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完成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深入剖析人类记忆机制导语:人类的记忆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认知过程、学习和注意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展开全面评估,从不同角度解析人类记忆的特点和限制,以及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启示。
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简介斯滕伯格是研究记忆与注意力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探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等特点。
其中,他最著名的实验是通过使用数字串作为实验刺激,要求被试在记住数字串后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提取与记录。
该实验成果成为了理解人类工作记忆机制的重要基石之一。
二、斯滕伯格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发现斯滕伯格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短时记忆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能够同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数量在7个左右。
这一结果被称为“魔法数字7±2”的规律。
这意味着,如果被试试图记住或处理超过7个信息,就会发生记忆的遗忘或混淆。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事物或者感到记忆负荷超出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记住很多信息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分块、编码和使用外部辅助工具等方式来提高记忆容量的利用效率。
三、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持续时间的探究斯滕伯格实验还发现,人类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有限,一般约为20-30秒。
超过这个时间段后,信息会自动消失或被其他信息所替代。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记忆在时间维度上的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者犯下时间序列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记忆替代策略、重复练习和有效的时间管理等方式来延长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对个人观点和理解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为我们认识和应用记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我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的限制在现代社会特别值得关注。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摘要本实验是对记忆信息提取进行研究,报告了本实验与Sternberg(斯滕伯格)的实验之间的差异关键词短时记忆Sternberg(斯滕伯格)记忆项目反应方式1引言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
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心理学家Sternberg(斯滕伯格),他的研究被看作是经典性的。
Sternberg在试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做出是或否的反应。
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⑴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进行提取。
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⑵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这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
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⑶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是”反映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
本实验通过对Sternberg经典实验的模拟,考察记忆项目数量和反应方式是否影响短时记忆提取的时间,根据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解释本研究的结果是否符合Sternberg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流程的假设(即信息比较过程和反应方式是否属于不同的系列加工阶段),以记忆项目数量为自变量(1-6个),所有被试的在每个记忆项目数上的平均反应时间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建立短时记忆提取的回归方程,比较Sternberg的方差RT=38N+397,解释我们数据与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第七章记忆一、记忆概述健忘20秒: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H.M)(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是人类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
在记忆的过程,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主要有视觉的、听觉的和语义的编码,不同的编码方式对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
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实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后一个阶段,相当于记忆中忆的阶段。
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
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二)记忆的过程从传统心理学来讲,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环节-对应心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表现为回忆,也可以表现为再认。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记忆过程的这三个环节,也可以说编码、储存和提取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记忆的种类1. 记忆按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干扰,记忆不够稳定。
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2)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
实验三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实验
实验三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实验实验目的:验证斯滕伯格(Sternmberg)的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实验,学习使用加法反应时法。
实验参考资料:1、信息提取,又称检索,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提取出来以便使用。
Sternberg采用“探查法”(ProbeTnethod)为主要手段(1966)对短时记忆条件下信息提取方式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一种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
2、加法反应时的原理:完成一项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所需时间之和。
如果对影响作业的不同阶段的因素进行操作,各因素的不同效应就可以在作业反应时中表现出来。
3、加法反应时的逻辑:如果影响被试作业的两个因素相互制约,那么表明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信息加工阶段;反之,如果两因素的效应相互独立,则两个因素会各自作用于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即两因素的效应具有可加性。
实验器材:1.JGW_B型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2.卡片42张,其中32张为识记卡片,上面写有黑色数字1-6()个不等;另有检测卡片10张,反写着一个红色数字;数字大小均为长=2cm,宽=1.5cm。
材料清单如下:3.练习用识记卡片2张,每张上有四个数字。
实验步骤:1.接上电源;将导连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器被试“手键”插口上。
2.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
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 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为“定时”,B选为“定时”,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2000”,B定为“0500”。
3.打开给计时计数器点电源,电源指示灯亮,计时屏幕显示“0.000”,“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0”,表示电源接通“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
4.被试坐在桌前,面部紧贴速时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左手食指放在红色反应键上,右手食指放在黄色反应键上。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实验研究最早是由斯顿伯格(Sternberg)开始的。
它是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
其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它们属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具体来讲:如果呈现的刺激的长短对再认的反应时没有显著的影响,则说明短时记忆的搜索方式是平行扫描;如果呈现的刺激的长短对再认的反应时有显著的影响,且随刺激的长度增加而增加,则说明是系列扫描。
斯顿伯格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个过程是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
一、目的1.通过检查被试对不同长度字母的再认项目,重复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2.学习记忆搜索方式的研究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1~6 个相互无关联的大写英文字母串,其中长度为1个,2个,3个和6 个字母的字母串各呈现12次,长度为4的字母串呈现8次;长度为5的字母串呈现10次,共做66次,呈现的字母串中一半包含靶字母,另一半不包含。
靶字母在字母串中的位置平衡分布,即各个位置出现次数相同。
三、方法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记忆实验。
实验开始后屏幕先连续呈现一个或几个大写字母。
你要尽力记住。
呈现完毕屏幕出现提示语“请判断”。
随之再呈现一个大写字母。
这个字母可能是刚才字母串中呈现过的,也可能是没有呈现过的。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测试人们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表现。
实验的步骤是: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物品或信息,然后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回忆刚才呈现的物品或信息。
被试通常需要以特定的顺序、数量或特征回忆这些物品或信息。
实验结果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被试在回忆任务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分析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回忆表现,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例如:
1. 被试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回忆能力是否受到干扰的影响。
2. 不同类型的信息对被试回忆的影响程度。
3. 回忆能力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4. 是否存在记忆干扰或混淆效应。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具体结果会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研究者会根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被试或条件下的平均回忆表现。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不同因素对回忆表现的影响程度。
总的来说,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可以提供关于人类短期记忆功能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2010-10-25 17:27摘要本次实验通过测定男女两名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重复Sternberg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
结果发现,两名被试的反应时并没有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而随着增加,也就是说,本次实验没有验证实验假设,本次实验是不成功的。
系列扫描短时记忆加因素法1前言1900年GE.Muller和A.Pilzecker提出两类记忆,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已经确认存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一般认为,短时记忆是指对信息保持几秒钟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在20世纪,Sternberg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间,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
这种实验并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因此,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别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
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
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
加因素法的基本手段是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
使用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是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任务"。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doc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doc
实验介绍:
短时记忆是指人类记忆系统对于仅持续短时间的信息的处理和存储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大量信息的输入,但仅能有限地处理和储存这些信息。
短时记忆在强调短时间内,有限信息处理和储存的同时,也强调了某些条件下短时间内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数字序列的刺激材料,由实验者通过听觉刺激获得信息输入。
实验者在被试组和对照组之间分配,被试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
被试组在听到数字序列后需要尽可能多地记住数字序列,并在听完刺激后尽可能多地报出刺激的数字序列。
对照组不需要记住数字序列,他们只需要在听完刺激后报出刺激的数字序列。
实验结果:
结果显示,被试组在数字序列中取得比对照组高42.5%的记忆和提取效率。
另外,数字序列的长度也影响了被试组和对照组的表现。
被试组和对照组对于短数字序列的记忆和提取表现更出色,而当数字序列长度超过7时,被试组的记忆和提取表现明显下降,在数字序列长度达到10时,被试组的表现几乎等同于对照组。
本实验结果证明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存在,并且表明信息提取的效率受数字序列长度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结果表明,对于较短的数字序列,被试者可以更准确地提取和记忆序列中的信息,对于长数字序列,由于短时记忆的限制,被试者难以保持在较短时间的内部的大量数字信息。
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和机理,同时也为开发有效的信息处理和记忆训练方案提供了新的依据。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所谓信息提取,又称检索,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提取出来以便使用。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处在我们当前的意识中,只储存少数几个项目,由于工作或操作的需要可以立即被提取出来。
这使人感到,似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机制很简单,但后来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1.S.Sternberg的经典研究斯特伯格(S.Sternberg)开创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研究,他的研究被看作经典性的,他的观点和方法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本领域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Sternberg在对短时记忆条件下信息提取方式进行研究时,采用了"探查法"(Probe method)为主要手段(1966)。
其具体作法是:向被试逐一呈现1至6个由数字0至9组成的数字串(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1.2秒),要求被试识记,这几个数字称为"记忆集"(memory set)。
记忆集中的数字及数字串的长度是随机变化的,且每一记忆集中的数字没有重复。
刺激呈现后2秒,再呈现一个数字(探测项,p robe item),要求被试对本数字进行再认,并尽可能迅速地判断它是否曾在记忆集中呈现过,即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
肯定和否定探测项出现的概率也相同。
Sternberg的研究目的在于检验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方式究竟是从头到尾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的检索,还是一检索到检测项就自行终止。
他假定,完成一项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所需时间之和。
如果对影响作业的不同阶段的因素进行操作,各因素的不同效应就可以在作业反应时中表现出来。
他认为,若影响被试作业的两个因素相互制约,那么表明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信息加工阶段;反之,如果两因素的效应相互独立,则两个因素会各自作用于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即两因素的效应具有可加性。
Sternberg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确定,影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因素有四个:(1)探测项的性质;(2)记忆集的数量(N);(3)反映类型(肯定或否定);(4)各反映类型的相对频率。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
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
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
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一、前言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
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
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
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
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一)被试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
男生4人,女生6人。
(二)仪器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三)材料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
“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
“定时选择”a为1秒,b 为5秒。
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被试坐在速视器观察窗前,面部紧贴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数字,要求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
”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
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5秒钟将刚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于尧(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模仿Sternberg(1966)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经典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本实验选取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本科三年级学生89人作为被试,在心理学部机房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3.2中“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程序完成实验。
实验为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按记忆集大小共六种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在特定时间识记,之后再呈现一个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键反应,程序会自动记录被试的在不同水平下再认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通过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记忆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没有影响;反应类型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有显著影响。
进而得出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并不是系列全扫描,也不是Stermberg假设中的任何一种信息提取方式。
关键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1 前言Atkinson和Shiffrin(1968)提出了记忆系统的多存储模型(the multi-store model of memory),将记忆看作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且这三个子系统在信息的储存量、保持时间、储存形式(或通道)、提取方式、遗忘规律以及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等许多方面均存在不同。
其中,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几十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郭秀艳,2004),是操作性的、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王甦、汪圣安,2006)。
不论是何种记忆系统,其信息的提取方式都是一个极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记忆的最终目标是信息的提取利用。
在越来越奉行效率至上的近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更是始终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即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都是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王甦、汪圣安,2006)。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4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4(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1.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后,尽量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通过再现识记材料占总材料的比例,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称为( )。
(分数:2.00)A.全部报告法B.部分报告法√C.顺序再现法D.延迟部分报告法解析:解析:研究感觉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实验是通过让被试识记一系列刺激材料,识记后,要求他将识记的材料再现和再认出来。
再现法又可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后,尽量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通过再现识记材料占总材料的比例,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
2.斯腾伯格最早对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进行研究,揭示了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 )。
(分数:2.00)A.平行扫描B.自动系列扫描C.完全系列扫描√D.直接通达解析:解析:斯腾伯格的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内容的提取采取的是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
3.沃和诺尔曼对短时记忆的遗忘进行了研究,得出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 )。
(分数:2.00)A.干扰√B.衰退C.动机D.提取失败解析:解析:沃和诺尔曼对短时记忆的遗忘进行了研究,表明,无论在哪种速度呈现下,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都随数字的增加而减少,且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
这一实验结果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信息造成的。
4.启动效应实验是研究( )的一种方式。
(分数:2.00)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内隐记忆√解析:解析:启动效应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启动效应实验是研究内隐记忆的一种主要方式。
5.词干补笔测试是( )常用的方法。
(分数:2.00)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内隐记忆√解析:解析:补笔是提供缺笔字,要求被试把他们心中首先想到的单字想出来。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word
师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课程作业、课程论文簿2013 — 2014 学年第 2 学期2.2 工具惠普台式系列微机2.3 实验材料与程序(1)被试登录心理学实验软件,被试输入存放数据的文件名、被试、性别和年龄等信息,输入完毕后,按“确定”按钮,开始实验。
(2)阅读指导语:本实验为短时记忆实验。
屏幕先呈现一个或几个数字(0-9)并记住,然后计算机将呈现一个字符,这时要求你判断这个数字(0-9)之前看过。
看过点击按Q键;没有看过的,就用右手按P键。
注意:在保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再进行按键反应,要求判断即快又准为好。
(3)明白上述指导语后,单击空白键开始实验。
(4)更换被试,继续实验。
3结果与分析3.1计算全班被试在六种字母个数下的平均有靶和无靶的正确反应时表1:全班被试的平均正确反应时描述表(单位:毫秒)记忆集大小 1 2 3 4 5 6有靶平均反应时713 709 708 745 777 764无靶平均反应时1085 1131 763 769 746 8543.2根据表1中的数据,以记忆集大小为横轴,再认的反应平均反应时为纵轴作图根据图表可得知:被试的有靶平均反应时随着记忆集的增加而略微增加;在相对应的记忆集下,被试无靶正确平均反应时基本要长于有靶正确平均反应时3.3 以记忆集大小为X轴,以平均反应时为Y轴作图由图可知,在“否”的反应条件下得反应时长于“是”条件的反应时,在是反应下,反应时随记忆集的增大而增加,但在否反应下,两者之间又没有线性关系。
3.4 以不同自变量之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对反应类型与记忆集两个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表2 记忆集与反应类型两个自变量的差异性检验结果主效应反应类型(F=5.241,p=.023<0.05)差异显著,表明在是反应和否反应下反应时不同,说明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不是平行扫描;记忆集主效应(F=6.285,p=0.000<0.05)显著,表明在不同记忆集水平下反应时不同是系列扫描,反应类型和记忆集交互作用(p=0.001<0.05)显著通过以上分析,说明本实验只体现了系列扫描趋势,但不能证明Sternberg的研究结果——完全系列扫描。
短时记忆的提取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1.题目短时记忆的提取2.引言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项目再次出现时能够再认,都属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内容。
Sternberg在研究人在短时记忆的提取时是用何种方式时做了短时记忆提取的实验,实验的得出了经典的结论即:短时记忆在提取时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无穷尽扫描的。
这对于我们解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在….的实验中,似乎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通过这个实验将验证短时记忆提取的方式,并探索两因素相互制约或独立对加工两因素阶段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
3.方法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3.2仪器材料:6种记忆集,分别包含1、2、3、4、5、6个数字3.3实验程序: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明确若最后出现的一个数字是之前数字串中出现过的,就判断“是”,“是”按红键,“否”按绿键。
3.3.2:电脑屏幕上出现数字串,一串数字间每个数字呈现1.2s,此数字串的每个数字呈现完毕后,过2s,随着一声长音,出现一个数字。
此刻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断此数字是否在之前数字串中的出现过,在尽量判断正确的情况下尽可能快的按键。
接着下一数字串出现前会有提醒注意。
其中记忆集大小为1 2 3 6的数字串呈现12次,4的做8次,5的做10次。
共66次,数字串随机呈现。
4.结果表1-1 不同水平结合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反应类型M M是反应否反应正确率记忆集大小1 554.11 713.00 90.572 576.11 643.74 93.473 637.46 700.16 94.304 662.84 705.3714 91.785 772.03 689.55 91.846 728.9 706.82 92.98由表显示,反应时随着记忆集的增大并没有增大。
表1-2 反应时与正确率的相关Correlations反应时正确率反应时 PearsonCorrelation1 .106Sig. (2-tailed) .112N 227 227正确率 PearsonCorrelation.106 1Sig. (2-tailed) .112N 227 227由表显示,反应时与正确率几乎不相关。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短时记忆的提取指的是把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回忆出来,或当该刺激再现时能够再认,你知道短时记忆提取的方式是什么吗?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方式1.Sternberg的搜索模型Sternberg(1969)运用反应时法进行研究。
实验中向被试呈现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刺激项目,称记忆集合(memory set),接着呈现一个检索项目,让被试报告这个检索项目是否包含在记忆集合中,以反应时作指标分析短时记忆提取的特点。
Sternberg提出同步平行扫描(parallel scanning)假说和系列扫描(serial scanning)假说。
如果平时扫描说成立,那么记忆集合的大小不会对检索时间产生什么影响;如果系列扫描说成立,则记忆集合越大,检索时间越长,即反应时是记忆集合大小的函数。
实验结果显示,反应时随识记项目的增加而增加,成一条直线,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系列扫描。
接着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被试在进行系列扫描时,是从头到尾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检查一遍即系列全扫描(exhaustive)?还是遇到检验项目就终止扫描即自我终止扫描(self-terminat-ing)?Sternberg的实验结果支持了系列全扫描方式,即被试在发现检验项目后仍然继续把剩余的项目和检验项目进行比较。
Sternberg解释是由于比较过程和决策过程是分不开的,比较过程进行得很快而决策过程费时长,为提高工作效率,与其比较一次作一次判断不如全部检查完毕作一次性判断更经济。
Sternberg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其相应的解释都引起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引起人们更广泛的研究。
方式2.直通模型直通模型认为,信息的提取不是通过比较或搜索,而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Wickelgren,1973;Eysen-ck,1977),按照该理论模型,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均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同时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内部判断标准。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概述短时记忆是指人们在接收信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暂时保存并加工这些信息。
提取短时记忆是指将这些暂存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包括回忆、重复和联想等方法。
回忆回忆是一种常用的短时记忆提取方式。
通过回想起先前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
回忆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进行。
主动回忆主动回忆是指有意识地努力回想起先前存储的信息。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1.自由回想:关闭外界干扰,主动努力地尝试回想起相关信息。
2.顺序提示法:提供一些与要回想内容相关的提示,以帮助激发记忆。
3.分类提示法:将要回想内容按照某种分类进行组织,并提供相应的提示。
被动回忆被动回忆是指在无意识或非自愿情况下发生的记忆提取过程。
以下两种情况常见于被动回忆:1.环境触发:特定的环境或刺激可以唤起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
例如,当你回到家中,看到桌上的一本书时,你可能会突然想起之前在书店看到过这本书。
2.情感触发:强烈的情感体验可以唤起相关的记忆。
例如,当你闻到某种食物的香味时,会立刻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那道菜。
重复重复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短时记忆提取方式。
通过反复暴露于某个信息,可以增加该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持续时间并促进其转化为长期记忆。
轮廓法轮廓法是一种通过不断重复学习来提取短时记忆的方法。
它基于“间隔效应”的原理,即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重复次数和时间间隔,可以提高信息存储和提取效果。
1.短暂性重复:在学习过程中反复暴露于要记忆的信息,并保持较短时间间隔。
2.分散性重复: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对信息进行重复学习,但时间间隔相比短暂性重复更长。
记忆宫殿法记忆宫殿法是一种通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知的空间或地点联系起来来提取短时记忆的方法。
通过将信息与已有的空间图像结合,可以增加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存储和提取效果。
1.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方,例如家里或学校。
2.将要记忆的信息与该地方中不同位置或物体联系起来。
短时记忆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
短时记忆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短时记忆是相对于长时记忆而言的,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你知道什么是短时记忆和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吗?下面由给你带来关于短时记忆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短时记忆的基本含义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简称STM,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短时记忆是一种认知资源集中于一小部分心理表征的内在机制。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斯滕伯格采用加法反应时,以记忆扫描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
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意思是说,人们为了打电话,先查找号码,查到后立刻拨号,通完了话,号码也就随即忘掉,号码在短时记忆中就保持这样短的时间。
1959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Peterson and Peterson)做了有关的实验。
他们编制了由3个辅音组成的字母表,如GKB,PST,RUD等,每次给被试听3个辅音字母后,立即让他们从某一个三位数开始作连续减3的运算,还要把结果报告出来,如从267开始连续减3,读出273,270、267……直到主试发出开始回忆字母的信号。
进行心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试默默复述。
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是3秒、6秒、9秒、12秒、15秒和18秒。
事先被试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的测验。
实验结果表明,当延缓3秒再进行回忆时,已出现了明显的遗忘,正确回忆率仅达80%,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继续下降,当延长到18秒时,被试正确回忆率仅为10%,超过18秒,正确回忆率即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这说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心理11—1班罗捷110724108
前言:
本实验重复了Sternberg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经典实验,通过测定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提取方式。
结果表明,在“无靶”反应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在识记项目数目为3个数字时达到最小值,之前和之后都增加。
在“有靶”反应中,被试的反应时间在识记项目数目为3个时,反应时达到最大。
且“有靶”的平均反应时大于“无靶”的平均反应时,不能验证为完全系列扫描。
关键字:
短时记忆、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
前言: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
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心理学家Sternberg,他的研究现在被看作经典性的。
Sternberg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1)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这
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
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3)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
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是反应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
本实验通过对Sternberg经典实验的模拟,学习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提取方式。
实验假设:(1)被试对探测数字的反应时随着识记项目的增多而增加;(2)是反应与否反应反应时相同。
研究方法:
被试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11级同学53名,男生17名,女生36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
仪器和材料
计算机编制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程序
实验设计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反应类型(2个水平,是反应和否反应)和识记项目(4个水平,分别为1、2、4、6);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被试判断的正确率。
实验程序
启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程序,要求被试端正坐在计算机前正对屏幕,按照指导语提示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被试要严格按照指导语操作实验,实验结束数据自动保存。
数据呈现:
表1—不同类型下的反应时平均值及标准差
是反应否反应识记项目
M SD M SD
1 665.43 249.56 771.98 356.48
2 747.75 567.15 737.72 316.85
3 885.08 1127.21 712.21 218.43
4 768.96 280.4 741.38 282.61
5 813.19 431.98 737.55 202.92
6 877.91 401.31 783.7
7 261.22
图2—反应呈现的数目对有靶的平均反应时
图3—反应呈现的数目对无靶的平均反应时
表2主体内对比检验
种类df F P 靶子类型Sphericity Assumed 1 1.484 0.229
Greenhouse-Geisser 1.000 1.484 0.229 Error(靶子类型) Sphericity Assumed 52
Greenhouse-Geisser 52.00
反应数目Sphericity Assumed 5 0.937 0.458
Greenhouse-Geisser 2.282 0.937 0.405 Error(反应数目) Sphericity Assumed 260
Greenhouse-Geisser 118.6
59
靶子类型 * 反应数目Sphericity Assumed 5 1.463 0.202
Greenhouse-Geisser 2.081 1.463 0.236
分析与讨论:
由表1结合图2图3知,是反应中,随着识记项目的增多反应时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否反应中,随着识记项目的增多反应时先减少,再增加,然后减少,之后随着识记项目增多,
反应时增加。
由表2可知,有无靶子两种反应类型在p<0.05水平并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识记项目数量在p<0.01水平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反应类型与识记项目存在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加因素法认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各自需要时间的总和;如果能够分离出影响某种作业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操作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这些因素对完成作业的时间的影响。
“有靶”的平均反应时大于“无靶”的平均反应时,说明在有靶时能对之前的短时记忆进行更好的搜索利用,而“无靶”时,也要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搜索,然后才能确定无靶,为否反应。
所以可以推断在做实验时,如果是无靶反应,靶子为数字5,则是:扫描信息68747068——确定无5——否;若是有靶则是这样的:扫描信息68747508——靶子0——搜索68747568——确定有0——有,所以造成是反应的反应时大于否反应的反应时。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两个因素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与注意有关。
在扫描信息时,注意集中程度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注意力集中程度越高,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记忆越好,反应的反应时越短。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两个因素的作用过程具有一种随机独立性;换句话说,它们的作用具有可加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每个人在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扫描后,对于没有出现的靶子,我们肯定的信心程度更高,因而能快速做出反应,对于出现的靶子,我们为了保证不出错,会与之前识记的信息进行对照。
对大多数人来说,做一个“是”的决策比作一个“否”的决策更需要深思熟虑!
重复测量的检验得出反应类型与识记项目存在交互作用不显著,我认为是因为我们的短时记忆容量是7加减2个项目,这次的识记项目最多是6个,属于平均水平,不能很好的测出当识记项目提高至短时记忆的最高值时的对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机制。
全部实验中,测试项目一半是识记项目里的,一半不是;即一半为是反应,一半为否反应。
在全部是反应的测试中,测试项目均匀的分布在识记项目系列的不同位置上。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操纵的唯一自变量是识记项目的数量,称为记忆集(Memory set)。
因变量就是被试对测试项目判断的反应时。
序列扫描而非平行扫描,从头至尾而非自动停止加工
根据相加因素法的原理,完成记忆扫描实验的反应时应为:RT=e+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