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成藏地层水化学特征研究
煤层群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特征
中图分 类号 :P 1 .3 6 81
Co i e t a e( B ) ee v i - r n h r ce ab dmeh n C M r sr or f migc a a tr o
内部各 煤层 之 间 由于 “ 浓度 封 闭效应 ”及 煤层 本 身的低 渗 透性对 流体 流动存 在 “ 烃 叠加 封 闭”作
用 ,使 煤层 群储 层存 在 “ 超压 ”可 能性 增 大。这 些结论 深化 了对 煤层 群成 藏特 征 的认 识 。
关
键
词 :煤层 群 ;含 气 系统 ;叠加封 闭;超压 ;层 序 ;成藏 特征
unde o r c ndii nso o ls a r ps to fc a e m g ou
Y N Z aba Q N _ g, O D WA i A G h o i , I Y n GA i o 0 , NG B
(. co lf nrl eo re a dG ocec , hn nvri fMi n n eh oo yX z o 2 0 8 1S h o o Miea R s ucs n es i eC i n aU i st e yo n ga dT c n l , uh u2 10 , i g
s se ” y t m .Re u t f f rh r a a o ii g b r h l a u i g d t fBi e S n a a i h we h t s a a s - s ls o u t e n t m z n o e o e me s rn a a o d - a tng b sn s o d t a t t e r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是反映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演化史,研究高、低煤阶煤层气成藏过程及其差异性是研究煤层气富集成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以我国沁水、阜新盆地和美国粉河盆地为例,探讨了高、低煤阶煤层气的成藏过程,分析了现今地下水的补给、运移、排泄和滞流等格局对煤层气藏后期调整和改造所起的不同作用.研究表明,高煤阶气藏成藏过程复杂,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现今地下水格局对气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低煤阶气藏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地下水格局对气藏的调整和改造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李景明王勃王红岩刘飞刘洪林 Li Jingming Wang Bo Wang Hongyan Liu Fei Liu Honglin 作者单位:李景明,王红岩,刘洪林,Li Jingming,Wang Hongyan,Liu Honglin(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王勃,Wang Bo(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刘飞,Liu Fei("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刊名:天然气工业ISTIC PKU 英文刊名:NATURAL GAS INDUSTRY 年,卷(期):2006 26(9) 分类号:P61 关键词:煤阶煤成气气藏成藏过程对比研究。
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分析的开题报告
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能源资源的不断紧缺,煤层气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能源。
煤层气的开采和利用对于缓解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煤层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两个方面:
1.煤层气的成藏条件
通过对煤层气成藏的若干基本条件如煤层物性、煤层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煤层气成藏的主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2.煤层气的成藏过程
通过以前的相关研究和文献资料的总结,探讨煤层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并对煤层气的运移和储存机制,以及煤层气开采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总结。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分析法及计算机辅助模拟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三、预期结果和创新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
1.煤层气成藏条件的分析总结及其对煤层气成藏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
2.煤层气的成藏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
3.煤层气开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得煤层气的开采能够实现科学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案
本文的研究难点主要在于煤层气成藏的过程和机理的研究,特别是在煤层气的运移和储存方面。
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实验模拟等方法来完成。
五、论文结构
本文结构分为:引言、文献综述、煤层气成藏条件、煤层气成藏过程、煤层气开采技术与发展和结论等部分。
中国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J a n .
2 0 1 3
文章编号: 1 6 7 4 一 l 8 0 3 ( 2 叭3 1 0 6 — 0 0 2 4 一 O 6
中 峰华 , 王娉娉
( 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 )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 北京 1 0 0 0 8 3 )
w e r e d i s c u s s e d . T h e r ma l s i mu l a t i o n e x p e r i me n t s s u c h a s c h l o r e l l a d e g r a d e d b y t h e b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 d e r i v e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o f b a c t e r i a a n d a l g a e c o a l a n d l i g n i t e s a mp l e s d e g r a d e d b y o r i g i n a l a n d e x o g e n o u s b a c t e r i a we r e ma d e i n mi c r o b i a l o r i g i n a s p e c t o f CB M. T h e ma i n r e s e a r c h e s i n i n o r g a n i c c a t a l y s i s a s p e c t o f C BM g e n e r a t i o n , c u r r e n t l y s t u d i e d t h e c a t a l y t i c e f f e c t o f c l a y mi n e r a l s , c a r b o n a t e mi n e r a l s , o x i d e mi n e r a l s a n d t r a n s i t i o n me t a l e l e me n t s t o f o r m C BM .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 i n o r g a n i c ma t t e r s d u r i n g c a t a l y t i c g a s g e n e r a t i o n we r e r a r e l y d i s c u s s e d . T h e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me t h a n e i n e o a l b e d e n r i c h e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o f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f o r ms o f CB M. T h e p r o g r e s s e s i n t e s t ・
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及水化学场动态演化规律
Vol.46No.2Mar.,2019水文地质工程地质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第46卷第2期2019年3月DOI :10.16030/ki.issn.1000-3665.2019.02.13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及水化学场动态演化规律刘贺,罗勇,雷坤超,孔祥如,赵龙,王新惠,齐鸣欢(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100195)摘要:为查明煤层气井产出水的化学特征及水化学场动态演化规律,对沁水盆地南部多口煤层气井产出水进行连续长期的水化学场检测,通过对比3号和15号煤层产出水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各离子之间、同位素的相关关系,发现3号和15号煤层产出水阳离子主要为Na ++K +,阴离子以HCO -3和Cl -为主,水化学类型均多为HCO 3·Cl —Na 型。
pH 范围为7.5 8.6。
溶解性总固体最小为1149.6mg /L ,最大达到3617.4mg /L 。
3号煤层产出水δD 平均为-80.7ɢ,δ18O 平均为-10.4ɢ,15号煤层气井产出水中δD 值平均为-83.6ɢ,而δ18O 值平均为-11.2ɢ。
由δD 和δ18O 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出两个煤层均受大气降水补给。
且随着埋深的变浅,δD 和δ18O 值显示出递增的趋势。
由煤层水和临近含水层水的离子成分以及δD 与δ18O 值对比,可以推测煤层的补给水源。
通过产气量与产水量分析,得出溶解性总固体与产气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对于产能预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煤层气井;产出水;水化学场;动态演化中图分类号:P64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65(2019)02-0092-08收稿日期:2018-04-10;修订日期:2018-07-14第一作者:刘贺(1989-),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监测和防治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
E-mail :liurher@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hydrochemicalfield for the produced water of CBM wellsLIU He ,LUO Yong ,LEI Kunchao ,KONG Xiangru ,ZHAO Long ,WANG Xinhui ,QI Minghuan(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Team of Beijing ,Beijing 100195,China )Abstract :Continuous long-term hydrochemical field detection is carried out to the produced water from coal bed methane (CBM )wells in the southern Qinshui Basin.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hydrochemical field for produced water of CBM wells are summarized.For the produced water from the 3#and 15#coalbeds ,Na ++K +are the main cations and HCO -3and Cl -are the main anions.The hydrochemical type is mainly of HCO 3-Cl -Na type.The pH value ranges from 7.5to 8.6and the salinity ,from 1149.6mg /L to 3617.4mg /L.For the 3#coalbed produced water ,the average δD is about -80.7ɢ,and δ18O ,-10.4ɢ.For the 15#coal bed produced water ,the average δD is about -83.6ɢ,and δ18O ,-11.2ɢ.The relation between δD and δ18O indicate that the groundwater from the two coalbeds is of meteoric origin.The values of δD and δ18O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buried depth.We can determine the supplying aquifer of the coalbed through comparing the ion compositions and the values of δD and δ18O between the coalbed water and its adjacent groundwater.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alinity and gas production via analysising the gas production and water yield.The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prediction of gas production.Keywords :coalbed methane well ;produced water ;hydrochemical field ;dynamic evolution第2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93·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气体一般呈吸附态赋存在煤孔隙表面。
煤层气成藏地层水化学特征研究_王勃
[收稿日期]2007-07-28 [基金项目]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2002C B211705)。
[作者简介]王勃(1979),男,2002年大学毕业,硕士,现主要从事煤层气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煤层气成藏地层水化学特征研究 王 勃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 李 谨,张 敏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我国煤层气资源中高煤阶和低煤阶的煤层气资源相当可观,但高、低煤阶的煤层气成藏的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间接地制约着我国煤层气产业化的进程。
本文结合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水化学场物理模拟实验,对高、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认为高矿化度有利于高煤阶煤层气富集成藏,低矿化度是低煤阶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煤层气;成藏;煤阶;地层水化学[中图分类号]T E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7)05-0066-03良好的水文条件对煤层气的保存、成藏具有重要意义[1,2]。
不同地区的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引起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对高、低煤阶的煤层气成藏富集造成不同的影响。
正常地质条件下,水对岩石的侵蚀性越强,表明所处循环交替条件越好。
侵蚀性强弱,决定于水中侵蚀性化学成分的多少。
同时,地下水化学场反映地下水交替和径流特征[3],对煤层气的富集条件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笔者分别以高煤阶煤层气藏———沁水盆地和低煤阶煤层气藏———吐哈盆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低煤阶水化学场物理模拟试验,重点分析和探讨水地球化学条件对高、低煤层气成藏的影响。
1 高煤阶煤层气藏的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1.1 沁水盆地上石炭统太原组含水层地下水地球化学场沁水盆地石炭系含水层主要为H CO 3·SO -4K ·Na 型。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煤层气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开发成本低、环保等优点,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煤层气地质特征、煤层气成藏规律、煤层气开发技术等方面,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阐述。
一、煤层气地质特征煤层气地质特征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基础,主要包括煤层气的分布、储量、成因、运移、分布规律等方面。
煤层气的分布主要受煤层的厚度、埋深、煤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层位性。
煤层气的储量主要受煤层的厚度、埋深、煤质、孔隙度、渗透率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储量与煤层的厚度和孔隙度呈正相关,与煤层的渗透率呈负相关。
煤层气的成因主要有生物成因、热成因和混合成因三种类型,其中生物成因是煤层气的主要成因类型。
煤层气的运移主要受煤层的渗透性、孔隙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运移具有渗流和吸附两种方式。
煤层气的分布规律主要受煤层的构造、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演化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地质构造控制性。
二、煤层气成藏规律煤层气成藏规律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煤层气成藏类型、成藏模式、成藏机理等方面。
煤层气成藏类型主要有单一煤层气藏、多层煤层气藏、煤岩层煤层气藏等类型。
煤层气成藏模式主要有自生型、自生自储型、自生自储自运型等模式。
煤层气成藏机理主要有生物成因、热成因、混合成因等机理,其中生物成因是煤层气成藏的主要机理。
三、煤层气开发技术煤层气开发技术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煤层气开发方法、开发工艺、开发设备等方面。
煤层气开发方法主要有钻井开发、巷道开采、水平井开采等方法。
煤层气开发工艺主要有抽采、压裂、注气等工艺。
煤层气开发设备主要有钻机、压裂车、注气设备等设备。
四、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数值模拟等方法。
煤层气储层特征分析与开发研究
煤层气储层特征分析与开发研究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新能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煤层气储层作为煤层气开发的基础,其特征分析和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层气储层特征分析1. 孔隙结构特征煤层气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决定了煤层气的产出能力和运移性能。
煤层中的孔隙可以分为微孔、介孔和宏孔三类,其中微孔是煤层气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
煤层中的孔隙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层理性,不同层段的孔隙结构特征不同,这是影响不同层段煤层气开发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孔隙连接特征孔隙连接特征是煤层气储层中孔隙之间的连通关系,对于煤层气的产出和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煤层中的孔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网络结构,煤层气的储存和运移受孔隙之间的连接方式影响很大。
当孔隙之间存在弱连通性或断裂带等现象时,煤层气的产出难度会增加。
3. 煤层气成因特征煤层气的形成过程主要与煤炭的生生物成因、气源和生成条件等因素有关。
煤层气储层中气组分的组成与气源的降解程度密切相关,早期生成的气成分主要是甲烷、乙烷等轻烃气,随着煤炭的进一步演化,气组分中重烃气和惰性气体占比逐渐增大,这对于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煤层气储层开发研究1. 气井井下工艺研究煤层气的开发主要是通过气井进行的,因此,气井井下工艺研究是煤层气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开展了气井井下流体动力学等相关研究,以优化气井的产出效率和稳定性。
2. 联合开采煤层气的联合开采可以将煤炭和煤层气的开发有效地整合起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联合开采的主要方式有平行开采和交错开采两种。
平行开采是指煤炭和煤层气的共同开采,交错开采则是指煤层气的开采与煤炭的开采交替进行,这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对采煤和煤层气开发的影响也有所缓解。
3. 技术创新随着煤层气开发的深入,已有开发技术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而技术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
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常规油气资源不能满足能源需求及各国对矿井灾害的重视,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及矿井瓦斯抽采被广泛关注。
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国家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矿井瓦斯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层气;成藏机理;形成地质条件引言煤层气是一种天然的可燃气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它吸附在煤层中,具有洁净、方便、高效等特点。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与常规天然气有巨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在成藏机理和开采方式上。
研究调查表明,煤层气的成因机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其中以热成因为主要因素。
而煤层气的赋存机制,则为吸附、游离和溶解三种,其中吸附方式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它主要赋存在煤基质孔隙中。
1煤层气成因机理1.1生物成因机理生物成因煤层气是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煤中有机质经多种微生物共同降解而形成的产物,其形成过程遵循厌氧发酵4个阶段理论。
原始煤和泥炭的大分子结构不能被产甲烷菌直接利用,必须先经过水解发酵菌将其降解为单分子和低聚物,然后在不同酸化细菌和产乙酸或产氢菌作用下,生成部分中间产物或直接生成氢气、二氧化碳和乙酸,最后以上产物在产甲烷菌作用下形成甲烷。
基于不同的地质演化时期,生物成因气主要包括原生生物煤层气和次生生物煤层气。
原生生物煤层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早期(镜质体反射率,Ro<0.3%或Ro<0.5%),生气底物通常为未成熟腐植型有机质。
次生生物煤层气则是煤化作用后期,在构造作用下煤层抬升,经地表水携带的微生物作用形成,生气底物主要为前期形成的湿气、正烷烃和其他成熟有机化合物。
1.2热成因机在目前已开采和发现并储存的煤层中已发现热成因比例极高的天然煤层气体,这标志着热煤层气由理论转化为化学变化中,通过生物成因的制约,演变产生高低不一的煤层。
由于不同煤层气体压强不同、温度不同、菌类存在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煤在地质层逐渐加深的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如氢和氧含量较高的碳,在热煤层气形成的过程中主要挥发出以甲烷为主的热解烃类,随着温度和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前期形成的长链烃类和液态烃类发生热裂解,形成CH4,从而使得CH4的总量增加。
煤层气田开发中的水文地质研究
煤层气田开发中的水文地质研究近年来,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逐渐受到重视。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是对于煤炭资源的有效开发,对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煤层气田的开发过程中,水文地质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关乎到煤层气田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煤层气开发中的水文地质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水文地质研究在煤层气田开发中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帮助了解煤层气藏中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水文地质构造、含水层分布及厚度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煤层气的开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次,水文地质研究可以帮助评估煤层气田的水资源潜力,为后续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此外,水文地质研究还可以帮助预测煤层气田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文地质问题,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在煤层气田开发中,水文地质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和分析、水文地质参数的测试和评价以及水文地质模拟等。
首先,对煤层气藏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是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
这包括地下水位的测定、水文地质构造的划分以及煤层气藏与周围含水层的关系等。
其次,水文地质参数的测试和评价是为了准确了解煤层气藏的水力特性。
这包括渗透率、孔隙度以及水力压力梯度等参数的测定和计算。
最后,水文地质模拟是为了预测煤层气田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文地质问题。
这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仿真软件进行,以便更好地指导煤层气田的开发和管理。
在煤层气田开发中的水文地质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内试验和数学模拟三种。
首先,现场调查和实验是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现场勘探和取样等工作,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水文地质数据和样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室内试验是为了测定煤层气田中的水文地质参数。
通过对土样和岩样的试验,可以准确地获得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以便更好地了解煤层气藏的水力特性。
最后,数学模拟是为了通过数学模型和仿真软件预测煤层气田的水文地质问题。
煤层气成藏地层水化学特征研究
煤层气成藏地层水化学特征研究
王勃;李谨;张敏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07(029)005
【摘要】我国煤层气资源中高煤阶和低煤阶的煤层气资源相当可观,但高、低煤阶的煤层气成藏的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间接地制约着我国煤层气产业化的进程.本文结合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水化学场物理模拟实验,对高、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高矿化度有利于高煤阶煤层气富集成藏,低矿化度是低煤阶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的有利条件.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王勃;李谨;张敏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相关文献】
1.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 [J], 张宗峰;查明;高长海
2.戈布斯坦地区C块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J], 唐勇;张淑君;浦世照;蓝
文芳;邓泳;王莉
3.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地层水化学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意义 [J], 胡鹏;于兴河;王娇;周进松;韩小琴;李亚龙;史新;徐丽强;方德凱
4.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J], 刘桂凤;王莉;李春涛;谢姝;贾国澜;张丽
5.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J], 刘桂凤;吴运强;赵增义;何云生;王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题研究论文:我国煤层气富集地质条件与成藏特征研究
地理地质论文我国煤层气富集地质条件与成藏特征研究1 引言煤层气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并赋存在煤层中的以甲烷为主的混合气 [1-2],既包括煤岩中颗粒基质表面吸附气、割理和裂隙游离气和煤层水中溶解气,也包括在开采中煤层内常规薄储集层中聚集的天然气[3]。
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源于储层又储于煤层,可谓“自生自储”,气体以吸附形式赋存于煤孔隙介质;后者源于常规烃源岩,大多经过运移聚集在储集岩中,可谓“他生他储”,气体主要以游离气方式存在 [4]。
我国地质历史上聚煤期有14个,主要聚煤期有7个,分别为早石炭世、石炭―二叠纪、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
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我国煤层气资源地区差异显著。
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和技术可采资源量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和华南地区分布较少。
中部的晋陕蒙含气区煤层技术可采资源量最大,占全国技术可采资源量的47.88%;西部的北疆含气区次之,占26.98%;华南含气区最小 [4]。
2 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条件煤层气属于自储型天然气,煤层既是生气层又是储集体,因此煤层气的分布受构造、沉积等条件控制。
储集条件、构造条件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影响储层性质、气体吸附量和含气饱和度。
2.1 储集条件煤层是煤层气的气源岩,又是煤层气的储集岩。
作为源岩,要求煤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成熟度,煤层厚度大,可保证煤层气的生成量。
热演化程度是有机质向煤层转化的必要条件,陆生高等植物沉积埋藏后,在泥炭化和煤化作用过程中都有气体生成,但各阶段生气量和气体组分有较大差别[6]。
煤化作用的低―中变质阶段(R=0.5%~2.0%),干酪根经过热降解生成重烃、轻烃及甲烷等挥发物;贫煤和无烟煤阶段(R>2.0%),干酪根演化过成熟,有机质发生热降解和热裂解作用,主要产生甲烷;若演化程度太低(R<0.45%),生物气生成量少且不易保存,很难形成煤层气藏。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291煤层气的形成机理是相对复杂的,实际形成和演变过程都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像微生物和水动力作用,生气母质组成特征等。
在成煤作用得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其生物成因和对应的煤气层都伴随一定的规律,逐渐生成,并一步步实现演变过程。
就煤层气研究工作来说,其对于煤气的形成机理认识和对煤层气资源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形成过程对煤层气成因进行分析,主要需要从煤层气的气体成分方面进行入,结合化学组成特征等实现对其的分类。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煤层气具有两种成因类型,分别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
就前者来说,其中主要包括了原生生物气和次生生物气。
而后者的热成因煤层气,其主要是在一种有规律的演化过程中实现的。
就生物成因气来说,其在一般情况下,需要能够符合强还原性环境,降低的温度,产气母质类型和pH值中性的水体或是有机质较快的沉积速率等。
就原生生物气来说,其形成主要是在泥炭化阶段作用下实现的,对应的生气过程,主要需要受到醋酸发酵的作用影响,同时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得以还原[1]。
但是在实际的生成过程中,受到其埋深浅和压力较小等活动较强等因素的影响,针对其早期产生的原生生物气体或是部分热气成因气,均不能进行有效的封闭存储,在实际的地质历史中,其通常很容易通过地下水的流动和裂缝系统等进行逸散。
2 煤层气气体组成地球化学特征就煤层气组成来煤,其对应的差异性较大,其中主要存在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和重烃气等。
同时,其中还存在一些微量组成成分,主要为氦和一氧化碳等。
就其中的甲烷来说,其所对应的含量大概在50%左右,在较浅的地方,其甲烷和氮气的关系主要为消长关系,这主要是为了对大气层的煤层气进行改造的。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有机质含氮化合物能够通过细菌的降解作用形成内生氮气。
从其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针对煤层气的同位素研究还相对较小。
在其得以不断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重烃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其主要表现为先变高再变低。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煤层气的成因机理复杂,煤层气的成因研究对于认识深化煤层气的形成激励以及对煤层气的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首先论述了煤层气的成因类型,最后分析了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标签:煤层气;有机;无机;生物;热成因;地球化学煤层气是一种能够进行大规模开采的新型洁净能源和优质的化工原料,资源潜力巨大,因为加强对煤层气成因类型以及地球化学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促进煤层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煤层气成因研究和开发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关注,成为全球特点性的研究课题。
1 煤层气的概念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其成分以甲烷为主,故常称为煤层甲烷。
煤层气是指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与煤炭共伴生的可燃烃类气体,其主要气体组分为甲烷(CH4),它是地史时期煤中有机质热演化生烃产物。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命名,最常见的有煤层气、煤层甲烷等,煤层气业内绝大多数学者普遍采用煤层气。
2 煤层气的成因类型煤层气的成因与天然气的成因相同,煤层气成因可以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大类,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为有机成因。
国内外关于有机成因的煤层气研究相对深入,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案,大体上将有机成因煤层气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类。
如图1为煤层气生成过程示意图。
2.1 生物成因是有机质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的产物,是指在相对低的温度(一般小于50℃)条件下,通过细菌的参与与作用,在煤层中生成的以甲烷为主并含少量其他成分的气体。
按形成阶段可划分为原始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
2.1.1 原生生物成因气早期生物成因气形成于泥炭—褐煤阶段(RO2.0%),以热裂解气形成为主。
2.2.2 次生热成因气是指热成因气形成后经过运移,再在异地聚集下来,运移造成了煤层气气体组分和同位素的分馏。
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当前全球能源领域的热点之一。
而对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勘探开发方案,优化煤层气的开采过程,确保煤层气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是指在地下煤层中,煤层气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学特性。
煤层气主要由甲烷组成,而地下水则包含了各种元素和溶解物质。
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地下水流动速度、渗透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研究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影响。
地下水中各种溶解物质的含量与组合对煤层气的产生和储存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下水中的溶解氧会与煤层中的有机质反应,造成甲烷生成的减少。
其次是地下水流动速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和煤层的渗透性会影响煤层气的运移和储存。
较快的地下水流动速度可导致煤层气的排出和扩散,而较高的煤层渗透性有助于煤层气的储存。
此外,煤层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因素也会对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产生影响。
研究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
其中,地下水与煤层气的采样分析是基础。
通过采集地下水和煤层气样品,分析其化学组成和矿物成分,可以获得地下水和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参数。
此外,地球化学模拟和数值模拟也是研究煤层气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方法。
地球化学模拟可以通过模拟地下水与煤层气的相互作用过程,预测煤层气的产量和运移过程。
数值模拟则可以建立地下水和煤层气的流动模型,通过计算分析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勘探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煤层气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评估煤层气资源的潜力和可采储量。
煤层气资源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煤层气资源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资源,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其研究对于优化煤层气开发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煤层气资源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煤层气是一种天然气,主要由甲烷组成,同时还含有少量的乙烷、丙烷等烃类物质。
煤层气的形成与地质构造、煤质、地下水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地球化学特征受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对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煤层气形成机制、寻找煤层气富集规律,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效果。
首先,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可以揭示煤层气的来源与演化过程。
煤层气主要来源于煤炭的有机质,通过热解和压力释放作用,有机质转化为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煤层气形成的地质过程、深度演化和煤层气系统的演化历史。
其次,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有助于确定煤层气的富集规律和分布规律。
煤层气在地下储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煤层气勘探提供指导。
通过分析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确定最有利于煤层气富集的区域和煤层,从而优化煤层气勘探开发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于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需要了解其地球化学特征,包括煤层气的组分特征、成因特征、产出条件等。
通过研究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确定最佳的开发利用方式和生产工艺,提高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效益和经济效益。
最后,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还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煤层气的开采过程中会涉及到地下水的抽采和煤层气渗漏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地下水资源和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通过研究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对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煤层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煤层气资源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优化煤层气开发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揭示煤层气的来源与演化过程、确定煤层气的富集规律和分布规律,以及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可以提高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促进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层气的成分及其成因及成藏条件综述
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66煤层气也称煤层瓦斯,它是储集在煤层及其临近岩层中的一种气体矿产资源。
研究表明],煤层气的成分以甲烷为主,这类矿产是煤化作用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并主要以吸附态的形式赋存于煤层之中。
作为一种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既属于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又属于我国21世纪的重要替代能源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煤层气已被广泛用作发电、汽车燃料、制甲醇及碳黑等,其组成、成因及储存条件等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鉴于此,该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了煤层气的组成、成因及气藏形成条件。
1 成分及特性煤层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并主要包括C H 4、C 2H 6、N 2、C O 2及微量的C O 和A r。
煤层气的组分及含量与常规天然气基本一致,其中:甲烷的含量一般为85%~93%,重烃(如C 2H 6等)含量多介于1.0%~14.1%,氮气含量变化范围大且通常低于10%,C O 2含量多低于2%。
据报道,煤层气的热值为35800 kJ/m 3,由于重烃含量较少,因而煤层气的热值略低于常规天然气(天然气发热量为37680 kJ/m 3)。
作为一种特殊的矿产资源类型,煤层气主要具有如下一些特性:(1)附生性。
煤层气以煤(碳)层为载体而共生并随煤炭的开采而散失。
(2)不均性。
煤层气的质和量以及煤储层的特征具有空间分布差异。
(3)稀缺性。
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供人类使用的煤层气会逐渐消耗殆尽。
2 成因类型从泥炭到煤的形成过程中均存在气体的产生。
研究表明,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大致可划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类:前者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未成熟期,而后者则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成熟期和过成熟期。
2.1 生物成因生物成因气主要为甲烷,它是各种微生物的一系列复杂作用过程导致有机质发生降解作用而形成的,具体包括:(1)原生生物气。
中国高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论文)
第25卷第12期天然气工业中国高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王红岩1李景明1刘洪林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廊坊分院陈东1夏士军2李贵中12.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开发生产部)王红岩等.中国高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天然气工业,2005;25(12):31~33摘要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高煤阶煤层由于其演化程度较高、割理不发育、煤层的渗透率极低而低估了勘探前景,以至于形成了煤层气勘探的“禁区”。
中国地质条件和含煤盆地的构造活动要比美国复杂得多,煤层气的生成和‘富集有着自身的特点,而且多数煤层在其沉积后经历了多个期次、多个方向的应力场改造,而且大部分高煤阶形成与岩浆热变质事件有关。
这些因素使得高煤阶的气体成因、物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含气性和成藏过程等都与低煤阶和国外高煤阶明显不同,有可能形成煤层气高产富集区,形成煤层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主题词中国煤成气高煤阶气藏形成特征勘探区我国高煤阶煤炭资源量巨大,占中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30%n3。
由于美国煤层气勘探成功的含煤盆地的煤阶都为中低煤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高煤阶煤层由于其演化程度较高,割理不发育,煤层的渗透率极低而低估了勘探前景。
一、成因类型和含气量1.以原生和次生热成因煤层气为主高煤阶煤层气藏主要为原生与次生热成因煤层气。
以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为代表。
沁南地区煤层主要为高煤阶无烟煤,R。
一2.2%~4.0%,煤层气主要为热成因。
煤层气甲烷艿13C总体偏小,在一26.6‰~一36.7‰之间,且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变大。
这是由于煤层气的解吸一扩散一运移引起同位素的分馏所致。
这种次生热成因的煤层气在国内外非常多见。
滞流区受解吸一扩散一运移分馏作用的影响小,基本保持了原始状态。
可见沁南煤层气藏煤层气的成因在空间上存在分带现象:次生热成因煤层气存在于浅部径流带,原生热成因气存在于深部滞流区。
2.煤阶高。
煤层吸附量大,含气量高煤阶越高,煤层气生成量越大。
吸附能力随煤阶增高经历了低一高低3个阶段,在R。
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及水化学场动态演化规律
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及水化学场动态演化规律刘贺;罗勇;雷坤超;孔祥如;赵龙;王新惠;齐鸣欢【摘要】为查明煤层气井产出水的化学特征及水化学场动态演化规律,对沁水盆地南部多口煤层气井产出水进行连续长期的水化学场检测,通过对比3号和15号煤层产出水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各离子之间、同位素的相关关系,发现3号和15号煤层产出水阳离子主要为Na++K+,阴离子以HcO;和C1-为主,水化学类型均多为HCO3·C1—Na型.pH范围为7.5 ~8.6.溶解性总固体最小为1 149.6 mg/L,最大达到3 617.4 mg/L.3号煤层产出水δD平均为-80.7%,δ18O平均为-10.4%,15号煤层气井产出水中δD值平均为-83.6%,而δ18O值平均为-11.2%.由δD和δ18O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出两个煤层均受大气降水补给.且随着埋深的变浅,δD和δ18O值显示出递增的趋势.由煤层水和临近含水层水的离子成分以及δD与δ18O 值对比,可以推测煤层的补给水源.通过产气量与产水量分析,得出溶解性总固体与产气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对于产能预测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9(046)002【总页数】8页(P92-99)【关键词】煤层气井;产出水;水化学场;动态演化【作者】刘贺;罗勇;雷坤超;孔祥如;赵龙;王新惠;齐鸣欢【作者单位】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 100195;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 100195;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 100195;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 100195;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 100195;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 100195;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 1001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4+2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气体一般呈吸附态赋存在煤孔隙表面。
中国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煤层气成因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前人对煤层气的成因类型与地球化学示踪指标先后进行过研究。
Rightmlre、RiceC2将煤层气划分为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Scott[3]将煤层气划分为原生生物气、次生生物气和热成因气;Smith[4]对次生生物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戴金星[]将煤层气划分为原生或原型煤层气和变干或变轻煤层气。
总体看来有关煤层气的成因类型研究,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认识。
笔者主要利用中国目前己进行煤层气开发试验的沁水、阜新等地区煤层气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结合煤层瓦斯资料,剖析中国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以期对煤层气的成因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1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1.1组分特征从国内外煤层气开采的钻井排采气、钻井煤岩解吸气及其组分分析发现,煤矿采掘面的煤岩解吸气组分变化较大,其次为煤矿抽放气和钻井煤心解吸气,而最具代表性的排采气的组分变化较小。
根据排采气的数据统计,煤层气的组分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一般大于97%,部分在99%以上;重烃气的含量较低,一般小于1%,多数小于0.1%;非烃气体一般小于2%,非烃气体中主要为凡,其次为C〇2,以前者为主(表1)。
煤化作用是从泥炭向褐煤到无烟煤的转化过程,原生生物成因甲烷主要发生于由植物转变为泥炭阶段,即相当于煤层埋藏初期成岩作用早期到亚烟煤阶段,热演化程度只。
<0.5%。
这一阶段,由于煤层埋藏浅、温度低,腐殖型干酪根经厌氧细菌进行生物化学降解作用而生成,这类气体以高甲烷含量和轻甲烷碳同位素为特征,甲烷含量一般>97%,S13C!<一55%。
由于煤层气原生生物气形成时间早,煤层处于成岩作用阶段,上覆盖层还没有有效的封闭,因此,煤层中的原生生物气很难保存下来,尤其是中国高煤阶煤层气藏,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和煤层的深埋与抬升,很难见到原生生物气的踪迹。
原生生物气一般出现于煤岩成熟度很低的阶段,如吐哈盆地沙尔湖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煤岩热演化程度为褐煤,煤岩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7-28 [基金项目]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2002CB211705)。
[作者简介]王勃(1979),男,2002年大学毕业,硕士,现主要从事煤层气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煤层气成藏地层水化学特征研究 王 勃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 李 谨,张 敏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我国煤层气资源中高煤阶和低煤阶的煤层气资源相当可观,但高、低煤阶的煤层气成藏的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间接地制约着我国煤层气产业化的进程。
本文结合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水化学场物理模拟实验,对高、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认为高矿化度有利于高煤阶煤层气富集成藏,低矿化度是低煤阶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煤层气;成藏;煤阶;地层水化学[中图分类号]TE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7)05-0066-03良好的水文条件对煤层气的保存、成藏具有重要意义[1,2]。
不同地区的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引起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对高、低煤阶的煤层气成藏富集造成不同的影响。
正常地质条件下,水对岩石的侵蚀性越强,表明所处循环交替条件越好。
侵蚀性强弱,决定于水中侵蚀性化学成分的多少。
同时,地下水化学场反映地下水交替和径流特征[3],对煤层气的富集条件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笔者分别以高煤阶煤层气藏———沁水盆地和低煤阶煤层气藏———吐哈盆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低煤阶水化学场物理模拟试验,重点分析和探讨水地球化学条件对高、低煤层气成藏的影响。
1 高煤阶煤层气藏的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111 沁水盆地上石炭统太原组含水层地下水地球化学场沁水盆地石炭系含水层主要为HCO 3・SO -4K ・Na 型。
由盆地两翼部向轴部延伸,石炭系被二叠系、三叠系等覆盖,处于开放、半封闭到封闭状态,水质由HCO 3・SO -4Ca 型向HCO 3・SO -4K ・Na 和HCO 3・SO -4Ca ・Mg 型转化,并以HCO 3・SO -4K ・Na 型占优势。
该区上石炭统太原组含水层地下水矿化度的区域展布格局与中奥陶统含水层相似,展现出矿化度由NW 向SE 增高的总体趋势,表明地下水区域补给主要来自于西北部地区,局部地区地下水具有明显的滞流或缓慢流动特征(图1)。
112 沁水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含水层地下水地球化学场受区域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的控制,沁水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地下水地球化学场的区域展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下伏太原组含水层的总体面貌,如矿化度总体上由北向南降低,在南部存在高矿化度中心等(图2)[4]。
山西组地下水地球化学场最重要的转变特征是矿化度区域展布态势所反映出来的主要补给区相对重要性的变化。
在沁水盆地中部、南部和北部,矿化度等值线展布方向由太原组的NN E ~SN 方向转变为该组含水层的NN W 方向,等值线呈顶部朝北凸出的弧形产出,弧顶连线偏向盆地轴部以西,同时东北部的矿化度明显要高于西北部地区。
换言之,该组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域可能由太原组和马家沟组的西北部地区转变为东北部地区,从而导致屯留一带太原组较高矿化度中心在山西组的消失。
此外,沁水盆地中、南部的高矿化度地带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分布范围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矿・66・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7年10月 第29卷 第5期Journal of Oil and G as T echnology (J 1J PI ) Oct 12007 Vol 129 No 15化度大于1000mg/L 的地域覆盖了包括郑庄、大宁、潘庄、樊庄、赵庄南在内的广大地区。
这一地区高矿化度地下水的存在,是该组含水层等势面在该区坡度极为平缓或存在“洼地”的必然结果,共同反映出地下水高度滞流的重要特征,对上主煤层中煤层气的保存极为有利。
图1 上石炭统太原组含水层矿化度等值线图 图2 下二叠统山西组含水层矿化度等值线图113 水地球化学特征对高煤阶煤层气成藏的影响 图3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含气量与矿化度的相关性从沁水盆地南部矿化度的展布特征来看,矿化度的展布呈现由NW 向SE 增高的总体趋势。
在N W 4~8m 3/t ,在SE 向主力煤层含气量介于8~14m 3/t ,说明主力煤层含气量的展布也呈现由N W 向SE增高的总体趋势。
沁水盆地南部最为显著的一个矿化度中心出现在大宁-潘庄-樊庄地区,该区矿化度最低为1800mg/L ,含气量为16m 3/t ;最高可达2600mg/L ,含气量为2215m 3/t 。
同时从沁水盆地南部矿化度与含气量的相关性(图3)来看,随着矿化度的增高,含气量呈现增大的趋势,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总体的矿化度展布还是具体的矿化度中心,都与含气量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表明高矿化度区域有利于高煤阶煤层气藏的富集成藏。
2 低煤阶煤层气藏水地球化学特征物理模拟试验模拟试验样品来自于吐哈盆地哈试1井西山窑组的8号煤层,煤样是在钻探过程中利用绳索取心工具提取装罐密封的煤心,并在保持储集层温度为38℃条件下进行自然解吸所得的,气样采用纯度为9916%的甲烷气体,煤质为变质程度低的长焰煤和褐煤。
利用矿化度为15000mg/L 的饱和盐水、蒸馏水和干燥煤样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对煤心充注甲烷气・76・第29卷第5期王勃等:煤层气成藏地层水化学特征研究 体和不同类型的水溶液来分析煤心在不同矿化度条件下的吸附能力,从而探讨不同矿化度对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影响。
211 试验现象及分析饱和盐水模拟显示当地层压力达到117M Pa 时,含气量达到2m 3/t ,蒸馏水模拟显示当地层压力达到215M Pa 时,含气量才达到2m 3/t 。
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3种介质条件下的压力曲线都呈减小的趋势:矿化度越高,随着压力降低量越小,地层压力梯度降低越快,储层压力越低,造成吸附能力降低,含气饱和度增大,气体大量解吸散失。
褐煤吸附量低,压力变化不明显,矿化度越高吸附量越低,含气量越小;地质历史时期,矿化度不断增大。
矿化度高造成吸附能力降低,造成地层压力梯度降低,储层压力低,含气饱和度增大,气体大量解吸散失。
212 水地球化学特征对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影响分析产甲烷菌是严格的厌氧菌,自然界中,只有介质中所含的氧、硝酸盐和绝大部分硫酸盐被还原之后,甲烷菌才能生长[5]。
Bryant (1976)认为只有在氧化还原电位小于-330mV 的严格厌氧条件下才能生存,最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值为-540~-590mV 。
大量的模拟试验表明:①产甲烷菌最适宜的温度为36~42℃。
②产甲烷菌的代谢受水介质p H 的制约,最适合的p H 值是710~712。
p H 值在612以下,大部分甲烷菌停止生长或不产甲烷;p H 值接近818时,CO 2的溶解度接近0,大部分甲烷菌不能生存[5]。
③地层水的矿化度对低煤阶煤层气藏成藏也有重要影响。
据测定,水介质盐度小于014×104mg/L 时,甲烷菌最活跃,产气率最高,盐度太高或太低对甲烷菌的生长发育都不利。
另外,随着地层水中盐度增加,天然气溶解度明显降低[6]。
而且,从地下水化学场模拟试验可以看出,高矿化度也造成了低煤阶煤储层吸附能力的降低,游离气随着水力作用发生运移和散失,当储层压力降低到临界解吸压力时,吸附气体不断发生解吸、扩散、渗流和运移,最终导致煤层气含气量降低,煤层气藏遭到严重破坏。
吐哈盆地低煤阶褐煤埋深在800m 以上,煤层厚度大于50m ,地层水矿化度高达16000mg/L ,含气量测试小于3m 3/t 。
造成含气量如此之小的主要原因是高矿化度的地下水条件,一方面破坏了低煤阶甲烷菌的生长和生物气的生成,另一方面降低了该区的煤层气吸附能力,使得气体随水力作用发生运移散失,对煤层气藏的保存极为不利。
3 高、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的水地球化学特征对比高煤阶煤倾向于高矿化度,预示着良好的保存条件,而且高矿化度水主要存在于承压区,煤层气藏具有较高的含气量和较好的保存条件,因此高矿化度有利于高煤阶煤层气的富集成藏;低煤阶褐煤倾向于低矿化度,而且低矿化度水主要位于露头补给量大的地区或者供水区,可以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及甲烷菌,在诸如矿化度相对较低、水力交替作用活跃但不强烈的条件下,可为大量甲烷菌的生长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形成煤层降解的次生生物气并运移富集,从而有利于低煤阶煤层气藏的成藏富集。
以上研究成果为高、低煤阶煤层气藏提供了不同的勘探思路。
高煤阶煤层气勘探寻找高矿化度的滞流区,而低煤阶要寻找低矿化度、水动力为弱迳流的水力交替区,这样有利于次生生物气的生成。
[参考文献][1]钱凯,赵庆波,汪泽成等1煤层气甲烷勘探开发理论与实验测试技术[M ]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2]秦勇,曾勇1煤层甲烷储层评价及生产技术[M ]1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1[3]傅雪海,秦勇,韩晓训等1煤层气运聚与水文地质关系研究述评[A ]1宋岩,张新民1煤层气成藏机制及开采理论基础[M ]1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4]王红岩,刘洪林,赵庆波等1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M ]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5]康晏1生物气生成的地球化学因素分析[J ]1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23(4),350~3541[6]李本亮1地层水含盐度对生物气运聚成藏的作用[J ]1天然气工业,2003,23(5):16~201[编辑] 苏开科・86・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7年10月and reserves producing status and reserves that canπt be controlled by well prtterns and bottom water distribution and ad2 vancing1K ey w ords:restraining barrier;non2permeable rock;barrier property;bedded gas pool;massive gas pool;bottom water 44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Block69in YemenWANG Y ou2ning (College of Oil Resources and Envi ronment,S outhwest Pet roluem University,Cheng du610500,S ichuan,China;Yemen B ranch ofI nternational Oil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1L t d1,S I N O P EC,B ei j ing100083,China)Abstract:In Yemen Marib2Shabra Basin was the main oil2gas bearing basin with abundance oil resources1It was Mesozoic marine rifted basin in south Arabia with striking of NW1The primary reservoir was clastic rock and basement fissu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J urassic1Locat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basin,Block69was structurally high in the south and west, low in the north and east1The structure of its main target formations was complex with faults developed1The main faults were NW striking1Under the regional stress,the thick Sabatayn salt was vertical plastic flow with uplift and piercing of the overlying sedimentary seal which formed a series of different salt diaper structures1The traps were mainly anticline, faulted anticline and faulted nose1Based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tudy and reservoir condition,in combination with oil2gas exploration in adjacent block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outhern block is the most favorable exploration belt and the target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1K ey w ords: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Yemen;Marib2Shabra Basin;diaper structure;oil and gas exploration49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 arbonate Lithologic Predicting Model ———By T aking Longjuba T ectonic in Jiannan R egion for ExampleH UANG Han2dong (CN PC Key L aboratory of Geophysical Ex ploration,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I nf orm 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 roleum,B ei2j ing102249,China)LUO Qun,LI U H ong2cheng (S hi dabochuang Technical Development Center of Com plex Oil and Gas Reservoi rs,China University of Pet roleum,B ei2 j ing102249,China)LI NG J uan2hua,WAN Y un2qiang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J ianghan Oil f iel d Com pany,S I N O P EC,Qian2 j iang433123,Hubei,China)Abstract:The reserves capacity of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was constrained by lithology1Based on the data of Longjuba Tectonics in Jiannan Region,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establishing carbonate lithologic prediction model were de2 scribed1Application data were used for analyzing the reliability of model1The model was used for predicting the lithology of Longjuba Tectonics,the predicted result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drilling1It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is suitable for using in operation1K ey w ords:carbonate;lithologic prediction;model seism;Jiannan Region54Application of Im age Processing T echnique in Digital Core ModelingZH U Y i2hua,T AO G uo (CN PC Well L og ging Key L aboratory,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B ei j ing102249,China)FANG Wei (China Pet roleum L ogging Service Co1L t d1,B ei j ing100043,China)Abstract:Petrophysical research object was a system consisting of complex pore geometry,rock matrix and multi2phase filling1But the traditional core experiment was on the condition of simulating oil/gas reservoir1In this case the micro2 pore structure was not be observed and controlled directly12D epoxy2saturated thin section,which was obtained f rom field cores,was processed by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and then3D digital core was reconstructed f rom the2D thin section1This digital core resembles real rock1It can show some true information of the formation1It is a great signifi2 cance of petrophysics study1K ey w ords:image processing;digital core;petrophysics66Formation W ater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Methane(CBM)R eservoir Formation WANG Bo (L ang f ang B ranch of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N PC,L ang f ang065007,Hebei,China) LI Jin,ZH ANG Min (Department of Geochemist ry,Yangtze University;Key L aboratory of Ex ploration Technologies f or Oil and Gas Reservoi r (Yangtze Universit y),M inist ry of Education,J ingz hou434023,Hubei,China)Abstract:CBM resource was enough in China,which included the low rank and high rank CBM reservoirs1Both were im2 portant,but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on water of high2low rank CBM reservoirs were different1It constrains the progress of physical simulation of low rank CBM reservoirs,the 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2low rank CBM reservoirs a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1It is proved that the high salinity is the advantageous factor for the high rank CBM reservoir enrichment and formation,while the salinity of low rank CBM reservoir is beneficial for the enrich2 ment and formation of low rank CBM reservoirs1K ey w ords:coalbed methane;formation;rank;formation water geochemistry76On E arly Evaluation of H ydrocarbon Source R ocks B ased on Seismic DataZH AO Sheng,LI U Lei (Research I nstitute of Geology,J iangsu Oil f iel d Com pany,S I N O P EC,Yangz hou225009,J iangsu,China)FU Dong2yang (Faculty of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Pet roleum,B ei j ing102249,China)Abstract:Exploration level was low in the south of Buridun Sag of Erlian Basin,where it lacked geological and geophysi2 cal data1Based on overlaying velocity data,mudstone thickness was predicted by using the rules of seismic wave velocity changes of itself and inherent relations between lithological properties,mudstone porosity was transformed by using inter2・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