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
第九章 电路 A 简单串联、并联电路
3.串联、并联组合电路
四、典型实例 1.(全国B)两电阻R1、R2的电流I和电压U的关系 图线如图所示,可知两电阻的大小之比R1:R2等 于 [ A ] (A)1 :3 (B)3:1 (C)1: 3 (D) 3 :1
2.(全国B)一个标有”220V 60W”的白炽灯泡, 加上的电压U由零逐渐增大到220V.在此过程中, 电压U和电流I的关系可用图线表示,图中给出的 四个图线中,肯定不符合实际的是[ ] ACD
(3)电阻关系:R=R1+R2+…+Rn
(4)电压分配:U1:U2=R1:R2(以两个电阻的电路为例)
(5)功率分配:P1:P2=R1:R2 (以两个电阻的电路为例)
2、并联电路 (1)电流关系:I=I1+I2+…+In (2)电压关系:U=U1=U2=…=Un (3)电阻关系:R=R1R2/(R1+R2) (以两个电阻的电路为例) (4)电流分配:I1:I2=R2:R1(仅适用两个电阻的电路) (5)功率分配:P1:P2=R2:R1 (仅适用两个电阻的电路)
(1)定义: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2)大小: 定义式:R=U/I 决定式:R=ρL/S
(3)电阻率:由导体的材料和温度决定。
二、电路的基本规律
欧姆定律
电路为纯电阻电路时,I=U/R
三、电路的结构与特性
1、串联电路 (1)电流关系:I=I1=I2=…=In
(2)电压关系:U=U1+U2+…+Un
第九章 电路 A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
上海市向明中学
严城
一、电路状态的描述
1、电流
(1)定义: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3)大小:I=q/t 说明:对于金属导体,I=nqSv (4)导体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 导体内有自由电荷和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高中物理—简单串并联组合电路 T
十八世纪末,意大利生理学家路易吉·伽伐尼发现蛙腿肌肉接触金属刀片时会发生痉挛,他其后在论文中认为生物中存在着一种所谓“神经电流”。
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对这种观点并不赞同,他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不过是外部电流的作用,而蛙腿肌肉只是起到了导体的连接作用。
1800年,伏打将锌片和铜片夹在用盐水浸湿的纸片中,得到了很强的电流,这称作伏打电堆;而将锌片和铜片浸入盐水或酸溶液中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这称作伏打电池。
伏打电堆和电池的发明为研究稳恒电流创造了条件。
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格奥尔格·欧姆从傅立叶对热传导规律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在傅立叶的热传导理论中,导热杆中两点的热流量正比于这两点之间的温度差。
因而欧姆猜想电传导与热传导相似,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
欧姆首先尝试用电流的热效应来测量电流强度,但效果不甚精确,后来欧姆利用了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结合库仑扭秤构造了一种新型的电流扭秤,让导线和连接的磁针平行放置,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即代表了电流的大小。
欧姆测量得到的偏转角度(相当于电流强度)与电路中的两个物理量分别成正比和反比关系,这两个量实际相当于电动势和电阻。
欧姆于1827年发表了他的著作《直流电路的数学研究》,明确了电路分析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极大地影响了电流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的电学定律也因此被命名为欧姆定律。
知识点一:电流知识点讲解简单串并联组合电路【概念解析】一、电流1、定义:把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简称电流。
通常用字母I表示。
单位:安培(安),符号A2、产生电流的原因(1)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2)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3、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电流是标量。
4、定义式:QIt =。
第八章A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1
3、将一只阻值为数千欧的电阻R1和一只阻值为千分之几欧的电阻 R2串联起来,则总电阻( A )。 (A)很接近R1而略大于R1 (B)很接近R1而略小于R1 (C)很接近R2而略大于R2 (D)很接近R2而略小于R2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1)
4、将一只阻值为数千欧的电阻R1和一只阻值为千分之几欧 的电阻R2并联起来,则总电阻( D )。 (A)很接近R1而略大于R1 (B)很接近R1而略小于R1 (C)很接近R2而略大于R2 (D)很接近R2而略小于R2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1)
7、如图所示,要使AB间的总电阻恰等
3 R0 3 于R0,则R1=________(设R0已知)。
8、如图所示,一长电阻网络,长度未知,图中最右端的电阻 阻值为1Ω,余电阻中竖直方向放置的阻值均为2Ω,水平放置 的阻值均为0.5Ω,求图中a、b两点间的电阻。 Rab=1 Ω
I Q t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1)
问题(复习):
1.电流用什么仪器测量?注意什么? 2.电压用什么仪器测量?注意什么?
3.什么叫电阻? 导体的电阻与什么有关?
4.拓展联想:书46页 电阻定律 5.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初中我们学过欧姆定律 6.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1)
几个电阻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总 电阻比各个分电阻大些。可见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 长度有关,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几个电阻并联在一起,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 变大,总电阻比各个分电阻小些。可见导体的电阻 和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导体越粗电阻越小。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1)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5、把一条电阻为64Ω,的均匀电阻丝截成等长的n段后,再并 联起来,电阻变为1Ω,则n等于( D)。 (A)32 (B)24 (C)12 (D)8 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UAB=18V, R1=R2=R3=10Ω,那么,电压表 18 的示数为________V ,电流表的 1.8 示数为________A 。
简单串并联组合电路
三、欧姆定律
1.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的电压成 定律: 定律 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记作: 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记作
U I = R
2. 注意 注意: (1) 欧姆定律适用于金属导体和电解液 不适 欧姆定律适用于金属导体和电解液,不适 用于气体导电. 用于气体导电 (2) 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课堂小结
1、电流:形成条件及导电机制、大小计算 、电流:形成条件及导电机制、 2、电阻:定义式、决定式、电阻率与温度关系 、电阻:定义式、决定式、 3、欧姆定律:内容、公式、适用条件、U-I图 、欧姆定律:内容、公式、适用条件、 4、串、并联电路特点: 并联电路特点: 、
电流、电阻、 电流、电阻、电压的特点及关系
iru电阻的并联讨论并联电阻阻值的变化问题并联电阻中的一个电阻变大一个电阻变小与总阻值的关系练习3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特点可知当s闭合时流过r五简单串并联组合电路三电阻的四种联法
A.简单串、并联组合电路 简单串、 简单串
内容概要 1、电流: 、电流: 2、电阻: 、电阻: 3、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 4、串、并联电路特点: 并联电路特点: 、 5、串、并联组合电路应用: 并联组合电路应用: 、
电阻的并联
④
I1R1=I2R2=I3R3=…=IR=U
欧姆, 【练习3】如图所示,已知电阻 = 5 欧姆, 练习 】如图所示,已知电阻R 电源电压U=3伏,求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 伏 电源电压 的电阻为多大时,电压表的读数为 伏特 伏特。 的电阻为多大时,电压表的读数为1伏特。
V 1V R=5 R'=?
E
一、电流
4. 电流强度: 电流强度:
q 定义式: 定义式: I = t
上海地区高三物理 第九章 第1课时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优秀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设计内容是有关电路知识中的最基础部分,是在初中相应的电路知识学习基础上的深入与提高。
本设计内容是后续电磁感应等部分学习的基础。
学习本设计内容需要有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知识,欧姆定律等为基础。
重视与初中有关电路的知识的联系,将使本设计的学习事半功倍。
本设计内容的教学首先可以演示教材中第11页图9-3水果电池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介绍教材中有关“电”的发现历史及生物学中电现象等。
通过教材中的“大家谈”和“自主活动”回顾、复习初中已学的电流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从微观角度阐述电流的形成过程。
通过“分组实验”复习由二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拓展到三个以上用电器的情况。
最后通过教材中第45页图9-7演示实验学习有关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知识及其应用。
“水果电池”实验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物理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由于本设计的大部分内容在初中已学习过,所以采用“大家谈”的合作学习方式以期开展较热烈的讨论,有利于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增进互相间的了解。
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简化将使学生再一次感受等效替代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形成的微观解释,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性质。
(2)初步学会对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经历“大家谈”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式。
(2)通过把较复杂的组合电路进行简化,进一步认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水果电池”实验,感悟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通过“大家谈”,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3)通过了解电流对人体的影响,增强热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四、教学资源1、器材:苹果一个、铜片锌片各一块、多用表一只、导线若干,两个“2.5V 0.3A”的小灯泡、两节干电池、电键一个。
A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
A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第2课时)——分析和计算崇明县民本中学阮居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性质(2)初步学会对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复杂的组合电路的简化,了解电路的等效变换方法,进一步认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活动回忆和巩固已学知识,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教学难点: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等效变换三、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学生复习总结)(1)串联电路的性质(合上电键K1、K3时)(2)并联电路的性质(合上电键K1、K2、K4时,R2被短路)[提示]:适时插入有用数据,进行计算。
[问2]:若合上电键K1、K2、K3时,几个电阻的连接关系怎样?3、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分析和计算(1)普通的电路——通过电键的控制[示例1]:以[问2]所形成的电路图为例,若R1、R2、R3三个灯泡的电阻分别为30Ω、60Ω、20Ω,两端所加的总电压为40V,求每个电阻上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大小。
[总结1]:以现阶段我们要求掌握的程度,通过电键的控制来改变电路的组合情况,这样的电路图还是比较容易看出是串联还是并联关系的,通过给定的条件,利用电路性质及欧姆定律,我们可以求出所要求的解。
[过渡]:但是,有时加上一些其他的电路元件,电路的连接情况就比较难判断了。
(2)电路的简化——等效电路[回顾]:理想电流表以及理想电压表的特点。
[示例2]:看得出这三个电阻的关系么?怎么办?[总结2]:等效电路的使用方法:节点法。
①判断交叉相连的节点共有几个。
②其中直接用导线相连或中间仅有理想电流表的并为一点;理想电压表移去后不影响原电路,故可在画等效电路图时先移去,从而简化原电路。
③用字母或数字按电流流向顺序标出(没有可以假设,一般始端为小,末端为大,中间依次标号)。
完整word版上海高考新考纲
高中物理学科知识内容、要求及其调整情况
课程标准学习水平的界定
概念、规律
知道(A):识别和记忆学习内容,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
理解(B):初步把握学习内容的由来、意义和主要特征,是对知识的一般认识。
掌握(C):以某一学习的内容为重点,联系其他相关内容,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是对知识较深入的认识。
应用(D):以某一学习的内容为重点,综合其他相关内容,解决新情景下的简单物理问题,是对知识较系统的认识。
实验
初步学会(A):
根据实验目的,按照具体的实验步骤,正确使用给定的器材,完成观察、测量等实验任务。
学会(B):根据实验目的,参照简要的实验步骤,合理的选择实验器材,独立完成观察、测量、验证和探究等实验任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设计(C):根据学习的需要,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或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改进实验方案。
基础型教材与拓展型教材调整意见对比
附1:上海市高中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
附2:合格考、等级考时间安排表
附3: 2017届学业水平考安排。
上海高中物理教材目录
上海高中物理教材目录篇一:上海初高中物理目录物理教材目录初二第一学期让我们起航1 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2 有用的物理学3 测量的历史第一章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2声音的特征第二章光2.1光的反射 2.2光的折射2.3透镜成像2.4光的色散第三章运动和力3.1机械运动3.2直线运动3.3力 3.4重力力的合成 3.5二力平衡 3.6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初二第二学期第四章机械和功4.1简单机械4.2机械功4.3机械能﹡4.4功的原理第五章热与能5.1温度温标 5.2热量比热容5.3内能﹡5.4物态变化5.5热机初三第一学期第六章压力与压强6.1密度6.2压强6.3液体内部的压强 6.4阿基米德原理﹡6.5液体对压强的传递6.6大气压强﹡6.7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第七章电路7.1电流电压 7.2欧姆定律电阻 7.3串联电路 7.4并联电路初三第二学期第八章电能与磁8.1电功率8.2电流的磁场8.3电能的获得和输送8.4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通信第九章从原子到星系9.1原子9.2地球太阳系﹡9.3银河系宇宙9.4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高一第一学期前言物理探索之旅——致同学们第一篇机械运动第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A.质点位移和时间B.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C.快慢变化的运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现代实验技术——数字化信息系统(DIS)E.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F.匀加速直线运动G.学习包——自由落体运动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A.生活中常见的力B.力的合成C.力的分解D.共点力的平衡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B.牛顿第二定律C.作用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D.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E.从牛顿到爱因斯坦高一第二学期第四章周期运动A.匀速圆周运动B.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C.机械振动D.机械波的产生E.机械波的描述第二篇能量与能量守恒第五章机械能A.功B.功率C.动能D.重力势能E.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F.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六章分子和气体定律A.分子阿伏伽德罗常数B.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C.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关系D.压缩气体的应用高二第一学期第七章内能能量守恒定律A.物体的内能B.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C.能的转化的方向性能源开发D.学习包——太阳能的利用第三篇电场和磁场第八章电场A.静电现象元电荷B.电荷的相互作用电场C.静电的利用与防范第九章电路A.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B.电功电功率C.多用电表的使用D.简单逻辑电路E.学习包——自动控制与模块机器人第十章磁场A.电流的磁场B.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左手定则C.磁感应强度磁通量D.直流电动机高二第二学期第十一章电磁感应电磁波A.电磁感应现象B.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C.学习包——电磁波第四篇微观和宇观世界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A.原子的核式结构B.物质的放射性及其应用C.原子核的组成D.重核裂变链式反应E.反应堆核电站第十三章宇宙A.万有引力定律B.宇宙的基本结构C.天体的演化结束语可爱的物理学高三拓展型课程Ⅱ第一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 (共同专题)A.运动的合成和分解B.平抛运动﹡C.斜抛运动第二讲动能定理 (共同专题)A.动能定理B.动能定理的应用第三讲动量 (侧重理论专题)A.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B.冲量动量定理﹡第四讲物体的平衡 (测中应用专题)第五讲人造地球卫星 (测中应用专题)第六讲匀强电场中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 (共同专题)第七讲电磁感应定律 (共同专题)第八讲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侧重理论专题)A.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B.洛伦兹力﹡C.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第九讲交流电 (测中应用专题)A.交流电B.变压器高压输电﹡C.电感器电容器﹡D.交流电路第十讲传感器及其应用 (测中应用专题)第十一讲光的折射 (测中应用专题)A.光的折射﹡B.全反射﹡第十二讲激光及其应用 (测中应用专题)A.激光的特性B.激光应用简介﹡第十三讲相对论简介 (侧重理论专题)A.光速不变原理B.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C.质速关系和质能关系﹡第十四讲量子论简介 (侧重理论专题)A.物质波B.原子能级和原子跃迁篇二:上海初高中物理目录(完整版)初二第一学期让我们起航1 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2 有用的物理学3 测量的历史第一章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2声音的特征2.1光的反射2.2光的折射2.3透镜成像2.4光的色散3.1机械运动3.2直线运动3.3力3.4重力力的合成3.5二力平衡3.6惯性牛顿第一定律4.1简单机械4.2机械功4.3机械能4.4功的原理5.1温度温标5.2热量比热容5.3内能5.4物态变化5.5热机6.1密度6.2压强6.3液体内部的压强6.4阿基米德原理6.5液体对压强的传递6.6大气压强6.7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第二章光第三章运动和力初二第二学期第四章机械和功第五章热与能初三第一学期第六章压力与压强 1 ﹡﹡﹡﹡第七章电路7.1电流电压7.2欧姆定律电阻7.3串联电路7.4并联电路初三第二学期第八章电能与磁8.1电功率8.2电流的磁场8.3电能的获得和输送8.4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通信第九章从原子到星系9.1原子9.2地球太阳系﹡9.3银河系宇宙 9.4能量的转化和守恒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物理新教材共有五册,其中基础型课程,高一、二年级各一册。
高中物理高二物理《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庭电路是如何连接的吗?为什么有些电器可以同时工作,而有些电器却不能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
2.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进行讲解和答疑。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案例分析,学以致用: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串并联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6.作业布置,巩固提高: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
4.能够运用串并联组合电路解决实际问题,如家庭电路、照明电路等;
5.了解串并联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并能进行简单优化。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串联并联组合电路,观察电路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分布规律,能够运用相关定律进行计算;
第九章电路A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
第九章 电路A 1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第1课时)【学习要求】1、知道电流的形成,掌握欧姆定律。
2、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及分压作用,理解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分流作用。
3、理解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课前预习】 一、电流的形成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形成电流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流强度I =__________。
一般规定_________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若正负离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同时反向移动,则Q 应是两种电荷电量大小之和。
3、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是5A ,经过3分钟通过这个电阻横截面的电量是___________C 。
二、欧姆定律4、公式:I =________。
适用于_____________导电,但对________________不适用。
5、定值电阻的I-U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直线的斜率的倒数即为电阻R 的值。
6、有一段导体,当它的两端加上电压U=10V 时,导体中电流I=0.5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这段导体的电阻是__________Ω;若导体中的电流增大到10A 时,这段导体的电阻是_________Ω;若导体中无电流,则此导体的电阻是__________Ω。
三、串联电路7、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①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②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③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导体的电阻之和。
8、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它的阻值成_____________。
9、两个电阻R 1和R 2组成串联电路,已知R 1:R 2=1:3,则通过两个电阻的电流强度之比I 1:I 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___________;两个电阻上电压降之比U 1:U 2=___________。
四、并联电路10、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①各并联支路两端电压相等;②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③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
电路中电流直接通过导线或元件,导致电路短路 ,可能由于绝缘层损坏、元件内部短路等原因造 成。
过载故障
电路负载过大,导致电流超过电路承受范围,可 能由于负载过多、电源电压过高等原因造成。
诊断方法与步骤
观察法
观察电路是否有明显损 坏或异常现象,如烧焦
、冒烟等。
测量法
使用万用表等测量工具 检测电路中的电压、电 流等参数,判断是否正
优点与局限性分析
优点
并联电路具有多个独立的电流路径,某一电器元件损坏不会影响其他元件的工作;同时,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增 加或减少电器元件。
局限性
在并联电路中,由于各电器元件的电阻不同,可能会导致电流分配不均,从而影响整个电路的稳定性和效率。此 外,并联电路的设计和安装相对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投入。
电阻关系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 各电器元件电阻之和,即 R=R1+R2+...+Rn。
功率分配原则
功率分配
在串联电路中,各电器元件消耗的功 率与其电阻成正比,即功率按电阻大 小分配。
总功率与分功率关系
串联电路中的总功率等于各电器元件 消耗功率之和,即P=P1+P2+...+Pn 。
优点与局限性分析
03 串联与并联组合电路分析
CHAPTER
组合电路类型及特点
串联电路
各元件依次相连,电流路径单一,通 过每个元件的电流相同,元件之间互 相影响。
混联电路
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电路,分析时需 按照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分别处理。
并联电路
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中,电流路径 多条,通过每个元件的电流可能不同 ,元件之间互不影响。
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
高中物理高二物理《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优秀教学案例
3.分享学习心得,总结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学习方法。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并进行总结归纳。重点强调以下知识点:
1.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概念及特点。
5.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个体发展
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结合教材和生活实例,分析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如家庭电路、电子设备电路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需完成以下任务:
1.分析一个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实例,并计算出各个元件的电流、电压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工作原理及特点。
2.学会使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分析方法,对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进行计算和分析。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电路需求设计和搭建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
4.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对电路元件的使用和测量技能,培养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演示,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例如,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电路图,如家庭照明电路、电子设备电路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高二物理上册《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教案、教学设计
-总结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重要性。
2.实践作业:
-利用实验室资源,搭建一个串联并联组合电路,进行实验测量,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进行对比。
-观察实验过程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搭建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进行实际测量,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规律。
2.利用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集中讲解: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总结过程。
5.拓展作业: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科技创新活动,设计具有实际价值的串联并联电路项目。
-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电路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应注重以下方面:
1.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团队协作,与同学互相交流、分享心得,共同进步。
1.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
串联、并联组合电路
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将组合电 路等效为简单的串联、并联 电路
已知如图,R1=6Ω,R2=3Ω, R3=4Ω,则接入电路后这三只电阻 的电压之比为_2_:__1_:__3__,电流之 比为____4_:__4_:_9______。
R1
R2
R3
有四盏灯,接入如图的电路中, L1和L2的 电阻均为484Ω,L3和L4的电阻均为1210Ω, 把电 路接通后,四盏灯的电流之比
I1:I2:I3:I4= 7:5:2:7 ,电压之比
U1 :U2 :U3 :U4 1_4__:_1_0_:_1_0__:35 L2
L1
L4
L3
U
电路的识别
理想电流表短路 1、处理电表:
理想电压表断路 2、化简电路
非理想电表 均看作电阻
(1)定义法:若电路中的各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来的, 则电路为串联电路,若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连”并
3、电流表的示数为流过电流表的电流大小
电压表的示数为所接两点间的电压。
IQ 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I U
单位:1A=1C/s (决定式)
6、电阻定律:
R
l
R
(决定式)
S
5、串联、并联电路特点
(1)串联电路
I I1 I2 In U U1 U2 Un
R R1 R2 Rn
I I1 I2 In
(2)并联电路
列地连在电路两点之间,则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2)电流流向法:电流流向法是识别串并联电路最常用 的方法。在识别电路时,让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各 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途中不分流,始终是一条路径者, 为串联;如果电流在某处分为几条支路,若每条支路上只 有一个用电器,最终电流又重新汇合到一起,像这样的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12V,R1=R3=4 , 例4、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 , R2=6 ,求: 都断开时, (1)当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 各是多少? 各是多少? 都闭合时, (2)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 各是多少? 各是多少?
R1 S1 R2 V A S2 R3
I
温度不变时 金属导体的 金属导体的I-U图为一条 温度不变时,金属导体的 图为一条 过原点的直线
线 率: 直 斜 1 I k = tanθ = = U R
0
U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2、若将图中两个电阻串联起来,它们两端的电压之 、若将图中两个电阻串联起来, 比为多少? 比为多少? 若将图中两个电阻并联起来, 若将图中两个电阻并联起来,流经它们的电流之比 为多少? 为多少?
R1 R1
等效 V
R2
结论:若 >>R 结论 若R2>>R1,R总≈R1
比值运算: 比值运算
例1、如图已知R1 ׃R2 ׃R3 ׃R4=1 ,4 ׃ 3 ׃ 2 ׃求: 如图已知 求 (1)通过四个电阻的电流之比 通过四个电阻的电流之比; 通过四个电阻的电流之比 (2)四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 四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 四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
R2 R1
R3
R4
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
是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 例2、如图所示,L1,L2是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 如图所示, 当它们如图连接时,恰好都能正常发光, 当它们如图连接时,恰好都能正常发光,设电 路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现将变阻器的滑片P 路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现将变阻器的滑片 向右移动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 L2 况。
2、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和性质 、并联电路中电流、
(1)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 ) I总=I1+I2+I3+…+In … (2)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U1 = U2 = U3 = … = Un n (3)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 )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 1/R总=1/R1+1/R2+1/R3+…+1/Rn … (4)各支路电流与它们的阻值成正比。 )各支路电流与它们的阻值成正比。 I∝1/R, I∝1/R,I1∶I2=R2∶R1
简单串联、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
一、电流(I) 电流(
1、形成条件
(1)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导体两端有电压。 )导体两端有电压。
2、电流
(1)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q I= t
(2)单位:安培(A) 1A=1C/s )单位:安培(A) 1mA= 10-3A = 1μA=10-6A =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在10s内通过电解槽某一横截面向右迁移的 、 内通过电解槽某一横截面向右迁移的 正离子所带电荷量为3C,向左迁移的负离子 正离子所带电荷量为 向左迁移的负离子 为-3C,那么电解槽中的电流强度为多大 那么电解槽中的电流强度为多大? 那么电解槽中的电流强度为多大
3、电流是标量
A2 L1 A1 V
例3、如图所示,已知灯L1的电阻是 2电阻 如图所示,已知灯 的电阻是L 的2倍。闭合 后,电流表示数为 倍 闭合S后 电流表示数为0.4A,电 , 压表示数为6V, 的电阻;( ;(2) 压表示数为 ,求(1)灯L1的电阻;( ) ) 两端电压;( ;(3) 断开时, 断开时 灯L2两端电压;( )当S断开时,电压表 的示数。 的示数。
五、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1、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和性质 、串联电路中电流、 (1)电流处处相等 ; ) I1=I2=I3=…=In … (2)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U总=U1+U2+U3+…+Un … n (3)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 )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 R总=R1+R2+R3+…+Rn … n (4)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它们的阻值成正比。 )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它们的阻值成正比。 U∝R, U∝R,U1∶U2=R1∶R2
R2 R3
a
b
A
R1 U
R4
V
ab间接一理想电压表 间接一理想电压表
D
V
R2 R3 A C
a
b
R1
R4
B
U
ab间接一理想电流表 间接一理想电流表
B
A
R2 R3 A C
a
b
B R4
R1
U
六、滑动变阻器的几种解法
1、限流作用
×
R U
L
电流的变化范围: 灯L电流的变化范围:U/(RL+R)~U/RL 电流的变化范围 电压的变化范围:URL/(RL+R)~ 电压的变化范围
讨论: 讨论
1、当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增大时,总电阻 、当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增大时, 将如何变化? 将如何变化? 结论:组合电路中任一电阻阻值增大(或减小) 结论:组合电路中任一电阻阻值增大(或减小) 总电阻也增大(或减小)。 时,总电阻也增大(或两个电阻中,其中一个阻值远大 若并联的两个电阻中, 于另一个,那么总电阻为多大? 于另一个,那么总电阻为多大?
例5、如图所示的电路,R1=10 ,R2=60 。 如图所示的电路, 两端接100V电压时,CD两端电压为 电压时, 两端电压为 当AB两端接 两端接 电压时 80V,求(1)电阻 ;( )如果将 ;(2)如果将200V , )电阻R;( 的电压表接CD两端 两端, 两端的电压。 的电压表接 两端,求AB两端的电压。 两端的电压
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二、电阻
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定义式: R = U 、定义式: I 3、国际单位:欧姆(Ω) 、国际单位:欧姆( 1kΩ =103 Ω 1MΩ =106 Ω Ω Ω
U/V 3 R1 R2 1 0 2 I/A
四、电阻定律
1、内容: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导体的电阻 内容: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 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 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 反比。 反比。 2、公式: 公式:
L R=ρ S
· m) )
电阻率ρ: 电阻率 :反映导体的导电性能
单位:欧 米 单位 欧·米(
(2)当电键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 当电键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 当电键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
R1
R2
R3
A
R4 U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例7、如图,R1=4 ,R2=4 R3=2 ,电路两端所加 如图 电路两端所加 电压为5V,求总电阻和两个电流表的读数。 求总电阻和两个电流表的读数。 电压为 求总电阻和两个电流表的读数
四个电阻均为30 ,AB间的电压为 , 间的电压为9V, 例6、如图,四个电阻均为 如图 四个电阻均为 间的电压为 当电键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 当电键闭 求:(1)当电键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 (2)当电键闭 当电键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 合时电流表的示数。 合时电流表的示数。
R1
R2
S
R3
A
R4 U
四个电阻均为30 ,AB间的电压为 ,求: 间的电压为9V, 例6、如图,四个电阻均为 如图 四个电阻均为 间的电压为
2、分流作用
R
×
L
U
3、分压作用
×
L R U
说明:用电器L获得的电压的可调范围为0 说明:用电器L获得的电压的可调范围为0-U
2、电流流向分析法:从电源一极出法,依次 画出电流的分合情况。 注意:有分的情况, 要画完一路再开始第二路,不要遗漏。 一般 先画干路,再画支路。 3、等势点分析法:先 分析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关系,再依各点电 势高低关系依次排列,等电势的点画在一起, 再将各元件依次接入相应各点,就能看出电路 结构了。
3、超导现象: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 超导现象: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 某些金属的电阻会突然减小到零, 某些金属的电阻会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 做超导现象。 做超导现象。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一根电阻为R的均匀电阻丝 长为 、一根电阻为 的均匀电阻丝 长为L 的均匀电阻丝,长为 (1)若将它加长为原来的两倍 则电阻变为多少 若将它加长为原来的两倍,则电阻变为多少 若将它加长为原来的两倍 则电阻变为多少? (2)若将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两倍 则电阻变为 若将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两倍,则电阻变为 若将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两倍 多少? 多少
A1
R1 A
B
R2 A
A2
R3
B
5V
等效电路
A1 R1 A B R2 A A2 5V R3 A1 A R1 5V R2 A2 B R3 B
例8、如图,R1=10 ,R2=4 ,R3=6 , R4=3 , 如图, U=2.4V。 。 间接一理想电压表,它的读数为多少 (1)若在 间接一理想电压表 它的读数为多少 )若在ab间接一理想电压表 它的读数为多少? 间接一理想电流表,它的读数为多少 (2)若在 间接一理想电流表 它的读数为多少 )若在ab间接一理想电流表 它的读数为多少?
R1 R2
A
C
R R1 B R2 D
六、等效电路的画法(节点法) 等效电路的画法(节点法)
1、根据电流流向标出各节点字母 、 先在正负极上标上字母, 先在正负极上标上字母,然后从高电势点到低电势 点顺次标清各节点字母。 点顺次标清各节点字母。 注意: 注意: (1)理想导线、理想电流表两端电势相等 标同一 )理想导线、理想电流表两端电势相等,标同一 字母; 字母; (2)理想电压表视为开路; )理想电压表视为开路; (3)沿电流方向字母(电势)依次排列(降低)的 )沿电流方向字母(电势)依次排列(降低) 为串联关系,两端字母(电势)相等的为并联关系。 为串联关系,两端字母(电势)相等的为并联关系。 2、将各点字母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将各点字母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3、将电阻摆放在相应的两点间。 、将电阻摆放在相应的两点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