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

合集下载

质检报告

质检报告
值域规范性
数据库成果、汇总表格、参数库
查数据库成果数据,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要求,调查内容是否正确,填写信息是否在要求范围内进行检查。将超出耕地分等定级调查内容范围的信息查找出来。
图形规范性
县级汇交矢量数据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及三调的技术规程要求,相关矢量数据具有严格的拓扑架构,不存在拓扑错误,包括点重叠、线相交、面重叠等,空间关系必须正确。无碎片多边形。
数据完整性
数据库成果、汇总表格、参数库
检查成果中对于比较数据是否按照汇交要求提交
格式规范性
成果汇交文件
(1)图件成果的图件格式为.jpg;
(2)数据库为.gdb、参数库为mdb。
数据基础规范性
县级汇交矢量数据
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检查,检查平面坐标系统是否采用“2000CGCS地理坐标系”,检查高程系统是否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检查投影方式是否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单位盖章]
2年月日
调查单位负责人(签字):
区县监理负责人(签字):
市级监理负责人(签字):
市级三调办审批
审批意见:
[单位盖章]
年月日
图形与图形一致性检查
数据库成果
检查矢量数据在空间位置上有关联关系或者属性上有关联关系的,范围或者属性信息是否一致。
图形与表一致性检查
数据库成果、汇总表格
检查汇总表格与矢量数据源统计信息是否一致。
表与表属性一致性检查
参数库、汇总表格
各参数表、表格之间,存在主键关联的,信息是否一致。
调查单位检查结论
根据所列检验依据对本项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成果,均符合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可提交区县级监理单位检验。

热点06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原卷版+解析)

热点06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原卷版+解析)

2021年8月时政热点专题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21年8月25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全国主要地类数据。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耕地12786.19万公顷(191792.79万亩),园地2017.16万公顷(30257.33万亩),林地28412.59万公顷(426188.82万亩),草地26453.01万公顷(396795.21万亩),湿地2346.93万公顷(35203.9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530.64万公顷(52959.5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955.31万公顷(14329.61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28.79万公顷(54431.78万亩)。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成果全面客观反映了我国国土利用状况,也反映出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

可结合我国土地资源进行考查,主要考点有: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资源分布、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1.我国土地利用结构(1)利用类型:主要有农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等)、建设用地和通常情况下难利用的土地等。

(2)利用条件:利:总量丰富,类型齐全;弊: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低,耕地少,通常情况下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耕地不足。

2.土地资源分布我国耕地和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干湿地区),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

林地则主要分布在山区(地形)。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区(干湿地区),主要用于牧业。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草场退化、土地污染等。

(2)对策: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原创)2021年8月25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全国主要地类数据(如下表所示)。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11.10•【字号】内政办字[2004]386号•【施行日期】2004.11.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的通知(内政办字[2004]386号2004年11月10日)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2004年7月31日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为切实贯彻执行《实施办法》,依法促进我区防沙治沙工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奠定基础,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贯彻执行《实施办法》的重要性,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我区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42.08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35.57%,全区2/3以上的农田和60%的草场都不同程度遭受风沙侵袭,沙漠化扩展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实施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区防沙治沙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以下简称《防沙治沙法》)相辅相成,对加快我区防沙治沙步伐将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学习宣传《实施办法》纳入普法工作规划,制定学习宣传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要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对《实施办法》进行深入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掌握《实施办法》的主要规定及违反《防沙治沙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增强依法防沙治沙的观念,为充分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奠定基础。

论制约我国荒漠化防治的若干问题

论制约我国荒漠化防治的若干问题

[ 关键词 】荒漠化 ; 防治体 系; 制约 因素 ; 资 投 [ 摘 要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 、 土地 监测最新结果表 明, 2 世纪初期 , 沙化 在 1 通过 实施 以生态建设 为主的林 业发展 战略 ,
我 国重点荒漠化、 沙化地 区 已从 2 O世 纪 9 o年代 的“ 破坏 大于治理 ” 为“ 转 治理 与破 坏相持 ”, 荒漠化和 沙化 整体 扩展 的 趋 势得到初步遏制 , 总体彤势依然严峻 。通过对 当前 彤势分析 , 但 认为投入 机制 、 术标 准体 系、 技 工程 管理、 产业发 展和 生 态效益补偿等依然是制 约荒漠化 防治的几个 突出因素。有针对性地提 出 了对 策建议 : ①拓 宽荒漠化防 治投 资 渠道 , 建
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我国荒漠化治理步伐明显加快 , 林草
植被迅速得到恢复 和增加 , 局部地 区 生态 环境 得 到明 显改 善 ,
荒漠化加剧扩展的态势得到缓解。
2 0 年 6月 1 05 4日我 国发布 了第 三 次全 国土地 沙化 、 漠 荒 化监测结果 :0 4年全 国荒漠化 土地 总 面积 为 2 6 20 63 2万 h m, 占国土总 面积 的 2. 6 , 布于北京 、 74 % 分 天津 、 河北 、 山西、 内蒙 古等 l 个省 ( 、 ) 4 8个 县 ( 、 。其 中 , 内蒙古 、 8 区 市 的 9 旗 区) 新、 藏、 、 、 宁、 甘 青 陕、 冀等 8省 ( 的荒漠 化面积 总和 占全 国荒漠 区) 化 总面积的 9 .5 。根据 这次 监测结 果 , 国沙 化土地 面积 84 % 全 为 1 9 737万 , 占国土总面积的 1 .2 , 8 1% 分布在除上 海和港 澳 台以外 的 3 0个省 ( 、 ) 89个县 ( 、 。 区 市 的 8 旗 区)

呼和浩特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呼和浩特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呼和浩特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一、我市生态建设的主要成效呼和浩特地处西北内陆、土地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

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雨量由南向北递减,全区86%的地域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干旱少雨,风沙灾hai频繁发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多年来,按照分类指导,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建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新景观的目标,实行封山禁牧,积极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生态建设,草原植被开始恢复,土地沙漠化得到遏制,林草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全区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水土流失治理使生产得到改善。

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大支流为骨干,以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65平方公里,建设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513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由5.6亿公斤提高到9.8亿公斤。

(二)生态林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采取封、飞、造结合,加大退耕还林、治沙造林和防护林建设力度,基本建成了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城乡绿化林为主的林业支撑体系。

全区造林达1583.6万亩,占林地总面积2949.7万亩的54%。

(三)草原保护与建设步入良性循环。

目前全区3665万亩草原全面禁牧,1810万亩草场实行围栏,190万亩草原实施补播改良,天然草场植被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干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的植被盖度分别增加了50%、20%、25%。

草原沙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次数减少,强度减弱。

(四)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整体逆转。

采用人工造林、划管封育、飞播造林及在沙漠边缘引水建设绿洲等措施,遏制了沙漠扩展,实现了人进沙退,成为全国唯一的沙化逆转市。

中国荒漠化与沙化状况公报

中国荒漠化与沙化状况公报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更新时间:2015-12-30 10:28:1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前言开展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要求,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底,国家林业局组织相关部门的有关单位开展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直接参与此次监测的技术人员达5000余人,共区划和调查图斑634.46万个,建立现地调查图片库24.46万个,获取各类信息记录3.43亿条,获得了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

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

与2009年相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

监测结果表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本公报是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的,简要介绍了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的最新信息,旨在使社会各界对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形势有一个客观了解,坚定防治信心,加大防治力度,建设沙区美好生态。

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一)荒漠化土地现状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0%,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28个县(旗、市、区)。

1.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06万平方公里、60.92万平方公里、43.26万平方公里、19.50万平方公里、19.0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5.64%;其它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36%。

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2011-1-5)

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2011-1-5)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and Sandification in China国家林业 局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P.R.China2011年1月 January, 2011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一)荒漠化土地现状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

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

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图1-1)。

2.荒漠化类型现状。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图1-2)。

① 本公报中的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这些地区的退化土地为荒漠化土地。

② 本公报中的沙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具有这种明显特征的退化土地为沙化土地。

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图1-3)。

经济生活学案第十课

经济生活学案第十课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习目标】1、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以及经济建设的要求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3、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自学导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预习填空】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⑴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__________”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⑵具体表现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显提高。

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大大增强。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是_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小康。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1、增强______________,努力实现经济_________发展。

2、全面__________生活3、建设_________,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式。

【自主探究】①小康标准是人均GDP为800美元。

②上海、北京、深圳等地,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而中西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还处在温饱阶段。

2000年还有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材料二: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有三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生产占GDP的比重在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而我国的上述指标在2001年分别为15%,50%,37.66%。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联系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解决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探究二:2005年6月17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调查背景与目的 (2)1.2 调查范围与内容 (3)1.3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5)二、主要数据概述 (6)2.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数据 (7)2.2 土地利用面积与分布数据 (8)2.3 土地质量等级数据 (9)2.4 土地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数据 (10)2.5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11)三、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12)3.1 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及比例变化 (13)3.2 城镇村用地变化情况 (16)3.3 交通运输用地变化情况 (17)3.4 水利设施用地变化情况 (18)3.5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9)四、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20)4.1 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1)4.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3)4.3 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24)4.4 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绿色发展 (25)五、结论与建议 (26)5.1 结论总结 (27)5.2 建议与措施 (28)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9)一、前言本次“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旨在全面总结和评价我国国土调查的最新成果,展示国土调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宏观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报告基于广泛的调查数据收集、深入的数据分析以及全面的综合评价,全面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的现状、变化和潜力,以期为国家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土调查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本次调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本次报告从内容构成上分为多个部分,依次展示调查的主要发现、问题挑战、应对策略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力求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期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社会公众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支持。

1.1 调查背景与目的我国于2018年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全面细化的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采集,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报告

XX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报告概况1测区基本情况1.1历史沿革区划1.1.1地理位置1.1.2区域交通1.1.3行政区划1.1.4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2)气候环境(2)水文条件1.1.5社会经济条件1.2XX县国土管理基本情况分析XX县“三调”实施以来,我公司一直为XX县国土资源局的相关部门做技术服务,主要实施的项目包括:历年的变更调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质量等别评价、驻点督察技术服务、土地勘测定界测绘等,经过多年对XX县土地资源的调查和了解,已熟悉XX县全域各乡镇的用地规划、交通等情况,为更好的完成XX县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XX县201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情况1.4XX县历年用地情况2调查项目情况2.1调查依据2.1.1任务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着重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及统一确权登记、湿地保护、生态退耕、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工作全面铺开,各行各业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而现有国土调查成果已难以全面、充分满足各方的新需求和适应各项管理的新需要。

根据《土地管理法》“国家建立国土调查制度”和《国土调查条例》“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规定,2017年10月国务公司部署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国土调查”),要求全面查清当前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健全国土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强化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

国土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举措;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推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的基本前提。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26•【字号】甘政发[2008]14号•【施行日期】2008.03.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8]14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国发〔2005〕29号)和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再上新台阶,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全省防沙治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我省防沙治沙工作成效显著。

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截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防沙治沙491.34万公顷,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0.83%。

据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比1999年减少了8.36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67万公顷。

沙区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先后探索出了一系列改善生态、发展沙区经济的防沙治沙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工作机制,为推进全省防沙治沙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防沙治沙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看,当前我省荒漠化和沙化的威胁大、局部地区沙化严重,防治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全省现有沙化土地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分布在8个市州的24个县市区。

在400多万公顷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中,按照现有的速度进行治理,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

还有258万公顷的土地介于沙化与非沙化之间,沙化趋势明显,如果利用不当,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

民勤和敦煌绿洲正面临着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和“第二个楼兰古国”的生态危机,玛曲县天然草地沙化呈现总体扩展、面积增加、程度加重的严重态势。

陕西省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评价

陕西省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评价

陕 西省荒 漠化 和沙化 监测工 作 与全 国荒漠化
1 1 荒 漠 化 监 测 结 果 .
和沙化监 测工作 同步进行 , 5年一 次 , 每 已经实施
了 3次 , 别在 1 9 分 9 4年 、 9 9 、 0 4年 进行 。 5 19 年 20 1 年过 去了 , 过三 次荒 漠化 和沙化 监测 , 经 荒漠化 和
关键词 : 荒漠 化 和 沙化 ;动 态 变 化 ; 题 ; 策 问 对 中 图分 类 号 : 7 8 1 ¥ 2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2 1 ( 0 7 0 — 1 4 0 1 0 —1 7 20 )30 4— 4
An As e s e n t i d Pr v nc a o i o i f s s m nt o he Th r o i i lM n t r ng o De e tf c t0 nd S nd S r c e e s r i i a i n a a — t i k n Ar a
维普资讯
陕 西林 业 科 技
20 ,3 :4 ~ 1 7 0 7 ( ) inc d Te hno o e tSce ean c l gy
陕 西 省 第 三 次 荒 漠 化 和 沙 化 监 测 结 果 评 价
4 No t wet n t ueo rsr n e tr Pln ig & Dei n, . rh s I si t Fo ety I v noy, a n n t f sg SFA , ’ n S a n 1 0 8 C ia Xia h a xi7 0 4 , h n
ZH AI Li ng— x a i ol, 2,X I Chu A n— ya n3
( .C l g f Fo ety,No twet &F Unv ri 1 ol ‘ o rsr ee rh s ie s y,Ya g ig,S a n 1 1 0;2 t n ln h a xi7 2 0 .Sh a x rsr a n iFo et y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流程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流程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监测准备。

1. 确定监测区域,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需要监测的荒漠化和沙化区域。

第三次土壤调查工作总结

第三次土壤调查工作总结

第三次土壤调查工作总结近年来,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土壤的状况,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土壤调查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第三次土壤调查工作中,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我们采用了遥感技术、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土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监测,获得了大量的土壤数据和信息。

通过第三次土壤调查工作,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比较严重,主要集中在工业用地、城市周边地区和农业生产区。

其次,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超标现象比较普遍,对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再次,土壤肥力下降、结构紧密和土壤侵蚀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对工业用地和城市周边地区的污染治理力度,减少土壤污染源的排放。

其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化肥农药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土壤污染和退化的风险。

再次,加强土壤肥力的恢复和改良,推动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第三次土壤调查工作为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土壤的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支持,为我们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林业局社会实践报告

林业局社会实践报告

林业局社会实践报告实践对象:赵家果园扯拽沟村实践目的: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互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宣传、动员更多的人科学种植。

实践过程以及阶段效果如下:第一阶段:深入实地搞调查,因地制宜定计划8月10日,我来到了涞源县林业局说明了来由,受到了热情的接待,领导表示,一定会大力支持有关基层农业发展建设的大学生实践活动。

随后的几天我和局里的人到了赵家果园,我和果农讲了果树的分类、果苗的繁殖法、实生苗繁殖法:嫁接法、前插法、压条法、分株法。

讲述了果园的土壤耕作,应适当深耕、浅耙中耕、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

果树的定制要点应有:土壤准备、定植密度、定植方式、定植时间、定植方法,和果农一起施肥。

第二阶段:酷暑骄阳烈,科技培训忙在果园我向果农讲述了果树的整形及果树的修建,告诉他们果树整形是把果树树体造成一定的树冠形式,使树上的主枝和侧枝分配均匀,骨架构造坚固,从而为丰产打下好基础。

整形的形式要根据果树的特性和地理环境而定,如:疏散分层形适于苹果、半自然形适于我国东北苹果采用、圆锥形适于梨树、杯状形,桃李梅樱桃石榴都可以采用、二重开心形桃树采用、自然球形适合于柑橘、棚架形适于葡萄、匍匐形适于极寒地区的苹果、樱桃、梨。

对于果树的修剪则注意修剪时期:有冬季修剪和夏季修剪两种,修剪方法有疏枝修剪和短枝修剪两种。

注意事项:1:先修剪大枝,后修剪小枝。

小枝用剪,大枝用锯。

2:锯除大枝要有另外一人辅助,以免树干裂开,大枝锯口要用刀削平,然后涂以接腊。

3:剪子和锯子必须锋利,修剪病枝后剪子和锯子都要消毒,修剪下来的枝条要全部扫清运出园外,病虫枝条用火烧去。

第四阶段:深入果园,挥洒青春汗水,收获承载喜悦的果实实践活动期间,我们一起深入果园,农事活动间隙,果农朋友们认真听取了队员们讲解的关于省委“450行动计划”的精神,青年种粮竞赛的细则,以及如何防治病虫害的科技知识。

对于农民们提出的问题,抱着“求实,严谨”的态度,能肯定的我都给予了认真解答,不能肯定的也都做了详实的记录,回去后查阅资料仔细学习,赢得了果农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二OO五年六月前言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

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一、荒漠化①和沙化土地②现状(一)荒漠化土地现状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

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2、荒漠化类型现状。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盐渍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占%。

3、荒漠化程度现状。

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中度为万平方公里,占%;重度为万平方公里,占%;极重度为万平方公里,占%。

4、各省(自治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其它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

(二)沙化土地现状截止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县(旗、区)。

①本公报中的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这些地区的退化土地为荒漠化土地。

②本公报中的沙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具有这种明显特征的退化土地为沙化土地。

1、各沙化土地类型现状。

流动沙丘(地) 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半固定沙丘(地) 为万平方公里,占%;固定沙丘(地)为万平方公里,占%;戈壁为万平方公里,占%;风蚀劣地(残丘)为万平方公里,占%;沙化耕地为万平方公里,占%;露沙地万平方公里,占%;非生物工程治沙地96平方公里。

2、各省(自治区)沙化土地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2陕西、宁夏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其它22省(自治区、直辖市)占%。

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现状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造成的临界于沙化与非沙化土地之间的一种退化土地,虽然目前还不是沙化土地,但已具有明显的沙化趋势。

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4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其面积占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的%。

从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发生的土地利用类型看,主要以草地为主,占68%,其次为耕地,占23%,其它利用类型土地占9%。

三、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1(一)荒漠化土地动态与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792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7585平方公里。

1、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33673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5525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增加930平方公里。

2、荒漠化程度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万平方公里,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万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万平方公里。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荒漠化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其中,内蒙古减少16059平方公里,新疆减少14226平方公里,河北减少4029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329平方公里,甘肃减少1900平方公里,陕西减少1257平方公里,辽宁减少772平方公里,吉林减少231平方公里,山西减少149平方公里。

(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同监测范围内的沙化土地面积相比,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

1、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流动沙丘(地)减少15651平方公里,半1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是1999年进行的,故本报告中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除特殊所指外,均为2004年与1999年相比结果。

3固定沙丘(地)减少23098平方公里,固定沙丘(地)增加33265平方公里。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等27省(自治区、直辖市)沙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其中,内蒙古减少4882平方公里,河北减少959平方公里,甘肃减少836平方公里,山西减少782平方公里,山东减少380平方公里,四川减少375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54平方公里,江苏减少227平方公里,陕西减少208平方公里。

(三)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区域与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区域分为四种类型:1、上次就已好转本次继续好转的区域。

包括科尔沁沙地、宁夏平原、毛乌素沙地南缘等地区,表现为沙化面积逐渐减少,植被盖度增加,生态状况进一步好转。

2、上次扩展本次变为好转的区域。

包括浑善达克沙地、河北坝上等地区。

这两个地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沙化扩展趋势得到遏制,植被明显恢复,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3、上次扩展剧烈目前扩展趋缓的区域。

包括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等地区。

这两个地区通过应急输水和治理,局部范围植被开始恢复,植被衰退、绿洲萎缩态势得到一定缓解,但离完全恢复还有很大差距。

4、上次扩展本次仍在继续扩展的区域。

主要包括甘肃民勤绿洲、三江源头、黄河首曲等地区。

由于资源利用不当和干旱的共同影响,这些地区沙化土地仍在继续扩展,生态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破坏大于治理”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但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和沙情,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仍然是很严峻的。

1、当前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

治理形成的植被刚进入恢复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还较大,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还比较差,生态状况还很脆弱,植物群落恢复到稳定状态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2、防沙治沙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全国目前还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好,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

43、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几十年来,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

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

4、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滥放牧、滥开垦等“五滥”行为在部分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荒漠化和沙化动态成因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主要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真抓实干,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

1、启动实施了一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草原保护和建设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一批有关防沙治沙的工程项目。

自2001年以来,年均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192万公顷,为实现沙化土地整体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2、构建了以《防沙治沙法》为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制定实施了《防沙治沙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了《草原法》,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治沙政策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防沙治沙的顺利进行。

3、坚持科学治沙。

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采用生物、农艺和工程措施综合治理,人工恢复与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相结合。

同时加大对现有100多项适用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4、降水相对偏多,有利植被恢复。

近几年来,西北干旱区降水相对偏多,较常年增加3-5成,对于植被恢复和人工治理成效的巩固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防沙治沙的对策与措施1.认真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

落实规划任务,制定年度目标,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2.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

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健全标准体系,狠抓工程质量,严格资金管理,搞好检查验收,加强成果管护,确保工程稳步推进。

53.创新体制机制。

实行轻税薄费的税赋政策,权属明确的土地使用政策,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利益分配政策,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