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4-2-4.4工况与载荷组合-20140319
《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规范》(2017)
第 4 节 燃气轮机 .................................................................. 69 第 5 节 风险分析 .................................................................. 70 第 8 章 消防 ....................................................................... 72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一般规定 .................................................................. 防火 ...................................................................... 灭火 ...................................................................... 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 ........................................................ 72 72 75 76
第 7 章 用气设备 ................................................................... 67 第 1 节 一般规定 .................................................................. 67 第 2 节 活塞式内燃机 .............................................................. 67 第 3 节 主锅炉和辅锅炉 ............................................................ 69
甲烷气罐标准
甲烷气罐标准
甲烷气罐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其用途和使用环境。
例如,对于天然气汽车使用的气罐,国际上有ISO 11439和CSA Z241-08等标准。
对于实验室使用的小型甲烷气罐,可能有ASTM D1816等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甲烷气罐的标准:
1. ISO 11439: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项关于汽车用压缩天然气的标准,其中包括了对甲烷气罐的要求。
2. CSA Z241-08:这是加拿大标准协会(CSA)制定的一项关于气体储存系统的标准,其中包括了对甲烷气罐的要求。
3. ASTM D1816:这是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制定的一项关于液态和压缩气体储存设备的标准,其中包括了对甲烷气罐的要求。
4. DOT Specification CGP-30:这是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制定的一项关于公路交通用气体储存系统的要求,其中包括了对甲烷气罐的要求。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甲烷气罐的标准,具体的型号和规格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选择和使用甲烷气罐时,一定要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以保证安全。
北京上甸子站大气CH4数据筛分及变化特征
中国环境科学 2017,37(11):4044~4051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北京上甸子站大气CH4数据筛分及变化特征夏玲君1,刘立新2*(1.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南昌 330096;2.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 100081)摘要:基于气团72h后向轨迹输送特征,结合数值统计方法,对北京上甸子站2010~2014年瓶采样样品大气CH4进行污染/非污染数据筛分.结果表明约42%的数据筛分为污染数据,剩余数据则被认为是未受局地源汇污染、混合较为均匀的本底数据.基于这些本底数据对上甸子站大气CH4本底浓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上甸子站大气CH4本底浓度从1884.0×10-9(2010年)增长到1916.4×10-9(2014年),年均增长率为8.5 ×10-9/a.其季节变化特征与北半球平均状况类似,冬春季高、夏秋季低,高值出现在1~2月,低值出现在6~7月,季节振幅达32.8×10-9,主要与·OH自由基浓度季节变化有关.此外,CH4本底浓度年均值及平均季节变化月均值均高于同纬度带海洋边界层水平及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关键词:大气CH4;后向轨迹;数据筛分;北京上甸子站;本底水平中图分类号:X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17)11-4044-08Data selection an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CH4 observed at Shangdianzi station in Beijing. XIA Ling-jun1, LIU Li-Xin2* (1.Jiangxi Climate Center, Nanchang 330096, China;2.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en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7,37(11):4044~4051 Abstract:Based o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air mass 72h back trajectories and statistical data filtered method, measurement data of atmospheric CH4 obtained at Shangdianzi (SDZ)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in Beijing during 2010 and 2014 were analyzed for non-pollution and pollution events. About 42% of the complete data set was filtered as pollution data, and the remainders not polluted by local emission sources were flagged as “representative background data”. Variations of background CH4 concentrations at SDZ station can be obtained based on the “representative background data”. The annual mean background CH4 concentrations varied from 1884.0×10-9 in 2010 to 1916.4×10-9 in 2014 observed at SDZ, with the averaged growth rate of 8.5 ×10-9/a. Background atmospheric CH4presented obvious seasonal fluctuations, the higher and lower levels of seasonal CH4 cycle appeared in Jan-Feb and Jun-Jul, respectively, with the peak-to-peak amplitude of 32.8×10-9.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CH4 might be owing to the variations of O H concentration in atmosphere. Furthermore, the annual and “detrended” monthly CH4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observed at SDZ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BL at the same latitude and WLG global baseline station. Key words:atmospheric CH4;back trajectories;data selection;Shangdianzi station in Beijing;background levelCH4作为第二重要(仅次于CO2)的人为源长寿命温室气体,其源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WMO公报表明[1]2015年CH4全球平均浓度达到(1845±2)×10-9,比2014年增长11×10-9,近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6×10-9/a.排放到大气中的CH4约有40%来自自然源,其余则来自人为活动排放,如反刍动物饲养、水稻种植、化石燃料开采、生物质燃烧、垃圾填埋场等[2-5].大气CH4最主要的汇是与空气中的OH自由基发生光化学反应,二者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6-7].目前,我国对于CH4的研究报道多集中于其通量的研究[8-10],而对于大气CH4浓度观测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一般来说,地基站点大气CH4浓度观测数据主要包括污染数据及非污染数据,污染数据由局地或区域污染事件引起,可用于研究局地或区域排放状况;而非污染数据则来自未受局地源汇影响、经充分混合的清洁大气,往往收稿日期:2017-04-25基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5DFG219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5066,41175116,41273097);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QXJK201501);江西省气象科技面上项目(2017) * 责任作者, 高级工程师, 32899694@11期夏玲君等:北京上甸子站大气CH4数据筛分及变化特征 4045具有较大范围的时空代表性,可用于研究区域或全球尺度本底浓度变化.从相关文献报道来看,已有多种方法可应用于大气温室气体的数据筛分,包括基于数学统计算法的筛分方法(如稳健局部近似回归法)、基于地面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的筛分法、示踪物筛分法、气团输送轨迹筛分法等.基于数学统计算法的数据筛分常用于受污染较小的全球本底站本底数据的筛分[11-12],这种方法一般不适用于植被茂盛的区域本底站,植被强烈的光合作用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观测数据误筛为本底或非本底数据;基于地面风的筛分方法是根据风向、风速对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影响特征来进行污染数据\非污染数据的筛分[13-15],一般将不同季节来自污染风向的观测数据认定为污染值,但部分区域站某些风向的污染期和非污染期均有发生,利用地面风向作为筛分因子意义不大;示踪物筛分法目前常用的多基于CO作为示踪物[16],常用于大气CO2污染数据筛分,当受到燃烧源排放污染时,CO和CO2浓度均会升高,这种筛分方法可能更适用于冬季CO及CO2排放源较一致的时期,也有利用其它示踪物来进行筛分的研究报道,但需要昂贵的观测仪器进行示踪物的在线观测[17].气团输送轨迹筛分法根据气团传输轨迹及轨迹气压变化来剔除局地污染数据[18-19],这种方法可对采样时刻对应的气团后向轨迹进行细致分析,以判断气团输送过程中是否受到地面局地排放的污染.目前,国内对于大气CH4观测数据筛分的报道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也多采用地面风及数学统计算法来进行筛分,而结合气团输送轨迹筛分出局地污染数据则鲜有报道.本文拟基于气团后向轨迹输送特征及数值统计方法对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2010~2014年大气CH4瓶采样观测数据进行筛分,并探讨其本底浓度变化特征.1 站点及方法1.1 站点介绍及资料来源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SDZ, 40.65°N, 117.12°E,海拔293m)地处京津冀地区中心位置,距北京城区东北方向约100km,是 WMO/GAW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中国境内重要的区域本底站之一,其地理位置示意见图1.该站所处区域具有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和西南风,具有典型的华北区域大气环境特征,基于该站观测资料,能够深入了解京津冀经济圈区域排放的影响[20-21].本研究所用CH4资料为SDZ站玻璃瓶周采样数据,采样为北京时间下午14:00左右,采样高度距地5m,双瓶CH4浓度差值大于10×10-9的采样数据视为无效数据剔除,剩余数据取双瓶平均值作为该样品的最终浓度.数据资料可直接在WDCGG(World Data Centre for Greenhouse Gases温室气体全球数据中心)网站上下载,下载地址为http://ds.data. jma.go.jp/gmd/wdcgg/pub/data/current/ch4/event/, 共获得SDZ站2010~2014年瓶采样样本492个,其中有效数据482个,取双瓶平均值作为样本的最终浓度,即共计241个有效CH4浓度数据用于后续的研究分析.44°N42°N40°N38°N36°N112°E114°E116°E118°E120°E 122°E 124°E 126°E图1 北京上甸子站地理位置Fig.1 Geographic location of SDZ station1.2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方法利用NOAA与澳大利亚气象局联合研发的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 v4.9对SDZ站72h后向轨迹进行模拟,后推起始时间为每天06:00(世界时,下同),选定轨迹终点模拟起始高度为距地面100m.本研究所使用的气象资4046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37卷料为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2010~2014年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 资料,空间水平分辨率为1°×1°的经纬网格.聚类分析法主要包括系统和非系统的聚类方法.系统聚类方法是根据样本间距离来定义聚类类别,先将所有n 个变量看作不同的n 类,距离最近的2类合并,然后从分出的n -1类中找出最近的两类合并为一类,以此类推,直至把所有变量合并为一类.本研究采用系统聚类方法中的Ward’s 最小方差法进行聚类分析,以获得不同气团传输路径对应的CH 4浓度水平. 1.3 CH 4污染数据筛分方法对不同区域本底站采用有针对性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数据筛分方法以获取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是极其必要的[22].本研究分2步对SDZ 站大气CH 4的污染数据\非污染数据进行筛分.首先参考Reimman 等[18]基于大气输送后向轨迹特征筛分卤代温室气体污染数据的方法进行CH 4污染数据的筛分,即如果气团途径源排放污染区域(如人为活动较多、污染较严重的北京、天津及河北各城市区域),其轨迹所处高度的气压与地表气压差值不超过120hPa,则认为该气团会受到地面排放的污染,所对应的CH 4浓度数据认定为污染数据.然后,利用快速傅里叶曲线拟合进行数值过滤的统计筛分法来进行“outlier”的筛分.大气CH 4与CO 2类似,其浓度序列c (t )均可采用[23]提出的以下拟合方程进行拟合:201241()[sin(2π)cos(2π)]m m m f t a a t a t b mt c mt ==++++∑ 式中:二次多项式部分代表长期变化趋势,后部分简谐波则代表季节变化波动, t 为观测时间.考虑到季节变化的年际波动,残差r (t ) = c (t ) - ƒ(t )可通过半峰宽(FWHM)为180d 的低通滤波进行数值过滤,过滤所获得的残差平滑后记为[r (t )]180d ,然后结合ƒ(t )就可获得平滑曲线S(t ) = ƒ(t ) + [r (t )]180d .将浓度值与平滑曲线残差大于3σ(所有残差的标准偏差)的数据视为“outlier”数据剔除,剩余数据中再将残差大于3σ的数据剔除,直至所有剩余数据的残差都小于3σ.2 结果与讨论2.1 轨迹聚类分析及其季节分布特征对SDZ 站2010~2014年每天6:00 72h 后向轨迹进行聚类分析,其平均轨迹季节分布及各轨迹簇对应的CH 4浓度如图2所示.春季(3~5月),到达SDZ 站气团轨迹1、2、3、5均起源于俄罗斯中部地区,主要受到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的控制,气流移动速度较快、移动高度较高,气流相对清洁.相较于其它轨迹簇,轨迹4对应的CH 4浓度明显偏高,达到1989.1×10-9,与其它轨迹簇比较,平均移动高度最低,与地表气压不超过100hPa,移动速度也最慢,且该轨迹横穿人口稠密、污染较严重的天津城区.夏季(6~8月),到达SDZ 站轨迹2、3、5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控制,气流移动高度较高、速度较快,对应较低的CH 4浓度.轨迹1及轨迹4,气流移动速度较慢,移动高度较低(与地表气压差值不超过100hPa), 途径北京、天津等城市,受局地排放污染较大,CH 4浓度分别达到1991.8×10-9和2028.4×10-9,远高于其它轨迹簇.秋季(9~11月)SDZ 站轨迹簇分布类似于春季,起源于俄罗斯中部的气流轨迹(2、3、4),移动速度较快、高度较高,气团未受显著污染,相对清洁,对应较低的大气CH 4浓度.起源于蒙古的轨迹1,移动速度较轨迹2、3、4要相对缓慢,高度稍低一些,对应的大气CH 4浓度高于轨迹2、3、4.而气团轨迹1,途径天津、北京等地区,移动速度缓慢、移动高度对应气压与地表气压差值均不超过100hPa,受北京、天津城区局地排放影响,其对应大气CH 4浓度达到2055.0×10-9.冬季(12~2月)到达SDZ 站气流轨迹2、3、4、5起始于俄罗斯或内蒙古境内,移动高度高且速度快,受污染状况影响较小,携带相对清洁气团到达SDZ 站,对应较低的大气CH 4浓度.而气流轨迹1在移动高度较低时在河北省境内及北京市驻留较长时间,受地面排放污染影响大,大气CH 4浓度达2026.6×10-9.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SDZ 站大气CH 4浓度与其气团轨迹传输路径及移动速度和高度有较大相关性,尤其是移动速度慢、移动高度低的气团因受到地面排放污染,往往对应较高的大气CH 4浓11期夏玲君等:北京上甸子站大气CH 4数据筛分及变化特征 4047度,因此通过气团后向轨迹分析可对SDZ 站瓶采样样品大气CH 4浓度污染数据进行筛分.图2 SDZ 站平均轨迹季节分布Fig.2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averaged trajectory at SDZ轨迹簇上圆点代表6h 间隔点,轨迹分布下方为各轨迹簇对应的平均气压变化2.2 大气CH 4数据筛分2.2.1 后向轨迹筛分 依据样品采样时刻72h 气团后向轨迹传输路径及其移动高度和速度对样品是否受到地面排放污染进行判断.如图3所示,污染数据筛分主要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如采样日期为2010年05月21日和2012年02月4048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37卷29日的样品,CH 4浓度分别为2093.2×10-9和1989.8×10-9,其对应的气团后向轨迹长时间(48h 以上)驻留河北省及山东省境内,期间移动高度与地表气压差不超过120hPa,受地面排放源较大污染;另一种情况如采样日期为2012年07月05日和2013年10月30日的样品,CH 4浓度分别为1952.2×10-9和1931.3×10-9,其对应气团后向轨迹起源于内蒙古境内,前期移动高度较高,在到达SDZ 站之前移动高度降低,轨迹气压与地面差不超过120hPa,在河北省境内及北京市驻留约24h,同样鉴定为受到地面排放污染.图3 SDZ 站CH 4污染样品72h 气团后向轨迹示例 Fig.3 Sample graph of 72h back trajectory for pollutionevents at SDZ轨迹簇上的点代表6h 间隔点,轨迹分布下方为各轨迹簇对应的平均气压变化如图4所示,灰色点代表经后向轨迹筛分后鉴定为污染样品的数据,剩余60.2%的数据(黑点)将利用数值统计筛分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筛分. 2.2.2 数值统计筛分 经后向轨迹筛分后,利用快速傅里叶变化对剩余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再通过半峰宽(FWHM)为180d 的低通滤波进行数值过滤,然后将浓度值与平滑曲线残差大于3σ的数据视为“outlier”数据剔除.经2种方法对CH 4数据进行筛分后,约42%的数据被认定为污染数据剔除,其中40%的高浓度CH 4污染数据均来自夏季,可能与京津冀地区区域生物源排放及夏季东南季风携带东部湿地排放的高浓度CH 4有关[24-26].2010201120122013 2014 2015185019001950200020502100215022002250年份 C H 4浓度(×10-9)图4 基于后向轨迹筛分的CH 4浓度时间序列 Fig.4 Time series of CH 4 concentrations based on dataselection of back trajectory(留待进一步筛分)2010201120122013 2014 2015 18001850190019502000年份 C H 4浓度(×10-9)图5 CH 4非污染浓度时间序列Fig.5 Time series of non -pollution CH 4 concentrations圆点为非污染数据,实线为平滑拟合曲线,虚线为长期趋势拟合线 相较于图4中杂乱无章的CH 4浓度原始数据分布状况,图5所示经筛分后的CH 4非污染浓度数据则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季节波动和长期变化趋势,基本符合该纬度带CH 4本底浓度变化11期夏玲君等:北京上甸子站大气CH 4数据筛分及变化特征 4049特征.从表1样本数据统计结果来看,经筛分后非污染浓度数据约占筛分前有效样本量的58%,筛分前后CH 4年均浓度呈现较大差异,筛分前CH 4年均浓度变化无明显规律,而筛分后其年均浓度变化呈逐年上升状态,与SDZ 站同纬度带(sine value=0.65)海洋边界层(MBL)CH 4浓度年均值变化特征一致(图6).表1 样本数据统计结果 Table 1 Statistics of sample data未筛分有效数据筛分后本底数据 年份样本量 (个)平均浓度(×10-9)样本量 (个)平均浓度(×10-9)2010 46 1945.4 25 1886.6 2011 47 1943.7 28 1887.1 2012 49 1935.4 24 1900.1 2013 52 1939.7 35 1904.2 2014 47 1975.2 27 1922.52.3 CH 4本底浓度变化特征 利用筛分后获得的非污染数据,基于其平滑拟合曲线(图5实线)可获得SDZ 站大气CH 4本底浓度季节变化、年变化特征.通过方程(1)获得残差r (t ) = c (t ) - ƒ(t ),通过半峰宽(FWHM)为667d的低通滤波进行数值过滤,过滤所获得的残差平滑后记为[r (t )]667d ,结合ƒ(t ) 中代表长期变化趋势的二次多项式部分可得到其长期趋势线S(t ) =a 0+a 1t +a 2t 2+[r (t )]667d .对长期趋势线(图5)求一阶导然后平均则可获得其年均增长率.图6所示为2010~2014年SDZ 站CH 4本底浓度年均值变化,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WLG)CH 4年均值为瓶采样样品经数值统计筛分后的平滑拟合值(数据下载http://ds.data.jma.go.jp/gmd/wdcgg/pub/data/current/ch4/event/),以及由NOAA/GMD计算的海洋边界层(MBL)同纬度带(sine value=0.65)CH 4浓度年均值(数据下载于https://www./gmd/ccgg/mbl/data.php).2010~2014年SDZ 站大气CH 4本底浓度从1884.0×10-9(2010年)增长到1916.4×10-9(2014年),受区域及长距离输送生物源及人为排放源(如化石燃料燃烧)等影响,其CH 4浓度年均值远高于WLG 站及同纬度带MBL 水平.基于SDZ 站CH 4浓度的长期趋势线得到其年均增长率为8.5×10-9/a,高于同期CH 4全球年平均绝对增长率(6×10-9/a)[27-31].根据Zhou 等[32]的方法,结合图5中平滑拟合曲线,可获得去趋势(“detrended”)后的CH 4本底月均浓度,从而探讨其季节变化特征.图7所示的SDZ 站大气CH 4本底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与北半球类似,均表现为夏秋季低值,冬春季高值,低值出现在6~7月,高值出现在1~2月,季节振幅达32.8×10-9,主要源于夏季光照强烈,·OH 自由基浓度高,CH 4分解速度快,冬季光照减弱,·OH 自由基浓度低,CH 4分解速度慢[33].此外,其CH 4本底浓度季节变化月均值均高于同纬度带MBL 值及WLG 站,是该纬度带一个重要的CH 4源.18501860187018801890190019101920年份 C H 4浓度(×10-9)图6 CH 4本底浓度年变化Fig.6 Annual variation of CH 4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1234567 8 9 10 11 12 184018501860187018801890190019101920C H 4浓度(×10-9)月份图7 CH 4本底浓度季节变化 Fig.7 Seasonal variation of CH 4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4050 中国环境科学 37卷3 结论3.1基于北京上甸子站2010~2014年每周一次瓶采样CH4浓度观测数据研究表明大气输送路径、高度及速度对SDZ站大气CH4浓度变化有较大影响,而结合气团72h后向轨迹变化特征及数值统计筛分方法可对受局地或区域排放源大气输送影响的CH4污染数据进行有效筛分,从而获得SDZ站未经污染的、混合较均匀的大气CH4本底浓度数据.3.2相较于筛分前SDZ站CH4浓度原始数据毫无规律的变化特征,经筛分剔除污染数据后,大气CH4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及逐年上升的年变化特征,与其同纬度带MBL值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此外,对SDZ站大气CH4本底浓度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受区域及长距离输送生物源及人为排放源(如化石燃料燃烧)等的影响,CH4本底浓度年均值及平均季节变化月均值均高于同纬度带MBL值及WLG站,是该纬度带一个重要的CH4源.参考文献:[1] WMO. GHGs Bulletin: The State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Atmosphere Using Global Observations through 2015 [EB/OL].http://www.wmo.int/pages/prog/arep/gaw/ghg/GHGbulletin.html,2016-10-24.[2] Wuebbles D J, Hayhoe K. Atmospheric methane and globalchange [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02,57(3/4):177-210.[3] Zhang B, Chen G Q. Methane Emissions by Chinese Economy:Inventory and Embodiment Analysis [J]. Energy Policy, 2010, 38(8):4304-4316.[4] Fu C, Yu G. Estim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methane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in China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46(4):618- 632.[5] 邵立明,仲跻胜,张后虎,等.生活垃圾填埋场春夏季CH4释放及影响因素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9,22(1):83-88.[6] 方双喜,李邹,周凌晞,等.云南香格里拉本底站大气CH4体积分数及变化特征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32(10):2568-2574. [7] 刘萍,余家燕,鲍雷,等.重庆市城区大气中CO2和CH4的浓度特征分析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1(5):146-150.[8] 许鑫王豪,赵一飞,邹欣庆,等.中国滨海湿地CH4通量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30(9):1594-1605. [9] 吴建国,周巧富.青海南部高原积雪期与生长季高寒草甸土壤CO2、CH4和N2O通量的观测 [J]. 2016,37(8):2914-2923. [10] 刘霞,胡海清,赵希宽,等.大兴安岭地区岛状沼泽CH4和N2O排放及其影响因子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29(9):1565-1575.[11] 刘鹏,张国庆,王剑琼,等.瓦里关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时间变化特征 [J]. 环境科学, 2014,35(9):3256-3262.[12] 方双喜,周凌晞,许林,等.我国4个WMO/GAW本底站大气CH4浓度及变化特征 [J]. 环境科学, 2012,33(9):2917-2923. [13] L iu L X, Zhou L X, Vaughn B, et al. Background variations ofatmospheric CO2 and carbon stable isotopes at Waliguan (WLG) and Shangdianzi (SDZ) stations in China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4,119(9):5602-5612.[14] Fang S X, Tans P P, Dong F,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CO2 and CH4at the Shangdianzi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in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6,131:1-8.[15] 栾天,周凌晞,方双喜,等.龙凤山本底站大气CO2数据筛分及浓度特征研究 [J]. 环境科学, 2014,35(8):2864-2870.[16] Tsutsumi Y, Mori K, Ikegami M, et al. L ong-term trends ofgreenhouse gases in regional and background events observed during 1998~2004 at Yonagunijima located to the east of the Asian continent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40:5868- 5879.[17] Pu J J, Xu H H, He J, et al. Estimation of regional backgroundconcentration of CO2 at Lin'an Sta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J].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4,94:402-408.[18] Reimann S, Schaub D, Stemmler K, et al. Halogenatedgreenhouse gases at the Swiss High Alpine Site of Jungfraujoch (3580m asl):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and their use for regional European source allocation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4,109,DOI:10.1029/2003JD003923.[19] Jin F J, Kim J, Kim K R. Estimation of Potential Source Regionin North east Asia through Continuous In-Situ Measurement of Atmospheric CO2 at Gosan, JejuIsland, Korea [J].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2010,21(2):313-323. [20] 刘立新,周凌晞,张晓春,等.我国4个国家级本底站大气CO2浓度变化特征 [J]. 中国科学, 2009,39(2):222-228.[21] 孟昭阳,丁国安,汤洁,等.北京上甸子本底站2003年秋冬季痕量气体浓度变化特征 [J]. 气象科技, 2007,35(4):550-557. [22] 栾天,周凌晞,方双喜,等.龙凤山站大气CO2浓度2种筛分方法比对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35(2):321-328.[23] Thoning K W, Tans P P, Komhyr W D. Atmospheric carbondioxide at Mauna L oa Observatory: 2. Analysis of the NOAA GMCC data, 1974-1985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89,94(6):8549-8565.[24] Liu Z Y, Wen X Y, Brady E C, et al. Chinese cave records and the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83:115-128.11期夏玲君等:北京上甸子站大气CH4数据筛分及变化特征 4051[25] Thompson R L, Stohl A, Zhou L X, et al. Methane emissions inEast Asia for 2000-2011 estimated using an atmospheric Bayesian inversion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5,120:4352-4369.[26] Wang Y S, Zhou L, Wang M X, et al. Trends of atmosphericmethane in Beijing [J]. Chemosphere-Global Change Science, 2001,3(1):65-71.[27] WMO. GHGs Bulletin: The State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Atmosphere Using Global Observations through 2014 [EB/OL].http://www.wmo.int/pages/prog/arep/gaw/ghg/GHGbulletin.html,2015-11-09.[28] WMO. GHGs Bulletin: The State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Atmosphere Using Global Observations through 2013 [EB/OL].http://www.wmo.int/pages/prog/arep/gaw/ghg/GHGbulletin.html,2014-11-06.[29] WMO. GHGs Bulletin: The State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Atmosphere Using Global Observations through 2012 [EB/OL].http://www.wmo.int/pages/prog/arep/gaw/ghg/GHGbulletin.html,2013-11-06.[30] WMO. GHGs Bulletin: The State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Atmosphere Using Global Observations through 2011 [EB/OL].http://www.wmo.int/pages/prog/arep/gaw/ghg/GHGbulletin.html,2012-11-19.[31] WMO. GHGs Bulletin: The State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Atmosphere Using Global Observations through 2010 [EB/OL].http://www.wmo.int/pages/prog/arep/gaw/ghg/GHGbulletin.html,2011-11-21.[32] Zhou L X, White J W C, Conway T J, et al. Long-term record ofatmospheric CO2 and stable isotopic ratios at Waliguan Observatory: Seasonally averaged 1991-2002 source/sink signal, and a comparison of 1998-2002 record to the 11selected sit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 2006, 20, GB2001, DOI: 10.1029/2004GB002431.[33] 任信荣,王会祥,邵可声,等.北京市大气OH自由基测量结果及其特征 [J]. 环境科学, 2002,23(4):24-27.致谢:感谢北京上甸子本底站业务工作人员在现场采样的辛苦工作;感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凌晞对数据分析方法提供宝贵建议,以及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方双喜、王红阳等提供的数据处理相关技术支持;同时感谢美国NOAA/ESRL提供上甸子站及瓦里关站的瓶采样样品分析数据.作者简介:夏玲君(1983-),女,江西鄱阳人,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温室气体及其相关微量成分.发表论文10余篇.《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4年12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中国环境科学》被评为“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对我国5600余种中外文学术期刊,根据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等计算出的国际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CI进行排序,遴选出的排名前5%的期刊.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科技类期刊共175种.自2012年开始此项评选以来,《中国环境科学》已连续3年获此殊荣.《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电力检修标准化管理实施导则
Q/HN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企业标准Q/HN—1—0000.08.002—2013电力检修标准化管理实施导则(试行)Practice Guide On Power Maintenanc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Trial)2013—08—31发布 2013—09—02实施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 II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2)5职责 (2)5.1集团公司 (2)5.2区域、产业公司 (3)5.3基层企业 (3)6检修策划与准备 (3)6.1总体要求 (3)6.2检修组织机构及职责 (3)6.3检修准备工作计划 (3)6.4修前检测、评估与分析 (3)6.5修前运行分析报告 (4)6.6修前检修分析报告 (4)6.7技术监督计划 (4)6.8检修项目编制与审核 (5)6.9外包合同及物资需求 (5)6.10修前性能试验 (6)6.11检修目标制定 (6)6.12检修工期控制 (6)6.13检修技术文件准备 (7)6.14检修项目发布及调整 (7)6.15检修考核 (7)6.16检修项目招标与管理 (7)6.17工器具及检修辅助设施准备 (8)6.18检修管理手册 (8)6.19修前准备检查会 (8)6.20检修监理 (8)6.21其他 (9)7检修实施与控制 (9)7.1总体要求 (9)7.2检修开工准备 (9)7.3检修过程控制 (10)7.4检修安全管理 (11)7.5检修质量监督 (11)7.6检修工期控制 (12)7.7分部试运 (12)7.8冷态验收 (13)7.9整套启动试验 (13)7.10整套启动试运 (14)8检修总结与评价 (14)8.1总体要求 (14)8.2修后性能试验 (14)8.3热态评价 (15)8.4检修总结 (15)8.5检修文件整理 (15)8.6检修后评价 (16)附录A (17)检修策划与准备流程图 (17)附录B (18)检修实施与控制流程图 (18)附录C (19)检修评价与总结流程图 (19)附录D (20)管理程序 (20)D1检修文件包管理程序 (20)D2技术方案与专项措施管理程序 (24)D3质量监督与控制管理程序 (27)D4外包项目管理程序 (30)D5检修项目变更管理程序 (34)D6不符合项管理程序 (36)D7设备异动管理程序 (38)D8机组分部试运及整套启动试运管理程序 (40)附录E (44)管理规定 (44)E1 准备工作计划表 (44)E2 检修辅助设施管理规定 (46)E3定置管理和现场隔离规定 (49)E4 检修例会制度 (52)E5锅炉四管防磨防爆管理规定 (54)E6检修文件资料管理规定 (60)F7 检修安全管理规定 (63)E8 燃煤机组A/B级检修总结模板 (66)附录F (70)典型技术措施 (70)F1汽轮机汽轴封径向间隙调整技术措施 (70)F2 汽轮机组轴系中心调整技术措施 (73)F3 汽轮机扣缸技术措施 (75)F4 发电机抽穿转子技术措施 (78)附录G (83)文件模板 (83)G1检修管理手册 (83)G2 修前运行分析报告 (87)G4 汽轮机典型检修项目表 (90)G5 锅炉典型检修项目表 (99)G6 电气典型检修项目表 (107)G7 热控典型检修项目表 (113)G8 汽轮机(本体)典型文件包 (117)G9 锅炉(水冷壁)典型文件包 (126)G10 电气(发电机)典型文件包 (135)G11 热控(氧量表)典型文件包 (145)G12 质量监督H、W点质检计划表(汽轮机) (154)G13 质量监督H、W点质检计划表(锅炉) (157)G14 质量监督H、W点质检计划表(电气) (160)G15 质量监督H、W点质检计划表(热控) (161)G16 典型检修网络图 (163)G17设备异动申请报告 (164)G18 设备解体分析报告 (165)G19 检修项目变更申请单 (167)G20 不符合项申请/处理单 (168)G21 设备试转申请单 (169)G22 冷态验收评价表 (170)G23 火电机组A/B 级修后评价表 (171)前言为了进一步加强集团公司电力检修管理工作,规范电力产业、区域公司和基层企业的计划检修工作,使检修工作在安全、质量、进度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控制和管理,提高机组检修水平,确保设备安全、可靠、经济和环保运行,特编制本导则。
主跨100m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毕业设计
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1.引言 (1)2.设计资料与技术标准 (2)2.1技术标准 (2)2.2设计规范 (2)3.结构初步设计 (3)3.1 结构总体布置拟定 (3)3.1.1 拱肋 (3)3.1.2 横向联系 (3)3.1.3 立柱 (4)3.1.4 悬挂结构 (4)3.1.4.1 吊杆 (4)3.1.4.2 桥面系 (4)3.1.4.3横梁 (5)3.1.4.4加劲纵梁 (5)3.1.4.5桥面板 (5)3.2 截面尺寸拟定 (6)3.2.1拱肋 (6)3.2.2立柱 (7)3.2.3吊杆 (7)3.2.4横梁 (7)3.2.5加劲纵梁 (8)3.2.6桥面板 (8)4.结构计算 (9)4.1建立坐标系 (9)4.1.1单元划分 (9)4.1.2单元材料特性 (12)4.1.2.1主拱圈 (12)4.1.2.2吊杆单元 (12)4.1.2.3横梁、立柱、加劲纵梁、桥面板 (12)4.1.3结构边界条件 (13)4.1.4生成模型 (13)4.2内力计算 (14)4.2.1 恒载内力计算 (14)4.2.2活载内力计算 (15)4.2.3 荷载效应组合 (18)4.3应力输出 (20)4.3.1各施工阶段关键截面应力 (20)4.3.2使用极限状态各工况关键截面应力 (21)4.4位移输出 (21)4.4.1施工阶段关键节点计算累计竖向位移 (21)4.4.2使用阶段关键节点竖向位移 (21)4.5支承反力 (22)4.5.1施工阶段支承反力 (22)4.5.2使用阶段支承反力 (22)4.5吊杆初张力 (22)5.主拱验算 (24)5.1拱圈承载力验算 (24)5.2 拱肋整体稳定性验算 (25)5.2.1纵向稳定性验算 (25)5.2.2横向稳定性验算 (26)5.3主拱圈变形验算 (26)5.3.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26)5.3.1.1长期效应组合挠度验算 (26)5.3.1.2短期效应组合挠度验算 (26)5.3.2短暂状况验算 (26)5.4主拱圈应力验算 (27)5.4.1持久状况验算 (27)5.4.1短暂状况验算 (27)6.吊杆复核 (29)7.加劲纵梁分析 (31)7.1 计算结果 (31)7.4.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32)7.4.2加劲纵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力验算 (33)8.横梁分析 (36)8.1计算模型 (36)8.2横梁计算 (36)8.3横梁验算 (37)8.3.1施工阶段应力验算 (37)8.3.2持久状况下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验算 (37)8.3.3长期效应组合 (38)8.3.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力验算 (39)8.3.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强度验算 (40)9.桥面板分析 (42)9.1施工阶段应力验算 (42)9.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验算 (42)9.2.1短期效应组合 (42)9.2.2长期效应组合 (43)9.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力验算 (44)9.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挠度验算 (45)9.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强度验算 (45)结束语 (47)参考文献 (49)致谢 (50)摘要钢管混凝土拱桥由于具有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施工方便、经济效果好和地基适应性强等优点,是发展前景广阔的一种组合桥梁结构。
《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指南》
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指南
GUIDELINES FOR FATIGUE STRENGTH OF SHIP STRUCTURE
2015
目录
第 1 章 通则.....................................................................................................................................4
第 3 章 疲劳评估...........................................................................................................................35
3.1 一般要求...............................................................................................................35 3.2 船体结构节点的设计指导...................................................................................36 3.3设计应力范围......................................................................................................... 36 3.4设计S-N曲线的选取 ..............................................................................................38 3.5疲劳累积损伤计算................................................................................................. 39 3.6疲劳寿命计算......................................................................................................... 40
《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实施指南 Rev.1
5.2 试验条件............................................................................................... 17 5.3 试验进行............................................................................................... 20 5.4 耐久性要求........................................................................................... 24 第 6 章 船机大修的要求.................................................................................... 26 6.1 适用范围............................................................................................... 26 6.2 一般要求............................................................................................... 26 6.3 大修后船机的排放要求....................................................................... 26 6.4 船机大修操作实施规程....................................................................... 26 6.5 与排放相关的关键零部件................................................................... 27 第 7 章 船机参数检查法.................................................................................... 30 7.1 一般要求.............................................................................................. 30 7.2 发动机参数检查方法的文件.............................................................. 31 7.3 发动机参数检查方法的程序.............................................................. 33 第 8 章 测试机构认可........................................................................................ 34 8.1 一般规定.............................................................................................. 34 8.2 认可条件.............................................................................................. 34 8.3 认可程序与要求.................................................................................. 34 第 9 章 生产一致性检查.................................................................................... 36 9.1 一般要求............................................................................................... 36 9.2 生产一致性检查的规定....................................................................... 36 附录 1 型式检验相关信息................................................................................. 38 1.1 概述....................................................................................................... 38 1.2 附属文件............................................................................................... 38 1.3 日期,卷宗........................................................................................... 38 附件 A 船机(源机)的基本特点以及有关试验的资料 ........................ 39 A.1 船机描述 .............................................................................................. 39 A.2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 40 A.3 燃料供给 .............................................................................................. 41 A.4 气阀正时 .............................................................................................. 41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功能规格需求书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功能需求书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1-9目录1前言 (1)1.1目的 (1)1.2适用范围 (1)1.3编写依据 (1)2组成结构 (1)2.1概述 (1)2.2称重单元 (2)2.2.1载荷元件 (2)2.2.2信号变换电路 (2)2.3处理单元 (2)2.4外围组件 (3)2.4.1收集容器 (3)2.4.2外壳 (3)2.4.3底盘 (3)2.4.4底座组件 (3)2.4.5防风圈 (3)2.5处理软件 (4)3功能要求 (4)3.1数据采样 (4)3.2数据处理 (4)3.3数据存储 (4)3.4数据传输 (4)3.5数据格式 (4)3.5.1RS-232/RS-485输出方式下的分钟数据格式 (4)3.5.2RS-232/RS-485输出方式下的分钟和状态数据格式 (5)3.5.3开关量输出方式下数据格式 (5)3.6数据质量控制 (5)3.6.1采样瞬时值的质量控制 (6)3.6.2瞬时值的质量控制 (6)3.7监控功能 (7)3.8时钟管理功能 (7)3.9终端操作命令 (7)3.9.1读取/设置区站号命令 (7)3.9.2读取分钟数据命令 (8)3.9.3读取分钟和状态数据命令 (8)3.9.4读取/设置时间命令 (9)3.9.5读取/设置瞬时值质量控制参数命令 (9)4测量性能要求 (10)4.1测量类型 (10)4.2量和单位 (10)4.3指标 (10)5结构要求 (10)5.1基本要求 (10)5.2外壳 (11)5.2.1承水口 (11)5.2.2罩壳 (12)5.3底盘 (12)5.4收集容器 (12)5.5基座 (12)5.6防风圈 (12)6材料与涂覆要求 (12)6.1材料要求 (12)6.2涂覆要求 (13)7安全要求 (13)7.1安全标记及要求 (13)7.2基本电器安全要求 (13)7.3其它要求 (13)8通信要求 (13)8.1通信接口 (13)8.2通信参数 (14)8.2.1RS-232 接口 (14)8.2.2开关量接口 (14)9时钟要求 (14)10电源要求 (14)11环境条件 (14)12电磁兼容性要求 (14)12.1电磁骚扰限值要求 (14)12.2电磁抗扰度要求 (15)13防雷要求 (15)13.1一般要求 (15)13.2直接雷击的防护措施 (16)13.3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16)13.3.1屏蔽措施 (16)13.3.2等电位连接和采用共用接地系统 (16)13.3.3电涌保护措施 (16)13.3.4防雷装置的维护和管理 (16)14可靠性要求 (16)15可维护性要求 (17)16其他要求 (17)16.1防蒸发措施 (17)16.2防冻结处理措施 (17)16.3辅助排水装置 (17)16.4命名要求 (17)16.5技术文件要求 (18)16.6检验要求 (18)附图1:传感器外形结构与尺寸 (19)附图2:防风圈外形结构与尺寸 (20)1前言1.1目的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对固态降水以人工观测为主,存在时效性差、时空密度不足等诸多弊端,不能全面、连续反映冰雪过程的变化情况。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汇总(常用)
目录2.1 类易燃气体表-氢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表-甲烷[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表-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表-液化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表-液化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表-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表-液化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7)表-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8)表-正丁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9)表-环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0)表-液化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1)表-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2)表-异丁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3)表-丁二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4)表-乙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5)表-1,1-二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6)表-1,1,1-三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7)表-氟乙烯[抑制了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8)表-二氟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9)表-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0)表-(二)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1)表-甲乙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2)表-乙烯基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3)表-三甲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4)表-乙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5)表-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6)2.2 类不燃气体表-氧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7)表-液氧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8)表-空气[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9)表-氮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0)表-液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1)表-氦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2)表-液氦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3)表-氖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4)表-液氖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5)表-氩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6)表-液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7)表-一氧化二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8)表-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9)表-二氧化碳[液化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0)表-六氟化硫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1)表-氯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2)表-稀有气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3)表-稀有气体和氧气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4)表-稀有气体和氮气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5)表-二氧化碳和氧气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6)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7)表-二氧化碳和环氧乙烷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8)表-三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9)表-四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0)表-氯二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1)表-氯三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2)表-氯四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3)表-二氯二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4)表-二氯四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5)表-三氯一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6)表-氯二氟甲烷和氯五氟乙烷共沸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7)2.3 类有毒气体表-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8)表-液氨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9)无货物危险编号表- 1,1,1,2-四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0)表-五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2)表-氢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甲烷[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化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化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化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化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二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1-三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氟乙烯[抑制了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氟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甲乙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烯基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甲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氧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氧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空气[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一氧化二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氧化碳[液化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六氟化硫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氯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稀有气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氧化碳和氧气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甲烷氢团体标准 -回复
甲烷氢团体标准-回复甲烷氢团体标准是指对甲烷氢团体的性质、结构和反应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理解该分子的化学性质。
甲烷是最简单的烷烃,也是天然气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因此对甲烷的研究对于能源和环境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甲烷氢团体标准的相关概念、实验方法和应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甲烷氢团体的概念。
甲烷的化学式为CH4,它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不易燃烧,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甲烷具有高的热值,因此被广泛用作燃料。
为了研究甲烷氢团体的性质,科学家们采用了许多实验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氢化反应合成甲烷。
氢化反应是将碳原子上的其他官能团替换为氢原子的过程。
在实验中,常用的催化剂包括镍、钯和铂等金属,它们可以加速反应速率。
通过对甲烷氢团体的合成实验,科学家们可以了解甲烷的化学键以及反应速率等重要信息。
此外,还可以通过红外光谱等技术来研究甲烷氢团体的结构。
红外光谱是一种利用物质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的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化学物质的结构。
通过对甲烷氢团体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到甲烷分子中的化学键振动情况,进而推断出甲烷的分子结构。
除了了解甲烷氢团体的性质和结构,科学家们还研究了甲烷的反应机制和催化剂。
甲烷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一种重要的燃烧反应。
然而,在常规条件下,甲烷的燃烧速率较慢,需要高温和催化剂的参与。
因此,了解甲烷燃烧的反应机制和催化剂的性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科学家们还研究了甲烷的催化转化反应。
由于甲烷是一种稳定的分子,难以进行任意的化学转化。
然而,通过合成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实现甲烷的转化。
例如,将甲烷转化为甲醇的反应可以采用氧化剂和催化剂的协同作用来促进。
这些研究对于探索对甲烷的更高效利用和开发清洁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甲烷氢团体标准的研究对于了解甲烷的性质、结构和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甲烷氢团体标准 -回复
甲烷氢团体标准-回复甲烷氢团体标准是指用于评估和监测燃气供应和使用中的甲烷气体泄漏的一种标准。
它是一个全面而严格的指导,以确保燃气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甲烷氢团体标准的问题,并探讨其在燃气工业中的重要性。
第一步:了解甲烷氢团体标准的定义和背景甲烷氢团体标准是由国际石油气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il and Gas Producers,简称IOGP)制定的一项标准。
它旨在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以评估和监测燃气系统中的甲烷气体泄漏。
甲烷是一种常见的燃气,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广泛使用。
然而,甲烷泄漏会带来许多安全和环境问题,包括火灾、爆炸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因此,制定甲烷氢团体标准是确保燃气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步骤。
第二步:了解甲烷氢团体标准的内容和评估要点甲烷氢团体标准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规定甲烷气体泄漏监测的方法、评估标准和控制措施等。
它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评估要点展开:1. 泄漏监测:甲烷氢团体标准规定了监测泄漏的方法和设备要求。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使用气体检测仪、红外线监测系统、无人机和高精度传感器等。
2. 泄漏量评估:标准详细规定了评估泄漏量的指标和标准。
例如,根据泄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将泄漏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级别。
3. 控制措施:标准强调了采取措施来减少或阻止甲烷泄漏的重要性。
这些措施可以是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培训人员、使用先进的泄漏控制技术等。
第三步:讨论甲烷氢团体标准在燃气工业中的重要性甲烷氢团体标准在燃气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提高燃气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监测和评估甲烷泄漏的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危险情况,减少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其次,它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甲烷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控制甲烷泄漏,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甲烷氢团体标准还有助于提高燃气行业的形象和信誉,促进可持续发展。
CH4-CO2重整反应镍钴双金属催化剂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CH4-CO2重整反应镍钴双金属催化剂性能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CH4-CO2重整反应是将甲烷和二氧化碳通过催化剂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反应,是一种高效、低成本、清洁的合成气生产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中,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是关键技术之一,催化剂的性能直接影响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目前,Ni-Co双金属催化剂因其优异的催化性能和较低的成本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和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尚未深入探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合成和表征Ni-Co双金属催化剂,探究其在CH4-CO2重整反应中的性能和机理,并优化催化剂的性能和稳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合成Ni-Co双金属催化剂并表征其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
(2)研究催化剂在CH4-CO2重整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比较不同Ni/Co比例和催化剂负载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3)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和反应路径,通过反应过程的原位表征技术和理论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4)优化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提高其催化性能和稳定性。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催化剂的制备:采用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方法制备Ni-Co 双金属催化剂,并通过XRD、SEM、TEM、XPS等手段表征其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
(2)催化剂的性能测试: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CH4-CO2重整反应,分析CO和H2的产物比例、反应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比较不同Ni/Co比例和催化剂负载量的催化性能。
(3)机理与理论研究:通过催化剂的原位表征技术,如原位红外光谱、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等手段,研究催化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和反应路径;同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催化反应进行理论计算,得到反应路径和催化机理。
(4)催化剂的优化:通过调控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等方法,优化催化剂的性能和稳定性,提高其催化性能。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成功合成Ni-Co双金属催化剂并表征其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
管道载荷类型及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iM D 3S C Z
3S C
异常工况
B
1.1
(10) Pmax M MB DO 0.75i A 1.1S H Z 4t n
1.1S H
紧急工况
C
1.2
(10) Pmax M MB DO 0.75i A 1 .2 S H Z 4t n
SH SA SH S A
载荷类型 设计压力 自重 热膨胀及 位移 (7)+(6)L OADS 非循环 锚固 位移 最大压力 自重 半地震 位移 其他的主 荷载 最大压力 自重 其他的主 荷载 最大压力 自重 全地震 位移 其他的主 荷载
正常工况
A
1.0
PDO 0.75iM A SH 2t Z iM (7) C S A Z (8) PDO 0.75iM A iM C SH S A 4t n Z Z
1 .2 S H
事故工况
D
2.0
(10) Pmax M MB DO 0.75i A 2 .0 S H Z 4t n
2 .0 S H
基本许用应力强度值 Sm 见 RCC-M 附录 ZI 表 ZI1.1、ZI1.2 和表 ZI1.3。
2.2 载荷分析
2.2.1 管道载荷规则 考虑管道的载荷规则时,需考虑冷却、流体膨胀、动载、重力的影响,还要考虑 热膨胀和收缩引起的载荷。
刘羽涵:管道载荷类型及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2
2.2.2 管道自重载荷影响 管道系统及其支承设计应能承受净重(由管道自身重量、保温层的重量和加在管 道上的其它永久性载荷所组成)和输送的介质重量,它们的布置和约束要适当,以防 止设备受到过度的载荷。要考虑的介质重量是在运行、试验或清洗时所承受的最大重 量。根据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在管道设计时需重点考虑自重引起的附加动约束力。 2.2.3 管道冷却、膨胀等动载荷的影响与组合 2.2.3.1 冷却及液体膨胀的影响 当流体的冷却可能把管道中压力降低到低于管道外部压力时, 管道应按照能承受 此外压进行设计。 对于一般的管道, 其外部压力就是大气压 (大气压为 0.101325MP) , 而对于套管而言,套管的设计压力即是内管的外压。总的来说,我们进行设计时应考 虑到管道在运行过程中的最不利情况,将压力按管子内外压中较大的压力值进行设 计。 由于管道的密封性能要求较高, 当没有释放阀或设备开口端等释放超压的措施时, 液体的膨胀可能使压力增加,则管道系统设计时需按照这一增大的压力设计。 综上所述,对管道进行应力分析时,应考虑管道运行的最不利情况,对由冷却和 液体膨胀引起的压力变化,设计时需取最大值进行分析。具体应用分析参见 C3640 及 C3650 篇管道制品的分析中 P 的取值。 2.2.3.2 动载荷的影响 动载荷是指随时间急剧变化,且使系统产生惯性力的载荷。管道设计的动载荷主 要包括管道内部或外部载荷产生的冲击力, 地震和振动以及压力和流量瞬变使释放阀 和安全阀产生的推力。管道的冲击载荷主要是指流体在管道变化处对管道的冲击,当 管径发生变化或管道走向变化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 2.2.3.3 热膨胀和收缩的影响 热膨胀和收缩会导致管道有一定的位移,这样在支承的位置处会产生二次应力, 设计时可以通过正确设计几何尺寸来限制。膨胀节作用于解决管道热胀冷缩,位移及 振动与管道之间的柔性联接, 其设计时应按管道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和温度来设 计。 2.2.3.4 地震力等其他动载荷的影响 在管道、 支承件和固定件的设计中, 还应考虑地震力的影响, 分析中采用的荷载、 地震固定点的位移和循环次数应在设备规格书中给予规定。具体应用分析参见 C3650 中公式 10 的计算。 管道的布置和支承应使振动减到最小, 管道设计时应通过支架的布置减小两支架 间管道的最大位移范围,以保证管道系统的振动处在允许的范围内。另外压力和流量 瞬变会使释放阀和安全阀产生很大的推力,在管道、支承件及固定点的设计中也应予 以考虑。 2.2.3.5 RCC-M 中 C3650 篇公式 10 对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描述 由于压力、重量、偶然荷载,在指定为适用 B 级准则的工况下,所产生的应力总
苯-正丁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2012 年 06 月 20 日
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前言...................................................................................................................................... 6 0.1 为什么要做课程设计 ................................................................................................. 6 0.2 塔设备的综述 ............................................................................................................. 6 设计说明书 .......................................................................................................................... 7 1.1 装置流程简介 ............................................................................................................. 7 1.2 其他方面参数选择 ..................................................................................................... 7 第二章 工艺参数................................................................................................................. 8 2.1 物料衡算 .................................................................................................................... 8 2.2 物料平衡数据 ............................................................................................................. 8 2.3 最小回流比 Rmin ,回流比 R 的计算 .......................................................................... 9 2.4 操作线方程计算 ....................................................................................................... 10 2.4.1 精馏段方程计算 ............................................................................................... 10 2.4.2 提馏段方程计算 ................................................................................................ 10 2.5 理论板数计算 ........................................................................................................... 10 2.6 全塔效率 Er 的计算 .................................................................................................. 11
《Ni基双金属催化的CH4-CO2重整反应中积碳问题的研究》范文
《Ni基双金属催化的CH4-CO2重整反应中积碳问题的研究》篇一Ni基双金属催化的CH4-CO2重整反应中积碳问题的研究一、引言近年来,能源问题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作为两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在工业过程中得到大量排放和积累。
通过甲烷与二氧化碳的重整反应(也称为干重整),可以有效地将这两种温室气体转化为合成气(H2和CO的混合物),并同时减少其在大气中的浓度。
在此过程中,Ni基双金属催化剂因其高效的催化活性和成本效益被广泛研究与应用。
然而,重整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积碳问题一直制约着其工业化应用。
因此,研究Ni基双金属催化的CH4/CO2重整反应中的积碳问题,对提高反应效率和催化剂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碳问题及其影响在Ni基双金属催化的CH4/CO2重整反应中,积碳现象是由于未完全反应的碳源物质在高温和还原环境下发生沉积所致。
这些沉积的碳颗粒会覆盖催化剂表面,阻塞活性位点,降低催化剂的活性,甚至导致催化剂失活。
此外,积碳还会引起催化剂的物理结构变化,如孔道堵塞、比表面积减小等,进一步影响催化剂的性能。
因此,积碳问题严重制约了CH4/CO2重整反应的工业应用。
三、积碳问题的研究进展针对Ni基双金属催化的CH4/CO2重整反应中的积碳问题,研究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首先,从催化剂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变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来抑制积碳的形成。
例如,引入其他金属元素形成双金属或多金属催化剂,如Ni-Ce、Ni-Cu等,这些催化剂可以通过改变电子结构和表面性质来提高抗积碳能力。
其次,从反应条件的角度出发,优化反应温度、压力和气氛等参数,以降低积碳的形成速率。
此外,还有研究者通过添加助剂或使用特殊的催化剂载体来改善催化剂的抗积碳性能。
四、积碳问题的解决方法针对积碳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
首先,通过优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如采用共沉淀法、浸渍法等制备工艺,来控制催化剂的形貌、粒径和孔结构等,从而提高其抗积碳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BAL-EM
100% (sagging)
HSM-1 FSM-1
BSR-1P BSR-2P BSP-1P
OSA-2P
Harbour and testing conditions 100% (sagging) 100% (+ve fwd) See note 4 100% (+ve fwd) See note 4 100% (+ve fwd) See note 5 See note 7 100% (-ve fwd) See note 5 100% (-ve fwd) See note 4
1.船中货舱区域有两道纵舱壁油船有限元分析的载荷组合
Still water loads No. Loading pattern Draught
(1)
Dynamic load cases % of perm. SWSF(2) Midship cargo region
% of perm. SWBM(2)
100% (sagging)
Seagoing conditions
See note 3 100% (-ve fwd) See note 4 HSM-1 FSM-1 HSM-2 FSM-2 HSM-1 HSA-1 FSM-1 BSP-1P BSR-1P BSR-2P BSP-1P BSR-1P BSR-2P BSP-1P BSR-1P BSR-2P BSP-1P BSP-2P / BSR-1P BSR-2P BSP-1P BSR-1P BSP-1P OST-1P
B5(6)
0.6TSC
100% (sagging)
75% (+ve fwd) See note 4
HSM-1 FSM-1 FSM-2
BSR-1P BSR-1S BSP-1P BSP-1S
OSA-2P OSA-2S
100% (+ve fwd) See note 5
HSM-1 FSM-1 FSM-2
/
/
Seagoing conditions
1
Full load [4.1.3]
Full load [4.2.1.a )] Slack load [4.2.1.b )] Slack load [4.2.1.b )]
MH
MH
TSC
50% (sagging)
BSP-1P, OST-1P
(1)(2)
2
MFull
MBLK+ 0.1MH
MBLK+ 0.1MH
TSC
(2)(7)(8)(9)
0%
1 4 Heavy ballast [4.2.4]
BSR-1P, OST-2P
100%(17) HSM-1, FSM-1 (+ve fwd) BSR-1P, OST-1P BSR-1P
(10)(11)(12) (10)(11)
9
Multiport -4 [4.2.2.d)]
100% (hogging)
MFull
FSM-2, HSM-2, BSR-1P, OST-2P
(3)(6)
0.75TSC 100% (sagging) BSR-1P, BSP-1P, OST-1P
1 0
Alternate load partial [4.2.3.a)]
A6
0.6TSC
100% (hogging)
HSM-2 HSA-1
BSR-1P BSR-2P BSP-1P
OSA-2P
A7(6)
TLC
100% (hogging)
HSM-2 HSA-1
BSR-1P BSR-1S BSP-1P BSP-1S
OST-1P OST-1S OSA-2P OSA-2S
A8(6)
1.BC-A型散货船隔舱装载船中区域有限元分析的载荷组合
% of perm. SWSF(16) Remarks (see below)
N o
Descrip tion(a)
Loading pattern Aft Mid Fore
Drau % of perm. ght SWBM(15)
Dynamic load case(18)
B3
0.9TSC
100% (hogging)
100% (-ve fwd)
/
OST-2P OST-2S
B4
0.6TSC
100% (sagging)
75% (+ve fwd) See note 4
HSM-1 FSM-1 FSM-2
BSR-1P BSR-1S BSP-1P BSP-1S
OSA-2P OSA-2S
Still water loads
No. Loading pattern Draught
(1)
Dynamic load cases Midship cargo region
% of perm SWBM(2)
% of Perm. SWSF(2)
Seagoing conditions
HSM-1 HSA-1 FSM-1 BSR-1P BSR-1S BSP-1P BSP-1S BSR-1P BSR-1S BSP-1P BSP-1S BSR-1P BSR-1S BSP-1P BSP-1S BSR-1P BSR-1S BSP-1P BSP-1S / BSR-1P BSR-1S BSP-1P OST-1P OST-1S OSA-1P OSA-2P OSA-1S OSA-2S OST-2P OST-2S OSA-2P OSA-2S OST-1P OST-1S OSA-1P OSA-1S OSA-2P OSA-2S OST-2P OST-2S OSA-2P OSA-2S /
A1
0.9TSC
100% (hogging)
OST-2P
OST-1P OSA-2P
100% (sagging) A2
See note 3
0.9TSC
100% (hogging)
100% (-ve fwd) See note 4 100% (-ve fwd) See note 5 100% (-ve fwd) See note 4 100% (+ve fwd) See note 4
(2)
TSC
100% (hogging) 0% 100% (hogging)
1 1
Alternate load full [4.2.3.a)]
MHD+ 0.1MH
MHD+ 0.1MH
TSC
100% (hogging) 0%
1 2
Alt-block load [4.2.3.d)]
MBLK+ 0.1MH
under developme nt
under developmen t
Harbour and testing conditions
B8
0.33TSC
100% (sagging)
100% (+ve fwd) See note 5
/
B9
0.33TSC
100% (sagging)
75% (+ve fwd) See note 4
THB(min)
100% (sagging) 100% (sagging) 0%
(10)(11)
1 5
Heavy ballast [4.2.4]
THB(min)
100% (sagging)
BSR-1P
4. 直接强度评估装载工况汇总
MFull
MFull
0.67TSC
100% (sagging)
HSM-1, FSM-1, OST-1P
(3)(6)
8
Multiport -4 [4.2.2.d)]
100% (hogging)
MFull
FSM-2, HSM-2, BSR-1P, OST-2P
(3)(6)
0.75TSC 100% (sagging) BSR-1P, BSP-1P, OST-1P
4.4 工况与载荷组合 4.4.1 装载
1. 需要考虑的装载工况
离港状态、到港状态、部分填满的压载舱状态、海上
航行工况 、港内和遮蔽水工况。
2. 油船: 按吃水、装载模式
TSC , 0.9TSC , 0.7TSC , 0.65TSC , 0.6TSC , 0.33TSC , 0.25TSC
直接分析的设计装载工况如下表:
MBLK+ 0.1MH
TSC
100% (hogging)
(2)(7)(8)(9)
100% (sagging)
100% (hogging) 100% (sagging)
HSM-1, BSP-1P, OST-1P
FSM-2, HSM-2, OST-2P HSM-1, BSP-1P, OST-1P
1 3
Alt-block load [4.2.3.d)]
B6
0.6TSC
100% (sagging)
100% (+ve fwd) See note 4
/ BSR-1P BSR-1S BSP-1P BSP-1S OSA-2S
B7(7)
TBAL-EM
100% (sagging)
100% (+ve fwd) See note 4
HSM-1 HSA-1 FSM-1 under developme nt
MHD+ 0.1MH
MHD+ 0.1MH
100% (hogging)
100%(17) FSM-2, HSM-2 (-ve fwd) OST-2P BSP-1P, OST-1P 100%(17) FSM-2, HSM-2 (-ve fwd) OST-2P BSP-1P, OST-1P FSM-2, HSM-2, OST-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