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细胞
4.2 特异性免疫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第2节特异性免疫(一)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从系统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问题探讨"中的事例,以机体对流感病毒产生特异性抗体以及感冒是否服药都需一周才能自愈等现象,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小组合作搜寻资料,对这个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
通过生成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特异性免疫的认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二、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流感病毒进入机体后,在体内时刻巡逻的、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会主动吞噬它们。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特异性识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联系关于抗原的知识和关于组织相容性抗原等概念, 强调细胞膜表面的作为分子标签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受体是免疫细胞所识别的关键,也是免疫识别的结构基础。
三、体液免疫利用“问题探讨”中的事例,以机体对流感病毒产生特异性抗体以及感冒是否服药都需一周才能自愈等现象贯串教学过程,层层设问,让学生分析病原体入侵细胞后机体的免疫过程和抗体的产生过程。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内容,结合图4-6体液免疫图解让学生分析、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体液免疫过程的特点。
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中各类细胞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认识免疫反应的过程。
体液免疫过程:结合图4-6归纳,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特定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细胞的名词解释在生物
细胞的名词解释在生物细胞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无论是人类、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命的基础,也承载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和生物化学反应。
一、细胞的组成与结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1.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包裹物,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它由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起到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的作用。
2. 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区域,是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位置和运动的场所。
细胞质主要由水、有机分子和无机盐等组成,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发生场所。
3. 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中心,也是细胞的控制中枢。
细胞核内包含着遗传物质DNA,携带着细胞的遗传信息,并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细胞核内还有核糖核蛋白体和核仁等组成部分,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和修复过程中。
二、细胞的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单位,承担着多种生命活动的任务。
1. 新陈代谢:细胞通过代谢作用获得能量和其他生物分子,并将废物排出体外。
细胞的新陈代谢包括有机物的合成、分解和能量释放等过程,保证了细胞的正常运行。
2. 生长与繁殖:细胞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繁殖,使生物体得以生长。
细胞分裂是细胞核的分裂,随后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这个过程在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 适应环境:细胞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以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这种适应性反应包括感知外界信号、自主运动、调节温度和维持水分平衡等。
4. 特化与分工: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责任,形成了组织器官和系统。
细胞通过分化和分工,形成了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皮肤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以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
三、细胞的分类细胞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 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是最早出现的细胞类型,包括细菌和蓝藻等。
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中的细胞核和细胞器,基因组是以环状DNA存在于细胞质中。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一节教学设计淮北一中刘付林1.设计思想“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节的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
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由于课时的限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2.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其中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教学策略和手段设问引导、分析讨论与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Ⅰ.知识巩固(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树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解题思路:生物群落由不同的生物种群构成,包括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热带雨林和红树林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内均有许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彼此相互作用而构成两个群落。
污染后的共生菌落也由不同种的细菌构成,亦可视为一个小的群落。
单独的大肠杆菌就不能构成群落,只是一个种群。
答案:D(2)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解题思路:地球上生存下来的生物是适应环境的,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对环境的适应。
高中生物系统细胞专题教案
高中生物系统细胞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 掌握系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 了解系统细胞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1. 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系统细胞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细胞的特殊功能;2. 掌握系统细胞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系统细胞是组成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基本单位。
二、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细胞膜:细胞的外皮,控制物质进出;2. 细胞质:细胞内部的液体,包含各种细胞器;3. 细胞器:有各种不同功能的器官,如线粒体、细胞核、内质网等;4. 功能:细胞的各种功能和特点。
三、讲解系统细胞的特点和作用(20分钟)1. 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系统细胞;2. 神经元细胞:传递神经冲动;3. 肌肉细胞:收缩运动;4. 血细胞:携氧和排除二氧化碳。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简要描述一种系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让学生讨论系统细胞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作用。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系统细胞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为一种系统细胞设计一个故事板,描述其结构和功能,以及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系统细胞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在生物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系统视角基本逻辑
系统视角基本逻辑系统视角是一种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方法,它强调整体性、相互作用和复杂性。
用系统视角来看待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关注问题的片面和表面现象。
首先,系统视角强调整体性。
它认为系统的行为不能简单地通过组成系统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而需要考虑整个系统的特征和结构。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关注问题的某个方面或细节,而应该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例如,在解决一个公司组织问题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员工之间的冲突,还需要考虑到组织的文化、领导风格等方面。
其次,系统视角强调相互作用。
它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把问题简单地归因于某个特定的因素,而应该考虑到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
例如,在解决一个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时,我们不能只关注车辆数量的增加,还需要考虑到道路状况、交通管理政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此外,系统视角强调复杂性。
它认为系统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系统的行为变得复杂而难以预测。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来解释问题,而应该考虑到系统的非线性、动态和不确定性特征。
例如,在解决一个环境污染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到某个特定的污染源,还需要考虑到大气、水体和土壤等多个领域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系统视角提供了一个综合、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方法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它强调整体性、相互作用和复杂性,帮助我们超越局限性的思维方式,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于管理者、决策者和研究者来说,掌握系统视角的基本逻辑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应用系统视角,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系统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培养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范教案
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
2.学会辨析免疫系统的功能。
3.从系统视角阐释生命本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
2.学会辨析免疫系统的功能。
【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
2.学会辨析免疫系统的功能。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主要是一些免疫调节中基本概念的学习,难度相对低,但是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多。
因此多采用读书指导法和问题引导相结合,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这些概念,最终达到学生不仅理解并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还可以辨析各自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展示图片。
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医院里常见的情景。
引发学生讨论:1.医生为什么要检查患者的扁桃体?扁桃体肿大意味着什么?2. 扁桃体肿大对机体的健康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学生】思考、讨论。
1.扁桃体是免疫系统的成员之一,里面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扁桃体肿大意味着病原体侵入了我们的机体,引起了免疫反应,上呼吸道感染产生了炎症。
2.扁桃体肿大说明身体有炎症,炎症总体而言对机体是有益的,是机体的一种免疫防御功能。
但是过度的炎症会对机体正常组织产生损伤,所以有时候需要吃消炎药来消除过度的炎症。
【新知讲解】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创设情境:流感季节来临时,同在一个教室里,有的同学每次都难以幸免,有的同学却每次都不生病。
这跟我们的免疫系统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学生抵抗力的强弱就是免疫系统的强弱。
免疫系统的强弱和哪些因素有关呢?阅读课本66页的内容,我们先来简单认识一下免疫系统。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完课本之后,教师随机提问学生对“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内容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效果,教师针对错误率高的知识重点重复强化记忆。
设疑过渡:◆锻炼身体能提高免疫力,这和哪个免疫器官有关呢?◆白血病需要做器官移植,这和哪个免疫器官有关呢?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67页的内容,认识免疫器官。
学生阅读完毕,针对课本中的概念教师进行提问。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系统生物学整体视角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系统生物学整体视角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系统生物学整体视角生物学,这门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其研究方法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系统生物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为我们理解生命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整体视角。
系统生物学并非孤立地研究生物体内的单个分子、细胞或器官,而是将生物系统视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这种整体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现象。
要理解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得明白生命系统的复杂性。
生命不是简单的零部件堆积,而是一个高度协调、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
例如,人体的免疫系统,它由各种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以及器官共同组成。
当病原体入侵时,这些元素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抵御外敌。
如果仅仅研究其中的某个细胞或分子,很难真正把握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
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收集大量的实验数据,如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相互作用等,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构建模型,来描述生物系统的行为和动态变化。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生物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为实验研究提供指导。
以细胞代谢为例,科学家们可以建立代谢网络模型,描述各种代谢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相关酶的作用。
通过调整模型中的参数,模拟细胞在不同营养条件或环境压力下的代谢状态,从而预测细胞的生长、能量产生等情况。
这种基于模型的研究方法,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复杂生物系统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另一个关键方法是整合多组学数据。
组学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为系统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系统生物学将这些不同层次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以揭示生物系统的整体特征。
比如,在研究癌症发生机制时,通过整合基因组学数据发现基因突变,转录组学数据了解基因表达的变化,蛋白质组学数据明确蛋白质的表达和修饰差异,以及代谢组学数据掌握细胞代谢的紊乱情况。
综合这些多组学数据,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癌症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
系统与进化生物学
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每一种生物都有着其独特的形态、习性和生存方式。
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鲸鱼,从娇艳的花朵到参天的大树,生物的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
而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就是一门致力于揭示生物多样性背后的奥秘,探寻生命演化历程的科学。
系统生物学,简单来说,就是把生物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研究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它不再仅仅关注单个的基因、蛋白质或者细胞,而是将整个生物体以及其所处的生态环境都纳入研究范围。
比如说,我们研究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仅仅要了解每一种生物吃什么、被什么吃,还要考虑环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进化生物学则着重于研究生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和演化的。
它试图回答诸如“人类是如何从远古的祖先逐渐演化而来的?”“为什么有些物种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存下来,而有些却灭绝了?”等问题。
通过对化石记录、生物形态和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拼凑出生物演化的大致轮廓。
那么,系统与进化生物学之间又有着怎样紧密的联系呢?其实,系统生物学为进化生物学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视角。
在一个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会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和演化方向。
例如,一个物种的行为变化可能会影响其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推动物种的进化。
反过来,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也为系统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了解生物的演化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不同的生物会具有现在的形态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比如,通过研究鸟类的进化历程,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它们会发展出适应飞行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取食和繁殖行为。
在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的研究中,基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和特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的基因组成和变异情况。
人体奥秘纪录片观后感
人体奥秘纪录片观后感观看了人体奥秘纪录片之后,我对人体的奇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纪录片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人体各个系统的运作原理,以及一些医学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让我对人体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
首先,纪录片通过精心编排的画面和文字解说,生动地展示了人体各个系统的运作过程。
从呼吸系统到循环系统,从消化系统到神经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承载着人体正常运作所必需的功能,而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带领观众深入了解了这些系统的工作原理。
通过动画和实地拍摄,我看到了心脏的搏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景象,甚至还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画面让我惊叹于人体内部的微观世界,也为平日里看似简单的生命体验增添了更多的敬畏之情。
其次,纪录片介绍了一些医学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揭示了科技对于人体奥秘的解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对人类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纪录片展示了一些关于基因疗法的案例,这种治疗方法通过修改患者的基因,使其能够克服一些难以治愈的遗传病。
这种技术的应用给很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我对科学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纪录片还介绍了一些身体运动和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
比如,纪录片提到了身体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快乐和积极心态对于免疫系统的影响。
通过科学实验证明了运动能够促进内脏器官的健康运作,同时也能够减少压力激素的分泌,从而提升心理健康。
这些研究结果让我明白了身体和心理的紧密联系,也让我意识到要通过适当的运动和心理调节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总的来说,人体奥秘纪录片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对人体内部的复杂性和科技的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以生动的画面和精准的科学解说,给观众全方位地展现了人体的奇妙之处。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人体的伟大和人类智慧的无穷。
同时,它也唤起了我对于健康生活的重要性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并且积极通过运动和积极的心态来保持身心的健康。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说课稿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说课稿一、教学分析1.章节内容(1)章节内容结构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该章共三节内容。
教材并不是单纯讲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而是顺着章首页提出的问题,从系统的视角展开介绍的。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是有边界的,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
因此第1节安排作为系统边界的细胞膜。
系统内部包括各种不同的组分,这些组分不是机械地叠加,而是相互联系,构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这一点在各种细胞器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第2节安排“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系统不同组分的分工和合作,需要系统具有调控机制,细胞系统的调控主要由细胞核来实施的。
因此第3节安排作为系统控制中心的额细胞核。
(2)章节地位本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前面两章学习的内容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又都在本章进一步深化:从系统的视角去理解细胞的结构特点。
同时,后续章节的学习内容都离不开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如细胞膜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线粒体与细胞呼吸,叶绿体与光合作用,细胞核与细胞的生命历程等,都以对细胞结构的理解作为基础。
2.教学内容从课标角度分析本课题属于大概念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下的次位概念1.2.3阐明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
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我将此次位概念拆分为两个概念内涵。
概念内涵1.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
概念内涵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对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经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知道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
在能力方面,高一孩子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模型建构与逻辑推理能力。
但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不足,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生命观念: 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系统观等生命观念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细胞核功能的资料,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总结各种实验结果,概括细胞核功能,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教学重点)科学探究:利用假说法设计伞藻核移植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尝试制作染色体、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教学难点)社会责任:通过核移植克隆马麝从而拯救濒危物种方案的提出,学生积极参与和尝试解决社会议题,逐渐渗透社会责任三、教学策略“5E”教学模式:引入—探究—解释—精致化—评价。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4 2《特异性免疫》教案
4.2《特异性免疫》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科学思维)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明确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思维、科学探究)3.从系统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生命观念)4.认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的协同合作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向周围人宣传健康知识(社会责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三、教法学法3.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4.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1948、1972诺贝尔奖得主思考问题:根据资料3,4血清和抗体是什么关系?教师引导,总结归纳抗体化学本质(蛋白质),作用原理(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图3)。
主要依靠体液中的抗体进行作战的免疫方式称为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中除体液免疫外还有一种细胞免疫。
探究活动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分别由哪些淋巴细胞参与?资料1 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4组去除胸腺的小鼠,使其丧失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然后分别进行以下处理:表 1 大剂量X射线处理去除胸腺的小鼠小组合作讨论,加强对生活情境的理解资料分析加强合作学习能力增强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加强逻辑关系训【提出问题】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哪些?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有哪些?参与抗体产生的淋巴细胞有哪些?教师引导,明确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B细胞,T细胞,此外还有免疫活性物质抗体。
【探究活动3】构建体液免疫模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体液免疫中还有一种特殊的B细胞为浆细胞,请分析比较,浆细胞和B细胞哪种细胞更可能分泌抗体?教师提示可从结构功能相适应角度出发,B细胞细胞膜上有受体,可以识别抗原,而浆细胞膜表面没有受体,不能识别抗原;浆细胞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可能分泌抗体。
高中生物课时分解表
3.分析教材中所列举的某些离子进入细胞的运输情况,得出主动运输的概念;进一步分析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阐明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1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3.尝试进行实验设计。
3.理解结合水的概念。
4.理解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有关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不作拓展。
有关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不作拓展。
1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说出细胞膜的各种组成成分。
3.说出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
4.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5.解释碳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不要求掌握颜色反应的具体原理。
附:
2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细胞学说的要点。
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能灵活选择观察方法,及时调整观察思路,学会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资料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只作为背景材料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的科学史实。
2.说出细胞膜的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举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包括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这种流动性对于活细胞的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一年级生物细胞结构
高中一年级生物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含了生命的所有重要成分。
在高中一年级的生物学课程中,学生初步接触到细胞的概念和结构。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一年级生物中细胞结构的内容。
一、细胞的定义和重要性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起源的基石。
它是体现生物特征和功能的基本结构单元。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1.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最外层的结构,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 细胞质细胞膜之内的物质统称为细胞质。
细胞质包含有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液,是细胞内许多重要生化反应发生的场所。
3. 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了遗传物质DNA。
细胞核内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4. 内质网内质网是由膜结构组成的系统,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
它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
5. 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细胞内的“邮局”,负责蛋白质的修饰、包装和运输。
6. 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站”,主要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7. 溶酶体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清道夫”,参与消化细胞内外的物质。
8. 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微丝、中间纤维和微管组成的网络结构,维持细胞的形状和稳定性。
三、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 细胞膜与物质交换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控制物质的进出。
通过细胞膜的运输蛋白,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
2. 细胞核与遗传信息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DNA,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3. 内质网、高尔基体与蛋白质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修饰和包装。
通过这些细胞器,细胞能够合成多种功能性蛋白质。
4. 线粒体与能量供应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站”,通过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为细胞提供能量。
5. 溶酶体与物质降解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清道夫”,通过分解物质,清除细胞内外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6. 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细胞骨架维持细胞的形状和稳定性,参与细胞的运动和分裂。
lms 视锥细胞基本原理
lms 视锥细胞基本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视锥细胞是视觉系统中一类重要的神经元,位于视网膜中负责感知色彩和细节的细胞。
在视觉过程中,视锥细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基本原理涉及到光感受、颜色感知和视角范围等多方面知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LMS视锥细胞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视觉系统中的神经元工作机理。
LMS视锥细胞是一类专门负责感知色彩的细胞,其名称来源于对三种色素的缩写:L代表长波长敏感的红色色素,M代表中等波长敏感的绿色色素,S代表短波长敏感的蓝色色素。
这三种色素分别对应视锥细胞中的三种类型,分别感受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使我们能够感知不同颜色的光线。
在视网膜中,这些LMS视锥细胞分布广泛,覆盖整个视野范围,形成我们对色彩的感知。
LMS视锥细胞在感知色彩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三种色素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吸收,然后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中的视觉皮层,最终形成我们对色彩的感知。
这一过程主要涉及到三种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它们分别负责感知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光线。
当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同时受到激发时,它们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将信息传递到视觉皮层中进行合成和分析,最终形成我们对复杂色彩的感知。
除了感知色彩外,LMS视锥细胞还承担着感知细节和形状的功能。
在视觉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物体的边缘和纹理,这得益于视锥细胞对细节的感知。
通过在视网膜中的分布和连接方式,LMS视锥细胞能够准确地感知物体的形状和轮廓,为我们提供清晰的视觉信息。
LMS视锥细胞还具有对光线强度和方向的感知能力。
在光线不足或光线变化剧烈的情况下,视锥细胞能够迅速调整自身的感知能力,以保证我们对物体的正常感知。
视锥细胞还具有对光线方向的感知能力,帮助我们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保证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LMS视锥细胞是视觉系统中一类重要的神经元,负责感知色彩、细节和形状等多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光线的感知和转化,视锥细胞能够将外界的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进行综合和分析,最终形成我们对复杂物体的感知。
细胞的基本结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
单元主题:细胞的基本结构一、单元概述:在下面空格处简要介绍这个单元,清晰简洁地介绍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
教学内容:本章的内容安排,从系统的视角,分为《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和《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三节。
体现了细胞作为系统,它有边界,有分工合作的若干组分,有信息中心对其代谢和遗传进行调控。
教学过程:《细胞膜──系统的边界》,通过问题将学生原有经验中的疑惑点激发出来,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曾经学过的细胞内容中,用原有的知识引起学生对细胞膜问题的新思考。
教科书安排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这个实验不仅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制备细胞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
例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的确定。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让学生利用模型,图像,资料在学习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之后,脑子里是一个个独立的细胞器的印象,还没有把这些细胞器作为一个系统的组成成分联系起来。
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了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和协调配合,对细胞有了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事实,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观察与分析,信息的处理与归纳、比较与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作为对本章知识学习的升华,给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潜能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学习活动:活动一:沟通合作、分组实验。
学生课前划分活动小组,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制备细胞膜,并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细胞膜的成分,并整理交流;活动二:交流讨论、汇集信息。
学生交流细胞膜成分探究实验的进展、实验过程中的运用的技术,表达自己对实验历程的发展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看法。
活动三:自主讨论、掌握知识。
对各种细胞器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归类,讨论各种细胞器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
(高考生物)试论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理解力
(生物科技行业)试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理解力试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理解力赵占良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100009课程·教材·教法2003.1内容纲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理解力:理解生命世界,理解生物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要点论述了如何指引学生重新的视角理解生命世界——基因的视角、系统的视角、历史的视角和一致的视角,并对其重要意义作了详细剖析。
要点词:理解生物学基因系统历史三维视角学习生物学应该重在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生物学课程应该重申的是学生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
这些看法仿佛早已不言自明。
但是,对生物课程的现状稍做考察则不难发现,对事实性知识的机械记忆依旧充满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生物学核心看法和思想的建构和意会或失之浅薄,或付之阙如。
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镜构造能够做到了如指掌,对各自的功能也能说得井井有条(特别是考前),但假如问他“为何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则罕有令人满意的回答。
对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和进化都知道许多细节,遗传学的难题也频频操练,可是面对“先有鸡仍是先有蛋”这一古老的问题,很可能茫然无措。
至于何谓生,何谓死,存亡界线如何判断,死亡从生物学视角看有无踊跃意义,生物学的思想方法与其余自然科学有何异相同等,更是罕有问津。
长此过去,重在理解岂不是一句空话?自然,这类状况的形成既不可以怪学生,也不可以归罪于教师,原由有方方面面,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研究的滞后是原由之一。
1.理解生物学是提高生物科学修养的需要《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明确指出,中学生物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修养。
生物科学修养的内涵是什么?不如借鉴《美国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修养的论述:“有科学修养是指认识和深谙进行个人决议、参加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看法和科学过程。
”从这必定义不难看出,提高科学修养所追求的并不是对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据有,而是对核心看法和科学思想的深刻意会;并不是限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包含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谙熟;并不是科学知识的特意化和学科化,而是重申科学与个人和社会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科学为大众(ScienceForAll )”的思想。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的思政内容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的思政内容细胞质基质和内膜系统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细胞的正常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探索细胞的奥秘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科学实验和技术手段,更要站在人类的视角思考,感受细胞的奇妙之处。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发生所需的物质。
这些物质不仅包括水分、离子、有机分子等,还包括一些酶和其他生物催化剂。
细胞质基质的存在为细胞内的各种代谢反应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得细胞能够正常运作。
正如人类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来推动社会的进步,细胞质基质也为细胞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而内膜系统则是细胞内的一系列膜结构,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这些膜结构可以看作是细胞内的运输系统和合成工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确保细胞内各种物质的运输、合成和降解。
内膜系统的存在使得细胞能够高效地进行各种生物化学过程,从而实现细胞的正常功能。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的关系密不可分。
细胞质基质为内膜系统提供了运输物质所需的环境,同时内膜系统也为细胞质基质提供了更加精确的调控机制。
内质网可以将合成的蛋白质运输到适当的位置,高尔基体则能将蛋白质进行修饰和分拣,溶酶体则负责降解细胞内的废物和垃圾。
这些过程的协调与合作,使得细胞质基质和内膜系统形成了一个高效的整体,保证了细胞的正常运作。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细胞的生物学机制,更是为了探索人类自身的奥秘。
我们身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角色。
正如细胞质基质和内膜系统在细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也需要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的研究不仅需要我们在科学实验中严谨认真,更需要我们在解读数据和发现规律时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正如人类社会需要有思想家和创新者的存在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的研究也需要我们思考细胞的本质和机制,为细胞生物学的进步贡献我们自己的思想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李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1]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将在必修课程中深入地学习细胞、个体、种群、相互作用。
”《分子与细胞》是高中生物课程必修内容的第一生态系统等微观和宏观的生命系统。
群落、如果学生通过这个模块个模块,处于为后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打基础的重要地位。
将对后续内容的能够建立生命系统的概念,了解生命系统的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习,学习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
一、系统和系统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发生了变化,其中之一,是由以往的侧重于将客观事物分解后加以详细研究,转向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重,同时注重对事物整体运行规律的研究,从“实物中心论”向“系统中心论”发展。
“系统”,是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具有特殊[2]如生物圈、系统随处可见,功能和特殊运动规律以及综合行为的有机整体。
在生物界中,种群、个体、细胞等,都可视为一个个系统。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创立的。
现代系统观念与系统论的创立,是L. von Bertalanffy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从生物学争论如何解释生命现象开始的。
在生物学史上,存在着机械论和活力论之间的争论。
机械论者认为“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活力论者提出生命来自“活力”和上帝的观点。
他们都没能科学地解释生命现象。
贝塔年代开始研究生物学领域的系统问题,“把生命看成是一个既具有高世纪30朗菲在20度的自主性,又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开放系统,强调生命的整体性、动态过程性、[3]年,贝塔朗菲出版了《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能动性和组织等级性”。
1948价》一书,阐述了机体系统论的思想,该书成为现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名著。
后来,年发表重要著作《一般系贝塔朗菲把机体系统论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科学领域,并于1968 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简称系统论。
系统论的创立,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典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以分析式思维方式为主的,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
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
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这种研究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的思想观念正渗透到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从系统的视角建构《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的知识体系当把一个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时,一般要先确定系统的边界,分析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研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从中进行考察和辩证分析。
《分子与细胞》模块可以按照系统分析方法的思路来组织教材内容。
此外,细胞是生命系统,具有生命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
以生命系统的特征为逻辑线索设计教材的展开顺序,也是可行的。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提出,教材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术逻辑,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4]。
系统论的思想对于高中学生是抽象、难理解的,高中生物课程不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律系统论,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对生命系统的特征及运行规律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以系统的观点看待世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此外,学生对于活细胞所表现的生命的基本特征是有认知基础的,需要通过学习提升一个层次,从生命系统的视角认识细胞。
因此,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作为逻辑起点,沿生命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的逻辑顺序展开,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知识体系的建构,就是把细胞作为一个系统,引导学生认识这个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规律,进而理解生命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
.生命系统是有层次的 1《分子与细胞》模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有哪些结构层次,在这些结构层次中,本模块将研究哪一个系统。
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系统的视角看问题。
生命系统由宏观到微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不同层次: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这些层次由宏大到微小,是有明确的等级秩序的,其中,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比细胞更细微的结构层次如各种细胞器、分子、原子等,虽然它们也可以看做系统,但却不是生命系统,因为它们不能作为独立单位完成生命活动。
因此,本模块研究的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
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观念之后,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应该让学生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并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细胞学说的内容及其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和研究细胞对于研究其他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章《走进细胞》,涵盖了以上内容。
这一章的1 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第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于不仅为本模块后续各章的学习打基础,而且为后续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打基础。
.生命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 2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5]。
生命系统也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研究细胞这个基本生命系统的组成成分及2不例外。
因此,第其功能;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剖析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揭示系统的整体性以及结构的有序性。
从系统的视角出发,第2章首先研究最重要的组成物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然后是糖类、脂质、水和无机盐。
实际上也就是研究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
学生将通过第2章的学习,了解细胞是由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共同构成的,以碳链为骨架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糖类和脂肪提供了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水和无机盐与其他物质一道,共同承担起构建细胞、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等重要功能。
世界是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着的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存在于自然世界中的系统也不例外。
让学生从组成细胞的分子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对于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极为重要。
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分子固然重要,但是仅有这些组成成分,细胞还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只有当这些分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细胞的各种结构,由这些结构构成整体,细胞才成为基本的生命系统。
“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6]章,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细。
在第3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胞膜、细胞质和细胞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了解这些结构如何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生命活动。
细胞器之间既有分细胞质中有各种细胞器,与其他系统一样,细胞有边界——细胞膜;细胞的各部分在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统一调控下,协调有序地完成生又有合作;工,“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命活动。
[7]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 3.生命系统是能动的,开放的,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贝塔朗菲在《生命问题》一书中谈到,活机体相对于周围环境而言,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个开放系统不停地将物质排出到外界,又从外界吸收物质,它在这种连续的交[5]换中以稳态方式维持自身。
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让学生了解,细胞对于物质的吸收和排出是第4有选择性的,这是生命活动的体现。
选择性一旦消失,细胞的生命活动就停止了,系统也将解体。
运输什么物质,以何种形式运输,是由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即生章中将通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命系统是能动的。
学生在第4点——具有选择透过性;这种选择性与生物膜的结构密切相关,接着学生追寻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认识流动镶嵌模型;在弄清生物膜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体会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细胞要维持系统的运转,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能量。
能量供应是维持生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学习,将涉及生命系统命活动有序性的必要条件。
第5如何通过获取能量实现功能上的有序性。
细胞的能量获得和利用必须通过细胞代谢,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离不开酶,本章学习从酶开始;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不能直接用于细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呼吸;对于绝ATP;ATP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通货”——.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学生将顺次学习ATP、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
信息交流对于生命系统的维持,与物质流、能量流同样重要。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关于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使学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学生将通过《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学习,加深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细胞的物质交换、能量供应、信息交流,是核心的细胞生物学知识。
生命活动的能动性、有序性、开放性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尽在其中。
4.生命系统是演变的、动态的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发生、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细胞也不例外。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通过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展示了细胞这一系统的演变,体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性。
生命系统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自创生、自生长、自校正、自适应、自维持、自更新等特点。
细胞的增殖,在精密的调控机制下有序地进行。
细胞的生长,具有特定的规律。
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遵照”遗传信息提供的生命“蓝图”,在不同的细胞中,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选择性表达。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自然的生理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调控。
而癌变,是由于细胞自我调控失常导致。
从增殖、生长、分化到衰老、凋亡,细胞所经历的生命历程,正是系统演变的普遍规律,这是运动的观点,也是辩证的观点。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细胞,以生命系统的特征为逻辑线索建构的《分子与细胞》教材知识体系可用以下框架图表示。
学生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细胞,有助于建构“活”细胞的概念,避免支离破碎地认识细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助于在微观层面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建立细胞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信息变化统一的观点,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统一的观点,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形成以系统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世间万物的意识,使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学习,起点更高,视野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