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采集实验

合集下载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

序号成绩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实验报告《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上机实验报告姓名:建明班级: 061154学号:指导老师:卞爱飞小组成员:建明,朴青峰完成日期: 2018年5月11日目录1.一维带通滤波……………………………………………………………………………………………… (1)2. 动校正与叠加 (10)3. 偏移算子点脉冲响应 (14)4. 叠后数据偏移 (17)5. 总结 (21)1.一维带通滤波实验1.1.实验目的利用一维频率域滤波方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与干扰波的时空分布特征,掌握低通、带通、高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相关SU模块的调用方法,设计频率域滤波器进行有效信号与噪音的分离,对滤波前后地震剖面进行处理效果对比显示,分析一维滤波方法的优缺点。

1.2.基本原理本实验核心处理模块为sufilter常用的模块调用方法为:sufilter <filein.su >fileout.su [ f=x1,x2,x3,x4 amps=y1,y2,y3,y4 ] & 吧其中 sufilter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 为输入的 SU 格式时间域多道地震信号文件名,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时间域多道地震信号文件名,f 为频率控制点,amps 为对应频率控制点的振幅值,&表示后台运行,[]表示方括号的参数有默认值,可选填。

对于标准的频率域带通滤波器,4个控制频点及相应频点振幅谱即可确定一个带通滤波器的形态。

1.3.实验步骤(1)在当前控制台输入’cd $CWPROOT/demos/nmo’命令进入SU动校正与叠加演示目录,输入命令‘sh pre.sh学号’学号为个人实际学号。

(2)合成演示数据。

(3)原始数据显示。

(4)原始数据增益补偿。

(5)原始数频谱分析。

(6)对比不同频带信号特征。

(7)设计带通滤波器1.4.实验结果与分析1.4.1.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的图像如图1-1所示,振幅只有在中间的上半部分比较明显,其他地方振幅基本为0,通过显示模块suximage后得到的图像如图1-2—图1-5所示,从图1-2可以看出在中间部分存在比较明显的扫帚状的面波噪声, perc的选择并不是越大越好,在perc=90时,数据显示最清晰,继续增大,数据显示效果降低。

地震灾害实验报告(3篇)

地震灾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掌握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我们进行了本次地震灾害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震级、震中、震源等。

2. 掌握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了解地震灾害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提高应对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地震知识讲座2. 地震模拟实验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四、实验过程1. 地震知识讲座首先,我们邀请地震专家进行讲座,向参与者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震级、震中、震源等。

讲座过程中,专家还结合实际案例,让参与者了解地震灾害的危害。

2. 地震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环节,我们使用地震模拟仪模拟地震发生的过程。

参与者分组进行实验,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包括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

通过实验,参与者亲身体验地震灾害的威力,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在地震逃生技巧演练环节,我们教授参与者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演练内容包括:如何判断地震发生、如何快速找到安全的避难所、如何自救互救等。

通过演练,参与者掌握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

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在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环节,我们模拟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灾害场景。

参与者分组进行演练,学习如何应对这些次生灾害。

演练内容包括:如何扑灭初期火灾、如何处理水灾、如何应对毒气泄漏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地震知识讲座,参与者对地震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2. 地震模拟实验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地震灾害的威力,增强了他们的自救互救意识。

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使参与者掌握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了他们的逃生能力。

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使参与者学会了如何应对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提高了他们的应对能力。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院系: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2014年5月5日地震勘探野外实验报告一、基本任务1.1 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按指导书要求完成,以便通过此次实验,达到巩固和加深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

具体要求如下:1、初步实践野外地震勘探各种技术工作;2、基本掌握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和地震仪器装备的使用和操作;3、学习地震记录的分析与评价;4、学习地震资料几种常规处理方法;5、学习反射波地震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

1.2 实验内容实验主要内容为: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方法作业,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室内资料的解释成图,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野外数据采集①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②测线布置依据和观测系统设计;③排列的布设;④仪器的学习及操作;⑤仪器参数和观测系统参数的试验及正确设置;⑥野外数据采集施工技术;2、室内数据处理;3、室内资料解释和成图二、数据采集仪器1、一台McSEIS-SX 48 XP地震仪(配件:一条电源线,一条大缆接受器,一个鼠标)(图一)2、两根5m大缆3、24个100Hz检波器4、一块12V蓄电池5、一条同步触发道6、激发装置:一把18磅铁锤,一个铁块7、测绳一根9、罗盘一个10、野外记录本图一地震仪图二部分实验仪器三、野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3.1 测线的布置测线布置的原则:主测线的方向,应尽可能地垂直地层或构造走向,并与设有地质钻井以及其他物探测线的方向重合,以利于各种勘探资料的对比分析和相互补充验证,主测线之间还应布置联络测线,以控制勘探精度。

(图三)图三测线布设3.2 观测系统设计反射波勘探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系统。

表示出共炮点线(含道号),共接收点线,共偏移距线,共CDP点线,并标出炮号、桩号、道号、道间距、覆盖次数和比例尺。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序号:学院:一、实验目的:●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地测井数据加载方式;●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方法;●熟悉同相轴的追踪和断层的识别;●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成果,掌握地质分析的基本内容。

二、工区概况:该油田所在的区域属典型的内陆性气候;油田所处地表为戈壁滩,地面海拔在290~460m之间,地势相对平坦,总的地势为北高南低的斜坡。

红南9块构造位于红南2号构造西边,整体为一个被近南北走向和近东西走向的两组断层切割所成的低幅度断块圈闭群。

控制红南9块复杂断块构造的是一组近南北走向的四条正断层;断层断面倾角较大,近似直立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又是控制构造演化形成的主力断层。

研究区沉积盖层主要由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及白垩系三十里大墩组、胜金口组、连木沁组四套地层组成,最大沉积厚度达1466m;地面露头与钻井资料揭示,喀拉扎组、三十里大墩组储集层丰富,为凹陷的油气资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为属于下白垩统的三十里大墩。

三、Discovery资料解释操作步骤:1.建立工区:启动GeoGraphix Discovery:在桌面上点击GeoGraphixDiscovery图标或选开始 >> 所有程序>> GeoGraphix >> Discovery >> ProjectExplorer. 打开 ProjectExplorer窗口。

如果是第一次启动ProjectExplorer,只有实例工区列出。

输入工区名、确定工区位置:2.地震数据加载:导入井头信息:导入分层数据:用Prizm导入测井曲线:(调整单位、上下限)打开SeisVision:填写侧线起始位置:工区概况:在工区中加载井头和分层数据:对hn9-21井位南北走向侧线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操作: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到对比识别合成地震记录:5.对比解释:在本实验中,通过横纵测线上对地层的标识之间进行对比,来确定地质构造,进行地质解释。

关于地震的实验报告

关于地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特性;2.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3. 掌握地震波的检测和记录方法。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一种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现象,当能量释放时,会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不同。

本实验通过模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观察地震波的传播现象。

三、实验器材1. 地震模拟仪;2. 纵波和横波发射器;3. 水槽、沙槽、木槽等不同介质;4. 振动传感器;5. 记录仪;6. 电脑及数据采集软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地震模拟仪放置在实验台上;2. 将水槽、沙槽、木槽等不同介质放置在地震模拟仪下方;3. 将振动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与地震模拟仪平行;4. 打开地震模拟仪,启动纵波发射器,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5. 记录地震波在各个介质中的传播时间、振幅和衰减情况;6. 重复步骤4,观察横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7. 将实验数据输入电脑,使用数据采集软件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纵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2. 横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其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不能传播,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3.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中,振幅和衰减程度不同,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4. 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与地震灾害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密切相关。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地震的基本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特性;2. 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和衰减程度不同,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3.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与地震灾害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密切相关,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器材安全可靠,防止发生意外事故;2. 操作地震模拟仪时,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振动;3. 实验数据采集过程中,确保传感器与地震模拟仪平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地震监测实验报告

地震监测实验报告

地震监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对地震波进行监测和记录,分析地震
波的振幅、周期、波形等参数,从而深入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二、实验设备和方法
1. 实验设备:地震监测仪器、地震波发生器、计算机等。

2. 实验方法:首先对地震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和设置,然后启动地震
波发生器,产生一系列地震波,并使用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最后,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步骤
1. 设备校准:确保地震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实验设置: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发生器参数,并设置监测仪器采样
频率等参数。

3. 实验记录:启动地震波发生器,开始监测和记录地震波数据。

4. 数据分析:对监测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5. 实验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地震波的特点和规律。

四、实验数据分析
通过实验监测到的地震波数据显示,地震波的振幅随时间的变化呈
现明显的波动,周期大致在1-10秒之间。

波形呈现出明显的震荡特征,且振幅存在逐渐减弱的趋势。

五、实验结论
根据地震监测实验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地震波的振幅、周期和波形等参数可以反映地震活动的程度和性质,对地震灾害的预
防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地震监测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地震波的特点和规律,提
高了对地震活动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提供了重要
参考。

七、参考文献
1. 地震学原理
2. 地震波监测技术手册
3. 地震灾害防范规定
结束。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一、前言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本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求为:
1.初步学习、认识与熟悉Discovery软件;
2.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工区的建立;
3.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资料的加载;
4.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5.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剖面的解释对比工作;
6. 初步学会绘制等t0构造图;
7. 初步学会进行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8. 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实验内容
为了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本实验中,利用Discovery软件,首先建立工区进行地震数据、测井数据的加载和显示,然后进行层位标定、同相轴追踪和断层识别,并绘制出等t0构造图。

(三)实验的主要流程:
1.建立工区→
2.加载测井数据→3导入分层数据→4.加载地震数据→5.建立地震解释工区→6. 导入和井坐标→7.制作单井的人
工合成地震记录→8.标定目的层位→9.追踪、解释目的层位→10.生成工区解释后的图→11.绘制工区目的层等t0构造图
(四)实验成果
1测井曲线图
2.工区平面图
2.sea908井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3.追踪、解释目的层位(即sy_t层)
4等时间图
5深度构造图。

地震野外采集

地震野外采集

地震野外采集是地震勘探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试验工作:包括干扰波调查、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激发条件的选择、记录条件的选择等。

数据采集:根据采集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采集方法。

但无论如何,数据采集都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如果原始数据有严重缺陷,是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修补的,因此高质量的野外工作是地震勘探成功的基础。

数据处理:将野外观测所得到的地震原始资料加工处理,将地震数据变成地质语言。

地震资料解释:地质学家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分析解释,确定地下岩层结构,寻找地层信息,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在野外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采集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采集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数据出现严重缺陷。

采集完成后,及时整理和保存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总之,地震野外采集是地震勘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为后续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4实验四地震勘探实验(面波法)

4实验四地震勘探实验(面波法)

实验四地震勘探实验(面波法)一、实验原理瑞雷面波法用于勘探,与以往的弹性波法(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差别在于:它应用的不是纵波和横波,而是以前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视为干扰的面波。

其原理是:面波具有频散的特性,其传播的相速度随频率的改变而改变。

这种频散特性可以反映地下介质的特性。

瑞雷面波的特点:瑞雷面波速度低、瑞雷面波在介质中泊松比在0.4~0.5范围内,面波速度与横波速度关系基本接近、瑞雷面波对地层的分辨能力,决定于频率,频率高则分辨能力强。

上图为72道的面波采集记录:震源在左上角,同一震源下的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和面波遵循各自的传播规律,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其中面波传播的特征:近震源处发育、震幅大、传播速度低。

上图为实际勘探过程中采集得到的面波记录:以近震源、小道距、长采样、宽频率激发、低频率接收。

工程检测方面的应用实例:上图采集地点为:云南某高速公路的路基检测,检测深度为4米。

由图中的“频散曲线”分层可以看出:每层的厚度约在0.3米-0.5米。

填筑路基施工是分层进行,松散料经过压实,达到压实度后再进行下一层的填料。

图中频散曲线的拐点清晰,分析的层厚度在0.35米-0.5米之间。

二、实验目的1.了解面波法的原理;2.了解面波法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3.掌握面波法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三、实验仪器SWS型多波列数字图像工程勘察与工程检测仪。

该系统由主机、多芯电缆、检波器、触发器、震源(大锤或炸药)、铁板、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线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等组成。

四、实验步骤1.在工区布设测线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

使用皮尺标注检波器位置与激发点位置。

2.连接仪器的各个部分将主机、电源、多芯电缆、检波器、大锤、触发器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

注意:各接口均使用“防呆”设计,电缆插头与对应的插槽才能连接,电缆插头与非对应的插槽不能连接。

禁止暴力插拔各插头、插槽,以防仪器损坏。

关于地震形成的科学小实验

关于地震形成的科学小实验

关于地震形成的科学小实验
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要进行地震形成的科学小实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 材料准备,需要一块大理石板或木板作为地壳板块,一些小石块或者砂粒作为地表的岩石或土壤,还需要一些小弹簧或橡胶带作为地壳板块之间的构造边界。

2. 模拟地壳板块运动,将地壳板块放在平坦的表面上,然后用手轻轻推动板块,模拟地壳板块的运动。

可以观察到板块之间的摩擦和位移。

3. 构造边界模拟,在地壳板块的接触处使用小弹簧或橡胶带来模拟构造边界,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示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4. 施加压力,可以用手指轻轻施加压力在地壳板块上,观察板块之间的位移和压力的释放。

5. 观察结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地壳板块的运动、位
移和压力释放,模拟地震的发生过程。

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以及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地震现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

《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

《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

《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录第⼀章概论 (1)第⼆章野外⼯作⽅法概述 (2)⼀、现场踏勘 (2)⼆、试验⼯作 (2)三、完成⽣产任务 (3)第三章地震仪的认识与操作及野外班报格式 (4)⼀、准备⼯作 (4)⼆、采集软件认识并采集地震数据 (4)三、操作时注意事项 (6)四、野外班报格式 (6)第四章激发条件与震源的选择 (7)⼀、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7)⼆、震源 (7)三、震源排列长度与震源点间距的选择 (7)第五章接收条件的选择 (7)⼀、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 (7)⼆、检波器性能的选择 (7)三、检波器的安置条件 (8)四、道⼀致性试验 (8)第六章折射波及⾯波法的野外⼯作⽅法 (9)⼀、观测系统及选择观测系统的意义 (9)⼆、浅层折射波法的激发与接收操作程序 (10)第七章反射波法的野外⼯作⽅法 (11)⼀、浅层反射波法的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11)⼆、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11)第⼋章地震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13)⼀、原始记录的检查 (13)⼆、绘制时距曲线或提取频散曲线 (13)三、速度测定 (13)四、地震折射波法资料的解释 (15)五、地震反射波法资料解释 (16)六、⾯波资料解释 (17)第九章实习报告的编写 (18)第⼀章概论浅层地震教学实验实习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浅层地震》课程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次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教学试验实习,⽬的是使同学加深队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使⽤和仪器⼯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波发、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法,并进⾏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作施⼯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作。

在实习过程中要做到:1.认真严谨,积极思维,吃苦耐劳;2.听从指挥,服从分配,遵守纪律;3.爱护学校仪器,注意⼈⾝安全。

希望同学们在进⾏实习之前,认真阅读试验实习指导书,做到⼼中有数,以保证试验实习的顺利进⾏。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第了解地震的成因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第了解地震的成因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实验预测:
猜测1:地壳的运动。

猜测2:地球板块的挤压。

猜测3:地球板块的拉伸。

猜测4:海水的运动。

猜测5:岩浆的运动。

实验材料:分成两半的小盒子、塑料薄膜、水、土、小铲子等等。

实验方法:
①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

②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

③等泥变干之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者挤压。

④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注意点:
泥土变干之后,将小盒的两半拉开或者挤压的动作要迅速,不能缓慢,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实验效果。

实验现象:
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时,泥土分裂开来;盒子的两半迅速挤压时,盒子中的泥土被挤成一团。

实验结论:
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pdf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pdf
-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时 间 : 2015 年 05 月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 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 GEODE9浅6 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折射波法地震勘探中, 比较流行的是采用相遇追逐观测系统。 O1是 O2的 追逐炮, O4是 O3的追逐炮;若测线方向为 O1→O4方向,则 O1称为正追逐炮, O2称为正相遇炮, O3 称为反相遇炮, O4称为反追逐炮。 追逐炮的作用:
干扰波调查是采集单炮多道地震记录,排列长度依据勘探深度和有效波 分布的范围确定,本次实习排列长度 36 道,道间距为 1m,偏移据为 0m,不 使用模拟滤波器。本次干扰波的实验采取单边放炮并且对采集的实验数据进 行绘制成图,并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4
图( 1)单边放炮第一次数据
图( 2)单边放炮第二次数据 从以上俩附图可以看出,第二次的数据信噪比比第一次要高,不过俩次实 验测得的数据基本一致, 我们可以看出首波均很明显, 均在 13 道左右发生转折, 我们可以判断,在这之前的首波为直达波,在这之后的首波均为速度更大的折 射波,因此我们在折射波勘探中要考虑到观测窗口的大小对实验的影响,要求 最小炮检距要大于十三道的位置,即大于转折点对应的炮检距,这样便压制了 直达波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6.3 双边放炮、中间放炮观测对比:
5
图( 3)正向追逐炮 图( 4)反向追逐炮
6
图( 5)中间放炮 从图( 5)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间激发时,我们可以同时观测到炮点俩侧的 地震数据,具有宏观对称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炮点与检波点相距太 远导致能量衰弱的现象。 从图( 3)和图( 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各种波形,从反向追逐炮中明 显地看到前面有几道可能是在移动炮点时碰到了检波器,使检波器出了些问题, 但是对整体影响不大。我们可以看到下图所示的情况: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地震实验报告姓名:沈班级:班学号:时间: 2015年05月指导老师:张一、实验目的实验一: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二、仪器介绍1、仪器简介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

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

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

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

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

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如下图)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注释: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

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

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和爆破员;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地震学实验报告(3篇)

地震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2. 掌握地震波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3. 熟悉地震仪器的使用。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地震实验室实验仪器:地震仪、地震波记录系统、地震波发生器、传感器、信号放大器、计算机等。

实验原理: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主要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携带地震源的信息,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可以了解地震的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等信息。

实验步骤:一、地震波发生器的安装与调试1. 将地震波发生器安装在实验室内,确保其固定牢固。

2. 调整地震波发生器的频率和振幅,使其符合实验要求。

3. 连接地震波发生器与传感器,确保信号传输稳定。

二、传感器的布置与连接1. 在实验室内布置多个传感器,确保其分布均匀。

2. 将传感器与信号放大器连接,放大地震波信号。

3. 将放大后的信号输入地震仪,记录地震波传播过程。

三、地震波记录与分析1. 启动地震仪,记录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纵波和横波信号。

2. 利用地震波记录系统,对地震波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数字化等处理。

3. 分析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速度、振幅、频率等参数,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地震波传播曲线,分析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过程中的速度、振幅、频率等参数。

2. 比较不同传感器的记录结果,分析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

3. 结合地震学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规律。

实验结果:一、地震波传播速度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速度约为V=2000m/s,与理论值相符。

二、地震波振幅与频率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振幅逐渐减弱,频率逐渐降低,符合地震波传播规律。

三、地震波传播路径通过分析不同传感器的记录结果,发现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过程中,传播路径基本呈直线,说明实验室内环境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较小。

地震实验报告

地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模拟地震发生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分析地震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了解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地壳内部能量传播的方式。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本实验主要研究纵波和横波在实验装置中的传播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地震波模拟装置:用于产生地震波,包括地震波发生器、振动台、放大器等;2. 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包括加速度计、位移传感器等;3.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包括数据采集卡、计算机等;4. 分析软件:用于分析地震波数据,如MATLAB、Origin等。

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装置,确保各部件工作正常;2. 将地震波模拟装置中的地震波发生器设置为特定的振幅和频率,产生地震波;3. 将振动台放置在实验装置的底部,将地震波接收器放置在振动台上;4. 启动数据采集系统,开始采集地震波数据;5. 改变地震波发生器的振幅和频率,重复步骤3-4,采集不同条件下的地震波数据;6. 利用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振幅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振幅分析,发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幅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分散,导致振幅减小。

同时,振幅与地震波传播距离成正比,即传播距离越远,振幅越小。

2. 频率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分散,导致频率降低。

同时,频率与地震波传播速度成反比,即传播速度越快,频率越高。

3. 速度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速度分析,发现地震波在固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

关于地震的小实验

关于地震的小实验

关于地震的小实验1.引言在1.1 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和背后的原因。

地震是指地球表面的振动或晃动,通常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现象。

地震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而且也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球的外部被分为许多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的热浮力和地球自转的作用下不断运动着。

当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地震可以发生在板块边界的地震带上,也可以发生在板块内部。

此外,地球的内部也存在着岩浆的上升和大规模岩石运动等现象,这些也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十分巨大。

它不仅能够造成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损坏,还经常导致山体滑坡、土壤液化、海啸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此外,地震还会破坏人们的居所,使得大量人员失去家园,造成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

因此,了解地震的产生和破坏原理,掌握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方法,对于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现象,我们将进行一项小实验,通过模拟地震的过程和效果,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影响。

这个小实验将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地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预防地震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相信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应对地震,从而为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作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以介绍关于地震的小实验为主题,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来阐述地震的定义、原因、影响和破坏,以及地震的重要性、预防和小实验的意义和结果。

具体而言,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概述,简要介绍地震是什么以及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其次是文章结构,详细说明了本文的整体组织和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框架。

地震资料处理上机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处理上机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处理上机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地震资料处理上机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和掌握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我们处理地震数据的能力。

实习任务是根据给定的地震数据,进行地震资料的预处理、地震相位变换、地震切片、地震属性提取等操作,最终生成可用于地震解释和分析的成果。

二、实习环境和工具本次实习在地震资料处理实验室进行,使用的是商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Paraview。

Paraview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地震资料处理和可视化软件,可以进行地震数据的读取、显示、处理和分析等操作。

三、实习过程1. 地震资料预处理首先,我们需要对给定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滤波、地震数据截取等操作。

预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为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和分析打下基础。

2. 地震相位变换地震相位变换是将地震数据从振幅变换为相位,从而更好地反映地层的岩性和构造特征。

本次实习中,我们使用了相位变换算法对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并生成了相应的相位变换地震数据。

3. 地震切片地震切片是通过沿某一方向(如时间、深度或横波方向)对地震数据进行切面处理,以观察地层结构和断层分布。

我们选取了感兴趣的时间段和切片方向,生成了地震切片,并通过Paraview软件进行了显示和分析。

4. 地震属性提取地震属性提取是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反映地层岩性、物性、构造特征等方面的信息。

本次实习中,我们提取了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并结合地震切片进行了分析。

5. 成果生成与解释最后,我们将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和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并对地震资料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处理和分析地震数据的能力。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地震资料处理上机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学会了使用商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Paraview进行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地震数据处理在油气勘探、地震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数据的采集包括数据采集系统、野外施工方法、地震 波的激发和接收三个方面。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是由地震检波器和地震记录仪器组成。 野外施工分为试验和生产两部分,试验工作的目的是选择 最佳的激发、接收条件和方式,正常生产要求合理组织施 工,高速度高质量地采集地震数据。 地震记录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波的激发、 接收的条件和方式,在不同的地表条件下及不同的勘探目 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激发、接受方式成为地震数据采集的 关键问题。试验工作的开展、干扰波的调查、观测系统的 设计、检波器组合和共中心点叠加法的应用均是围绕这一 主题。
震源类型
• • •


• • •
用于地震勘探的震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 1.炸药震源 炸药是一种特殊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它能在外界的影响(如用电雷管起爆)下放出气体和 高热,形成高压气团而急剧膨胀,在很短的瞬间将压缩作用施用于周围物体,即所谓的 冲击波。在爆炸中心,物体将被粉碎和破坏,形成破坏带。在破坏带以外,物体只产生 弹性形变,形成岩石的震动带,此时冲击波变成弹性波。 在陆地地震勘探时,多数情况下在注满水的浅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无法钻井或钻井困 难的地区多采用坑中爆炸。在水面地震勘探时,采用水中爆炸。 井中爆炸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种激发方式,它的主要优点有两条:一是减小面波的 强度,基本不产生声波;二是反射波能量强、频率高,可以减少药量。要确保这些优点 的实现,需要选择良好的激发条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爆炸介质的岩性,若在松软的干 燥沙层或淤泥中激发,地震波频率很低,且爆炸能量大部分被吸收;若在坚硬的岩石中 激发,地震波频率很高,但是随着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高频振动很快地被吸收。因 此,激发最好选在潮湿的可塑性岩层,如胶泥、粘土等。其次要考虑的是激发井深,通 常选择在潜水面以下2~3m。为了使能量集中向下传播及减小声波干扰,井中要注满水、 泥浆或用土填塞。 2.非炸药震源 非炸药震源有很多种,煤田地震勘探中主要使用可控震源、空气枪和电火花震源。 可控震源是一种机械震源,由安装在汽车上的振动器冲击地面产生频率可以控制的波列 作为地震震源。空气枪震源是将压缩空气在瞬间释放于水中,从而产生地震波。电火花 震源是利用高压电极在水中的放电效应,产生脉冲震动。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 一、地震检波器
• 地震勘探获取原始数据的方法,是由采用人工激发方式引
起地面振动,由地震检波器接收此振动,并把机械振动转 换为电信号,传输到地震记录仪器上记录。
• 地震检波器是一种机电转换装置,能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
微弱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电流强弱变化的电信号。为了适应 地震勘探的各种要求,地震检波器的类型和性能是不同的, 按照接收地震波的类型,可分为纵波和横波检波器;按照 接收地震波的振动方式,可分为单分量和三分量检波器(同 时接收P波、SV波和SH波);按照适用的区域,可分为陆地 和水上检波器(水听器或加速度检波器)。

• • •
地震波的激发,应根据地表条件和地质任务选择合适的震 源和激发方式,二者统称为激发条件。 激发条件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地震记录的面貌、频谱特征及 信噪比。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要以下要求: (1) 激发的地震波有一定的能量,以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的 反射。 (2) 激发的地震波仅可能接近尖脉冲,即具有较宽的频带, 较高的分辨率。 (3) 激发的地震有效波强、干扰波弱,即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图3—3 干扰波与有效波的差异 a—振幅谱;b—视速度谱 1—有效波;2—面波;3—交流电干扰;4—浅层折射波;5—随机干扰;6—声波
• 为了识别和区分有效波和干扰波,必须抓住二者之间的主
要差异,即它们的频谱差异和视速度差异,见图3—3。
• 地层勘探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强有效波,
压制干扰波,即提高信噪比。因此,对地震勘探中常见的 干扰波应有所了解。根据干扰波的特点,可将他们分成两 大类:规则干扰波和不规则干扰波。规则干扰波是指具有 一定频率和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交流电干扰、 浅层折射波等。不规则干扰波是指没有一定频率和视速度 的干扰波,也叫做随机干扰。随机干扰与激发、接受条件 无关,主要是由风吹草动、人畜走动、机器振动、车辆行 驶等外力随机产生的。它们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 干扰背景,取决于激发接收瞬间的周围条件。
地震野外工作方法
• 测线布置 • 地震测线的布置遵循以下原则: • (1) 根据地质任务,对整个勘探区进行总体规划,可以分期
• • • •
施工。 (2) 主测线应尽量垂直构造走向,并且与其它勘探线重合。 (3) 连接测线要垂直主测线,使测线闭合成网。 (4) 测线应尽可能为直线,并且向勘探边界外延伸几个排 列。 地震测线网度与地质任务有关,不同的勘探阶段有不同的 地质任务,根据煤田地震的特点,勘探阶段分为地震普查、 地震详、精查和采区地震勘探三个阶段。
地震勘探中的各种波
• 有效波和干扰波
• 无论使用何种震源,均能激发出各种类型的地震波,
不仅能接收到有效波,也能接收到干扰波。凡是可用 于解决地质任务的地震波称为有效波,而所有妨碍有 效波识别和追踪的地震波称为干扰波。
• 所谓有效波和干扰波是有条件的,比如在反射波地震
勘探中,反射波就是有效波,折射波就是干扰波。相 反,在折射波地震勘探中,折射波就是有效波,反射 波成为干扰波。可见,有效波和干扰波之间没有绝对 的界限。
规则干扰波主要有:面波、声波、多次折射波、多次反射波、虚反 射波、侧面波、次生干扰波、50Hz电感波等。 面波:在地表附近的低降速带中激发即可产生,激发层位越浅,产 生的面波能量越强。其特点是速度低(一般在1000m/s以下),强度 大,频率低,频散严重,延续时间长,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由激发 点出发的线性分布。面波也叫地滚波或Rayleigh波。如图2-6的炮集 记录上的面波可分为三组,其速度分别为196m/s、428m/s、902m/s。 声波:在地表、坑中、浅井、浅水中激发均可产生,它的实质是在 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其特点是速度稳定(330~340m/s),在地 震记录上表现为由激发点出发的线性分布、频率高、延续时间长。 在用车载可控震源作为激发震源时,其能量更强。
• • • •
• •
• •

二、地震仪器 根据地震勘探的需要,对地震记录仪器有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1) 具有对弱信号的放大性能 到达地面的地震波是相当微弱的,所以要求地震仪器配置具有高放大 倍数的放大器,才能将弱信号记录下来。 (2) 具有记录能量相差悬殊信号的动态范围 在地震勘探中,来自浅层的强反射波和来自深层的弱反射波能量最大 相差一百万倍,相当于120dB。为了能够同时记录强弱分明的信号,就 要求地震仪器的放大倍数能够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强地震信 号对应较低的放大倍数,弱地震信号对应较高的放大倍数。在地震资 料处理时,便可以根据地震信号的振幅及其对应的放大倍数,完成恢 复地震信号真振幅的工作。 (3) 具有合适的通频带 同样,浅层地震信号和深层地震信号的频率成分也是不同的,浅层信 号的高端频率可达250Hz以上,而深层信号的低端频率仅为10Hz左右。 为了同时接收浅层和深层的地震信号,地震仪器的通频带范围一般为 3~250Hz。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地震仪器基本上是每五年就要更新换代。 目前煤田地震领域常用的地震仪器为法国的SN388和SN408,德国的 SUMMIT,美国的SYSTEM2000。
• 试验工作
• 在每一个新的工区,为了解地震地质条件和确定施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因素,必须进行试验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激发条件的选择; (2) 观测系统的选择; (3) 检波器组合方式的选择; (4) 干扰波调查; (5) 低速带测定。
震源与地震波的激发
• 一、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 在地震数据采集工作中,首先要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