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宾语前置

合集下载

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

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

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学生姓名院系名称专业名称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内容提要:宾语前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主要指做宾语的各语法成分,因各种原因,而放于动词之前,从而打破其原本的语序,产生前置现象。

宾语前置作为常见的语法变化,对于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而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古中国各时代的典籍中都能够发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甚至于现在也有宾语前置现象。

本文将选择三本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诗经》作为文本,找出其中的宾语前置实例,运用古代汉语,语言学常见方法,总结其存在标志特点,及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之间不同和发展。

试分析宾语前置现象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宾语前置文言语法语言学Analysi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special grammatical phenomenonAbstract:Object lead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mainly refers to the grammatical components do object, for various reasons, and put in the verb before, to break the original word order, produce lead phenomenon. Lead as a common object grammar changes, for lack of form of changes in Chines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of the age to see the language phenomena exists, and even now also an object lead phenomen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the author, explains, and to view.Key words:Object lead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linguistics目录一、宾语前置的定义 (1)(一)宾语前置的定义 (1)(二)《诗经》、《论语》、《孟子》、简介 (1)二、宾语前置的标志 (2)(一)疑问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2)1.《诗经》中疑问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2)2.《论语》中疑问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2)3.《孟子》中疑问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3)(二)否定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4)1.《诗经》中否定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4)2.《论语》中否定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5)3.《孟子》中否定句宾语前置标志及例句分析 (6)(三)叙述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6)三、宾语前置句产生的原因 (8)参考文献: (9)论《诗经》、《论语》、《孟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及其原因宾语前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主要指做宾语的各语法成分,因各种原因,而放于动词之前,从而打破其原本的语序,产生前置现象。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整理]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整理]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客何为者?(《鸿门宴》)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4)、方位词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鸿门宴》)
特殊的三种宾语前置句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以介词“以”和“于”为常见。

例如: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②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二、指代性副词“相”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公》)
②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
三、指代性副词“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②见谅、见教、见笑。

简述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

简述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

简述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
何谓“宾语前置”,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标准答案: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

有时候, 为了强调宾语, 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
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主要有四种。

1)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前置。

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孟子·
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如:《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国语·晋语》:“昔君之惠也,未之敢忘。


3)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如:《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4)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如:《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
考察目标:掌握宾语前置的基本类型。

(复习范围: 第四单元> 通论学习> 词类的活用> 知识点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例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论语》子曰:“未知思也,夫何远之有”翻译: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啊,又谈什么遥远呢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奚”、“安”“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又如:《鸿门宴》:“沛公安在”这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如果记熟了可以当成固定结构来掌握,比如《论语》中有很多恰当的例子。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分析:这句话有两个特殊句式,一是宾语前置,何有=有何;二是状语后置,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介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动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固定结构:“是以”就是“以是”,翻译成“因此”。

“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是以”是宾语前置,“是”是代词,是“这、这个原因”等之义;“以”是介词,是“因、由于”等之义,“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构成介宾前置,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

例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四、以“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古汉语有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论语》倒装句导读

《论语》倒装句导读

语言文学研究《论语》倒装句导读高云河(开远市第四中学校,云南开远661699)摘要:儒家经典《论语》被设置在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B著导读”板块,可见其在高中语文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论语》里大量倒装句给学生阅读带来了障碍。

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作者对《论语》中的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常用格式进行系统分析,帮助学生真正读{《论语》。

关键词:论语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并在必修教材中设置了“名著导读”板块,儒家学派经典名作《论语》被列入其中。

可见《论语》对开阔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和现代文不同,《论语》里有大量文言倒装句,的倒装句为学生阅读的),为了导学生阅读《论语》,导学生从泛阅读、式阅读转变为深阅读,精细化阅读,笔者拟对《论语》中的倒装句一一语前置、语前置、语后置的式进行系统分析,帮助学生读懂《论语》。

一、谓语前置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语前置。

:1.大哉,孔子!2.小人哉,樊须也!3.何哉,尔所谓达者?4.臧文仲居蔡,山节藻8,何如其知也?可出,语前置出现在感叹句和句中。

笔者,《论语》中的语前置句有35,其中,句语前置32,的91%,句语前置3,的9%)可,句语前置《论语》语前置的式,句有的),《论语》中前置语的较的,有、、名名、)其中,语前置16,的46%,语前置9,的26%;名名、语前置各5,的14%。

:表1谓语前置类型表类型数量比例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怎的%副词922%名词或名词词组5怎%动词或动词词组519%可见,句中,语前置《论语》语前置的式,式有语气,出中心。

学中应句式,记住句式特点,就能准确地判断谓语前置句。

二、宾语前置先秦汉语中宾语的位置有两种,一种是宾语紧接动词或介词之后,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另一种是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即通前所说的宾语前置。

《论语》特殊语序中宾语前置探究

《论语》特殊语序中宾语前置探究

《论语》特殊语序中宾语前置探究作者:王鹏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2期摘要:《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书面语言材料。

《论语》的语言艺术成就很高,尤其体现在语序方面,文中运用了许多特殊语序,如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本文重点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普通代词宾语前置两方面对宾语前置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论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普通代词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92-02一、引言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应该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语前面。

古代汉语的语序跟现代汉语相比是基本相同的。

但并不是完全相同,在语序运用上就有所区别。

古代汉语中有特殊语序的说法。

为了进一步掌握古今汉语的语序变化规律,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本文重点探究《论语》中特殊语序中宾语前置的用法。

当今学术界对宾语前置类别的划分有很多种,如可将其分为:一是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三是介词“以”等的宾语前置,四是动词前面有“是”“之”等词,用此二字复指提前的宾语。

还有是按照语气划分,可分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

本文按照代词有疑问代词和普通代词可将宾语前置分为以下两类:二、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论语》中,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的句子很多。

其中,疑问句一般用疑问词来表示,许多还搭配上适当的语气词。

在这些句子中,疑问代词均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这是一条语法规则,正如王力先生所说:“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严格,可以说没有例外。

”疑问代词做前置宾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做动词的前置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一是做介词的前置宾语,置于介词之前。

这些疑问代词有“何”、“奚”、“谁”等。

具体情况如下:(一)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1.用“何”字的情况(1)于予与何诛?(公冶长)(2)于从政乎何有?(雍也)(3)求仁得仁,又何怨?(述而)《论语》中,用“何”作疑问代词并且前置的句子是最多的。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

如: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例五:居恶在?仁是也。

路恶在?义是也。

(《孟子·尽心》)例六: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左·僖15》)(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一:肆予冲人,不卬自恤。

(《书·大诰》)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

(《左·定15》)例三:臣未之闻也。

(《孟子·梁惠王上》)例四: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前赤壁赋》)(3)利用複指性代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如: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孟子·许行》)//吾斯之未能信。

(《论语·公冶长6》)例二:惟余马首是瞻。

(《左·襄14》)//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

(《左·僖4》)//德音孔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

(《诗·小雅·鹿鸣》)//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僖4》(4)固定结构。

是以、是用、此以。

例一: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司马迁《报任安书》)比较: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庄子·养生主》)例二:王赐乘马,是用左王。

(《虢季子白盘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23》)比较:故谋用是作,兵由此起。

(《礼·礼运》)例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礼·大学》)比较: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

5. “是”作宾语往往提前。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6.某些“者”字结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练习: 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小雅·节南山) 2.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
八年) 3.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2)指示代词+之+动词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滕文公上)
(3)何+名词+是/之+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
2.宾语+是/之+介词+动词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3.宾语+之为+动词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荀子·礼论) 4.唯+宾语+是/之+动词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商君书·更法) 4.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列子) 5.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6.有十夫予翼。(尚书)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可前置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毋”“未”“莫”四个否 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 的前面。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时(人三)莫之前许置也宾语。用(代隆词中“对)是”“之”等复指。 1.宾语+是/之+动词 (1)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之+动词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园有桃,其实之殽。/园有棘,其实之食。(诗·魏风·园有桃)
一、什么叫宾语前置 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二、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须前置(P272) 常见疑问代词:谁、孰、何、安、恶、胡、奚、曷、盍 1.疑问代词+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疑问代词+助动词+动词

《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解析

《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解析

《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解析囹郭磊内容摘要:《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名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口语使用情况,对研究先秦口语具有重要的学 术价值。

《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极为典型,本文概述了《论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从四个方面总结了《论语》中宾语前置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了《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形成的原因,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先秦口语,对我国 现代语言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论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否定句学教育 2。

19.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就是将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宾语有 意识的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

宾语前置在现代语言中 应用较少,人们日常的语言应用以及各类期刊书籍等 均习惯于将宾语放在动作后面,但在古代,尤其是上 古汉语中及其常见,《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较为突 出,极为典型。

下文探讨《论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1]《论语》中宾语前置的概况《论语》中具有倒装这种特殊句式的句子大致可 以分为宾语前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四种 类型,倒装的典型句子共有一百六十句。

据不完全统 计,其中宾语前置句共有104句,占文中倒装语句的 65%。

包括疑问代词做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之”复指构成的宾语前置及其他类型的宾语前 置句五种。

[2]二.《论语》中宾语前置的类别(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H K|4电73€1|3B分 ti:L S%M Ain i irm•(1)疑问代词“何”前置例如:“于予与何诛?”(对于宰予这个人,还责备 什么呢?)“何如其知也?”(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在《论语》中比较单一,从上述例句可知,它同“谁”一 样,也构成了“焉+动词”的固定结构,只是含义略有 不同而已。

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焉”译为“哪里”表示对 地点的提问。

[3]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1)疑问代词“何”前置例如:“何为其莫知子也? ”(为什么说我们不了解 你的意思呢?)⑵疑问代词“奚”前置“虽多,亦奚以为?”(虽然很多,又有何用呢?)“奚自?”(从哪里来?)(3)疑问代词“谁”前置“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如果不同世上的人 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4]这类疑问代词进行前置时,需置动词前面,满足 这一要求,进行宾语前置,符合语序规定的同时,起到 强化语气的作用。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汉语古代的宾语前置主要是指宾语出现在句首,而且在其他语法结构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有宾语前置的句子式样,以及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

宾语前置句式,是指宾语出现并单独放在句首,句子开头就表明宾语,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句式很常见,例如《论语》中的一句话:“子路曰:‘孟敬子,与汝何比。

’”这句话中,孟敬子是宾语,而“子路曰”就是宾语前置句式。

宾语前置句式主要出现在汉语古代的对话中,因为对话中的句子比较简单,故容易采用宾语前置句式,便于接近真实的对话交流。

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是指在句首先出现的是宾语,然后才是其他的句子结构,以便让宾语更加突出,更容易被理解,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也很常见,例如《诗经小雅》中的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阻且长,行到水穷处,坐见山有色。

”这句话中,“水穷处”是宾语,而“行到”就是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宾语前置句子形式主要出现在汉语古代的散文中,因为散文语言较为生动,表达比较安排的合理,可以使宾语更加突出,更容易被理解。

另外,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的类型还有一些细分,比如字句宾语前置、去掉宾语前置等,它们也是宾语前置的重要一环。

字句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和动词分开,先表达宾语,然后才表达动词,例如《史记》中的一句话:“申中宁至此,锺绅问于谷辛度。

”这句话中,“谷辛度”就是宾语,而“问于”就是字句宾语前置。

字句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可以使句子更加易懂,容易接受,在汉语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去掉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前置可以省略,句子仍然可以表达意思,例如《论语》中的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何有?”这句话中“我”就是宾语,而“于”就是去掉宾语前置。

去掉宾语前置的句子比较简洁,表达更加紧凑,也在汉语古代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汉语古代的宾语前置的类型是非常复杂的,与时代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不仅表达汉语古代的语言特征,也为今天的汉语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论语中的宾语前置

论语中的宾语前置

《论语》中的“宾语前置”组员:刘迎春杨春芹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子(一)疑问代词为“何”的宾语前置句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学而篇第一》)2、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二》)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为政篇第二》)4、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篇第二》)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八佾篇第三》)6、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社,何谓..也?(《八佾篇第三》)7、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篇第三》)8、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里仁篇第四》)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前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篇第五》)10、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篇第五》)11、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第六》)12、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第六》)13、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第六》)14、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雍也篇第六》)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第七》)16、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篇第七》)17、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罕篇第九》)18、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篇第九》)19、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篇第九》)20、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篇第十二》)2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进篇第十一》)2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颜渊篇第十二》)23、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篇第九》)24、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篇第九》)25、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子路篇第十三》)26、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宪问篇第十四》)27、丘何为..是栖栖者与?(《宪问篇第十四》)28、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

《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

1. 主谓倒装 此类句式一般放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 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 疑问意义。这类句式在《论语》中一共出 现了15例。 例如: (1)子曰:“贤哉,回也!”(雍也) (2)君子哉善人!(述而) (3)“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罕)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既然是否定句,那么 句中要么有否定副词“未”、“不”、“毋”、要么有表示否 定意义的代词“莫”。 例如: 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② 居则曰:“不吾知也。”(先进) ③ 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子路) ④ 日月逝矣, 岁不我与。(阳货) ⑤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⑥ 子曰:“果哉!未之难也。”(宪问) ⑦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 ⑧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⑨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阳货) ⑩ 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11 人之言曰: “予无乐乎为君, 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子路) 12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 13 子曰:“莫我知也夫!”(宪问)
2. 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情况下是 不能省略的。因此这种结构在《论语》中 出现的也较少。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即有 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论语》中有2处这样的例子。 例如: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学而)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3.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放在所修饰的谓语前面,说明谓语 的状态。而在古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中作状语,一般放 在动词后面,形成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序,也就是 状语后置。状语在句子中主要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 一般用来说明其处所、时间、物件、方式、程度等。 例如:(1)使民以时。(学而) (2)八佾舞于庭。(八佾) (3)季氏旅于泰山。(八佾) (4)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 (5)哀公问社于宰我。(八佾) (6)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7)何有于我哉。(述而) (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颜渊) (9)事之以礼。(为政) (10)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11)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属于宾语前置句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属于宾语前置句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属于宾语前置句一、卫君待子卫君指的是卫国的君主,而子则是对卫君的尊称。

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其国君在当时是权力极大的存在。

卫君待子而为政,可以理解为卫君对子的重视和信任,将国家的政务交由子来处理。

这种安排显示出卫君对子的信任和重视,也表明子在政治上具有相当的能力和权威。

二、子将奚先奚先一词出自《论语》,原文为“子将奚先”。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是在询问子(也就是卫君)将要做什么事情,选择先做什么。

在这句话中,“将”字是一个助动词,表示将来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是在询问卫君派遣子去做什么事情,或者说在政治上先做什么。

三、属于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是一个语法概念,指的是将宾语放在主语前面的句子结构。

在汉语中,宾语通常出现在动词后面,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为了突出或强调宾语,宾语会被移到主语的前面,这就形成了宾语前置句的结构。

在“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这句话中,“子将奚先”就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结构,宾语“奚先”被置于主语之前,使得奚先这个动作或行为更加突出和强调。

四、分析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状和人物关系。

卫君待子而为政,显示了卫君对子的信任和器重。

而“子将奚先”则是对子的期待和询问,也可以理解为卫君对子的指示和期望。

整句话表达了卫君对子在政治上的支持和期待,以及对子决策的关注和关心。

它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君臣关系和政治风貌,以及当时宾语前置句在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上的运用。

五、结论“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古语,更是对当时政治和人物的描述。

从语法结构到文化内涵,这句话都具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情况和君臣关系,也能够理解当时语言表达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这句话对于研究古代政治和语言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这句话所反映出的种种意味中,不仅包含着关于政治和言辞的智慧,更有着对于领导与下属、上级与下级之间相处之道的深刻思考。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比较多,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宾语前置。

即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宾语的作用。

例如:“既遣使往和,而复遣使来致书焉。

”(《论语·公冶长》)
2. 间接宾语前置。

即将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间接宾语的作用。

例如:“卫灵公之母欲见,子车请之,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左传·庄公十一年》)
3. 地点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地点的作用。

例如:“子路问曰:“‘子’与‘孟’何异?”孔子曰:“‘孟’必有我君,‘子’而无我君,焉亦异乎?””(《论语·子路》)
4. 时间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时间的作用。

例如:“不戒以有盗,而民不失其所者,未之有也。

”(《荀子·儒效》)
5. 方式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方式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方式的作用。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则文惠君曰:“予有羊肉,无以为乎?”庖丁曰:“君安知牛之所欲为?且牛之十有三,以吾观之,形神全美者尚少,何况於牛?””(《庄子·齐物论》)。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论语》十二则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

《论语》十二则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

《论语》十二则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教师版)班级:姓名:一、挖空翻译子曰:“君子食(吃饭)无求(不求)饱,居(居住)无求安(安适),敏(勤勉)于(对于)事(做事)而(并且)慎(谨慎)于言(说话),就(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匡正)焉(自己),可谓(可以说是)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仁爱),如礼何(对礼节能怎样)?人而不仁,如乐何(对礼乐能怎样)?”(《八佾》)子曰:“朝(在早上)闻(得知)道(真理),夕(在晚上)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大义),小人喻于利(小利)。

(《里仁》)子曰:“见贤(有德行的人)思(想到)齐(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自己)也。

”(《里仁》)子曰:“质(质朴、朴实)胜(超过)文(文饰)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浮不实)。

文质彬彬(相杂适中),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士人)不可以不弘(志向远大)毅(意志坚强),任(责任)重(重大)而道(道路)远(遥远)。

仁以为(把……作为)己任,不亦重(重大)乎?死而后已(停),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好比)为山,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止(停下来),吾止也(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虽然)覆(倒)一篑,进(如果决心继续),吾往也(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子罕》子曰:“知(同“智”)者不惑(疑惑),仁者(仁德的人)不忧(忧愁),勇者不惧(畏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归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称许)仁(仁德)焉。

为(实行)仁由(靠)己,而由人(别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

”子曰:“非礼勿视(不合礼的事不看),非礼勿听(不合礼的事不听),非礼勿言(不合礼的事不言),非礼勿动(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敏),请事(实践,从事)斯语(这些话)矣。

浅谈《论语》中的宾语前置句

浅谈《论语》中的宾语前置句

浅谈《论语》中的宾语前置句作者:楚坤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摘要: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相比差异很大,如果对这种特殊语序辨别不清,将会妨碍对古书文意的正确理解,因此,它历来受到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者的重视。

根据前人对宾语前置的分类,本文认为宾语前置可分为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和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两大类。

关键词:《论语》宾语前置【中图分类号】H314.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178-02《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富含先哲睿智的光芒,已有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论语》的思想宝库,无不蕴含着精警的启迪。

对它里面特殊句式的理解将有助于对《论语》精神的解读,从而对它的思想精神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特殊语法现象,它是指句子的宾语放在谓语或者介词之前,翻译时语序要做相应的调整。

按照今人的观点,凡是宾语在谓语前的即看作宾语前置。

对其研究在于分类上,只有分类科学准确,才能进一步研究,所以本文先对宾语前置进行分类,然后再对其进行研究,在这里我们将宾语前置分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和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

接下来笔者将具体谈《论语》中宾语前置句的分类情况,《论语》中的宾语前置句共有104例,对各类中例数的统计包括完全重复者,所谓完全重复者是宾语前置所用的形式完全一样,且单独使用,不与其它的字词结合,例如,《论语》中单用“何如?”。

另外,对104例的统计不包括“百姓足,君孰于足?”(《颜渊》),因其历来说法不一,故本文将不把它归到宾语前置句中。

一、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论语》中这样的宾语前置句共有十九例,下面分别举例为:1、下面是动词前有“未”,前置宾语为代词的,这类情况共有五例,如:(1)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侍坐》的记叙艺术

《论语·侍坐》的记叙艺术

《论语·侍坐》的记叙艺术作品简介《侍坐》选自《论语·先进》。

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

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作品原文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遂拜,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谋,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感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想,就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恩见方六七十,例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大,愚为之小?”作品注释1、侍:侍奉,本所指随侍于尊者之旁。

2、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3、以吾一日短乎尔:以,因为;短,年长。

4、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以,动词,用。

5、居则曰:位居,寓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论语》倒装句导读

《论语》倒装句导读

《论语》倒装句导读作者:高云河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3期摘; ; 要:儒家经典《论语》被设置在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名著导读”板块,可见其在高中语文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论语》里大量倒装句给学生阅读带来了障碍。

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作者对《论语》中的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常用格式进行系统分析,帮助学生真正读懂《论语》。

关键词:论语; ; 谓语前置; ; 宾语前置; ; 定语后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并在必修教材中设置了“名著导读”板块,儒家学派经典名作《论语》被列入其中。

可见《论语》对开阔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和现代文不同,《论语》里有大量文言倒装句,这些特殊的倒装句成为学生阅读的难点。

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引导学生从泛阅读、快餐式阅读转变为深阅读,精细化阅读,笔者拟对《论语》中的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常用格式进行系统分析,帮助学生真正读懂《论语》。

一、谓语前置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叫做谓语前置。

如下:1.大哉,孔子!2.小人哉,樊须也!3.何哉,尔所谓达者?4.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由上例可以看出,谓语前置主要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据笔者统计,《论语》中的谓语前置句共有35例,其中,感叹句谓语前置32例,占总数的91%,疑问句谓语前置3例,占总数的9%。

可见,感叹句谓语前置是《论语》谓语前置的常用格式,这种句子往往带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

另外,《论语》中前置谓语的词性是比较固定的,主要有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副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其中,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谓语前置16例,占总数的46%,副词谓语前置9例,占总数的26%;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谓语前置各5例,各占总数的14%。

《论语》中“何有”释义辨析

《论语》中“何有”释义辨析

《论语》中“何有”释义辨析“何有”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不同的意义。

“何有”最早见于《诗经·邶风》,即“何有何无,黽勉求之。

”在这里,它的意思是“有什么”。

这也许是“何”与“有”的最初结合,典型的动宾联合——宾语前置式。

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其含义有所变化。

在《论语》中,“何有”共出现七次,分列如下:(1)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2)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侍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3)季康子曰:“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4)季康子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正乎何有?”(《论语·雍也》)(5)季康子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6)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当前,语言学界对前六句中“何有”的含义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何有”表示不难之辞——“没有什么”,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很容易做到”。

不过,对最后一句中的释义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两种看法都很有市场,相持不下。

这两种观点分别是:第一,从文化背景着眼,认为孔子是著称于世的大圣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几千年来,他一直是人们思想与道德的楷模,享有“百代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美誉,做到“谦虚,礼让”应该是无庸置疑的。

这些思想在他的著作中也都有所显现,如《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夫子哂之”等。

这些语句可以充分显示出他的“谦虚,朴实”。

因此,有人得出结论:最后一句话中的“何有”应是谦虚之辞,也就是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种品格孔子自谦为“什么都没做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宾语前置”组员:***杨春芹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子(一)疑问代词为“何”的宾语前置句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学而篇第一》)2、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二》)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为政篇第二》)4、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篇第二》)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八佾篇第三》)6、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社,何谓..也?(《八佾篇第三》)7、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篇第三》)8、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里仁篇第四》)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前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篇第五》)10、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篇第五》)11、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第六》)12、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第六》)13、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第六》)14、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雍也篇第六》)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第七》)16、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篇第七》)17、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罕篇第九》)18、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篇第九》)19、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篇第九》)20、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篇第十二》)2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进篇第十一》)2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颜渊篇第十二》)23、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篇第九》)24、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篇第九》)25、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子路篇第十三》)26、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宪问篇第十四》)27、丘何为..是栖栖者与?(《宪问篇第十四》)28、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宪问篇第十四》)29、何为..其莫知子也?(《宪问篇第十四》)30、《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何谓..也?(《宪问篇第十四》)31、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卫灵公篇第十五》)3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篇第十六》)(二)疑问代词为“奚”的宾语前置句1、‘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篇第三》)2、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第十三》)3、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宪问篇第十四》)(三)疑问代词为“谁”的宾语前置句1、子行三军,则谁与..?(《述而篇第七》)2、无臣而为有臣。

吾谁欺..?欺天乎?(《子罕篇第九》)3、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篇第十一》)4、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微子篇第十八》)5、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微子篇第十八》)6、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篇第二十》)(四)疑问代词为“焉”的宾语前置句1、人焉廋..哉?(《为政篇第二》)..哉?人焉廋2、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尧曰篇第二十》)(五)常见的有疑问代词的固定格式的宾语前置句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篇第二》)2、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篇第三》)...?人而不仁,如乐何3、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篇第三》)4、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篇第四》)5、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公冶长篇第五》)6、“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白乘之家……”(《公冶长篇第五》)7、“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公冶长篇第五》)8、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公冶长篇第五》)9、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公冶长篇第五》)10、违之。

何如..?(《公冶长篇第五》)11、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雍也篇第六》)12、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篇第七》)13、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第九》)14、或曰:“陋,如之何...?”(《子罕篇第九》)15、仍旧贯,如之何...?(《先进篇第十一》)16、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先进篇第十一》)17、求!尔何如..?(《先进篇第十一》)18、赤!尔何如..?(《先进篇第十一》)19、点!尔何如..?(《先进篇第十一》)20、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先进篇第十一》)21、年饥,用不足,如之何...?(《颜渊篇第十二》)22、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颜渊篇第十二》)23、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颜渊篇第十二》)24、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颜渊篇第十二》)25、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篇第十三》)26、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路篇第十三》)27、今之从政者何如..?(《子路篇第十三》)28、乡人皆好之,何如..?(《子路篇第十三》)29、乡人皆恶之,何如..?(《子路篇第十三》)30、以德报怨,何如..?(《宪问篇第十四》)31、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阳货篇第十七》)3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微子篇第十八》)33、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篇第十九》)34、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张篇第十九》)35、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篇第十九》)36、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尧曰篇第二十》)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子1、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篇第一》)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第一》)3、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里仁篇第四》)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公冶长篇第五》)5、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公冶长篇第五》)6、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述而篇第七》)7、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子罕篇第九》)8、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先进篇第十一》)9、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子路篇第十三》)10、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篇第十四》)11、莫我知...也夫!(《宪问篇第十四》)12、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卫灵公篇第十五》)1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篇第十五》)14、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阳货篇第十七》)(《子路篇第十三》)15、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子路篇第十三》)16、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子路篇第十三》)17、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的句子1、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学而篇第一》)2、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篇第二》)3、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篇第十一》)4、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篇第十六》)5、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阳货篇第十七》)6、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篇第九》)7、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篇第九》)8、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篇第十九》)四、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子1、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第二》)2、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里仁篇第四》)3、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第十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