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本诗营造了一种 怎样的意境? 诗的结尾两句 表明了作者怎 样的心迹?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①。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②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①“偶”即“遇”。
②生事,指人生世事。
1,诗人借春江、潭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 2, 营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清幽意境。 3,表达了诗人愿持竿垂钓,远离喧嚣尘世, 归隐山野的心迹。
其它常用技巧
1)象征 2)想象、联想 3)用典 4) 前后照应 5)含蓄蕴藉 6)借人喻已 7)借古喻今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
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 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 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 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4.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 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5.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古典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
表现手法wk.baidu.com
表达手法有:
叙述、描写、 抒情、议论。 (说明)
结构技巧,修 辞技巧,抒情 技巧,描写技 巧
常用修辞
比喻、通感、夸张、对比、 双关、互文、比兴、拟人、 借代、对偶等。
常见技巧 抒情 描写
直接抒情 托物言志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 渲染、烘托、正衬.反衬、 白描、动静、色彩、远近、 高低、大小、明暗、对比 虚实、叠词、感官(视觉、 听觉、触觉、嗅觉等)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 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 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 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 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 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 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 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 同,试加以分析。
1, 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 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迹。吴诗: 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 游人散去,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 2, 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招募百姓” 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 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吴诗:表现了 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了热爱自然、热 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第三联写景运用什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么艺术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依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以动衬静。 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 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 渲染了静谧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孤独 愁苦的心情。
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 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 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 节操、忧国忧民等。
答题格式:这首诗采用了(表现手法) 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 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 用。
意象:作品中寄寓了作者情感的具体的 物、景等。 作用: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 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 等。
温庭筠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
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 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词的下片描写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境况?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描写了作者泛舟江湖,游览吴越,凭吊古人,放声悲歌 以排遣心中郁闷的生活境况。 抒发了作者功名不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表 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这首诗通过哪些 意象营造 了怎样的意境?
依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 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 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 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 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 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 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②生事,指人生世事。
飞:飞动,飘逸。潭溪之上雾气蒙蒙,林间的明月慢慢 后行。一个“飞”字,化静为动,把水色的闪耀、雾气 的飘逸、月光的洒泻,写得生动传神。 烘托了一种幽美、 寂静的清幽意境。
第四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
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 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问: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
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情感 ,试作赏析。
1,分析诗歌内容: 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 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 年。 2,抒发的情感: 作者此时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难耐,抒发了 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
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密
阊门①即事
[唐]张继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 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 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风格流派
朴素自然(陶渊明)、清新明快(王 维)、沉郁苍凉(边塞诗)、通俗易懂 (白居易)、缠绵细腻(婉约派)、朦 胧晦涩(李商隐)豪放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雄奇悲壮(李贺)、 豪放旷达(苏轼)、刚健豪放(王安 石)、雄健高昂(王昌龄)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处士卢岵山居
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 泉水湍急清澈而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冲露沙石;雨中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山峰幽暗,小径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蜿蜒入云。 表达了作者对景色清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①花。 幽的山居环境和 注:①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 远离尘世的山居 春间开小白花。 问: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活的羡慕之情, 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 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环境的描写, 对山居主人古朴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高洁人品的赞美 之情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五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潭烟飞溶溶,林 月低向后”两句 描绘的是如画夜 景。试析“飞” 字的妙用。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①。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②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①“偶”即“遇”。
第三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 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 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 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 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五种模式
1,提问方式:
比较评价题型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 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 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 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 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 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其
好处。
对比。 第三句描写大片旱苗即将枯死,亟需甘霖。 第四句描写云高高在上,悠闲自得,不恤旱情。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把诗人对云的满腔怨恨 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