的城市,扔出了他的帽子,就头也不回地返回到船上——甚至连他的帽子也未曾登陆呢,它飘落进了海里。

或许1900的举动是想听从上天的旨意吧,所以才那么义无返顾。

如果说眼睁睁放弃了爱情、固执地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都不算极端的话,那么,面对因为报废而即将要被炸毁的轮船仍不肯离开半步,就真的是狂人举动了。

然而他的心里更多的却不是疯狂,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慌。

《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心理成长分析

《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心理成长分析

《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心理成
长分析
1900是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磨难。

从一开始,1900就表现出对音乐的高度热爱,所以他决定要学习钢琴,但是却因为穷而无法负担昂贵的学费,他只能暗自练习,通过偷听别人的钢琴课来学习。

在有限的资源下,他通过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钢琴师。

1900在成长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学会了自立自强,在想要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他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坚持到最后。

此外,1900也学会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放弃,也学会了独立思考,不受外界的影响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且学会了接受失败,以及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便于更好地面对困难。

1900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他学会了怎样从失败中获得力量,学会了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规则、社会压力、财务拮据等所压制。

他也学会了去珍惜所有美好的回忆,最终,1900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以自己的钢琴技艺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向世界展示了他的才华,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Virginian号上,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Danny Boodman在头等舱上欲捡拾有钱人残留下来的事物时,却意外的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装在TD牌柠檬的空纸箱内。

由于坚信「TD」正代表了 Thanks Danny的缩写,于是Danny不顾其他工人的嘲笑,独立抚育这个婴儿,并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将他取名为:1900。

海上出生的1900,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Virginian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

然而好景不常,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造成抚养1900的Danny意外丧生,幸而奇迹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所惊醒,循着琴声而往,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的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Max在因缘际会下来到Virginian号加入乐队伴奏,也因此见识到这位传说中的海上钢琴师--1900,两人因此结为好友。

而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Jelly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

但尽管Max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

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即片头Max与乐器行老板所提到的不知名曲子)。

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究竟1900会不会为了去寻找女孩而离开30 多年来的船上生活?
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到1900,却最终也无法说服他下船。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

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

即使心爱的女孩令他做了下船的决定,也只是下到一半悬梯,象征性的扔下了他的帽子,最终还是回到船上.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1900没有真正出生,因为一个人的出生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

1900在生理、心理上出生了,也成熟了。

但在社会层面上没有出生过,他从来没有走入过
真正的社会,不敢走下船,船就相当于母亲的一个大的子宫。

他遭受了两次被抛弃,第一次是他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放弃了他,后来虽然有丹尼抚养他,丹尼在他8岁时也死掉了,未成年就遭受如此创伤。

丹尼虽然非常爱他,但丹尼向来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说船以外的世界有多么可怕,让1900不要离开船(一般的正常家庭孩子的父母也会告诉孩子外界有很多危险,但他们也会鼓励孩子即使危险也要出去闯荡,父母这儿是他的后盾,随时是他的避风港湾,他们才有足够的勇气走向世界)。

1900两次可以依恋的客体都离他而去,他无法相信这世界还有什么安全感,无法感受那种爱。

1900因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始终不敢走下船。

在丹尼的葬礼上听到了音乐,从此音乐成了他可以依恋的客体。

他无法下船,无法想象大陆上的人们的生活,他感到可怕,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且脑中对陆地的印象是坏的和邪恶的,无法面对那么大的世界。

甚至连爱情的力量都抵不过他对船的依恋,非正常心理的人。

婴儿期的安全和爱抚环境对他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孩子在蹒跚学步时,只有妈妈在他的视野范围之内他才敢向前走,他知道这样是安全的。

再大一点,孩子可以离开家去上学,他知道他的妈妈爱他,不会离开他,因为他妈妈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

但1900一出生就没看到妈妈,一出生就没有爱。

没有可依恋的对象,如果有就是船,所以他没有安全感,只有在“子宫”(船)里,他才感到是安全的。

人是社会的,他没有走进真正的社会过,也无法扮演他的社会角色,所以他走在悬梯的半中就不敢往下走了,他感到了恐惧,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从来没有出生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