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期末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分立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义,“推广论”实际上抹煞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篇一关于马克思哲学本质的思考【摘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分立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义,“推广论”实际上抹煞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错失了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实践。
文章从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马克思哲学中自然和历史的关系,得出马克思创立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其哲学的本质。
我们应在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和充分重视实践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传统解释(一)传统阐释路线的解释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追随者和阐释者中存在着一条以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阐释路线。
其中,恩格斯起着核心作用。
他在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辩证法”。
这一思想体系经过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发展和传播,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并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最终形成了关于马克思哲学具有权威性的阐释模式,直到今天仍对中国理论界有着重要影响。
斯大林曾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
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论: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无外乎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结果(即“推广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摘要: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社会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发展、中国国情正文: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
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
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
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
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
如果说,马克思在书房里研究所得的科学发现都是着眼于“改变世界”而不只是“解释世界”,那么,作为他伟大业绩的另一面即社会舞台的活动,那就更是直接从属于“改变世界”的工作了。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对于“改变世界”是直接而现实的实务,所以它才能那么强烈而大量地吸纳思想家的时间和心智。
“改变世界”这一非常的任务,正要求它的奉行者具备非常的思考深广度和非常的实践意志。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马克思既是传统哲学批判精神成果的积极继承者,也是变革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伟大革命者。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篇一摘要: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马克思既是传统哲学批判精神成果的积极继承者,也是变革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伟大革命者。
马克思以实践的方式解决了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批判精神;实践一、批判成为哲学的内在本性何以可能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源于惊异,惊异中包含了批判的基因。
关于哲学的特点,罗素解释说:“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
哲学对于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从这些原则中找出它们的不一致来;只有在找不到摈斥它们的理由的时候,才把它们作为批判研究的结果接受下来。
”[1]125现代德国哲学家石里克指出:“哲学事业的特征是,它总是被迫在起点上重新开始。
它从不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它觉得对任何哲学问题的每个解答都不是确定或者足够确定的。
它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头做起。
”[2]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一切根本性问题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哲学或者远远超出它的当下现今,或者反过来把这一现今与其先前以及起初的曾在联结起来。
……哲学本质上是超时间的,因为它属于那样极少的一类事物,这类事物的命运始终是不能也不可在当下现今得到直接反响。
”[3]哲学需要批判,也必须批判,批判是哲学的内在本性。
问题是如何理解哲学的本性是批判的呢?黑格尔在《小逻辑》的导言中指出:“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如果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这话是对的(这话当然是对的),则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期末结课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期末结课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变革的必然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变革的方向和动力。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看待历史和现实的视角。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鼓励我们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要注重把握普遍规律,同时也要考虑到特殊情况和个别因素的作用。
这一观点使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避免机械简单化和主观臆断。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社会变革和挑战的科学方法。
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准确把握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本质,通过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和挑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反映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方法。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辩证唯物主义的现代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和冲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对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思维的方法。
在当代社会,二元对立思维的弊端逐渐显现,无法解决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5000字篇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哲学20_年10月,笔者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国外的同行们得知我从事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哲学研究,就向我推荐海勒娜·希恩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哲学》一书。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这样的主题,是否值得推荐和研究,应该取决于如下几点:第一,是否对马克思主义有新的看法?希恩认为,“这部著作尝试给予马克思主义发展作为科学哲学的一种历史阐释,以及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的一种哲学分析”?①。
第二,对科学哲学有无新的创意?希恩认为,根源于马赫和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哲学“是一个过于狭窄的基础,太苛刻的使用标准,漏掉了太多的也都是太真实的画面”?②。
第三,国内的研究状况如何?结果不是太令人满意。
回到国内后,我曾咨询过从事自然辩证法方面的专家对于海勒娜·希恩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的看法,他们大多语焉不详,有人认为该书属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属于自然辩证法或科学哲学领域;我又问过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是否了解海勒娜·希恩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他们也大多不知所云,认为该书属于自然辩证法或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
进一步查询后我发现,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中曾将海勒娜·希恩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列为参考书,学界前辈张华夏先生曾在《罗伯特·科恩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与自然观——兼论什么是广义的自然辩证法》一文中将其列为参考文献。
国内对海勒娜·希恩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的了解,仅限于此。
海勒娜·希恩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哲学》出版于1985年(1993年新版),至今已经有四分之一个世纪,对于一部出版了近30年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哲学方面的学术著述,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自然辩证法(或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某种偏狭,值得我们反思。
马克思哲学原理参考论文3000字(3)
马克思哲学原理参考论文3000字(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篇三导读: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经得起考验的,资本主义的大厦并不是到处都很容易被冲塌的,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在原来资本主义不发达或很不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但造成困难的原因多少都与这些国家原有的资本主义不发达而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有关,只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本世纪后半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发生的改断。
所有的历史事实一方面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经得起考验的;另一方面又表明,资本主义的大厦并不是到处都很容易被冲塌的。
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在原来资本主义不发达或很不发达的国家,因而,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能不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
虽然不同国家的情况有别,困难的程度各异,但造成困难的原因多少都与这些国家原有的资本主义不发达而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有关。
可惜,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天真地以为,只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就能自动地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果不能这样,那就把这种制度搞得更“纯”一些。
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世纪后半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发生的改革,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它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归根到底要能适合该国的实际,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努力探索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的中间制度层次,而这就需要改革。
人们有理由相信,也有理由希望,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这种改革经验能够被提升到更加系统、成熟的理论形态,从而大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域。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3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范⽂3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摘要:本⽂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产阶级⾰命学说。
⼜从思想表述的⾓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系统。
⽂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正确的思路。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笼盖四⼗年的总纲领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配了他的思想研究⼯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
三⼗⼋年之后,当他的全部⼯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次意识到本⾝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解放条件的现代⽆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的使命”[1]。
显然,这毕⽣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七岁上⼀语定平⽣,⽽忽视他⼈⽣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
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抉择,1846年便投⾝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理基础。
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轮太阳在马克思⼼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个春秋的⼈⽣⾏程。
⼀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其对奉⾏者的⼈⽣覆盖⾯便愈益宽⼴。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篇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的认识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身参加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翻身求解放斗争的实践中建立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研究以前的关于人的哲学思想,批判的吸收其中合理的科学的因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提出改变人性获得全面发展的科学合理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认识一、引言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所讲述的思想和所蕴涵的内涵十分的丰富,并且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
早期的马克思曾经受过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受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为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按照马克思的见解,人的本质就是自主劳动,就是自主的社会交往,就是自由自觉的特性。
恩格斯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1]这就是我们奋斗的大目标。
二、概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西方人的哲学的发展史,是思想家门对人类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的人的哲学;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人的哲学;文艺复兴以后的人的哲学。
古希腊人抱着宇宙论的拟人观,认为人同一切东西和活的存在物,其中也包括神,一起生活在统一的世界中。
“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
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
”[2]他们认为真理、社会设施、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
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人的哲学,是在封建专制制度和神权的统治下发展的。
所有的____伦理学家都把禁欲主义作为信条,极力反对和蔑视人们对物质幸福的追求,只有来世的天国生活才是真实的、永恒的和幸福的。
对上帝的态度成为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
欧洲的资产阶级萌芽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16世纪普遍于西欧各地。
资产阶级一开始便面临着长期的反封建斗争,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当时采取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形式,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反封建斗争,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反对封建主和教会的专制,这就是人道主义。
关于马克思哲学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论文马克思的哲学是伴随着现代人文科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批判理论,该理论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马克思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马克思哲学论文篇一马克思与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是伴随着现代人文科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批判理论,该理论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马克思的哲学超越了传统经院哲学的局限,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系,构成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十分重要的政治与历史力量。
即使在“后1989年代”的今天马克思依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伟大的综合性哲学以及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视角。
一、马克思哲学的诞生:一个革命的黑格尔派的生活和时代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
虽然他的父亲皈依了____,但马克思的祖先却是犹太人。
而威斯特法伦则给马克思引介了法国革命的激进思想家和乌托邦思想家。
直到1836年进入柏林大学,马克思才系统地研究黑格尔,并在青年黑格尔运动的热烈气氛中被卷入当代哲学的辩论。
从黑格尔那里,马克思收获了一种由启蒙理性改造而来的批判和反思方法,并借此抨击已经过时的思维与社会模式,同时建立自己的思维及批判方法。
在早期的文章中,马克思呼吁“实现理性”、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1]。
黑格尔认为理性在普鲁士已经实现,但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却声称,德国的现状极其落后、低劣、过时和非理性;对于黑格尔来说,君主和官僚代表普遍利益,而对于马克思来说,这些是虚假的普遍性。
因为只有无产阶级代表着解放者的普遍利益,其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
对青年黑格尔派来说,个人和社会解放的关键是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和他同时代的进步青年把现代思潮和现代社会看做典型的非宗教。
他们深受施特劳斯(1835)圣经批判和费尔巴哈宗教人类学批判的影响。
因为施特劳斯对福音书的神性提出了质疑;马克思的好友布鲁诺·鲍威尔则对圣经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声称圣经故事是纯粹的神话;费尔巴哈则以其著名的投射说揭示了宗教的人类学起源。
马克思论文5则范文
马克思论文5则范文第一篇:马克思论文有尊严的活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会摘要:温家宝总理在解释“尊严”的涵义时说,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人民,就是每一个人。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
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不仅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和重要方法,而且给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尊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这是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的一句话。
同样的话,温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强调过。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国家总理两次提到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这句话让人不由得眼睛一亮。
尊严,《辞海》解释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而温总理认为“尊严的活着”有三层含义:第一,“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 第二,“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
” 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我们要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总之,在物质需求和社会权利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个人能够凭借自我意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为“有尊严的活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也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这就是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形成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组织起来的联合体,个人真正地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类彻底地获得了解放。
纵观历史,人类为了摆脱被奴役的生存状态,获得相对的生存自由,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应把握深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篇一浅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专题教学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突出地面临着教学内容多、授课时间短的问题,按章节讲授教材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教学专题教学容易抓住重点和联系现实,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兴趣,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实效性的一种尝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应把握深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必要性问题专题教学法是一种非常规的教学方法,它一改以往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章按节讲授教材的传统,主要是教师结合社会、学生和教材实际选定几个主要问题,围绕这几个主要问题,分教师分专题进行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体现着这些年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成就,但也面临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等问题,而专题化教学则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实效性的一种尝试,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1.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的需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阶段,即“以课堂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跟着教学计划走,围绕教材转,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锁定在课堂上”,[1]以教科书的章节乃至每个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失去了自主性、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使学生理解、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考核上仍以期终闭卷考核为主,这虽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但容易导致学生走入“为考而学”、“为考而背”的应试教育的误区,无法达到通过考核强化“两课”教育功能的目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质和总体精神面貌的一些根本观点和看法。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篇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质和总体精神面貌的一些根本观点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疑要从创立这一哲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研究入手,而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是由其文本、文献资料的保存、收集、整理、翻译、出版、阐释和宣传构成的,不仅在文本的编辑、理解、翻译上存在着争议,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理解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演变的形态理解方面,人们也往往存在很多分歧。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文献研究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不应成为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总体上具有客观确定性、真理普遍性、逻辑一贯性而且具有完整系统性的理由。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演变发展的主线和基本的逻辑框架,勿以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主张的非基本理论、非基本观点和方法、对非正式文本的研究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及对正式文本主体思想的研究,勿把马克思后来明确放弃或已经予以更新改造的思想文本当做体现马克思主题思想或基本思想的文本,勿把马克思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前那些在旧哲学影响下形成的思想和逻辑视为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核心思想和逻辑。
马克思自1845年以后所建构和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具有整体一体性和逻辑一贯性,任何割裂与肢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以偏概全理解方式都必然会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会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宗旨和本质理论特征。
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然就应有一个整体性或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作为基本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首先给哲学观下一个定义,从字面来说,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
它不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观念”,而是构成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篇一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首先给哲学观下一个定义,从字面来说,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
它不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观念”,而是构成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它决定该种理论的生命力,构成该种哲学理论与其他的理论的原则区别。
与其说它是托马斯·库恩的较为复杂意义上的“研究范式”,毋宁说它是伊姆雷·拉卡托斯的较为单纯意义上的“理论硬核” 。
[1]这个硬核包括哲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特征和功能等。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
为了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追本溯源。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对象,从四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而且对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进行自我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深入人心的真理变成了束缚人的教条。
哲学的目的是要解放人的思想,这种行为与哲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有人断言,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不是科学的。
我想,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实质上则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威严。
这样做将会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停滞不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开放的理论系统,必须在批判中萌发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中,引用原子的偏斜运动,阐述了倾斜运动对直线运动的脱离,表达了一种自由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论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曾是我国哲学界讨论得较多的论题之一。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论文篇一摘要:有的学者认为,肯定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具有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和思想理论背景、肯定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向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转向,会导致将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相提并论。
本文认为,这种肯定是马克思主义的求实态度的体现;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仅不会导致相提并论,反而能更好地突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伟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相提并论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5-0113-07作者简介:刘放桐,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433)一、为什么要重谈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曾是我国哲学界讨论得较多的论题之一。
我曾较早参与,并在十多年前就提出: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化不能简单看作是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而是哲学思维方式上一次重要的转型,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超越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些局限性上,西方哲学家进行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既有原则区别、又有重要的共同之处。
我的这种见解正是基于对革命变更与现代转型的比较研究得出的。
我在此之后发表的一些论著继续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这方面的问题。
为了把对此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化和具体化,近几年我主持了一个“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课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19世纪西方各国哲学的变迁结合起来研究,进一步论证和阐释了上述见解。
我的见解并非个人标新立异。
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界众多专家、特别是重新研究过现代西方哲学的专家,大都主张抛弃以往那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绝对对立起来,并对后者简单否定的态度,纷纷着手重新研究这两种处于同一时代的哲学的关系。
马哲论文文档
马哲论文引言马哲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哲关于人性、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论述,以及这些论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人性观马哲的人性观主要包括人的自然状态和人的本性。
他认为人的自然状态是自私、好斗和贪婪的,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是不可信和不可控的。
然而,马哲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教育的,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本质上是善良的,只是被恶劣的环境所扭曲。
政治理念在政治理念方面,马哲主张天命论,即认为君权是由天命授予的。
他认为君王是上天的代理人,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和确保人民的安康。
马哲提出了“忠”、“孝”和“仁”的政治理念,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亲情。
他主张君主应当是一个仁慈和睿智的人,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
社会秩序马哲对于社会秩序的观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君主的仁政和人民的品德之上的。
马哲提出了“礼”的概念,认为人们应当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主张“礼乐教化”来约束人的行为,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力量来塑造人的品质和行为方式。
马哲思想的影响马哲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人性观和政治理念被后代的思想家所借鉴和发展。
马哲的“性善论”影响了儒家思想,进一步加强了对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的重视。
他的政治理念对于后来中国王朝的建立和治理起到了指导作用。
马哲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也启发了后来的思想家,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通过研究马哲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他对于人性、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马哲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马克思的哲学着眼于德国古典哲学,通过批判地继承与改造,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双重超越。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篇一马克思的哲学着眼点【摘要】马克思的哲学着眼于德国古典哲学,通过批判地继承与改造,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双重超越。
这种批判与超越,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和品格,值得我们去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的哲学;着眼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与超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着手于德国古典哲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造,然而这种改造,既不是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的机械组合,也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翻版,而是批判与超越。
批判与超越精神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的哲学是在不断批判和超越中确立的,也是在批判和超越中发展的。
正是由此,马克思才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一、从德国古典哲学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从接受黑格尔到批判黑格尔再到超越黑格尔马克思接受黑格尔哲学起因于法学研究中心的困惑。
他说:“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他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
”他通过研究黑格尔哲学,发现黑格尔强调的是应有与现有的统一性。
黑格尔的矛盾方法,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为解决应有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之间矛盾成为可能。
他不仅接受了黑格尔哲学,而且一时还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然而德国的社会现实又使他产生了新的思想困惑,他发现自己信奉的黑格尔哲学无法合理解释现实生活。
在自我意识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力求调和现实世界,而青年黑格尔派把自我意识凌驾于现实之上。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但调查为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生极度缺乏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感性认识,他马克思的头像,从老师嘴里知道马克思其人,从考试中知晓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因而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回想曾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里没有一个老师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过马克思其人其事,因而非常惭愧的是:几年过去自己对马克思的深刻印象就是那张大胡子的大头像和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然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大学生,我们的目标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重新认识马克思,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坚定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明确实践主题主题决定方向,“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主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教学实践的目标是通过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他对人类的贡献、社会影响、治学精神,进一步交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巧妙安排课时本内容安排在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后,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前,在第一节介绍理想、信念、信仰的内涵,突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之后,引入第二节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四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国的信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前,在中间穿插这一实践活动,从逻辑上承上启下,从心理上尽量减少学生对该主题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也由于采取先入为主的心理策略,更能增强学生的印象。
因时间有限安排2课时即可,第一课时教师讲授,第二课时学生交流。
三、精心构思实践(一)教师准备,精心介绍。
对马克思其人其事的介绍不计其数,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教师应在充分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最典型的资料,提炼最精简的语言,凭借最生动的感情,精心推出打动学生的在介绍之前应提供几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边倾听边思考,例如:“我最佩服马思主义创始人,第一国际组织者、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2.马克思生平马克思出生于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到柏林大学论文在耶拿大学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因而未答辩即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民可以砍柴、放牧。
有关马克思哲学的论文
有关马克思哲学的论文马克思哲学观是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性观念体系,它系统的回答了时代问题和前沿问题。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有关马克思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有关马克思哲学的论文篇一论马克思的哲学观摘要:哲学观是对哲学整体性的透视,是反思性的。
哲学观的研究在每一个哲学体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立命之本,是树木之源,是哲学研究具体问题的根基,是一个时代哲学研究日益成熟的标志。
马克思哲学观是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性观念体系,它系统的回答了时代问题和前沿问题。
马克思所理解的哲学,即哲学观问题,不是哲学的一个问题,而是全部哲学中的根本问题,是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哲学观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扬弃并发展起来的,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是一切批判性问题研究的前提。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就应该始终站在现实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关键词:哲学观;形成过程;新起点;超越一、哲学与哲学观问题什么是哲学,这是哲学观的首要问题。
哲学是不是等同于哲学观,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否是同一个概念,这些都是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的问题。
哲学观就是关于“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它是任何一种哲学理论、一种哲学学说、一种哲学体系、一种哲学派别、一种哲学形态本身所具有的。
任何一个哲学家在提出自己的哲学学说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时,都会形成自己的哲学观。
哲学观它不是哲学学说中的一个概念,它是哲学体系中的基石,是哲学理论中的“核心9观念”、“中心灵魂”,它构成此学说与彼学说的的原则性区别。
如果说哲学观是任何一种哲学理论和哲学学说内在所固有的“哲学观念”,那么“哲学观问题”则那“哲学观”作为“问题”来研究。
也就是把“哲学观”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
关于这种哲学研究我们可以称之为“这学学”研究,这就好比我们的“物理学研究”“生物学研究”一样,也是一种“元哲学”研究,或者是本元最初研究。
所以“哲学观”研究和“哲学观问题”研究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1 【摘要】对于个⼈创新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哲学思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的综合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个⼈创新⽴场的基础,以其实践性、唯实性、抽象性和辩证性、批判性等特征,同样具有激活⼈的创新⽅法,指导⼈的创新理念,为实现个体的创新过程提供创新素质价值,⽆疑是个⼈发展的重要⽆形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创新素质;特征研究;形成过程 创新素质⼀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构成创新智慧的基础。
我国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对于传统单⼀创新素质的解决思路与⽅案显得局限,⽽为了寻求更为智慧的解决路径就需要从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强化创新思维能⼒训练,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对于激发⼈的创新能⼒的整合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以创新精神为主导的哲学观,在尊重实践、科学、辩证地反思与批评中,更能够引领个体从综合能⼒的展现中来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当前创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仅是我们全⾯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更从其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创新价值中客服⽚⾯思维的局限性,增强个体创新素质综合能⼒的有效提升。
1.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及思维表现 1.1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和“素质”两个词,其内涵的把握应该从两者的组合上进⾏解读。
对“创新”的定义,有学者提出创新是对新事物的开发过程,或者是运⽤知识来创造或改进新事物的形成过程;还有学者从环境学上将对⼀个组织或⼀定环境的重新接受,并被应⽤到新的实践或制造物中的过程。
对于“素质”的内涵,⼼理学认为,主要是有机体天⽣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理特性,如神经系统、⼤脑及其他感官的特性,是构成个体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可见,对于创新素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个体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运⽤多种⽅式⽅法来创造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的⾼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素质,既包括认知领域的创新素质,也包括实践领域的创新素质。
创造⼒理论创始⼈JP熊彼特提出,个体创造性特征包括智⼒因素及⾮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