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证据推理与想象
中考历史总结历史学科的思维与方法
中考历史总结历史学科的思维与方法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科目,通过学习历史,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过去的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总结中考历史学科的思维与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一、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1. 追溯思维历史学科强调的是对过去事件的追溯与还原。
学生应该善于通过考古学、文献学等方法,寻找历史事件的根源和发展过程,以便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追溯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事件的背后原因、动机和结果,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2. 反思思维历史学科不仅仅是纯粹的事实描述,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事件的反思来获取深层次的启示。
学生需要从历史事件中提取经验和教训,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
反思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
3. 比较思维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事件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思维,学生能够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了解事件的特点和规律。
比较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和梳理,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历史学科的方法1. 文献分析历史学科以文献为基础,通过研究和分析各种历史文献,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背后的意义。
学生在备考中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查找历史资料等方式,提高文献分析的能力,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2. 事件观察历史学科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历史事件中的人物、社会背景、环境变化等因素,深入了解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事件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3. 地图解读地图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通过地图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中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图知识,掌握地图解读方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中地理因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统计分析在历史学科中,统计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统计各种历史数据,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数量、规模和趋势,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指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它对于个人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以及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至关重要。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还可以培养人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方法,帮助读者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一、多读历史书籍阅读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通过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历史书籍,可以帮助读者获得不同的历史视角和思维方式。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历史著作,如《资治通鉴》、《史记》等,也可以关注一些新近出版的历史研究成果。
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积累大量的历史知识,扩展自己的历史思维边界。
二、学会提问提问是激发历史思维的有效方式。
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者听取历史演讲时,要学会对所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事实、事件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历史人物的动机和思想等方面。
通过提问,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进行对比分析历史思维需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选择不同历史时期或者不同地区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可以对比研究中世纪欧洲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探究它们的异同之处,从而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四、拓展跨学科知识历史思维能力需要建立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之上。
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文学、哲学、艺术、经济等多个学科密切相关。
拓展跨学科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了解不同学科对于历史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以及它们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参与相关讨论参与相关讨论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以参加历史学术活动、加入历史研究团队或者参与线上历史论坛。
通过与其他历史爱好者的交流和讨论,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了解不同观点,扩展自己的历史思维。
六、学习历史研究方法学习历史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系统性的历史思维。
《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教学有效性的追踪调查
《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教学有效性的追踪调查作者:杨建清张维丽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05期(1.明德高级中学,江苏太仓215400;2.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200062)编者按:2010年5月,聂幼犁教授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验,亲自到中学给学生上了《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一课(教学实录及相关讨论文章见本刊2011年第9~12期),希望通过他的实验和探索,能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所推动。
杨建清老师所在的明德高级中学是聂教授开展实验的课堂之一。
这堂课上完以后,杨老师为进一步检验这堂课的有效性,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这堂课进行了检测。
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不仅能用在聂教授这堂课上,也能用于其他课堂教学检测。
[关键词]有效性,调查,正相关[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63—06除了现场听课,如何进一步客观检验聂幼犁教授给我校高二(4)班上的《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一课的有效性?最简单的方法似乎是测验。
我们考虑再三,觉得不妥,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以知识目标为主的常态课,而是思维方法的体验和感悟。
因此,如果简单地以测验来检验,可能会由于知识情境的选用问题而造成系统误差。
另外,用于检测的试题本身的效度和信度又难以在短时间内确定。
于是,我们决定采用调查问卷和个别谈话的方式,通过学生的主观感受来折射本课教学的有效性。
考虑到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表现积极有序,第一节课快结束时,学生主动向我提出“让聂老师全班共42位同学,第一次收到问卷33份,第二次收到问卷39份,其中有32位同学两次继续讲下去,不要下课”。
因此我只向学生提出“聂教授的这堂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一个开放式问题,以了解这堂课有哪些最吸引他们的地方,是表象的还是深层次的。
为了保证问卷结果的真实性,我都是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进行的,事前不做任何通知或准备。
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课堂教学实验一
师孔繁刚,共同担任江苏太仓———浙江鄞州“中 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状况的及
学名师研修班”导师。今年 5 月下旬,太仓高中 时了解和清晰判断;从实际效果上看,是可以被
邱剑锋和明德高中杨建青建议我给高二文科班 观察和测量的,关键是教师对目标特征和命题
作一次辅导,使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直接给 技术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题时不仅要追求结论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及
时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会大大提高学习的
课前视频:多种鲜花开花过程的慢镜头。
有效性;感受参与课堂、师生对话的学习氛围,
课堂导入:
初步领悟“历史证据、判断和想象”之原则与精
师:这是我昨天半夜特意下载送给大家的,
神的魅力,并留下较深的印象。
希望大家念书念得快乐点儿,脸上笑容灿烂点
迹反映出来,研究过去的学问就是史学。史学最
生:有!
基础的问题就是史料,所以有的史学家讲,史学
师:那么,显然在 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乘
归根溯源就是史料学。就像公安人员破案,不能 飞机摔死之前。对不对?
胡猜,要侦查,找蛛丝马迹,看看这案子是怎么
生:对!
发生的。史料就是前人活动留给后人得以恢复
思维品质,应当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 求教师上完,不顾学生学好”的压缩饼干啊!于
过程中落实的;换言之,从教学内容上看,是可 【收稿日期】2011-08-09
* 本实录由太仓市高级中学邱剑锋、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杨建青和聂幼犁根据录像整理、校订。
54
案例分析
是,决定只上其中的第一个环节,将课题改为 展比较理想,则推出拓展性话题作本课小结:以
生:史料。
生:很疯!
师:史料是什么?它与古人的活动是什么关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核心能力之一,它涉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评价和推理能力。
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本文将从激发兴趣、培养分析能力和鼓励思辨能力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第一步。
作为教师或家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图片、视频、故事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其次,提出问题。
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可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为什么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最后,参观实地。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如博物馆、古迹等,使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增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二、培养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分析能力。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以下是几种培养高中生历史分析能力的方法。
首先,多视角思考。
历史事件往往有多个因素造成或涉及多个群体的利益,因此,学生应该培养多视角思考的习惯。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视角,推动他们形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比较研究。
让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共同点和差异性,培养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革命运动,让学生理解不同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最后,资源整合。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历史资源来分析问题,如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图片和统计数据等,培养他们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通过处理这些不同类型的资源,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鼓励思辨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推理。
历史学中“想象”
浅析历史学中的“想象”“想象”最初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的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解构与组合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想象思维不同于其他思维,想象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把事物由主观意识转化为客观可感知的外在事物,创造艺术的真实。
由于这种创造力的价值,”想象”逐渐运用到新事物的发明和艺术创作上,随着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想象”也开始渗透于文学乃至历史学领域中。
英国的柯林武德说: “历史学家必须在两个方面超过他的权威们所告诉他的, 一个是在批判的方面……,另一个是在构造的方面。
”这里柯林武德所说的“构造性”,就是历史研究中的想象。
”如果我们的构造并不包含任何不为证据所必须的东西, 那么, 它就是一种合法的历史结构, 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有历史学。
”[1]美国著名思想家海登·怀特曾提出过”历史叙事的本质就是虚构”的论断,虽遭到很多历史学家的反对与批评,却开始让更多的史学工作者开始了解、认识到历史其实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就蕴含了”想象”。
一、历史学中”想象”的内涵历史想象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学者在历史证据(即史料)的支持下,运用想象力构建一种将历史空间、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整合为一的历史情境。
之所以会有”想象”的存在,说到底是因为历史材料的不足,无论历史资料收集的如何完备,都会有缺失。
即便你参与了某一事件,甚至主导了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你了解的也只是局部或是一个大概,那些你没经历和没看见的,要靠别人的述说以及自己的想象了解到。
因此史学家在写史的时候更需要依据事实、发挥正当的想象。
自柯林伍德提出了”构造的历史学”需要运用”想象”的手法后,许多国外和国内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对”想象”的认识。
英国的麦考莱认为,”完美的历史学家必须绝对具有足够的想象力,才能使他的叙述既生动又感人,但他必须绝对地掌握自己的想象,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逻辑推理与论证技巧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逻辑推理与论证技巧历史学习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逻辑推理与论证技巧是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和论证技巧来提升学习效果。
一、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历史事件时,理解事件的因果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逻辑推理,学生可以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推理分析,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德国的侵略行为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而战争的结果是世界秩序的颠覆和大量生命的牺牲。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二、辨析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历史学科中常常涉及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问题。
学生需要通过论证技巧来判断历史事件的真伪,以确保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准确无误。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和分析来验证某一事件的真实性。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相关细节是否与其他已知的历史事件相吻合,从而判断事件的真实性。
三、批判性思维与历史事件的评价高中历史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技巧,学生可以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评价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对历史事件所产生的争议进行剖析,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
四、历史思维的应用与跨学科学习逻辑推理和论证技巧并不仅仅适用于历史学科,它们也有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发展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习中培养的思维能力,例如分析和评价能力,在其他学科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历史学习中的逻辑推理与论证技巧,学生可以有效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提高综合素养。
总结逻辑推理与论证技巧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判断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高中历史论证教案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高中历史论证教案引言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准备的重要学科。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至关重要。
逻辑推理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组织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文将介绍一份高中历史论证教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实践,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论证教案概述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进行历史论证。
通过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各种观点和证据,并结合逻辑推理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教学内容1.理解历史事件2.分析各种观点和证据3.利用逻辑推理支持自己的立场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2.小组合作讨论3.辩论演练课程安排第一节:理解历史事件1.1 学习历史事件的背景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所研究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信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观看影视资料,并进行讨论。
通过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影响,学生可以建立对事件的整体概念。
1.2 评估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学生需要学会评估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并理解为什么这个事件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现实世界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这个事件对社会有何影响?为什么这个事件被广泛研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他们可以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第二节:分析各种观点和证据2.1 理解不同观点的来源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评估不同观点的来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来自不同背景和观点的历史学家、专家的意见,并进行讨论。
通过分析观点的来源和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观点的立场和偏见。
2.2 收集和评估证据学生需要学会收集、评估和解释历史事件的证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研究文献、分析原始文献,并进行讨论。
通过学习如何收集和评估证据,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和证据支持他们的立场。
第三节:利用逻辑推理支持自己的立场3.1 学习基本逻辑原则学生需要学会基本的逻辑原则,例如:概括、比较、分类、因果关系等。
怎么推断历史发展的趋势
怎么推断历史发展的趋势
推断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和因果关系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推断历史发展趋势的方法和思考方式:
1. 研究历史数据:仔细研究历史记录、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以获取对过去事件和趋势的全面了解。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可以发现模式和趋势,并将其应用到未来的推断中。
2. 了解历史背景: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上下文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趋势。
3. 了解历史的关键人物和决策者:历史的发展往往受到重要人物和决策者的影响。
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动机和决策,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历史发展的趋势。
4. 掌握历史的周期性:历史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通过研究历史的周期性现象,比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社会运动的周期性出现等,可以推断未来历史发展的可能趋势。
5. 了解科技和创新的影响:科技和创新对历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了解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趋势,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未来历史发展的方向。
请注意,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和多变量的复杂过程,推断历史发展的趋势存
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推断历史发展的趋势应谨慎,并结合多种方法和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
掌握有效的历史分析和解读技巧
掌握有效的历史分析和解读技巧掌握有效的历史分析和解读技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学科。
要深入理解历史,不仅需要了解事件和人物的具体事实,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和解读技巧。
本文旨在介绍一些有效的历史分析和解读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
一、批判性思维历史分析和解读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即对历史事件和文献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分析。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在接触历史资料时保持怀疑和审慎的态度,不盲从、不武断。
通过比较不同的历史文献和观点,评估它们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以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二、多角度观察历史事件往往有多个参与者和多个角度的解读。
在进行历史分析和解读时,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
比如,在研究一个历史战争时,要研究各个参战国家的观点和行动,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动机。
只有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才能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历史解读。
三、对比和联系通过对比和联系不同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如,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可以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联系不同地区的历史事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因此,在进行历史分析和解读时,我们应该注重对比和联系,从而得出更深入的结论。
四、多元文献研究历史研究需要依据各种文献资料进行,包括书籍、档案、文稿等。
而且,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价值和特点。
因此,在进行历史分析和解读时,我们应该广泛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并从中获取不同的信息。
要注意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文献,避免片面和偏见。
五、时代背景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才具有特定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历史分析和解读时,我们应该关注事件和人物的时代背景。
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六、逻辑推理历史研究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从有限的资料中推断出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历史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历史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路历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学的方法和思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源文件的搜集和研究历史学的根本在于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和探讨,而这些历史事实往往都来源于当时的文献和其他记录资料。
因此,历史学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挖掘、重现那些充满着时代特色的原始资料。
对于史学家来说,源文件是研究历史最直接的资源,是解释和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研究源文件的具体方法包括:挖掘和分析史料,归纳和总结史料的内容,并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经验,并做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二、历史事件的整体认知与分析历史事件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和记录,更包括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知或分析。
这要求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视角和方法,不断整合和处理丰富的研究材料,以实现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知和准确分析。
历史事件的整体认知和分析与史学家所掌握的其它学科有所不同。
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事件的研究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和细节,因此需要史学家具备更为深刻的感知和分析能力,确保其历史研究成为真正的学术作品。
三、历史学的“人” 文化研究历史学是一门要素复杂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关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文学科”的思想方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人文学科,历史学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和文本的方法研究历史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表现形式。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历史学在研究中充满了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思维方式。
通过它,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更直接地摸索历史的真实面目,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文化地位。
在历史研究工作的实践中,研究人员需要注重设计和创新等问题,以达到历史研究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有助于推动人类历史研究的发展。
在实践中,研究者可以利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来丰富和深化历史的研究。
历史探索揭秘历史真相让你大开眼界
历史探索揭秘历史真相让你大开眼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事件和故事深深地嵌入到我们的记忆中。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干扰,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常常存在一些模糊和扭曲。
因此,历史探索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揭示历史的真相,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一、考古发现揭示古代文明的辉煌考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历史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等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和风貌。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法老王陵墓的考古发现,使我们对古埃及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的发现也填补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空白,让我们对古代印度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史料研究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史料研究是历史探索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历史文献、古代书籍等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
例如,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许多史学家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比对,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应该是黄河流域。
此外,史料研究还可以解开历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事件谜团,让我们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的认识。
三、历史学者的努力为历史真相澄清疑雾历史学者在历史探索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通过翻阅史料、收集证据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致力于揭示历史真相。
例如,凯瑟琳大师对于诺斯曼人入侵的研究,通过多次田野考察,整理史料,并结合考古发现,她揭示了诺斯曼人入侵的原因和影响,使我们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历史的教训和启示历史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过去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中的成功和失败、荣耀与耻辱都值得我们深思。
比如,纪念二战的纪念碑和世界各国举行的相关活动,正是为了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防止战争的重演。
总之,历史探索揭秘历史真相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通过考古发现、史料研究、历史学者的努力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历史,使我们的眼界得到开阔。
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提高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然而,要准确分析历史事件,需要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历史分析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一、阅读原始文献了解历史事件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阅读原始文献。
原始文献是当时的见证和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例如,要研究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可以阅读德国元首希特勒的演讲、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演说以及各国政府的文件等。
阅读原始文献时,需要注意文献的来源和可靠性。
一些公开的档案馆、图书馆和学术机构的网站可以提供可信赖的原始文献资源。
二、多角度观察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提高历史分析能力需要多角度观察。
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
例如,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时,可以从艺术、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些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多角度观察需要广泛阅读不同的历史研究和评论,尤其是对于争议性较高的事件和人物,要关注不同学派和观点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三、建立时间线建立时间线是整理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将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可以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轨迹和相关因果关系。
例如,研究法国大革命时,可以将各个阶段的事件和重要人物整理成时间线,以便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演变过程。
建立时间线可以通过手写或使用电子工具来完成,可以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排列事件,同时注明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四、分析背景和影响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背景和深远的影响。
提高历史分析能力需要善于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后的动因,以及事件对后续事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研究美国内战时,需要分析南北方的经济差异、奴隶制度和政治纷争,以及内战对美国国家建设和种族关系的影响。
在分析背景和影响时,可以借助历史学家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五、逻辑推理和批判思维提高历史分析能力需要具备逻辑推理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如何通过历史学习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通过历史学习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窗口。
通过深入学习历史,能够帮助我们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探索历史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显著提升我们的逻辑素养。
研究因果关系提供了思维框架。
历史事件往往不是孤立发生的,它们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
通过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成因,不仅可以加深对事件本身的理解,还能促进逻辑思考。
例如,探讨法国大革命的起因时,涉及经济困境、社会不公、文化思想的变迁等多个方面。
学习如何从多重视角分析事件,让大脑习惯于辨别和归纳因果关系。
这种能力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思维更加缜密。
对比历史事件能够提升比较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历史背景下类似事件的比较,读者可以发现模式,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可以作为一个对比的案例。
观察它们在巅峰时期的治理、文化、军事策略的异同,激发我们在面对当代问题时采用类比的思维方式。
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更能培养从复杂现象中提炼出关键信息的能力。
历史叙事练习提升了逻辑组织能力。
编写历史叙事时,要求将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同时还要考虑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对后续发展的影响。
这一过程帮助我们锻炼信息的逻辑排列能力。
在学习历史的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某一阶段的重大事件,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通过不断练习,你会发现自己在组织思路、表达观点上变得更加自信。
批判性思维在历史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阅读历史文献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保持质疑的态度十分重要。
不是所有记录的历史都是绝对真实的,这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评判。
例如,研究冷战期间的历史教材,不同国家对于同一事件的叙述可能存在偏差。
通过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能够让我们学会综合多方观点,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看法。
历史中的人物和决策亦是思考的重要源泉。
分析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决策过程及其后果,可以让我们了解多种选择下的逻辑推理。
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往往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决策,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能够帮助我们在面临现实选择时更加明智。
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介绍分享
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介绍分享历史教育直接影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对价值观、情感等心理素质的形成,不能完全用具体的行为化目标来观察,思维素质的提高也不能以目标精确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希望大家喜欢!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在目前所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历史教育学和历史教学法的著作中,以教育目标分类学阐述历史思维能力的,大概只有聂幼犁教授。
他将历史学科能力归纳为“历史学科的识记鉴别和领会诠释能力”和“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辩证能力”两大类,并且从测量的角度加以论证。
①布卢姆的认知分类体系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聂教授显然是应用了布卢姆的理论。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也是按照布卢姆的理论,简化为“识记”“理解”“运用”。
布卢姆的分类是一种行为目标的学习理论,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强化,是一种超越学科内容的目标分类。
正如批评者所言,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程序都不一样,课程与教学目标也应具有“领域特殊性”,没有一种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的分类学。
②布卢姆的分类以“知识”为基础,但是历史知识不是像理科的定理、定式那样,知识都是被证明是千真万确的,是进入学科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而历史知识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一是历史课程内容所选择的史事不断变化,以前中国古代史很大部分是讲农民起义,现在删除了。
不是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而是时代变了,了解那些农民战争无助于实现现在的教育目的。
二是写进教科书的史实也未必确实。
例如对“司南”的质疑至今也没有改变教科书的说法,类似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作为理解、分析的基础。
三是概念性的历史知识差别很大。
比如古代的农民,中国和欧洲只有一般意义的相同,都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但是身份、地位、权利有很大不同。
四是用于解释历史的原理具有多样性,没有作为普遍意义的绝对正确。
对洋务运动由否定改变为肯定就是明显的一例,后人对历史的解释受时代、立场、观念的限制。
因此,很多所谓历史知识只是前人实践的信息,后人的认识不同,获得的经验也不同。
谈谈对史学想象力的认识
谈谈对史学想象力的认识史学想象力是指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所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它是历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史学想象力是历史学家在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解读时,基于史料和证据之外的思考和构想的能力。
史学想象力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再现和还原的重要手段。
通过史学想象力,历史学家可以从现有的史料和证据中,建构出更为完整和真实的历史场景。
例如,当历史学家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和考察相关遗址,想象出当时的人物、环境、气氛等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史学想象力是历史学家进行历史推理和解读的重要工具。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事件时,常常需要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
但是,史料往往是不完整和有限的,历史学家需要通过史学想象力来填补这些缺失的部分。
例如,当历史学家在研究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时,他们会根据史料中的线索和证据,想象出这个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等,从而推测出他的一些重要决策和行动。
史学想象力还可以帮助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事件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关注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次的意义。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事件时,常常需要将其放置在历史的背景和脉络中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史学想象力,历史学家可以想象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史学想象力还可以帮助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事件时,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进行思考和分析。
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多面性和多维度性,历史学家需要通过史学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不同的位置和身份中,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特点。
例如,当历史学家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他们可以通过史学想象力,想象出当时的各方利益和动机,从而更深入地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史学想象力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
通过史学想象力,历史学家可以从史料和证据之外,建构出更为完整和真实的历史场景;通过史学想象力,历史学家可以进行历史推理和解读,填补史料的缺失;通过史学想象力,历史学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关注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次的意义;通过史学想象力,历史学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进行思考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特点。
接近历史真相何以可能?
接近历史真相何以可能?周育民人类知道自己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历史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扩展和史学理论及方法的不断创新,已经使当代历史学站到了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境界:我们所认知的历史是不是历史真相,是人类曾经真实发生的历史?20世纪上半叶的“疑古”,下半叶的“解构”,乃至运用各种历史研究手段进行的“翻案”,围绕一些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数不清的争论“热点”,加之以留存下来的许许多多如“烛影斧声”之类的千古疑案,都不断地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富于哲理的理论挑战。
历史真相载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历史,作为人类客观社会活动的过程,总是要借助于口说、文字记录、实物、图像等载体保存下来。
这种记录客观历史的载体本身既是历史本体的一部分,也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局限。
远古人类除了交流需要的简单言词之外,很难口耳相传历史,劳动技艺也只能通过示范相传,或用图画记录。
在农业革命到来以前的上百万年,人类没有自己传承的历史,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那段零零碎碎的历史,是后来通过他们的遗存和遗骨勾勒出来的。
他们的社会状况,主要也是根据19世纪在非洲、美洲和澳洲尚存的一些所谓“历史化石”的原始部落的情况推测和追溯的。
就中国而言,到才出现商代甲骨文这样成熟的文字,在当时主要也不是用来记载历史,而是作为卜辞保存下来,成为我们今天探索当时“历史真相”的证据和线索。
周代钟鼎与竹简作为文字记录载体,使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历史信息。
远古时代的许多传说,也是在周代的文献中记录下来而为后世所了解的。
汉代以后,由于文字的统一和造纸术的发明,“金匮石室”的官府密档、私家藏籍得以传抄,先秦古籍的重新面世等等,形成了历史信息的第一次“爆炸”。
秦汉以来兴盛的石刻,成为古人保持文献史料的新方法,唐代以后印刷术的发明更加有力推动了历史信息记载的保存和传播。
近代作为考古对象的实物,在明清时代绝大部分是作为“古玩”而存在的。
纳入历史视野的十分有限。
古墓中图案、残存织物、食物以及布局和陈列等包含的历史信息也不受重视。
历史学习中如何增强逻辑思维
历史学习中如何增强逻辑思维在历史的广袤天地中,时间犹如一条蜿蜒的河流,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智慧。
当学习者走入这片丰饶的土地时,他们不仅是在追寻过去的痕迹,更是在探寻逻辑思维的金钥匙。
历史学习,恰似一位智者,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启示,为年轻的心灵打开了思维的门户。
首先,历史的叙述本身就充满了逻辑关系。
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的选择和行为,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在分析历史事件时,需要理清因果关系。
例如,为什么某次战争会爆发?是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促成了这一决定?通过这种分析,学习者不仅能理解事件的表面,更能深入到其背后的逻辑,这正是逻辑思维的起点。
其次,历史学习鼓励批判性思维。
在面对历史文献和史料时,学习者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件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却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解读。
这种现象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
他们需要质疑不同的观点,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逐渐培养出一种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
此外,比较历史事件也是增强逻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相似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学习者能够识别出其中的共性与差异。
这种比较不仅仅是表面的对比,而是深入到事件的本质,探讨背后的原因和结果。
例如,学习者可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从中找出各国间的互动关系和政治决策的差异。
这一过程锻炼了学习者的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历史。
与此同时,历史学习还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让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应用逻辑思维。
无论是模拟历史辩论还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历史角色扮演,这些活动都促使学习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实践中,他们不仅在思考历史,还在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
此外,历史学习中的时间线和事件顺序也为逻辑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学习者在构建时间线的过程中,需要将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并理解每个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本阅读、证据概念和论证思维——基于“史料实证”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实践与反思
文本阅读、证据概念和论证思维
——基于“史料实证”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实践与反思
◎◎ 赵华栋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郑流爱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史料实证”素养是“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 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 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 全面、丰富的解释。”[1] 按此,教师设计历史探究 课堂时应该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证据概念”[2] 和“论证思维”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查阅历史资料和评估历史资料作 为解决问题证据的可能性,并透过历史资料思考和 论述观点。以下,笔者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课为例加以论证。
(二)史实辩证——印刷术源流的考证与辨伪 针对韩国公然争夺印刷术发明权,同学们找到 了哪些证据来反驳?请四个小组各派代表来论证! 小组 1 论证:韩国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实验复原”不成功就认为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术 只是个设想,按照韩国的论证逻辑,那么只要中国 “实验复原”成功就可以反驳韩国。据我们小组查 证,南宋绍熙四年(1193)周必大给友人信中记载: “近用沈(沈括)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 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周必大与毕昇、 沈括是同时代的,他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造 出了胶泥活字就可以证明毕昇的发明不是一个设 想。而且清代苏州的李瑶、安徽泾县的翟金生,中
[6] 於以传:《史料教学应充分关注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 《历史教学问题》2013 年第 4 期。
比中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刊 印于 1490 年的)早 100 多年,于是韩国得出金属 活字印刷起源于韩国的结论。
韩国学者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毕昇的泥 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易碎”、“不牢固”等“问 题”,认为毕昇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未见流传, 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历史学科独有的思维方法
历史学科独有的思维方法
历史学科独有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分析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条件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历史的规律和趋势。
这种方法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全面了解和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探究,要求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2. 因果逻辑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趋势。
这种方法要求在分析历史事件时,不仅关注直接的原因和结果,还要考虑到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
3.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研究历史时,既要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整体情况,也要从微观的角度深入探究具体的个案和细节。
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4. 比较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相似或不同特点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历史事件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5. 批判性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对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等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不盲目接受现有的观点和解释。
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各种证据和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总之,历史学科独有的思维方法注重对历史的深入分析、因果关系的探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比较研究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应用。
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趋势,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和未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课堂教学实验(一)编者按:台湾清华大学的张元教授对中学历史情有独钟,经常到中学课堂做示范教学,他的很多案例对我们很有启发,也时常被引用。
在大陆的高等院校中,很多教教学法的教授自己并没有实践经历,像张元教授这样深入课堂教学的,很少。
聂幼犁把自己推到课堂教学的前台,以自己命题研究的专长,设计了90 分钟教学,并亲自付诸实验。
这不啻于把自己当成“靶子”,供大家评论。
这需要勇气。
假如高校的新课程专家都敢这样做,把自己说的理论变为实践,那一定会推进和繁荣教学研究。
聂教授以试题引导学生对证据、推理和想象的认识,这似乎对文科班教学更有实际意义。
针对这两节课,本刊参与了8 月11 至12 日在浙江宁波召开的研讨会,讨论很深入,并不完全肯定。
本刊将连续发稿,期待有更多的研究,促进历史教学。
[关键词]证据,思维,想象一、背景介绍从2009 年10 月开始,我与上海市特级教师孔繁刚,共同担任江苏太仓——浙江鄞州“中学名师研修班”导师。
今年 5 月下旬,太仓高中邱剑锋和明德高中杨建青建议我给高二文科班作一次辅导,使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直接给学生上课,亲自试验一下?他们二位所在学校正好一个是学生学力较高的学校,一个是较低的学校,同一课题分别在这两个学校上,岂不更有意义?这个想法得到他们的响应,我们共同商定了课题:《新材料、新情景的理解和运用》。
这是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又是实践中最大的难点之一。
我希望通过课堂教学的试验,探索和验证:以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核心的史学能力和思维品质,应当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落实的;换言之,从教学内容上看,是可以细化、可以操作的,关键是教师对史学知识与方法的专业理解。
从教学目标(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上看,是可以通过师生间的“思维对话”(即聚焦学生思维过程的对话)有效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清晰判断;从实际效果上看,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关键是教师对目标特征和命题技术的把握。
二、教学设计最初,我把课题定为《让思想飞———新材料、新情境的理解与运用》,共设三个环节:历史信息的“汲取”与“诠释”;历史思维的“起点”与“逻辑”;历史问题的“确认”与“探讨”。
临去太仓的前一个晚上,当我再一次审视这个设计时,突然发现,如果从有效性的角度看,还是一种“只求教师上完,不顾学生学好”的压缩饼干啊!于是,决定只上其中的第一个环节,将课题改为《新材料、新情境及其理解与运用之一—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核心概念(即教学立意)为:证据(或史料)是历史思维的起点,并大大压低了掌握程度的要求。
教学目标:在不同形式、类型和复杂程度的“情境问题———对话讨论”中,循序渐进地懂得“凭证据说话”(证据的作用)、“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证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研究的能动性)的重要性,知晓解决问题时不仅要追求结论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及时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感受参与课堂、师生对话的学习氛围,初步领悟“历史证据、判断和想象”之原则与精神的魅力,并留下较深的印象。
教学重点:不轻信、不夸大史料的证明力或不过度推论。
教学难点:尽可能快地让学生“接纳”我;找到他们的经验起点,使他们从死记硬背的习惯转向凭证据思考,以及临场决策如何更有效地“循序渐进”。
教学逻辑:课堂导入:我们如何知道那遥远的历史?“史学便是史料学”第一环节“:凭证据说话!”备用资源:“中共九大开幕式”和各种图片信息等(具体内容详见以下实录,下同)第二环节:“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备用资源:“红彩陶猪”“陶尊”“管子论重农”和“邓小平与香港驻军”等第三环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备用资源:“后母戊大方鼎”、“秦始皇铜车马”“步辇图”等实物照片中的信息汲取与想象等。
教学方法:情景、问题展示,教师解读示范或师生对话,关键是“思想对话”。
教学策略:为了突出本课教学目标,尽量用最基本的史实为载体;如果学生困难较大,则坐实”第一、第二环节,用概括法作归纳式课堂小结,将第三环节作为课外思考题;如果学生进展比较理想,则推出拓展性话题作本课小结:以“北京猿人是我们的祖宗吗?”的传统研究和基因研究为例,尝试与体验证据的科学性判断(性质与程序、孤证不立等)和质疑,以及理性的“中国人之自豪”的体验。
上午9 点,在太仓高中高二文科班上课,两节课连续上下来。
下午两点,我又站在了明德高级中学高二 4 班的课堂上,实录如下。
三、教学过程课前视频:多种鲜花开花过程的慢镜头。
课堂导入:师:这是我昨天半夜特意下载送给大家的,希望大家念书念得快乐点儿,脸上笑容灿烂点儿,像这鲜花儿一样。
(学生会意的笑声)你们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很多门课程。
请问,上语文课我们学的是什么?生:语文……师:啊?!这不是同义反复吗?语文学的是语言、文学、文字,包括文献、文章,文章还有古文,还有现代文,还有议论文……,很多种。
是吗?生:是。
师:请问,数学学的是什么啊?生:函数。
师:函数只是其中之一,不是数学的整个概念。
数学还有代数、几何……;函数还有好多种。
请问,数学的科学定义是什么?(生摇头)数学学的就是事物的空间和数量关系。
(生笑答“噢!”)[现场感受:一门学科最本质的定义是其最上位的概念,也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语文、数学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用时、费力最多的课程,也是高中阶段重点课程。
本想借用这两门课程的本质定义作类推,导入“历史”的定义及其学习的依据,不料出师即遭“滑铁卢”!]师:那么,历史是什么?生:以前发生的事。
师:对。
以前发生的事叫什么?故事。
故者旧也,故事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语文可以现在发生,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文章。
数学也可以是现实的,并用符号来表示。
物理、化学可以重新实验。
历史呢?让古人活过来重演一遍?北京人活过来,再研究研究?不可能的。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不可能重演。
那么,你怎么知道历史的?生:史料。
师:史料是什么?它与古人的活动是什么关系?生:历史的记录。
师:历史的记录,这是史料之一,但史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
史料的本质是所有前人活动留下来的痕迹。
我们通过前人的痕迹来研究他们做了什么,怎么想的,取得怎样的结果。
凡是前人留下的痕迹都成为一种史料。
当然,我们不是什么历史都研究,对后人有意义,有影响的才值得研究,不是什么陈年烂谷子都研究,那就没意思了,是这个道理吧?生:嗯。
师:OK。
今天我们就要谈谈史料这个最原始的问题。
说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就要把过去的痕迹反映出来,研究过去的学问就是史学。
史学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史料,所以有的史学家讲,史学归根溯源就是史料学。
就像公安人员破案,不能胡猜,要侦查,找蛛丝马迹,看看这案子是怎么发生的。
史料就是前人活动留给后人得以恢复它本来面貌的证据。
我们怎么发现证据,我们会用证据吗?教材说的就是历史吗?不一定。
教材是作者根据史学家的研究筛选出来的。
史学家根据什么?就是史料。
这节课重点是谈历史证据,以及看了证据我们怎么作推理,怎么有根据地想象历史。
第一环节师:我们看一段历史记录。
据说,这段历史你们没有好好学过,但可以凭印象,判断画面大概是什么时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视频:中共九大,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等走上主席台时会场沸腾、狂欢的情景。
[情景设计说明:本例教学目标是:从一个有鲜明特征的情景(史料)中提出问题,进行已学知识的运用水平试探,引出“证据”及其最简单的推理。
]师:随着毛主席登上主席台的有谁啊?生: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师:对,视频中有这些信息。
另外,我们发现当时会场的氛围怎样?生:很疯!师:对。
那个疯啊,那个狂啊,像看到了神一样!这是当时真实的历史记录。
我这个年龄有幸看到过毛主席。
那是毛泽东第八次接见红卫兵。
当毛主席出现的时候,我就觉得眼前霞光万道!(生大笑)“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我喊到了当场昏过去!(生大笑)要不是解放军叔叔把我高高地举起来,我会被人群踩死。
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协和医院里。
这段视屏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你们想一想,中共在什么时候开大会是这样的啊?生:文革。
师:对,文革。
文革还有阶段的,你们知道林彪是啥时摔死的吗?(生窃窃私语,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这个会上有林彪吧?生:有!师:那么,显然在1971 年9 月13 日林彪乘飞机摔死之前。
对不对?生:对!师:OK!我们不仅要判断出结果,更要知道拿什么证据作出这样的判断。
回想刚才我们对话的过程……生:人物。
师:对。
有林彪和当时会场特定的氛围,我们判断是在文革时期发生的,而且是在林彪摔死前的一次重要的会议———第九次代表大会。
这就是我们运用历史的证据作出的判断。
接下去我们再拿一些问题来探讨,探讨。
例1:观察下列邮票。
作为一则史料,如果有必要确认其真伪,一般而言,最可靠和方便的办法是A.看其是否有知识错误B.寻找与它相同的邮票C.访问当年邮局老职工D.查核专业文献或档案[情景设计说明:本例教学目标是:证据的来源———根据常识可以确定的到哪里去寻找证据。
]师:观察这枚邮票。
作为一则史料,如果有必要确认其真伪,一般而言,最可靠和方便的办法是什么?(学生思考)看清楚了吗?邮票上有哪些历史人物?生:林肯、孙中山。
师:邮票的背景中是什么地图?生:中国地图。
师:这个标志是什么啊?青天白日……生:满地红,中华民国的标志。
师:这里写着“民族、民权、民生”。
这里写的是谁的话?“ofthe people,bythe people,for peole”,什么意思?生:林肯。
民有、民治、民享。
师:对!他(指林肯像)说的是不是?下面是“5 分,美国邮政总署。
”现在,我们来看,要确认这张邮票的真伪,这几个办法,哪一种最可靠?为什么?生:D。
师:哎?蛮奇怪的,你们怎么知道的?A为什么不行?生1:也许印刷错误,没法判断正误。
假的不一定有印刷错误。
师:对,答到点子上了。
因为假的不一定有知识性错误,而真的也有可能出现印刷错误。
关键在于无论邮票是否出现知识性错误,都无法作为依据判定其真伪。
谢谢!为什么B不行呢?生:可以造假呀,不一定只有一枚,用假票来证明……。
师:对!假的也可以印很多。
比如现在的假币……。
那么,C为什么不行呢?生:(议论纷纷)时间太长,知道的人很难找了……,死了……。
师:对,走得差不多了,即使活着也不一定能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老年痴呆症了。
所以D是可行的,而且根据现在的技术手段,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国外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等。
我们不仅要做对,而且要知道我们运用怎样的逻辑推理得到最终的答案,这种思想方法是最重要的。
如果这道题你们做对了,但是思维方法不清楚,你将来就不会迁移到类似的问题上去解决问题。
例2:仍旧是这枚邮票。
在其策划、发行者看来,当时代表并领导中国抗战的是A.中华帝国B.中华民国C.伪满政权D.边区政府[情景设计说明:本例教学目标是:证据的来源———根据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寻找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