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_11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在受热和受冷时的变化,从而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以及详细的实验步骤,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气球、玻璃管、水槽、热水、冷水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冬天水管爆裂,引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空气会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4实验方案:
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可以参考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利用烧瓶中的已有空气,然后用热水、常温水和冰水使空气受热或受
冷。

再借助气球、水等可见物体的变化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
积的变化。

当烧瓶依次被放入热水、常温水、冰水中,气球的变化情况就是空气的变化情况。

1.5实验现象:
在热水中气球往上鼓起来,在温水中气球保持原来状态,在冷水中气球往下凹下去。

1.6
实验结论:
我们发现:空气受热时,气球会鼓起来,这说明空气体积膨
胀了;空气受冷时,气球会凹进去,这说明空气体积缩小了。


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探索新知 1.7温度变化了,液体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呢?你能解释液体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1.8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视频。

1.9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运
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
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
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就是物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3.回顾小结 1.10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空气都有热胀冷缩
的性质。

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是由物体中微粒的运动引起的。

4.拓展应用 1.11请你利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在夏天,为什么打足气的
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科学探究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③、能设计实验搜集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3.科学态度、STSE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②、在实验中,获取证据,获得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教学重点: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难点: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准备:热水、冷水、锥形瓶、气球、水槽、长颈烧瓶、导管、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设景激趣,导入主题1、谈话:出示密闭的玻璃容器,⑴.老师用手心拖住瓶底。

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⑵.同学们再看,这次我握住容器装有空气的部分,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说你此刻心里的想法?或是有什么话想(说)问?2、揭示课题:空气热胀冷缩吗?二、设计方案、自主探究1、空气在哪里?你会怎么留住空气?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好朋友:气球、锥形瓶。

你们能把它们组成一个密闭容器吗?学生上台示范。

举起装好起球的锥形瓶,质疑:瓶中的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3、我们要让空气受热,你会怎么做呢?把套好气球的锥形瓶放入热水中。

要求:手握瓶颈,尽量把瓶身往水中压,并停留一会,但注意气球不接触水。

同学们猜猜,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4、受冷,又该怎么做?再把套好气球的锥形瓶放入冷水中。

可能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5、每位同学都有这样一张记录单(出示记录单),请同学们找到“我们猜想”一栏,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猜想填进空白处,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_0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②、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④、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②、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教学难点】①、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③、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量杯、烧瓶、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气球皮、橡皮筋。

实验记录单。

PPT课件资料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预——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预——生:空气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预——生:有!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空间大小从游戏中明白物体热胀冷缩的假说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提示】从游戏中明白:空气微粒运动加快,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空气就膨胀2、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1)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2)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①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②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三、课堂练习:判断题1、微粒运动的速度和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剧烈和扩大。

2、空气的热胀冷缩变化没有水明显。

3、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4、热水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就会把木塞顶起。

5、热气球升空是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

6、自行车保胎多发生在冬季。

四、拓展提高:用空气热胀冷缩原理解释生活现象①暖壶倒满开水后,塞子为什么会蹦出来?【提示】因为热水瓶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膨胀就会把木塞顶起!②冬天,闲置的篮球、排球和足球会变瘪,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提示】因为冬天温度低,球里的空气体积变小收缩。

五、作业布置小调查:液体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填写游戏手册提出物体热胀冷缩的假说认真听独立完成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交流课后完成检测知识掌握情况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总结课堂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了解热胀冷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在科学探究中,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图面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游戏”解释现象,体会到热无处不在,培养了浓厚的科学兴趣。

板书板书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案: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1.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

2.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玻璃瓶、水、温度计。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气球,提问:你们发现气球有什么特点?3. 揭示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气球、一个玻璃瓶、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2. 实验步骤:a. 将气球放入玻璃瓶中,记录气球的大小。

b. 将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

c. 将气球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收缩情况。

d. 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实验现象:空气为什么会在温度变化时膨胀或收缩?三、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空气在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快,间隔变大,体积膨胀;在受冷时,分子运动减慢,间隔变小,体积收缩。

2. 讲解实验原理:热水使空气受热膨胀,冷水使空气受冷收缩。

四、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点评,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家庭实验: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气球或塑料瓶在温度变化时的现象。

2.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体积胀大空气热胀冷缩受冷体积缩小。

2001教科版五下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2001教科版五下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明显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热胀冷缩并分析实验。

【教学难点】1.设计并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并作合理解释。

2.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微观过程。

【教学准备】每组两个烧杯、一个锥形瓶、一只气球。

【教学过程】
【教学板书】(PPT上演示)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气球实验):①锥形瓶放入热水中,气球胀大。

②锥形瓶放入冷水中,气球缩小。

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烧瓶实验):①水面冒泡(空气体积变大)。

②红色水进入玻璃管(空气体积变小)(备注;用红色水更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三、微观模拟空气的热胀冷缩:模型构建--过程模拟--含义解释。

四、什么是热胀冷缩及运用。

【教学反思】
1.优点:①教学思路清晰,内容详实。

②各环节衔接得当。

2.缺点:①PPT字数太多,内容虽丰富但略显冗长。

②讲课语气过于成人化,不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

③实验设计过于专业化,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另外语言要通俗易懂。

④章节总结太多导致拖堂了几分钟,以后要注意。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进程与方式:一、用多种方式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二、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讨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式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转变的方式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进程】一、观察空气是不是热胀冷缩一、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不是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咱们一路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如何转变?(学生讨论推测)二、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转变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咱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转变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肯定方式。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咱们要看到本来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转变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类可能想到的实验方式,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咱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超级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一、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转变,这是怎么回事?当咱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一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一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二、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咱们明白了什么?成立咱们的假说。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_5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_5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各种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拟”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用实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懂得空气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运动速度有关,试着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器材一组;乒乓球两个;空气热胀冷缩分组实验器材六组;热胀喷泉实验器材两组;课件。

教学过程:一、魔术激趣,引入新课1.谈话激趣,魔术演示。

2.设疑引入,板书课题。

二、走进生活,初步感知1.播放视频,创设问题情境2.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巧解问题三、猜想验证,探究新知(空气热胀冷缩分组实验)1.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2.汇报交流,分享实验方案3.梳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4.引导猜想实验结果5.指导学生操作实验6.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四、对比实验,提升认识(水与空气热胀冷缩的对比实验)1.提出问题:空气的热胀冷缩与水的热胀冷缩谁的本领大?2.老师演示对比实验(七彩喷泉实验),学生观察3.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五、分析原理,揭示本质1.播放微课《物质热胀冷缩的原因》2.游戏模拟,感悟体验六、拓展延伸,揭秘开课魔术七、综合应用,巩固提升八、盘点收获,全课小结【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后体积增大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简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

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活动。

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察。

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

同时联系到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

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从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

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

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瓶、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空气。

【教学过程】一、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1.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1)一些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案: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因。

2.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水、温度计、灭火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魔术表演,引起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2. 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a.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b.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c.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分析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

b.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

4. 小结与拓展: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b. 学生思考空气热胀冷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写一篇关于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科普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观察仔细程度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整性。

3. 作业完成评估: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练习题的正确率、家庭小实验的创新性和科普作文的写作水平。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是否合理运用了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1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1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课程标准】了解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

二、【内容分析】本课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用上节课研究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仪器图片给于提示。

“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一个高潮,用游戏,生动形象的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感受了探究科学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在探究了水的冷热变化,明确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学生对具有特殊性的空气更具探究的欲望,对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来完成任务,随着活动的展开,会发现一些问题,接着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

但是我班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在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并建立自己的假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学习目标】1、学生根据实验台上的实验器材,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实验,发现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学生通过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亲身体验热胀冷缩,来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并能建立自己的假说。

五、【评价设计】目标一检测:小组交流、讨论: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了,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

目标二检测:学生填空练习、小组内说一说、指名填空,来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并能建立自己的假说。

六、【学习过程】(一)引入课题,出示目标: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二)通过实验验证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怎么能清楚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师生交流,确定方法:用实验台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探究问题。

但他们对于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热胀冷缩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计: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实验操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胀冷缩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水管破裂等,引导学生关注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也会发生热胀冷缩。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解释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2.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的现象。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杯、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吹泡泡的瓶子师播放实验视频“吹泡泡的瓶子”。

生观看视频。

师提出问题:向塑料瓶外壁倒热水时,烧杯内冒出气泡?再向塑料瓶外壁倒冷水时,蓝色液体被倒吸到了塑料瓶中?生预测:可能与空气的热胀冷缩有关。

引出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师板书课题)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1.讨论方法师出示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装置,提出问题:空气看不见,我们还能利用左边这个装置来探究吗?生预测:不能。

师:你们能想出一些观察办法来吗?生思考(预设):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

只要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在往外跑,我们就知道瓶内的空气在膨胀了。

师可以适当引导(出示装空气的气球和装水的气球):向气球里充入空气和水,哪个更容易使气球膨胀?生(预测):空气。

师:现在,你们想到方法了吗?生(预测):准备一个瓶子,瓶口套住一个气球。

依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师:说的很棒。

出示材料:锥形瓶、气球、三个烧杯、热水、常温水、冰水。

2.探究生探究:把套了气球的锥形瓶依次放入热水、常温水、冰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并用图画记录。

师生交流试验现象:3.讨论师出示空气和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与液体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预测):空气比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更加明显。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教学设计大家好!今天我的科学实验课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内容、教学过程、实验改进创新、实验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演示。

一、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次实验教学是让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目标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次实验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次实验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一)科学知识: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观察、质疑、交流、验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通过本次实验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实验原理通过密封的容器让学生观察到,空气受热时体积会胀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

四、实验器材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本次实验教学材料做了创新性的准备:每组准备:材料盒、烧杯、烧瓶、带瓶塞的玻璃管、透明塑料管、热水、凉水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滴管、红墨水、热水、课件等。

五、实验内容教科书中这两节实验课内容为,观察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

六、当前实验的不足在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中,学生在前一课“液体热胀冷缩”学习的基础上,教科书直接出示空烧瓶,教师讲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会想到教材给出的原实验方法。

(我们来看一下原实验设计)先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上,再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让瓶内空气受热,即可看到气球慢慢地鼓起来。

然后,把锥形瓶移至冷水,又可见气球变小,瘪下去了。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_14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_1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及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2.增强小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台: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1只,带橡皮塞的直角玻璃管,红水,胶头滴管,盛水的水槽,毛巾。

2.教师准备:平底烧瓶,气球,开水,大烧杯,红水,胶头滴管,带橡皮塞的直角玻璃管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1.上节课我们在实验室探究了什么问题?2.什么是热胀冷缩?3.液体有热胀冷缩现象,空气会热胀冷缩吗?二、激趣导入,设计探究1.对于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都是通过实验来验证了的,那么你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空气的热胀冷缩吗?2.启发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探究方案的可行性。

3.实验演示:⑴引导学生设计出在平底烧瓶上绑上气球用热水加热的实验方法,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

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激发兴趣。

4.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三、自主设计,大显身手1.刚才老师已经为大家展示了一个验证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实验台上为你们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空气的热胀冷缩。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聆听学生交流情况。

3.汇报设计方案,师生共同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4.引导学生想出直接用手加热平底烧瓶的方法。

5.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⑴带橡皮塞的玻璃管的操作要领;⑵实验中注意的事项;⑶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四、“喷泉”飞流,进入高潮1.教师介绍“喷泉”实验的实验装备;2.展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奇妙的效果呢?⑵是不是在烧瓶中加入的红水越多越好呢?⑶与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相比较,空气的热胀冷缩效果怎么样?五、应用知识,解释疑难1.课件展示:给乒乓球“治病”(学生朗读)2.思考:日常的生活生产中,液化气钢瓶,打火机的充气罐和氧气袋等等,在放置和储存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为什么?3.探究思考,模拟实验:⑴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在《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毕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教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这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经历“聚焦问题——实验探究——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2、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点: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聚焦问题——实验探究——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难点:
1、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

2、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烧杯(2个)、热水、冰水、锥形瓶、气球、密封袋、乒乓球、水槽。

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套、烧瓶(4个)、塑料管、水槽、红水、课件
一、魔术导入,提出问题。

创设置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这时学生的兴致马上高涨起来)老师一边表演一边介绍……
看完魔术,学生提出问题。

师:相信学完今天的内容,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二、大胆猜想,合理假设。

1、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空气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性质呢?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猜想和小组同学交流。

老师提出要求:不仅要说出我们的猜测,还要说出这样猜测的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组汇报。

同学们说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似乎也都很有道理。

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用实验来证明吧。

设计意图:因小学生受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影响,一个人往往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

所以我采取了小组交流的形式,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讨论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三、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1、师:可是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
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
2、要想完成实验,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我们得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用什么容器装?如何密封?
(2)如何使空气受冷、受热?
(3)我们要通过观察什么来发现气体体积的变化?
3、学生对照着这些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实验方案。

4、全班交流实验方案。

5、小组修改完善方案。

设计意图:完善的实验计划是顺利进行实验的重要保障,因此我通过“空气是流动的、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给孩子充分的交流空间,并做适时的提醒,让孩子在相互交流、相互倾听中不断完善计划,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了铺垫。

四、小组合作,开展实验。

1、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用气球密封锥形瓶时,一定不要漏气。

(2)用烧杯取水时,水量不要太多,以免溢出。

大约150ml 即可。

(3)用热水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直接用手接触,也要注意不要被溢出的热水烫伤。

2、学生分组实验。

五、搜集信息,归纳结论。

1、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现象(至少三个组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锥形瓶中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学生利用第二组实验材料(气球、密封袋)再次验证实验结论。

4、汇报实验现象并归纳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通过演示实验,将空气的热胀冷缩和水的热胀冷缩作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

(与水的热胀冷缩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更快、更明显。


6、回顾课前的小魔术,说说其中的道理。

7、游戏辅助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8、课件演示“微粒的运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已经对空气体积的变化有了感性的认识。

再仿照课本设计一个小活动,一方面能直观地模拟出空气分子的热运动,解释了自然界热胀冷缩的现象,为后续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回归生活,应用创新。

1、生活中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自行车充气等)
2、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再来看生活中的这些现象,你会解释了吗?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拧杯盖、压瘪了的乒乓球复原)
4、当堂检测题。

设计意图: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觉得自己在学习中都是有收获的,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相应的测试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