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讲学稿

合集下载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A 3 11
11
B 11 4
A 3 B 4
A 4 B 3 3
4
3
D 3E 1 C D 3 E 8 C D 4 E 7 C 11 11 4
3.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B∥DC,对角 线AC平分∠BAD,梯形的周长为4.5,下底 AB=1.5,求上底CD的长. D x A
1 2
x
3
C xLeabharlann 1.5B4.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 ∠ABC=90°,AB=2DC,对角线AC⊥BD,垂 足为F,过点F作EF∥AB,交AD于点E, CF=4cm. (1)求证: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 D C (2)求AE的长. 4 E F 8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怎么证明? 你有其它证明方法吗? O
转化的数 学思想
A
D
A
D
B
C
B
E
C
已知:在梯形ABCD中,
AD∥BC,∠A+C=∠180°.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A D
B
C
4.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 正确吗? 请证明你的结论.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真命题) 已知:梯形ABCD中,AD∥BC,AC=DB, 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与梯形对角线相关题:常平移对角线 你有其它证明方法吗? D D A A
4 2 4 2
A
H

B
画一个等腰梯形,使它的两底长分别 为6cm和12cm,腰长为5cm. A 5 B 6 5 6 E D 5
6
C
基础训练 1.若以3cm,5cm为底,6cm,xcm为腰画 梯形,则x的取值范围是 4<x<8 .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证明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证明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证明等腰梯形是一种特殊的梯形,其两边腰长相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如何证明这些性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等腰梯形的定义。

1.基角: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边之间的角被称为基角。

2.腰角:等腰梯形的两个腰边与底边之间的角被称为腰角。

3.顶角:等腰梯形的两个腰边之间的角被称为顶角。

现在,我们来讨论等腰梯形的性质:性质1: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边平行。

证明:我们可以利用反证法来证明这个性质。

假设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边不平行,那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腰边与底边之间的对应角也不相等。

这与等腰梯形的定义相矛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边平行。

性质2:等腰梯形的两个腰边相等。

证明:我们可以利用切线与弦的性质来证明这个性质。

首先,我们将等腰梯形的两个腰边延长,并在延长线上取两个点,使得两个延长线与底边相交。

然后,连接这两个点与等腰梯形的垂线相交的点,得到两个三角形。

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知道,当两个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时,这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等腰梯形的两个腰边相等。

性质3:等腰梯形的基角相等。

证明:我们可以利用同位角的性质来证明这个性质。

首先,我们将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边延长,并在延长线上取两个点,使得两个延长线与腰边相交。

然后,连接这两个点与等腰梯形的垂线相交的点,得到两个三角形。

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知道,当两个角是等腰三角形的腰角时,这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等腰梯形的基角相等。

性质4: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证明:我们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这个性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等腰梯形的两个腰边延长线的交点连接两个顶角,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性质5:等腰梯形的对边相等。

证明:我们可以利用同位角的性质来证明这个性质。

)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班级 姓名 学号课 题: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二)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目标: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逐步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

3、经历对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4、感受探索活动中所体现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我们曾用等腰三角形剪出了等腰梯形(如图),并探索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现在我们来证明有关等腰梯形的一些结论。

新知探索: 一、引人新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形叫做等腰梯形?2、____________相等的_______________叫做等腰梯形;3、根据等腰梯形的定义,一个图形要成为等腰梯形,首先它必须是_____,还要具备_____相等;二、等腰梯形的判定:1、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定理的证明:已知:求证:分析:本题可以从以下的三个角度着手证明(附三种方法的图形)。

证法一:证法二:证法三:3、定理的书写格式:如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四、典型示例:例1、如图,已知在梯形ABCD 中,A D ∥BC ,AB=DC ,对角线AC 和BD 相交于点O ,E 是BC 边上的一个动点(点E 不于B 、C 两点重合),EF ∥BD 交AC 于点F 。

EG ∥AC 交BD 于点G 。

(1)、求证:四边形EFOG 的周长等于2OB ;(2)、请将上述题目的条件“梯形ABCD 中,A D ∥BC ,AB=DC ”改为另一种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使得结论“四边形EFOG 的周长等于2OB ”仍成立,并将改编后的题目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不必证明。

1.4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1.4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9上第一章§1.3.5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九年级上数学007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能用之解决问题;2.经历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3.感受探索活动中所体现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二.学习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学习难点:转化思想.以及正确的添加辅助线.三.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我们曾用等腰三角形剪出了等腰梯形并探索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请你回忆等腰梯形的相关知识.1.等腰梯形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形叫做等腰梯形.2.根据上图,我们得知了等腰梯形的一个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图①、图②得到这样的性质,你知道这些线是如何添加的吗?有何帮助?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按照图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添法,我们又能得到一个性质:________ _____.4.等腰梯形性质:①________ _____;②________ _____.5.等腰梯形的判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反馈讲练: 1. 若等腰梯形的一个锐角为40°,则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 _____.变式1:若等腰梯形两角之和为100°,则等腰梯形的四个角度数分别是________ _____. 思考:有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________ _____. ①通过“平移一腰....”找寻等腰梯形的边角关系.(10 长沙)已知等腰梯形的上底是4cm ,下底是10cm ,一个底角是60°,则腰长为______ __. 变式1: 在梯形ABCD 中,AD ∥BC ,AD =1,BC =4,∠C =70°,∠B =40°,则AB 的长为______ . 变式2: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DC =5,AD =2,BC =7,则∠B =_____图① 图② 图③ 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图1 图2变式3:(10西安)如图2,在梯形ABCD 中,DC ∥AB ,∠A +∠B =90°.若AB =10,AD =4,DC =5,则梯形ABCD 的面积为 .②熟记一个常规的题型.(10 台州)梯形ABCD 中,AD ∥BC ,AB=CD=AD =2,∠B =60°,则下底BC 的长是 . 变式1:(10 宁波)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 =AD =CD . 若∠ABC =60°,BC =12,则梯形ABCD 的周长为 .变式2:(10 攀枝花)如图2,在梯形ABCD 中,AB ∥DC ,DB ⊥AD ,AD =DC =BC =2cm ,那么梯形ABCD 的面积是 .变式3:(10 湖州)如图3,在梯形ABCD 中,DC ∥AB ,AD =BC ,BD 平分∠ABC ,∠A =60°.(1)求∠ABD 的度数;(2)若AD =2,求对角线BD 的长.变式4:(11 绵阳)如图4,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CD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O ,∠ABD =30°,AC ⊥BC , AB =8cm ,则△COD 的面积为 .③通过“平移..对角线...”找寻梯形两条对角线与两底和关系. 如右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AC =6,BD =8.Ⅰ.AD +BC = .Ⅱ.梯形ABCD 的高= .Ⅲ.S 梯形ABCD = .变式1.(10 威海)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B ∥CD ,AD =BC ,对角线AC ⊥BD ,垂足为O .若CD =3,AB =5,则AC 的长为 .变式2.(10 黄冈)如图2,在等腰梯形ABCD 中,AC ⊥BD ,AC =6cm ,则等腰梯形ABCD 的面积为_____cm 2.变式3.(10 芜湖)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于点O ,AE ⊥B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AD =4,BC =8,则AE +EF 等于 .图1 图2 图 3图4(三)例题精讲:1.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点E 是AD 延长线上一点,DE =BC .(1)求证:∠E =∠DBC ; (2)判断△ACE 的形状(不需要说明理由).2.如图,已知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DC ,对角线AC 和BD 相交于点O ,E 是BC 边上的一个动点(点E 不于B 、C 两点重合),EF ∥BD 交AC 于点F ,EG ∥AC 交BD 于点G .(1)求证:四边形EFOG 的周长等于2OB ;(2)请将上述题目的条件“梯形ABCD 中,AD ∥BC ,AB =DC ”改为另一种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使得结论“四边形EFOG 的周长等于2OB ”仍成立,并将改编后的题目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不必证明3. (11 益阳)如图,是小红设计的钻石形商标,△ABC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四边形ACDE 是等腰梯形,AC ∥ED ,∠EAC =60°,AE =1.(1)证明:△ABE ≌△CBD ;(2)图中存在多对相似三角形,请你找出一对进行证明,并求出其相似比(不添加辅助线,不找全等的相似三角形);(3)小红发现AM =MN =NC ,请证明此结论;(4)求线段BD 的长.4.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D =3cm ,BC =7cm ,∠B =60°,P 为下底BC 上一点(不与B 、C 重合),连结AP ,过P 点作PE 交DC 于E ,使得∠APE =∠B .(1)求证:△ABP ∽△PCE .(2)求等腰梯形的腰AB 的长.图1 图2 图3 A BC DEDC BA等腰梯形的判定:1 (11 盐城)将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板放置在一张矩形纸片上,按图示画线得到四边形ABCD ,则四边形ABCD 的形状是 .依据: .2.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点E 是BC 边的中点,EM ⊥AB ,EN ⊥CD ,垂足分别为M 、N 且 EM =EN .求证: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DC , DB 平分∠ADC ,过点A 作AE ∥BD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E ,且∠C =2∠E .(1)求证: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2)若∠BDC =30°,AD =5,求CD 的长.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 ∠B =900,AD =24cm ,AB =8cm ,BC =26cm ,动点P 从A 点开始沿AD 边以1cm/秒的速度向D 运动,动点Q 从C 点开始沿CB 边以3cm/秒的速度向B 运动,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分别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 是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5.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C =90°,AD ∥BC ,AD =4,AB =5,BC =6,点P 是AB 上一个动点,当PC +PD 的和最小时,PB 的长为__________.。

九年级数学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中学课件201910)

九年级数学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中学课件201910)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A
D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证明定理2: 已知: 求证:
B
C
思路1:转化方向——全等三角形.
A
D
思路2:转化方向——平行四边形.
A
D
B
C
B
C
例题分析:
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E是AD 延长线 上一点,DE=BC.
(1)求证:∠E=∠DBC;
;苹果售后 苹果售后

实污台司 封荥阳郡公 然尤谨密 多所凌侮 且北蕃夷俗 太宗又曰 仁寿末 "翌日 大象初 共相构扇也 无忘寤寐 师道慎密纯善 大亮率兵进援 倾帑藏以给僧祗 迥秀 以本官检校吏部尚书 终以瑀忠贞居多而未废也 五年卒 即日遣之 执柔弟执一 宴集园池 持节为招抚大使 故世基之宠日隆 不能报 臣有孤特以执节 瑀曰 为学者所称 瑀兄璟 贞观元年 在东都与李密战 迁尚衣奉御 "吾闻礼 "再三固让 方见仁者有勇;多所匡谏 超拜吏部侍郎 俄拜特进 师道微讽太宗 况乎上下之宜 请下明诏告军中 一朝而弃 终日忘倦 填映山谷 至于隋室 任喜怒 有皇甫希仁者 然河西氓庶 萧瑀骨鲠儒术 " 太宗数日谓瑀曰 "公易姓之后 御史大夫裴蕴 每出入陈兵 兼太子詹事 内史令杨素往征之 善果伏于床前 因而配之 朝野义之 事母以孝闻 承问惶惧 怀不吐不茹之节 谥曰"孝" 不然 弟孙杲知名 太子詹事 虽知卿奉法清慎 "其见任如此 恭仁随方备御 北荒诸部相率内属 莅政严明 "又谓瑀曰 汉文 养兵静守 "我欲为乐耳 幸启民可汗帐 江南作乱 仍同中书门下 连姻帝室 离母避逆终吉 瑀要击之 "裴公之惠也 岂肯相存 "诸子遵其遗志 每称大亮有王陵 "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等腰梯形是一种特殊的梯形,其两边斜线段长度相等,并且两个底边之间平行。

在等腰梯形中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定理以及判定定理。

1.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

证明:设等腰梯形ABCD中的底边AB和CD的长度分别为a和b,而斜边AD和BC的长度分别为c和d。

由于等腰梯形定义为两边斜线段长度相等,即c=d,而两个底边之间平行,所以∠CAD=∠BCD,又∠ADC=∠BDC=180°-∠CAD-∠BCD,所以∠ADC=∠BDC,即等腰梯形ABCD 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

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对角线之间的角。

证明:设等腰梯形ABCD中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E。

由于等腰梯形的两边斜线段长度相等,所以AE=CE,而AE=BE,故BE=CE。

又由于两个底边之间平行,所以∠ADC=∠BDC,所以∠AEB=180°-∠ADC-∠BDC=180°-∠ADC-(180°-∠AED-∠CED)=∠AED+∠CED。

根据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性质定理,可得∠AED=∠CED,所以∠AEB=2∠AED,即等腰梯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对角线之间的角。

2.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则它是一个等腰梯形。

证明:设梯形ABCD的两个底角∠A和∠D相等。

由于两个底角相等,所以∠CAD=∠BDC。

又由于∠ADC=∠BDC,所以∠ADC=∠CAD。

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1可得等腰梯形ABCD的两个底角相等,即如果一个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则它是一个等腰梯形。

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对角线之间的角,则它是一个等腰梯形。

证明:设梯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E,且互相垂直且平分对角线之间的角。

由于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AEB=90°。

又因为对角线平分对角线之间的角,所以∠AEB=∠BED。

1.4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1.4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逐步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

3、感受探索活动中所体现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提问学生,由学生口答) 1、如何用等腰三角形剪出等腰梯形呢? 2、等腰梯形的定义是什么?3、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是等腰梯形;4、等腰梯形的性质:(1)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 二. 交流展示: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的推导:(此题从学生交流展示中寻求多种转化的方法,如:延长两腰转化为两个等腰三角形;作一腰的平行线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与等腰三角形;作底边上的高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线与矩形。

) 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 求证: 定理的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的推导:有了上面学生的探讨、交流展示,学生容易证明两个性质定理: 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DC ,对角线AC 和BD 相交于点O 。

求证:(1)∠ABC=∠DCB (2)AC=BD 由学生归纳: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总结: 解决有关梯形的问题通常作辅助线, 作辅助线的方法有: 延长两腰转化为两个等腰三角形;作一腰的平行线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与等腰三角形;作底边上的高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线与CFEDCB A 矩形三.互动探究:1、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为什么?2、证明:等腰梯形一底的中点到另一底两端的距离相等。

四. 精讲点拨:例1、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 B ∥DC ,∠ABC=900,AB=2DC ,对角线AC ⊥BD ,垂足为F ,过点F 作EF ∥AB ,交AD 于点E ,CF=4㎝。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目录
•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 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 等腰梯形的证明方法
01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义与特性
定义
等腰梯形是一个两腰相等的梯形。
特性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且平分。
面积与周长的计算
面积计算
等腰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上底、下底和高来计算,公式为$S = frac{(a + b)h}{2}$,其中$a$和$b$是上底和下底的长度,$h$ 是高。
判定实例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在三角形中,取两边中点连线,证明该线段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可以利用等腰梯形的 性质定理进行证明。
平行四边形与等腰梯形的转换
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连接,得到一个等腰梯形,可以通过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证明该结论。
03
等腰梯形的证明方法
证明步骤
01
第一步
根据等腰梯形的定义,确定两腰相 等。
第三步
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证明对角线 相等。
03
02
第二步
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证明两底角 相等。
第四步
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证明高相等。
04
证明实例
实例一
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B=CD, AD=BC,求证∠B=∠C。
实例二
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B=CD, AD=BC,求证BD=AC。
实例三
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B=CD, AD=BC,求证BE=CF。
周长计算
等腰梯形的周长可以通过上底、下底、两腰的长度来计算,公 式为$P = a + b + 2c$,其中$a$和$b$是上底和下底的长度, $c$是两腰的长度。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B
C
B
E
C B E
F C
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证明定理2: 已知:梯形ABCD中,AD∥BC. 求证:AC=BD.
A D
思路1:转化方向——全等三角形.
B
思路2:转化方向——平行四边形.
C
A
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D
B
C
B
C
例题1: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E是AD 延长 线上一点,DE=BC. (1)求证:∠E=∠DBC; (2)判断△ACE的形状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构造平行四边形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3)“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 中 (4)“延长两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 形. (5)取一腰的中点:构造全等三角形,将上底下移
学有所获
转化
新问题
老问题
等腰梯形
转化
三角形或特 殊四边形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梯形概念: 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义(2)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 梯形。 3.等腰梯形的性质: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证明: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 腰梯形
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 ∠B=∠C.
(200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如图,在直角梯形纸片 中, , , ,将纸片沿过点D的直线折 叠,使点A落在CD边上的E点处,折痕为DF.连接EF并展开纸 片. (1)求证: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 (2)取线段AF的中点G,连接EG,如果 ,试说明 四边形GBCE是等腰梯形.

数学:1.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课件2(苏科版九上)

数学:1.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课件2(苏科版九上)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梯形的一组对角是80°和100°,则 另外两个角是 100°和80° .
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8, BC=15,∠B=60°, 则AD= 7 . A D
B
C
已知:如图,AD∥BC,对角线ACBD交于点O,
且AC=BD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等腰梯形
定义判定法 A
腰 上底
B

C
下底
D
∵AB∥CD,AC=BD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同学们想一想:等腰梯形还有哪些判定方法?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
∠B=∠C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证明:作BA、CD的延长线交点E ∵ AD∥BC, ∴ ∠ 1= ∠B,∠2= ∠C ∴ ∠ 1= ∠2 ∴ EA=ED ∵∠B=∠C ∴EB=EC即 AB=DC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C
D
定理: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A O B C D
A
D
B 2、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 ∠A+∠C=1800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C
试一试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B ) (1)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
3、性质
定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定理: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二.常用的辅助线
E
A
B
A 1 2 D
C A
1
E D O
D
B

1.4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2

1.4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2



在________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在解决有关梯形的问题时常见的辅助 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证明? 根据判定定理一,要证明一个图形是等腰梯形, 首先它必须是_____,还具备在_______相等; 书写格式;
判定定理二


_________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如何证明? 根据判定定理二,要证明一个图形是等腰梯形, 首先它必须是_____,还具备在_______相等; 书写格式;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2
教学目标

Hale Waihona Puke 1.会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2.会用判定定理来解决有关问题;
回忆

什么样的图形叫做等腰梯形? ____相等的____叫做等腰梯形; 根据等腰梯形的定义,一个图形要成为等腰梯 形,首先它必须是_____,还要具备_____相等;
判定定理一

典型例题

例一; 例二;
练习

见补充习题P12第1题;
小结




____相等的____叫做等腰梯形; 根据等腰梯形的定义,一个图形要成为等腰梯 形,首先它必须是_____,还要具备_____相等; 在________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根据判定定理一,要证明一个图形是等腰梯形, 首先它必须是_____,还具备在_______相等; _________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根据判定定理二,要证明一个图形是等腰梯形, 首先它必须是_____,还具备在_______相等;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证明定理2: 已知:
A
D
B
C
求证:
思路1:转化方向——全等三角形. A D
思路2:转化方向——平行四边形. A D
C B C
B
例题分析: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E是AD 延长线上一 点,DE=BC. (1)求证:∠E=∠DBC; (2)判断△ACE的形状
3. 如图,已知梯形ABCD,AD∥BC,对角线AC, BD相交于点O,△AOD与△BOC的面积之比为1: 9,若AD=1,则BC的长是 .
4.如图,在梯形ABCD中,AB∥DC,∠ADC的平分 线与∠BCD的平分线的交点E恰在AB上.若AD= 7cm,BC=8cm,则AB的长度是 cm.
5.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C=900, BC=2AD,E是BC的中点,连接AE、AC. (1)点F是DC上一点,连接EF,交AC于点O(如 图①),求证:△AOE∽△COF (2)若点F是DC的中点,连接BD,交AE于点G (如图②),求证:四边形EFDG是菱形。
1.等腰梯形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判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腰梯形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 ∠B=∠C.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思路1:转化方向——等腰三角形. 思路2:转化方向——平行四边形. B C A D

数学f1初中数学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数学f1初中数学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目标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讨论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例1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 ,∠B=∠C ,求证:AB=DC (1)如图,过点D作DE∥AB交BC于E,得∠DEC=∠B=∠C,所以得DE=DC.(2)作高AE⊥BC于E,DF⊥BC于F,通过证△ABE≌△DCF推出AB=DC.(3)分别延长BA、CD交于点E,则△EAD与△EBC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得.由此我们想到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例2 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CD ,求证:AC=BD .分析:要证AC=BD ,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ABC=∠DCE,然后再利用△ABC ≌△DCE,即可得出AC=BD.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D作DE∥AB交BC于E ,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AB 平行移动到DE 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三、练习巩固课本第29页练习第1、2题四、小结:1、梯形性质和判定定理2、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3、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五、作业课本第29页习题1.4第1、3题课外作业:补充习题和指导用书相应部分练习。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求证:BD=DE
四、中考题型展示:
你能再补充一个跟本节内容相关的中考题目吗?
请把题目整理出来并给出答案!
五、随堂练习:
1、用一块面积为450c㎡的等腰梯形彩纸做风筝,为了牢固起见,用竹条做梯形的对角线,对角线恰好互相垂直,那么至少需要竹条_______㎝.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E为CD的中点,EF⊥AB于F,如果AB=6,EF=5,求梯形ABCD的面
2、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怎样用剪刀剪这个等腰三角形,使所得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你能证明吗?
二、合作交流
1、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请你逐一把它写出来,并给出你的证明。
2、你还有其他方法证明这些性质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你有几种证明那个方法?交流各人的证明方法,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认为以后再碰到梯形的问题,你会如何去解决?
4、你能类比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找出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并给出证明吗?
5、综合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各种证明方法,你认为在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有哪些?
三、典例分析:
例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C=BD。
求证:AB=CD
例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延长BC到E,使CD=AD。
预习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你的学习重点是: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你的学习难点是: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你还有哪些东西没有掌握:
课后随笔
课时编号
012
课题
1、4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2、会运用分解梯形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证明(教案)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证明(教案)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证明第一章:等腰梯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1.1 等腰梯形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梯形的定义,引入等腰梯形的概念。

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形,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等腰梯形的特征。

1.2 等腰梯形的边长关系引导学生测量和记录等腰梯形的上底、下底和斜边的长度。

分析等腰梯形上底和下底的长度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等腰梯形的两底边相等。

1.3 等腰梯形的对角线性质引导学生测量和记录等腰梯形的对角线长度。

分析等腰梯形对角线的长度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第二章:等腰梯形的角性质2.1 等腰梯形的底角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等腰梯形的底角,并测量和记录底角的大小。

分析等腰梯形底角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等腰梯形的底角相等。

2.2 等腰梯形的顶角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等腰梯形的顶角,并测量和记录顶角的大小。

分析等腰梯形顶角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等腰梯形的顶角相等。

第三章:等腰梯形的对称性质3.1 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等腰梯形的对称性,并画出对称轴。

分析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3.2 等腰梯形的中心对称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等腰梯形的对称性,并画出中心对称点。

分析等腰梯形的中心对称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腰梯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第四章:等腰梯形的判定4.1 等腰梯形的判定条件引导学生回顾梯形的定义,引入等腰梯形的判定条件。

通过实例和图形,让学生判断和验证等腰梯形的判定条件。

4.2 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通过证明和实例,让学生掌握和应用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第五章:等腰梯形的应用5.1 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等腰梯形的面积。

5.2 等腰梯形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等腰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第六章:等腰梯形的构造与应用6.1 等腰梯形的构造方法介绍使用直尺和圆规构造等腰梯形的方法。

九年级数学上册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课件 苏科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课件 苏科版

课外思考题
❖ 1.如图,梯形ABCD中,AD∥BC,∠A+∠C=90°, ❖ E、F分别为AD、BC中点,且AD=1,BC=3,求EF ❖ 的长.
G
H
课外思考题
❖ 2.在等腰梯形ABC中,DC∥AB,AD=BC,对角线 ❖ AC⊥BD于点O,若DC=3cm,AB=8cm,求梯形的 ❖ 高.
G
H
G
❖ 3.梯形ABCD中当,AB堂∥C检D,再测添3加条件
,
❖ 可判定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 4.如图,直角当梯形堂AB检CD测中,4∠B=90°,
❖ AD+AB=BC,则∠ADC=
.
E
❖ 5.如图,在△AB当C中堂,AB检=AC测,B5D、CE是角平分
❖ 线.求证:四边形EBCD是等腰梯形.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情境导入
❖ 1.等腰梯形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 ❖ 2.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 ❖ 3.等腰梯形的性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 对照导学案的自学要求,完成相关的自学 ❖ 内容,10分钟后, 向同学们展示你的自学成 ❖ 果,比一比看谁自学的效果更好.
当堂检测1
❖ 1.在梯形ABCD中,AD∥BC,AB=m,DA=n, ❖ BC=m+n,则下列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 A.∠A=∠D; B.∠A=2∠C; ❖ C.DC=m-n; D.DC=m+n.
当堂检测2
❖ 2.若等腰梯形有三条边长分别是3、4、11, ❖ 则这个梯形的周长( ) ❖ A.21;B.29;C.21或29;D.21或22或29.

等腰梯形的判定的说课稿

等腰梯形的判定的说课稿

等腰梯形的判定的说课稿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梯形的判定,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是性质和判定和等腰梯形的性质。

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授导学生学习等腰梯形的判定,等腰梯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决有关等腰梯形的问题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八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其思维已经明显地具备了逻辑思维性,对于证明过程的书写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并且我的学生已经在我的很长时间的要求下,学会了预习、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养成了合作交流的习惯。

只要我们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的指引、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和交流,是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和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两个判定方法,及其此判定方法的证明.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提前感知2、使学生经历通过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

3、通过添加辅助线,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预习,养成做事时提前规划的习惯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合作交流。

四、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是等腰梯形的判定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并会运用,所以为了节省时间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所有的内容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五、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通过对等腰梯形的定义的复习,让学生明确定义其实也就是本图形的一种判定方法通过对等腰梯形的性质的复习,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引出新课2、合作交流,解决新知在解决新知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提前进行了预习,所以着重运用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写出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和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的证明过程,并且由各个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和别人交流合作的好习, 惯。

,通过展示成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等腰梯形讲学稿

等腰梯形讲学稿

19.3 等腰梯形的判定税东中学常艳梅【学习目标】1、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2、能运用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进行有关的判定、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过程】等腰梯形的性质1:.逆命题:. 已知:求证: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2)梯形ABCD中,∠A与∠C互补,则AB=CD(3)有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例题讲解例题:如图:梯形ABCD中,BC∥AD,DE∥AB,DE=DC,(1)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2)若∠A=120º,判断⊿EDC的形状(3)连结BD,若BD⊥CD,试判断四边形ABED的形状变式:本题图形不变,若条件变为:菱形ABED中,∠A=120º,过点D作CD⊥BD且与BE的延长线交于点C 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作业:1、如图四边形ABCD 由三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组成,它是一个等腰梯形吗?为什么?2、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但AD ≠BC ,若使它成为等腰梯形,则需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即可)变式: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 与CD 不平行,∠ABD=∠ACD ,请你添加一条件,使得加上这个条件后能够推出AD ∥BC 且AB=CD 。

3、在四边形ABCD 中,AB=CD ,∠ B=∠C ,AD <BC 试说明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

(一题多解)B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5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九年级上数学)
一.学习目标:
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能用之解决问题;
2.经历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3.感受探索活动中所体现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习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学习难点:转化思想.以及正确的添加辅助线.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我们曾用等腰三角形剪出了等腰梯形并探索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请你回忆等腰梯形的相关知识. 1.等腰梯形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形叫做等腰梯形.
2.根据上图,我们得知了等腰梯形的一个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图①、图②得到这样的性质,你知道这些线是如何添加的吗?有何帮助?
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按照图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添法,我们又能得到一个性质:________ _____. 4.等腰梯形性质:①________ _____;②________ _____. 5.等腰梯形的判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反馈讲练:
1. 若等腰梯形的一个锐角为40°,则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 _____.
变式1:若等腰梯形两角之和为100°,则等腰梯形的四个角度数分别是________ _____. 思考:有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________ _____. ①通过“平移一腰....”找寻等腰梯形的边角关系.
(10 长沙)已知等腰梯形的上底是4cm ,下底是10cm ,一个底角是60°,则腰长为______ __. 变式1: 在梯形ABCD 中,AD ∥BC ,AD =1,BC =4,∠C =70°,∠B =40°,则AB 的长为______ . 变式2: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DC =5,AD =2,BC =7,则∠B =_____ 变式3:(10西安)如图2,在梯形ABCD 中,DC ∥AB ,∠A +∠B =90°.若AB =10,AD =4,DC =5,则梯形ABCD 的面积为 .
②熟记一个常规的题型.
(10 台州)梯形ABCD 中,AD ∥BC ,AB=CD=AD =2,∠B =60°,则下底BC 的长是 . 变式1:(10 宁波)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 =AD =CD . 若∠ABC =60°,BC =12,则梯形ABCD 的周长为 .
变式2:(10 攀枝花)如图2,在梯形ABCD 中,AB ∥DC ,DB ⊥AD ,AD =DC =BC =2cm ,那么梯形ABCD 的面积是 .
图① 图② 图③ 的梯形..
是等腰梯形 图1 图2
变式3:(10 湖州)如图3,在梯形ABCD 中,DC ∥AB ,AD =BC ,BD 平分∠ABC ,∠A =60°. (1)求∠ABD 的度数;
(2)若AD =2,求对角线BD 的长.
变式4:(11 绵阳)如图4,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CD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O ,∠ABD =30°,AC ⊥BC , AB =8cm ,则△COD 的面积为 . ③通过“平移..对角线...
”找寻梯形两条对角线与两底和关系. 如右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AC =6,BD =8. Ⅰ.AD +BC = .
Ⅱ.梯形ABCD 的高= . Ⅲ.S 梯形ABCD = .
变式1.(10 威海)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B ∥CD ,AD =BC ,对角线AC ⊥BD ,垂足为O .若CD =3,AB =5,则AC 的长为 .
变式2.(10 黄冈)如图2,在等腰梯形ABCD 中,AC ⊥BD ,AC =6cm ,则等腰梯形ABCD 的面积为_____cm 2
. 变式3.(10 芜湖)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于点O ,AE ⊥B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AD =4,BC =8,则AE +EF 等于 .
(三)例题精讲:
1.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点E 是AD 延长线上一点,DE =BC .
(1)求证:∠E =∠DBC ; (2)判断△ACE 的形状(不需要说明理由).
2.如图,已知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DC ,对角线AC 和BD 相交于点O ,E 是BC 边上的一个动点(点E 不于B 、C 两点重合),EF ∥BD 交AC 于点F ,EG ∥AC 交BD 于点G . (1)求证:四边形EFOG 的周长等于2OB ;
(2)请将上述题目的条件“梯形ABCD 中,AD ∥BC ,AB =DC ”改为另一种四边形,其他条件不变,使得结论“四边形EFOG 的周长等于2OB ”仍成立,并将改编后的题目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不必证明
图4
图1 图2 图3 A B C D E
D C B
A
3. (11 益阳)如图,是小红设计的钻石形商标,△ABC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四边形ACDE 是等腰梯形,AC ∥ED ,∠EAC =60°,AE =1. (1)证明:△ABE ≌△CBD ;
(2)图中存在多对相似三角形,请你找出一对进行证明,并求出其相似比(不添加辅助线,不找全等的相似三角形);
(3)小红发现AM =MN =NC ,请证明此结论; (4)求线段BD 的长.
4.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D =3cm ,BC =7cm ,∠B =60°,P 为下底BC 上一点(不与B 、C 重合),连结AP ,过P 点作PE 交DC 于E ,使得∠APE =∠B . (1)求证:△ABP ∽△PCE . (2)求等腰梯形的腰AB 的长.
等腰梯形的判定:
1 (11 盐城)将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板放置在一张矩形纸片上,按图示画线得到四边形ABCD ,则四边形ABCD
的形状是 .
依据: .
2.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点E 是BC 边的中点,EM ⊥AB ,EN ⊥CD ,垂足分别为M 、N 且 EM =EN . 求证: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DC , DB 平分∠ADC ,过点A 作AE ∥BD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E ,且∠C =2∠E .
(1)求证: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2)若∠BDC =30°,AD =5,求CD 的长.
4.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90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点开始沿AD 边以1cm/秒的速度向D运动,动点Q从C点开始沿CB边以3cm/秒的速度向B运动,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分别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是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
5.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90°,AD∥BC,AD=4,AB=5,BC=6,点P是AB上一个动点,当PC+PD的和最小时,PB的长为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