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a9b54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c.png)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够。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强调重点,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阅读,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如“涟漪”、“峭壁”等;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小石潭的景色特点及其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品味文章精彩语句,如“潭影空人心”、“山色有无中”等;探讨作者以景抒情的写作特色;学写游记,培养观察自然、表达感受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1.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教学,采用更多有趣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自信心。
3.提高自己的引导和启发能力,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4.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强化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小石潭记》,使学生能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自然景观之美,学会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a131840b4e767f5bcfce7b.png)
3.欣赏小石潭明丽秀美的景色,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内心情感,注意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欣赏景物描写之美.体会情景交融之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美读美悟,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人情入境,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志士之悲。
【投影显示】钓徒
我是寒江上垂钓千年的钓徒/千与千寻/千年孤独/千山雪湮灭了我的来路/万径鸟音绝我迷失了归途/身如不系舟心如菩提树/披蓑戴笠我只是钓徒/钓雪钓静钓孤独
【学生回答】这是柳宗元的《江雪》,从诗中能读出一个孤独的柳宗元,一个高傲的柳宗元,一个倔强的柳宗元。
【教师引导】这首小诗还表现出大文豪描山绘水的高妙手笔。孤傲的柳宗元走进永州的山山水水,写了流传千古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其中的一篇《小石潭记》,领略他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体会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动人情感。
(板书:景语皆情语)
【学生展示】看到了快乐调皮的鱼。作者先写鱼“怡然不动”,接着写它们的动态——“俶尔远近,往来翕忽”,这样动静结合,写出了鱼的调皮可爱,“似与游者相乐”,好像故意和人捉迷藏逗乐一样。
【学生展示】“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空游”等都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表现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学生齐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师引导】一切景物皆情语,作者寥寥几笔勾画,青山、奇石、翠树、美潭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作者也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色中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游览小石潭,看看还能看到怎样的美景?本段除了欢乐之情,还有一些句子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赞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7d990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d.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是篇很好的写景抒情文章。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手法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针对本课文,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解析资料:分析课文内容,为学生提供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的语言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61873c5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5.png)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文章以记叙为主,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孤寂。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有所了解。
但本课中的有些词语和句式较为复杂,学生理解和运用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孤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小石潭的美景图片和相关音乐;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目标和时间安排;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石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04260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0.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所谓教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安排和决策。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心境的两个字。
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
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说明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764d3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d.png)
明确: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②写潭中的游鱼
③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④写小石潭的气氛和感受
⑤交代同游者
三、再读课文,探寻潭“美”
1.再次浏览课文,思考: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利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2.请同学们简要的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其余再见《导读》P85、86。
3.我们有学过他的文章吗?《黔之驴》——柳宗元(唐)——寓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以及句读——生散读——生个别读。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与句子。
3.为何取名为“小石潭”?
明确:“全石以为底……为岩”,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钴母潭记》、《小石潭记》、)等八篇,被公认为山水游记中的佳作,合称《永州八记》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环境过于凄清让作者想பைடு நூலகம்离而去)
所以,作者的情感是有所变化的,从全文来看,作者虽然一时陶醉于美景,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而忧伤凄苦之情却始终无法排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f3947f0750e2524de4187e6d.png)
人教版语文八下《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课题小石潭记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但、辞、涉猎”等文言词语。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正确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叮……叮……”宁静的山谷里传出清脆的音响。
这是什么声咅?(展示图片)这是仙乐传入人间?让我们随柳宗元去一探究竟吧。
(展示图片)听。
用一段环境描写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听朗读,思考下而问题。
1、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治然/不动,俶尔/远逝。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四面/竹树坏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根据你听到的读咅,为下面词语中加点字听,并在文中找相关句子。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结合注解初步理解文意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蓝色)注上拼咅。
篁竹(huang) 卷石底(quan) 为土氐(chi )• • •为堪(kan) 参差披拂(cen ci)彳台然(yi)• • • •悄怆(qidochudng)清冽(lie)珮坏(pGi)• • • •俶尔(chfi)往来翕忽(xl)• •3、比较下面两组字的音、形、义。
「冽:凛冽。
天气寒冷。
1洌:清洌。
水清澈透明。
J珮:同“佩”,玉做的装饰品。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Z 一。
口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e35ab0783e0912a3162a9a.png)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能熟读全文;2.识记并理解前两段话重点字词解释,熟练翻译文章前两段。
【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曾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
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后入学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在此十年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后又加贬柳州,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又是一不幸的人。
【文本链接】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额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就是一篇叙事记物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余秋雨先生曾在《柳侯祠》中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悟,与自我对话!”【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清冽.( liè)为坻.( chí)为屿.( yǔ)为嵁.( kān )参.差.(cēn cī)披拂.(fú)佁.然( yǐ)俶.尔( chù)翕.忽( xī)寂寥..( qiǎo chuàng )幽邃.( suì)..( jì liáo )悄怆【互学探究】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①发现小潭(闻声—见形)——②潭中景物(水、石、树、鱼)——③小潭源流(溪身—岸势)——④潭中气氛(气氛、感受)3.在熟读课文的理清线索的基础上,精读课文词句并准备翻译句子。
第一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d2452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c.png)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
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学情分析: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文言实词,也能准确理解重点虚词的作用。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学习本文学生具备的已有能力是会使用工具书疏通文意,能结合重点词品析作者的情感,能概括段落大意。
学生的对柳宗元有一定的简单了解,结合背景对作者的内心感受应该有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也有发现游记散文特点的兴趣。
教学目标:1.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永州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42ed9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3.png)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语言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摹的方法,提高品读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预习课文,在工具书、注释、老师指导等帮助下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2、细读课文,合作交流掌握课文景物特点和写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笔下的小石潭之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领略文中自然风光的美。
2、结合作者生平,理解小石潭美景背后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致分析小石潭景色,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掌握描写景物、游记的方法。
难点:1. 部分写景手法的理解。
2. 作者借景抒情传达的孤独、郁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的文人用他们的笔墨描写过优美的山水,比如说我们以前学过: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郦道元在《三峡》中也有“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这样引人入胜的景色。
可以说优美的山水诗文不可枚举,那么今天让我们跟随柳宗元一起走进小石潭,看看又是怎样的一幅山水画呢?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篇游记的呢?(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上课之前呢,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同学们这篇文章哪些字词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呢?伐竹取道,下见(jiàn)小潭卷(juǎ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嵁(kān)青树翠蔓(wàn) 参差(cēn cī)披拂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犬牙差(cī)互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suì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小岛,成为突出的石头,成为岩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80042cf705cc1754270921.png)
26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细致地观察和生动地描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对精彩语段进行品读。
2.指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其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风景图片。
(配乐)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齐声读四、翻译(四人小组边读边译)1.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2.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1.思考:(1)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2.明确:(1)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抒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1.逐步引导: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景致幽静。
2.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八、布置作业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九、板书设计26 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借幽深冷寂之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9b2c189b6648d7c1c746c2.png)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小石潭记》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传统文言篇目。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所在。
本课设计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领会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以及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质疑答辩,归纳总结进而生成自己深入、独特的见解。
而后通过主题阅读丛书中的相应篇目,引导学生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意识及能力。
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本课内容在单元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本文的学习,无论是从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本还是领会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以及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第三单元乃至全册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3.分析如何将《主题学习》丛书与课文内容教学有机结合。
学习《小石潭记》,要注意作者以景物的变化显示文章波澜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抒情,以景言志。
《明月清泉自在怀》《柳宗元与永州山水》两篇文章,皆是作者领悟山水情怀的文章,文采与情怀俱佳。
三、教学目标反复诵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诗人情怀,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自然之美。
四、重点难点1.对比作者写景感悟的不同手法,学会赏析写景佳句。
2.感悟诗人的山水情趣和理想,提高个人审美情趣。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1.学会赏读。
自读勾画写景的佳句,用声音把景物之美表现出来。
2.学会有效率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学会批注课文,质疑课文内容。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交流: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景色怎么样?心情如何?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7be0be4028915f804dc2bb.png)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秀美的记游文章,文中之景很秀美,文章的结构布局也很秀美。
作者在文中写水声,写小潭,写岩石,写树木,写潭水,写游鱼,展现出一幅幅绘形绘色的微型风景画;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被贬滴永州之后寂寞凄凉的心情。
学习这篇文章,先要反复地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内容,感受文章顺序,感受文中景物,感受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品析与欣赏。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多篇文言诗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文章。
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但对于作者寄寓的情感,学生把握起来有些难度。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有位女教师写了一封被誉为史上最牛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92fc99168884868662d669.png)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全文。
2、全体感知并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经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才干。
4、掌握常用白话词。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征。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进程一、导入大屏幕展现景色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洪亮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建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员渐渐导人(充溢人文关心):同窗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散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愉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幽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响,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动我们心境的最好中央,假设我们觉得身体有些疲倦,假设我们觉得心境有些烦闷,我们无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冤家。
明天教员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中央。
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经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离开了小石潭……二、感知课文1、教员领读课文,先生思索:课文是依照什么顺序写了什么内容?用繁复言语概括。
〔旅游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教员提问,并让先生在原文找出有关句子。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3〕哪些段落在描写小潭源流和潭中气氛?3、逐句停止翻译。
先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三、精读赏析1、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在小石潭欣赏时的心境如何?并找出原文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乐——忧〕2、作者为何而乐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水声美、猎奇心。
〔2〕景美而乐。
请先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石:美树:茂水:清〔正面描写〕鱼:情〔动态结合〕3、作者为何而忧呢?〔环境:幽静冷寂身世:被贬〕4、全文写乐与忧有什么关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因忧而寻乐,得乐而暂时忘忧,因乐而再次勾出忧〕〔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3f1465a6c30c2259019e8c.png)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大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情分析(1)基本情况: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阅读量少,视野比较窄,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加之文言文年代久远,文字形式远离现代生活,多特殊的语法现象,一些艰涩难懂的实词和句子费时费力但却难懂其意,不愿意深究弄懂,但是学生好奇心强,心地单纯,心无旁骛,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2)教学起点:学生在之前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过“而、但、以、乃、为”等文言词汇的用法,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在诵读中也有一定的阅读体验,但是词类活用尤其是使动和意动用法判断不到位,部分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的翻译还习惯用现代汉语思维,部分一词多义还不能完全掌握,对于文章主题的领悟比较欠缺,所以在教学文言文时以激励为主,提高学生兴趣和能力。
在学习中还需对知识点进行前勾后连,及时总结,形成体系。
(3)预期目标:以抓大放小为原则,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在品读中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在教学中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练习法等来突破重难点。
3.教材分析本学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意在进一步感受古人的思想和志趣,陶冶情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体认,提高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本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学习本单元的古诗文以诵读文主线贯穿,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22a1a658fb770bf78a55eb.png)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3.理解作者贬居时的心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想:以读促教,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三、预习检测1、作者作品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
《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c73b676bd97f192379e94e.png)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学准备】⒈课前请学生借助书下注解及工具书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为、之等)。
⒉教师分发柳宗元生平资料,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目标】⒈通过诵读,理解小石潭的独特。
⒉反复诵读,推敲、揣摩作者对小潭描写的妙处。
⒊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独心境。
【教学重点】⒈推敲、揣摩作者对小潭描写的妙处。
⒉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独心境。
【教学难点】作者的处境与文中透露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积累与展示课前教师把课文的四节内容(文章最后一节除外)分配给四个小组(把班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八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确定词语讲解的重点,按小组上台展示各自组内的自学情况。
想法:课堂是学生的,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有能力自行解决基础内容,确定重点词语的讲解。
分小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上台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魄,也增强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研读与理解(一)一个奇特的小潭⒈这是一个奇特的小潭,奇特在哪些方面,至少写出三点。
(提示:最好引用原文句子也可自己概括发表看法!)明确:①小潭位置奇特,比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构造奇特,比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③周边环境奇特,比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潭水奇特,比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⑤形态奇特,比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⒉赏析下面文字: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头”能否换成“条”?“日光下彻”有一版本为“ 日光下澈”,你认可哪一种版本?说说理由。
明确:“头”不能换成“条”,“头”突出了潭中鱼儿的静态,鱼儿静待水中“空游无所依”,所以“影布石上”,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对比鲜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ae53820c22590102029df5.png)
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柳宗元的诗歌作品《江雪》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导入。
2.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此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永州八记》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资料助读积累助读资料1:了解作家作品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助读资料2:了解写作背景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顺宗即位,擢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等积极推动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
永贞元年(805)八月,顺宗被迫禅位于宪宗,革新失败,柳宗元初发邵州刺史,未至,再贬永州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815)春,奉召至京师,三月,改贬为柳州刺史,卒于任所。
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他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
所以他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很多风景佳妙的地方,记了其中的八处名胜,这就是我国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之典范的《永州八记》。
助读资料3:了解关于“司马”一职司马等经常用来作为安置贬谪官员的职位。
一般情况下,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香炉峰下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句“司马本为送老官”,彼时他正任江州司马)。
“永贞革新”失败后,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也是如此,“永贞内禅”后,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精品教案〇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〇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能用现代汉语通顺翻译全文,积累几个常用实词:乐、冽、为、可、许、清、居、乃、去,了解古汉语中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现象。
2.朗读课文,能够做到准确、有感情,并能熟读成诵。
3.欣赏小石潭明丽秀美的景色,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内心情感,注意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欣赏景物描写之美.体会情景交融之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美读美悟,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人情入境,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志士之悲。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自主预习字词及查找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猜读入题【教师导人】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的,山稳重宽厚如仁者平和宁静,而智者聪慧机敏,正如水流动之时的轻灵多姿,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乐山乐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下面是根据一首古诗的意境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我们齐读一下,并猜猜这是哪首古诗?从诗中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诗人?【投影显示】钓徒我是寒江上垂钓千年的钓徒/千与千寻/千年孤独/千山雪湮灭了我的来路/万径鸟音绝我迷失了归途/身如不系舟心如菩提树/披蓑戴笠我只是钓徒/钓雪钓静钓孤独【学生回答】这是柳宗元的《江雪》,从诗中能读出一个孤独的柳宗元,一个高傲的柳宗元,一个倔强的柳宗元。
【教师引导】这首小诗还表现出大文豪描山绘水的高妙手笔。
孤傲的柳宗元走进永州的山山水水,写了流传千古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其中的一篇《小石潭记》,领略他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体会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动人情感。
二、疏通文意1.读准确【教师引导】学习文言文,第一关就是读,初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好长句的停顿。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文中容易误读的字音。
【学生齐读1……【投影显示】易读错的字音及句子节奏:怡(yǐ)然不动为坻(chí)为屿为堪(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犬牙差(cī)互悄(qi ǎo)怆幽邃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2.读通顺【教师引导】读文言文是种享受。
不过,这种享受要建立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写作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解决不了的难词难句提交全班讨论。
【学生翻译】(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结束后全班讨论解决难题)【教师引导】下面,请看屏幕,再次巩固一下这些加点的字词。
【投影显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蒙络.摇缀.(缠绕;连结)(2)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3)俶尔远.逝(向远处)(4)斗.折蛇.行(像北斗星;像长蛇)(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寂静;悲伤)(6)以.其境过清.,未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凄清;能够;停留;就;离开)【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以朗读的形式来展示对课文的理解,要读得准确、流畅。
【学生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文)……3.读出文脉【教师引导】浅层次解读如雾里看花,不能领会文章要旨。
下面老师领大家读一遍。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配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教师引导】本文是一篇游记,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看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学生讨论展示】……(板书:凄怆)【投影明确】课文的文脉:三、缘景明情【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的描写句,概括前三段所写景物的特点。
看看作者情感的主旋律是什么?【学生交流】……【学生展示】第一段中的“如鸣佩环”,这是比喻的说法,水声像玉佩环相撞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
这是水声让柳宗元产生了美好的联想。
【学生展示】第一段还写出了石头的特点。
由全文的“全石”“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可以看出石头的形状多姿多彩,很奇特。
【学生展示】小潭的树“青树翠蔓”“四面竹树环合”,是青翠茂密的,作者后来说的“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这些感觉都是因为这儿的树青翠茂密使环境显得很清幽造成的。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以舒缓的语气、赞美的感情来齐读第一段,头脑中努力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学生齐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师引导】一切景物皆情语,作者寥寥几笔勾画,青山、奇石、翠树、美潭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作者也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色中了。
接下来,我们继续游览小石潭,看看还能看到怎样的美景?本段除了欢乐之情,还有一些句子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赞叹。
(板书:景语皆情语)【学生展示】看到了快乐调皮的鱼。
作者先写鱼“怡然不动”,接着写它们的动态——“俶尔远近,往来翕忽”,这样动静结合,写出了鱼的调皮可爱,“似与游者相乐”,好像故意和人捉迷藏逗乐一样。
【学生展示】“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空游”等都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表现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教师小结】柳宗元不愧为游记散文的鼻祖,此段以鱼写水,侧面烘托的写法历来令人叹服。
水清、鱼乐、人欢,请大家轻吟慢诵,读出鱼的轻快活泼,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
【学生诵读】(学生轻吟慢诵,尽量读出鱼的轻快活泼,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教师引导】我们再来看看第3自然段,小溪展现出怎样的美?【学生展示】“斗折蛇行”写出了它的曲折之美,“明灭可见”写出了溪水的波光粼粼,“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源头的幽远,“犬牙差互”写出了石岸的奇特。
【教师引导】小石潭景物富有画面感、层次感,前三段描写的景物,具有明丽秀美的特点。
写景中流淌着作者愉悦赞赏的情感。
我们由此看到了一个秀美的小石潭!(板书:明丽、美)既然小石潭景色明丽秀美,那作者为什么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产生这种心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展示】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了,作者触景生情,伤感起来。
(板书:凄清)【教师引导】要想彻底理解文旨,必须结合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
请看屏幕上有关本文的创作背景,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投影显示】创作背景: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揩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润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文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伧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学生感受】柳宗元和小石潭都像是一颗稀世明珠,却很少有人赏识,真是可惜!【学生感受】柳宗元在挫折磨难中并没有消沉,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引导】美文不仅读来悦耳赏心,还饱含着人生的启迪,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一定要积累起来。
四、循脉背诵【教师引导】积累经典名篇,体悟亲近自然的情怀,让经典永驻同学们的青春岁月。
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文脉积累文中的美词,循着文脉背诵全文。
请看屏幕:【投影显示】美词:“如鸣佩环”“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怡然不动”“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学生试背】(学生抓住关键词“如鸣佩环”“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怡然不动”“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等进行背诵)……【教师总结】作者因听水声而心生喜悦,继而发现石潭,为石潭秀美景色所陶醉,其乐为寄情山水之乐,而这种快乐毕竟是短暂的。
作者才华卓著却为朝廷抛掷永州这样的荒蛮之地,心中自然长存怀才不遇的志士之悲。
小石潭景色秀美却为竹树所囚,闲置荒郊无人欣赏,遭遇凄清,作者和小石潭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明丽的小石潭也蒙上了一层凄清的色彩。
本文情景交融,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五、课后探究【投影显示】作业:李白曾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你知道哪些寂寞的古圣贤?请联系他们的诗文和人生命运,比较他们对待寂寞的不同态度。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文言方面,本文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古文语言之凝练优美的特点。
文章方面,本文依游踪为序,起始设置悬念,为下文铺垫。
文学文化方面,一是本文至为精彩的描写“鱼”的文字。
二是本文印证了王国维对于文学欣赏的一个著名论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是本文表现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也表现出了古代文人的担当:他们哪怕是被贬,身处荒蛮,也还是调整身心,不消极,不遁世。
本文的教学从“猜题人手”,“疏通文意”后,“缘景明情”,最后“循脉背诵”。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导他们课外以“古代被贬文人的多样情怀”为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专家点评于松军老师执教的《小石潭记》,从学生猜读人题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本课学习,接着进行了“疏通文意”这个文言文#学必备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有一个“读出文脉”步骤,教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看作者依沙描绘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通过适样的探究.学生已经把握了文脉,再通过师生互动“缘景明情”,对课文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把握。
在结课环节采用的是“循脉背诵”的方式:生依文脉积累文中美词“如鸣佩环”“售树翠蔓”“参差披拂”“怡然不动”“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等,再循文脉试背全文。
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得法,学生表现上佳。
这样的结课可以说是巧妙自然,轻巧从容,水到渠成。
(贾天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