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例说)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f002d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0.png)
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
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
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 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 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表现手法例说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衬托、 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 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 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 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 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 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 写哀情(乐情)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 的关系。
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 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 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 士登场作铺垫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直抒胸臆: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 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夏 意【北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填空: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 2、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 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 种什么样的心境? 2、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 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诗人悠闲旷达的心 3、“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 境。3、和谐的。林园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 谐?为什么? 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 静谧,与诗人闲适的心境吻合。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 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 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墨 梅【元】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请简析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 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 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托物言志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 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 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 情哀则景哀”。 ②喜景衬哀——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 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 “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 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 一人,这样的衬托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 的主要地位。
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 情哀则景哀”。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
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
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
知识点一、修辞手法▲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拟人。
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夸张。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又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因愁而长,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奇特至极。
4.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用“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
5.象征。
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如以松柏象征坚贞。
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又如以兰花象征高尚。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6.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7.设问。
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海南中学陈星萍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鉴赏古代诗歌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它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而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技法则是读懂古诗词,答好题所不可缺少的。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表现手法——诗歌鉴赏

比 喻 PREFACE
使用比喻时需注意:
1、本体和喻体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所用喻体多为常见,易懂的事物或道理; 4、注意思想感情; 5、多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或道理来比 喻抽象,深奥不熟悉的事物或道理
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具体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技巧
by.罗兮
1
抒情手法
2
描写的手法
目录
修辞手法
4
其他
3
1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评 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用典抒情(引用过 去有关人,地,事,物史实或语言文字)
答题“术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衬 哀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 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
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
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
2.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
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
渲
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
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
染
夜的深和夜的静
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
写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 由一事物联系
Eg. 踏花归来马蹄香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化静为动
1、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2、两山排闼送青来
3、《吴江》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1.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
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一、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
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2、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现就古人在诗词歌赋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简单归纳如下:一、用典(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常见的用典意思投笔:弃文从武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长城:守边的将士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楼兰:边境之敌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杜康:酒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桑榆: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尺素:书信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双鲤,鲤鱼,鲤素:书信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五柳:隐者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鸿鹄:人有远大志向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牧童:淡泊,田园生活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明月:乡愁青云:高的地位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青紫:高官显爵丁香:愁心或情结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悲秋青天:清官落花:伤春落叶:秋天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二、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四、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修改)

3、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 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 籍《秋思》)
(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 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行》《石壕吏》 ②抒情性作品:用行为举止(多为细节) 来抒情。
3、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
例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例2: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例1:“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 乐》)
——以哀景写哀情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例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 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例2:“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 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 谢浑《谢亭送别》)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 一是触景生情, 二是以景结情, 三是缘情布景, 四是寓情于景, 五是景略情在, 六是情景交融。
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 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 吾乡。”(王禹偁《村行》)
①触景生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 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 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 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1)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 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 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 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 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一、抒情方法古代诗词的抒情方式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清高孤傲的形象。
再如徐熙的《三峡吟》中“猿啼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已经明确地告诉给人们诗中的羁旅之愁。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将情感都寄托于客观景物或事物形象之中,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的细节叙述,主要包括即事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即事抒怀。
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内心感受。
如苏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诗中写了海南黎族的几个小童口吹葱叶欢迎诗人的事情,引发诗人“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即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这类诗在高考试卷上是大多数。
如骆宾王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刘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张元�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行云)》、韩��的《残春旅舍》等都是。
3. 用典抒情(借古抒怀)。
用典就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和愿望。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近几年用典抒情在高考试卷上出现得越来越多。
如张元�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行云)》最后一句“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就是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诗人用廉颇自喻,老而不服老,表现出坚决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苏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溪边自有舞雩风”,化用《论语》中“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典故,表现自己逍遥自在的情趣。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彩渲染)侧(烘托)、点面
法
–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上下
– 感官角度:视、听、嗅、触…(相结合)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 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 麻。 ②回忆过去。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 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 李煜《虞美人》: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 ③设想未来。 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 抒情技巧(直接、间接)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诗
– 间接抒情:
歌
常 (借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以景衬情 (借物)托物言志(象征)
见
(借事)用典、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表
• 描写技巧
现
手 – 虚实(虚:梦境、想象、回忆)、动静(以 动衬静、化静为动)、正(白描、细描、色
中
国
古
代
表现手法例说
诗
歌
鉴
赏
表现手法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
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 表现手法。
• 常用修辞
•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问、设问、 借代、双关、互文、通感、反复、顶 真……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答案] 细节描写。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 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验证自己的疑 惑和担心。 这一动作细节表现出对家乡亲人 无限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
其中,修辞手法是指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象征、双关、设问、反问等手段,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将一个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个事物或情景,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形象化抽象的概念。
例如,XXX的《望洞庭》中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拟人是指将非人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例如,XXX的《新晴》中将XXX“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XXX“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情景的描述,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夸张。
例如,XXX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XXX”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又如XXX的《秋浦歌》中,白发长达三千丈,表达了深重的愁思,引人深思。
借代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例如,XXX的《如梦令》中,“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形象生动。
象征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以兰花象征高尚,都是常见的象征手法。
双关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例如,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是双关修辞。
XXX的《竹枝词》中,“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设问和反问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XXX的《双调,蟾宫曲》中设问“问人间谁是英雄?”,XXX的《叠题乌江亭》中反问“肯为君王卷土来?”都是生动的表现手法。
总之,修辞手法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运用各种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
1.直抒胸臆是指直接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