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先秦诸⼦阶段(前770——前221年)⼀、⼀、先秦诸⼦阶段(前(⼀)儒家 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物第⼀是孔⼦,第⼆是孟⼦,第三是荀⼦。
孔⼦被后世尊为⾄圣,孟⼦被后世尊为亚圣,荀⼦是先秦儒家最后⼀位代表⼈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中庸》《⼤学》。
《中庸》和《⼤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出来,跟《论语》和《孟⼦》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传》《春秋⾕梁传》和《尔雅》,合称“⼗⼆经”。
到了宋代,《孟⼦》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集)《尔雅》《孟⼦》《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梁传》。
儒家经典⼜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传》和《⾕梁传》是为经书《春秋》⽽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堪称中国传统的官⽅学说。
现在还有⼈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死后,“儒分为⼋”,弟⼦们⾃创门派,教授⾃⼰的学说。
其中以孟⼦和荀⼦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墨家 (⼆)墨家 墨家是先秦诸⼦中⼀个⾮常有名的派别。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ppt课件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礼” :“克己复礼” 3. “德治”: “为政以德”
孔子之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主要思想
2)性恶论 3)“礼”“法”并用,更注重外在 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 作用 4)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君舟民水”
评
价: 荀子的思想强化了孔子的“礼治”观念,
并融合了法家思想, 在后世也有不少影响。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以及人之幼。
——《孟子· 公孙丑》 ——《孟子· 尽心上》
——《孟子· 公孙丑》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 滕文公》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孟子· 梁惠王下》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孟子与荀子分别从两个侧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主张凭借 内心的“善”来推行仁政,使国家长治久安;荀子强调以外在的规 范来制约内心的“恶”,使国家秩序井然。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孔子(前551-前479 ) 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 ——《论语· 八佾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 子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课件
02
两汉经学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经学的形成与演变
经学的起源
经学的演变
经学始于先秦时期,以孔子所编著的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为核心,逐渐发展成为儒家学派的重 要分支。
两汉经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以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为代表的两个 学派,两者在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上 存在分歧。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和男 尊女卑等观念,这些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现代视角下的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的历史地位
两汉经学作为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政治 、文化、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两汉经学的现代价值
两汉经学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可以为现 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借鉴,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经学的官方地位
汉武帝时期,经学被确立为官方学说,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和制定政策的 重要依据。此后,经学一直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主流。
03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比较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思想内容的比较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 任,主张以德治国。两汉经学则更注重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思想,强 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4
现代视角下的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现代视角下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 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孔子的“仁爱”观念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2.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对当代教育有哪些启示?
3.两汉经学的发展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如孔子的“仁爱”、“礼治”,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两汉经学的发展历程等。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比较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3.通过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宽容待人的品质。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将学生带入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文化氛围,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儒家思想综述1.儒家思想(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1)儒家学派是乱世求治中产生的学术思想流派(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礼崩乐坏、列国纷争,连年战乱A政治领域变革(分裂到统一,封邦建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化)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列国进行富国强兵的内政改革B经济领域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新水平;井田制崩溃,土地被大量开垦、转让买卖和争夺;各国奖励耕战争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他们推动内政改革);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出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C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灿烂活跃2儒家思想的地位、影响(1)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学地位的演变具体过程:在春秋战国时受到冷遇不受重视,在秦朝遭到打压焚书坑儒,在汉武帝以后逐渐上升为统治思想。
由私学提升为官学。
(2)儒家文化(礼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影响广泛、深远。
表现在:A儒学形成一套伦理政治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教育、建筑、服饰、习俗等各个领域都受儒家思想影响。
政治:皇帝和中央集权制(大一统);仁政(民本);德治、礼治法律:以礼入法,维护皇权、等级制度伦理:“仁”是最高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教育:儒学、教育、做官相结合,太学、郡县学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研习内容;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生活习俗:建筑、称谓、服饰等各方面都体现儒家提倡的等级森严。
B儒学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对这些国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C儒家经典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到西方,受到启蒙思想家的推崇或批判(成为其批判封建专制、天主教会的武器)D近代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西文化论战等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维护、利用、批判儒家思想)E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如道德自律、和而不同等)再度受到重视,成为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良方(精神财富)3 儒家思想的内容:(1)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孔孟之道——两汉经学(儒学经学化、神学化、官学化)——宋明理学(儒学理学化、哲学化)(2 )一脉相承的是:提倡礼制和德政;重视道德自律、伦理纲常4 孔子的学说为什么称为仁学?仁——思想核心克己复礼(礼治、德治)——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执政者的施政要求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继承与发展,只有把仁注入礼,礼才能永葆青春(学者樊树志的观点)孔子把仁作为执政者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的发展脉络与主要代表人物。
2、掌握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的核心思想及主要观点。
3、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向两汉经学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4、探讨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知识梳理(一)先秦儒家1、孔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强调关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主张恢复周礼,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仁政:主张统治者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
3、荀子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改善。
礼法并重:强调礼和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二)两汉经学1、背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为了适应统治需要,儒家经典被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阐释。
2、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
郑玄:遍注群经,对儒家经典的整理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经学的特点注重对经典的注释和解读,形成了众多的经学流派。
强调儒家思想的权威性和正统性,与政治紧密结合。
(三)先秦儒家思想向两汉经学转变的原因1、政治需求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需要统一的思想来维护统治。
儒家思想经过改造,能够为统治者提供有效的治国理念。
2、社会发展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思想体系。
3、儒家自身的发展儒家学者不断对经典进行阐释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四)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仁爱、礼义、忠信等观念深入人心。
培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2、对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礼仪制度和等级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社会行为。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重视教育的传统得以延续,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
4、促进了学术的繁荣经学的研究和发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进步。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教案、教学设计
-描述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请学生选择两汉经学中的某一学派或代表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一份PPT展示。展示内容包括: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儒家思想与两汉经学发展演变的认识;培养学生通过史料阅读、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引导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深入理解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思想内涵;结合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儒家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变化。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掌握孔孟荀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影响;理解两汉经学的发展过程,认识经学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掌握两汉经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开展跨学科研究,如与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一个与儒家思想相关的故事,如孔子的教育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提出问题: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它们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内涵,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儒家学说在先秦时期的发展演变;其次,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两汉经学的特点及其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一单元绪言导读儒学的地位: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儒家文化产生与发展(即儒学的演变)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时代,孔子针对礼崩乐坏,以重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
第二阶段——汉代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附上浓郁的神学色彩。
第三阶段——宋明理学家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本质:儒学是与中国的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是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影响:1.国内影响——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2.国际影响——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考纲要求:孔孟之道(C);儒学的经学化(B)重点: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儒家学说发展变化的过程导入:周公“制礼作乐”1.周公(姬旦)思想: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2.制礼作乐(1)制礼A.礼的概念: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
B.周公制礼: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身份差异和权利义务。
(2)作乐A.目的: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B.创作礼乐、史诗(3)制礼作乐的意义A.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B.维护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C.激起人们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3.影响: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之道的基础就是周公的礼乐思想。
一.孔孟之道1.概念: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和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2.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转型,礼崩乐坏,动荡纷争,在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孔孟之道应运而生。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2、薄税敛,这是属于财政问题;
3、深耕易耨,这是属于经济建设; 4、文化教育,以孝悌忠信为大要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又称之 孙卿,赵国人,生卒年 不详。 《荀子》是我们研究 他的思想的主要依据
荀子的主要思想
1、自然观方面:“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2、伦理观上:人性本恶 3、政治思想上:礼法并施(熔礼法于一炉) 4、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 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孔子强调:1、仁是生活准则; 2、仁具有很大作用; 3、修仁道要从心地上做功夫; 4、真正懂得仁道就是死了也在所不惜。
孔子“仁”学的内容: • 1、“仁者爱人”:爱人思想、亲亲观念 • 2、“克己复礼为仁” •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
达人的忠恕之道
•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仁
朗读单元序言,找核心概念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 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 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 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家族制度 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 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儒学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
A.主张重建周礼权威,遵循宗法制度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 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 B.认为“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达到恢复礼 实现社会秩序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仁 之本应从最亲的血缘关系入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C.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符合仁与礼的要求就是义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两汉经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对两汉经学的影响。
4、探讨两汉经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核心。
(2)两汉经学的代表人物及经典著作。
2、难点(1)先秦儒家思想如何演变并影响两汉经学。
(2)两汉经学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三、知识梳理(一)先秦儒家1、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仁”强调爱人,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礼”则是社会秩序和规范。
他主张“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
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统治者要以民为本。
孟子还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3、荀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改变。
他强调礼法并重,认为礼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
(二)两汉经学1、发展历程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此后,经学逐渐兴起。
2、代表人物及经典著作(1)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把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
其代表作有《春秋繁露》。
(2)郑玄郑玄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师,他遍注群经,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注释,为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主要特点(1)强调天人合一,将天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2)注重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读,形成了众多的经学流派。
(3)经学与政治紧密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三)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关系1、先秦儒家思想为两汉经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思想家的学说为两汉经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其发展脉络。
2、掌握两汉经学的形成背景、主要流派和核心观点。
3、比较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异同,理解其思想传承与演变。
4、认识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核心。
(2)两汉经学的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特点。
2、难点(1)先秦儒家思想向两汉经学转变的内在逻辑。
(2)如何评价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三、知识梳理(一)先秦儒家1、孔子的思想(1)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
(2)礼: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3)德治: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教育: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2、孟子的思想(1)仁政: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3)义利观:倡导“舍生取义”,强调道德原则高于物质利益。
3、荀子的思想(1)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
(2)礼法并用:主张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3)天行有常: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二)两汉经学1、形成背景(1)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统一思想。
(2)儒家思想经过先秦时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2、今文经学派(1)特点: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发挥,强调通经致用,与政治结合紧密。
(2)代表人物:董仲舒(3)主要观点: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3、古文经学派(1)特点:注重对经典原文的考证和训诂,强调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代表人物:刘歆(3)主要观点:反对今文经学派的过度阐释,主张恢复经典的原貌。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的发展脉络。
2、掌握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3、理解两汉经学的形成背景、主要流派和思想特点。
4、分析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之间的传承与演变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核心。
2、两汉经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经典阐释。
难点:1、先秦儒家思想在两汉经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2、如何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理解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差异。
三、知识梳理(一)先秦儒家1、孔子(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活在春秋末期。
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
(2)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能够以道德感化百姓,实行德治。
(3)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主张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还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
2、孟子(1)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关注民生,轻徭薄赋,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3)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只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就能够保持和发扬这种本性。
3、荀子(1)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他综合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
在人性论上,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欲望和恶念,需要通过后天的礼法规范和教育来约束和改造。
(2)在政治上,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强调用礼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法度来约束人们的欲望。
(二)两汉经学1、形成背景(1)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儒家典籍遭到严重破坏,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儒家思想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2)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是否有传承关系,革新和区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和发展。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它们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革新和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先秦儒家是儒家思想的最早阶段,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先秦儒家主张“仁”、“礼”、“义”、“智”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先秦儒家的思想基础是《尚书》、《周易》、《诗经》等经典,这些经典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根源。
先秦儒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第二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有郑玄、严复、何晏等。
两汉经学强调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以及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两汉经学的核心是《五经》的注解和解释,这些注解和解释成为了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两汉经学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第三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有朱熹、程颐、张载等。
宋明理学强调“理”、“气”、“心”等概念,提出了“心学”、“理学”等重要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四书》、《五经》的注解和解释,以及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两汉经学是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明理学则是在两汉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理”、“气”、“心”等概念,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尽管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之间有着传承关系,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革新和区别。
先秦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两汉经学注重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宋明理学注重“理”、“气”、“心”的探讨和研究。
三个阶段的儒家思想在强调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上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需求。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学习任务单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两汉经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对两汉经学的影响。
4、探讨两汉经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内容(一)先秦儒家1、孔子孔子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仁、礼的核心思想:仁是内在的道德准则,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孟子孟子的身世和政治主张。
性善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可以保持和扩充善性。
仁政学说:主张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3、荀子荀子的经历和学术成就。
性恶论: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礼法并重:重视礼法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二)两汉经学1、经学的兴起秦朝焚书坑儒后的文化传承困境。
汉初的宽松文化政策与儒家经典的复出。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的特点:注重经世致用,常对经典进行发挥和解释。
古文经学的特点:强调对经典的考据和训诂,力求还原经典原意。
3、董仲舒与经学的官方化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其思想对汉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三)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关系1、思想传承两汉经学对先秦儒家核心概念如仁、礼的继承和发展。
先秦儒家的教育理念在两汉经学中的体现。
2、变化与创新经学在政治应用中的新发展,如强调君权神授。
经学对儒家思想的整合与系统化。
三、学习资料1、《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经典著作。
2、《史记》中有关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的记载。
3、近现代学者研究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相关论著,如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周予同的《中国经学史讲义》等。
四、学习方法1、阅读经典著作,理解原文含义,做好读书笔记。
2、对比分析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异同,制作思维导图。
3、参加学术讨论,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心得。
五、学习进度安排第一周:阅读先秦儒家的经典著作,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第二周:学习两汉经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区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第三周:深入探讨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关系,分析其传承与创新之处。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学习任务单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核心。
2、掌握两汉经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对比分析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思想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4、思考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内容(一)先秦儒家1、孔子的思想仁的理念: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
礼的规范:注重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认为人们应遵循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育思想: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孟子的思想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保持和发扬善性。
仁政学说:倡导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
民本思想: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视人民的力量。
3、荀子的思想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礼法约束来规范人的行为。
礼法并重:主张将礼和法结合起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二)两汉经学1、经学的兴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学博士的设立,使得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授成为官方学术。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注重对经典的阐释和发挥,与政治结合紧密,强调通经致用。
古文经学:注重对经典的考据和训诂,力求恢复经典的原貌。
3、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著有《春秋繁露》。
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学,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比较1、思想内涵的变化先秦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注重人性的探讨。
两汉经学则更加注重将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相结合,强调天人关系和纲常礼教。
2、学术方法的差异先秦儒家的学术方法较为灵活,注重思辨和实践。
两汉经学则注重对经典的注释和考据,形成了较为繁琐的学术体系。
3、社会影响的不同先秦儒家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了一部分士人和统治者,但并未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1 孔子
①礼:他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目的: 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 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 名分紊乱的时弊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含义: 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 为仁之本应从最亲 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 远;推而广之 目的:若能形成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叙 朋友 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 系的和谐
2 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 年战乱 民不聊生的局面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孟子(约前372-前289) 及人之幼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梁惠王下》
统国家;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政尊治儒:术
董仲舒 新儒学 伦理观:
两君权神体授系;天人合一 汉 思想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加强君权的需要
经学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兼采法家 的思想;具有神学色彩
道家
阴阳五行家
1对当时: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 三纲五常的伦理进道步德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③义: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含义: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正 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 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
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 原儒》)。
儒家的起源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 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 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 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 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 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
第1课 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一、孔孟之道 1、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政治、经 济、文化) 百家争鸣(儒、道、法) 2、春秋儒家(创立):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春 秋时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创立了儒家学派)。
儒家的起源
《汉书· 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
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 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
田家祖训:
大忠大爱是为仁 大孝大勇是为义 修齐治平是为礼 大恩大恕是为智 公平合理是为信
《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
徐木匠: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亡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亏自赢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
革命者:
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 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 措施:武帝规定《诗》、《书》、《礼》、 《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 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后又在长安兴办太学, 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 任官职。郡县也设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 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 结果: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 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哲学。 • 影响: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于仕 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 求;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 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 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 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制的基本精神。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礼” :“克己复礼” 3. “德治”: “为政以德”
孔子之伦理思想
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3、荀子
1)伦理观:性恶论 主 要 思 想2注度3))重 对主政外 人张 治在 的“主的 制礼张社 约:”会作“礼规用法法范”兼和并治刑用、罚,王更制霸并
用。“君舟民水”
评价: 荀子的思想强化了孔子的“礼治”观念, 并融合了法家思想, 在后世也有不少影响。
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孔子(前551-前479 ) 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
——《论语·八佾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⑴孔孟之道 【C】 ⑵儒学经学化【B】 第2课:宋明理学 ⑴.朱熹的理学【B】 ⑵王守仁的致良知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⑴. 辐射东亚
第一 单元 中国 古代 儒家 文化
发展演 变过程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孔孟之道) 第二阶段:两汉经学 第三阶段:宋明理学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 目的: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 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 紊乱的时弊。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 道德准则, 含义: “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 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 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目的: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 人际关系的和谐。
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 乱的时弊。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 道德准则, 含义: “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 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 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目的: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 人际关系的和谐。 ③义: 含义:孔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 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景
社会动荡不安。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先
文化: 思想自由、社交频繁、私学兴盛
秦
主要思想 “礼”:“仁”:“义”: 孔子
儒 代表
评价:
家
人物 及思 想
孟子
主要思想 伦理观: 仁政: 民本: 评价:
主要思想 伦理观: 政治:
荀子
评价:
1、孔子
①礼: 含义:孔子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 目的: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 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 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 是儒家道德 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评价: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对内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君 主专制制度相辅相成,对古代中国 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 法律制度等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影响
对外
东亚 传入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国,
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西方
明末以来,儒学远播西方, 在西方引起了很大反响。
经济: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背
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致力于建立一个大一
统国家,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大一统”、“罢政黜治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新儒学 伦理观:
两君权神体授系”,“天人合一” 汉 思想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加强君权的需要
经学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兼采法家、道家、阴阳五 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色彩。
(1)对当时: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 “三纲五常”的具伦有理进道步德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义: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含义: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左传·桓公二年》: “古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 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 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八礼 冠礼 婚礼 丧礼 祭礼 射礼 飨礼 朝礼 聘礼
影响:(想2起)到对了后关世键:性①作—为用—儒。稳学②定成对统为中治封国秩建人序社的的会伦需的理要正观统念思
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历史背景
1、政治:
(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2)诸侯纷争,战争不断,整个社会处于动
荡纷乱之中。 2、经济: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 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形成 3、文化:思想自由、百家争鸣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 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 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